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
用一生备课,博满堂精彩
用一生备课,博满堂精彩这段时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得非常出色。
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实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不过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其实这个例子我早已通过报刊杂志读过了,但是现在再次来读,内心还是感到震撼。
因为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对备课也有点自己的思考,读到这个例子,发现自己竟荣幸地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差不多——用一生备课!我觉得一节好语文课,绝不是花上一天两天时间备得出来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深厚的教育功底,这也是一些老师模仿名师上课却不能成功的原因。
而功底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炼成的。
要想在课堂上博得满堂精彩,需要教师用一生备课,即从阅读、反思、写作等方面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做一个勤于阅读的教师,一个勤于思考的教师,一个不停写作的教师。
首先是阅读积累。
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是一股活泉水。
那么,“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除了自身的阅历外,就是学习了,阅读是在职教师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学习方式。
一个勤于阅读的老师,当他站在三尺讲台上时,他会有底气。
有大量阅读的支撑,他对于课文的理解一定会更透彻,驾驭课文驾驭课堂就会游刃有余。
就能在课堂实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课文发挥例子的作用,实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
如果,用一生的时间来备一节课
如果,用一生的时间来备一节课作者:李守龙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09期摘要:假如,让你用终生的时间来备一节课,这节课会有着怎样的效果?假如,让你去听一节课,听课时,你本来想记录点什么,但未曾想,课上的太过精彩,以至于你入了神,全身心地沉浸入课堂之中,仿若行至高山深涧,忽而绝壁林立忽而山泉潺潺忽而天高云淡……关键词:时间情感交融课堂一节课师生情感交融物我两忘。
及至铃声响起,你仍停留在课堂情境之中恍然不知。
当你迫不及待地去问授课的老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课时,师者却只是淡然一笑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句话悴然入耳便沉入心中促起深思。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用他平实的文笔记录了一堂迁想妙得的课,这节课同样让听课的老师们忘了时间忘了所在,以至在下课后纷纷猜测,备一堂教学质量如此高的课,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上这节课的老师对听课同行的追问,只是淡淡说了一句,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
虽然他刚刚上的这一节课,备课只花了十五分钟。
终生的时间与短短的十五分钟,这悬殊的对比让听者怅然若失却又恍有所思。
从这句话里,人们所感受到的是一个师者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对他所面对的学生的负责及真挚的情感。
备课对于现今的很多老师而言,渐成了一个形式。
备教材是死抠教材备教案是东拼西凑备学生是蜻蜓点水。
可以推测,依据这样的备课心态,课堂上也定是波澜不惊,将师生间生命的互动变成了独角戏似的走场。
试问,这样的课堂如何予学生启迪,如何为其成长奠基?对于每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都应做足备何课这件事。
而如何让课程散发生活的清香,让课程浸润心灵的温度,则需要我们每位师者,从现在开始,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
一、用阅读备自己的知识底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师者,则应乐读。
这也是一种思想境界,只有将对书本的需要植入生命的需求之中,视作如土壤、空气一般的重要,方能用阅读来拉伸我们生命的宽度。
到得书店,那一排排书架上的书籍闪着光,散发出透明的馨香,就宛如太阳照耀下的向日葵花田,金灿灿的昂着头,让因它们而驻足的人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一节课
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一节课《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位历史老师的话,犹如明星那样晶光闪亮。
曾经我上语文课干涩如嚼石灰。
几个学生轮流读遍课文,画出生字,然后就是概括内容,分析主题。
学一篇课文就像做算术题一样,学生的思想游离在文本之外,文字变成了冰冷的方块。
学生说:“讨厌上语文,语文课除了做问答题,就是听写生字了。
”我尴尬地困惑着……静心思考,细细回味这位历史老师的话,多年的困惑犹如黎明前的薄雾渐渐消散。
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语文课怎么能这样上下去?我真的很惭愧。
记得曾听《读者》栏目组举办的新春朗诵会。
王建新,一位花白头发、慈眉善目的老人,深情地朗诵了一篇散文《孩子请听我说》。
当音乐响起她静静地站在舞台中央;慢慢地,她神情凝重,两手合抱,仿佛看到了多年以前她带着孩子在河边玩耍的情景;她脸上露出了幸福、美好的神情,仿佛那是她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美的画卷,那向往的眼神,嘴角的微笑,伸向远方的手似乎让我也看到了那幅至真、至美的画面。
然后她用了极深沉、极和蔼的语气朗诵了一句,语气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护和对自己年老的哀怨。
我的心潮也随着她的故事涌动,最后眼泪竟在眼眶里打转。
她没有对文章进行多么细致的分析,只是朗诵,其实那不是朗诵而是在诉说,诉说自己的心声。
我却听明白了,比任何讲解更让我明白,而且让我动容,以至多年以后那朗诵的画面仍然清晰。
那是她用一生的生活经历在朗诵那一篇文章。
暑假,听了康震教授讲唐宋八大家,那是一个没有黑板,没有课件,甚至没有教材的课堂。
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
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浅谈思想品德教师的素养新塍初中曹海霞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听得入神,竟忘了记录一个字!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一辈子来备课,这课怎能不精彩!这位老师的话道出了备课的最高境界——用一生去备课!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课堂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面对周围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秉性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学生,如果我们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沉醉于已有的教学经验中,靠着手中的“旧船票”强行登上今天的“新客船”,一味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天长日久,最终只能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暮气沉沉、缺乏生机的困窘局面。
而思想品德更是包含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等诸多特点的一门学科,如果教师总是临时备课,仅仅依靠课本,依靠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教学效果会有多好是难以想象的。
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绝不是花上一天两天时间备得出来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它主要依赖于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而功底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炼成的,这也是一些教师模仿名师上课却不能成功的原因。
要想在课堂上博得满堂精彩,就必须要教师用一生来备课,那么如何来“备”呢?首先是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
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证明:热爱读书,才能有效地教书;博览群书,才能更好地育人,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计划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计划由于工作竞争激烈,为了满足社会的生产力,不得不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工作的步伐就加快了,为了使步伐的加快不影响正常的秩序,这时就得提出一种计划。
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班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计划,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小学三班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计划篇1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
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在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还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育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
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4、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谊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练习复述课文。
9、开始练习习作。
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他们喜欢语文,上课乐观仔细,课外阅读兴致很高,字也写得不错。
但亦有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上课不自觉,作业潦草,掌握知识与别人距离较大,这学期要实行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优差生的辅导,调动每一个孩子的语文爱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1、继续重视字的教学识字仍然是三班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
四大天王谈备课
四大天王谈备课在我们小语界有大家公认的“四大天王”,他们是:于永正、靳家彦、支玉恒、贾志敏。
他们集一生智慧所谈的观点,对我们广大后辈们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真知灼见:靳家彦《备课五字诀》执教四十余载,备课小有心得。
概括成五字诀,即:钻、参、联、选、写。
这五个字,既是备课流程,也是常态方法。
钻:即钻研,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
我在备一课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如《林海》一课,老舍先生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时,写道:“这里的岭的确很多,……可是没有一条使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云横秦岭”明明是一个词,作者为什么说是险“句”?这“句”究竟是哪句?查阅大量资料始知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这句还不险吗?故云“险句”。
这种由此及彼,一追到底的方式,既是备课,也是进修。
参:即参考,除了教材之外,备课要参考大量的资料。
大致原著、出版,小至一词一句,都要胸中有数,明明白白。
决不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如备《珍珠鸟》,除了查阅有关珍珠鸟的大量参考资料外,还登门访问了冯冀才先生,请他介绍创作意图和经过,进一步深入领会了“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
联:即联系,联系学生实际,联系前后内容,联系学生发展。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备课时就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对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上处于何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
语文教材前后的联系很密切,要从纵、横两个方面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重视知识、能力、智力的提升线路与范畴,促进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
选:即选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
该学生钻研、思索的,一定留给他们充实的时间;该合作探究的,一定保证质量,不走形式;该老师讲授的,不要有顾虑,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要各展其长,相辅相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计划(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实验教材的实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三、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措施:1、加强与生活实际联系,寻取生活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授课能力。
3、加强直观教学,利用教具、学具,增强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看书的习惯。
同时注意学习态度的培养。
五、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4、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5、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
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应该是比较艰巨的,因为上学期三年级的语文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虽然有个别学生的成绩很优秀,可是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没有达到我期望的水平,所以在这个学期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的工作下去,实现教学成绩的大提升。
不过教学成绩不是一时就能提上去的,这需要学生长时间慢慢的积累和老师们坚持不懈的督促,二者的共同努力才会使语文教学成绩得到提升,这才是教学的最根本和学生提高成绩的秘诀之一。
用一生来备课最早读到这句话是在苏藿姆林斯基的
用一生来备课乐治镇高枧小学:江丽娜最早读到这句话是在苏藿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里面是这样提到的: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作笔记也忘了。
据说苏藿姆林斯基本人竟忘了自己的身份,争着举手,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课后,一位老师请教历史老师:“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来备课的。
”“用一生来备课”这是多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多么高超的教育艺术啊!我以往读的时候只觉得它就是一个案例。
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课,无论是从对学生的关注,还是对教材的把握,还是对教法的研究上,无不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说这句话的老师的伟大,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用一生来备课”是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今天,朱老师说当我讲到她是用“用一生来备课”来备课的时候,她感动得哭了。
但这真是我的真实感受。
一、备学生。
教育要“关注学生”这已经不是什么新潮的观点了,但它却始终是教育的主旨。
这节课朱老师总是感受着学生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到位地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读书的那份幸福,由是感动。
整堂课朱老师一直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总是说:“你们累了吧!”、“你们一定很累!”、“我知道读这样长的一段一定累。
”当学生归纳小于连的形象和功劳时,又充分尊重学生归纳的结果,按学生说的板书了。
而积极到位的评价往往又会给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信心和力量。
当朱老师表扬找到“跑”在课文出现三次的第一个学生聪明时,好多学生都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此外,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一点就是整堂课朱老师都是带着感恩的心来教学生,总是谢谢学生们认真学习,认真思考,认真回答问题。
二备教材读透教材要如何去读,我认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惑,应该是许多年青老师的困惑。
朱老师的这堂课例仅仅抓住一个“跑”字就将课文要达成的目标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完美的课堂正是朱老师感动地说的那句话:“我是用一生来上这堂课”。
周彬: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整理精校版)
周彬: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教学相长0125 21:35::教师是一个牵肠挂肚的行业,天天都有课,也就天天都要备课,这样描述教师的工作,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反对。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天天都有课,就一定要天天都备课,那这人一定会被说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
可是,天天都有课,所以天天都备课,这就是对学生真的负责吗,这样的课堂就真的有效了吗,这样的做法就真的能够造就一位优秀的教师?时不时想起苏霍姆林斯基那句“用一生去备课”,就觉得越发的困惑,是要教师“一生都要备课”,还是要“为了教师一生而备课”。
要是教师天天都备课,为了一节一节的课而备,那一个学期的课,一个月的课,一个周的课是不是能够被科学地分解成一堂一堂的课呢;更让人困惑的是,备课究竟是为了教师的教而备,还是应该在备课中同时要为学生的学而备,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是能够如此有机地分解成两个部分呢,即使分解成功了又是不是让这样的课堂变得有效呢?一、忙碌而低效的“堂堂课都备”记得小的时候和别人下围棋,我总是关注自己眼前的路,会为了走几步好棋而绞尽脑汁,也会为自己走了几步好棋而兴高采烈;但往往在自己兴高采烈的时候,那些高手却在陷井旁等着我,会在突然之间,把自己一大片阵地包围起来并予以歼灭。
到了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前功尽弃,让自己对下围棋一点信心都没有,最后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非常幸运的是,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棋手,对此放弃了也就放弃了,并不需要我用一生去坚守。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才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着眼前的路,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讲的,既要抬头看天,又要脚踏实地。
只是抬头看天,那就是好高务远;只是脚踏实地,难免迷路或者迷失自己。
要是教学只是一场游戏,对教师来讲,要是觉得好玩,那就继续玩下去;要是觉得不好玩,那就可以放弃,相信教师们就不会活得这么累了。
问题在于,教学于教师而言,却是自己的职业,是一个不得不坚守的工作岗位。
用一生去准备一堂课
用一生去准备一堂课
邓建永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综合版》
【年(卷),期】2005(000)023
【摘要】近日,从一份教育刊物上读到一则故事:某校邀请一位名师来给老师们上示范课。
这位名师对授课内容稍做准备,便从容走上讲台。
一堂课下来,听课教师无不拍手叫好。
赞叹之余,有人问这位名师:“您的这堂课准备了多久。
”名师慨然道:“可以说我只准备了几分钟,也可以说我一生都在准备上好这堂课。
”【总页数】1页(P1)
【作者】邓建永
【作者单位】会同县一完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7.1
【相关文献】
1.补一堂课受一生益 [J], 苟晓珑
2.一生一堂课,一课一片情——从另一个角度看高效课堂 [J], 丁惠敏
3.一堂课,一生的回味 [J], 江国勇
4.用一生去准备一堂课 [J], 邓建永
5.用一生的经历备好每一堂课 [J], 李再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对“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的解读
我对“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的解读作者:张永伟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年第08期有这样一本书,应时刻放在教师的案头,随时阅读,时不时摘录一些撼动心灵的语句,并且越读越令人敬重景仰,一直读到爱不释手。
这本书就是《给教师的建议》,它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为中小学教师撰写的教育经典。
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这部经典巨著仍然熠熠生辉,其伟大的教育思想早已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真理之光照耀了中国昨天、今天的教育,已被誉为教育界的《圣经》。
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那时起,我就知道有这么一部经典,去了当地几个书店都没买到,一直没有机会拜读。
可好,今年山东省日照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干教师中启动了“读好书,增智慧”学习活动,我们碑廓中学积极响应,发送给教师人手一部《给教师的建议》。
总算拥有了一部堪比精金美玉的经典,我喜出望外地从主任手里接过心仪已久的宝典,轻轻抚摸着墨绿色的封皮,虔诚地注视着作者的头像,久仰的教育大师就在面前,心中肃然起敬,而他也正注视着我,神情是那样的平静,深邃而睿智的目光一如无边的海洋……我心中暗下决心,一定细细品读,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
谁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当即打开了扉页……不知不觉读到了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是一个极易引起大家共鸣的标题。
“是的,没有时间啊!”,不论是50多年前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给苏大师写信的女教师,还是今天正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我们,若让谁工作之余多读书,去促进个人专业成长,“没时间”这三个字准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抱怨时间太少,大家总是说“我很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学校工作的时间至少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听课,评课,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教学研究;晚上回到家要忙家务,还要教育孩子,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我们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去读书呢?看来教师确实是“很忙,没有时间”。
我用一生来备课
我用一生来备课 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在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
两个字: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
无论做哪行,只要学会了坚持,那么他必定会成功。
对于教师而言,坚持就是甘守清贫,甘于寂寞。
把一生的精力都花在教育上面。
坚持就是用爱照耀每一个学生……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和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应付面对一切便可迎刃有余,而不会将工作当作一种负担。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坚持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想想自己,平时在纷繁杂务的工作中又读过几本书呢?突然之间,我明白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让听课者觉得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但是在讲解问题时却往往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上课显得捉襟见肘,不能游刃有余了。
用一辈子去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准备,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学、研究、学习三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也应该成为教师的“看家本领”。
如果教学搞不好,那么这样的教师肯定不会得到学生的欢迎。
更不会得到领导的赏识,他的教职生涯必然是暗淡无趣的。
研究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发动机,他能够让教师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冲破原有的禁锢,将职业带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学习是人生不断走向成功的阶梯。
对于教师而言,不断学习有为重要,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教师才能不落后于时代的脚步,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并能为时代发展作出贡献的学生。
在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三者兼备,不可偏废,作到教学研“同期互动”读书能否改变一个人的声音和眼神?在教书、读书工作和生活的背后,似乎惟有书中的思想,才能支撑起教师赖以自由呼吸和自由行走的“脊骨”。
备课: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
备课: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得非常出色。
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当我第一次阅读这个故事时,就被这句话深深地震撼。
想想自己也是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备课,每天都要拿了教科书去课堂上课,我花了多少时间呢?在张家港市教育局制定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和学校制定的相关计划中,对教师教学“七认真”常规检查,尤其是备课都有明确详尽的标准,要求我们做到:备课认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恰当、合理、贴近学生实际,无漏备、脱节现象。
要按时撰写教学随记,数量足、质量高等等。
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来备课?以我个人的体会看,我认为,备课应该把握好课前的“三读”和备课中的“三动”。
备课前“三读”一、广泛地读教育学著作。
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讲的是做事情必须打好基础的道理。
同样道理,教师备课前应该认真地做好知识的储备。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给自己定一个规矩,定时间看书,看一些数学家的原著。
像:《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等,看这些专著,对于了解数学发展史,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心理变化规律,系统地解读教材,很有好处。
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一节课
语 文 博 窖
( 这 些博 文 在选 联 系 。 请 作者 见刊 后
入本 刊时 略有 改动 。 与我 们联 系, 我们 会 由 于种种 原 因 , 我 们 寄 赠 样 刊 并 付 稿
未能与所有作者取得 酬。— —编者 )
h t t p : / / c a i g e n x i a n g . b l o g . z h y ww. c n / i n d e x . h t m
微笑 , 伸向远方 的手 , 似乎让 我也看到了那幅至真 、 至 美的画面 。然后她用极深沉 、 极和蔼的语气朗诵 , 语气
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护和对 自己年老的哀怨。我的心
潮也 随着她 的故事 涌动 , 最后眼泪竟在 I I I I 里打转 。 她没有对文章进行多么细致的分析 , 只是朗诵 , 其实那 不是在朗诵而是在诉说 , 诉说 自己的心声。我却听明 白了 , 比任何讲解更让我明白 , 而且让我动容 , 以至 多 年以后那朗诵的画面仍然清晰。她是用一生的生活经 历在朗诵那篇文章。
用整 个 海 洋来 诠释 一 滴水 的内涵 。
传承 博大精深 的中华文化 的语文课 怎能上成这
样?我真的很惭愧。
闲暇时 , 跟学生聊起历史 , 聊起 历史老师 , 他们都
记得曾听《 读者》 栏 目组举办的新春朗诵会 。王建
新, 一位花白头发 、 慈眉善 目的老人 , 深情地朗诵 了一
用 一辈 子的时间来备 一节课
《 教
教师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 , 以 便课 后提些意见 , 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 , 竟连做记录 也忘记 了。课 后邻校 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 : “ 我想 请教您 , 您花 了多少时间来备这 节课 ? ” 那位历 史老师说 : “ 对这节课 , 我准 备了一辈子 。而且 , 总 的 来说 , 对每节课 ,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 , 对 这个课题直接准备 , 或者说现场准备 , 只用了大约
我对“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的解读
感 、责 任等人文 内涵 ,使 科学知识 与人文 内容相联 系 ,体
现 科 学 教 育 与 人 文 精 神 的 融 合 ,是 科 学 教 育 发 展 的一 个 重 要 趋 势 。但 要 充 分 发 挥 生 物 学 实 验 教 学 的 功 能 ,还 需 要 为 学 生 创 造 一 个 良好 的 培 养 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场 所 。 因 此 , 《 物 课 程 标 准 》在 “ 程 资 源 的 开 发 利 用 ” 中 指 生 课 出 : “ 高 度 重 视 学 校 生 物 实 验 室 建 设 ,积 极 营 造 良好 的 应
点 应 接 不 暇 ,更 何 况 现 在 还 要 抽 出 时 间 来 教 学 研 究 ;晚 上 回 到 家 要 忙 家 务 ,还 要 教 育 孩 子 ,这 些 繁 杂 琐 碎 的 事 往 往 令 我们 感 到 身 心 疲 惫 ,哪 还 有 精 力 去 读 书 呢 ?看 来 教 师 确 实 是 “ 忙 ,没 有 时 间 ” 。 岂不 知 这 里 “ 时 间 ” 的 真 正 很 没 意 思 是 “ 时 间 读 书 ” , “ 时 间学 习 ” , “ 时 间进 行 没 没 没
算拥有 了一 部堪 比精金美 玉的经典 ,我喜 出望外地从主任
手 里 接 过 心 仪 已 久 的 宝 典 ,轻 轻 抚 摸 着 墨绿 色 的 封 皮 ,虔 诚 地 注 视 着 作 者 的 头 像 ,久 仰 的 教 育 大 师 就 在 面 前 ,心 中 肃 然 起 敬 ,而 他 也 正 注 视 着 我 ,神 情 是 那 样 的平 静 ,深 邃 而 睿 智 的 目光 一 如无 边 的 海 洋 … … 我 心 中暗 下 决 心 ,一 定
万千气象“备”中来
万千气象“备”中来作者:黄莉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4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天,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观摩课。
课上得很成功,听课的老师都听得入迷而忘了记笔记。
课后,人们问历史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历史老师回答:“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一生来准备。
”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好课不是简单地、富有技巧地将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将知识融入到教师的生命体验中,让课堂浸润着生命的气息。
这样的课需要教师用一生的精力和心血来准备。
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的每一次备课尽量做到四个“立足”:一是立足长远。
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对待今天的备课,备课就是在为未来作储备。
也许你今天的准备没立马派上用场,但请相信一定会有派上用场的时候或地方;二是立足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关注学情才使得教学有了实质上的意义;三是立足文本。
文本是教和学之间的媒介,基于文本并用好、用足才能发挥其效能;四是立足亮点。
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亮点,就像戏剧一定要有高潮一样。
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的备课心得。
一、追根溯源“备学情”备课需要老师将理想的课程和文本的课程通过个人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最终转变为学生习得的课程。
所以,再好的备课如果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情,也只是纸上谈兵。
在备《云南的歌会》时,我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备学情。
1.普适学情。
首先,弄清八年级年龄段学生的群体特征,包括他们现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水平。
除了平时自己观察和积累的对八年级孩子的了解外,我还通过查阅心理学资料进一步明确:八年级孩子14岁左右的年龄,正值青春萌动期,他们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翻开课本,与七年级相比,八年级增加了物理学科,且每门课程的内容都要深得多﹑难得多,有学生不免会产生畏难情绪,感觉学习上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时间一长便会失去学习兴趣。
用一生备一课
用一生备一课作者:赖阿绸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7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22-01“一位教师在成功执教了一堂课之后,当别人问及他准备了多久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用我的一生来准备我的教学,而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只花了15分钟。
”初见这一事例时,我不能理解。
经历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备课,得用一生的时间来进行,只要还在讲台上一天,就得将备课进行到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尽心尽职的教师都是在用一生备每一节课。
下面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师个人几个方面谈谈个人对备课的认识。
1.备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
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因此,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更是显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有四条:1.1 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课前把教材钻研深入了,认识透彻了,准备充分了,课堂上才有可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
那么,怎样才算对教材钻研深入,认识得透彻呢?个人认为,重点在于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要求,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根据教学要求确立适度的教学目标。
1.2 巧妙组织。
组织教材是钻研教材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教材组织安排得好,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一环套一环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我们知道所谓组织教材,就是把一堂课的全部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过程的特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起来,也就是对教材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地组织与安排的过程。
渐渐懂得,用一辈子来备课
渐渐懂得,用一辈子来备课
滕衍平
【期刊名称】《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十年前】那时的我刚刚师范毕业,带着多年的梦想走上讲台,怀着一定要做一个好老师的信念。
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我面前不停地嘱咐:“小伙子,一定要踢开头三脚。
”当时也不知他们所说的“头三脚”是什么,心中大概理解为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不过说真的,是哪“三把火”我也不知道。
就这样,冒着“傻”气,每天认真地工作着,体会着学校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差距。
如今想来,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备课与上课的。
同校的老师,颇有些经验,在我不断地询问中,他告诉我一个秘决,“一课一得”。
我感激得不得了,犹如得到了迈进神秘殿堂的金钥匙。
那时的我就是困惑,一课得什么?真想去听听别人的课,回来后照搬也行呀!可是一听到我的这个请求,他们都不肯答应,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滕衍平
【作者单位】铜山县三堡实验小学,江苏昆山2211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人活一辈子必须懂得的道理 [J], 育德
2.用一辈子“备课”的音乐教师——李存 [J], 郑莉;
3.渐渐懂得,用一辈子来备课 [J], 滕衍平
4.用一辈子来自我实现 [J], 卢望军
5.三高渔业董事长李瑞伟用一辈子来讲罗非鱼的故事 [J], 廖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王庆灿教育工作室从“堂堂课都备”到“用一生去备课”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教师是一个牵肠挂肚的行业,天天都有课,也就天天都要备课,这样描述教师的工作,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反对。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天天都有课,就一定要天天都备课,那这人一定会被说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
可是,天天都有课,所以天天都备课,这就是对学生真的负责吗,这样的课堂就真的有效了吗,这样的做法就真的能够造就一位优秀的教师?时不时想起苏霍姆林斯基那句“用一生去备课”,就觉得越发的困惑,是要教师“一生都要备课”,还是要“为了教师一生而备课”。
要是教师天天都备课,为了一节一节的课而备,那一个学期的课,一个月的课,一个周的课是不是能够被科学地分解成一堂一堂的课呢;更让人困惑的是,备课究竟是为了教师的教而备,还是应该在备课中同时要为学生的学而备,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是能够如此有机地分解成两个部分呢,即使分解成功了又是不是让这样的课堂变得有效呢?一、忙碌而低效的“堂堂课都备”记得小的时候和别人下围棋,我总是关注自己眼前的路,会为了走几步好棋而绞尽脑汁,也会为自己走了几步好棋而兴高采烈;但往往在自己兴高采烈的时候,那些高手却在陷井旁等着我,会在突然之间,把自己一大片阵地包围起来并予以歼灭。
到了这个时候,就会觉得前功尽弃,让自己对下围棋一点信心都没有,最后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非常幸运的是,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棋手,对此放弃了也就放弃了,并不需要我用一生去坚守。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才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着眼前的路,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讲的,既要抬头看天,又要脚踏实地。
只是抬头看天,那就是好高务远;只是脚踏实地,难免迷路或者迷失自己。
要是教学只是一场游戏,对教师来讲,要是觉得好玩,那就继续玩下去;要是觉得不好玩,那就可以放弃,相信教师们就不会活得这么累了。
问题在于,教学于教师而言,却是自己的职业,是一个不得不坚守的工作岗位。
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或多或少地遭遇过我在下围棋时的那种失落感,自己非常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自己非常认真地备上好每一节课,但当学生的学习成绩出来时,却倍受打击,和别人的差距却是那么的大,仿佛自己掉进了别人的陷井一样。
于是,教学不再有任何成就感,教学过程也没有什么愉悦而言,剩下来的就是一个不得不坚守的岗位,就是一个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行进下去的工作。
要是教学只是一场教师自己的游戏,那怕这场游戏并没有成就感,只要教师心甘情愿地坚守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但问题在于,教学是一场教师主导,而学生主演的游戏;如果教师在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的过程中并没有获得成就感,也没有愉悦感时,相信更惨的并不是作为导演的教师,而是作为主演的学生。
导演让他们吃尽了各种苦头,表演出了各种各样的剧情,但却无法把这些剧情串成一部精彩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导演牺牲的是自己职业成就感,而演员们牺牲的却是自己的未来。
因此,对作为导演的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要拍好每一个剧情,而是要寻找到一个好的剧本,从而把这些剧情串起来,奉献给予观众一部部精彩的大片;只有这样,在课堂中作为主演的学生,才会拥有美丽的未来。
二、作别“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生命线,没有一位教师敢松懈自己的课堂教学。
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出来了,那就是“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既然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意味着这是一个永远也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去广西的北海买珍珠,在买珍珠的现场,通过把珍珠与珍珠进行对比,从而选择出一些令自己满意的珍珠来,当然店家给出的价格也就越来越昂贵(非常有意思的是,店家总是先拿出最小最差的,当然价格也是让你非常满意的;然后把更大更好的逐步拿出来,最后到了你真正喜欢的珍珠时,这个价格离最初的价格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可是,当自己把挑出来最满意的珍珠拿回家时,夫人却说为什么花这么多钱买一颗珍珠,我说因为这颗珍珠最大最好呀;她说哪一颗不都一样呀,反正也就这么一颗。
如果把课拆成一节一节的,那么教师的课就象一颗一颗的珍珠,呈现在你面前的永远都只是一颗珍珠,既然只有一颗珍珠,那就分不清这堂课是不是最好的,也分不清这堂课是不是最差的,还是夫人那句话说得有道理,哪一颗不都一样呀!要体现那颗最大最好的珍珠,就得把很多的珍珠串起来,而且要把大小不同的珍珠串起来,这样你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哪一颗珍珠是最大最好的,也是最值得你出高价买的。
所以,最大最好的珍珠是难以得到的,但在每一串项链里,都有着一颗珍珠是最大最好的,所以我们去追问“什么样的珍珠是最好的珍珠”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
关键是要得到整条项链,把那些大大小小的珍珠都串起来,当我们看到最大最好的珍珠时,也还要看到那些不大不小的珍珠;但当我们看到所有的珍珠时,就不大会在意哪颗珍珠大,哪颗珍珠小了,而是在意整条项链漂亮还是不漂亮了。
这时候我们的关注重心,就从“什么样的珍珠是最好的珍珠”变成了“什么样的项链是最好看的项链”。
如果这时候还有人和你讨论“什么样的珍珠是最好的珍珠”时,你还会不会觉得这样的问题有意义呢,甚至于你会不会觉得问这个问题的人比较幼稚呢?当我们天天都在追问“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时,听起来这个问题特别的具体,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对课堂教学实践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因为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就可以用这个答案引导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也可以用这个答案作为评价教师每一堂课的标准。
可是,我们从来不去追问,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是有答案;也从来不去追问,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是在误导我们,从而让我们把对课堂教学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一个一个的点上,从而让我们失去了对整条线的把握,就更别说对整个面的设计了。
当教师们把整个注意力都放在一个一个的课堂点上时,要上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那就不是不容易,而是基本上不可能。
所以当我们要求教师只是关注每堂课时,教师就会觉得非常的累;更重要的是,累完了还没有成就感。
三、轻松而又高效的“用一生去备课”最近一段时间特别忙,根本不能保证每天都有时间去备课,但每天该上的课还得去上。
于是,只能在有空的那段时间里,尽可能把明天或者后天要上的课都一起备了,这样那怕明天或者后天没有时间备课,但也不至于因为没有备课而去浪费学生的时间。
如此一来,肯定不能保证每节课都讲得特别精彩,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反到是这样几天上下来,学生似乎对这段时间上的课特别有感觉。
事后去问学生,为什么对于这些并不是特别精彩的课,反到是学得更有感觉;学生说,虽然教师的每节课并不如以前精彩,但他们更容易从整体上把握,教师在这段时间里究竟讲了些什么,在讲的这些内容里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
我说我并没有强调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呀;他们说,你这段时间里,总是会有意无意地重复那么几个知识点或者讲那么几句话,这不就是重点吗?而且你有意无意重复讲的知识点或者那么几句话,往往比你以前讲完一个知识点或者讲完一句话,再向我们强调这个知识点或者这句话是重点,显得更有教育成效。
这样的体会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居然在这种繁忙的工作过程中,反到悟出了有效备课和有效上课的方法;而这种体会在以前有足够的时间,为了上一节课而充分地备一节课的时候,却难以想到如何把这些课有效地串起来,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把这些课串起来备。
而那时候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花更多的时间,把明天的课备得更加的充分;殊不知把明天的课备得再充分,要是今天的课和明天的课,明天的课和后天的课串不起来,那么不管明天的课有多么的精彩,把它单独拿起来听课或者欣赏,也看不出来它的教育价值何在,教育成效何在?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如果让我们在操场上跑五千米,那我们一定要事先想好,在什么时候要领跑,在什么时候要跟跑,在什么时候要保存体力,在什么时候要冲刺。
但如果我们用跑五十个百米的方式,如果我们用跑一百个五十米的方式,这就注定了我们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其实能不能坚持下来都是一个大问题。
原来教学中偷懒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把一个月的课,至少是一个周的课,先做整体的计划;只有有了这种整体的计划,才不担心因为忙而来不及备哪一堂课;也不担心因为某此特殊的原因,而让哪节课上得不好;也不会因为过于担心哪一节课的教学进度完不成,而去拖堂或者额外地补课。
要对一个月或者一个周的课事先就要有计划,看起来这只是一个意识的问题,其实隐在后面的,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就是一个教师有没有具备驾驭一个月的课堂,驾驭一个周的课堂的能力。
那些疲弱的马,往往只能跑一两公里,但非常容易驾驭,而且在这一两公里之内,既看不出马的疲弱,也看不骑马人驾驭能力的缺失。
与之相应,那些千里马,虽然能够行千里而不累,但对骑马人驭马能力的要求就高了,不但你要学会训服千里马,还要懂得爱惜她,还要懂得在关键时刻使用好她。
看起来把一个月一个周的课事先做好计划和统筹,是对教师备课时间的节约,其实是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来换取教学时间,只有教师自己走在了每堂课的前面,才不会被每堂课追着走。
究竟备课是为教师自己备的,还是为师生共同备的。
如果备课只是为教师自己怎么上课而备,那么教师就只需要自己清楚自己备了些什么,到了课堂上再把自己备的东西展现出来就差不多了;如果备课并不是为教师怎么上课而备,而是为了师生共同的这节课而备,那么教师不但在备课中要备怎么教,还要在备课中备怎么学;不但到了上课的时候才需要教师把备课的内容展现出来,还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得把备课的内容告诉学生。
于是,备课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剧本,而是整节课的剧本,不但导演自己要知道今天要导什么,还要事先就让演员们知道今天要演什么,今天导演要导什么。
要把一个月或者一个周的课堂绝对地分成一堂一堂的课,这并不是一个科学,而是一种决断,甚至是一种武断,所以我不觉得“有一节一节的好课”,不是因为这些课本身不好,而是把一个月或者一个周的课割裂成一节一节的课,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同样的道理,要把课堂教学彻底地分割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那这样就更不科学;如果教师只是把自己如何教备好了,但并没有告诉学生他们应该如何学,学生在来上课之前也不知道究竟要怎么教,这就注定了教师的教在课堂上是非常主动的,是主动出击的;而学生的学却永远都是被动的,是被动防守的。
因此,教师不但要备一个周的课,要备一个月的课,更要备一个学期的课,要备一个人生的课;而且教师在备好这些课之后,在上具体的一节一节的课,一周一周的课之前,就要把自己备课的内容告诉学生,不但要告诉他们在你的课上你要准备上,还要事先告诉他们在这节课上他们需要怎么学,这样学生才会有备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