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世界地理概况(含详解)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世界地理概况(含详解)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世界地理概况(含详解)

2019高考地理二轮练习:世界地理概况(含详解)

一、选择题

(一)19世纪中叶,波士顿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其中特别以服装、皮革制品和机械工业著称。20世纪70年代,波士顿依托高等学府和军事订货,沿128高速公路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使经济再次腾飞。据此完成1~2题。

1.19世纪中叶,波士顿处于()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2.下列对波士顿经济再次腾飞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A.技术B.市场C.交通D.资源

答案 1.B 2.D

(二)(2019·太原模拟)比拉大沙丘长3 000 m,宽500 m,高114 m,是欧洲最大的海岸沙丘。该沙丘是在距海岸线约1 km的沙洲影响下形成的。落潮时,海风将沙洲沙子吹向海岸,沙子逐渐堆积,每年大致以5 m的速度向内陆移动。下图示意比拉大沙丘的地理位置。据此回答1--3题。

1.比拉大沙丘所在海湾及其周边地区()

A.火山、地震频发B.气候温和湿润

C.有季节性海冰D.常绿硬叶林广布

2.图示沙洲的形成原因是()

A.流水的搬运与堆积B.岩浆的固结与风化

C.风力的搬运与堆积D.海浪与风力的侵蚀

3.比拉大沙丘移动速度最快的季节可能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处西风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则气候温和湿润,故B正确。这里不是板块交界带,火山、地震较少;全年最低月均温在0 ℃以上,无季节性海冰;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第2题,图示沙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则泥沙来自河流,是河流流水搬运至此,并在河口地带大量堆积形成的。第3题,比拉大沙丘向内陆移动,必然是受西风影响所致;冬季南北温差大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则冬季西风更强劲,故冬季沙丘移动速度最快。

答案:1.B 2.A 3.D

(三)下图表示全球及南、北半球月均气温变化与冰雪覆盖面积的对应值。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中a点表示()

A.南半球7月份

B.北半球1月份

C.全球平均状况1月份

D.全球平均状况7月份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冬季冰雪覆盖面积小于南半球冬季冰雪覆盖面积

B.由于冰雪的反射,大气温度明显上升

C.据估算,全球冰雪融化后,世界海平面将上升20~30米

D.从全球平均状况来看,全球平均气温1月较7月低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全球冰雪覆盖面积应为南北半球冰雪覆盖面积之和。因此最右边的线表示全球冰雪覆盖面积。与南半球相比,北半球温差大,所以,ab线代表北半球冰雪覆盖面积,ab线左侧线代表南半球冰雪覆盖面积。北半球1月冰雪覆盖面积大,所以a代表北半球1月。第2题,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面积、高海拔地区均大于南半球,所以北半球冬季冰雪覆盖面积比南半球冬季冰雪覆盖面积大;由于冰雪的反射,地面获得热量少,大气温度明显下降;全球冰雪融化后,世界海平面将上升

60~70米;图中显示,全球平均气温1月较7月低。

(四)“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1--3题。

1.文字中描述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欧洲西部

B.非洲南部

C.中国西北

D.马来群岛

42“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的原因可能是()

A.位于赤道无风带

B.雨、烟受重力作用

C.地转偏向力为零

D.受人为因素干扰

3.推测“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沙漠,终年炎热干燥

B.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

C.地处雨林,土壤比较贫瘠

D.地处低纬,没有四季变化

答案1.D 2.A 3.B

解析第1题,由题干材料“没有季节之流转”可知,该地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分布有植被、山地。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所以不会出现“烟缕垂直地升起”,故A项错;非洲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故B项错;中国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植被稀少,故C项错;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四季更替,植被覆盖率高,所以D项正确。

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地处低纬度。赤道无风带是指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的地带。这里太阳终年近乎直射,是地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带。由于温度的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很小,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多对流雨,风速微弱。故A项正确。

第3题,该地无沙漠分布,故A项错;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没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故B项正确;土壤肥力对季节更替无影响,故C项错;低纬度范围为0°~30°之间,包括热带和部分亚热带,而亚热带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更替,故D项错。

(五)如图为北半球某大陆西岸某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海拔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是()

A.冬季多于夏季B.随海拔升高降水量递减

C.夏季多于冬季D.随海拔升高降水量递增

2.该地1~5月同一海拔上降水量变化的原因是()

A.西风带逐渐北移,影响增强

B.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南移,影响减弱

C.信风带逐渐南移,影响减弱

D.副热带高气压带逐渐北移,影响增强

解析:1.A 2.D

第1题,判读本图时,在图中沿纵坐标某高度画水平线,沿横坐标中某月份画垂线,两条线的交点数值表示该海拔、该月份的降水量。由图可知,该地10月~次年5月降水明显多于6~9月,又在北半球,故冬季多于夏季。第2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图示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说明是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而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而温和多雨。图示同一海拔上降水量1~5月份逐渐减少,结合地中海气候成因,可判断是由于副高北移,影响逐渐增强所致,故D正确。

(六)(2019·武汉检测)地理要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是同类地理要素的概括;个性是地理要素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差异性,是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具体表现。下表中数据是下图中四个城市的海拔、气温和降水资料。据此回答1--3题。

四个城市的海拔、气温和降水资料

1.表中P、M、N、Q四地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P、M、N、Q B.Q、N、M、P

C.M、N、P、Q D.N、M、Q、P

2.上述图表资料反映P、M、N、Q四地的共性是()

A.都属于地中海气候

B.都位于地中海沿岸

C.都位于30°N~40°N大陆西岸

D.都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

3.P、M、N、Q四地中,M地7月降水最多的原因可能是()

A.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锋面停留时间长

B.气温高,昼夜温差大,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结

C.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多雨

D.位置偏北,受副高影响小且时间短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四地位置和表格中海拔、气温、降水资料,P地海拔最低,1月气温最高,年降水量最少,7月降水量为0,对应④地,④地为四地中纬度最低的,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最长;M地海拔最高,年降水量最多,对应②地,②地在亚平宁山脉北端,加上纬度较高,受西风控制时间长,降水较多;N地在1月降水最多,对应位于西风迎风坡的①地;③地位于背风坡,1月降水偏少,对应Q地,故选D。第2题,根据表中气温和降水量可知,四地的共同特点是7月气温高,降水少,1月气温低,降水多,符合地中海气候的特征,A对;①地位于大西洋沿岸,B错;②地位于40°N以北,C错;图示区域位于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较小,D错。第3题,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丰富。西风带在北侧,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南侧,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纬度较高的地中海气候区受西风控制时间长,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短,降水较多;纬度较低的地中海气候区则相反,D对。

答案:1.D 2.A 3.D

(七)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下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据此完成1--3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

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

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

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恶劣

B.冬季气温偏低

C.多云雾降水多

D.有机质来源少

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流向

B.地形格局

C.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

答案1.C 2.B 3.B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温带雨林分布地区主要包括南北美洲西岸、新西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其中塔斯马尼亚岛并非位于大陆西岸,A项错误。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岛并没有高大山脉,B项错误。以上分布区全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比较丰沛,C项正确。南美洲温带雨林沿岸地区有寒流经过,D项错误。第2题,温带雨林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并不恶劣,A项错误。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冬季气温偏低,生物种类较少,B项正确。生物种类的多少与云雾天气、有机质多少关系不大,C、D两项错误。第3题,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狭长,主要是受东部高大山地的阻挡,局限于沿海地带,因此导致温带雨林也呈狭

长分布,这主要与地形有关,与洋流流向、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关系比较小,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019·菏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纳米比亚地处南非高原西侧,地广人稀,拥有非洲第一个黄金级黑暗天空保护区(黑暗天空保护区是为了避免人为光源对天象观测造成影响而设置的保护区),是天文爱好者观望星空的理想胜地。埃托沙盐沼位于纳米比亚北部,地处埃托沙盆地,是非洲最大的内陆盐沼。它平时干涸,地表多覆盖薄层盐壳;每年12月至次年2、3月埃托沙盐沼进入洪水期,洪水期间,盐沼充水,成为附近居民和畜群的季节性饮用水源。下图示意纳米比亚相关信息。

(1)简析纳米比亚成为非洲第一个黄金级黑暗天空保护区的有利条件。

(2)说出每年埃托沙盐沼洪水期形成的原因。

(3)分析埃托沙盆地形成大面积盐沼的原因。

解析:(1)由经纬度位置可判断气候干旱;“南非高原西侧”提示地形条件;“地广人稀”体现了人类活动干扰少。(2)由经纬度可判断该地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的边缘,12月至次年2、3月是湿季,降水较多。(3)盆地地形易于积水成湖;经纬度体现了面积大以及气温高而蒸发强;图示有河流注入可带来水与盐类物质。

答案:(1)纳米比亚常年气候干旱少雨,大气能见度高;地势高,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远离城市,没有光源污染。

(2)12月至次年2、3月是南半球的夏季,该地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的边缘,随着气压带、风带南移,附近地区降水较多,大量河水注入。

(3)地处埃托沙盆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多条内流河带来的大量表层土壤盐分在低洼处汇集;泥沼洼地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处低纬,气温高,气候干旱,水分蒸发量大,从而形成盐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