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逍遥游》复习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逍遥游》中特有的文言文词汇,如“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的用法,以便于在阅读其他文言文时能够准确理解。
-文章结构与主旨:分析《逍遥游》的篇章结构,理解庄子通过寓言故事表达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学生能够领悟庄子的思想精髓。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通过《逍遥游》复习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是强化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深入感受庄子思想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二是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和哲学观点,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和哲理美,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四是强化语言建构与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词汇、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为高考文言文备考打下坚实基础。这些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契合,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课堂总结环节,我感觉到学生们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还是有所收获的,但我认为可以进一步强化对学习成果的巩固。也许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或写作练习,能够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首先,《逍遥游》这篇文章的深度和抽象性对高中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掌握还不够熟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未来,我可能需要在词汇和句式方面多花一些时间,通过更多的例句和实际运用来帮助学生巩固这些基础知识。
其次,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来体验“庖丁解牛”故事,我发现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但活动的深度可能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寓言故事背后的哲学意蕴,而不仅仅是故事的表面意思。
高考复习语文教材必修五文言文学案1
a.“之”前是动词或介词,一般作人称代词,如上面 b.“之”后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一般作指示代词,如上面 ⑶作助词
a.“之”放在两个名词或两个名词短语之间,一般是结构助词“的”,如上面 b.“之”放在主谓之间,一般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上面 c.“之”放在“顷”“久”后一般是音节助词,如上面 d.至于作定语后置或宾语前置的标志,要视句式而定。一般说来,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之”为 标志词,如上面
《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并诗》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作为必修教材最后一册的最后三篇文言文,自身语言点丰富,又可与前几册联系梳理,构成系统化 的知识网络。对此,复习时要实现下列目标: 1. 全面梳理教材语言点,重点突出三篇文言文丰富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特点。 2. 掌握“之”“且”重点虚词以及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
2017 年北京卷第 10 题 B 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2016 年上海卷第 18 题 B 项
蚓无爪牙之利
2015 年山东卷第 10 题 C 项
2.“且”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且”的意思和用法,试着归纳其用法特点。
①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②彼且奚适也
③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之二虫又何知 C.彼且奚适也 D.大王来何操 4.指出下列句子的固定句式,说明句式特点。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 ②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 二、重点突破 1.“之”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试着归纳其用法特点。 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⑵鹏之徙于南冥也 ⑶之二虫又何知 ⑷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⑸及其所之既倦 ⑹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⑺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⑻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⑼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⑽蚓无爪牙之利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劝学》1、构思与主题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
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丰富知识,懂得道理,提高修养。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对比强烈鲜明,分析透辟。
体现了荀子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论证逻辑严密的特点。
2、片段鉴赏(第三段)第一层:阐释学习的方法——学习在于积累比喻论证:积土、积水、积善(正面)——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反面)(正反对比)第二层:阐释学习的态度——学习要有恒心比喻论证:锲而不舍、蚓食黄泉(正面)——锲而舍之、蟹无可寄托(反面)(正反对比)3、写作素材提炼(1)【写作素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角度点拨】①学习的重要性;②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③人只要坚持学习,就可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相关拓展】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2)【写作素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角度点拨】①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智慧而明达;②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③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
【相关拓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3)【写作素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点拨】①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②善于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④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相关拓展】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4)【写作素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角度点拨】①“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②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③积累。
文言句式和知识必修五教案
文言句式和知识必修五教案第一篇:文言句式和知识必修五教案文言知识和句式第一课时必修五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乃瞻衡宇北冥有鱼三餐而反小知不及大知此小大之辩也而御六气之辩而征一国者旬有五日而后反汤之问棘也是已夙遭闵凶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二、古今异义《归去来兮辞》征夫:问征夫以前路(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人事:尝从人事,(古:做官。
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幼稚: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或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情话: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之间表示爱情的话。
)追: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挽救,补救。
今义:追赶,追求。
)《腾王阁序》宰: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古义:县令今义:动词,宰杀)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古义:在今义:维护,维持)悲:谁悲失路之人(古义:同情今义:悲伤)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贫穷,少钱)赊: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古义:远今义:赊欠等)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古义:这今义:常作判断词)再: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逢迎:千里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上路:俨骖于上路。
(古义:高高的路。
今义:动身。
)介:一介书生(古:个。
今:介绍,介于)学士:孟学士之词宗(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数:识盈虚之有数(古:定数今:数量)彩:彩彻区明(古:日光今:彩色)秋:序属三秋(古:秋季的第三个月今:三个秋季)猖狂:阮籍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今:肆无忌惮)见机:君子见机(古:看见细微的征兆。
今:看机会看形势《逍遥游》果然: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众人: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虽然: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发: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大年: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海运: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初步熟悉文言断句方法,明确文言断句步骤。
2、方法与过程:运用归纳、交流、探究等方法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
教学重点及突破: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突破的方法是从学生熟悉的语段中找寻文言断句的规律,在练习中不断强化方法,最后归纳规律中的特殊现象,找盲点。
教学难点及突破:初步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
突破的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迁移巩固—深入质疑。
教学内容及教学引导:一、激趣导入——请你来断案案件1、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女婿)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后妻)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
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案件2、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财主: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二、明确学习目标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本节课学习目标:归纳文言断句的方法,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三、考点解析: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高考呈上升态势。
2004年高考,仅北京卷考查了断句题;2005年至2010年高考,辽宁、福建、广东、浙江、江苏、重庆、湖南等多个省市的高考卷考查了文言断句。
2011年北京卷、重庆卷、广东卷、湖南卷、江西卷考查了文言断句。
考试题型:1.下列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主观题)四、断句的基本原则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必修五(三)文言文复习学案高考语文.doc
必修五(三)文言文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积累并掌握课文中的实词、虚词、活用及常用的文言句式。
2、梳理文本理解文意,注意课本写作素材及章法技巧的积累运用。
3、背诵并口头翻译全文。
逍遥游【文学常识】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动形象而幽默诡异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种寓言的方式使庄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脫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名家点评】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 '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
“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
“逍遥”即“翱翔”。
《庄子》本篇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篇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又与“彷徨”义同。
“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悠然自得、纵任无为的意思。
“游”,即活动之意。
本篇有“以游无穷者”句。
故逍遥游即指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
或说“逍遥”是“游” 的缓读,“逍遥游",意思是“游11阿游11阿"o (《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黄岳洲、茅宗祥主编)【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⑴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H而后反(5)而徵一国(6)御六气Z辩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2)众人匹之(3)虽然,犹有未树也。
(4)穷发之北(5)小年不及大年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而御六气之不辩(2)知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鲍圣人无名(4)息去以六刀息者也生物之以息和吹也4.词类活用(1)而后乃今将图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徵一国者二、文言虚词1・之(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而莫之夭阀者(4)且举世誉Z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Z,不亦悲乎(指彭祖)(5)之二虫乂何知(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怒而飞/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而宋荣子犹然笑Z/且举世誉Z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而控于地而已矣3.则(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时则不至(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然(1)奚以知其然也(2)虽然,犹有未树也、(3)未数数然也5.以(1)以五百岁为春(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奚以知其然也6.且(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彼且恶乎待哉(3)且适南冥也7.于(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覆杯水于坳堂Z上8.其(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其名为鹏(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三、文言句式1.()⑴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2.()(1)翱翔蓬蒿之间(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3)众人匹之(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3.()(1)而莫之天阕者(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适也4.()(1)覆杯水于坳堂Z上(2)翱翔蓬蒿之间【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三语文 文言文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教案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逍遥游》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一)文学常识作者庄子,名周,____________(时代)人,曾做过蒙漆园吏,一生自甘贫困,从事著作,有《》一书。
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实词含义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齐谐》者,志.怪者也3、水击.三千里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6、野马..也,尘埃也7、则其负.大舟也无力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9、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10、而后乃今将图南.11、我决.起而飞12、枪.榆枋13、适.莽苍者14、三餐而反.15、腹犹果然..16、小知.不及大知17、小年不及大年.18、朝菌不知晦朔..19、众人匹.之20、未有知其修.也21、故夫知.效一官22、且举世而与之而不加劝.23、旬.有五日而后反24、而御六气之辩.(三)虚词用法1、去以.六月息者也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3、其.视下也,则若是则已矣4、置杯焉.则胶5、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6、而后乃今培.风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8、之.二虫又何知9、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10、彼且.奚适也11、彼且恶.乎待哉(四)课内外名句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高三复习教案)
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高三复习教案)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教案)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执笔:钱国雷【复习目标】:1、梳理复习本文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及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
2、掌握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把握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规律,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复习过程】:一、预习要求明确复习目标;熟读并背诵课文;把下列重要字词句在文中用红笔划出,并熟记,准备检测。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一)文言虚词1.以(1)及以至是词性:副词解释:通“已”,已经(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词性:介词解释:因为(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词性:连词解释:相当于“而”,来(4)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词性:连词解释:因为(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词性:连词解释:相当于“而”,表承接(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词性:连词解释:因而2.为(1)为十表,本纪十二词性:动词解释:写成(2)季布为朱家钳奴词性:动词解释:做(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词性:动词解释:当作(4)然此可为智者道词性:介词解释:向、对(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词性:介词解释:因为(6)重为乡党所笑词性:介词解释:被3.且(1)且勇者不必死节词性:连词解释:况且(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词性:副词解释:暂且、姑且(3)且西伯,伯也词性:连词解释:况且(4)且负下未易居词性:连词解释:而且4、于(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词性:介词解释:比(2)幽于圜墙之中词性:介词解释:在(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词性:介词解释:被(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词性:介词解释:对于(5)无益于俗词性:介词解释:对5.乃(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词性:副词解释:却、竟然(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词性:副词解释:才(3)然后是非乃定词性:副词解释:才(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词性:动词解释:是6.然(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词性:代词解释:这样(2)然此可为智者道词性:连词解释:然而(3)阙然久不报词性:形容词解释:的样子(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1)及以至是“以”通“已”解释:已经(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解释:剃掉(3)被垂楚受辱“垂”通“棰”解释:杖,此指杖打(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解释:磨灭、埋没(5)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解释:触碰、撞击(6)其次体受辱“诎”通“屈”解释:弯曲(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解释:都(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解释:散失(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解释:债务,此指“惩罚”(10)及罪至罔加“罔”通“网”解释:法网(11)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表明2.古今异义词(1)所谓强颜耳古义:厚颜无耻今义:勉强装出笑容(2)下流多谤议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卑鄙龌龊(3)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立身处世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4)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配偶(5)意气勤勤恳恳古义:诚恳,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6)南面称孤古义: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古义:落入,沉没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8)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自己的内心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3.词类活用①名词的活用。
必修5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5文言文复习教案【课型类别】复习课。
【教学目标】1. 熟悉课文并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意义、主要虚词意义及用法;2.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的古代文化常识;3. 准确翻译课文内重点语句或文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意义、通假活用等现象及特殊句式;2. 训练语句翻译的准确流畅。
【教学方法】1. 自行复习课文;2. 以分课练习形式检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3. 订正练习中的错误;4. 以再练习形式巩固。
【信息技术运用】重点知识投影讲解订正。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归去来兮辞》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归去来兮辞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一)通假字1.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二)古今异义词1. 于时风波..未静2. 策扶老..以流憩3. 悦亲戚之情话..4. 问征夫..以前路5. 既窈窕..以寻壑(三)多义词1. 引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2. 将田园将.芜胡不归出郭相扶将.(《木兰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3. 绝请息交以绝.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4. 辞归去来兮辞.辞.不赴命(《陈情表》)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四)词类活用1. 乐琴书..以消忧2.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3.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4. 眄庭柯以怡.颜5. 悦.亲戚之情话6. 乐.琴书以消忧7. 倚南窗以寄傲.8.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五)文言句式及翻译1.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2.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 乐夫天命复奚疑!4.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5.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6.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布置作业】自读《滕王阁序》并完成复习练习。
【板书设计】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滕王阁序》复习练习。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学案1. 阅读材料1.1 《报任安书》《报任安书》为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是一封给当时官员的奏疏信件,内容丰富,用词优美,充满了对家国、人民的关注和祝福。
它以一种深情而高峰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的期望和祝福。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必修五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
1.2 学习笔记在学习《报任安书》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意思;•学会分析《报任安书》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2. 学习重点2.1 王之涣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其生平不为人知。
他是当时宫廷的高级官员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以诗人的身份被后人称为“诗圣”。
王之涣的诗歌作品以豪迈、清新、高远的诗风为特色,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关怀。
他的《登鹳雀楼》、《凉州词》等诗篇都被誉为不朽之作。
2.2 《报任安书》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报任安书》是唐朝晚期王之涣写给官员报任安石的一封信件。
当时的唐朝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仁宗朝,继位的明宗韩愈昏庸无道,政治腐败严重,经济发展滞缓。
此时,王之涣以其大公无私的形象,成为了唐朝社会中的一股明亮的力量,他的《报任安书》也因此成为了一道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
2.3 掌握《报任安书》的基本意思王之涣在《报任安书》中,以温和、恳切、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报任安石的问候和祝福,向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关心,并对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信件以“报任安石表章”为起点,陈述了作者对报任安石历任司谏员、抚顺刺史等职务的称赞和肯定。
接着,作者开始谈及时政、社会现状,表达对时局的关切,对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康幸福表达了最大的期望和祝福。
2.4 学会分析《报任安书》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报任安书》是一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表现了王之涣文学风格的代表作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古汉语知识。
2、使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设想:通过大量训练,加上老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思考在现代汉语中,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例句:二月草已()请分析成分。
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
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
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规律一:名词不带宾语,带的话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1、籍吏民,封府库2、大楚兴,陈胜王(注意:人名、地名、物名之类的名词或代词不活用。
)规律二: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那么名词如果出现在副词后边就要活用为动词。
如:1、范增数目项王2、汉水又东规律三:“能愿动词”是要出现在一般动词前面的,“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语、形容词语前面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有评议作用。
高二语文必修五复习2 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必修五复习2(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23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高二语文必修五复习2(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必修五复习(2)(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文言文一.课文内容及作者1.《归去来兮辞》与陶渊明“辞”,赋的一种,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辞和赋相似之处在于,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区别是,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重在抒情。
《归去来兮辞》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准备回家时所作,“归去来兮”就是“归去”“回去吧”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没实在意义。
作品分“序”和“辞”两部分,“序”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利用的时机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辞”则写出了他归田的决心、迷途知返的喜悦心情和隐居田园的乐趣,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与仕宦生活彻底决裂的情感,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与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为谋生曾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辞官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后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滕王阁序》与王勃“序”,文体,是《滕王阁诗》的序文。
本文原题作《滕王阁诗序》,又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骈体(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2014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必修五)一.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陈情表(第一课时)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夙遭闵凶( ) 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3 愍臣孤弱( ) 4零丁孤苦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九岁不行 ( )2、至于成立( )3、举臣秀才( )4、拜臣郎中(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6、急于星火( )7、臣欲奉召奔驰( ) 8、则告诉不许(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10、臣之辛苦( )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则刘病日笃( )3、倡优畜之( )4、臣具以表闻( )5、谨拜表以闻( )6、故述往事,思来者( )7、历职郎署(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1)以:①臣以险衅( ) ②臣以供养无主( )③谨拜表以闻( ) ④猥以微贱(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2)见:①慈父见背( )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 )③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 ) (3)当:①当侍东宫( ) ②死当结草( )③木兰当户织( ) ④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⑤有大石当中流( ) ⑥北邀当国者相见( )⑦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⑧犯法当死( )⑨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 ⑩当是时也,商佐之( ) (4)薄:①日薄西山( ) ②门衰祚薄(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 室仅方丈( ) 2雨泽下注( )3 借书满架( )4 往往而是 ( )5 大类女郎也( ) 6余久卧病无聊(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 雨泽下注( ) 2使不上漏( )3 前辟四窗( ) 4东犬西吠( )5 所手植也( ) 6乳二世( )7、执此以朝( ) 8、垣墙周庭( )四解释一词多义胜1.旧时栏楯,亦遂增胜()2.予观夫巴陵胜状()3.何可胜道也哉()4.今年花胜去年红()比1比去,以手阖门() 2.比肩接踵()3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5.比比皆是()6.比得软脚病()殆1.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教案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5而徵一国6御六气之辩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2众人匹之3 虽然,犹有未树也。
4穷发之北5小年不及大年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而御六气之不辩2知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圣人无名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词类活用1 而后乃今将图南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德合一君 /彼于致福者 / 而徵一国者二、文言虚词1.之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 而莫之夭阏者4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 之二虫又何知6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而控于地而已矣3.则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时则不至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然1奚以知其然也2虽然,犹有未树也、3未数数然也5.以1 以五百岁为春2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奚以知其然也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彼且恶乎待哉3且适南冥也7.于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8.其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名为鹏3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三、文言句式1.1此小大之辩也2《齐谐》者,志怪者也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1翱翔蓬蒿之间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3众人匹之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3.1 而莫之天阏者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适也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2翱翔蓬蒿之间【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4、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学案教学设计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学案教学设计Review of classical Chinese for compulsory fiv e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学案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一)文学常识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时人,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马。
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
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二)实词含义1、臣以险衅2、夙遭闵凶3、慈父见背4、舅夺母志5、祖母刘愍臣孤弱6、终鲜兄弟7、门衰祚薄8、晚有儿息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0、茕茕孑立11、形影相吊12、而刘夙婴疾病13、拜臣郎中14、除臣洗马15、猥以微贱16、当侍东宫17、臣具以表闻18、责臣逋慢19、则刘病日笃20、凡在故老,犹蒙矜育21、且臣少仕伪朝22、历职郎署23、不矜名节24、过蒙拔擢25、但以刘日薄西山26、臣之辛苦27、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三)虚词用法1、臣以险衅2、逮奉圣朝3、寻蒙国恩4、急于星火5、则刘病日笃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四)课内外名句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后赤壁赋》)2、__________________,一日看见尽长安花。
(《登科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高中语文 古文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古文复习
备课时间: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今臣亡国贱俘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一词多义
1.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
2.犹蒙矜育怜悯
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顾惜
4.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福
5.日薄西山逼近
6.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慰问
7.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逮奉圣朝等到
9.当侍东宫担任
10.庶刘侥幸,卒保余年庶几、或许;
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高三语文教案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一)文学常识作者司马迁,字子长,______(朝代)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XX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实词含义1、曩者辱赐书2、若望仆不相识3、阙然久不报4、假令仆伏法受诛5、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6、太上不辱祖先7、其次诎体受辱8、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9、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10、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而刘夙婴疾病11、见狱吏则头枪地12、①系狱抵罪②小大之狱13、系狱抵罪14、衣赭衣,关三木15、及罪至罔加16、审矣,何足怪乎?1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18、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19、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0、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2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3、仲尼厄而作《春秋》24、①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②思厥先祖父2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26、孙子膑脚,《兵法》修列27、不韦迁蜀,世传《吕览》28、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29、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30、故述往事,思来者31、退论书策以舒其愤32、思垂空文以自见33、思垂空文以自见3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35、稽其成败兴坏之理36、草创未就,会遭此祸37、则仆偿前辱之责38、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39、重为乡党所笑40、虽累百世,垢弥甚耳!41、身直为闺阁之臣[古代宦官称谓还有:太监、公公、寺人、阉人、内官、内侍、中官、中涓、内竖、中贵人]42、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43、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44、以通其狂惑45、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46、今虽欲自雕琢47、曼辞以自饰(三)虚词用法1、若望仆不相识2、若望仆不相识3、假令仆伏法受诛4、特以为智穷罪极5、用之所趋异也6、曷足贵乎?7、安在其不辱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8、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9、《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10、草创未就,会遭此祸11、身直为闺阁之臣12、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13、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14、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四)课内外名句。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文言文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断句、标注、理解词义、推测句意等。
3.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3. 练习:提供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翻译经验,互相学习和提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的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 学习效果: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和辅导书:提供学生所需的文言文学习资料。
2.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一些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翻译工具,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言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互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和问答,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提供相应的辅导和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
七、教学活动: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即将学习的文言文,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课堂讲解:对文言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式。
3.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拓展:1. 文化解读:为学生介绍与文言文相关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教案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教案教学目的: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践导学式教学过程:一、引言前面我们重点复习了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和虚词,并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串讲式地复习了文言文的句式及句子的翻译。
这些基础知识的复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分析综合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集中复习----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揭示课题: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板书)三、考试要求: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今年高考对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1、筛选文中的信息: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各种信息——加以正确的判断。
(板书)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进行逻辑思路分析——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及主题。
(板书)3、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概括出作者对某一事件或道理的观点态度。
(板书)小结:根据对高考说明的分析理解,我们不难看出:加强阅读,提高文言词句的理解、疏通能力,是增强我们提高阅读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的前提。
因此,我们首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疏通能力。
四、阅读下面语段,分组设擂翻译要求:1、以组为单位,全班分为二组,每组选1---2人为组长。
2、每组各读一遍。
(读得准确、流畅的,计5分;相对的,计3分)3、以设擂台的形式,相互设疑、相互翻译。
以翻译数量的多少和正误与否,确定胜负。
每组最多只能设二句。
(每句5分。
翻译正误分。
计:5、3、0分)4、简述解题思路和方法。
(每句5分。
口述正误分。
计:5、3、0分)5、最后分组计总分,以总分高的为胜者,负者必须表演1---2个节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五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教学园地11-06 1335教学课题必修五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五课时授课时间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修改、备注第一课时陈情表【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2) 五尺之僮(通“童”,童仆)(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4)四十有四(通“又”)(5)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2.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4)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7)臣欲奉诏奔驰古义:赶快往前今义:很快地跑(8)拜臣郎中古义:尚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3.词类活用(1) 形容词作动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2) 形容词作名词。
夙遭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猥以微贱(微贱的身份)/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凡在故老(年老之人)(3) 名词作动词。
且臣少仕伪朝(做官)/ 举臣秀才(做秀才,为秀才)/ 察臣孝廉(做孝廉,为孝廉)/ 少多疾病(患疾病)(4) 名词作状语。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一天天地)/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犬马一样)(5) 动词的使动用法。
臣具以表闻(使……知道)(6) 动词作名词。
臣之进退(是否出来做官之事)4.一词多义(1)矜犹蒙矜育(动词,怜惜)不矜名节(动词,自夸)夙遭闵凶(名词,通“悯”,指可忧患的事)(2)悯悯臣孤弱(动词,悲痛,怜惜)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二、文言虚词1.以(1) 连词,因为。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 连词,表目的。
谨拜表以闻(3) 介词,用。
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4) 介词,凭借。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2.于(1) 介词,比。
急于星火(2) 介词,对,向。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3.之(1) 助词,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进退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非”表否定判断)(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1)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3.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离开我B.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子C.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身心劳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B.急于星火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
事母至孝。
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
”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
”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
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问者惭而退。
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宋书·孝义传》)[注]①白粲:白米。
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
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4.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买入、卖出D.卖出、买入5.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躬亲抚养②每有赠鲜肴者终鲜兄弟A.两个“亲”字相同,两个“鲜”字不同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鲜”字也相同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鲜”字相同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鲜”字也不同6.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婉言谢绝。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译文:⑵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译文:⑶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译文:答案:1.D(辛酸苦楚,苦衷) 2.B(介词,比/介词,对,向) 3.略4 .D 5.D 6.D 7.⑴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⑵后来授予官职为吴郡海虞县令,县里给的俸禄只用来养母亲一个人,而他的妻子、孩子丝毫不允许用奉禄。
⑶母亲死后而不再担任官职,丧事情况超过一般礼节,每到了哭恸时,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译文】何子平世代居住在会稽,很小的时候(就)有理想,被乡里称赞,事奉母亲非常孝顺。
在扬州被征召从事史,每月的俸禄给的是白米,(他)总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
别人问他说:“获利不多,为什么那么麻烦呢?”子平说:“我的母亲在东边,不买卖难得到白米,(我)怎么忍心独自吃白米饭。
”每当有人赠送鲜鱼时,如果不能送到母亲家,那么不肯接受。
母亲原本是妾,户籍注册不符合实际情况,没到供养的年龄,而户籍上的年龄已经到了供养的年龄,便离开职务回到家里,当时镇军将军顾觊之是州上的长官,对他说:“你母亲的年龄实际上未满八十,你原来就知道。
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子平说:“官家从户口登记取得凭证,户籍年龄已经到了,我就应该在家奉养母亲,为何要以实际年龄未到冒取荣誉利益而宽容自己呢?况且归去奉养母亲,又符合我个人的情感。
”觊之又劝他以母亲年老要求县令照顾,子平说:“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觊之更加看重他。
已经回到家,竭尽全力而使供养充足。
后来授予官职为吴郡海虞县令,县里给的奉禄只用来养母亲一个人,而他的妻子、孩子丝毫不允许用奉禄。
有人疑心他太俭朴,子平说:“奉禄本来是用来养母亲,不为自己,”问的人惭愧而退出去了。
母亲死后而不再担任官职,丧事情况超过一般礼节,每到了哭恸时,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第二课时项脊轩志【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的)2.古今异义(1)人至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2)墙往往而是古义:处处今义:常常(3)吾妻来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还给(4)比去,以手阖门古义:及、等到、并排的今义:较量、紧靠2.一词多义(1)得不能得日(动词,得到,获得)得不焚(助动词,能,能够)(2)过日过午已昏(动词,指时间超过)大母过余日(动词,探望,看望)人往,从轩前过(动词,经过)(3) 归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吾妻归宁(动词,返回。
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借书满架(名词,书,书籍)(4)书或凭几学书(名词,字,文字)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介词,自,由)(5)从从余问古事(介词,向)余自束发(介词,从,由)(6)自自语曰(代词,自己)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放)(7)置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以当南日(动词,挡住)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在……的前面)/ 东犬西吠(向西,朝西)/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 时至轩中(时常)(2) 名词作动词。
垣墙周庭(砌上围墙)/ 明月半墙(月儿明亮地照着)/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问执此以朝(上朝)/ 客逾庖而宴(吃饭)(3) 形容词作名词。
亦遂增胜(美好的景致)(4) 形容词作动词。
垣墙周庭(围绕着)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并列。
而庭阶寂寂()(2) 连词,表修饰。
墙往往而是/客逾庖而宴/呱呱而泣(3) 代词,你,你的。
而母立于兹2.之(1) 语助词,调整音节。
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 助词,的。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3) 代词。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3.以(1) 介词,用。
娘以指叩门扉/以手阖门(2) 介词,凭借,根据。
能以足音辨人(3)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直接表示判断)2.省略句(1)(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去主语“余”)(2)日过午(室内)已昏(省去主语“室内”)(3)使(之)不上漏(省去动词宾语“’之")(4)读书(于)轩中(省去介词“于")3.倒装句(1)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于此居,介宾后置)(2)其制稍异于前(于前稍异,介宾后置)4.被动句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不焚”,即不被焚毁)【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妣抚之甚厚抚摸B.室始洞然明亮的样子C.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D.或凭几学书学写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B.娘以指叩门扉曰以手阖门C.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