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演化分类与分布

合集下载

大熊猫的相关知识

大熊猫的相关知识

大熊猫的相关知识大熊猫的相关知识熊猫生长于中国中西部盆地周边的山区,是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亦为国宝。

全世界现存大约1600只左右,又于生育率低,加上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当高,是一种濒危动物。

大熊猫古今有许多别名:貔貅、大猫熊、竹熊、白熊、花熊、貘、华熊、花头熊、银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执夷、貊、猛豹、猛氏兽及食铁兽等。

大熊猫原分为熊属。

分布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1400米—3500米,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及等地。

演化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枝那么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

在此后的200万年间,这一主支开场向亚热带,广泛分布于、广西和。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

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

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兴旺,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

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gould)——关于这个写过一篇散文,后来又用?熊猫的拇指?作为一部散文集的名称。

分类学由于大熊猫和小熊猫都兼有熊和浣熊的特性,也与这两个科的动物有着明显的差异,它的科学分类一直有争议,有人提议把大熊猫单列为熊猫科来解决这个问题。

即使用现代的基因测试技术,对不同的蛋白或核酸进展比对可能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

因此大熊猫的分类至今仍有很大的争议,详见大熊猫科。

习性熊猫喜独居,每只熊猫有单独的活动区域。

熊猫的食物主要是剑竹。

竹子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都能茂盛青翠,而且各局部的营养成分大体一致,它们吃竹子的心和竹笋,有时也吃竹叶。

国之珍宝——大熊猫的历史分布与变迁

国之珍宝——大熊猫的历史分布与变迁

国之珍宝——大熊猫的历史分布与变迁无论是非洲的狮子与鸵鸟,还是亚洲的老虎与孔雀,几乎世界各大洲的珍禽异兽,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不少传奇式的记载。

被称为“竹林隐士”的大熊猫更是如此,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书中,大熊猫的美名有貔貅、貊、黑白熊、竹熊、银狗、食铁兽……它的许多神秘和传奇的记载都说明了大熊猫在中国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

而且历来被誉为珍稀奇兽,是吉祥友谊的象征,是和平友好的使者。

而今,作为国之珍宝的大熊猫更被拥戴为现代世界的动物明星,全球野生生物保护的标志和旗帜。

然而“和平使者”的命运并非如其名一样安详、平和,而是历经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本文就大熊猫在历史上的分布与变迁进行了初略的探讨。

生活习性大熊猫喜欢居住在群山环抱的幽谷、阶地、缓坡和平台上,这里土质肥厚,森林茂密,幽竹青翠,空气清新,避风而恬静,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6.26-17摄氏度,积雪期长达4-5个月。

大熊猫还喜好饮甘泉,在它们的家园总有潺潺溪流。

在如此的仙境中,大熊猫生活得幸福而安详。

大熊猫的食物却是十分的特化:以竹为生。

一生中食物99%都是竹类,而主要的仅有6种。

大熊猫的食物单一化严重,但是其食量却大得惊人。

一只成年大熊猫平均一天要吃15-20斤以上的嫩竹。

其实这一点也好理解,因为大熊猫只以低营养、低能量的竹类为食,要维持它庞大的体型及其活动就必须成天地进食。

然而有一点是我不得不提到的,大熊猫最爱的竹类是箭竹,可是箭竹具有有性和无性交替的繁殖方式,大约每40-50年,箭竹进行一次有性繁殖,即开花枯死,并要十多年方能恢复更新,这对大熊猫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70年代和80年代岷山、邛崃山竹子大面积开花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大熊猫的分布范围逐步缩小就与此密切相关。

历史分布与变迁早在1869年,法国的戴维神甫起就已在探讨大熊猫的起源问题,并给它正式取名为“大熊猫”。

二十世纪中期我国学者邱占祥和祁国琴在云南禄丰的晚中新世古猿的地层发现了大熊猫的祖先型化石,这为破译熊猫起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大熊猫的进化

大熊猫的进化

大熊猫的进化摘要: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大约在2~3百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大熊猫的祖先,经历这么长时间的进化,经历了繁盛时期。

现在随着现在栖息地的减少,野生大熊猫越来越少,但是国家的大规模投入保护和研究,让大熊猫生存的越来越好。

但是从进化角度来说,大熊猫到了进化的死胡同了吗?关键词:大熊猫进化保护太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大熊猫是很古老的物种,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

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

本来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

后来和大熊猫同期生活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生存了下来,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学价值,被誉为“活化石”,我国把它誉为“国宝”。

是很稀有的动物,而且非常可爱,憨态可掬。

现在大熊猫也经常作为我国的外交使者出访很多国家,给那里的人民带去了欢乐。

其实大熊猫在科学上不是这么叫的,因为媒体的误传,让他们本来的名字猫熊成了今天我们叫的大熊猫,其实他的祖先跟熊很接近,也是食肉目。

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猫熊,但是大熊猫这个称呼被叫了这么多年,已经不容易更正了,而且感觉大熊猫更顺口,所以也就没去更正[1]。

全世界人民都非常喜欢大熊猫,大熊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等级,被《顿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附录1物种。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早在1961年成立之初,就将大熊猫围案作为其会旗和会微的标识。

大熊猫己成为全球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旗舰物种。

另一方面,大熊猫具有肉食动物特有的简单消化道,但却以竹子为食。

大熊猫虽然很古老,但是却不曾出现在汉族的民间故事里,而是出现在一个西藏的神话传说中。

故事是这样的:有四位年轻的牧羊女为从一只饥饿的豹口中救出一只大熊猫而被咬死。

别的大熊猫听说此事后,决定举行一个葬礼以纪念这四位女孩。

那时,大熊猫浑身雪白,没有一块黑色的斑纹。

熊猫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

熊猫起源与发展历史介绍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

在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发现了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始熊猫化石。

从已发现的化石表明,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支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绝灭。

主支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演化为大熊猫类,其中一种叫小型大熊猫,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

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

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

在更新世中期化石的大熊猫,包括武陵山亚种和巴氏亚种,其中武陵山亚种是小型大熊猫到巴氏亚种的过渡型,而巴氏亚种在中国华南一带分布最普遍,但现生种仅在青藏高原的东缘高山深谷中才残存着,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

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大熊猫的演变史文字简单介绍

大熊猫的演变史文字简单介绍

大熊猫的演变史文字简单介绍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一种以竹子为食
的大型熊科动物,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世界上最受人喜爱
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约800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其祖先是属于熊科的动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大熊猫的模样。

大熊猫的演变史主要包括在地质年代中的演化历程和生物地理
历史。

在地质年代上,大熊猫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更新世晚期,而大
熊猫本种的出现则可以追溯到约20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

在生物
地理上,大熊猫的祖先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而大熊猫本种则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大熊猫的演变史也受到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气
候的变化和森林的退缩,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也导
致了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减少。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对大熊猫的生存
产生了影响,包括森林砍伐、土地开发和狩猎等行为。

总的来说,大熊猫的演变史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经历
了数百万年的演化和适应,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可爱动物。

然而,由于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仍然面临着生存的挑战,需要人类共同努力保护和守护这一珍稀物种。

大熊猫

大熊猫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归属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科下的单属,且只有一种,就是大熊猫,也称猫熊大熊猫属食肉目。

据考证,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

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从分类上讲属于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

野生大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

大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恋歌,由此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

大熊猫的婚配属于多雄争配制。

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

由于大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种群增长十分缓慢,如保护管理跟不上,则数量日趋减少。

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他动物。

当大熊猫听到异常响声时,常常是立即逃避。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

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在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

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即将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迄今为止,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

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

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

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

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

历史地理第十辑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何业恒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研究大躱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熊猫(Ai luropoda mehnoleuca Dau id)在古籍中称为濮、貂、白豹、猛豹。

《尔雅•释兽》:“殡,白豹J《山海经•五藏山经•西次一经》广南山……兽多猛豹”。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簇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

东晋郭璞《尔雅注》:“簇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文,毛浅有光泽,能舐食铜铁及竹骨……”。

用现代动物学来解释,《尔雅》和《山海经》认为大熊猫属于猫科,而在《说文解字》和《尔雅注》中则为属熊科①,这是大熊猫科属划分的第一次争论。

争论的结果,属于熊科的观点占主要。

但它究竟属于熊科的哪一支,一直到近百年来,还是众说纷纭。

由于关键性的化石尚未发现,大熊猫的起源还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②。

从大熊猫的化石来看,在地质时期,经历了一个由小种到大种,分布范围由小到大又缩小的演变过程。

在更新世初期〈从距今约240万年以来〉大熊猫小科(Ailuropo血micrata)(肉食性动物)的数量不多,分布的范围也小。

它的化石最早发现于广西柳城巨猿洞,后来在广东罗定县狗尾塘,四川巫山县大庙龙骨坡以及最近在陕西洋县金水河口相继出土。

到了更新世中期(距今70-10万年),江南存在大片的竹林,而且互相联系。

由于食物丰富,大熊猫由肉食性动物逐渐演变成为草食性动物(吃竹子〉,它的体型增大,数量增多,分布区也大大地扩大了。

从长江流域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到珠江流域的广西、广东以及福建等省区,成为它们分布的主要区域。

长江以北秦岭地区,直至更北的陕西、山西、北京等地,也有零星分布③,这就是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01978年,在湘西保靖县发现大熊猫的牙齿化石,古生物学家定名为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elanalenca Wulingshane-sis Subsp.)④。

熊猫的进化史

熊猫的进化史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熊猫的真正实力大熊猫能够成为我国的“国宝”,当然不止是它萌萌的外表了,还因为它是我国独有的动物,而且一度数量极低,成为了濒危动物。

不过,在我国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2016年,大熊猫的保护级别从“濒危”调整为“易危”。

许多人认为大熊猫胖嘟嘟的,行动缓慢,而且平时都是一副吃着竹子事不关己的状态,就没有什么攻击性。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大熊猫与棕熊、黑熊、北极熊一样都是食肉目下的熊科动物,它一样有尖利的牙齿,而且其咬合力高达350磅(约160公斤),所以被它咬上一口伤筋动骨是难免的。

其次,大熊猫与其他熊科动物一样都有尖利的爪子,同样能作为武器使用。

而且虽然大熊猫看起来很笨重,但是在野生环境下(茂密的竹林中)它的奔跑速度可达40-50公里每小时(每秒可达11米的速度)。

除此之外,大熊猫还是爬树高手,虽然偶尔有失足,但总体来说发挥非常稳定。

最后是食性。

虽然现在大熊猫的食物99%是竹子,但是它依然是吃肉的,只不过在高海拔的竹林中,能够供它捕猎的动物较少而已。

而且大熊猫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细数发生过的大熊猫袭人事件,都是一些人不顾园区的警告私自进入大熊猫的活动范围造成的。

因此,大熊猫并不是我们眼中的萌物,只不过它选择了一种更加无世无争的生活而已,而且它的攻击力一点都不比其他食肉动物差。

大熊猫靠什么活到了现在?当然,大熊猫虽然有一定的攻击性,但是对比起像狮子、老虎,甚至是同体型下的同类棕熊来说,战斗力并不出众。

而且大熊猫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800万年前,而同时期强大的食肉动物,比如剑齿虎都已经灭绝了,它靠什么活到了今天呢?我们先来看看大熊猫的进化史。

在距今约800万年前,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的体型非常小,跟现在的狐狸体型差不多,但是,那个时候它是主要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

而且根据化石记录,始熊猫曾经广泛地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和南部的许多省份,在漫长的演化中,到了距今约300万年前,始熊猫的一支成功的演化成为了小种大熊猫,此时,小种大熊猫比始熊猫整整大了一倍还要多,是现在大熊猫体型的一半左右,它们的分布更广了,除了原本的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外,它们扩散到了华北、西北等地区,甚至还出过国,最远到了越南、缅甸等地区。

大熊猫的分类与演化综述_李涛

大熊猫的分类与演化综述_李涛
晚更新世晚期 ,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开始缩小。大 理冰期后 ,气温开始下降 ,与大熊猫伴生的喜温动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始南下 ,大熊猫也退缩至云南、贵州、广西 ,而在湖 南、湖 北、 重庆、 浙江 等少 数地 区只 有残 余分布 。
至全新世 ,大熊猫的分布范围进一步缩小 ,且分 布区之间缺乏连通 ,生活区域逐渐破碎化 ,旧石器时 代的化石点已十分零散。 目前已发现的这个时期的 化石点有 [ 17, 18]: 浙江金华双龙洞 ( 7 815± 385 a B. P. )、广西来宾巴拉洞 ( 6 500 a B. P. )、河南淅川下 王岗 ( 7 000 a B. P. )、云南保山蒲缥 ( 8 000± 100 a B. P. ) (年龄为 14 C测年数据 ,未校正 )。
- 极发达 发达
-
发达 发达
1. 3 大熊猫的地史分布
生物的分布范围与气候的变迁息息相关。 第四 纪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渐变冷 ,但经历强烈的冷、 暖气候波动 ,冰期与间冰期频繁地交替出现 [ 14]。 在 冰期 ,大陆冰盖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推进 ,湿 热气候向南退缩 ,喜暖动植物 向赤道迁徙 ;在间冰 期 ,气候变暖 ,大陆冰盖向高纬度地区撤退 ,喜暖动 植物侵占高纬度地区 [15 ]。
1 大熊猫的地史分布和演化
1. 1 种、亚种的划分简介 1869年 ,法国人 David[2 ]在四川省平武获得首
例 大 熊 猫 标 本 , 他 认 为 是 一 种 熊 , 命 名 为 Ursus melanoleucus; Mil ne-Edw ars[3 ]研究后认为应从熊科 中划分出一个大熊猫属 Ailuropoda ,并将种名更改 为 Ailuropoda mel anoleucus ( David)。种名目前多用 Ail uropoda melanoluca ( A. m . )。 至上世纪上半叶 , 大 熊猫的 化石 相继 在野 外发 现 [4 ]: 首先 是 Woodw ard[ 5]在缅甸发现一大熊猫头骨化石 ,据此他从现 生种中划分出一化石亚种—— 大熊猫巴氏亚种 A. m . baconi ; 随后 M at thew 和 Granger[6 ]鉴定了产于 四川盐井沟的大熊猫化石标本 ,定名为大熊猫化石

国之珍宝——大熊猫的历史分布与变迁

国之珍宝——大熊猫的历史分布与变迁

国之珍宝——大熊猫的历史分布与变迁国之珍宝——大熊猫的历史分布与变迁无论是非洲的狮子与鸵鸟,还是亚洲的老虎与孔雀,几乎世界各大洲的珍禽异兽,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不少传奇式的记载。

被称为“竹林隐士”的大熊猫更是如此,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书中,大熊猫的美名有貔貅、貊、黑白熊、竹熊、银狗、食铁兽……它的许多神秘和传奇的记载都说明了大熊猫在中国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

而且历来被誉为珍稀奇兽,是吉祥友谊的象征,是和平友好的使者。

而今,作为国之珍宝的大熊猫更被拥戴为现代世界的动物明星,全球野生生物保护的标志和旗帜。

然而“和平使者”的命运并非如其名一样安详、平和,而是历经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本文就大熊猫在历史上的分布与变迁进行了初略的探讨。

生活习性大熊猫喜欢居住在群山环抱的幽谷、阶地、缓坡和平台上,这里土质肥厚,森林茂密,幽竹青翠,空气清新,避风而恬静,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6.26-17摄氏度,积雪期长达4-5个月。

大熊猫还喜好饮甘泉,在它们的家园总有潺潺溪流。

在如此的仙境中,大熊猫生活得幸福而安详。

大熊猫的食物却是十分的特化:以竹为生。

一生中食物99%都是竹类,而主要的仅有6种。

大熊猫的食物单一化严重,但是其食量却大得惊人。

一只成年大熊猫平均一天要吃15-20斤以上的嫩竹。

其实这一点也好理解,因为大熊猫只以低营养、低能量的竹类为食,要维持它庞大的体型及其活动就必须成天地进食。

然而有一点是我不得不提到的,大熊猫最爱的竹类是箭竹,可是箭竹具有有性和无性交替的繁殖方式,大约每40-50年,箭竹进行一次有性繁殖,即开花枯死,并要十多年方能恢复更新,这对大熊猫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70年代和80年代岷山、邛崃山竹子大面积开花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大熊猫的分布范围逐步缩小就与此密切相关。

历史分布与变迁早在1869年,法国的戴维神甫起就已在探讨大熊猫的起源问题,并给它正式取名为“大熊猫”。

大熊猫起源进化,分布范围。_1500字

大熊猫起源进化,分布范围。_1500字

大熊猫起源进化,分布范围。

_1500字起源进化:熊猫。

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

”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

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

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

“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

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

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

在距今50-70万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

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

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秦岭大熊猫已被认定为是大熊猫的一个亚种。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

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

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

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学价值,因而被誉为“活化石”,中国把它誉为“国宝”。

如今大熊猫分布范围已十分狭窄,仅限于中国的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局部地区。

大熊猫的演化分类与分布

大熊猫的演化分类与分布

三.大熊猫的地史分布
• 6.在距今2000年前,大熊猫还层零星地分 布在我国河南、湖北、湖南、贵州、云南5 个省,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分布仅 限于陕西西南的秦岭南麓,四川盆地西北缘 的岷山和邛崃山、西缘的大小相岭及大、小 凉山。
三.大熊猫的地史分布
• 7.目前分布仅限于陕西西南的秦岭南麓,四 川盆地西北缘的岷山和邛崃山、西缘的大小 相岭及大、小凉山。而适于大熊猫生活的地 区仅占上述区域的20%,总面积6000km2 。 • 据近年来调查,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以岷山 和邛崃山最多,各约有300余只;秦岭约有 200余只;凉山约有100余只;大小相岭不 足40只,总数约1000只。
卧 龙巴 大氏 图熊大 猫熊 国猫 家标 博本 3
·现今大熊猫
• 长江中上游向青藏高原东部的过渡地带由于 未被人类开垦,气候稳定,现今的大熊猫在 此得以生存,它们的体型比巴氏大熊猫缩小 了1/8~1/9。
现 今 图大 熊 猫 种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熊猫演化规律
• 体型先增大后又略缩小——裂齿失去原有肉 食类动物所具有切割功能,朝着研磨型发展 ,是长期采食竹子的适应进化——下颌联合 缝逐渐加长,表明大熊猫吃竹的食性特化越 来强。
一.大熊猫的起源与演化
第 三 始 纪古 中 古浣熊 始 新 原古肉食类 初肉 新 狗形类 世熊 始熊猫 麦芽西兽 期食 世 猫形类 早类 古类 期 新 中新世晚期大熊猫类—葛氏郊熊猫(已绝灭) 世 始熊猫 更新世初期大熊猫小种 巴氏大熊猫
巴氏大熊猫 现今大熊猫 禄 丰 始 熊 元 谋 始 熊
·始熊猫
大熊猫的演化、分类与分布
• 大熊猫的古籍名叫貔貅(《诗经》),南方 称为貘(《尔雅》)。近代称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以后演变为 大熊猫。地方名叫白熊或花熊、峨曲(彝族 ),杜洞尕(藏族)。从名称的演替和历史 记载,早在3000a前它已经成为传奇式的 珍兽,现成为我国的国宝及至近代更闻名于 全球。

熊猫

熊猫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中国的国宝动物
WWF与大熊猫 :WWF(世 界自然基金会)徽标以大熊 猫作为主体。
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 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 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 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但头 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 相间。 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 白色、棕白色、白色。
分布范围: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 主要天敌:金猫、虎、豹、豺、狼、黄 喉貂等。 保护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哺 乳 类熊 猫Fra bibliotek熊猫简介
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 毛色的活泼动物。 国内传统分类将大熊猫单列 为大熊猫科。它代表了熊科的 早期分支。与其他六种熊类不 同,大熊猫和太阳熊都没有冬 眠行为。 熊猫用肺呼吸。
熊猫的生殖方式是胎生。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大熊猫的学 名其实叫“猫熊”, 意即“像猫一样的 熊”。 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 部演化,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 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 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 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 活,体形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熊猫&地理环境
• 大熊猫对地理环境的选择,就大地貌而言, 属高山深谷。位横断山脉东北段的长江上游 各支流在境内谷向南北而后汇总于长江主干 ,受东南湿润气候影响较大,这样一个温暖 潮湿的气候条件很适于高山竹类的生长。 • 因此,大熊猫所选择的生存环境也多为季风 所及的迎风坡。在秦岭为南坡,岷山、相岭 和凉山基本上是东坡;而邛崃山为东南破。 这些坡面能够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温暖潮湿 的微环境,有利于它们生存繁衍。
一.大熊猫的起源与演化
第 三 始 纪古 中 古浣熊 始 新 原古肉食类 初肉 新 狗形类 世熊 始熊猫 麦芽西兽 期食 世 猫形类 早类 古类 期 新 中新世晚期大熊猫类—葛氏郊熊猫(已绝灭) 世 始熊猫 更新世初期大熊猫小种 巴氏大熊猫 巴氏大熊猫 现今大熊猫 禄 丰 始 熊
元 谋 始 熊
〃始熊猫
二.大熊猫的分类
• 观点三:大熊猫为单独的科 • 主要依据:大熊猫的染色体带核型的分析比 较,与小熊猫和浣熊相似程度很低。 • 支持的学者:Pocock(1929)、Wurste Hill(1980)、陈文元(1985)、蔡昌平( 1995)、张亚平(1994,1997)等。
三.大熊猫的地史分布
四.大熊猫&地理环境
• 大熊猫选择在坡度较为平缓的竹林中觅食, 特别是二、三级夷平地的针阔林混交林中。 坡度小的山地有利于竹林的生长的同时利于 大熊猫的移动中减少能量的消耗。在秦岭、 岷山和邛崃山,它们对坡度的选择的上限多 为35°,而在相岭和凉山,坡度的上限可 到40°(竹种单一且多分布与较高海拔陡 峻山体)。
二.大熊猫的分类
• 观点二:大熊猫属于熊科,在熊科中可划分 出大熊猫属 • 主要依据:大熊猫和熊类在颅内型、身体结 构以及内脏上的可比性,尤其是它们的裂齿 均只有一个齿根。 • 支持的学者:Leone&Weing(1956)、 Sarich(1973)、潘文石(1982,1984)、 O’Brien(1984,1985)、邱占祥(1989) 等。
大熊猫的演化、分Βιβλιοθήκη 与分布• 大熊猫的古籍名叫貔貅(《诗经》),南方 称为貘(《尔雅》)。近代称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以后演变为 大熊猫。地方名叫白熊或花熊、峨曲(彝族 ),杜洞尕(藏族)。从名称的演替和历史 记载,早在3000a前它已经成为传奇式的 珍兽,现成为我国的国宝及至近代更闻名于 全球。
图5.地史时期大熊猫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底图为1:1700万第五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大熊猫的食性
• 大熊猫由食肉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选择 了以竹为生的植物性食性,而竹子所含的纤 维又高,营养价值低,它们的消化道又不具 备消化纤维的机能。它们在摄食行为上不仅 要采取最优摄食对策,而且在生存环境选择 ,活动节律和能量代谢等均应采取一系列的 适应对策,从而降低能量的消耗,以平衡低 营养物质的能量收入。
• 胡锦嘉.大熊猫的起源与演化[J].中国林业,2008.
• 李涛,赖旭龙,王頠,周修高.大熊猫的分类与演化综述 [J].地质科技情报,2004,23,3:40-46.
参考文献
• 胡锦矗.大熊猫的生态地理分布[J].四川师范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版),1985(2):7-15. • 胡锦矗.大熊猫分类的近期研究与进展[J].四川师范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7,1:11-17. • 朱靖.关于大熊猫分类地位的讨论[J].动物学报 ,1974,20,2:174-187.
五.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
表1 大熊猫栖息地递减统计(km2)
山系 秦岭 50年代 7414 70年代 2425 80年代 1135 90年代( 估计) 1000
岷山
邛崃山 小相岭 大相岭 凉山 合计
16611
13653 685 1330 11607 51303
13300
10475 325 975 4000 31500
卧 龙巴 大氏 图熊大 猫熊 国猫 家标 博本 3
〃现今大熊猫
• 长江中上游向青藏高原东部的过渡地带由于 未被人类开垦,气候稳定,现今的大熊猫在 此得以生存,它们的体型比巴氏大熊猫缩小 了1/8~1/9。
现 今 图大 熊 猫 种
4
〃大熊猫演化规律
• 体型先增大后又略缩小——裂齿失去原有肉 食类动物所具有切割功能,朝着研磨型发展 ,是长期采食竹子的适应进化——下颌联合 缝逐渐加长,表明大熊猫吃竹的食性特化越 来强。
6128
3455 286 330 2490 138223
5500
3000 200 300 2000 12000
递减%
0
-38.6
-73
-76.6
•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大熊猫栖息地在呈递 减的趋势,而原因主要是:森林采伐和破坏 给大熊猫带来直接干扰外,还严重破坏了大 熊猫的栖息地。 • 最后,为了杜绝大熊猫的灭绝,更甚者是为 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应该研究并了解 大熊猫,这样才能够保护大熊猫。
三.大熊猫的地史分布
• 4.晚更新世晚期,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开始缩 小。大理冰期后,气温开始下降,与大熊猫 半生的喜温动物开始南下,大熊猫也退缩至 云南、贵州、广西,而在湖南、湖北、重庆 、浙江等少数地区只有残余分布。 • 5.至全新世,大熊猫的分布范围进一步缩小 ,而且分布区之间缺乏连通,生活区域逐渐 碎化,旧石器时代的华师点已十分零散。
• 1.中新世至上新世,我国地貌起伏较小,三 大阶地还未形成,气候呈纬向分布,此时大 熊猫的直系祖先——祖熊猫开始出现,并且 分布的区域十分狭窄,目前仅在云南禄丰和 元谋地区发现有熊猫的化石。
三.大熊猫的地史分布
• 2.更新世初期,大熊猫从发源地迁出,分布 于华南西部以及华中部分地区,目前已发现 8个大熊猫化石地点:广西柳城巨猿洞、 重 庆巫山龙骨坡、广西柳州笔架山、湖南保靖 同泡山、湖北建始龙骨坡湖北郧县龙骨洞、 贵州毕节扒耳洞、陕西洋县倪家。 • 早更新世大熊猫分布的纬度大致 24°24′~31°N间,而东界则达109°E (重庆巫山);早更新世晚期大熊猫分布的 最北界达到33°N(陕西洋县)。东界大 110°10′E。
参考文献
• 黄万波.大熊猫颅骨、下颌骨及牙齿特征在进化上的意 义[J].古脊椎动物学报,1993,,31(3):191-207.
• 邱占祥,祁国琴.云南禄丰中更新世的大熊猫祖先化石 [J].古脊椎动物学报,1989,27(3):153-169.
• 胡锦矗.大熊猫的种群现状与保护.[J].四川师范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0,21,2:11-17. • 李涛.大熊猫分类与演化研究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大熊猫类 葛氏郊熊猫化石(已绝灭) 法国和匈牙利,牙齿已具有 大熊猫的另一些进步特征。
葛 氏 图郊 熊 猫 化 石
禄 大熊猫小种 丰 禄丰始熊猫化石 已具备现今大熊猫这个家族的 图始 熊 特征;已知的最早的大熊猫的 猫 祖先类型。 化 2
1
〃巴氏大熊猫
• 头骨结构特征与大熊猫现生种无本质差别, 但从头骨的大小上判断,体型较大。遍布我 国东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达到空前繁盛 。 • 距今约1.2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该 亚种大量灭绝。
三.大熊猫的地史分布
• 3.更新世中期是我国第四纪气候最温暖潮湿 的高温期,因此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的分布 达到全盛期,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珠 江流域以及华北部分地区,最北界达40°N (周口店第一化石点),向南则延伸至越南 、老挝、缅甸部分地区,向东抵达东南沿海 地区。 • 在我国云南、贵州、广东、四川、重庆、江 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陕西、山西 等地均发现该时期的大熊猫化石。
二.大熊猫的分类
• 观点一:大熊猫与小熊猫同属浣熊科 • 主要依据:大熊猫与浣熊类动物在颅骨结构 、牙齿、内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尤其是裂 齿(P4)飞齿冠冠型与小熊猫的相似。虽 然在体型和食性上大熊猫与熊类较相近,但 这种差异是有机体为适应环境的趋同现象。 • 支持的学者:Mivart(1885)、 Gregory(1936)、Lam kester (1901)、 Sim pson(1945)、Morris(1964)等。
• 王将克.关于大熊猫种的划分、地史分布分类及其演 化历史的探讨[J].动物学报,1974,20(2):195200.
三.大熊猫的地史分布
• 6.在距今2000年前,大熊猫还层零星地分 布在我国河南、湖北、湖南、贵州、云南5 个省,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分布仅 限于陕西西南的秦岭南麓,四川盆地西北缘 的岷山和邛崃山、西缘的大小相岭及大、小 凉山。
三.大熊猫的地史分布
• 7.目前分布仅限于陕西西南的秦岭南麓,四 川盆地西北缘的岷山和邛崃山、西缘的大小 相岭及大、小凉山。而适于大熊猫生活的地 区仅占上述区域的20%,总面积6000km2 。 • 据近年来调查,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以岷山 和邛崃山最多,各约有300余只;秦岭约有 200余只;凉山约有100余只;大小相岭不 足40只,总数约1000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