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互联网搜索教案
2024年小学语文《卢沟桥烽火》的教案

2024年小学语文《卢沟桥烽火》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卢沟桥烽火》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卢沟桥烽火》的阅读与理解。
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
学生讨论和思考题的解答。
第二章:教学资源与准备2.1 教学资源课文《卢沟桥烽火》。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
教学视频或音频材料。
2.2 教学准备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源和材料。
安排课堂讨论和思考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材料引入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卢沟桥烽火》。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思考题解答教师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的评价。
学生回答思考题的准确性和思考深度的评价。
4.2 教学反思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
5.2 教学安排安排课堂讲解、阅读、讨论和思考题的时间。
安排学生的作业和课外阅读任务。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安排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纪录片。
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和理解。
6.2 参观历史博物馆如果可能,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相关实物和资料。
第七章:作业与课外阅读7.1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如其他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文章或书籍。
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报告。
7.2 课外阅读推荐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第八章:教学反馈与调整8.1 教学反馈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报告,了解学生对卢沟桥事变的理解程度。
五年级下《卢沟桥烽火》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卢沟桥烽火》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卢沟桥烽火》的内容,认识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学生思考:卢沟桥烽火意味着什么?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理解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复述课文,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抗日英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英勇顽强。
5.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如果你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你会如何为祖国做贡献?(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表达自己的感悟。
四、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熟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英勇人物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能体会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精神。
3.课堂活动设计合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课文《卢沟桥烽火》2.卢沟桥事变历史资料3.抗日战争时期英勇人物事迹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精神。
《卢沟桥烽火》教案【】

《卢沟桥烽火》word版教案【可编辑】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背景。
掌握事变的基本经过。
感受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
1.2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展示卢沟桥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背景,如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等。
详细介绍事变的过程,强调关键事件和人物。
分析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图片导入:通过展示卢沟桥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讲述法:以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发生背景和过程。
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卢沟桥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第二章:卢沟桥事变的发生2.1 教学目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掌握事变的开端和导火索。
认识主要当事人。
2.2 教学内容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介绍事变的导火索,如日军挑衅等。
详细讲述事变的开端,如中国军队的回应等。
介绍主要当事人,如宛平城守将等。
2.3 教学方法讲述法:以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卢沟桥事变的扩大3.1 教学目标了解卢沟桥事变扩大后的战况。
掌握事变扩大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认识相关英雄人物。
3.2 教学内容讲述卢沟桥事变扩大后的战况,如中国军队的抵抗等。
分析事变扩大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如全国性抗战的爆发等。
介绍相关英雄人物,如二十九军副军长等。
3.3 教学方法讲述法:以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扩大后的战况。
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事变扩大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事例法:通过介绍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四章:卢沟桥事变的后果4.1 教学目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后果。
掌握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认识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后果,如中国军队的损失等。
分析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如全国性抗战的爆发等。
介绍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如战争的长期化等。
《卢沟桥烽火》的教案

《卢沟桥烽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掌握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3)认识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事变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以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2)引导学生珍惜和平、警惕历史悲剧重演的意识;(3)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3)事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与国内外形势的联系;(2)事变中various military strategies 和战术的应用;(3)事变对中日两国关系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共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过程;(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景再现:(1)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再现卢沟桥事变的关键场景;(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2. 调查家族中祖辈或父辈对卢沟桥事变的了解,记录下他们的讲述;3. 搜集更多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卢沟桥烽火》教案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郭家埠小学王维国一、预习提示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
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
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
《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先认真读读课文,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蕴含的感情色彩,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揭题、导入:揭题:板书:卢沟桥烽火审题:从题目看文章是写什么?(理解“烽火”)——烽火:古代用来报警的烟火。
现在常用来代指战争百度百科,输入:烽火 /view/575362.htm 讨论:看了题目,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在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板书)为什么说卢沟桥燃起了“烽火”?是什么样的“烽火”?这次事件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要求:同学们通过上网查寻有关的资料,看看卢沟桥到底曾经发生过什么事?学生上网进行资料查询百度百科输入:卢沟桥事变/view/10754.htm每个资料要说明出处,以利交流。
查到资料后,可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写出自己的书面调查。
查询结果总汇,诱发学生情感——学生回答研究,讨论的结果,教师点拔,小结。
《卢沟桥烽火》网络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卢沟桥烽火》网络教案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卢沟桥烽火》的故事背景、情节及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网络搜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卢沟桥烽火》的故事情节及历史意义。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卢沟桥烽火》的资料,了解故事背景、情节及历史意义。
(2)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视频等资源。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卢沟桥烽火》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历史。
(2)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自主总结《卢沟桥烽火》的故事情节及历史意义。
(3)课堂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卢沟桥烽火》的历史意义。
3.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深入学习: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深入了解《卢沟桥烽火》背后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3)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小组研究报告。
(4)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五、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继续深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培养爱国情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卢沟桥烽火》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卢沟桥烽火》教案设计适用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认识事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1. 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事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
2. 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事变中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卢沟桥事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卢沟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历史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卢沟桥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引导学生关注事变中的民族精神。
四、观看视频1. 教师播放与卢沟桥事变相关的视频。
2. 学生观看视频,加深对事变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卢沟桥事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事变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影响。
三、小组讨论1. 教师布置讨论话题:“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2. 学生绘制有关卢沟桥事变的思维导图。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卢沟桥烽火》教案

第九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本文条理清楚,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具体的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这一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等训练,认清日寇侵略罪行,并激发学生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2、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学生复述效果不好,课前可以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或者把复述课文的训练另外找时间进行。
3、要认清日寇侵略罪行,结合“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更多感性材料才能让学生理解的深刻。
(2)指名读,读出感情。
(3)理解内容: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
2、《南京暴行》和《东史郎日记三则》
(1)、迅速浏览资料,边读边给课文做一点简单的批注。
(2)组织学生从多个角度谈谈阅读感受。
3、《最后一课》
(1)快速默读课文。
(2)画出描写学生神情、动作的句子,想一想,这种无语的反应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根据文主题学习“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模式,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紧接着让学生略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第二本《历史回音壁》之《抗日烽火》部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日寇侵华的史实,了解这场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训练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日寇的侵略罪行是教学的难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必做的准备。
2、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3、了解日寇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珍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六年级语文2、课时:23、教师课前准备:(百度文库PPT)/view/0f15bfe96294dd88d0d26bcd.html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解决不理解的生词。
(3)提出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卢沟桥烽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认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合作互助法,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以达到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构思及主旨思想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三、教材分析文本解读“卢沟桥事变”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孩子们是知之甚少的。
课文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生动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细致描画了敌我双方的行为、语言等,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与我国守军顽强抵抗、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因此,学生读此文,不仅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经过,抓关键词句体会敌寇的狡猾凶恶,守军的英雄顽强,还得深入感悟文本的表现手法,不仅要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还得从中领悟写作手法的精妙。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课文内容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因此,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作批注等。
2、让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日军和我军时所用的词语,深入体会日寇的狡猾凶恶残忍和我军的英勇顽强,从中领悟写作方法的妙处。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理解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九.一八事变”及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感悟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
教学过程:一、诗歌朗诵、解题、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朗诵《卢沟桥永远的桥》【百度视频】/audio/8NmowAZqopY=.html(节选部分内容)听完这首诗,你有什么触动呢?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小结:诗歌中提到的炮火硝烟、血雨腥风的战争,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听到这首诗,犹如又回到了当日的枪林弹雨的激战情景。
2、百度搜索“卢沟桥事变”的相关背景资料。
/sl/index.aspx?KindID=570&TypeID=300&Fil eID=3018明确:“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谋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3.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
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词(课件第8、13张)/view/0f15bfe96294dd88d0d26bcd.html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说,互相质疑。
三、合作讨论:读了课文,你对日本侵略者的丑恶行径有什么看法?四、敌人为什么要蓄谋“卢沟桥事变”?抓住“咽喉”感悟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
联系自己的咽喉,说说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
(生先说,PPT 第12张)百度搜索:/view/0f15bfe96294dd88d0d26bcd.html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听录音,指导语气。
五、布置课后任务:熟读课文,理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2、抓住重点词体会日军的狡猾残酷和我军的英勇顽强。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复习导入出示词语,指名读魔爪咽喉挑衅日寇控制号召同仇敌忾众寡悬殊猝不及防重点强调“爪、咽、衅、猝”的读音。
二、精读课文2——5自然段。
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边划可以在自己感悟深刻的地方作批注。
3、组织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
比如理解“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听录音指导)百度搜索课文朗诵/v_show/id_XNjEzNDYwNjg=.html百度图片(直观敌人全副武装,早有预谋)/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 detail&word=%C2%AC%B9%B5%C7%C5%B7%E9%BB%F0%BF%CE%BC%FE&in=1 545&cl=2&lm=-1&st=&pn=41&rn=1&di=126577466730&ln=1388&fr=&f m=rs3&fmq=1330524220515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41&-1&di126577466730&objURLhttp%3A %2F%%2F20110706%2FImg312603221.jpg&fromU RLhttp%3A%2F%%2F20110706%2Fn312603216.shtml& W520&H331&T8378&S38&TPjpg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
(课件展示词语)百度图片(我军英勇表现)/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 detail&word=%C2%AC%B9%B5%C7%C5%B7%E9%BB%F0%20%CD%BC%C6%AC&i n=7856&cl=2&lm=-1&st=&pn=3&rn=1&di=99731782260&ln=1403&fr=& fm=rs10&fmq=1330528229234_R&ic=&s=&se=&sme=0&tab=&width=&he ight=&face=&is=&istype=24、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
百度搜索“卢沟桥事变”中敌我表现表格对比:/view/ac093df0f61fb7360b4c65d6.ht ml通过敌我对比,加强学生理解。
播放“卢沟桥事变”历史纪录片,引起学生共鸣。
百度视频/u12/v_NDI4NjMwODQ.html5、再次朗读,加深体会。
让学生自由选择两军表现部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有可能都选择朗读描写我军部分,这时我将以“只要你读出对日寇的无比憎恨,你同样是一名勇敢爱国的少先队员!”这句话来引导学生作出选择。
如果学生感受不深,我就播放录像、录音,引导学生联系电视电影中敌我双方的形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
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6、练习复述。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描述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先同桌对说、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三、感悟共产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估计有学生会说到:我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这就自然过渡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的学习。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学生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平津有难,华北就保不住,华北有事,中华民族就危急!2、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何在?引读最后一段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明白从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进入了八年抗日的艰辛历程。
三、学完课文,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反映抗战的影片或电视剧,把最感动自己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一起讴歌英雄的爱国精神。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百度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百度视频(如何使用百度搜索)/view/1a2138124431b90d6c85c73a.ht ml四、课堂练习设计:百度搜索/p-84456792194.html教学反思《卢沟桥烽火》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经,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高年段的学生,课标中就有指出要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其中有大量的描写敌我双方的词语,描写我军的有:悄悄地、进发、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暂时退守…… 描写日军的有:偷偷地、摸来、恼羞成怒、人仰马翻……教学中,我由词入手,让学生感受双方战争的激烈以及我军的顽强;同时由词入手,结合时间顺序练习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并且由词入手,学习战斗场面的描写。
通过引导学生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本文对比鲜明,描写生动的写作特色,在此基础上表情朗读、复述,对词语进行积累、内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教师个人介绍:学校:山东省昌邑市卜庄镇卜庄小学姓名:梁肖丽职称:二级教师电话:0536——7862059电子邮件:oklxl2008@通讯地址:山东省昌邑市卜庄镇卜庄小学邮编:26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