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汇总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
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汇总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对于评价和管理水资源的有效性,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公式来进行量化分析。
本文将对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常用的公式进行汇总,并解释其具体含义和应用,旨在为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一、水资源量评价公式1. 水资源可利用量公式水资源可利用量 = 自然水量 - 净水损失 - 环境流量其中,自然水量指的是水源地总供水量,净水损失是指在输送和利用过程中的水量损失,环境流量是根据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而设定的固定水量。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公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 净水可利用量 / 水资源需求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反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其数值越高,表示水资源利用越有效。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公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 水资源利用量 / 水资源可利用量该公式用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开发利用越充分。
二、水资源质量评价公式1. 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公式水质综合评价指数= w1 × I1 + w2 × I2 + ... + wn × In 其中,w为权重,I为单项指标,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
该公式将多个水质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用于衡量水质的优劣程度。
2. 水质污染指数公式水质污染指数= ∑(Ci × Pi)其中,Ci为每种污染物的浓度,Pi为该污染物的污染因子。
三、水资源管理公式1.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公式水资源需求量 = 人口× 人均用水量该公式用于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需求量,通过人口和人均用水量两个因素来计算。
2. 水资源发布量公式水资源发布量 = 水源地总供水量 - 自用用水量水资源发布量用于评价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和供水水平,为供水管理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公式的运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通过对水资源量、水资源质量和水资源需求等方面的公式计算,可以全面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
1、“三水”转化,统一考虑与评价的原则 2、利用储存量以丰补歉的调节平衡的原则 3、考虑人类活动,化害为利的原则 4、不同目的和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区别对待原 则
二、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补给量: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进 入含水层(带)中的水量。包括地下水的流 入,降水渗入,地表水渗入,越流补给,人 工补给。 补给量的增量:由于扩大开采或改变 取水工程以及改变取水方式增加的补给量。 补给量是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核心,地 下水的可以利用量必须小于补给量。
4、径流系数a——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与降水量 之比。a=R/P以小数或百分比表示。径流系数显 示了流域降水量转化为径流量的比率,综合反映 了流域内自然地理因素对降水形成的影响。 5、径流模数M——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平均径 流量称为径流模数。单位:m3/s.km2 6、径流变率K——又称模比系数,是指同一时段 内某一年的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径流量之比值。 (月径流变数)K=Qi/Q平均 年径流变数表征这一年的径流量是偏丰或偏枯 。 (二)河流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及计算方法
3、水文资料收集 水文年鉴、水文手册、水文图集以及以 往的调查资料。 4、水文的补充调查
第二节
地下水调查
一、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 1、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2、查明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3、查明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5、查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水环境等情况
二、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1、水文地质测绘 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下水露头调查、地表水 和植被调查、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调查。 2、水文地质物探 地面勘探(地震勘探、电法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物探测井 3、水文地质钻探 4、水文地质试验 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地下水示踪试验、连通试 验 5、地下水动态观测 6、遥感技术、同位素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等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与分析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与分析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源。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水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不均使得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巨大挑战。
因此,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当前,全球水资源开发利用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点。
在农业领域,灌溉用水占据了大量的水资源。
许多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工业用水方面,一些高耗水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且排放的废水若未经有效处理,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在生活用水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也在逐渐增加。
同时,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问题也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甚至出现了水危机。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价指标:1、水资源量与需求量的平衡指标包括水资源总量、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等。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衡量水资源开发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
2、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不同领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效率越高,可持续性越强。
3、水环境保护指标包括水质达标率、废水处理率、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
良好的水环境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
4、水资源管理制度指标包括水资源管理法规的完善程度、水资源规划的科学性、水资源管理机构的执行力等。
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性。
水利工程中的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水利工程中的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通过采集、分析和评价水文水资源数据,为水利工程的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简要介绍水文水资源调查的意义、调查方法和评价指标,并探讨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一、水文水资源调查的意义水文水资源调查是对一个区域的水文水资源现状和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主要包括水文气象数据和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和评价。
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科学依据:水文水资源调查提供了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的科学依据,确保水利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保证工程安全:通过水文水资源调查,可以对水利工程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
3、优化工程设计:水文水资源调查的结果可以为水利工程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使工程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更加合理高效。
二、水文水资源调查的方法水文水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三个步骤。
1、实地考察:通过对调查区域的水文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水文水资源现状和潜力。
2、数据收集:包括水文气象观测数据、水资源开发利用数据和地下水水质等相关数据的获取。
通过定期观测和采集数据,建立水文水资源数据库。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水文水资源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得出有关水文水资源的统计和评价指标。
可以使用统计学和水文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三、水文水资源评价指标水文水资源评价指标是衡量水资源的质量和可用性的重要依据。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文指标:如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等,用于描述水文循环过程中的水量变化情况。
2、水质指标:如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COD浓度、pH值等,用于评价水体的污染程度和适宜用途。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如水资源量、可用水量、水资源利用率等,用于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
四、水文水资源调查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水文水资源调查在水利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分析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是生命之源。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农业活动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种环境问题也愈加凸显,因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概念水资源利用效率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程度。
它不仅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的影响。
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一)单元水量生产总值单元水量生产总值的含义是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单位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单位水量生产总值越高,说明单位水量所创造的货币价值越大。
(二)单位产品所需水量单位产品所需水量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单位产品所需水量越低,说明单位产品所依赖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
(三)供水效率供水效率是指供水企业在给用户提供一定用量的水资源时,将水资源的损失浪费降至最低,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节水指数节水指数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它能够有效地指导生产单位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指数越高,说明用水效率越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一)工业用水领域在工业用水领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主要表现是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一些工业企业存在着水量过多,利用不足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直接排放废水的现象,对水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应该通过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推进循环水利用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农业用水领域在农业用水领域,中国农业用水已经占据了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且浪费现象还十分普遍。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进节水灌溉、农机化等现代化农业措施,从根本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城市用水领域在城市用水领域,尽管我国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城市供水管网过时和缺水现象依然存在。
水资源评估报告
水资源评估报告水资源评估报告根据对当地水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我对水资源的评估报告如下:首先,我们对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进行了评估。
该地区的水资源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和降水。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区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储量逐渐减少。
同时,降水量也出现了波动,干旱和缺水现象频繁发生。
然而,由于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当前,该地区的供水能力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水资源短缺成为了严峻的问题。
其次,我对水资源利用的情况进行了评估。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和污染。
农业灌溉系统不够高效,导致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工业和生活用水中存在着排污问题,使得部分水资源被污染,无法再用于其他用途。
最后,我对水资源管理政策进行了评估。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相对薄弱。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管理机制,导致了水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此外,水资源管理的责任划分模糊,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水资源管理的低效。
基于以上评估,我提出了以下建议:1. 加强水资源保护: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和水源涵养区,限制非法采水和污染行为,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2.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广高效的农业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
同时,加强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管理,减少污水排放。
3. 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起科学、规范、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考核。
4.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责任划分,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动水资源管理的高效运行。
综上所述,水资源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利用率,改善管理机制和加强协调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负荷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需求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性。
一、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形式。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无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1.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对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重要。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在水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环境负荷的增加将给水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枯竭。
因此,对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必要。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等因素,可以更好地评估环境负荷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1.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水环境评价指数等。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和环境负荷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
这些评价结果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部门和相关单位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质资源评价报告范文
水质资源评价报告范文根据对某地区水质资源的调查和评价,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指标,评价报告如下:一、水质概况:该地区水质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气候和降雨等)。
根据水样采集和检测分析的结果,可以综合评价该地区水质状况。
二、水质指标分析:1. pH值:水质呈中性或偏酸性。
2. 溶解氧含量: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表明缺氧情况较为严重。
3. 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这些物质的存在表明水体受到了农业排放的污染,限制了水体的微生物生长和鱼类繁殖。
4. 总悬浮物、总固体和浑浊度:这些指标反映了水体中的悬浮物质和固体颗粒含量,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和土壤侵蚀而导致的。
5. 铜、锌、铅和镉含量:这些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可能来自于工业排放和农业废弃物,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6. 水体透明度:透明度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悬浮物、有机物或其他污染物的存在。
三、水质评价和改善建议:1. 针对农业排放的污染,应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监管,促进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倡有机农业。
2. 对于工业企业,要加强排污许可和排放监管,鼓励使用环保技术,减少废水和废气的排放。
3. 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再利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处理效率,减少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4. 鼓励居民节约用水,提倡环保生活方式,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5. 建立水质长效监测系统,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6. 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水质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
四、结论:根据水质资源评价报告结果,该地区的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需要加强整治和保护。
通过采取上述改善建议,可以促进水环境的修复和改善,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完整word版)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汇总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设计时间:目录前言………………………………………………………。
.2第一章自然地理及地质………………………………。
2第一节自然地理 (2)第二节地质条件概况 (4)第二章水文地质条件 (6)第一节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6)第二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7)第三节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8)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9)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0)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10第一节地下水水量评价 (10)第二节地下水水质评价...。
..。
.。
.。
.。
.....。
..。
.。
..。
.....。
.。
...。
.。
.。
.。
16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20[前言]:中文摘要:本课程设计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评价。
得到地下水资源量为9193万m³/a,地下水开采量为7903万m³/a,超采量为1287万m³/a。
针对评价情况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的发展提出建议.[关键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水均衡法评价第一章自然地理及地质状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交通位置迁安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北部,地处“京津唐金三角”区内,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阶梯状自河谷平原区向四周逐级升高,地处海滦河流域,境内有河流16条,总长311km.二、地形地貌迁安市属于低山丘陵区,中不覆盖有较厚第四季沉积物的低洼地区为迁安盆地。
为更好地与以往的工作成果进行对比,这次调查将迁安市划分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三个地貌区。
迁安市地市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阶梯状自中间平原区向四周分四级升高。
迁安市总面积为1208km².其中,低山区面积264km ²,占总面积的21。
9%;丘陵区面积409km²,占总面积的33。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生性(水循环)不可替代性有限性(存在更替周期)多用途性(工业发电灌溉饮用)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水易污染)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2)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4.我国四大水问题水多水少水脏水浑5.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水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内容:(1)水资源区划;(2)水资源量的计算;(3)水质评价;(4)水资源供需分析;(5)水资源开发规划;(6)水资源系统分析;(7)水资源管理步骤:1. 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 水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 水资源质量评价4.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5. 水资源综合评价6. 对策分析6.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同一区内。
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水系、流域的完整性。
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
同一区内自然地理因素、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水利建设发展方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
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10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入其邻近单独入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一个一级区;80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214个三级区——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流域分区与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计算分区——各项资料成果的统计单元。
水资源评价总结(共5篇)
水资源评价总结(共5篇)第一篇:水资源评价总结一、水资源基本含义: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利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二、水资源特性:资源循环流动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两重性三、水循环:意义: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通过形态的变化,水在地球上起到输送热量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对于地球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水的不断循环和更新为淡水资源不断再生提供条件,为人类和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
过程:太阳辐射能,蒸发成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水,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这种水的蒸发、降水、径流的循环叫自然界水文循环。
分类:大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小循环是指陆地或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四、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成为水量平衡,它是质量守恒定律在水文循环中的特定表现形式。
五、全球水资源问题:1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2水源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突出。
六、中国水资源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七、水资源评价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利用评价、综合评价。
八、九、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定义、目的和意义定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与需水量的供求关系分析目的:测算供水量和用水量,制定水资源长期供求计划和水资源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
水资源分析评估报告
水资源分析评估报告根据《水资源分析评估报告》,以下是对水资源的分析和评估。
首先,我们需要对目前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全球约有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其中2.5%中绝大部分是冰川和地下水。
因此,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此外,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
一些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原因,水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评估目前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约有3,800亿立方米的水被用于农业,2,000亿立方米用于工业,1,000亿立方米用于城市和家庭供水。
这说明农业是全球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领域。
然而,由于一些农业灌溉系统的不合理和低效,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
此外,工业和城市领域的水资源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三,我们需要分析未来水资源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根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约有40%的人口将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水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等都有可能对水质造成影响。
同时,气候变化也可能加剧水资源紧缺问题,例如干旱和洪水的频发。
最后,我们需要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首先,应该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这包括提高农业灌溉系统的效率,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
其次,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水源污染,改善水资源质量。
再次,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水资源问题。
这包括技术交流、经验分享和合作项目的开展。
最后,应该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和意识,提高人们对水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总之,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
只有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才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复习题一、填空题1、流域(区域)蒸发量是流域(区域)面积上的综合蒸发量,包括、土壤蒸发和三部分。
2、资料的“三性”审查包括可靠性、和。
3、大规模的灌溉会蒸发量;城市化的发展会蒸散发量。
(填写增大或减少)4、径流还原计算的方法包括、和流域蒸发差值法。
5、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是。
6、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利用地下水水位、流量等长期观测资料。
7、以水均衡为基础,将地下水资源分为、和储存量。
8、在平原区,通常以地下水的作为地下水资源量。
(填写补给量或排泄量)9、水体的泥沙评价主要包括、和泥沙淤积量的计算与评价。
10、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现状水资源利用分析。
11、降水资料的插补展延的方法包括地理插值法、和。
12、面平均降水量计算的方法包括、和等雨量线法。
13、大规模的灌溉会径流量;城市化的发展会径流量。
(填写增大或减少)14、区域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包括、和年降雨径流关系法等。
15、出入和入境水量的计算方法包括和水量平衡法。
16、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水文地质试验,一类是。
17、以分析补给资源为基础,将地下水资源量分为和。
18、在山丘区,通常以地下水的作为地下水资源量。
(填写补给量或排泄量)19、河川径流量可划分为和河川基流两部分。
20、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状水资源开发分析;二是。
二、名词解释1、水资源评价2、地表水资源量3、出境水量4、水资源可利用量5、地下水资源量6、广义水资源7、入境水量8、地下水可开采量9、水资源可利用量10、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三、简答题1、简述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2、简述降水量评价的内容。
3、为了保证径流还原的精度,还原计算成果检查有哪些方面?4、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5、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有哪些?6、单一平原区水资源总量的组成有哪些?7、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水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水资源调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水资源调查工作是指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和监测的工作。
其目的是获取准确的水资源数据,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1. 水资源数量调查:通过对水源地、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进行测量和监测,获取水资源的总量和分布情况。
方法包括地面观测、遥感技术和水文测验等。
2. 水资源质量调查:对水体的水质参数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水体的污染状况和净化能力。
采样分析、实地调查和实验室测试是常用的调查方法。
3. 水资源利用状况调查:对水的开发利用进行调查和评估,包括用水量、用途、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和现场测量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二、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水资源评价工作是对水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工作。
其目的是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1. 水资源价值评价:通过对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评估,确定水资源的综合价值。
常用方法包括货币评估法、替代费用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等。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能力,包括水资源的更新速度、保护措施和适度利用等。
综合应用水量平衡分析、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
3. 水资源环境评价:对水资源利用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水体污染、生态破坏和土地沙漠化等方面的内容。
采用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系统评估等方法进行综合评定。
三、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对于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数据为政府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基础,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利用评估报告(样板)
水资源利用评估报告(样板)
1. 概述
本报告旨在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为决策者提供相关数据和建议。
通过对水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目前的使用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2. 调查方法
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以下调查方法:
- 实地考察:我们前往水源地和用水地点,直接观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 数据收集:我们收集了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包括水资源供应量、用水量、水质情况等。
3. 利用情况评估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如下:- 供应情况:水资源供应量稳定,能够满足目前的用水需求。
- 用水情况:各个行业和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但整体用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 水质情况:水质良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4. 问题和风险
尽管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 水资源不平衡:某些地区水资源供应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
供水方案。
- 水污染问题:某些地区的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需要加
强治理措施。
- 长期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未来需要进行长
期规划,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建议
基于我们的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加强供水设施建设:优化供水网络,解决供水不足的问题。
- 加大水质治理力度:加强水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提高水质。
- 制定长期规划: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长期的水资源利用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6. 结论
本报告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我们可以优化水资源的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
厦门水资源安全评价范文(二篇)
厦门水资源安全评价范文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厦门在水资源安全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对厦门的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二、厦门的水资源现状1. 水资源总量厦门市水资源总量较丰富,拥有众多河流、湖泊和水库。
根据统计数据,厦门市年均降雨量约为1600毫米,地表水资源总量约为80亿立方米。
2. 水资源利用厦门市的主要水资源利用方式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居民用水。
其中,工业用水占比最大,其次是农业用水,居民用水占比最小。
3. 水资源调度为了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供应,厦门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措施。
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三、厦门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为了评价厦门的水资源安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以下指标进行评价:1. 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可以反映厦门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合理程度。
计算公式为:水资源利用率 = 用水量 / 可用水资源量。
2. 水资源供需状况水资源供需状况可以反映厦门市水资源供应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
计算公式为:水资源供需状况 = 用水量 / 水资源供应量。
3. 水环境状况水环境状况可以反映厦门市水体质量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可以通过监测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和水生物多样性等指标来评估水环境状况。
四、厦门水资源安全评价结果根据对以上指标的评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厦门市水资源利用率较高,说明水资源利用相对比较合理和有效。
这得益于政府的水资源管理和监测措施的实施。
2. 厦门市水资源供需状况较为平衡,说明水资源供应能力与实际需求相对匹配。
这得益于政府的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措施的实施。
3. 厦门市水环境状况较好,说明水体质量相对较好,并且水生态系统相对健康。
这得益于政府的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的实施。
五、厦门水资源安全评价对策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来进一步加强厦门的水资源安全:1.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
水资源评价分析
表1—1 1999-2003中国水资源的变化 1999-2003中国水资源的变化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999—2003年 1999—2003年 5平均 1956—1979年 1956—1979年 多年平均
全国降水 量(mm) 量(mm) 629.1 633.2 612.4 659.7 640.0 634.9 648
(三)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 和生产力布局极不适应 1、水资源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 2、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相协调 3、水资源与矿产资源分布不相协调 4、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协调 5、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生态环境需求不 相协调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一)供水量及其变化情况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供水量,接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供水量, 受水区分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 受水区分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 雨工程供水量)统计。海水直接利用量(不包括海水淡化处理量) 雨工程供水量)统计。海水直接利用量(不包括海水淡化处理量)另 行统计,不计入总供水量中。 行统计,不计入总供水量中。 根据2002年水资源公报,当年全国总供水量5497亿m3, 根据2002年水资源公报,当年全国总供水量5497亿m3,占当年水资源 年水资源公报 总量的19.5%。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5%, 总量的19.5%。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5%, 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 0.4%。 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 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有河北 北京、山西、 的有河北、 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 山东和辽宁6个省(直辖市),其中河北省高达81%。另外, ),其中河北省高达 南、山东和辽宁6个省(直辖市),其中河北省高达81%。另外,海 水直接利用量为216亿m3。主要的跨流域调水情况是: 水直接利用量为216亿m3。主要的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 河水46.4亿m3,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9.0亿m3和20.3亿m3, 河水46.4亿m3,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9.0亿m3和20.3亿m3, 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2.7亿m3,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m3。 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2.7亿m3,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m3。
水资源的评价和管理
水资源的评价和管理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对水资源的评价和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从评价水资源的现状、影响水资源的因素、水资源的管理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评价水资源的现状全球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但是由于水循环的不均衡和分布的不均匀,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很低。
据统计,全球有1/3的人口处于水资源短缺的状态,而城市的用水量更是高达60-70%。
此外,水质的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也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评价水资源的现状显得十分必要。
在评价水资源的现状时,需要考虑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
水资源的数量可以通过水资源量、水利用率等指标来评价。
水质可以通过水体的化学成分、微生物和废弃物的浓度等多方面来评价。
利用状况则能够反映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合理程度。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水资源的现状。
同时,通过对水资源的评价,可以为后续的管理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二、影响水资源的因素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人类自身的行为和活动,也包括自然环境的因素。
在此,我们将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三个方面对影响水资源的因素进行分析。
1.人类活动:人类的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等活动对水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
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会对水资源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城市化带来的土地覆盖变化、重金属废气废水的排放、以及非法捕捞等行为都会影响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2.自然环境:自然因素也是影响水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湖泊、河流的蓄水量、径流量等因素都会影响水资源的数量。
同时,水体周围的土地和植被的变化也会对水资源产生深远的影响。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的影响显著,尤其是对于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面。
由于气候变化,许多地区的降雨量和水文循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了大范围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现象。
水资源调查与评估工作总结
水资源调查与评估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水资源调查与评估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总结我所参与的水资源调查与评估工作,旨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一、背景介绍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水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水资源的现状及潜力,我们展开了以下的调查与评估工作。
二、调查目标与方法通过合理的目标设定和科学的调查方法,我们能够准确了解水资源的分布、质量、供需状况以及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勘察、数据收集和分析、水质监测等,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在水资源调查与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以下的主要结果与分析:1. 水资源分布情况:通过对水源地的勘察和调研,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地区存在丰富的水资源,而其他地区则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2. 水质情况评估:我们对水源地进行了水质监测和评估,发现部分地区的水质存在严重污染问题,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尤为重要。
3. 水资源管理建议:基于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的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水资源节约意识和措施的推广,提高用水效率。
其次,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确保水质安全。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四、调查成果的应用水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成果将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以推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具体而言:1. 决策支持:调查结果将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以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
2. 项目规划:调查结果也可为各类水资源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3. 公众教育:通过将调查结果与公众共享,可以提高公众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和重视,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意识。
五、总结与展望水资源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开展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设计时间 :目录前言 (2)第一章自然地理及地质 (2)第一节自然地理 (2)第二节地质条件概况 (4)第二章水文地质条件 (6)第一节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6)第二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7)第三节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8)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9)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0)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10)第一节地下水水量评价 (10)第二节地下水水质评价 (16)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20)[前言]:中文摘要:本课程设计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评价。
得到地下水资源量为9193万m³/a,地下水开采量为7903万m³/a,超采量为1287万m³/a。
针对评价情况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水均衡法评价第一章自然地理及地质状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交通位置迁安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北部,地处“京津唐金三角”区内,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阶梯状自河谷平原区向四周逐级升高,地处海滦河流域,境内有河流16条,总长311km。
二、地形地貌迁安市属于低山丘陵区,中不覆盖有较厚第四季沉积物的低洼地区为迁安盆地。
为更好地与以往的工作成果进行对比,这次调查将迁安市划分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三个地貌区。
迁安市地市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阶梯状自中间平原区向四周分四级升高。
迁安市总面积为1208km²。
其中,低山区面积264km²,占总面积的21.9%;丘陵区面积409km²,占总面积的33.8%;平原区面积535 km²,占总面积的44.3%;全市山丘区总面积为673 km²,占全市总面积的55.7%。
(一)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低山、求领悟主要分布在迁安市的西部、北部和东部,中间有基岩残山零星分布。
自卑不吴官营——马兰峪——印子峪一线以西。
相对高差100米左右;北部及东部的混合岩、片麻岩分布区相对高差较小,一般50——100米。
(二)平原区(1)滦河河床、漫滩和阶地流经本区的滦河为摆动频繁的游荡性河流,发育了典型的辫状河床。
河床言行多为卵石、圆砾、粗砂,渗透性良好。
(2)青龙河漫滩和阶地青龙河大部分刘静基岩山区。
青龙河漫滩较发育,顺河床两岸展布,岩性以砂、卵石为主,部分河漫滩具二元结构。
第二节地质条件概况迁安市位于燕山隆起带余脉的南侧,渤海沉降带唐山拗陷区的东北部边缘地带。
不同次序的构造较为发育,特别是变质岩区,断裂纵横交织,交错复杂,其构造特点以燕山初期表现突出,其构造性质多为压扭性,扭压性断裂,大雨3km以上的断裂带有6条。
一、含水层类型根据迁安市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的分布特征,将迁安市地下水类型分为基岩构造——风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又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微压水。
孔隙潜水又可以细分为河漫滩及Ⅰ级阶地潜水、滦河Ⅱ级阶地上部孔隙潜水和山前斜地的孔隙潜水。
二、各水层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盆地四周基岩山区,由于该区大部分为太古界变质岩系地层,裂隙不发育,主要为风化裂隙潜水,局部有构造裂隙承压水。
风化裂隙水富水性不均匀各地段水位。
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
片麻岩、混合岩分布的沟谷中,偶见涌水量很小的裂隙下降泉,无供水意义,仅能作为当地居民生活用水。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滦河河漫滩及Ⅰ、Ⅱ级阶地地层中,由于地层岩性、厚度、所处位置及分布面积的差异,致使富水性大不相同。
在河漫滩及Ⅰ级阶地,含水层主要由卵砾石组成,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卵石中充填多量粗砂及砾石。
含水层厚度9.02~21.22m,平均厚度13.97m,水位埋深5~13m,富水性极强,单井出水量在110~475m3/h之间,单位涌水量为115.96~820.44m3/h·m,渗透系数269~1405m/d。
在滦河Ⅱ级阶地上部,含水层主要由粉细砂组成,含水层厚度一般5~30m,富水性差,民用井平均单井出水量15m3/h左右,单位涌水量小于4m3/h·m;在滦河Ⅱ级阶地下部,含水层主要由圆砾石组成,厚度16~30m,圆砾中混有大量的砂类土,部分呈半胶结状,一般富水性中等,据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29.9~74.74m3/h·m,渗透系数7.05~239.5 m/d。
在含水层顶部有一层稳定的粘土层,厚10~20m,将其与上部粉细砂潜水含水层隔开,具有承压水性质。
残坡积孔隙水分布于山前斜地和低山丘陵的冲沟内的全新统洪积残积和坡积砂、砂砾石含水层中,含水层厚度小于10m,薄而不稳定,分布面积小,富水性差,一般无供水意义。
第二章水文地质条件第一节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地下水的储藏盒富水程度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补给方式的制约、根据迁安市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分布特征,将迁安市地下水类型分为基岩构造——风化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盐类孔隙水。
一、基岩构造——风化裂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和东南部的低山丘陵区。
在山间河谷开阔地段,分布有第四纪松散盐类裂隙水。
含水层主要由冲击物质而成,言行主要为块石、砾石、砂砾石。
特点是富水性不均匀,各地段水位、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
二、平原区第四系松散盐类孔隙水(一)孔隙潜水分布于山前斜地,以及滦河、青龙河等河流的漫滩。
1.河漫滩及Ⅰ级阶地潜水河漫滩及Ⅰ级阶地潜水富水性很强。
该地段富水性与距滦河出山口远近、含水层颗粒粗细、渗透性强度有关,大致以西里铺为界,将滦河分为两个区,北区富水性极强,南区相对较弱。
2.滦河Ⅱ级阶地上部孔隙潜水富水性差,但含水层分布面积大。
(二)孔隙微承压水该含水层的圆砾中混有多量砂类土,部分呈稍胶结状,一般富水性极强。
滦河河漫滩和Ⅰ级阶地卵石含水层之间无明显的隔水层,水力联系密切。
含水层分布遍及整个盆地,在盆地周围与山前冲洪积物或基岩相接。
第二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1.基岩构造——风化裂隙水补径排条件: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随地形由高到低向下游径流。
排泄方式主要以地下水径流的形式补给山前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少量是以人工开采和以泉的形式排泄。
2.河漫滩及Ⅰ级阶地潜水其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含水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河水渗漏补给,Ⅱ级阶地上部潜水径向补给。
其中以河水渗漏补给和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为主。
3.滦河Ⅱ级阶地上部孔隙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含水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低山丘陵区的裂隙水对其也有一定的补给作用。
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以地下水径流形式向河流Ⅰ级阶地和河漫滩排泄,或以下降泉的形式直接补给河水,其次是人工开采。
4.孔隙微承压水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用过盆地北部卵石层间接接受河水补给,其次接受山区的侧向径流补给。
在滦河西岸Ⅱ级阶地上,地下水流向主要是自西向东流动。
滦河东岸的边界多被隔水的混合岩或片麻岩组成的低山丘陵所环绕,故地下水主要由东北至西南,向滦河方向径流。
第三节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地下水位动态:(一)地下水位年内动态上更新统冲洪积圆砾含水层中孔隙微承压水水位动态较稳定,主要受降水和人工开采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降水——开采型。
滦河Ⅱ级阶地上部孔隙潜水主要受降水影响,表现为降水型动态特征,水位变化受降水控制。
河漫滩及Ⅰ级阶地孔隙潜水水位动态受河水流量、降水和开采共同控制,其中以河水为主,表现为河流与降水混合型特征。
(三)地下水位年际动态据迁安盆地1993年末至2003年末10年间的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盆地内地下水位多年呈下降趋势,变差值一般1——7m,其中,迁安盆地东南部的沙河子和西南部的驿南府一带变差较小,小于1m;最大变差值出现在小营——潘营一带,最大值为7.61m。
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现状在2008年完成160个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基础上,2009年迁安市克服了资金不足、施工难度逐步增大等现实困难,投资2136万元完成了32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老百姓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实现了农民生活用水自来水化,全部安装了智能卡水表,既保证了农民饮水安全,又提高了自身节水意识。
投资292.6万元,发展管灌、大棚滴灌等节水灌溉面积12896亩,节水灌溉面积达45万亩,年可节水1000多万立方米迁安市对工业企业耗水大户安装智能磁卡水表和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将企业用水的瞬时流量和累计流量传输并显示在水资源管理部门的计算机屏幕上,实现实时监控,从而提高了企业节水意识,促进了企业节水技改项目的安装和使用。
先后以迁安轧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唐山长城钢铁集团荣信钢铁有限公司等钢铁企业为试点,推广应用“取用水双控,废污水回用”管理模式。
采取在水源站和加压泵站安装变频调速装置、建设废水利用系统等方法,对生产、生活污水实施废水回收利用,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取用。
迁安市实施节水改造工程,实现年工业节水1800万立方米以上。
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不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水土流失等现象和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地下水水量评价首先计算滦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在此基础上计算迁安市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结合迁安市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市的地下水资源。
滦河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采用均衡法计算。
一、均衡法计算(一)滦河平原区地下水均衡计算模型根据滦河平原区地貌分区、水文地质分区及包气带岩性分区,将均衡区分为七个计算区。
表-滦河平原区计算分区特征表本次计算均衡期选用1994-2003年共10年。
在忽略潜水蒸气条件下,地下水均衡计算模型如下:Q总补-Q总排=Q储变Q总补=Q降+Q井+Q渠+Q河+Q侧入Q总排=Q开+Q侧出+Q溢出式中Q总补——地下水总补给量,万m³/a;Q总排——地下水总排泄量,万m³/a;Q储变——地下水储变量,万m³/a;Q降——降水入渗补给量,万m³/a;Q井——井灌回归量,万m³/a;Q河——河道渗漏补给量,万m³/a;Q渠——渠灌入渗补给量,万m³/a;Q侧入——侧向流入量,万m³/a;Q开——地下水开采量,万m³/a;Q测出——侧向流出量,万m³/a;Q溢出——地下水溢出量,万m³/a;各均衡项采用均衡年平均(二)均衡项计算1、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公式:Q降=0.1αPF式中P——年降水量,mm/aα——降水入渗系数;F——计算区面积,k㎡经计算,均衡期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为3314万m³/a,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