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_全球性安全机制的演变及前景
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挑战
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挑战联合国(United Nations)是国际社会中最具权威性和最广泛参与的国际组织,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联合国的作用以及在全球治理中面临的挑战。
一、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1. 促进和平与安全联合国的第一项宗旨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通过积极的外交和冲突调解机制,联合国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和平的实现。
例如,联合国曾在1953年朝鲜战争中发挥了调停作用,并通过制定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来确保国家间的和平相处。
2. 保障人权和发展联合国通过宣布和制订《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法律文书,促进了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
此外,联合国还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来推动全球发展。
这些目标涵盖了减贫、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框架和指导。
3. 促进国际合作与多边主义联合国是国际间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各国可通过联合国就环保、人权、发展等议题展开合作。
此外,联合国还发起了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和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加强跨国合作。
二、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面临的挑战1. 内部决策机制的问题联合国的决策大多数需要由其会员国一致同意,这使得实质性的决策变得非常困难。
特别是在安全理事会,大国利益和意见之间的碰撞,经常导致决策的停滞。
此外,联合国会员国内部的分歧也是决策机制问题的重要原因。
2. 资金和资源不足联合国面临着资金和资源不足的挑战,这影响了其有效履行职责和承担任务的能力。
由于会员国的拖欠和对预算的削减,联合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遭遇了重重困难。
这限制了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实际作用。
3. 新兴安全威胁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新兴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网络攻击和气候变化等威胁不断涌现。
这些威胁通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然而,联合国在应对这些新兴安全威胁方面面临着挑战,需要更加灵活和快速的应对机制。
三、未来展望为了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需要适应全球治理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全球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
全球治理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全球治理是指全球范围内对各种全球性问题进行合作与协调的过程,如气候变化、非传染性疾病、难民问题等;全球经济治理则是指全球范围内对经济问题进行管理的过程,如贸易、投资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阶段一: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20世纪初,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由各国政府主导,主要集中在双边合作和国际会议等形式上。
例如,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联盟等都是以国家主导为中心的机构和体制。
阶段二: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诞生了,此时美国成为了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导国家。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重建了西欧的经济,约束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主义和战争。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都是在美国的主导下成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
阶段三: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多边化1960年代和197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繁荣遭遇了重大挑战,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的同时增加了对多边合作的需求。
这个阶段的一个标志是围绕关税和贸易问题建立的多哈回合谈判,2001年举行,对全球经济贸易体系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多哈回合谈判还创造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多边机构,它通过规章制度化解决了贸易冲突,同时也增强了全球治理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阶段四: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体多元化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和全球合作形式的不断创新,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导地位出现了变化。
在这个阶段,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主体多元化,除了美国和欧洲等传统大国外,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性增强,一些国际组织也开始发挥作用。
例如,中国在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在G20等国际组织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此外,对全球治理和经济治理的批评和质疑也愈发强烈,包括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等。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论文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论文关键字:理论主义制度国际历史政治研究组织社会学国际制[摘要] 国际制度研究在早期阶段具有形式或法律的制度主义的深刻印记,在研究方法上属于旧制度主义的范畴。
行为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国际机制”概念的提出为新制度主义取代旧制度主义创造了学术积累上的必要条件。
当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
就解释行动的基本逻辑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属于“预期结果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则属于“适当性逻辑”,但就历史观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认为历史总是有效率的,历史制度主义则将无效率的历史带入研究议程。
[关键词] 国际制度研究;旧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就人类生存的基本社会空间———由竞争性的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而言,国际制度(internatinal institu2tins) 的确立、扩展与强化无疑是20 世纪后半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历史性变革之一。
作为对这一现实的回应,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国际制度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与经验研究中的主要焦点,新制度主义( ne institutinal2is) 则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确立了分析范式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一种跨学科的视野,阐明新制度主义进入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背景,概述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三种新制度主义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三种范式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
一、国际制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国际关系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由于其早期拓荒者们“大多局限于威尔逊的国际政治观”,[1 ] ( P215) 这一学科在幼年时期具有鲜明的乌托邦性质。
在著名的“十四点方案”中,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希冀通过这样一个国际制度来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
在“十四点方案”的影响下,国际制度从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之时起就在其研究议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威尔逊理想主义以致命打击,但人们对国际制度的关切并没有因此而趋于消弭。
19世纪以来,大国协调合作的历史演进及现实意义
19世纪以来,大国协调合作的历史演进及现实意义随着19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和问题,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成为了当时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种协调合作的历史演进不仅影响了19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也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19世纪的大国协调合作始于欧洲。
在那个时候,欧洲正经历着剧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为恢复欧洲一体化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各国领导人相互协商,以维护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欧洲大国通过签署各种协议和条约,以维护和平,共同解决各种战争和争端。
这为欧洲大国之间建立了一种互信和协调合作的文化。
然而,19世纪的大国协调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自利益的冲突和争夺使大国之间充满了竞争和斗争。
康科德协商体制的破裂和拜法尔合作的失败,使得欧洲大国重新陷入战争和冲突的局面。
这一阶段的大国关系暴露了欧洲缺乏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协调合作机制的缺陷。
然而,在19世纪后半叶,一种新的协调合作模式逐渐形成。
1871年的普法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使得欧洲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更为紧密。
众所周知,德国在19世纪末的工业化和军事实力快速发展,使它成为欧洲大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避免与德国发生直接冲突,其他大国开始借鉴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强大的军备建设,以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这种协调合作模式的演变在20世纪初达到了顶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大国之间通过签订各种条约,建立起一种稳定并相互依存的关系。
例如,1907年的伦敦公约在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协助的军事合作机制,以防范德国可能的侵略。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欧洲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格局。
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亡让欧洲大国明白了合作与和平的重要性,为此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了国际联盟,试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然而,国际联盟的建立并没有能够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联合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联合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联合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其使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发展与繁荣,以及践行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
本文将从联合国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联合国现状分析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93个会员国的大型国际组织。
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下设多个专门机构和程序,如安全理事会、经济社会理事会、人权理事会、世界卫生组织等。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在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护方面,联合国扮演着关键角色。
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最重要的决策机构,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其通过决议、制裁和军事行动等方式,对国际冲突和威胁采取行动。
例如,联合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科索沃等地成功组织了维和行动,有效遏制了冲突的扩散。
其次,联合国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2000年召开的千年发展目标峰会上,联合国确定了八个具体的发展目标,涵盖了贫困减少、教育普及、卫生保健等领域。
虽然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仍存在差距,但联合国起到了倡导和协调的作用,推动了全球各国的努力。
另外,联合国还在促进人权和发展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人权理事会是联合国的重要机构之一,致力于保护和促进全球人权。
联合国的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负责监督各国的人权状况,并为受侵犯人权的人群提供支持。
此外,联合国还关注贫困、教育、卫生等发展领域,通过援助项目和政策倡导,为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帮助。
未来趋势分析联合国在未来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未来趋势:首先,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将对联合国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合作与多边主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联合国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参与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将在全球治理结构改革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它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并推动重大议程的制定,提升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战后集体安全保障制度
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为了维护和平与安全,纷纷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在这样的背景下,集体安全保障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一战后集体安全保障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一、一战后集体安全保障制度的形成1. 瓦尔赛体系与凡尔赛条约一战后,国际社会在巴黎和会上达成了《凡尔赛条约》,旨在重建战后世界秩序。
然而,该条约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厉,引起了德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同时,凡尔赛体系也未能有效解决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
2. 国际联盟的成立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正式成立。
国际联盟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繁荣。
国际联盟设有大会、理事会和行政院,其中理事会具有决策权。
3. 集体安全保障制度的提出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探讨集体安全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思想是,当一个成员国遭受侵略时,其他成员国应予以支持,共同抵御侵略。
这一制度旨在打破传统的外交观念,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二、一战后集体安全保障制度的发展1. 集体安全公约的签订1923年,国际联盟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和《国际联盟集体安全公约》。
这两个公约规定了成员国在遭受侵略时的义务和责任,为集体安全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2. 集体安全体系的完善20世纪30年代,随着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国际社会对集体安全保障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1933年,国际联盟通过了《非战公约》,规定了成员国不得使用武力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1936年,国际联盟通过了《国际安全宣言》,进一步明确了成员国在遭受侵略时的义务。
3. 集体安全机制的建立二战期间,集体安全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实践。
1941年,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United Nations)成立,集体安全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国际组织的发展与演变
国际组织的发展与演变近百年来,国际组织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最早的国际联盟到如今的联合国等组织,它们的发展与演变一直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国际组织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起源和早期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成立于1919年,旨在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然而,由于它在处理国际冲突和维持和平方面的限制,以及缺乏一些大国的参与,国际联盟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联盟解散,为新一轮的国际组织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联合国的建立与发展联合国是二战后在1945年成立的重要国际组织,其成立目的在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合作和促进人权。
联合国的建立标志着国际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联合国会员国的增多,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加强。
在联合国建立之后,还涌现了一系列具有特定目标和职能的专门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
这些组织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平台。
三、国际组织的功能与角色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多种功能和角色。
首先,它们提供了一个国际合作的平台,使各国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协商。
其次,国际组织在国际安全与冲突解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和平谈判、军事行动等手段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此外,国际组织还在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然而,国际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争议。
一方面,由于各国利益的差异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组织的决策和行动常常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一些国际组织的效率和透明度也存在问题,导致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受到质疑。
四、国际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国际组织在未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国际组织需要更好地适应全球治理的需求,加强合作与协调。
其次,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国际组织需要更加平衡各国的利益和关切,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发声权和参与度。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维护世界和平是各个国家共同的责任和理想。
为了促进国际合作、解决争端以及确保全球的安全与繁荣,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组织,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背景、目标以及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贡献。
一、国际联盟的背景和目标国际联盟成立于19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多边国际组织。
其成立背景是对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和人类苦难的反思,旨在通过国际合作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
国际联盟的目标包括:维护全球和平、促进国际安全、开展合作以解决全球性问题。
二、国际联盟的工作领域与成果1. 和平与裁军国际联盟通过制定《万国公约》等文件,建立了国际法和国际仲裁制度,以解决国际争端和保障国际和平。
此外,国际联盟还推动签订《华盛顿海军军备限制条约》,以减少各国海军力量,实现军备的平衡与控制。
2. 人道主义事务国际联盟重视人道主义问题,致力于帮助难民、保护儿童权益、减轻贫困等。
它制定了《难民问题公约》和《儿童权利公约》,为保护弱势群体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3. 劳工和社会福利国际联盟在劳工和社会福利问题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它提出了《妇女工人定期就业公约》以及制定了各种旨在改善工人生活和保障其权益的政策。
尽管国际联盟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裁军和人道主义事务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和国内政治变化等,国际联盟在防止战争和维护国际和平方面的努力受到了限制。
三、联合国的背景和目标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取代了国际联盟,成为新的国际组织。
其成立背景是二战结束后,各国领导人认识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迫切需求,希望通过更强大的机构来实现国际合作。
联合国的目标包括: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法与国际人权等。
四、联合国的工作领域与成果1. 国际安全联合国通过维持和平行动、进行和平谈判等方式,努力解决和预防冲突。
它还颁布了《联合国宪章》第七章,授权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地球上的主要国际组织与合作机制
地球上的主要国际组织与合作机制地球上存在许多国际组织与合作机制,这些机构的目标是促进全球合作与发展,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国际组织与合作机制,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北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一、联合国(United Nations)联合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成立于1945年,目的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推动人权与人道主义事务。
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现有193个会员国。
联合国包括多个机构和专门机构,如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等。
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机构之一,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决定对于国际安全事务的行动。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负责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各国间的经济政策与发展议程。
二、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贸易与经济合作的主要机构,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
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与公平竞争,维护国际贸易秩序。
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制定贸易规则和解决贸易争端来实现其目标。
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享有同等对待,并遵守该组织的贸易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是其核心机制之一,它帮助成员国解决贸易纠纷,维护贸易稳定。
三、北约(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约是一个军事联盟组织,成立于1949年,旨在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北约的成员国主要是北美和欧洲的国家,现有30个成员国。
北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防御合作,确保成员国的安全。
成员国通过共享情报、协调军事行动以及提供相互支持来达到这个目标。
北约还致力于推动国际和平与安全,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和防止冲突。
四、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组织,成立于1992年,总部设在德国波恩。
国际格局的演变及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国际格局的演变一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①巴黎和会1919.1—1919.6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主要参加者: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美(威尔逊)。
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
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形成。
②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美日九国中心议题(目的):协调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其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影响: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毛泽东:“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用: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体系形成。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3、存在矛盾:①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②、分脏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③、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结束:二战的爆发。
附:慕尼黑会议1938.9参加者: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
主要内容: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德区给德国。
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二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附:①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26日主要参加者:美国总统F.D.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W.L.S.温斯顿·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
内容: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
《开罗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论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
论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论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马明军(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重庆 401120)[摘要]联合国是世界上唯一有权采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性组织。
在过去六十多年里,联合国在维和领域,军控与裁军领域,反恐领域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同样面临着来自其本身和外界的多重困难,这有待世界各国人民去完善与解决。
[关键词]联合国;世界和平与安全;国际法院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最先提出“联合国”这一名称,并于1942年1月1日发布《联合国宣言》时首次使用。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期间,当时26个国家政府的代表承诺将继续共同对轴心国作战。
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该组织以《凡尔赛和约》为基础,以“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和安全”为宗旨,于1919年成立。
然而“国联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无力制止侵略和战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其停止了一切活动,但“站在历史的立场上,我们不能不说,国际联盟代表着人类的一大成就”①1945年4月25日-6月26日期间,50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①黄光耀.《联合国与世界和平》.重庆出版社.2011①陈世材.《国际组织——联合国体系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议,会议的目的是起草《联合国宪章》。
50国代表在中、苏、美及联合王国四国代表在美国顿巴顿橡树园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基础上进行了讨论,并于1945年6月26日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在绝大多数国家批准《联合国宪章》之后,联合国组织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
“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②可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是联合国成立之初就确定的目的和宗旨,这也注定了联合国将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领域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六)·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国际组织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同盟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为借口,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1798年,英国组织第二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帝国时期,英、俄、奥等国又先后组织了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对法进行战争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二、20世纪第一个世界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原则”中最早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威尔逊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国际联盟来达到美国控制世界的目的。
但是这一建议被怀有同样目的的英法所接受,在巴黎和会上决定建立国际联盟,并将其列入凡尔赛和约。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于瑞士的日内瓦。
根据《国际联盟盟约》宣称的,国际联盟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但是国际联盟在其存在期间,实际上只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并没有真正的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同时也正是由于英法控制了国联,美国没有达到目的,所以,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二战爆发以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以后,国际联盟宣告解散注意:在1920年-1946年国联存在期间的主要活动,反映出了国联并没有真正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具体表现在: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请求国际联盟主持公道,国际联盟既不同意中国恢复东北原状的意见,也不承认日本维持伪满洲国、独霸东北的要求,而主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中国东北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
国联没有对日本的行为给予有力的制裁,,这就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2、在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后,国联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虽然被迫承认意大利是侵略国,宣布对它实施经济制裁,但是却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旧供意军使用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制定了不干涉政策,实际上纵容了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的侵略以上事件说明,在世纪面临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危险的时候,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并没有发挥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而是作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对二战的全面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20世纪30~40年代的法西斯同盟1、形成原因:在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德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同时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意过早的刺激英法美等国,又都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侵略的巨大障碍,所以,“反共”成为法西斯国家结盟的最好招牌2、形成:①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加强在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②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该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国际合作与联盟关系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国际合作与联盟关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各国间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合作与联盟关系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合作与联盟既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国家间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国际合作与联盟关系,分析其挑战、机遇及对世界秩序的影响。
一、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全球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从气候变化到恐怖主义,从贸易保护主义到疫情爆发,国际社会需要通过合作来共同应对。
合作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促进各国协同行动,增强应对能力。
比如,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各国联合减排,打击跨国犯罪需要加强情报和执法机构的国际合作。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才能实现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全球发展。
二、联盟关系: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联盟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联盟关系是国家间团结合作的产物,可以通过加强政治互信、安全合作和经济联系来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
例如北约作为冷战后的安全联盟,致力于共同防御和军事合作,维护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经济联盟如欧盟在促进欧洲一体化、加强经济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盟关系的建立和强化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推动国际秩序的完善与进步。
三、挑战与机遇: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国际合作与联盟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机遇。
首先,政治意愿和利益冲突常常成为阻碍国际合作和联盟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些国家因自身政治体系和发展道路的差异,对合作与联盟持保留态度。
其次,全球治理体系存在不平衡和不完善的问题,国际合作和联盟关系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来适应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比如数字经济等新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为国际合作与联盟关系带来新的动力。
四、对世界秩序的影响:促进多极化与多样化发展当前国际形势下,国际合作和联盟关系对世界秩序具有重要影响。
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国际关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往和相互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国际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一、历史演变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战争和贸易上。
例如,古代中东地区的希腊城邦、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等之间就有过多次战争和贸易。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国际关系的一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加速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发展也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未来发展趋势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是未来国际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全球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全球商品和服务的流动也越来越便捷。
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问题。
2.地区安全合作的增强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中,地区安全合作将愈加重要。
各地区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而地区安全稳定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3.环保合作的加强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的危机已经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注意。
未来,各国应该加强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共同解决环保和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
4.新兴力量崛起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中,新兴力量的崛起将不可避免。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于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将会逐渐提升,这将对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之,国际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历史的演变和未来的趋势都在提示我们,各国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构建更为和谐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
一、引言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国际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安全机制——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
本文将从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的定义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是指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框架下,各国共同参与,通过国际法手段,对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侵略行为进行制止和制裁,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安全机制。
三、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1. 国际联盟时期(1919-1945年):国际联盟时期,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初步形成。
国际联盟通过《国际联盟盟约》等国际法文件,确立了集体安全原则,但由于各种原因,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2. 联合国时期(1945年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集体安全原则,并设立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3. 冷战时期(1947-1991年):冷战时期,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冷战期间世界局势紧张,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4. 冷战后时期(1991年至今):冷战结束后,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面临新的挑战。
多极化、全球化等因素使得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1. 集体安全原则:各国应共同承担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任何国家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2. 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负责处理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件,并有权采取包括制裁在内的强制措施。
3. 国际法:国际法是国际法集体安全保障制度的基础,包括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国际法院的判决等。
探讨国联与联合国的角色与功能
探讨国联与联合国的角色与功能国联与联合国的角色与功能近代国际关系中,国际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组织分别是国际联盟(国联)和联合国(UN)。
国联成立于1919年,而联合国则是1945年成立的。
这两个组织在不同的时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与功能,对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全球合作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联成立的初衷是通过国际合作与多边外交来维护和平与安全。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和强制措施,国联在防止战争爆发方面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尽管如此,国联的确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国联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它引领着国际组织的发展。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联合国取代了国联,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组织。
联合国的成立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协商解决争端,维护和平与安全。
与国联相比,联合国在结构和功能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当代国际形势的需要。
联合国设立了安全理事会,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其决议具有强制力。
同时,联合国还设立了经济社会理事会、人权理事会等机构,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
联合国的角色与功能不仅限于维护和平与安全,它还致力于推动全球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通过制定全球议程,如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行动框架。
联合国还在人道援助、教育、卫生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工作,致力于改善全球人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联合国在履行其角色与功能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联合国的决策机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这可能导致一些重要问题的决策受到个别国家的阻挠。
其次,联合国的执行力度有限,一些决议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
这与成员国的利益冲突、资源不足等因素有关。
此外,联合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更加协调一致的国际合作。
尽管面临挑战,国联和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全球合作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现状、挑战和演变前景
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现状、挑战和演变前景杨长湧摘要: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迁历程’与“二战”结束后相比,今天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虽然仍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三大机构为主渠道,但治理主体的广泛性、治理领域的丰富性、治理机制的多元性和治理规则的复杂性,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弊端与局限性日益暴露,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亟待调整、改革和完善。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模式深刻转换,全球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将呈现新态势,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有望朝着更加包容、普惠、平衡和有效的方向演进,将经历长期曲折的过程’关键词: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经济全球化国际经贸规则作者简介:杨长湧,中国{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一、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现状当今世界,主权国家政府通过形成三类组织和合作机制,对全球经济进行治理。
一是实体性国际组织,主要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这些机构制定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体系,拥有比较庞大的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仍是全球经济治理的主渠道。
二是非实体性合作机制,包括二十国集团(G20)、七国集团(G7)、金砖国家(BRICS)等,主要为成员国提供对话、磋商和政策协调平台,一般不具有规则构建功能,也没有庞大的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三是由一国提出、多国参与的•051•全珠T匕2020年第6期经济合作倡议,主要是“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模式和方案+(一)WTO、IMF和WB为支柱的传统机制仍是全球经济治理的主渠道尽管全球经济治理的领域日益丰富、机制日益多元,但WTO、IMF和WB等三大实体性国际组织仍是主渠道。
这三大机构具有其他机制短期难以企及的优势:一是所涉领域十分重要。
国际经济活动虽然纷繁复杂,但商品和资本流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构成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主要部分。
联合国在当今国际社会的地位及其作用
绪论联合国是接受1945年在旧金山会议上签订的联合国宪章所载之义务的国家所组成的世界性组织。
它是一个在集体安全原则基础上维持国家和平与安全的非常广泛的一般政治性组织,是一个当今最具有普遍性、最有影响和最大的国际组织。
一联合国的建立1联合国的创立经过了大国反复的酝酿,最后终于建成了一个机构庞杂面向世界的组织。
(一)联合国及其机构1.联合国的建立。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存在着一个类似于联合国的组织国际联盟,通常可以认为是联合国的前身。
联合国对所有接受《联合国宪章》的义务以及履行这些义务的“热爱和平的国家”开放。
到现在为止,联合国共有193个成员国。
联合国创建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
联合国这一名称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作战的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
6月16 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后又有波兰补签。
同年 10月24日,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 日为联合国日。
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
51 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
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联合国原来有6个主要机构,即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院、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
2005年底和2006年5月联合国分别成立了新机构建设和平委员会和人权理事会(47国组成)。
在需要时,联合国还可以成立专门机构。
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及未来方向
全球化的阶段性特征及未来方向作者:檀有志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13期【关键词】全球化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K10 【文献标识码】A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全球化浪潮是其间不断闪现的一道波光。
“全球化”这一时常占据世界各国刊头报端、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热门概念,就其最初含义来说,指的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联系不断强化升级的历史变迁过程,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元领域日益走向深度融合与相互依存,相对于国家意识的全球意识逐渐上升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
而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现象级”趋势,究其本质而言,全球化正是一个人类不断突破自身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局限及其当下所处时代的技术羁绊的心路成长历程。
全球化进程的每一次实质性飞跃,人类社会的观念认知均能得到普遍性拓展,技术进步也取得颠覆性提升;与此相应的是,在全球化演进的每一个新阶段,人类社会又会涌现许多有别于以往的全球性问题,并萌生若干可能蕴藏着新的突进方向的时代性命题。
全球化历程延续至今,已极为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新航路的开辟一举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区之间的隔绝状态,自此人类社会开始由分散成长踏上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如果将此视为全球化的逻辑起点,则全球化浪潮发展衍变至今已历500余年。
而一些更广为人们所认同接受的观点认为,全球化在跨入21世纪之前主要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譬如世界知名的媒体专栏作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所著的《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就形象又直观地划定为全球化1.0版本、全球化2.0版本以及全球化3.0版本。
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看,人类全球化已依次走过了一战爆发之前的早期全球化、二战结束之后的中期全球化以及冷战结束以来的晚期全球化三大阶段。
而从横向的内容经度来看,人类全球化则大体表现为商品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以及信息的全球化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全球性安全机制的演变及前景徐弃郁唐永胜 内容提要: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作为全球性安全机制的出现及其实践,是国际社会为适应新的安全需要而进行的非常积极而有效的努力。
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的更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和无形约束。
现实需要联合国以更为宽泛的安全理念为基础构建全球共识,有效发挥全球性安全机制的作用。
要有效应对21世纪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更离不开联合国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呼唤着联合国的改革。
关键词:国际联盟 联合国 安全机制历史进入20世纪后,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张,西方列强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争夺以及广大欠发达国家和人民的反抗斗争均有所加剧,原来以欧洲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扩展到了全世界,安全事务也更加国际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涉及面最广、破坏性最大的两次战争,进一步凸显了国际安全事务的全球性特质,并推动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安全这一问题进行共同思考。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社会进行了两次建立全球性国际安全机制的努力———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一国际联盟安全机制(一)国际联盟的形成与实践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由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正式提出,而最初的出处却是在英国。
1915年9月,为促使美国参战,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致信威尔逊总统的密友豪斯上校,询问威尔逊对建立一个旨在和平解决争端的国际联盟的意见。
①威尔逊接受并发展了这一设想,在巴黎和会上,建立国际联盟便成为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中的重要部分。
虽然建立国际联盟的思想源头在英国,但这一设想与欧洲的国际政治传统几乎完全不一样,其中不仅没有提到任何“均势”,反而大力宣扬“民主”、“法律”、“正义”等道德准则。
这在梅特涅、俾斯麦和狄士累里的时代可能会受到嘲笑,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却加以迎合。
一方面,这有利于将美国拉入一个旨在“维持现状”的安全机制;另一方面,欧洲国家也希望借助这一机制解决战后的一堆难题:“和会在面临千头万绪的领土、经济和其他问题时,应该把建立国际联盟当作它的一项主要和基本工作,并认为这就可以提供一个必要的机关来为大多数问题找到惟一的妥善的解决办法”。
②国际联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安全机制扩大到全球范围,其成员国先后有60多个,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安全机制。
与一个世纪前的“欧洲协调”相比,国际联盟的组织程度和正式程度都有所提高。
在组织结构上,国际联盟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组织,有自己的法人资格、代表和超国家的机构(主要是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
在正式程度上,《国联盟约》作为一项由大会通过的正式法律文件,对国际安全问题规定了一系列原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国联安全机制尽管在组织机构和规则程序上比一个世纪前的“欧洲协调”更为严密,但其实践成效却远不如后者。
当涉及维持国际秩序、维护或恢复世界和平问题时,国联很少成功,只有在“极少见的情况下,也就是会员国中的大国利益不受妨害、或各会员国至关重要的共同利益似乎用得着国联时”,③国联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即使在不涉及大国的情况下,国联成功的时候也很少。
在国联成立初期,调解芬兰和瑞典关于亚兰群岛的争端可算是一例。
另外,1925年10-12月间希2欧洲研究 2005年第3期 ①②③[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00页。
参见出席和会的南非代表史末资将军的“切实的建议”,[英]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卷),汉敖、宁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8-39页。
[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80页。
腊与保加利亚发生武装冲突时,国联行政院主席分别向双方发出要求立即停止敌对行动的急电,也成功地制止了战争。
但是,1920年波兰与立陶宛在占有维尔那及其省区问题上发生冲突时,国联并未起任何重要作用。
1932-1935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发生查科战争时,国联除提出一项武器禁运的建议外,基本上属于无所作为。
这种情况已经使人们对国联的期望值有所降低,而在涉及大国的问题上,国联的所作所为更是摧毁了它的威信。
1923年意大利占领希腊科孚岛是国联处理的第一宗直接涉及大国的国际安全问题,国联在其中的表现具有代表性。
1923年8月31日,墨索里尼政府以一位意大利官员在希腊境内遇刺为借口,派兵占领了希腊的科孚岛,几个小时后,这一问题被正式提交国联。
当时很多国家都主张国联应实施强有力的行动迫使意大利撤军,但国联行政院在这一危机面前却后退了,主张和大使会议采取共同行动。
后者是由英、法、意、日四大国组成的一个机构,“为本身的利益而建立,并且只对这四大国负责”。
①一个超国家的国际安全机制在危机发生时首先的反应就是和这样一个纯粹代表大国的机构合作本身就体现出国联的软弱性,而且这种合作无疑会使解决问题的权力落到后者手中。
事实证明,大使会议在整个事件中体现了其无可争议的仲裁地位:希腊政府向大使会议、而不是向行政院表示愿意让步;行政院对希腊“应该”作出的赔偿问题进行讨论,但全部建议“通知”了大使会议;处理此事件的最后裁决由大使会议、而不是由国联做出。
科孚岛事件对国联的威信来说是一次严重打击。
首先,一个大国用武力践踏了一个弱小邻国的主权,国联不仅无力对后者提供保护,反而促使其完全满足侵犯者的要求;其次,意大利公开宣称占领外国领土作为一种和平强制措施是国际法允许的,而且意大利没有对希腊宣战,国联行政院就无权将此事当作危害和平的问题处理,国联对这样的谬论并没有坚决驳斥;最后,国联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顾问”角色和从属于大使会议的地位,自动放弃了应有的权利。
以上三点都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在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和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等事件中,国联在国际安全领域中的这种严重缺陷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保持和平与安全”自然无异于一纸空文,“公正”等道义原则也得不到任何体现。
日本于1933年3月退出国联,德国与意大利分别于1933年3 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①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上卷),第279-280页。
10月、1937年12月退出。
此时,国联安全机制已摇摇欲坠。
到1939年苏芬战争的时候,国联第一次采取了对大国的强有力措施,也是最激烈的一次行动,即将苏联确定为侵略国并将其驱逐出国联,结果是反而进一步削弱了自己。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联都处于一种“名存实亡”的状态,1946年4月18日,出席国联会议的43个会员国一致表决,宣布从次日起国际联盟不复存在。
(二)国际联盟安全机制解体的原因分析国联的解体与这一机制本身的缺陷紧密相关,摩根索曾将其高度概括为“章程缺陷”、“结构缺陷”和“政治缺陷”三个方面。
①但如果从国际安全机制的角度来分析,国联解体的原因似乎更复杂一些。
首先,国联在权力分配结构上存在重大缺陷。
与“欧洲协调”相比,国际联盟安全机制也同样内在地包含了一个权力分配结构及对这一结构的认同,所不同的是,“欧洲协调”的权力结构与现实实力格局基本一致,五个欧洲大国可以达成一种均衡,而国联的权力结构却与现实相去甚远。
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安全机制不包括美国和苏联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这本身就是国联权力结构的严重缺陷,是国联最大的“先天不足”。
而在国联内部,英法(在一段时期内还有意大利)占有更多的权力,这也与现实的大国实力格局相悖。
英国和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实力与战前相比却有所下降,而德国虽遭战败和制裁,但国家潜力仍与战前相仿,且地缘优势还大有上升:战前,德国东邻俄罗斯,西邻法国,无论向哪个方向扩张都将遇到一个大国的遏制,战后奥匈帝国解体,俄罗斯的疆界也向东退却,德国的东部出现了一系列小国组成的“破碎地带”,这一地带不仅无力遏制德国,反而阻碍了苏俄充当一支平衡力量,②从而使德国的优势更加明显。
这样,要确保对这一结构的认同就不可能了,德国的反对在纳粹上台之前就已表现出来,1933年以后只不过更加公开化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国联安全机制如果具备更多的灵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其命运可能会好一些,但事实上国联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国联作为一个国际安全机制,过于依赖凡尔赛体系下的权力分配结构,或者说,与这一体系捆绑得过于紧密———《国际联盟盟约》4欧洲研究 2005年第3期 ①②汉斯・J・摩根索:前引书,第581-587页。
如果要重演一战中俄国支援法国的历史,苏联的军队就必须通过波兰或捷克斯洛伐克,而这两个新兴国家对苏联的戒心不亚于对德国的戒心,1939年以前,法苏之间的军事谈判一再因这个原因搁浅。
的前26条,与《凡尔赛和约》的前26条完全是一模一样的。
凡尔赛体系只是世界格局在剧烈变动中的一个“定格”,稳定性很差,即使按正常发展也会被很快打破,何况这一安排对安抚德国显得太苛刻,对威吓德国则又过于软弱,因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受到德国的破坏和挑战。
国联安全机制与这一体系的紧密联系,则使得任何对体系的冲击都会造成国联机制的削弱,而体系的瓦解也将意味着机制的瓦解。
①其次,英法两大国的分歧与共同利益的缺乏,进一步削弱了对国联的支持。
作为国联安全机制的两支最大的维持力量,英法两国如能团结一致,可能会使国联机制免受过早、过大的冲击。
然而两国之间却存在明显分歧和冲突,直接造成国联的瘫痪,并间接地加速了国联的消亡。
英法的这种冲突实际上是维持国联安全机制的两种方式之间的冲突,根源在于两国对战后欧洲格局的不同理解。
在法国看来,尽管战后法国的军事力量占欧洲第一,但法与德相比的相对劣势已日渐明显,福煦元帅就评价说:“这不是和平,只是为期二十年的休战。
”②但英国却认为,法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可能正要重演称霸欧洲的历史,因而将法国看作主要的威胁。
法国占领莱茵区就被英国外交部看作是法国“入侵欧洲的开始”,而且目的在于包围比利时,造成“对我国的间接威胁”。
③英海军部也得出了同样看法:“莱茵区对荷兰和比利时港口有决定性影响,一旦英法开启战端,这些港口遭到控制将严重损害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计划。
”④因此,当法国急需与英国联合起来制约德国时,英国的考虑却是借助德国来平衡法国。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法国越是努力寻求安全保证,英国就越是怀疑,越是不予支持,有时甚至还暗中加以阻挠,如1925年签订《洛迦诺公约》时,英国参与了对德法边界的保证,但拒绝保证德波边界,使法国实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由于这种分歧,法国别无选择,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联中尾随英国,到30年代已基本没有自己的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