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治疗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姓名:赵彩虹学号:1224410021 专业:生物技术
【摘要】临床治疗药物监测(TDM)是20世纪70年代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崛起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目的为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利用检测的个体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设计给药方案,进行个体化给药,从而达到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减少用药的盲目性。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就几种常用药物TDM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治疗药物监测;检测技术;监测药物;新进展;
一、治疗药物监测
1、概念
治疗药物监测【1】(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通过测定病人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利用药代动力学原理,结合病人的病理生理情况,监测和调整临床用药,为病人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包括最适剂量、给药时间间隔和给药途径,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2、应用
治疗药物监测对那些只有较窄治疗窗的药物有重要临床意义,且在特殊病理生理状态下,如肝炎、肾损害、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障碍以及妊娠期的妇女,许多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发生改变而需要治疗药物监测,此外,在血液净化治疗和多种药物相互作用条件下某些治疗药物监测亦十分必要。
3、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某些药物如他克莫西(FK506)的治疗窗、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加之和用药物的影响,常使其血药浓度变化很大,导致毒副作用的出现。2、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治疗费用。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相同剂量的药物,对一些患者治疗效果甚微甚至无效,而对另一些为患者则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中毒。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可以选择最适宜的给药方案,以缩短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是药物尽快的发挥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同时提高疗效,也相应降低治疗所需费用。3、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治疗药物监测可以为中毒症状和剂量不足时症状类似难以区别时提供有力的证据。4、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4、实施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药物或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进行TDM。血药浓度只是药效的间接指标。当药物本身具有客观而简便的效应指标时,就不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在下列情况或使用下列药物时,通常需要进行TDM【2】。
(1)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3)具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苯妥英、氨茶碱、水杨酸等。(4)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注意经肝代谢消除(利卡多因、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5)长期用药的依从性差时;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时;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时。
(6)某些药物中毒症状和剂量不足症状相似难辨时,如普鲁卡因、苯妥英。(7)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时。
(8)药物动力学个体差异大时,如普鲁卡因胺的乙酰化代谢。
(9)患者血浆蛋白含量低时。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发展史
早在40年前,发达国家的医院就已经开始相继建立了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室,并且在国际上成立了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会(LATDMCT),具有自己的官方组织、期刊以及网页,有超过50个国家的1000余名会员。
而我国是在20年前才开始重视和投入治疗药物监测的使用。由于该项工作在我国开展较晚,而医疗管理部门对治疗药物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不熟悉治疗药物监测,依然凭经验用药,使得不合理用药和药物滥用得不到明显的控制,另外由于治疗药物监测的费用昂贵,受经济实力的制约,国内中小型医院尚不能普及该项工作。虽然至今还没有全国性的治疗药物监测组织,也没有全国性的治疗药物监测学术会议,但治疗药物监测工作已逐渐波及全国。但总的来说,在近几年治疗药物监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治疗药物监测的有无已成为评选三级医院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的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属于独立的临床检验中心,有些是属于医院中心实验室、药剂科或检验科,有些属于新成立的临床药学科。
三、检测技术的发展史
药物监测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紫外分光光度法在血药浓度检测的临床应用,其缺点多如操作繁琐,血标本需求大,灵敏度差。但由于它简便、易行、稳定、价廉,在条件差的地区仍有实用价值,国外游的实验室至今还有使用此方法监测苯巴比妥的血浓度。
至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色谱分析法,包括气相色谱法(GC)和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可同时将标本中多种理化性质接近的药物及其代谢物分离并定量。由于GC要求药品具备气化的性质,故HPLC较之更具优点。目前,除了丙戊酸用GC法测定较理想外,其他抗癫痫药均采用HPLC法检测。
20世纪70年代还建立了免疫分析法,包括放射免疫法(RIA)、酶标放大免疫法(EMIT)、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FPIA)等。RIA灵敏度高,但由于其放射性因素,目前已基本不用。EMIT可进行快速、微量及自动化分析,我国广泛应用其测定抗癫痫药物。现国内外最常用的就是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程序大大简化,可快速。准确的为临床服务,缺点是试剂依赖进口,价格昂贵。
近几年,治疗药物监测技术不断被开拓,除了上述技术外,更高端的分析技术“高效液相-质谱仪(HPLC-MS)”【3】和“气象色谱-质谱(GC-MS)”发展很快,提供了更加敏感、准确、特异、快速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但价格昂贵,短时间内难以普及,但已用于未知药物的检测、运动员用于兴奋剂以及药物滥用者尿筛查和头发分析。
四、监测药物的发展史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能被监测的药物种类也逐渐增多。早期测定的主要为抗癫痫药物苯妥英等少数几种临床用药,后来推广到其他抗癫痫药物以及心血管药物、抗生素等药物,新近增加了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真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和抗艾滋病药物。在器官移植迅速发展的今天,免疫抑制药物的监测称为目前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内容之一。
我国常用的TDM项目为20多种。下面将临床应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的监测方法等分别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