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圈形成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 二轮复习 4 隋唐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及中华文化圈的正式形成时期

高三历史 二轮复习 4 隋唐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及中华文化圈的正式形成时期

第7页
返回导航
历史
解析:选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 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封拜官职,需先经中书省,再经 门下省,最后由尚书省下的吏部去执行,可见三省体制对皇权的 独断专行有一定的约束。答案为 D 项。
第8页
返回导航
历史
8.(2017·陕西咸阳抽检)“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史
第3页
返回导航
历史
[核心史实] 1.政治上 (1)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 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完善。 (2)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
第4页
返回导航
历史
2.经济上 (1)农业:曲辕犁发明、筒车出现,均田制一度盛行,农业经济繁 荣。 (2)手工业:丝织业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海上 丝绸之路发达。
第5页
返回导航
历史
3.文化上 (1)科技: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和以僧一行为代表的天文成就, 使唐代科技进入新阶段。 (2)艺术: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绘画艺术以吴道子为代表。 (3)文学:唐诗进入黄金时期;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第6页
返回导航
历史
[对点训练] 7.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 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 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D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历史
四、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及中华 文化圈的正式形成时期

中华文化圈形成

中华文化圈形成
晚唐 杜牧 忧国忧民、咏史诗感人至深 李商隐 忧国忧民、咏史诗感人至深
成就最高 诗仙、诗圣 反映现实生活
小李杜
简述诗歌从先秦到隋唐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战国:屈原创造出的“楚辞体”,代表作 《离骚》。 (3)两汉:乐府诗和赋流行。 (4)三国:“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 《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5)东晋:著名诗人陶潜,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归园田居》、 《归去来辞》等。《桃花园》和《桃花园记》,反映他对黑暗现实 不满。 (6)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南方民歌代表《采桑度》;北方 《敕勒歌》、《本兰辞》。 (7)唐朝:①初唐:王勃、陈子昂等,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②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③中唐: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④晚 唐: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3、民族融合: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 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4、对外关系:中国和亚、欧、非的频繁往来
5、前代基础:继承并发扬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思考:比较秦汉与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某 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某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1)政治因素(社会条件):
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统治者政治清明与否 (2)经济因素(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拉萨寺庙建筑
(二)唐诗的繁荣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一般分为哪几个时期?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 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结构专题线索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线索三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

考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时期 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西汉时期(改造和正统)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隋唐时期(挑战与危机)佛、道、儒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内涵表现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作者:李喜所南开大学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

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

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

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发展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外国文化。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日本就不断从中国取经。

公元285年,《千字文》、《论语》等文化典籍的输入日本,使日本出现了文字。

此后,即通过多种渠道,输入儒学,请专家讲授中国文化。

至隋唐达到了高潮。

公元600年,日本首次派遣隋使到中国,实地考察研究中国文化。

接着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进行了“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了中华式的社会体制。

公元645年,日本又推出全面引进和效仿唐朝文物典章制度的“大化革新”,同时19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

有的遣唐使为了深入研修中国典籍,可以留下来学习三五年不等,人们习惯上称他们是“留学生”。

中国的留学生一词即由此产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到了奈良时期,加大了引进中国文化的力度,中国的文学、艺术、绘画、建筑、医学、科技、生活习俗等都涌进了日本。

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也在日本植根,鉴真和尚的东渡,成为日本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到公元9世纪左右,日本基本上具备了中国文化的雏形,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日本的民族文化。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答案:A
[剖析领悟]
[演练1] [2021·新高考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 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 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答案:D
——田文棠《论魏晋思想的文化意义》
2.学术情境——唐代“三教并行”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儒、道、佛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 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 思考:唐代儒学面临来自佛家、道教的挑战,儒家士大夫提出了怎 样的解决方案?
2.[2022·江苏如皋测试]如图为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手持烤肉 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和 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
A.畜牧业在江南推广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 D.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D
3.[2022·山东滨州博兴质检]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 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指出:越 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 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 冠。这表明( )
——摘编自冯天瑜等主编《中华文化史》 [思维激活] 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 相互吸收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通过政府的推动、商业的交流、宗教 的往来,中外文化才得以在交流中相互碰撞兼容,这极大地推动了中 华文明的发展壮大。
[史料实证] 玄奘西行 史料 贞观初年,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 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 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以释众疑”。 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归国后,玄奘长期从事翻 译佛经的工作。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 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 为原型。

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原创模拟历史试卷【新高考版】(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原创模拟历史试卷【新高考版】(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原创模拟历史试卷【新高考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

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A.侧重经济交流B.崇尚和平交往C.凸显对外开放D.强调多元互鉴2.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其中的算题,反映了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

这体现出数学成就的发展得益于()A.政府的高度重视B.经济计划的制订C.生活的实际需求D.交通运输的发展3.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

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4.租庸调是均田制时期的赋税制度,它以身丁为本,是一种以丁口为纳税对象的制度;两税法以资产为本,将土地及其他资产作为纳税对象。

这种变化反映出()A.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B.国家财政收入趋于稳定C.百姓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D.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5.明朝江南地区有诸多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赡族救贫。

士大夫们还制定义田管理条规,将义田的土地册上报户部钤印下发府县确认,以为凭据,以期“家法之永赖国法”。

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A.强化政府的基层治理B.保障宗族救助的落实C.弘扬耕读传家的精神D.营造和睦的宗族关系6.1662年,康熙皇帝钦批将宁古塔昂邦章京升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

作为东北北部的边疆大吏,宁古塔将军负责管辖本地区的驻防官员、兵丁粮饷、调兵出征、开垦荒地,还兼管朝贡、商贾杂税、刑狱缉拿等事务。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华文化圈形成的基础1. 华夏文明的起源-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陶器制作、房屋建筑等。

例如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干栏式建筑,反映了当时人们适应南方湿润环境的智慧;仰韶文化的彩陶则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华夏族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融合,被视为华夏族形成的重要开端,经过长期的发展,华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2.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记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如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

-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经历了金文(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发展。

汉字的统一使用,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书面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3. 思想文化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倡导“仁”“礼”,孔子整理六经,其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仁政”等观点。

-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他的思想为秦国统一六国后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些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圈的初步形成(秦汉时期)1. 政治统一与文化传播-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度量衡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消除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的统一传播。

-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史前时期史前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华夏文明的发展紧密相关。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盛产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

这个时期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农耕文明阶段,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文化圈的基础。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中央政权的统一和中原文化的传播有关。

在封建社会中,中央政权通过统一整合各个地方的政权,使得中国文化能够在广大疆域内传播。

同时,中原文化作为中央政权的象征,逐渐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统一文化标准,形成了中国文化圈的核心。

在这一时期,诗经、楚辞、论语等经典著作的创作和传播也对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经典著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中国文化围绕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逐渐成形。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近代统一国家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有关。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对外扩张,中国人民开始思考如何保卫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圈的概念也渐渐得到了认同。

同时,近代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思想的引入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圈的发展。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体制,推动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教育体制的建立,这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与国际接轨,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文化圈的凝聚力。

同时,中国文化圈还在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保持着共同的传统和特色。

汉字作为中国人的写作系统沿袭至今,成为中国文化圈构建的基础。

中国人也有着相似的饮食习惯,如米饭、面食等,这也是中国文化圈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史前时期、古代、近现代三个时期的变迁。

这一进程中,华夏文明的发展、中央政权的统一、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创作和传播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动等都为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中国人民继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作者:李喜所南开大学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

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

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

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发展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外国文化。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日本就不断从中国取经。

公元285年,《千字文》、《论语》等文化典籍的输入日本,使日本出现了文字。

此后,即通过多种渠道,输入儒学,请专家讲授中国文化。

至隋唐达到了高潮。

公元600年,日本首次派遣隋使到中国,实地考察研究中国文化。

接着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进行了“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了中华式的社会体制。

公元645年,日本又推出全面引进和效仿唐朝文物典章制度的“大化革新”,同时19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

有的遣唐使为了深入研修中国典籍,可以留下来学习三五年不等,人们习惯上称他们是“留学生”。

中国的留学生一词即由此产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到了奈良时期,加大了引进中国文化的力度,中国的文学、艺术、绘画、建筑、医学、科技、生活习俗等都涌进了日本。

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也在日本植根,鉴真和尚的东渡,成为日本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到公元9世纪左右,日本基本上具备了中国文化的雏形,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日本的民族文化。

第一单元 阶段2 第6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化

第一单元 阶段2 第6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化

第6讲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化1.传统文化的发展——“三教合流”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遵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2.范缜的《神灭论》有力地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3.诗歌的繁荣——时代变迁的折射: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同时,唐朝的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自觉的艺术——书法: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5.佛教文化的宝库——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6.农耕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7.开放的时代——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1)条件(原因):政治上——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经济上——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条件;管理上——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交流;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

(2)表现:唐首都长安是当时国际大都市;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节和留学生;西亚商人在南方港口城市定居;伊斯兰教传入唐朝;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2024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518

2024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518

2024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51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

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

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A. 英法与美国争霸B. 英国政府维护英殖民霸权C. 英殖民帝国衰落D. 英法与苏联争夺埃及2、二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经济显著发展,在文化上,他们也有共通之处。

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B. 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C. 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必须共同发展D. 把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融合3、文学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 《大藏经》《荷马史诗》B. 《圣经》《古兰经》C. 《荷马史诗》《圣经》D. 《古兰经》《荷马史诗》4、1965年,美国《移民法》规定,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

此规定()A. 体现了实用主义原则B. 促进战后世界经济恢复C. 消除了移民歧视观念D. 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对抗。

A. 华工取代黑奴助推工业革命进程B. 列强入侵瓦解了传统经济结构C. 清政府通过组织移民减轻人口增长压力D. 近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自南宋以来,妈祖文化开始异域传播。

以妈祖文化“仁爱、正义、勇敢、和平”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妈祖文化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体现出普世性,她以强大的适应性和融合力超越了时代、民族和国界。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记录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记录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早期中国的地理与政治环境 (5)2.1 中国早期的地理范围 (6)2.2 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 (7)三、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8)3.1 中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9)3.2 四周地区的文化交融 (11)3.3 诸子百家的发展与传播 (12)四、儒家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14)4.1 儒家思想的起源 (15)4.2 儒家经典的形成与流传 (16)4.3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8)五、道家思想的发展 (20)5.1 道家思想的起源 (21)5.2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23)5.3 道家思想与其他学派的交流 (24)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25)6.1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 (27)6.2 佛教各学派的发展 (28)6.3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0)七、早期中国文化圈的互动与影响 (31)7.1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32)7.2 中国文化圈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33)7.3 早期中国文化圈内部的互动 (35)八、结论 (36)8.1 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总结 (37)8.2 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 (39)一、内容综述在阅读《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对中国文化圈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剖析所吸引。

作者详细阐述了从远古时期到秦汉统一,中国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影响力如何逐渐扩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圈。

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指出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和温和气候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性格。

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圈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主要文化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还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圈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如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外传,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最新中华文化圈

最新中华文化圈

中华(儒家)文化圈一、概念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

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

二、基本特征以人伦道德构建儒家社会。

注重家庭。

注重知识。

敬天、奉祖。

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

三、地区分布儒家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

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等。

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

须要注意的是,汉字文化圏并不使用白话(官话)作为媒体。

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

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

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

这些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四、形成要素及共同文化特征1、形成要素根据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指标,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包括以下5点:册封体制汉字儒学思想大乘佛教律令制2、共同文化特征汉字文化圈各民族在社会上,历史上,或生活上曾经或现在依然拥有许多类同文化,大概可归类如下:政治意识华夷思想(中华思想、小中华思想)、天下思想。

8000年前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4000年前最早的中国形成!

8000年前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4000年前最早的中国形成!

8000年前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4000年前最早的中国形成!本文有2000字,阅读大致需要10分钟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植根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在旧石器时代分为南北两区和五六个小区,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五个文化系统。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期中国开始萌芽,公元前5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终于整合成了三大文化系统,雏形的“早期中国文化圈”继续发展,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庙底沟时代,早期中国最终形成。

自此,中国开始按照古国—王国—帝国的模式向前发展。

说到早期中国,我们必须厘清“中国”这个词的意义和出现的历史。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的文献中,周成王青铜器何尊上有这样的话:“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又民。

”此时虽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国名,但是政治意义深刻,春秋至战国秦汉以后,中国与四夷相对,仍不是国名,至清朝统一天下,中国才基本确立近代中国的空间格局。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才真正成为国名,现在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而“早期中国”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德伟(David N Keightley)于1975年创办《早期中国》刊物时提出,时间范围从史前到汉代。

早期中国以中原为核心,与陕西、山西、河南这三个地方密切相关,而中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则是讲述早期中国绕不开的四个主要文化。

公元前6200年以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各区文化交流频繁,中原裴李岗文化的强烈扩张和影响,使各文化区的边缘都开始互相接触融合,几个文化系统发生了联系。

临近裴李岗文化的边缘地区都开始出现较多泥质素面的壶,钵以及深腹罐等裴李岗文化因素,譬如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华北的磁山文化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这样以来,几个文化系统就具有了一定的共性,从而形成所谓雏形圈层结构或是严老的“重瓣花朵式”结构的早期中国文化圈。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感受
这本书还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 了解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还意识到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性。不同地区 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这让我更加尊重和欣 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阅读感受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 让我了解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和 他们的文化。通过这本书,我更加珍视和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更加明白了文 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性。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 宝贵财富。
内容摘要
这些内容为我们理解早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这本书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早期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学术 著作。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以及精到的理论阐述,为我们揭示了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和发展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形成
因素
早期
早期
深入
发展
理解
中国
文化圈
中国 文化圈
全面
形成
文化
重要
作者
影响
探讨
学术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早期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学术著作。 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以及精到的理论阐述,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文 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本书首先从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早期中国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概述。这为理解早期中国 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在此基础上,作者详细探讨了农业、工业、交通、贸易等经济因 素,以及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文化因素的发展和演变。 在深入探讨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作者特别了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演变。他指出,中国文化圈的形 成和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外来文化 的冲击和影响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文化圈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作者还对早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科技发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圈的概念与范畴

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圈的概念与范畴

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圈的概念与范畴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圈的概念与范畴中华文化由于发源较早,发展成熟,因此很早就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进步的贡献。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中国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汉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其特征是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

应当指出,“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1[1],皆指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中华文化主要发展于华夏文明且为多源头文明,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并吸收北方草原文明等。

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互相学习的结果。

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因为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相互争夺主要区域,其黄河与长江的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也因而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在先秦以前以华夏为代表,从汉代以后主要由汉族传承其文化,在历史上汉族经历多次的民族融合过程,以汉文化为主体并多次融入其他周遭民族的文化与西域文化。

由于中华文化的高度文明,以及东亚各国国家极于发展的需求,使得东亚各国受中华文化影响甚深。

其中儒家文化尤其受到各国君主喜爱,由于其注重君臣伦理、忠诚、华夷之辨的文化正符合东亚各国的现实需求,以及频繁互相交流的人口,使得中华文化能广为传播至东亚地区,以至于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以外的儒教文化圈,因长1[1]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皆指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炎帝、黄帝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多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古人认为该民族居住在中央位置、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

期受其薰陶之下,曾于古代自称为“中华”或“小中华”。

台湾虽然在历史上开发较迟,但维系并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现在中华文化成为代表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汇,并包容与吸纳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异质文化。

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外,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地。

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
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虽然汉族开创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时间,文化亦逐渐扩散至东南亚诸国,与其他同样持有中华文化的不同地区民族共同发展。

所以虽然中华文化包含汉文化本身,且使用汉字记载传承思想,但中华文化的范畴大于汉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亦包含满族、藏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

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岛形成的独特文化。

日本文化在历史上曾深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朝鲜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
一脉相承。

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
化影响,不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略有不同和独特之处。

越南由于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其文化特征和中国民族非常接近,亦是汉
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琉球曾是中国的附属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被日本占领并长期进行殖民统治,但琉
球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民族关系:民族团结与战争;民族融合与交流
(4)对外关系:友好往来与频繁交往;闭关政策与开放; (5)前代基础及封建教育因素(人才条件)
一句话: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 的反映。
二、唐文化的特点 请思考:如何概括历史事物及历史事件的特点(特征)
特点:是指和同类历史事物或同一历史事物的不同发 展阶段相比较的不同点;一般从本质上去揭示,或在 较大时间范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固有特点,往往称 为特征。
火药的发明
火箭---最早出现在唐末
僧一行制定
《大衍历》;
第一次测量子午 线的长度。
战国:四诊法
华佗
西汉:《黄帝内经》 东汉:《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书影
药王--孙思藐
人 命 至 重 , 有 贵 千 孙金 思。

《唐本草》
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 编写的《唐本草》,是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 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 早800年,
材料一 在整个第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 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 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 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索的。
材料二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 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 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
材料三 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 胡文化的因子以丰富、激活、改造华夏文化,而且还 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 活力。
材料四 开放的文化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 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 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
回答:根据材料概括唐文化发达的原因(注意思考 角度)
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相对稳定 1、政治环境 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2、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孙思邈 唐朝 《千金方》,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

药学成果
学 元丹贡布 唐朝 《四部医典》
唐高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的国家颁
宗时 行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
建 筑
李春
隋朝
“敞肩拱”造型的赵州桥,比欧洲 早700年,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宇文恺 隋唐时 大兴城,洛阳城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中所用的雕版
《金纲经》雕印于868年。是一部经卷,长488厘米。卷首是图册, 接着是经文,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墨色均匀清晰,印刷技术已 很纯熟。《金纲经》发现于敦煌石窟,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
东罗马 波斯、大食
唐朝
非洲 天竺
朝鲜 中 华 文
日本 化 东南亚 圈 诸国 形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有怎样的特点?
1、范围广,有连续性 2、领域全面
3、形式多样
4、海陆并进
5、双向性
6、中华文化圈形成
隋唐文化的繁荣



耀
















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辉煌灿烂、光照四邻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宣城太守知不知?—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 思考:比较说明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 的原因。
整座桥设计精巧,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
造型美观.这种造型和技术都在古代堪称一绝,被誉为 “奇巧固护,甲于天下”,它经历了多次地震的考验, 承受了各种车辆、人畜无数次的反复重压,至今仍安然 无恙。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瑰宝。是世界最古老 的石拱桥
唐代居民建筑 宫廷建筑
五台山白运寺
大 雁 塔
3、民族融合: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 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4、对外关系:中国和亚、欧、非的频繁往来
5、前代基础:继承并发扬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思考:比较秦汉与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某 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某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1)政治因素(社会条件):
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统治者政治清明与否 (2)经济因素(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时代 诗人
主要特点
备注
初唐 陈子昂 内容充实、感情丰富、刚健质朴 唐诗革新的先驱
盛唐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 山水田园诗、诗画结合
高适 边塞风貌,战争场面
边塞诗人
岑参 边塞风貌、战争场面
李白 豪迈奔放、明快生动 杜甫 揭露朝政黑暗,反映人民的困苦 中唐 白居易 更多地揭露朝政黑暗、反映
人民疾苦
晚唐 杜牧 忧国忧民、咏史诗感人至深 李商隐 忧国忧民、咏史诗感人至深
成就最高 诗仙、诗圣 反映现实生活
小李杜
简述诗歌从先秦到隋唐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战国:屈原创造出的“楚辞体”,代表作 《离骚》。 (3)两汉:乐府诗和赋流行。 (4)三国:“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 《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5)东晋:著名诗人陶潜,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归园田居》、 《归去来辞》等。《桃花园》和《桃花园记》,反映他对黑暗现实 不满。 (6)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南方民歌代表《采桑度》;北方 《敕勒歌》、《本兰辞》。 (7)唐朝:①初唐:王勃、陈子昂等,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②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③中唐: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④晚 唐: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下面举一些概括历史事物及历史事件特征的原则或方法:
(1)概括某一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影响的共性内容。
如秦汉文化的科技:
(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领域 人物 时间
主要成就
雕版印刷 术
火药
隋唐 唐朝
我国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佛经、 日历、书籍。
我国最早发明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天文历法 僧一行 唐朝 《大衍历》,科学实测子午线长度
拉萨寺庙建筑
(二)唐诗的繁荣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一般分为哪几个时期?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 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
原因:(1)物质条件: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 (2)文化基础:南北、中外展 (4)阶级基础:庶族地主的兴起,对民间疾苦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