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观;技术改变了历史;技术改变了生活方式;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技术改变了认知方式:分布式认知协同式处理、多媒体学习、网络学习;技术改变了思维方式: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技术改变了世界:物质世界:气象、军事、通信、电视、测量;精神世界:科学技术是知识进化的主体和推进器。(新知识不断产生);技术改变了教育形态:教育与技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学生: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表征方式、获取方式、加工和处理方式、存储和应用方式、评价方式、教师观等正在变!教师: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表征方式、传播方式、管理方式、学生观等正在变!
信息社会的三大要素:信息、能源、材料;信息社会的两大现象:“知识爆炸”和“信息海洋”。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正在构建4A模式:Anybody Any time Anywhere Any content
我们正在经历第三次教育革命,特征:教学力的飞跃!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教学力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教学关系。
教学力是指人们利用媒体和技术从事教与学活动的能力其基本要素:教师、学生、资源、环境、技术。知识将不限于书本、知识将不限于课堂、知识将不限于教师。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应用的各种技术的总和。包括物质的技术(显性技术)和智能技术(隐形技术)。
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是教育革命的推动力!
实践中的教育技术思考:技术环境中成长的一代
1.个性显著、自主性强、好奇善思;
2.网络依赖强、交互手段多、技术掌握好获取知识;
3.多源涉猎、兴趣广泛、阅读与认知方式正在转变;
4.对信息和技术的选择、理解、整合、表达和合理传播需引。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意志:三要素:可寻址、可控制、可通信。
1.信息化环境建设:重在应用——支持教学、支持管理、支持教学、社会服务;
2.环境变化趋势——构建的基本环境: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
3.实践的基本目标——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4.信息技术由整合走向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向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
部分---系统---领域、单节片段---整体课程---人才培养、基本工具--- 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抢抓机遇、先用先得、前景广阔。)
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此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环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信息是教育领域的基本构成要素,极大丰富,按需供给;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思考、善思辨、善发现、善协作);结果——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信息化战略行动计划: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未来教师应是实践者和引领者。知之必然、学之必然、定当必然。
教学设计理念探讨——客观主义学习理念:知识灌输;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知识自我建构
注意: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而不是“信息化”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案编写是面向知识点,以讲授重点、难点为中心展开。突出“教”。主导思想:教;实践主体:教师。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材解读、内容说明;评价单一、注重结果。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面向过程和基于资源的设计。突出“学”。主导思想:学;实践主体:学生。教师、学生、资源和环境。问题主线、任务驱动;评价激励、目标引导。
信息化教学:为了促进学习,在多媒体环境中,师生恰当有效地运用教育媒体、信息资源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特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丰富的资源支持;良好的媒体环境;合理的教与学的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了促进学习,依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要,将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以达到过程最优化而编制的教与学的实施方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关注学习过程。教师:服务、支持、指导、帮助。
二者理念转变:1.从静态教学设计,转变为动态信息设计,让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兴趣;2.从传统教案编写,转变为网络和资源设计,让解读教材变为引导知识学习;3.从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能力评价,关注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和综合素质提升。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分类:基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1、基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1.全面细致的了解学习对象;2.有针对性的先期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3.深入透彻的研读教材;4.找准教材与课标的契合点,确定总体学习目标;5.寻找理念支撑,预先进行理论假设;6.依据教材特色、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7合理分解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规划课时;8.组织教学内容,媒体选择、资源准备课程教学的整体结构设计(图形展示)。
2、基于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1:以“学”为中心,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灵活应用知识;原则2: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原则3: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学习环境,以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资源、方法);原则4: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激励学习;原则5:注意学习内容的适量,保持学习内容的活性;
原则6:鼓励学生体验多种情境和检验不同观点;原则7:鼓励项目性学习,注意心理环境的营造。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问题应该真实、生活化。创设虚拟实验情境: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创设模拟实践情境: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
三、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教学组织
1、内容组织——新颖:体现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效果: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递进演绎:人文关怀、引导启发。
2、过程组织——熟悉环境,合理选择媒体实施教学;操作熟练,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加强互动交流,及时响应反馈信息;创设情景:发现、探索获取知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效果评测——课堂内容的延伸;师生交流的桥梁;激发兴趣、提高动机;教师备课、教学评价、教学信息管理。
课件(Courseware):为了辅助教学或辅助学习,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开发和制作的用于表现教学或学习内容的应用软件。
多媒体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根据教学或学习的需要有机的组合为一体,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的软件。CAI(Computer Auxiliary Instruction)课件;CAL (Computer Auxiliary Learning)课件;MCAI(Multimedia Computer Auxiliary Instruction)课件。
1.根据运行环境分类:(1)单机版多媒体课件是以光盘、U盘等媒介存储、交流发布的教学辅助软件。常用开发工具:PowerPoint Authorware Founder Author Direct 课件大师几何画板等运行环境:基于DOS平台、基于Windows平台使用对象:个人自制课件、商品化课件使用方式:安装运行、光盘自动运行;(2)网络版多媒体课件:就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用于实现教学活动而开发制作的教学辅助软件。网络版多媒体课件安装在WEB服务器上,所以又称为WEB课件,学习者在客户机上通过浏览器随意访问。其特点:共享性强,受益面广;对象灵活,使用方便;开放型(协作学习、交流);动态性(易于维护、更新、充实);交互性(课件自带交互功能、BBS、E-mail等);自主性;多媒体型(超链接)。
2.根据包容的知识量分类:堂件(电子教案):知识量少,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常用PowerPoint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