(完整版)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1
高三语文苏教版知识点
高三语文苏教版知识点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高三年级语文必修五知识点字词:沉闷、梦幻、嫦娥、诞生、落伍、翌年、酝酿、苛刻、横亘、辉煌、蓊蓊郁郁、弥望、袅娜、羞涩、渺茫、霎时、宛然、脉脉、酣眠、参差、斑驳、峭楞楞、倩影、梵婀玲、妖童媛女、鹢首徐回、棹、纤腰、敛裾、嬉游、消受、独处、琐屑、踱步、混沌、混水摸鱼、潭柘寺、皇城人海、一椽、驯鸽、落蕊、落寞、啼唱、嘶叫、歧韵、颓废、散文钞、猗郁、蕈菌、葱茏、婆娑、淅沥、瞥见、移徙、陆蠡、氓、蚩蚩、愆期、将子无怒、垝垣、尔卜尔筮、咎言、载笑载言、于嗟鸠兮桑葚、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罔极、靡有朝矣、咥笑、夙兴夜寐、隰则有泮、玁狁、不遑、靡盬、孔疚、骙骙、小人所腓、象弭鱼服、雨雪霏霏、信誓旦旦成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国雄1147由分享时间:2021-05-03 19:13:53 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
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苏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苏教版高一文言文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词语的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仔细辨析。
比如,“有”在古代可以表示存在、拥有等含义,“不若”表示不如、“侪”表示同辈等。
2. 文法文言文的文法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有很多差别,比如语序、时态、语气等方面。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对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非常重要。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比如比喻、夸张、倒装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美感。
二、文言文鉴赏知识点1. 名篇赏析苏教版高一的文言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篇,如《孟子·离娄上》、《离骚》等。
通过仔细品读、分析这些名篇,可以提高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古文背诵背诵古文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苏教版高一的文言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古文,如《文选·韩诗外传》中的《昆仑》、《座右铭》等。
通过反复背诵这些古文,可以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熟悉程度,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文言文写作知识点1. 古文仿写通过仿写古文,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简短的古文,依照其格律和写作风格,加以仿写。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2. 古文翻译翻译古文是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水平的古文进行翻译练习,逐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苏教版高一的文言文教材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和篇目,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希望以上介绍的文言文知识点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完整版本苏教版本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精选目文言文学习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1
会考篇目文言文劝学一虚词1.而(1)吾尝整天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 )(2)吾尝肢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 )(10)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2.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3.之(1)青,取之于蓝 (代词,代靛青 )(2)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3)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无实义)(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望者(助词,的 )1(5)冰,水之而寒于水(代,代“冰” )4于(1)青,取之于而青于(介,从 )(2)青,取之于而青于(介,比 )(3)善假于物也 (介,表象,能够不)二、1.通假字(1)鞣以 (通“ ”,用火烘木使曲折)(2)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 ,晒 )(3)知明而行无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禀 )2.古今异(1)鞣以:把⋯⋯做成(2)金就砺利古: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等(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宽泛地学3.活用(1)木直中,鞣以(使用法,使⋯⋯曲折)(2)其曲中 (形容活用名,曲折的弧度)(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作状,每天)(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作,游水)(5)上食埃土,下黄泉(名作状,向上,向下)2(6)专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8)不可以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 2.省略句(1)輮 (之 )以(之)为轮 (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 (于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变式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 )(3)善假于物也 (状语后置 )(4)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四、要点语句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整理(高考复习指导)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整理(高考复习指导)必修一《劝学》一、实词学不可以已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二、虚词吾尝终日而思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心一也三、句子翻译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师说》一、实词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作《师说》以贻之二、虚词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句子翻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学于余。
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赤壁赋》一、实词七月既望举酒属客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击空明兮溯流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二、虚词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相与枕藉乎舟中三、句子翻译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渺渺兮予怀《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实词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醉则更相枕以卧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望西山,始指异之。
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箕踞而邀虚词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到则披草而坐句式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复习__学案1(《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1必修一——《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了解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4.“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词短语。
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
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
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
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
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
请说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体会一下辨析方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吾从而.师之③则群聚而.笑之④顺流而.东也⑤耳得之而.为声⑥到则披草而.坐⑦穷山之高而.止⑧箕踞而.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②而今安在哉③而又何羡乎④何以知之⑤大王来何操⑥沛公安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名句名篇默写,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字。
苏教版高中语文浙江会考篇目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1
会考篇目文言文劝学一虚词1.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2.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3.之(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4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二、实词1.通假字(1)鞣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鞣以为轮:把……做成(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3.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日)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变式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四、重点语句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高一语文 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整理苏教版必修1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整理苏教版必修1江苏教育版高一语文必修课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绳做轮子。
(与“保持木头着火并弯曲它”相同。
)2.虽然它是憔悴和暴力的,但它不会再次得到支持。
(有:和“你”一样。
曝光:和“曝光”一样,在阳光下晒干。
)3.然后清楚地知道,不要做错事。
(知识:同样的“智慧”,智慧)。
绅士也不例外。
(学生:身份、才能、资格。
)5.老师,所以说教也有助于消除疑虑。
(主题:与“教学”相同,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j人。
(j: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灵活使用词类。
(1)名词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绅士博学,但他每天都能反省自己。
(每天)2。
吃埃及的土壤,喝黄色的泉水。
(上下)3。
看看西边的峡口和东边的武昌。
(西,东)4。
月亮明亮,星星稀少,黑喜鹊向南飞。
(往南)5日,他和他的门徒上了高山。
(每日)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是名词。
1.其歌曲符合规定。
(弯曲弧度)2。
我没见过它的光辉。
(一个明智的地方)3。
挥之不去的绿与白。
(青山白水)4。
从远处。
(在远处)5。
这座可怜的山和这座山一样高。
形容词作为动词。
1.我不认识东方的白人。
(露出白色)2。
可怜的惠西。
(到最后)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役用法。
一条隐秘的龙在幽谷中舞动。
(让…跳舞)2。
一个女人在孤独的船上哭泣。
(使…哭泣)(VI)故意使用。
1.我可以从中学习。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苏教版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苏教版高三总复习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必修一梳理(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那)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2021年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s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研习
• 1、题目为何不直接用《西山宴游记》? • 明确:冠以“始得”暗含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 喜的心情,揭示了宴游西山的特别之处。二字既是游览线索 ,也是精神线索。 • 2、P87题2:类似标准的现代文阅读题,要从文本中确定答题 范围并捕捉有效信息 • 第一问解析:把握“始游”之前;可试为第一节分层,被贬 心境——漫游方式——漫游感受;关键词“以为”。 • 第二问解析:怪特应从“看到”起。对应文中位置。 • 第二问参考答案:从三个方面写其特立:数州的土地都在衽 席之下,由俯视写视野之广,突出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 。写眼底所见,由远视以对比手法写西 山的高峻;描写青山 白水与天相接,由环视所见强调西山的高耸形象。
奋起者宣称,生活的道路上险象环生,你准备做小草, 当然不会疯长成为大树。你准备做星星,当然不会爆发光亮 成为太阳。面对困难,惟有奋起,才能成就不朽之伟业。放 眼望去,惠灵顿将军俯身坐骑,神色凝重地向世人讲述着他 兵败后奋起的艰辛。吴士宏一袭白衫,神情肃穆地向我诉说 她是如何由一个被人误为“小贼”的清洁工一跃而起而成为 IBM这个世界顶级产业公司在华南分公司的副总裁。我惊愕, 我无言,我难以相信这天方夜谭般的故事。然而,这是事实, 这是选择奋起者收获了的丰硕果实。 死亡者以不死的灵魂向我诉说着生死大义。在唐山大地 震中割破血管换取三岁女儿生命的许克敏女士面带微笑说, 为了女儿,丢弃了自己的生命,我无怨亦无悔。为解救人民 而永远倒在了世纪的门槛前的潘坤骄傲地宣称,作为一名干 警,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而死,我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六国论》复习
• 一、文学常识 •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彼既老,犹 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三苏”之 一(“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 眉共比高。” )。 • 《嘉祐集·权书》收10篇政论和史论,此第八 • 高考选文可能性分析(小,政论史论专业性较强) • 需重视之处:文学常识与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写作 借鉴(结构层次与论证方法,苏洵亡羊补牢式发愤 成功的案例),名句默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考篇目文言文劝学一虚词1.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2)吾尝肢而望矣(连词,表修饰)(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转折)(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2.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3.之(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2)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4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二、实词1.通假字(1)鞣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鞣以为轮:把……做成(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3.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变式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四、重点语句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如果)用刀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4、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取消独立性)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被动句)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 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 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 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