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杨村镇总体规划(2014-2030)—文本
杨村镇推进城镇化建设方案

杨村镇“丰乐杯”城镇建设竞赛活动实施方案为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天长市“丰乐杯”城镇建设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天办[2009]60号)要求,并结合我镇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战略意义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各种发展要素积聚的载体、经济发展的引擎、招商引资的平台、展示形象的窗口。
目前,我镇被安徽省确定为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为我镇带来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大好机遇。
认真做好此项工作,将有利于加快我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二、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托杨村镇现有的工业、农业、交通、生态农业资源,把杨村建设成为天长北部的工贸城镇、科教强镇、生态农业示范镇,以布局合理的中心村为基础,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开展“丰乐杯”竞赛为契机,努力打造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城乡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中心城镇。
三、基本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定位,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坚持经济强镇,产业富民,按照“培优医药优势产业,培强模具传统产业,培育铝型材新兴产业”总体思路,强力推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加快城镇供水、供电、道路、通讯、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保护土地、环境基本国策不动摇,高度重视土地、水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利用,强化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城镇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善城镇的人居环境;坚持城乡发展,把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秦栏总体规划文本

天长市秦栏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天长市秦栏镇总体规划是指导秦栏镇域和镇区各项建设的规范性文件,镇域范围内进行的一切建设行为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符合本规划。
第二条此前编制的各项规划中与本规划不符的,均以本规划为准。
第三条本规划经秦栏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经天长市政府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
确需修改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四条本规划经批准后由秦栏镇镇政府负责组织和监督规划的实施。
第五条本规划所称“镇域”指秦栏镇行政辖区;“镇区”指秦栏镇城镇规划用地的范围;“村”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第六条文本中用“粗宋体加下划线”标明的条例或语句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总体规划的目标和指导思想第七条城镇发展战略目标坚持“科教兴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遵循“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思想,推进“城镇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把秦栏镇镇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城镇。
第八条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研究和制定城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时,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去,合理、高效的配置各类资源,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突出地方特色”原则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地理特色,牧马湖与秦栏河,形成富有特色的城镇风貌。
3、“节约用地”原则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现状土地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使用土地。
第九条规划目标:1、确定合理的秦栏镇区发展方向,妥善处理好镇区与过境交通的关系,调整用地,形成良好的镇区用地布局结构。
2、建设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协调配套的基础设施,供电、邮电、道路、供水、绿化、环卫、广播电视等设施确保达到国家的额定指标。
3、居住用地集中成片发展,建设交通便捷、公共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文明住宅小区,根本改善居民的居住质量。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1]158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1]158号](https://img.taocdn.com/s3/m/fbf4971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6b.png)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1〕158号)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审批滁州市市、县级(含县级政府所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请示》(滁政〔2011〕34号)悉。
经研究,现就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三、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适度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切实保障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民生工程、重要基础设施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建设用地。
到2020年,你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699659.4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598296.23公顷。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8068.08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8068.08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3289.66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35.13平方米以内。
四、加强土地利用统筹和管控。
积极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和方法,优化产业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居住集中、城乡协调的建设用地空间格局。
加快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优化整合,大力推进闲置建设用地清理。
杨村村发展规划(最终定稿)(2)

灵台县中台镇杨村村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全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步伐,根据省、市、县、镇要求,结合杨村村发展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如下:一、基本情况杨村村位于灵台县中台镇西川,距县城中心区5公里,灵百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
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达溪河贯穿全村,气候宜人,属亚带季风性气候,适宜小麦、玉米、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全村共有5个自然社,全村共辖5个合作社,237户960人,有贫困户104户,五保户3户,享受低保123人,加入合作医疗945人。
农户居住环境在近两年已得到基本改善,现居住砖混房屋的农户占30%,居住砖木结构的农户占25%,居住土坯房的农户占45%。
但因2008年5.12地震和2010年7.23暴雨灾害影响,30%的农户居住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耕地面积3400亩,其中川地910亩,山地2390亩,主要以粮食生产和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
2011年,全村人均产粮400公斤,人均收入2130元;种植蔬菜1720亩,收入138万元,人均增收1400元。
截止2012年,全村共建成日光温室24座,大中拱棚621座。
全村5个合作社均实施了电视村村通工程,98%的农户通上了自来水,村内现有小学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
二、致贫原因从杨村村实际情况来看,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处于中下水平,与全县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相比,其区位、交通、经济都处于落后状态。
制约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全村主要是以发展农业为主,二、三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比严重不协调,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加工,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低。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有效灌溉面积少,山台地面积大,上山生产道路不通,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仍沿袭过去原始粗放的耕作方法,广种薄收,产出率低,直接影响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是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农民观念陈旧,思想消极保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发展意识不强,科技文化水平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普遍不够富裕。
浅析容县杨村镇总体规划

城 乡规划
2 0 1 5 年8 月 ・ 9・
浅析 容县杨村镇总体规 划
蒙 玮 容县 建设局 广 西容县 5 3 7 5 O 0
摘要 :近年来,杨村镇 党委 、政府按 照科 学发展观 的要 求, 围绕 “ 打造 容县南部 强镇 ,建设 富裕 、文明、和谐新杨村” 的总 体 思路 ,全镇 工业化 、城镇 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 了显著成效 。 关键 词 :容县;杨村镇 ;总体规 划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2 . 2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5 5 8 6( 2 0 1 5 )3 8 . 0 0 0 9 . O 1
施建 设 。 3 . 1 . 5 生 态 环 保 建 设
1 )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 抓好 生活垃圾 、 污水粪便等农村废弃物 的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实现废物利用 资源 化 。 2 )实施 城镇清洁 工程 。推行 农村垃圾集 中处理模 式,结 合农村 改厕 工程 ,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池建设 ,解决村屯污水 , 粪便等废弃物 的处理排放 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 3 - 2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3 . 2 . 1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1 )依据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城 乡规划法 》,以杨村镇 政府 为规划 实施 的组织机构和监管机构 ,为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政 策保 障 。 2 ) 加大规划宣传 力度,鼓励公众参与 ,为 公众 提供参与 的途径 与渠道 ,体现居 民的权利和各个群体 的利益 ,实现公 民 的 真 正权 利 。 3 - 2 . 2 强化镇域基础设施体 系的建设 杨 村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 出发 ,实行因地制 宜、分类指 导。加快镇村基础 设施建设 ,建立多元化 的投资机 制,鼓励各种主 体参 与农村建 设,着力加强农 民最急需 的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镇域 内城镇基础设施 的共享共建 ,通过城 镇基础 设施 和公共服 务向农村延伸 ,搞好城镇对接 ,加快推进 城 镇基 础 设施 一体 化 进 程 。 3 . 2 . 3 积极 推进 城 乡 一体 化 建 设 统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长丰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年)》

《长丰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年)》批后公布《长丰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年)》已于2016年12月30日获得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复。
根据《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现将总规主要内容公布如下:一、编制目的《长丰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于2006年6月由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有效地指导了全县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县域城镇体系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明显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市规划综合调控作用日益显现。
随着区域发展背景的重大变化,长丰县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总规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与要求。
为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城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20号),长丰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县域、规划区和城区。
1、县域长丰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841.4平方公里,包括现辖14个乡镇、1个双凤开发区。
2、规划区规划区范围为水湖镇行政界线,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3、城区规划范围为城区范围。
三、规划期限规划年限:2014-2030年,其中近期2014年-2020年。
四、城市性质合肥市副中心城区,长丰县政治中心。
五、城市职能服务职能:合肥市北部综合服务中心;地域职能:长丰县政治中心;产业职能:长丰县北部教育养老基地。
六、城市规模2030年县城常住人口规模为1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3.8平方公里。
七、县域镇村体系规划1、县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2030年县域常住人口7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5.4%。
2、县域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两轴、两廊、两核、多点”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其中两轴为沿县域纵向主要公路206国道、合水公路形成两条纵向主要城镇发展轴;两廊即滁河干渠生态廊道和瓦东干渠生态廊道。
天长市城市防洪规划

1.概况天长市隶属安徽省滁州市,地处安徽省最东部,除西南与本省来安县相连外,其余为江苏省环抱。
全市国土总面积1770km2 ,总人口61.57万人。
天长市区位于新白塔河与其支流川桥河的交汇处,城市依河傍岗而建,现状(2004年底)建成区面积12km2,人口13.02万人。
根据2004年3月滁州市人民政府滁政秘[2004]25号文批准的“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区规模:2005年城市规划人口14万人,城区面积14.5km2;近期2010年城市规划人口20万人,面积21.8km2;远期2020年城市规划人口30万人,面积30km2。
2.现状与问题天长市城区河流水系较多,新白塔河自西向东流经城区边缘至北门大桥穿城而过,城区影响段长9.0km,其中穿城段2.4km。
老川桥河从西南向东北流经城市中心区后入新白塔河,长7.02km;新川桥河由南向北循城西红草湖直下新白塔河,长3.2km;银定河穿过规划的城西区、合群河穿过规划的城南和城东区均自南向北汇入新白塔河,三号撇洪沟沿城北区西侧由北向南入新白塔河。
城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堤防防洪标准不足,局部圈圩不封闭;老川桥河穿城堤防防汛路线长、质量差;局部河道断面较狭窄,桥梁阻水;排涝标准低,已建涵闸与泵站缺乏统一规划,设备老化严重。
城区洪涝灾害频繁,建国后城区受淹较重的年份有1954、1956、1969、1972、1975、1983、1987、1991、2003年。
其中1983年受淹面积7.2km2,1991年受淹面积10.87km2,2003年受淹面积8.14km2;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3.规划目标与原则(1)规划目标规划水平年和范围:根据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防洪规划现状水平年2004年,城区面积14.5km2;近期水平年2010年,面积21.8km2;远期2020年,面积30km2。
防洪标准:天长市规划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30万人,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属三等中等城市,防洪标准为50~100年一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
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第一章规划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适应天长市新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编制《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5)住建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2.1)(6)《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3);(7)《安徽省县城规划编制标准(DB34/T1950-2013)》(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修编《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的函;《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批复意见;(9)《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1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12)《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13)《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2012—2020年)》;(14)《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15)《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6)《天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7)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文件。
(18)天长市已编制的相关规划、研究;周边城市相关规划。
第3条规划原则本规划坚持“资源保护、公平发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事权明晰”等原则。
第4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4年—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14年—2020 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
第5条规划层次与范围1、市域镇村体系规划规划范围为天长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14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市域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东至高邮湖、西至宁淮铁路往西100米,南至宿扬高速、G345以南100米,北抵白塔河以北100米、永丰镇北部边界,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32平方公里。
总体规划文本

项目名称:广德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编制单位: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证书编号:022008项目负责人:李保民院长设计人员:李保民高级规划师徐从广城市规划师李家宁城市规划师孙承君城市规划师马明城市规划师肖铁桥城市规划师汤利华高级工程师(水暖)王晏平高级工程师(电气)凌琪高级工程师(环境工程)洪波助理规划师何成助理规划师程凡实习生韦一实习生石蕾实习生汪波实习生协编单位:广德县人民政府广德县建设委员会协编人员:袁顺刚建委主任李道峰建委副主任胡义炯建委规划科长何旭明建委工程师李茂江建委工程师刘健建委工程师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4)第四章县域产业布局规划 (5)第五章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7)第六章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8)第七章县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0)第八章县域环境保护规划 (12)第九章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13)第十章城市发展目标 (14)第十一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5)第十三章城市总体布局 (15)第十三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8)第十四章城市绿地景观系统 (18)第十五章城市空间管制规划 (20)第十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2)第十七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规划 (24)第十八章综合防灾体系与公共安全规划 (24)第十九章规划区空间利用规划 (25)第二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26)第二十一章规划实施和管理 (27)第二十二章附则 (28)第一章总则第1.1条修编背景为适应广德县经济社会发展及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参照安徽省有关城市规划编制的有关规定,编制《广德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5、建设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8、《广德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0-2020);9、《广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5)》;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广德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年)文本(报批稿)0308

安徽省广德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年)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县域镇村体系规划 (4)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4)第二节县域人口与城镇化 (5)第三节县域镇村体系布局 (5)第四节县域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目标 (7)第五节县域村庄发展指引 (9)第六节县域产业选择与布局 (10)第七节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11)第八节县域空间管制 (15)第九节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7)第十节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9)第十一节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20)第十二节县域生态保护规划 (21)第三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23)第一节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3)第二节规划区空间发展格局 (23)第三节规划区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4)第四节规划区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26)第五节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27)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9)第五章城区用地布局 (30)第一节城市发展方向与总体布局规划 (30)第三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33)第四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35)第六章城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38)第一节绿地及水系规划 (38)第二节景观风貌规划 (39)第七章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41)第一节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41)第二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41)第三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43)第四节慢速交通系统规划 (44)第五节城市交通设施规划 (45)第八章规划区及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46)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46)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46)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48)第四节邮政通信工程规划 (48)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49)第六节殡葬设施规划 (50)第九章规划区及城区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51)第一节生态网络体系规划 (51)第二节环境保护规划 (51)第十章城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55)第十一章规划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57)第十二章县域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58)第十三章城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1)第十四章城区建设控制 (64)第一节单元控制区划分 (64)第二节老城区更新改造规划 (64)第三节五线空间管制规划 (65)第十五章城市空间开发时序 (68)第一节城市空间发展时序 (68)第二节近期规划建设 (68)第三节远景发展设想 (69)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和管理 (71)第十七章附则 (73)附表一广德县中心村与自然村规划布局及职能一览表 (74)附表二广德县县域城乡用地汇总表 (83)附表三广德县货运枢纽建设规划 (84)附表四规划区现状建设用地表 (84)附表五规划区城乡规划用地表 (84)附表六规划区空间管制分区面积构成表 (85)附表七广德县城区现状用地一览表 (85)附表八广德县城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86)附表九广德县城区主要公园绿地一览表 (87)附表十广德县规划交通场站枢纽一览表 (87)附表十一广德县城区交通控制分区表 (87)附表十二广德县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部分为暂定名) (88)附表十三广德县城区近期规划用地平衡表 (90)附表十四广德县城区近期建设规划部分重点项目一览表 (9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适应新时期广德县的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建设,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安徽省县城规划编制标准》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安徽省广德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天长市“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天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10月“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更高起点上打造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推进天长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攻坚时期。
本规划根据中共滁州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精神和中共天长市委十二届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编制,旨在准确把握宏观发展趋势,明确政府工作重点,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引导市场主体行为,表达时代进步特征,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目标1、“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年倍增”和“五年翻两番”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大开放、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园区、城镇和新农村“三大工程”建设,“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省近十年县域经济考核中,唯一连续保持“十强”位次的县市。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亿元〔预计数,下同〕,“十一五”年平均增长14%,按户籍人口和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到达2700美元;财政收入到达15.3亿元,“十一五”年平均增长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到达12.1%,比“十五”末提高4.8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新型工业化及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服务业档次进一步提升。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4:48.1:26.5调整为16.2:58.5:25.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到达54%,跃居全省县市前5位,比“十五”末高出9.3个百分点。
——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四年多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近180亿元,利用省外资金和境外资金双双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县;全力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出口,进出口总额连续9年位居全省各县〔市〕之首。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皖政秘[2014]165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皖政秘[2014]165号](https://img.taocdn.com/s3/m/c8d0377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7.png)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皖政秘〔2014〕16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规划》重要意义《规划》确定了我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和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布局,规定了各级城镇的规模、等级和主导职能,明确了空间开发管制、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强制性内容,是指导全省城镇化协调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规划》的重要意义,将实施《规划》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加快推进各层次规划编制各地、各部门要依据《规划》,有序开展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区域性)专项(专业)规划、城市(县城)和镇总体规划、乡和村庄规划等各级各类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
除由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外,各城市(县城)至2030年的总体规划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修编。
三、严格落实《规划》管控要求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衔接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在编制和审批各类规划时,不得突破《规划》确定的城镇规模等指标。
要按照《规划》要求,严格空间开发管制,将限建区、禁建区落实到各城市(县城)和镇总体规划、乡和村庄规划中,加强对城镇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做好生态空间、基础设施廊道的预留和控制。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滁政办[2014]8号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滁政办[2014]8号](https://img.taocdn.com/s3/m/2b01117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75.png)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正文:----------------------------------------------------------------------------------------------------------------------------------------------------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滁政办〔2014〕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基本原则(一)规划先行。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切实加大规划执行力度。
严格依据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影响,有序推进集镇建设。
(二)分步实施。
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要求,合理确定集镇建设内容、建设时序,分步实施。
优先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三)从严管理。
加强建设管理,加大规划实施检查和执法力度。
建立执法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辖区内的违法建设行为。
二、重点任务(一)加快完善集镇规划体系。
围绕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认真开展集镇规划设计编制工作,着力提升规划品质、彰显集镇特色,提高集镇建设水平。
坚持一个总体规划、一个土地利用规划、一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约束和指导集镇建设,切实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控。
在完善集镇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各集镇2014年底前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规必须涵盖给排水、道路交通、市容环卫、教育卫生、防洪排涝、绿地系统等单项规划章节或单独编制各类专项规划。
严格划定开发范围和红线、绿线、蓝线、紫线等,切实提高规划执行水平,实现镇区“五个一”,即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个居民休闲广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商业集中区、一个垃圾转运站(焚烧站)。
旧貌转瞬换新颜——天长市杨村镇办理整治集镇环境议案小记

旧貌转瞬换新颜——天长市杨村镇办理整治集镇环境议案小
记
董怀章;欣书平
【期刊名称】《江淮法治》
【年(卷),期】2007(000)08S
【摘要】“如今的杨村镇道路变宽了、卫生改善了、经营有序了。
这是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后,政府迅速办理起到的效果啊!”在天长市杨村镇,提及集镇面貌的改变,百姓们这样说。
【总页数】1页(P31)
【作者】董怀章;欣书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2
【相关文献】
1.旧貌换新颜——朱湖乡改变路貌乡容小记 [J], 袁雅明
2.旧貌换新颜——朱湖乡改变路貌乡容小记 [J], 袁雅明
3.喜看旧貌换新颜——南郑县教育局危房改造小记 [J], 燕成虎
4.做实踏石抓铁功敢教旧貌换新颜——象山区推进平山街道办事处瓦窑西路片区综合整治的做法和体会 [J], 经友新
5.河南省1.3万余村镇“旧貌换新颜” [J], 袁洋;陈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长市杨村镇人民政府_企业报告(业主版)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2
天长市杨村镇天洋北路(宝山路 ——仁和路段)道路工程中标结 果公示
安徽鸿友建筑工程 有限公司
560.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3-06-30
TOP3
天长市杨村镇 2023 年农村公路 天 长 市 富 春 建 筑 工 基础路网延伸完善工程开标记录 程有限公司
302.3
天长市富春建筑工 程有限公司
天长市千秋公路建 设工程有限责任公 司
安徽苏源路桥工程 有限公司
安徽鸿友建筑工程 有限公司
300.0 223.8 209.0
0.1 \
2023-05-12 2023-04-19 2023-04-07 2023-06-25 2023-03-10
*按近 1 年项目金额排序,最多展示前 10 记录。
1.1 总体指标 ...........................................................................................................................1 1.2 需求趋势 ...........................................................................................................................1 1.3 项目规模 ...........................................................................................................................2 1.4 行业分布 ...........................................................................................................................3 二、采购效率 .................................................................................................................................7 2.1 节支率分析 .......................................................................................................................7 2.2 项目节支率列表 ................................................................................................................7 三、采购供应商 .............................................................................................................................9 3.1 主要供应商分析 ................................................................................................................9 3.2 主要供应商项目 ................................................................................................................9 四、采购代理机构........................................................................................................................11 4.1 主要代理机构分析 ..........................................................................................................11 4.2 主要代理机构项目 ..........................................................................................................11 五、信用风险 ...............................................................................................................................13 附录 .............................................................................................................................................13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乡村规划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乡村规划发布时间:2023-02-20T08:37:20.419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0月第19期作者:倪晓萍[导读] 随着乡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倪晓萍天长市杨村镇社会事务服务所,安徽天长239304摘要:随着乡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以往的乡村建设只简单的追求了居住属性,对乡村整体规划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估计不足,存在无规划、乱规划等问题。
乡村空间规划要充分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将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既要利用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
鉴于此,文章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乡村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乡村规划;要点研究1乡村规划原则1.1坚持特色优先,凸显文化传承乡村规划建设要突出乡村特色,体现文化风格。
例如传统的大部分乡村休闲旅游,都指向了农家乐和庄园采摘,这些旅游形式基本格局和内容都差不多,没有特别之处,很容易使游客感到厌烦,成为一次性旅游消费,极大影响了休闲旅游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而农民画、剪纸、陶瓷制作等具有特色的体验型、学习型、放松型消费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
1.2持续发展原则乡村振兴发展不能牺牲乡村的生态环境,旅游业、水力发电以及风力发电等乡村振兴项目要遵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期间要重视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乡村振兴成效能否与预期相符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认识与处理乡村振兴发展问题的凭据。
持续发展原则需要乡村振兴的规划对策要具备空间方面的可改造性与时间方面的持续性。
在乡村振兴不断发展的背景中,有关的基础设施、建筑工程在空间方面要有较强的灵活性,从而有利于乡村振兴后期规划工作的落实。
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衡量凭据就是乡村生态体系的完整性,在振兴乡村期间,建设、旅游和环境污染等会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天长市杨村镇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委托方(甲方):天长市杨村镇人民政府承担方(乙方):天长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城乡规划编制证书等级:乙级城乡规划编制证书编号: [皖]城规编(142012)号编制单位:天长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应文浩审定:应文浩审核:注册规划师项目负责人:注册规划师编制人员:注册规划师建筑工程师道路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梅给排水工程师助理规划师组织编制单位:天长市杨村镇人民政府领导成员名单:党委书记镇长纪委书记规划分局天长市杨村镇总体规划(2014-2030)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战略 (2)第三章镇域发展规划 (2)第四章镇域空间利用布局与管制 (3)第五章居民点布局 (4)第六章镇域道路交通规划 (5)第七章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第八章镇域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6)第九章镇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第十章镇域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9)第十一章镇域特色资源及旅游发展规划 (10)第十二章城镇性质和镇区规模 (11)第十三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11)第十四章城镇土地使用规划 (11)第十五章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12)第十六章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13)第十七章镇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4)第十八章镇区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5)第十九章镇区防灾减灾规划 (16)第二十章镇区建设时序规划 (17)第二十一章规划实施 (18)第二十二章附则 (20)附表: (20)天长市杨村镇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杨村镇是全国重点镇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为满足新形势下杨村镇社会经济、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的需要,科学指导杨村镇的规划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第2条天长市杨村镇总体规划是杨村镇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文件,镇域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滁州市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3.《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3)4. 建设部《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2010.11)5.《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7.《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8.《滁州市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9.《天长市总体规划》(2008-2030)10.《天长市村庄布点规划》(2013—2030)10.《天长市杨村镇总体规划》(2012-2030)11.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4条规划期限近期:2014-2017年中期:2018-2022年远期:2023-2030年第5条规划区范围镇域规划区:杨村镇行政范围,面积为152平方公里。
镇区规划区:北至镇界,南至杨村河,西至杨村河,东至船塘庄—刘庄—五里庙一线,规划区面积7.66 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推动中心镇区城市化、社区城镇化、农村生态化建设。
2.科学布局,和谐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社会和谐、生态建设有机衔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
3.以人为本,塑造特色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美好杨村,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塑造有特色的新型城镇。
4.保护环境,永续发展节约资源、提高集约化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永续发展。
第7条规划愿景抓住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规划愿景促进“美好”杨村建设。
魅力杨村:打造经济强城、生态新城和文化重城,实现包容性增长,使经济更加发展、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
活力杨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建设,鼓励公共参与。
实力杨村: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城镇的辐射力。
人文杨村:保持特色,尊重传统,促进人文关怀,提高人民幸福感。
生态杨村: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城镇有机生长。
第8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组成,经批准的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作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和指导编制下一层次规划的依据。
第9条文本带有“粗黑体”的内容表示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发展战略第10条发展定位天长市北部区域中心镇,以医药制造业为主的工贸城镇,皖东现代产业基地;南京都市圈现代新兴小城镇。
第11条发展目标杨村镇成为长三角及皖江城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成为产业先进、文化繁荣、健康宜居、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特色小城镇。
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服务业比重达到45%,城镇化水平达到65%,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保障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 年;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4.5 个;养老、医疗(含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到203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服务业比重达到55%,城镇化水平达到75%左右。
突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多元化和规模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结构,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12条发展战略1. 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空间、统筹城乡设施,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2.区域一体化战略形成区域的重要增长点,促进杨村镇、铜城镇空间联合,强化作为天长市的门户和空间节点的地位。
3. 产业提升战略优化农业、提升工业、振兴服务业,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化,区域产业分工中壮大专业性大型产业区;重点发展三产服务业、商贸业、物流业,发展旅游业。
4.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功能建设,促进和谐人居环境建设。
第13条发展布局城乡发展战略布局为:“两轴,两心,两组团”。
“两轴”:指的是沿S205省道的功能联系轴和沿康达路为轴的经济发展带;“两心”:指的是中部文体商贸中心和东部的行政中心;“两组团”:指的是北部的工业组团和南部的居住组团。
第三章镇域发展规划第14条人口规模预测近期2017年:镇域总人口3.2万,其中镇区人口3.0万。
远期2030年,镇域总人口7.2万,其中镇区人口8.0万。
第15条城镇化人口安置1.推动务工人员市民化进程2.鼓励外出创业人员回乡投资3.鼓励本地农村人口向镇区、社区转移4.承接城区的人口郊区化趋势第16条第一产业发展规划1. 产业发展策略基本实现由传统农业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且有一定规模的农林副鱼产业体系。
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改善农产品品质;在龙集、小关设立为农产品、水产品的加工、冷藏、运输工业区,实现杨村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促进杨村镇农业、文化产业、第三产业的共同繁荣,实现全镇农业产业化是杨村镇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战略措施。
2.产业布局生态农业区:东西两翼形成相对完整的、且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种植区,实现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积极发展设施农业,为镇区及周边城市提供蔬菜肉制品供应。
水产养殖区:依托沂湖、高邮湖等水库发展水产养殖,推广应用鱼塘综合立体混养、无公害健康养殖等鱼塘生态养殖技术,争创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
林业:主要分布在水库、渠道、河道、公路防护林,发展苗林培育、茶叶果树栽培、推动旅游观光产业。
第17条第二产业发展规划1. 产业发展策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引导镇域内分散的工业集中布局,构建支柱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产业布局合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的现代工业经济格局;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推动产业多元化,促进微小型企业发展。
2.产业布局城乡工业布局以杨村经济开发区为核心,镇区工业为主体,构筑“1+2”工业布局,打造现代产业发展平台。
镇区工业:镇区的工业形成城北工业区。
主要发展医药制造。
小关工业园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带动沂湖开发区发展,龙集工业园在保持现状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轻加工业,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当地的生产条件。
第18条第三产业发展规划1. 产业发展策略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积极发展旅游业,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2.产业布局现代服务业:加快镇区和社区商业设施建设和结构性调整,建立商品流通安全体系,努力营造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发展工业生产服务行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
房地产业:开发面向周边城乡居民的居住小区,建设外来就业者的安居乐业的新家园,住宅建设类型应多样化适应不同市场需求。
旅游产业:在高邮湖边发展旅游服务业,成为杨村镇的对外接待重要窗口;整治杨村河,发展杨村河至高邮湖水上观光线;在联合村、沂湖、龙集社区、小关社区,结合生态农业建设,适当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结合人文特色发展民俗孝文化旅游。
第19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6:60:34,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到2030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5:50:45,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
第四章镇域空间利用布局与管制第20条保护与开发荒地荒滩应恢复用作农林用地,发展苗林、茶叶、果树、粮食生产,依托周边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业。
第21条水资源与滨水空间保护与利用高邮湖:水质保持Ⅲ类以上,形成观赏、渔业、灌溉于一体的水上公园。
沂湖:水质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推广应用鱼塘综合立体混养以及无公害健康养殖等鱼塘生态养殖技术,形成渔业、渔家乐于一体的水产基地。
杨村河:加强沿岸整治,形成杨村最重要的生态及景观廊道,水质达到Ⅳ类以上,开发杨村至高邮湖水上观光旅游线路。
其他小型水库、池塘主要作为灌溉水源和渔业生产,保留现状的农田灌溉渠道,调整镇区内渠道作为镇区内的景观水面,河道、渠道清淤纳入河道日常管理内容,实行随淤随清。
第22条林地保育与利用林地主要分布在水库岸边景观林、河渠防护林、公路防护林、在镇南发展苗林培育、木材原料、果树栽培、茶叶种植、旅游观光业。
第23条农地利用及农田基本建设农业以水稻、小麦、油菜种植项目为主,主要分布在镇域东西两翼的生态农业区;科学发展设施农业,城郊农业用地可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生猪家禽饲养,为城镇居民供应菜肉农产品;加固乔田水库、沂湖、杨村河、小型水库、渠道堤坝,提高蓄水输水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用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