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我收获我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学习我收获我快乐

——谈关于第1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之体会

程金芝

我有幸与两位老师一同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第13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期间,我们聆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观摩了众多全国各地特级教师的现场授课,感受颇深。下面我将本次观摩活动感受最深的几点进行总结,与大家交流。

一、课时分配明显不同

我们本县的老师,受过去某些教学思路的影响,总是一课时授完整篇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前两年,这样的做法成为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要达到的要求之一。原因是这样能给人以整体感。虽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对此做法怨声载道,但大多数还是遵照执行。本次观摩活动中,几位教师给我们上的都是第一课时,内容包括认读生字、介绍背景、学习部分课文等。他们虽然没能在40分钟内呈现整篇内容的教学,但是对所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甚至是每一个词语都夯得很实。[如《詹天佑》一文中“藐”的教学]听完之后我认真比较了一番,个人觉得他们的课堂是教者从容,学者实在,而我们的课堂则是教者匆忙,学者模糊。

二、课内外知识结合紧密

课内外知识的紧密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本次授课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将相和》一文中,他将课文白话文的语句与《列子·汤问》中的文言文交织在一起学习,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内容,也对《列子·汤问》有了很深的了解。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他不仅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文意,而且对“弦”这种乐器的介绍不惜时间,介绍得非常详细。他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了“弦”的名称、外形、声音等。同时他还在讲述伯乐绝弦这个故事中,补充了大量与之有关的文言文语句,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文言文句子,使整节课的内容丰富而饱满。

三、重视写作方法的探究与总结

我记得我们上小学时,每上完一篇课文,老师必总结两项内容,一是中心思想,二是写作特点。以前的教材会在每一单元后面安排有读写例话,里面就常会分项介绍一些写作方面的知识,如:前后呼应、详略得当、叙述要有一定顺序等。后来,课本中没有了这些内容,我们的课堂上也少了关于这方面的精细指导,有时有,但并不突出。而这次的听课中,我明显感受到老师们对文章写法的指导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他们有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总结了侧面描写、叙事与议论结合、为什么这样命题……我想,这是我们(至少是我)的课堂中目前没有被重视的内容。

除此之外,观摩课教师在读写方面扎实训练,对学生的表扬不惜言辞,教师自身文词优美等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听课的过程是苦的,但结果却有很多收获,有收获也就有快乐。

收获与反思

李峰

我与学校的两位老师一起去南京听课,短短的两天半时间,几位老师和专家的精彩课堂,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收获很多。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思考,下面我想简单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教材处理的巧妙

可以说每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却风格不同。一个共同点就是教材研读透彻,对教材的处理英雄巧妙自然,不露痕迹却水到渠成。我感受最深的是导入的设计。总的来说,许多老师的导入用时都很长,最长的一个用了将近10分钟,乍看仿佛是浪费时间,回过头来看却是回味无穷。比如赵志祥老师的《后牙绝弦》,他用了将近8分钟的时间用课题中的“绝”字来组词,从两个字的到4个字的,不厌其烦,让我们感觉是否多余了,可在后面的整节课中,都在围绕着这个“绝”字和“绝”字组成的词语进行教学与引导学生思考。那么这个“绝”字既是文章的契入点,也是整节课的基调。再回过头来看,开头用“绝”字组词,可以说巧妙之极。张玉栋老师执教的《将相和》从自己的名子入手,由“玉”引出和氏壁的故事,由“栋”引出栋梁之材到课题《将相和》,既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又借机介绍了课文的历史背景,一举多得。张祖庆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通过一本绘本故事导入,用时很长,但垫定了一文的感情基调。导入是学习课文的一个契入点。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建的一个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提高兴趣。同时针对文本的特点,对教材的侧重点的把握也不同。如王崧舟老师的《望月》中针对江中月主要通过诵读、品读让学生感悟表达特点和感受意境,“侍中月”部分抓住动词体会诗中的感情,侧重理解。而“心中月”部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侧重点不同。抓住这在大板块对文本多元化解读,渗透读法,提出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巧妙圆融。

二、有感于阅读教学中的写

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教学,这已不是以前的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了,而是建立在学生对文章的诵读与品悟基础上的,是在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基础上的读写结合,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写不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想,而是在对课文学习之后,提炼出本课的写作特点与表现手法之后的尝试与运用,侧重于写作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第二课时中感受最深,除了课文中的描写还有针对性地补充名家的写月佳篇,从中借鉴与掌握他们的表达手法与写作顺序、用词特点,让孩子用自己的笔来写望月的感受。

三、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每一节课中,老师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书中的知识,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入课外的东西,让课堂丰满而充实。在他们的课堂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充分调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走进课文,并通过老师的资料补充和学生有目的性的课前资料查找任务的布置,丰富课堂,深化内容,注重文本的延伸。

四、关注学生的成长

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与体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目的的培养,全部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及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这些又渗透于课堂中不露痕迹,并能抓住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进行适时引导。

看过之后,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高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学无止境,我们要终身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技能。

第13届现代与经典教学观后感

柏长松

10月21日至23日在东南大学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的讲课和报告,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受益颇丰。

原杭州外国语学校,全国赛课一等将获得者郭初阳老师上的《水晶人》,看似平淡,整个教学与我们平时之课看似差不多,细细揣摩,寓意深刻。作为教者,不能局限于课本,而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研发与拓展,应尽可能地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这么做可能被误解,甚至背负骂名,但是只要是能给孩子最好的,作为教者应无怨无悔,依然坚定前行……郭老师和他的团队给“小学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教材分别给予打分,其结果是-2、-1、0分。郭老师还曾撰文指出《陈毅探母》一文与事实不符。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演示了《儿歌》的教学,整个教学面带微笑,语言朴实,没有一个华丽词藻,真诚地与孩子们交流。称呼孩子们“小诗人”和大“诗人”,这种放下名师的架子,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不在于你的课上得好与坏,关键看你的心中是否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系主任、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吴永军老师,做了一个《谈语文素养及其培养》的报告,由于时间紧他只讲了20分钟,时间虽短,报告的内容却很丰富,让听课者真正明白了“语文素养”与“学生能力、技能”的区别。目前对语文素养的定义还没正式出版,等待领导审查批阅。所谓语文素养可以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语文教师吴玲老师上的是《詹天佑》。这位老师仪态大方,穿着朴素典雅,课堂用语亲切、规范,整个教学重点突出,指导朗读层次感强,一环紧扣一环。他的教学撒得开,撒得广,看似散乱,却始终抓住文章主旨,真可谓形散而神聚。

甘肃省兰州大学附属小学,全国赛课特等奖获得者张玉栋老师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