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运算和运算符号的起源
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
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数学文明胸无点墨,触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引荐数学文明之加减乘除的来历,希望大家仔细品阅。
加减乘除的来历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团体最熟习的符号,由于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简直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
别看它们这么复杂,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构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运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
这两个符号最早出如今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越,用〝─〞表示缺乏。
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初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
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以为真正的算术符号,普遍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听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化而来,由于乘法运算是从相反数的连加运算开展而来的。
后来,莱布尼兹以为〝×〞容易与〝X〞相混杂,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失掉了供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后运用的,后来在英国失掉了推行。
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局部分开,笼统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那么运算符号完备了,事先还远未到达被各国普遍采用的水平。
希尔伯特曾经说过〝数学的无机一致,是这门迷信固有的特点,由于它是一切准确自然迷信知识的基础……〞,由此可见数学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必需要学好数学,并了解一些数学小知识。
数学小知识其实都是十分幽默的,很多都是以故事的方式向大家表达出数学的魅力。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文明之加减乘除的来历,有没有哪一条震动了你呢?。
乘除法的发展史
乘除法的发展史
一、乘号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二、除法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除法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在各种文明的算术发展过程中,乘法运算的产生是很重要的一步。
一个文明可以比较顺利地发展出计数方法和加减法运算,但要想创造一套简单可行的乘法运算方法却不那么容易。
我们目前使用的乘法竖式计算看似简便,实际上这需要我们事先掌握九九乘法口诀表;考虑到这一点,这种竖式计算并不是完美的。
我们即将看到,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明创造出了哪些不同的乘法运算方法,其中有的运算法甚至可以完全抛弃乘法表。
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
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翟静;张良朋【摘要】在各种数学运算中,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最为基础,也最为常用,一般将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正因如此,四则运算符号"+、-、×、÷"的写法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可谓比比皆是,应用范围广,应用频率高.然而,看似简单的"+、-、×、÷"真正成为数学符号大家庭中的一员却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正所谓:"看似平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期刊名称】《小学教学:数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运算符号;数学运算;四则运算;数学学习;数学符号;大家庭;应用;减法【作者】翟静;张良朋【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北关小学;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6在各种数学运算中,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最为基础,也最为常用,一般将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
正因如此,四则运算符号“+、-、×、÷”的写法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可谓比比皆是,应用范围广,应用频率高。
然而,看似简单的“+、-、×、÷”真正成为数学符号大家庭中的一员却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正所谓:“看似平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虽然人们早早就掌握了加和减这两种运算,但加号、减号却迟迟没有出现。
一开始,数学家们习惯于用文辞方式书写,如5+2写成5加2,5-2写成5减2。
这样写表意清楚,但写多了就显得烦琐。
如何让加号、减号的书写变得更加简化和实用呢?这成为许多数学家继续创制加号、减号的最大动力。
公元4世纪左右,代数学的鼻祖丢番图在研究数学时偶尔用一条斜线“/”表示加号,用一条曲线“)”表示减号,但没有传播开来。
公元12世纪,印度数学家婆什伽罗仿效丢番图的“省略式”表示加法,如将写成,这种表达直到今天还可见其痕迹,即整数与分数之和的结果是带分数。
四则运算和运算符号的起源
四则运算的起源很早, 几乎与数字同时产生,如,5 写成罗马数字Ⅴ,6写成罗马 数字Ⅵ,就是5加1的意思。那 你知道罗马数字Ⅳ是几吗?没 错,就是4,即5减1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四则运算很早就 有了,战国(前475---前221年) 时代的李悝编写的一部有关法律 方面的著作——《法经》中,就 有是在16世纪
由一位英国皇家法庭的医 生罗伯特﹒雷科达首创的。
他认为最能表示相等的是
同样长的两条线段。
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 才开始逐渐使用的。加号“+”、减 号“-”是公元15世纪由德国数学家 魏德曼首创的,他把一条横线与一条 竖线合并在一起来表示合并(增加) 的意思,而从加号“+”中去掉一竖, 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
乘号“×”是在17世纪由英国 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 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欧德莱 把加号斜过来写,用以表示乘。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 恩首创的。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 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
四则运算的起源数学阅读
四则运算的起源数学阅读算术中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其中,加法和减法叫作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作第二级运算。
四则运算的起源很早,有的几乎与数字同时产生,其中我们常见的罗马数字中便有体现,如罗马数字6写成VI,即5加上1的意思:罗马数字4写成IV.即5减1的意思。
虽然这只是简单的加减法,但仍然属于四则运算的范畴。
尽管四则运算起源极早,但发展却不平衡 .特别是对采用非十进位值制的地方进行四则运算十分麻烦(尤其是乘法与除法)。
如235X4这样简单的运算。
在罗马数字运算中就是难题了。
而在中国古代四则运算很早就有了。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李惺编写的一部有关法律方面的著作一 (法经)中,载有如下段事例,一个五口之家,种田百亩,每年每亩收获一石又半,共收一百五十石果,除了十分之的税十五石,余下百三十五石:食粮每人每月一石又半,五个人一年是九十石案,余下四十五石。
每石值三十钱,共是一干三百五十,除了宗祠条祀用钱三百外,下余千零五拾。
穿衣每人要三百钱,五个人一年是千五百,还不足四五十从中可以看出,其中已有加法、减法乘法等运算,甚至还有除法运算。
虽然四则运算早已出现,但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才开始逐渐使用的。
加号”十”减号”“是在公元15世记由德国数学家魏德受首创的,他把条横线与余整线合并在起,用来表示合并(增加)的意思,而从加号“十“中去掉一条竖线,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乘号“X”是在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政德来最先使用的。
因为重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所以欧德束把加号解过来写,用来表示来。
除号”÷”是在 17世纪由须士人检愿首创的。
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国点分开、表示分司的意思,等号”=“是在16世纪由英国数学家苗科体最早开始使用的。
他认为最能表示相等的暴两条同样长的且互相平行的线段。
四则运算和运算符号的起源
• 引言 • 四则运算的起源 • 运算符号的起源 • 四则运算在数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概述
四则运算和运算符号的起源是一 个数学史上的重要课题,它涉及 到数学的发展历程和人类文明的 进步。
研究内容
探讨四则运算和运算符号的起源 、演变及其在数学和科学领域的 应用。
详细描述
在古代,人们为了记录和计算数量,逐渐发展出了加法运算。最初,人们使用 实物计数或结绳记事等方法,后来逐渐发展出数字计数系统,加法也随之发展 起来。
减法的起源
总结词
减法起源于分配、测量和计算剩余的需求。
详细描述
在古代,人们在分配物品、测量土地或计算剩余时,经常需要使用减法运算。例 如,在分配食物或分配劳动力时,需要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以得到剩余的数量 。
比较研究
建议对不同文明的四则运算和运算符号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以更好 地理解其共性和差异。
THANKS
感谢观看
古印度等。这些文明在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四则
运算和运算符号的雏形。
02
符号化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则运算和运算符号逐渐符号化,使得数学表达更加
简洁明了。例如,加减乘除等符号的形成,大大简化了数学表达和计算
过程。
03
文化交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对四则运算和运算符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详细描述
在等号出现之前,人们通常使用文字来表达相等的概念。直到 16世纪末,英国数学家约翰·纳皮尔为了简化数学表达,发明了 等号(=),并开始在数学文献中使用。这个符号逐渐被其他欧 洲国家的数学家接受并广泛使用。
加减乘除的来历
加减乘除的来历第一篇:加减乘除的来历加减乘除的来历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第二篇:Excel 加减乘除Excel中如何插入乘法以A1至A5区域及B6单元格式为例,A1至A5分别为1,2,3,4,5,B6为6加法=SUM(A1:A5,B6)=A1+A2+A3+A4+A5+B6A1至A5及B6相加值为21减法=SUM(A1:A5)-B6=A1+A2+A3+A4+A5-B6A1至A5相加减去B6值为9乘法=PRODUCT(A1:A5,B6)=A1*A2*A3*A4*A5*B6A1至A5及B6相乘值为720除法=PRODUCT(A1:A5)/B6=A1*A2*A3*A4*A5/B6A1至A5相乘除去B6值为20第三篇:有理数加减乘除法则(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①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 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 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得0;④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a+b=b+a;加法的结合律:(a+b)+c = a +(b +c)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本思路是:先把互为相反数的数相加;把同分母的分数先相加;把符号相同的数先相加;把相加得整数的数先相加.2、有理数的减法(1)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2)有理数减法常见的错误:顾此失彼,没有顾到结果的符号;仍用小学计算的习惯,不把减法变加法;只改变运算符号,不改变减数的符号,没有把减数变成相反数.(3)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步骤:先把减法变成加法,再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3、有理数的乘法(1)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交换律:a(b+c)=ab+ac.(3)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即ab=1,那么a和b互为倒数;倒数也可以看成是把分子分母的位置颠倒过来.4、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0不能做除数.这个法则可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除法法则也可以看成是: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5、有理数的乘法(1)有理数的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同因数a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是一种运算,是几个相同的因数的特殊乘法运算,记做“n a”其中a叫做底数,表示相同的因数,n叫做指数,表示相同因数的个数,它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不是n乘以a,乘方的结果叫做幂.(2)正数的任何次方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数次方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方是负数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关建是熟练掌握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及运算顺序.比较复杂的混合运算,一般可先根据题中的加减运算,把算式分成几段,计算时,先从每段的乘方开始,按顺序运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时要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一是要注意运算顺序,先算高一级的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二是要注意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以提高运算速度及运算能力.第四篇:最新精品作文:加减乘除_600字作文加减乘除_600字一天晚上爸爸和我在一起闲谈。
运算符号由来
500多年以前,德国有一位数学家叫威德曼。
他在横线上加一竖(+),用来表示增加的意思,在(+)上去掉一竖(-),用来表示减少、去掉的意思。
于是,加号“+”和减号“-”就产生了。
但是它们被大家公认,作为运算符号,是从1514年被荷兰数学家荷伊克正式应用开始。
“=”是155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列科尔德引入的。
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倡议把“=”作为等号。
“>”和“<”分别表示大于和小于。
这两个符号是17世纪的哈里奥特首创的。
表示计算方法的符号叫做运算符号。
如四则计算中的+、-、×、÷等。
加号“+”是加法符号,表示相加。
减号“-”是减法符号,表示相减。
“+”与“-”这两个符号是德国数学家威特曼在1489年他的著作《简算与速算》一书中首先使用的。
在1514年被荷兰数学家赫克作为代数运算符号,后又经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获得大家的公认。
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四则运算符号:“+、-、×、÷、=”,发明于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可它的由来是怎样的呢?“+、-”号是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发明的。
他在工作中发现用横线加一竖可以表示增加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加号。
而从“+”号中拿去“-”竖,就可表示减少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减号。
“×”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他觉得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不同,于是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
“÷”号是瑞士学者哈纳发明的。
他在算帐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就发明了“÷”号。
“=”号发明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十六世纪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创造的。
他认为用两条线平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相同,是最合适的。
于是他把“=”取名为等号。
远古时期,古希腊人和印度人都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表示加法,把两个数字写得分开一些来表示减法。
中世纪后期,欧洲商业逐渐发达。
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
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数学是一门几乎贯穿于人类文化始终的学科,而其中最基础也最常见的运算符号莫过于加减乘除了。
这些数学运算符号的来历追溯至古代,代表了人类学习、思考和交流的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来历。
一、加法:加法是最早出现的数学运算符号之一,其来历可以追溯至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在古埃及,加法以图形符号的形式出现,即利用一些简单的图案来表示不同的数字。
而在古巴比伦,则采用了更为直观的方法,在粘土板上使用楔形符号表示数字,将不同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形成加法的运算式。
这种写法相对简单而直观,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减法:减法与加法相伴而生,它代表着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概念。
减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数学家们开始使用字母代表数字,例如用“A”表示6,用“B”表示5,那么“A - B”就代表了6减去5的概念。
这样的表达方法在后来的数学发展中逐渐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了现代数学中减法的常见表示方式。
三、乘法:乘法是一个将两个数相乘的运算符号,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印度。
在古代印度,数学家们使用直观的图形表示乘法。
他们将两个数字分别用线段表示,然后将它们交叉相连,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根据图形的面积大小即可获得两个数字相乘的结果。
这种图形化的表示方法不仅简单易懂,而且使乘法的概念更加形象化。
四、除法:除法是将一个数分割成若干等份的运算符号,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已开始研究除法,并尝试用文字和符号来表示。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除法符号出现相对较晚,直到16世纪才开始出现。
欧洲的数学家们开始用“÷”符号来表示除法运算,该符号最初是由德国数学家约翰内斯·伍尔弗(Johannes Widmann)在其出版物中引入的。
这种除法符号的运用,标志着现代数学中除法运算的建立。
总结:加减乘除作为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符号,承载了人类古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通过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来历追溯,可以发现它们源于人类对数字和数量的认识和思考。
符号来历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
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
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
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
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由来
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由来“+”、“-”出现于中世纪。
据说,当时酒商在销售酒后,习惯用横线由上向下在酒桶上标出存酒位置,而当再往桶里加注酒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加)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迈所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一竖,是表示增加的意思。
“-”(减)号也是魏德迈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一竖,是表示减少的意思。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
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
后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1540-1603)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乘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把加号斜过来写。
“×”号是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的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因此把加号斜过来写。
据记载,在1631年,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度角,便成为了沿用至今的“×”乘号。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另一种乘号“·”是数学家赫瑞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的。
数学家奥曲特首先提出了用“:”表示“除”或“比”,但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人们公认,除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用一条横线将两个圆点上下分开,意为“分解”。
但也有人认为,“·”(乘)号和“:”(比或除)号都是在17世纪末由发明微积分的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创造并引入数学运算的。
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
2019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数学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推荐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希望大家认真品阅。
加减乘除的来历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
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
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
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希尔伯特曾经说过“数学的有机统一,是这门科学固有的特点,因为它是一切精确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由此可见数学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必须要学好数学,并了解一些数学小知识。
数学小知识其实都是非常有趣的,很多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向大家表达出数学的魅力。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文化之加减乘除的来历,有没有哪一条触动了你呢?。
“加、减、乘、除、等于”这些运算符号是怎么来的?
“加、减、乘、除、等于”这些运算符号是怎么来的?+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写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 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在我国,这两种符号都采用,数字的乘法用“×”,而数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间相乘则用“·”或者省略不写。
数学运算符号的由来
数学运算符号的由来
小朋友们做数学作业时,常常要和“+”、“-”、“×”、“÷”这四个运算符号打交道,可是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四个运算符号是由谁发明的,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早出现的要数加号和减号了,5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横线上加了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反之,在加号上去掉一竖,就表示减少的意思.这两个符号被大家正式公认,则要从荷兰数学家褐伊克1514年正式应用这个符号开始.
乘号和除号出现的就晚一些了.乘号是300多年前英国数学家奥曲特最早提出使用的.而除号是由瑞士数学家拉哈创造的.在200多年以前,他写了一本数学论著里最先提到了除号,“用一根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分成几份的意思.”。
2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
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
四则运算符号:“+、-、×、÷、=”,发明于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可它的由来是怎样的呢?
“+、-”号是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发明的。
他在工作中发现用横线加一竖可以表示增加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加号。
而从“+”号中拿去“-”竖,就可表示减少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减号。
“×”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他觉得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不同,于是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
“÷”号是瑞士学者哈纳发明的。
他在算帐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就发明了“÷”号。
“=”号发明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十六世纪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创造的。
他认为用两条线平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相同,是最合适的。
于是他把“=”取名为等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 才开始逐渐使用的。加号“+”、减 号“-”是公元15世纪由德国数学家 魏德曼首创的,他把一条横线与一条 竖线合并在一起来表示合并(增加) 的意思,而从加号“+”中去掉一竖, 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
乘号“×”是在17世纪由英国 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 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欧德莱 把加号斜过来写,用以表示乘。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 恩首创的。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 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
四则运算和运算符号的起源
分类: 数学读物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统称四则运算。 你知道四则运算和运算符 号的起源吗?
四则运算的起源很早, 几乎与数字同时产生,如,5 写成罗马数字Ⅴ,6写成罗马 数字Ⅵ,就是5加1的意思。那 你知道罗马数字Ⅳ是几吗?没 错,就是4,即5减1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四则运算很早就 有了,战国(前475---前221年) 时代的李悝编写的一部有关法律 方面的著作——《法经》中,就 有加、减、乘、除等运算啦!
等于号“=”是在16世纪
由一位英国皇家法庭的医 生罗伯特样长的两条线段。
单位:东莞市东城区第一小学 制作者:谢海霞 QQ: 2029675142
邮箱:xhx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