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破窗理论”对学员队管理教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破窗效应”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启示
“破窗效应”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启示心理学有“破窗效应”,意思是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违纪行为就会滋生、蔓延。
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破窗效应在日常班级中时有发生。
为了防止破窗效应,班上的桌\凳子,今天少了一个螺丝,断了一条腿,如果你不追查原因,落实责任,及时修理,明天就可能断另一条腿,后天另一张桌凳就可能遭此厄运;某同学脚下有一果皮,师生不及时捡起,班主任不及时指出,那么时间长了,班上就会变成垃圾堆;本周班里有同学旷课、旷宿,如果班主任不及时处理,下周就会有更多的同学跟着学。
中职学生自控力较差,“破窗效应”效果显著。
在中职班级管理中,我特别注重“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中专2003级7班学生刚入学不久,有个同学在宿舍丢了200元钱,凡是在寄宿学校住过的同学都知道,宿舍丢钱一般不好查明,明明知道就是她,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能随便乱说。
疑者从无。
除非你攻破她的心理防线,她自己承认。
当时我想介入,因为我害怕发生“破窗效应”,但又没有一定要查出来的信心,结果没到两周,同宿舍一个同学又丢了200元。
宿舍内互相猜疑,乌烟瘴气,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一位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甚至惊动家长。
我想不管用什么方法,必要时可以报警,一定要查明是谁,防止破窗效应再次发生。
紧接着我院举行冬季越野赛,一位运动员告诉我,她棉袄里的10元钱丢了,当时她记得很清楚,是某某给她拿的衣服,而且口袋拉链很好,不可能掉出来,一定是别人拿去了。
我联想到某某日常生活表现,刚来时比较节俭,现在经常去外边买吃的,几次丢钱她都在宿舍。
在学院文化艺术节开幕的当晚,我从后门进大礼堂,正好她坐在后面,我悄悄走到她面前,说:“你出来。
”(语气有些严厉)我们走到了礼堂拐弯处,较暗,而且人很少的地方,我听到后面扑通一声:“对不起老师,我错了!”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没有生气,也没了愤怒,反而为她敢于面对错误的行为感到佩服。
“破窗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破窗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摘要】本文从“破窗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挑战。
首先介绍了破窗理论的概念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意义,随后分析了破窗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接着提出了针对破窗现象的管理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破窗理论的实际效果。
还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破窗现象,并得出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最后展望了破窗理论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指出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局限性。
通过对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探讨,有助于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破窗理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挑战、策略、案例分析、破窗现象、启示、未来应用、局限性1. 引言1.1 破窗理论概述破窗理论,又称为“破窗效应”或“破窗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琳斯基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最初是用来解释犯罪行为和社区治安问题,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领域。
破窗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环境中的破窗和废墟会引发更严重的破坏和犯罪行为的扩散。
换言之,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了破窗或者废墟没有及时清理,会给人一种放任和无序的信号,从而造成更多的破坏和犯罪行为。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破窗理论的思想同样适用。
如果管理者对学生的违规行为不加以制止,那么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类似的违规行为。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劣行为滚雪球”效应,导致整体管理水平下降,校风不正。
高职院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破窗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及时处理学生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管理秩序。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1.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
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认为当一个社区或者环境中出现一些小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没有被及时处理和解决,会导致更多的问题的产生,并且越来越严重。
这个理论的名字来源于一家商店的实际情况,即如果有一个商店的窗户被打破了,但是窗户没有及时被修好,那么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砸破窗户,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商店已经被遗弃了,而且也没有人在意里面的东西。
班级管理中也存在着破窗效应,如果一个班级中存在着一些小的问题,例如迟到、旷课、作业不交等,如果班主任或老师没有及时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的产生,例如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进而导致班级纪律的混乱,甚至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
从破窗效应的角度来看,班级管理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进行有效的解决,才能防止问题的
扩散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例如,当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时,老师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2.重视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因此,班主任或老师必须要
重视班级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班级纪律,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管理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学生的责任。
因
此,班主任或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管理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和纪律,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总之,破窗效应揭示了一个小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产生,对班级管理提出了很大启示。
班主任或老师应该注重班级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发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发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他把停在帕罗阿尔托社区的汽车保持良好状态,把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也打开。
结果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停在帕罗阿尔托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后来,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在班级管理中也会出现“破窗效应”,比如,班级环境比较杂乱,很多同学就会无意识地随地乱扔东西,如果班级环境非常干净、整洁,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我们经常感受到的一种现象是在非常干净的星级宾馆内,我们很难发现随地吐痰的现象,这就是“破窗效应”发挥了作用。
“破窗效应”不仅表现为环境方面的功能,班级同学的行为习惯等也会受到“破窗效应”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破窗理论的启示
“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读心理学故事的点滴感受“破窗理论”是由政治学专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1982年提出的。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且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秩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应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一、要看到所有窗户玻璃的完好首先要弄清我们的学生有哪些“玻璃”。
按时上下学,有请要请假;及时做值日,不拖拉;所有的座位整齐清洁;卫生洁具按要求摆放在指定位置;所有学生的全部作业都已完成;不说脏话,不欺负同学;校园干净整洁;……无论是教干还是普通职工,无论你是值周领导还是值周教师,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无论你是一线教师还是后勤职工,无论你是正式员工还是校聘人员,请在进入校园的前五分钟,进入班级的前一分钟,环顾一下我们所处的环境:你看到“玻璃”了吗?“玻璃”完好吗?用我们的眼神和动作告诉学生我很在意所有玻璃的完好。
如果你看不到玻璃的完好,也许你也看不到玻璃的缺损。
二、请迅速补好破损的第一块玻璃人总无完人,事总有例外,无论我们呵护得多么小心,总会有第一块玻璃被打碎。
当有一个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当有学生第一次顶撞了老师,当有学生第一次有早恋的倾向,当只有一张纸屑漂浮在校园,当第一次有垃圾堆躺在路中间,当学生第一次将剩饭倒在地上,当家长第一次责问我们为什么不小心……这些都是破损的第一块玻璃,我们千万不该忽视了这看似明天再补也不迟的第一块玻璃,也许,明天破损的玻璃块数就是以几何级数、甚至数字爆炸的速度增长。
三、心中装得下世界也容得了玻璃人生为一大事而来。
教育即是大事,关乎千秋万代。
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要我们目光要宽广,不能坐井观天;面向未来要我们目光深远,不为短期的成果所累;面向现代化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整个社会变化的节拍。
破窗效应心得体会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我深入学习了破窗效应的相关理论,对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破窗效应,是指一个不良现象的出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就会导致更多的类似现象出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以下是我对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具有普遍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各种不良现象,如学生的迟到、早退、抄袭、作弊等。
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会像破窗一样,让其他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从而导致整个班级风气恶化。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发现不良现象要及时制止,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其次,破窗效应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处理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
同时,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教师要有果断的处理措施,不能姑息迁就。
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遏制破窗效应的蔓延。
再次,破窗效应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如果学校环境脏乱差,学生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如果班级风气不正,学生就会产生模仿不良行为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整洁、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
此外,破窗效应还告诉我们,教育工作中要注重预防。
预防胜于治疗,这是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我们要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等。
最后,破窗效应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关爱和帮助。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之,破窗效应为我们揭示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些规律和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学生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现象,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破窗心理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是一种犯罪学理论,提出了环境质量对于犯罪率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社区或环境中存在着被破坏的窗户,那么这个环境很容易引发更多的破坏行为和犯罪活动。
这是因为破窗户向社区传达了一种无秩序、无责任感的信息,让人们觉得“如果别人都可以这样做,为什么我不能?”班级管理中也需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防止一件看似微小的问题逐渐演变为严重的管理难题。
班级管理中的破窗现象可能表现为学生的违纪行为。
当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开小差或者玩手机时,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也可以这样做。
这种现象会造成学生对违纪行为的容忍度逐渐提高,导致更多的学生纷纷效仿。
老师在发现一位学生有违纪行为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让全班学生都明白违纪行为是不被容忍的。
破窗现象还可能反映在班级环境的整洁度上。
如果有几个学生乱扔垃圾或者不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那么其他学生也会觉得随意丢弃垃圾是可以的。
这样一来,班级环境就会变得脏乱不堪,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
需要班级管理者定期检查班级卫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可以设置一些班级奖励制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卫生的维护和整理。
破窗现象还可能表现为学生之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缺失。
当一个学生出现作弊、欺负同学或者触犯法律的行为,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是可以令学生获得某种好处或者成为高手的途径。
这种心理效应可能会导致班级中道德底线的不断下降,学生不再抵制这些行为。
班级管理者需要建立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对作弊、欺负他人等行为的警惕性和抵制力。
针对破窗心理效应,班级管理者还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管理策略。
可以通过举办班级互助活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和规范学生行为等方式来预防和减少破窗现象的出现。
也可以发现和表扬学生积极向上、遵守规则的行为,增强学生对良好行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
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
在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验证这个理论的事实俯拾皆是。
如果地上有片垃圾,可能就会有更多的纸屑、饮料瓶、塑料袋;如果墙面上有一块脚印或球印,就可能会有无数个这样的印迹;刚办好的板报上有一处被抹掉,可能会有更大面积的被涂抹;有一个学生经常逃课、上网,就有可能有更多的学生逃课、上网……这就是典型的“破窗理论”效应。
破窗理论给我们班级管理的启示就是班主任要视小为大,要学会“小题大做”,见到被打破的“窗子”要及时修复。
一辆汽车被盗,源于一个小洞;千里大堤顷崩,源于一个蚁穴。
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班级工作中,我们要视发生在班级内的每一个不良现象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事,一定要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工作过程中的谨小慎微,以防止“质变”。
一个凳子断了腿,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和心态;一次黑板没擦好,可能会引起班级日常管理秩序的混乱;一个正直的敢于管理的班干部如果遭到班内邪恶势力的报复,可能会导致班风的变化;一个同学课堂玩手机、睡觉可能会使这个孩子变得厌学而无所事事,最后逃课辍学……所以我常说,班主任要有一双很勤的腿、一对很冷的眼和一颗很热的心。
腿勤,就是要经常转班,一早一晚,甚至午间、课间休息时都要转;眼冷,就是要会观察、善发现教室内是否有被“打破的窗子”,“打开的小洞”,以便及时“修补”;心热,就是要动脑筋,会分析,能判断,对你所发现的“破玻璃”、“小洞”要做出合乎情理的推测。
浅谈破窗理论与班级管理
浅谈破窗理论与班级管理社会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完好无损;而另一辆,被摘掉车牌,打开引擎盖和车窗,结果不到一天车就被人偷走了。
这时候,实验人员在剩下的这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
其结论是:既然是破的东西,比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而对于残缺的东西,大家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
在班级和学校的常规管理中,我们从中也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迪。
首先,抓住一切可以教育的机会,如对学生进行不轻视平凡劳动的教育。
在一个星期天早晨,我组织学生到郊外搞野炊,要求学生清晨四点集合。
不少学生以为组织看日出,所以在晨曦来临之前,都冒着初冬的寒气赶到了。
集合时,只见天上繁星未隐,地上浓霜雪白,街旁的路灯还亮着,整个城市还在酣睡之中。
就在这寒气袭人的黎明之前,几十位清洁工人却已经在认真地打扫街道了,纸屑、果皮、落叶等垃圾一一清除了,林阴大道露出了清洁的面容。
当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后,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时候,整个天地宁静而美丽,清洁工人的剪影使学生们陶醉了。
活动结束后,一位原先轻视平凡劳动的学生,在日记里深情地写道:“这条大街我不知走过多少次,可是从没有感到它像今天这样美,它简直美得像首诗,而这诗的作者就是我平时瞧不起的清洁工人。
竹丝扫帚我天天见,可是它今天在我眼里成了一支彩笔,那些平凡的清洁工人就是用它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如此美好。
”其次,及时“修补窗户”和调控周边环境。
在我们学校教育中,不要把这个归为德育活动,把那个归为智育活动,分得那么清楚。
其实,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是育人的,只是急功近利使得我们对现实教育缺乏更宽的辐射面,视野过于偏狭,触不到问题的核心与实质。
在学期的中途,我们也可以帮学生找回从头开始的感觉,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
运用“破窗理论加强班级管理
运用“破窗理论加强班级管理“破窗理论”首先是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中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但随着它的逐渐被认知和接受,在教育教学中也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尤其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更为广泛。
近几年来我运用“破窗理论”,加强班级管理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现将体会总结如下:一、“破窗理论”的内涵、“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理论”有三个关键点:1.对“破窗”的出现要及时修补,强调办事的时效性,拖延的处理就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2.对小事的出现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这种“麻木不仁”的“从罪心理”就会蔓延开来。
3.管理者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避免制度体系中出现“破窗”。
基于以上三个关键点,“破窗理论”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管理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实际的运用操作中也切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为,它是一种很特殊的过程。
因此,盲目地将“破窗理论”的关键点嫁接到教育管理中来,就会产生误区。
二、“破窗理论”的误区1、小事严厉处理基于“破窗理论”的启示,为了避免班级管理中个别班级成员的不正当行为带来班级内部的蔓延之势。
班主任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总是对学生所犯的小事处以严厉的惩罚,怕班级中的这一个黑点成为毁“千里之堤”的“蚁穴”。
著名心理学教师熊荣老师认为,“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构成和人格成长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
”所以,因为他们是学生,就必然会有行为中的不足,如果老师因为这点不足而严厉处理的话,不知道会有多少未来的爱迪生、爱因斯坦被扼杀。
2、错误即时批评“破窗”造成蔓延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的修补,如果及时修补蔓延似乎难以形成。
于是盲目者就会在学生犯下错误的时候,立即对学生进行批评。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破窗效应是指一个社区中的一扇破窗,如果不及时修补,可能会导致其他窗户也被破坏,最终整个社区的治安环境恶化。
这个效应可以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首先,班级管理中的破窗可以是任何小问题,例如迟到、旷课、作业不交等。
如果这些小问题不及时处理,就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例如学生之间的冲突、学生对学校的不满等。
因此,班级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小问题,避免它们演变成更大的问题。
其次,班级管理中的破窗也可以是学生的不良行为。
如果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行为,形成一种“以恶制恶”的氛围。
因此,班级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班级管理中的破窗也可以是班级内部的不和谐氛围。
如果班级内部存在着不和谐的氛围,例如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互相排挤等,就会影响到班级的整体氛围和学习效果。
因此,班级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和解决班级内部的不和谐氛围,建立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总之,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是,班级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和解决班级内部
的小问题,避免它们演变成更大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班级的整体氛围。
“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中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不保守,有创新精神但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对周围环境的感染缺乏正确的判断力。
因此在对中学生的管理中,学校就要十分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随时对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偏向和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的漏洞进行必要的矫正和修补,以防止学生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就比较形象的描述了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学生管理中,使我们对高中生的管理做到防微杜渐、井井有条。
关于“破窗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两辆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车牌摘掉,顶棚打开。
结果这辆车一天内就被偷走了。
另一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放在帕罗阿尔托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以此项实验的结果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护,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行为就会滋生、发展。
后来“破窗理论”被运用于多个领域。
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破窗现象管理中的破窗。
中学生管理主要包括课堂管理、宿舍管理、思想教育、个别学生工作以及日常行为要求等。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使中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破窗。
表现在:1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缺乏正面引导当代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如应试文化的负面影响,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失业、诚信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使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很困惑。
正如现在的找工作难,失业多的现象,使他们认为社会灰暗、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差,即使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也很可能找不到工作,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浅论“破窗效应”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启示
体 ,他 们在初 中阶段 学 习成绩就非 常 不理 想 ,有 的学生逐 渐成 为老师眼 中 的 问题学 生 。例 如有 些学生道 德 认识 方 面存在 缺 陷 ,缺乏 同情 心 ,有 的学 生缺 乏意 志 力 , 自制 能力相 对较差 ; 还有 相 当一部分 学生 由于 中考 失利 , 进 而丧失 学 习的信心 、自暴 自弃 ,在 课 堂上讲 话 、玩手机 、睡 觉 、看小 说 等等 扰乱 课堂秩 序 的行为 ,甚至还 有
老师批 评教 育的对 象 ,他 们成 为了办 公室的 “ 常客 ” ,在 面对老 师 的循 循 教 导 已然练就 了很 强的免疫 能 力 ,老 师 的苦 口婆心 、循 循善诱 在他 ̄ i G N  ̄中 变 成 了哕里 哕嗦 、絮絮叨 叨。教师 在 批 评教 育过程 中有些 学生 心猿意 马 、
浅论 “ 破 窗效 应" 在 中职 班 级 管 理 中的 启 示
江苏省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 邵 彦
为 ,不要 有漏 洞 ;2 . 可 行性 原 则 ,班 规班 纪的建 立切不 可形 式化 ,沦为一
纸 空文 ,而是 要严格 执行 ,真正 达到 约束 学生 不 良行为 的效 果 ;3 . 制 约性 原则 ,班规班 纪应 部用于 管同学的借 口。 现象 二 :顽 固不化 ,对老 师的教 育 已经形成了免疫能力
因造 成 的 ,我 们只有 找到根本 源头 , 制定健 全 的班级管 理制度 ,才 能 “ 药 到病除” 。
策 略 :建 立 健 全 的班 级管 理 制
很 快这 种行 为就 会在班 级 中蔓延 ,再
想 修 复 时 需 要花 费 更 多 的 时 间 与 精 力 ,因此班 主 任在面对 学生 的不 良行 为 时没有 必要 “ 小题大 做 ” ,这样 第 扇破 窗才能 得以修 复 ,才 能预防 蝴 蝶 效应 的形成 。班主 任在班 级管理 中 要做 到 “ 班 级无 小事 ,件件 育人班 级
破窗理论与班级管理
破窗理论与班级管理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地方在默默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仔细看一看真的让我们大吃一惊。
下面的“破窗理论”就是一个例子。
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
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个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子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调谐,显得格外的刺眼。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的维修,反而又增加了几个烂玻璃的窗子。
这一发现使她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座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从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
看到这里,我就联想到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也有这种“破窗理论”现象:现象一:很多时候,我们接手一个班级一段时间以后,会觉得对于班级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特殊学生特别头疼。
这些学生特殊在什么地方呢?他们通常比较调皮好动,经常犯错,而且成绩也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是很差。
但是正是他们总是招三惹四挑起争端,以至于矛盾不断,班级里总是显得不太平。
这样的特殊学生通常大错小错不断,经老师批评之后,有的是诚恳地承认错误,但习性不改,;有的是死不承认错误,满嘴都是别人的错;还有的索性对老师的批评持无所谓态度,屡教不改。
这里的特殊学生就是一扇破窗。
这样的学生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帮助他们改变,班里就会有很多学生乐于跟随这些特殊学生,从而使得班级管理混乱。
为什么呢?由于没有及时地严肃处理特殊学生,班级中其他学生对于特殊学生的行为产生认同感,觉得他们的行为是可以被原谅的,或者是被允许的。
那么,起初会有一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班主任还是没有提高警惕的话,就会有四个五个,以至于越来越多。
这些跟随的学生就成了随后出现的几扇破窗。
长此以往,破窗越来越多,这个班级就会成为令人头痛的“乱班”、“差班”。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2)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及时“补窗”。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都会犯错误的,何况是那些心智还不成熟的小学生。
即使班级制度的建设再到位,班主任的管理再勤奋,再谨小慎微,要让小学生根本不出问题、不犯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窗”破了是正常的,重点是我们应该怎样补救。
1.要鼓励、奖励“补窗”行为。
要?常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任何同学都不以“破窗”为理由而同流合污,而是得以“补窗”为美德,要让学生明白“补窗”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
通过适当的褒扬,学生人人争当“补窗”先锋的局面就逐渐地形成了。
2.寻找“闪光点”。
对那些“破窗“的学生我们要格外关注,要用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要以“育人”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育的本质。
要加强对其他学生的宣传教育,事后宣传的内容应包括事情发生的?过、老师的处理意见、处理的方法等,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学生中进行讨论,形成舆论攻势。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因此,我们作为老师,何不寻觅一下学生身上闪光的地方,给他破旧的“窗户”贴上美丽的“装饰”,从而激发他的自信心,增强他学习的动力,使他看到成功的希望。
“破窗效应”感想
“破窗效应”的感想
“破窗效应”给我们班级管理的启示就是班主任要视小为大,要学会“小题大做”,见到被打破的“窗子”要及时修复。
有些人常常喜欢等事情发生后才来做大文章,事实上,这样一方面既伤害了学生,另一方面也使班级工作显得相当的被动。
因此,平时常预防才是最为根本的。
首先,应该在班级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班规班纪,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这样,学生即使犯了错误,他的心里也是明明白白,方便了后面的工作。
在这一点上,我所带的班师生共同制订了班规班纪,从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细化的规定,以之为据进行学生管理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要高度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
例如,班级卫生要保持整洁、有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容易发生过错行为。
一年级开始,每天的班级卫生是个大工程。
一是学生年龄小不会干;二是他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知道干净与否的标准。
于是我亲自与学生一起劳动,每次进教室都不动声色的主动把地上的废纸、纸屑捡起放好。
另一方面,我严格检查,不断提醒督促。
一学年下来,每个孩子都能认真参与劳动,且能自觉地保持班级卫生的整洁。
最后,要充分重视班级的学生及班级的各种“第一”,因势利导,好的开局往往能够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
有了平时经常性的有目的的预防,慢慢的“破窗效应”就没有了可乘之机。
“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6页精选文档
“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中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不保守,有创新精神但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对周围环境的感染缺乏正确的判断力。
因此在对中学生的管理中,学校就要十分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随时对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偏向和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的漏洞进行必要的矫正和修补,以防止学生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就比较形象的描述了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学生管理中,使我们对高中生的管理做到防微杜渐、井井有条。
关于“破窗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两辆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车牌摘掉,顶棚打开。
结果这辆车一天内就被偷走了。
另一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放在帕罗阿尔托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以此项实验的结果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护,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行为就会滋生、发展。
后来“破窗理论”被运用于多个领域。
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破窗现象规章制度的破窗。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优质的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联系我们的实际。
学校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目的就是为保证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工作秩序和服务质量。
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学生工作的正常运作和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总会有第一个怀有侥幸心理的人会去破坏制度,或是钻制度的空子或漏洞。
如教室墙壁上的脚印越来越多,课桌文化,垃圾桶内空空而四周却脏乱不堪,考试作弊等等。
谈“破窗效应”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启示
对 “ 第一次 ”要高度重视 对 于 中职 学校 的新生来 说 ,班级 是一 个全新 而又 陌生 的集体 ,要让这 些 来 自各地 的学 生凝 聚成一个 积极 、
一
、
团结 、向上 的团队 , 良好的班 风很重 要 。在建 设 良好 班风 的过程 中 ,班主 任 尤 其 要重 视 班 内任 何事 情 的 第一 次 ,如 :第一次 军训 、第一次班 会 、 第 一次校 运会 ……这些 “ 第一 次 ”在 增 强班级凝 聚 力方面都 举足轻 重 ,如 果 班 主 任 未 能 很 好 的重 视 或 抓 住 这 些 “ 第 一 次 ” 的时 机 ,往 往 会 造 成 班集 体 的松 散 ,不利于 良好班风 的形 成 ,时 间一 长 ,就 可能形 成 “ 破 窗效
二 、错误行为要及时制止 个班 级几十个 人 ,难 免会有 学 生犯错 。有些班 主任 ,认为 中职生 身 上 出现一 些小 锚误不足 为奇 ,听之 任 之 。时 间一长 ,学生 的错误行 为就会 越来 越多 、越来 越严 重 ,产 生 “ 破 窗
一
效应 ”在 所难免 。因 此作为班 主任 ,
对班 级 中的小 错误一定 要做到 洞察秋 毫 ,认真对 待 、分析班 级 中的不 良现 象 ,把不 良风气及时扼杀 。 例 如有 一 次 在 自 习课 上 进 行 课 间巡 视时 ,我发现 课上有 个别 同学在 玩手 机 ,随即在课 后 ,我 找到班 干部 了解 班上学 生玩手 机 的情 况 ,从 班干 部那 儿我得 知 :班 上每位 同学都 有手 机 ,课上玩 手机 的也不止 一个 。我 随 即意 识到 了问题 的严重性 ,如果 不加 以制 止 ,玩 手 机 的 同学 只 会 越 来 越
果。 应” 。
有 学生在 课上 用手机 了 ,任课 教师 也 都普遍反映课堂秩序 良好 。 三 、对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 俗话说 : “ 没 有 规 矩 不 成 方 圆 ” ,短短 的八个 字就道 出 了秩 序 的 重 要性 ,形 成一套 行之 有效的班 级管 理 制度 是实施 班级 有效管 理的 重要前 提 。校有校 规 ,班 有班 规 ,班 主任应
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4篇
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4篇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第1篇破窗理论不是个新东西。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此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得出的,它告诉我们,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证明这个理论。
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
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破窗理论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日本,有一种叫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其主旨也和破窗理论相通。
比如,日本的有些企业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将藏污纳垢的办公室和车间死角也贴上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
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
我们若深入思考这个理论,会有两方面的主要启示。
一是环境和氛围带给我们的影响很大,二是要特别注意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这个理论用于我们的班级管理中,也是非常合适的。
我们经常讲一个班的班风和学风怎样,讲一个班的整体氛围怎样,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些个东西?道理很简单,良好的班风学风及班级氛围,会让生活和学习在其中的所有同学受到积极的正面的引领,整个班级就会越来越好,就算其中还有一些不好的人和事,也会在此氛围的熏陶下积极转变,相反,好的也会被拖下水,整个班就会成为我们最不愿见到的乱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破窗理论”对学员队管理教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着学员队的全面建设和战斗力的生成。
如何保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全面提升学员队管理教育工作质量,保证部队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给我们几点启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窗户玻璃,而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容易受到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细微何不慎?堤溃自蚁穴。
”同样,学员队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小问题,抓住小细节,只有把“小问题”解决好,才能防微杜渐,才能不因小误而铸大错,我认为学员队的管理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克服麻痹思想,切实正视“小问题”。
古人讲,“勿以恶小而为之”,学员队的日常管理内容完全是每天实实在在的一些小事,起床、出操、内务、点名,这一件一件小事组成了学员队管理的基本内容,而一些事因其“小”,却常常被忽视。
学员在学习训练、工作生活中发生点“小问题”、“小矛盾”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
但如果对这些“小问题”视而不见,不及早做工作,或者虚荣心作怪,遮遮掩掩,想办法捂盖子,缺乏应有的思想警觉和科学的态度,最终使“小问题”升级酿成“大问题”,其结果势必会影响到基层部队的全面建设。
一个单位存在“小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小问题”熟视无睹。
因此,我们在对待“小问题”上,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家丑”不怕外扬的勇气,不怕将自己的问题曝光,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要克服麻痹思想,紧紧抓住这些“小问题”,深入反思,不断提高对“小问题”可能带来大危害的认识,真正树立部队管理无“小”事、事事连着学员队建设的思想,认真扎实抓好“小事”,才能真正防住“大祸”。
二是要增强敏锐性,及时发现“小问题”。
及时发现“小问题”,是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的前提。
近年来,一些基层单位发生事故案件的根本原因,就是少数干部骨干不注意发现“小问题”。
如有的学员因小事争吵几句,由于学员队领导发现不及时,思想工作跟不上,致使小问题升级,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有的学员队干部对“小问题”缺乏应有的敏锐性,不出事不想事,出了事又怕事,事情过后又忘事,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总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寻常中看到不寻常,注意在发现“小问题”上下功夫。
一方面,既要学会观察学员的一言一行,从中发现其思想的细微变化,加以分析思考,善于从人人有感觉而又人人不注意的现象中,从对某一事物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灵感中,注意发现学员之间的“小疙瘩”、“小纠纷”,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矛盾症结,做到有的放矢,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要善于发动官兵,培养一支思想骨干队伍,真正把防范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全方位、多渠道的获取并掌握部队管理中存在的各类事故违纪苗头。
从而,将各类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一些小事的管理也是体现队干部责任心、事业心的一个方面。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队干部的心比较细,善于发现一些“小问题”,其责任心、事业心也比较强。
因为只有经常观察,了解学员的详实情况才能够发现问题,只有知道学员的一言一行,才能把握学员的思想动态。
反之,如果队干部责任心不强,平时不细心,就很难发现问题。
三是要增强针对性,妥善化解“小问题”。
俗话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面对本单位管理中存在的“小问题”,队干部和各类骨干一定要认识明确,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定实。
从已往的经历和过失中认真汲取教训,不断改进化解日常工作上的不足。
要充分发挥骨干队伍的作用,坚持群策群防。
同时,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掌握表扬、批评、谈心的火候,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解开学员之间的“小疙瘩”,“小问题”,妥善处理“小纠纷”,使思想工作跟上、做实,才能不断增强学员队的军心士气。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对发现的每一件看起来好象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小问题”,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以认真的态度、超前的意识抓管理,才不至于“养小疾成大患”,才能保证学员队的秩序井然有序,才能保证部队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