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标准在于()A.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答案】B【解析】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和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所以选项A和选项C错误。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所以选项B正确。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非决定论的区分标准,所以选项D错误。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答案】D【解析】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所以生产力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所以,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见生产方式反映双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选项D正确。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可见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物质,二者的关系不能表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故选项A不选。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并不体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故选项B错误,至于选项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认识和实践领域的基本关系,不反映生产力,也不反映生产关系,所以不选。
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B.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C.哲学、艺术、宗教D.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文字【答案】D【解析】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高低不同,我们把低层次、自发的社会意识称为社会心理;把高层次、自觉、系统的经过思想家加工的社会意识称为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历史观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 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 意识
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 决定作用 中的决定作用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的含义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 与条件的总和。
•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就要不断 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 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辨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话正确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 关系。
八十年代 金钱观 幸福观 现在
肮脏的字眼, 忌讳
知足者常乐, 倾向于内在追求
成为经济效益的 标志 要求物质生活的 不断提高
消费观 道德观 平等观
勤俭,朴素
重协调性道德 (忍、平静) 平均主义
能挣会花
重进取性道德 机会平等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 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 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 阻碍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胡适
哲学第四单元Ⅰ-社会历史观
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6、简答: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 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的伟大历史转折。温家宝总理2007年11月19日在新加 坡国立大学发表了题为《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 强》的演讲。其中论及: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 强,闭关锁国必然落后;国家虽小,兼容乃大;现在 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的……
B.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就能实现人生价 值
5、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
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
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精神
财富,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
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D
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和两条基本规律: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 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意义。
三、例题练习
1、任何一国文化传统的形成都根源于其生产 方式,而文化传统一旦定型,其文化的特征和
A 性质就具有延续性。这主要说明 ①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公共基础知识讲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篇
公共基础知识讲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篇公共基础知识讲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公共基础知识讲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历史的文献资料。
因此,了解历史是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历史观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态度。
社会历史观的形成和演化涉及多种因素,诸如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
本文将介绍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探讨历史研究和历史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历史观的实践意义。
一、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知方式和态度。
它包括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阶段、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历史观的形成和演化与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色彩,对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行动引导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历史研究和历史思考的重要性历史研究和历史思考对于我们了解社会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历史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先人们的经验和智慧、吸取历史教训和经验,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历史研究不仅是一种学术探究,更是一种普及社会历史知识、传承历史文化的教育活动。
历史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命目标,使自己更成熟、更稳健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三、历史观的实践意义历史观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认知方式,更是人们行动和态度的指引。
历史观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挥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力。
历史观可以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可以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良好传统。
同时,历史观也可以引导人们创新历史文化,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赋予历史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 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观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直接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知和评价,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介绍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二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相关习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介绍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二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相关习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篇: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社会历史观都必须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虽然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但不外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两大类。
无论哲学家们研究何种社会历史问题,都必然要涉及到这两大类社会现象,都必然要对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相应的回答。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怎样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只有正确地回答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回答其他社会历史问题。
如果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必然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就会承认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果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精神、愿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必然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杂乱无章的,是偶然事件的堆砌,认为历史是“英雄豪杰”创造的。
第三,如何处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尽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就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处理好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或者颠倒了这个关系,那就什么问题都处理不好,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第二篇: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讲唯物史观-讲义
•社会的实践本质:
•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3、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思考题:中国户籍政策改革对社会发展有 何影响?
3、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 产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生产方式对社会的作用:决定作用。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和社会产生和 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它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 生产方式制约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劳动是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中介,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 称,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
• 社会本质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 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有一位外国学者认为,正是这本书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吗?
• 在社会历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力量, 而不是人的思想!
• 思考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何在?
二、人类社会及其本质
• 1、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
•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
• 人是由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4、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 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长足发 展;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演变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 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 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 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 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 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 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 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 的个别方面。” —— 列宁
5
二、社会历史观的发展
社会历史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神学史观阶段 2、理性史观阶段 3、唯物史观阶段
6
1.神学史观阶段:
在古代社会,人们是以神的眼光观察和认识 世界。 ① 图腾崇拜阶段:人类社会初期,对支配 人们的一切的崇拜。(动物、自然等)是原始 社会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 ② 英雄崇拜阶段:从对动物、自然崇拜转 到对人的崇拜,即,对本民族、本部落中的英 雄崇拜。 ③ 神教的出现: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 佛教、基督教
是一个充满矛盾的 辩证发展过程。 它的变化发展有着 自身的客观规律。
23
本单元结束
谢谢大家!
24
16
•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 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 他们的意志转移的关系,即同 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 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在系。这些 生产关系的总构成社会的经济 结构。” •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 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 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 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18
(四)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 ⑴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 观的根本变革,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 ⑵ 唯物史观连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 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 ⑶ 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成 为一门严密而又完整的科学体系。 • ⑷ 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 的理论基础以及方法论的指导 。
社会历史观
阿房宫
阿房宫 “覆压三百余 里,隔离天日。……五步 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 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矗不知其几 千万落”。
1、地理环境 2、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 4、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黄河故事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世界性水源危机
环境问题 森林惨遭毁灭
环境问题 臭氧层变薄
地理环境为 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 生态资源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 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
生物资源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 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 矿物资源
青岛盐场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 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 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社会意识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及一切意识 要素的总概括,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等 观念形态。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领事的 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 、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构成
大气圈
大气圈
是指从地球表面到几十公里以 至1000公里的高空覆盖着的由多种气体 组成的大气层。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构成
大气圈 水圈
水圈 是指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 洋、江、河、湖沼、地下水等。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构成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岩石圈
包括岩石和地表的岩石经过长 期的浸蚀和分化作用逐渐形成的各种不 同类型的土壤。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构成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作用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这是因为:
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这是两种历史观点之间对抗与斗争的焦点。
任何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社会意识是第二的人。
从性别上说,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任何声称社会意识是主要的,社会存在是次要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主张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间的区别只能基于这个标准。
没有第二种标准,就不会有试图超越它们的第三种独立的历史观。
其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历史观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要研究任何历史问题,无论是明确的还是不清楚的,都必须首先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做出一定的回答,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
如果我们坚持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具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反,如果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的存在,则必须从主观意志或“客观精神”中寻找社会发展的原因,并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第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也是社会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人们的社会实践是要处理社会与自然之间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使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对象的客观规律性实现具体现
实的统一,并使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主体和客体可以前进并实现人类目标。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凡是主张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只能以此为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那种企图超越它们之上的第三种独立的历史观是不存在的。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历史观其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研究任何历史问题,不管是明确的还是不明确的,都毫无例外地首先必须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一定的回答,并以这个回答作为出发点去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
如果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必然承认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
反之,如果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必然要从主观意志或“客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社会发展的原因,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人们的社会实践就是处理社会与自然之间、社会各种关系之间的矛盾,使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客体的客观规律性实现具体的现实的统一,使历史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能够得以进行并实现人的目的。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文档资料
3.自然界是物质运动的较低级 形态,自然规律属于低级运动规 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中最高 级、复杂的运动形式,社会规律 也是高级运动规律。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社会与自然
(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联系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在本质上是 一致的,它们都是自然的历史过 程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客 观的、物质的辩证发展过程。 1.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性 ◎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 ◎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能随意地选择 客观的历史前提和生产方式。
1.结束了唯心史观的 统治地位。
2.使社会主义由空 想变为科学。
3.使社会历史的研究 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4.为无产阶级制定路 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社会与自然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 1.自然界的作用表现为一种盲目的、自 发的力量,社会规律则通过人们的自觉活 动发生作用。 2.自然规律本身不体现人的利益 ,而社会规律与人的利益直接相关 ,在阶级社会则涉及阶级利益。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的含义 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人口因素的作用 ⑴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⑵人口数量、质量 、密度、增长速度 等,是否与生产发 展相适应,对社会 发展起加速或延缓 作用。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社会历史观的含义 人们对整个社会历史的根 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的关系问题,它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 一标准。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1.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类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社会对个体的塑造、影响和局限性是不可忽视的。
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依赖自然环境生存和发展,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和破坏。
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互动的、相互制约的,必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开展人类的生产活动。
3.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是由众多个体组成的,在相互合作、竞争和冲突中不断发展。
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互动的、相互制约的,人类需要通过规范、约束和协调来维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社会历史观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胡启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基本问题论集》,人民出版社,2004年。
3. 张雪飞,《社会历史观与历史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说一说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说一说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其中的规律和趋势是什么。
它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
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是什么?
2. 社会的形态、结构和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3.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什么?
4. 社会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是什么?
5. 社会历史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核心,也是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精品文档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社会意识总是推动社会存在不断发展
下页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科 学的合理的价值观正确反映了客 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 根本利益,。可持续发展战略正 确地处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 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经济发 展,也有利于生态的保护,符合 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一种科学的 价值观 下页
某造纸企业年产值一亿多元,利税 1000多万元,但为了节约治污成本,治 污措施不力,没年向河道排放大量污 水,造成了下游水质严重污染,经济布 局损失严重,并直接威胁下游人民群 众的健康
返回
材料一:5月6日,当阳市两例疑似病人被确定为非典 患者,54岁的共产党、呼吸内科专家、宜昌是防治非 典指挥部专家组组长丁文伯从这一天起,就在这个病 区与非典进行零距离的较量,用他的生命呵护着患者 的生命。他受到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材料二:另报道,在:“防非”战斗中,有的“借非” 哄抬物价,制假售假,谋取暴利,有的不服调配,有 的临阵脱逃,幽雅的严重失职,受到党纪处分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放映了什么价值观,并说明人 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许多专家提出了“可 持续发展战略”其中的内容之一就是不能只考 虑自然资源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价值,还要考虑 资源的保护和再生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重视经济增长与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价值。这一思想: (1)是衡量我国现阶段价值观是否正确的具体 标准(2)体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导向作用(3)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 益的一致性(4)坚持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 展的观点 A。(1)(2) C。(1)(4) B。(2)(3) D。(2)(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形成包括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
他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是相对独立的,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和发展
2、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习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D、群众与优秀群众的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的风俗习惯
他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是相对独立的,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和发展
2、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习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D、群众与优秀人才的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D.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2.全部意识形态的核心是(D )A.哲学B.道德C.艺术D.政治法律思想3.人与自然的联结中介是(A)A.生产劳动B.社会关系C.社会意识D.生产工具]4.在全部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 )A.血缘关系B.社会生产关系C.地域关系D.阶级压迫关系5.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体现的是(A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人与生产工具的关系6.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A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A.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8.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A.地理环境B.生活资料所有制形式C.人口因素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B )A.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 一个社会关系的总和1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B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1.国家的本质是(D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B.社会秩序的维护者—C.对外交往二D.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二的工具12.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C.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1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C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B )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劳动者D.生产资料15.国家的起源是(A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B.剩余产品和私有制C.军队、法庭、监狱的出现D. 国家政权的建立16.国家属于(A )A.上层建筑B.经济基础C.生产关系D.意识形态1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程度高低C.是否适应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按劳分配19.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D )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20.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C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B.共产主义的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1.整个认识活动的起点是(A )A.感觉B.知觉C.表象D.推理22.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包括(B )A.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B.实践一认识一实践C.概念一判断一推理D.感觉一知觉一表象23.真理就是(C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本身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观点24.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这是(C )A.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25.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B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D.二元论2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的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27.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可以避免现实工作中的(B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C.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D.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2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属于(C )A.可知论B.经验论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C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两种独立存在的真理C.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D. 两种不同发展方向30.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是(C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C.从认识到实践D.从实践到认识]31.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
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观则相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第四,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 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 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 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
决定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 的生产方式。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 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 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 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生产方式
含义
作用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 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 动的首要前提。
唯意志论
“大人物心里之 动进稍易其轨,而全 部历史可以改观”, “历史者,英雄之舞 台也,舍英雄几无历 史”。
宿命论
奴隶主贵族是“神 ”用“金子”做的,具 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 工业者是“神”用“铜 ”和“铁”做的,只能 被人统治。
宿命论
宇宙精神是历史 必然性的基础,历史 人物不过是“宇宙精 神”的受托人。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人类社会并不是各种要素的机械的结合, 也不是历史事件无序的堆积,而是以一定生产 关系总和为经济基础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的结合, 是活动着的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
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的真正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 构和面貌; 生产方式
决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 史的变化。
三、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三、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人口因素的作用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 生产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自然前提,只有同社会所能提供 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处于社会实践 中的人才成为社会的主体,才 能对社会产生影响。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因素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社 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成为引起社 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引起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 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政治、经济 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影响的积累,也有 现实加剧的因素。
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 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哲学意义
第一,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进一步确立 自然界的整体观念。 第二,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正确认识人 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全面看待科 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结合实际把握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 的意义。
新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人们把在生产 发展基础上产生的现代电子技术、原子技 术、材料合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 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 技术、信息技术等,当作新科技革命的标 志。新科技革命使全球经济体系日益整合 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地球村”,高新技术 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质 基础,而且还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与全 球化的源泉和动力。
第三节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 会 生 活
物质性的社会生活
决定 影响
精神生活
非物质性的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其中结成的生产 关系是社会生活基础和核心
物质生活
两种“抑制”手段
对人口控制颇有争议的两种“抑制”手段,即 “积极抑制”和“预防抑制”。所谓“积极抑 制”,是指一些客观上的能提高死率的因素 (或营养不良、疾病、赤贫、战争、瘟疫、饥 荒等),这些因素会造成不断的人口自然减员。 而所谓“预防抑制”,是指人类作为“有理笥 的动物”,可以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去限制生殖 的本能(如禁欲、晚婚、少生孩子等等)。当 然,这种以限制生殖为目标的预防抑制包括了 罪恶抑制和道德抑制两方面。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
社会意识的构成 艺术:通过塑造生动 、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 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审美 评价的一种意识形态。
观念形态的构成
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 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观念形态的构成
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 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马背上的 时代精神 ”
拿破仑
唯物史观的创立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 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 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 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 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 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 关系的根 源;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二,借鉴别人,发展自己; 第三,把自己推向世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 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 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 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 国家的一切反映现社会化生产规律的 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3.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人类通过劳动和其他活动深刻地影响 着自然界。这种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方面, 人类做了许多有利于自然发展和保持生态 平衡的工作;另一方面,人类也做了许多 不利于自然发展和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 由于后者,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不 良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为今人所特别关注 的环境问题。
第二,以往的理 论从来忽视居民 群众的活 动,……马克思 以前的‘社会学’ 和历史学,至多 是积累了零星收 集来的未加分析 的事实,描述了 历史过程的个别 方面。”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恩格斯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 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 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 生产方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 用。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制约。
2、人口因素 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 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空气污染Biblioteka 水污染物种减少森林破坏
西藏昌都
2004年12月1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架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首 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闭幕。会议期间发布 的报告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森林破 坏非常严重。仅2003年,拥有地球半数 以上生物物种的亚马孙森林就有250万公 顷林木被摧毁,直接影响了全球的气候。 这张2004年8月8日拍摄的资料照片显示, 在巴西亚马孙河上游索里芒河河畔一个 中型锯木厂,从上游漂浮下来的巨大原 木正在等待加工,锯木所产生的锯末堆 积成山。
第三,观念结构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 第四,进步的、革命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历史 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反动腐朽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阻碍的 作用。
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一个整体
它们是以科学的 实践观为基础、包括 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 物主义。恩格斯认为, 马克思从德国唯心主 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 的辩证法,并把它转 化为唯物主义自然观 和历史观。
三个结论性的“命题”
三个结论性的“命题”:第一,“人口 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生活资料 数量决定了人口的数量;第二,“只要 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 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 的抑制的阻止”;第三,“这些抑制, 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 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 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必将引起生产方 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引起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引起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 生的一种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 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 极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是不 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既面临着 许多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 大好机遇。这就要求我们: 第一,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意识的产生要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 观,是人类有关社会历史 领域研究的最伟大的科学 发现之一。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观念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 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第二,观念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共产主义道德
观念形态的构成
宗教观念:是统治人们的 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 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
观念形态的构成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的政 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 其相互关系的思想、观点的总和。法律思想: 是人们关于法、法的关系、法律制度、规范和 设施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 由单纯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 社会规律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