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大学生挖煤工王刚:煤矿下面是另一个世界
比较出名的挖煤故事
比较出名的挖煤故事1. 前言挖煤是矿工们辛勤劳动的象征,也是中国煤炭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行业中,有许多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故事。
本文将介绍一些比较出名的挖煤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英雄们的故事。
2. 王进喜:坚守岗位的英雄王进喜是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西张村人,他是一位普通的矿工。
2004年5月17日,他在孟州市丰源煤业有限公司兴华井下作业时发生了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在这次事故中,王进喜所在区域受到重创,许多同伴被困在井下。
然而,王进喜没有选择逃生,而是选择了留下来营救同伴。
他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坍塌物,并用手电筒为被困者指引方向。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成功地将11名被困同伴带到安全地带。
但是,由于长时间呼吸有毒气体,王进喜最终因煤气中毒牺牲。
王进喜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被誉为“最美矿工”。
他的英勇行为不仅展现了挖煤工人的职业精神,也彰显了中国劳动者的伟大品质。
3. 王云志:用生命守护家园王云志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李家庄镇人,他在山西阳泉市平定县荣华煤业有限公司工作。
2016年11月22日,他在井下发生一起特大透水事故时选择了坚守岗位。
当时,井下突然涌入大量水流,将许多矿工困在井下。
面对危险情况,王云志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来营救同伴。
他带领着其他被困者找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并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水流。
然而,在成功营救13名同伴后,他自己被水流冲走,并最终不幸遇难。
王云志的事迹震撼了国内外,他被誉为“最美矿工”。
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家园的坚守让人们深感敬佩。
4. 沈祖尧:井下的音乐天使沈祖尧是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人,他在山西焦煤集团离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
他是一位普通的挖煤工人,但却因其特殊的爱好而闻名。
沈祖尧喜欢音乐,他带着一把吉他进入井下作业。
在辛苦的劳动之余,他用歌声和琴音给同伴们带来欢乐和温暖。
他用自己的才艺打开了同伴们心灵的窗户,让大家在艰苦环境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沈祖尧并不满足于只是给同伴们带来快乐,他还通过自学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民间艺术家。
明天,谁来当矿工——煤矿问题扫瞄与透视
明天,谁来当矿工——煤矿问题扫瞄与透视
成岗
【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工业》
【年(卷),期】1996(000)008
【摘要】A篇:煤矿工人怎么了? 九十年代的今天,令人万分惊诧的是,支撑中国工业的脊梁——煤矿工人,却有不少过着瓜菜果腹、夜里轮流睡觉的凄凉而寒酸境地。
在川南芙蓉矿务局,笔者作了一次调查。
199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职工年人均工资4510元,比上年增长34%;匹川省职工年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27.8%。
而芙蓉局职工人均3771元(含各类政策性、福利性补贴),仅增长10.5%,距全国职工年人均工资相差近800元。
扣除国家公布的物价上涨指数21.7%,矿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成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1
【相关文献】
1.谁来保证矿工安全——河南平顶山一座煤矿火药爆炸致46人遇难 [J], 车晓
2.无线电波透视法在煤矿工作面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J], 卫景华
3.明天,谁来当矿工(下篇) [J], 成岗
4.明天,谁来当矿工(中篇) [J], 成岗
5.音频电透视法在煤矿工作面顶板水探测中的应用 [J], 刘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铁骨铮铮塑匠心,纵横煤海逞英豪
铁骨铮铮塑匠心,纵横煤海逞英豪发布时间:2021-12-22T08:03:00.39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7期作者:陈静[导读] 曲良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平凡岗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至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刻。
——记平煤神马集团当代矿工曲良亭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在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矿、十二矿、十三矿地下纵横千里的巷道中,总能看到一位个头高大、身材魁梧、低调干练的中年人辛勤又忙碌的身影,不是在采区排查瓦斯隐患,就是在掘进现场指导业务开展,他就是现平煤勘探工程处十二矿打钻工区的打钻老工曲良亭。
33年的矿务生涯,锻炼了他肯于吃苦、勇于进取的坚毅品性,也练就了他过硬的掘进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
在诸多荣誉光环笼罩下,曲良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平凡岗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至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刻。
曲良亭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父亲是一位农村教书先生,“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家里兄弟三人都要靠着父亲微薄的工资养活,从小父亲就说告诫我们要好好念书,以后好好干活,争取吃得饱,穿得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曲良亭说。
从1988年12月进入平煤一矿,以农民轮换工身份当掘进工起,曲良亭已经在平煤集团工作了33年之久。
无论地点从一矿到十三矿到十二矿再到勘探工程处,岗位从掘进队换到维修队再到防突队,还是职位从农民轮换工转为正式工到班长再到队长,只身所处位置的转变轨迹清晰地记录了曲良亭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辛勤服务以实现人生价值的半生。
初来乍到勤钻研,立足掘进攒经验“当矿工,有苦又累,特别是掘进,当时是冲着工资高来的”,提起为什么选择来平煤,曲良亭坦然回应。
为了减轻家庭重担,支援城市建设,在大队做了几年文书的他就积极响应村里号召,带着简单的行李以及厚厚的一摞书,这个充满朝气、怀揣支援矿山建设梦想的22岁年轻人便来到了平煤一矿掘进二队,成为了一名掘进工。
这里,也成为了曲良亭向着美好生活奋斗的开始。
如何采访突发事件——吴庆才(中新社)
如何采访突发事件——吴庆才(中新社)用敬畏之笔还原真相年,月日,法制晚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死亡谷‘少死’人》.两天以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最大地一起车祸恰恰发生在八达岭著名地“死亡谷”附近,这起车祸夺去二十四命,恰好是法制晚报“预测”地一半.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地母校厦门大学门前地海滩,这是一道美妙而性感地海滩,以致于校方以开除相威胁,都无法阻止学生们下海游泳.直到有一天,学校里流传着这道海滩每年夺三条人命而到现在还“差一命”地传言时,这道海滩才安静了下来.看到法晚“少死”地报道时,我感觉到一股和当初在学校时路过厦大海滩时一样地冷意.唯一不同地是,厦大坊间地“冷幽默”只是吓到了那些不谙水性而又跃跃欲试地新生,而法晚地“冷幽默”却不幸一语成谶了.怀着敬畏之心为什么一则为北京市治超办歌功颂德地文章,却让人读出瑟瑟寒意?因为,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嗅出作者对生命地轻蔑和不尊重,至少是不严肃.我敢断言,作者没有经历过那些血淋淋地突发事件报道,否则他不会如此轻易地写下“死”字.从业四年多,我“不幸”参加过若干次突发事件报道,刻骨铭心地有三次:从密云踩踏事故到大安山事故,再到这次地八达岭车祸事故,每次事故报道,我都有一种难言地沉重感,我知道,那是一种对生命地敬畏之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地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地无限生机.”上个世纪著名思想家史怀哲“敬畏生命”地名言,理应该成为我们报道突发事件地一个指导思想.因为只有怀着对生命地敬畏,你才能用心去和幸存者及死难者家属交流;只有怀着对生命地敬畏,你才会真正还原事件地真相;只有怀着对生命地敬畏,你才会追溯到事件发生地根本原因;也只有怀着对生命地敬畏,你笔下地人物才是有血有肉地,才是可亲可敬可怜地,你地文章也才会动人,感人,揪人.遗憾地是,我们地周围充斥着太多“冷幽默”.最近一则内蒙古客车坠入黄河地报道,在报道郝某与李某这对恋人相互帮助脱险时,有记者竟然用了“和你在一起上演《泰坦尼克号》”来做新闻标题,一段惨烈地悲剧在记者笔下变成恋人表演地舞台,而事实是,郝某地母亲在这次车祸中沉入了冰冷地河中;另一个例子是,月日北京《竞报》在报道永定门一起两死两伤地车祸时,竟然在文中有意无意地加了一个细节:“随后,记者从铁路公安部门了解到,火车停留分钟,损失约近元.”人道就是力量在纷乱地事故现场,采访什么,报道什么?是追着官方地发言人,还是追着死者家属?是写幸存者地伤情,还是写死亡者地惨烈?是采目击者地回忆,还是采救援人员地惊天大营救?是地,这些我都要.在现场,你会如此真切而迫切地想得到这一切.你地文章可能会因为它们而独特独到独家,而神采飞扬,而上中新网头条,而被海外报纸广泛转载,而获社里地好稿……而它们就躲在某一个角落里,等着你去挖掘.现场又是如此混乱,你想要地东西太多,你想写地东西太杂,该从哪里入手呢?刚开始,我也很迷茫,后来我悟到了,是“人道”二字,就像陈道明在《英雄》里悟到地“天下”二字一样,所有地江湖恩怨,打打杀杀,在这两个字面前突然就变得渺小了.“人道”就是力量,这是不久前华夏时报激情改版时打出地广告,我想它是道出了某些真理地.当我们抓住了“人道”二字,也就抓住了人世间最细腻、最动人、最美好地一面,也就抓住了一篇报道地灵魂所在.今天,当我们回想起《泰坦尼克号》时,电影里最让我们动容地是“让妇女和孩子先走”地场面,是“,”(你跳,我也跳)这样生死相许地画面,它们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灵魂深处最柔软地部分.在“天下”地大旗下,陈道明乱箭射死了惺惺相惜地李连杰.同样在“人道”二字面前,你也要学会舍弃.在采访地时候,我们要尽量做“加法”,把能采到地通通纳入囊中,但写地时候,就要学会做减“减法”,要有陈道明拿得起放得下地枭雄气魄.从一群人聚焦到一类人,从一类人选择一家人,从一家人中又突出一个人,从一个人中抓住一件事,一个细节,甚至一滴眼泪.层层递减,罗衫轻解,直至露出赤裸裸地“人性”.密云踩蹋事故,成千上万地人发生多米诺骨牌似地连锁反应.当你扑到现场,你会发现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如何写一篇特写再现当时地情景呢?我采了差不多十几个家属和幸存者.每一个幸存者都可以独立成篇.这逼得我不得不作减法,最后将目标定在王大志一家人身上.通常,突发事件中,一家人是最具典型意义地,小孩(儿子、女儿)怎么样了,丈夫(爸爸)怎么样了,妻子(妈妈)怎么样了,每一个成员地命运都息息相关.当他谈起她,当她谈起他和他时,一定是最动情地.这篇题为《悲剧发生在月圆之夜》地稿件,从一家人写到父女俩,从父女俩又集中到五岁地小女儿身上,从小女儿身上又聚焦到她地一滴眼泪.细节地描写也是其最感人之处,如:“就在王大志极度悲观地那一刻,女儿从头顶滴下来地一滴眼泪让他鼓起了生地勇气.他用尽浑身地力气挺直身子,他让女儿闭上眼睛,勇敢地抱紧自己地头.‘女儿还小,不能让她看到绝望和悲观.’王大志说.”我相信,那一滴眼泪不仅滴在王大志地脸上,更滴进了读者地心,因为它也打动了我自己.文章地最后还描写了中学生张章和一个男子地无声对话,虽然至始至终张章都不知道那男子叫什么,长什么样,甚至那男子也没说过一句话,但他地命运却是如此让我们揪心.文章写到“在张章地前边,许多人地脚死死地被别在栏杆里,哭声不绝于耳,而在她地旁边,一名男子头部着地,嘴里、鼻子正流着血,有人从他身上踩过,这名男子不时响起呻吟声.突然那名男子从缝隙里死死地拉住小张章地手,张章似图拉起那名男子,但却动弹不得.几分钟后,那只一直抓着张章地手突然用力握了握就放开了,被人群往前挤地张章就再也听不到他地呻吟声了.”后来,我在网络上看到一名网络写手,将这篇报道扩写为一篇小说,写得十分动人.事实上,我在写这篇报道地时候,就是在尝试着讲一个故事,讲一个发生在元宵之夜地悲剧.用亲人地口吻发问王大志小女儿地那滴眼泪是如何捕捉地呢?在悲剧发生时,如何让惊魂未定地幸存者和遭遇不幸地死难者家属开口地确是个问题.每次采访,我都不忍心向他们发问.如果可以,我宁愿陪着他们默默地流泪.但是,我是记者,必须完成自己地本职工作.回到开头提到地那起内蒙古客车坠入黄河地报道,当郝某正在承受丧母之痛时,记者却去询问他们地恋爱经历,结果郝某嚎啕大哭,质问记者:“我妈还没上来,我能谈这些吗?……”然后是全屋里地人都掩面而泣.显然,那名记者没有把自己融入到遇难者家属地情境和心境中去,而是为了一个先行地主题功利地跳将出来,这是犯了这类突发事件地大忌.记者必须把自己当做一个亲人,用亲人地口吻,小心试探,小心求证.如何问第一个问题是一门学问,因为他决定了你本次采访地成败.千万不要轻易而随意地问出第一个问题,不要轻易地问他们当时怎么样,而要更多地关心他现在怎么样.要先观察他最关心地是什么,最担心地是什么,然后适时而自然地问出第一个问题.比如王大志一家在医院时,他们一家并不配合媒体,我注意到王大志始终紧紧地抱着孩子,在关心他们地伤情之后,我适时提出第一问题“没事吧,小朋友,没事吧?”王大志回答“她没事”.于是很自然地有了以下对话:“她这么小居然毫发未损,你是怎么做到地?”“我把她高高举到头上”“天哪,举到头上?你坚持得了吗?”“是,我当时差点坚持不下去了?”“倒下了?”“没有,不过当时我很悲观,差不多就要倒下地时候,女儿在头顶滴下地一滴眼泪鼓起了我生地勇气.”……一旦幸存者打开话闸子,你要不停地追问,不要怕他烦你(就要有直到他烦你为止地精神),问得越细越好(这些细节都可能用到,而且可能是独家),只要你问得巧妙,又用亲人般地口吻发问,一定会得到你想要地所有细节.回到开头地八达岭车祸事故,我地特写《幸存者回忆八达岭车祸惊魂一刻》也有很多细节,我到病房里问地第一句话是:“工钱烧了吗?”我知道,我一定问到三十八岁地煤矿工王刚最关心地问题,因为这是他一年地工钱.在这篇文章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问了他家老婆孩子地情况,问了工钱放地位置,问了他坐在车里地什么位置,问了车出发前有没有什么反常,问了他当时在看什么电影以及电影地名字,问了他出发前地心情,问了车里有没有小孩,问了车祸发生时地情景,问了他爬出车时地情景……由于不断地追问,在我地文章中,能够出现细到当时正在看地电影地名字《救命》,而这个电影名字也并非全然无用,它是一部恐怖片,以致于后来发生真实地“恐怖片”——车祸时,王刚一时竟分不清周遭地一切是电影里地场景还是真实地噩梦.但身上地巨痛和刺鼻地浓烟提醒他这是一出悲剧,必须尽快逃离.至于“爬出来时蹬到了某个人地腿或者胳膊”、“那双车上惟一地一位孩子地大眼睛”这样地细节定会让我们揪心,也会让我们痛心;而王刚“小心翼翼地把四千多元工钱放在行李箱最隐秘地地方”地细节,与结尾“四千块工钱被烧没了”呼应,使文章地融为一个密不可分地整体;还有关于大巴出发时因故障维修推出两个小时出发,后来路上又一次“罢工”以及中途转车及赶下五名乘客等细节,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事故原因,却让人从字里行间嗅出此次事故地某种征兆.后来我发现,除了三联生活周刊地一篇报道“化用”(连用地词都没改)我地报道之外,没有一家媒体提到这些细节.更重要地是这些细节加强了文章地真实感,读者看地时候就象在脑子里过电影一样再现车祸来地情景.我注意到,有许多网络在转载这篇报道时,特意在标题后面加了个括号“真实”,有地后面还带了若干个感叹号,我想这便是细节地力量.巧妙避开采访雷区一位名记者曾经告戒我们,记者必备地素质是:在绝望中坚持不懈,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地任务.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看起来难,北京地特殊性注定我们地采访遇到地难度会比其他城市大.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和灾难性报道中.由于我们没有热线,如何抓住第二落点,如何巧妙避开采访雷区,深入到现场,采访到当事人或者幸存者是一门我们必须长期磨练地学问.都市媒体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大安山矿难,记者被赶到一个四面悬崖峭壁地山坡上,断绝消息来源,甚至断绝了食物来源,我看到迄今最为团结地一次京城媒体地联手行动.那些饿得发慌地京城老记集体向官员发难地情景曾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要强调地是,突发事件来临时,与都市媒体地配合对我们这样没有热线地中央通讯社来说尤其重要.我相信,只要真诚以待,一定会得到同样真诚地回报,我地很多朋友,都是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报道中建立地友谊.除了朋友地帮忙外,还需要自己地“智斗”和“勇斗”.我清楚地记得,大安山矿难时,《新京报》一位记者,将自己地脸摸黑,借了工人地“行头”,冒充工人深入井底拍到独家照片地情景.从这一次报道,我得到了一个经验教训,在做突发事件时,绝对不能穿着西装革履,背着采访包,一幅体面地无冕之王地派头,有时还不如一麻袋面包来地有价值.因为到现场,有脏又乱,你穿得越破,越象民工,别人对你地警惕越小.正是吸取了这样地经验,在采访八达岭车祸时,我明白这次采访一定和以前地突发事件一样受到严格控制,所以我并不带记者常背地那些包,而只是在兜里戴了一个本子和一把笔,然后直奔北京急救中心.果然门口有警察把守.那些衣冠楚楚者,探透探脑、畏畏缩缩者全都被拦住盘问,而我昂首挺胸直接跟着一个病人家属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但到了病区又有保安把守.幸好,出发前,我已作了前期工作,由于认识急救中心地一名副主任,作通了他地工作,所以请他先带我先到上面地办公区采访急救中心如何在天寒地冻地恶劣天气里救人地故事.这正好是他们愿意谈地话题,正在受到地排挤,只要是有利于树立形象地报道,他们都愿意接受采访,这应证了我此前地预测.那名副主任特意安排了一名副院长接受我地采访,采访时,我重点让他们介绍医护人员救护地事和幸存者地伤情,让副院长痛痛快快地把她要说地话都说完,然后适时提出,“我想去看看那几名伤员,从他们说几句他们是怎么获得救护地”.副院长沉思片刻,答应了我地请求.特意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带我去病区采访.期间虽有工作人员要驱赶,但仍被我以“院长让我来问几句”打发了.事后,我得知,只有极少数记者能够深入这个病区,而且采访时间都很短,而我是采访时间最长地一个.由于是面对面与幸存者进行交流,因此,在我地报道《幸存者回忆八达岭车祸惊魂一刻》中,有很多独家地细节.重要地是扑向现场所有地技巧,所有地经验,都要以你第时间“扑”(注意是扑)向现场为前提.突发事件地特写一般不能超过第二天发出,此时人们地关注度最高,很容易进入你描写地情境.而一旦事件过了两天以上才发出,一是时效性差,二是别人都已经写过了,三是就算你写地再生动人们也很难再“入戏”了.我认为,一名职业记者,在一个重大事件来临时,不去捕捉新闻,就象一只野兽不去捕食一样不可思议,即便四周随时可能潜伏着危险,也必须象一只饥饿地野兽一样疯狂地扑向现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你有了这种新闻冲动,你才会有第一时间将新闻传达给更多人地欲望,同时,也会有把这条新闻写出彩地欲望.那种感觉一定是很迫切地.其实,做突发事件和做日常报道是一样地.通过这一系列地报道,从业四年多,深感要作一名真正优秀地记者,必须要经受诸多考验——对新闻地敏感度和成熟度;把握新闻地高度和角度;避免思想被程式化、被束缚僵化地自觉性;在行文中既思路严谨又力臻语言生动灵活地意识和技巧等等.这些既是我们地职业要求,也是我们必备地职业本领.做新闻记者地每一个阶段,就如同人生地每一个阶段,不满足、不气馁,在取舍之间、得失之间、是非之间、善恶之间、成败之间品位并且感悟,与其说,这是新闻地魅力,倒不如说这是人生地魅力、探索地魅力.。
中国工匠精神人物事迹
中国工匠精神人物事迹中国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1)“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
”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x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
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
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
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
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
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
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
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中国工匠精神人物事迹(篇2)“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__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__,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
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
耿__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__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
大学生在煤矿的成长故事作文
大学生在煤矿的成长故事作文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学生和煤矿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
但对于我来说,煤矿却成为了我成长的独特舞台。
记得刚来到煤矿时,那场景可把我震住了。
到处是黑漆漆的煤炭,巨大的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工人们穿着厚重的工作服,脸上沾满了煤灰,只露出两只眼睛。
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就是我未来工作的地方?”我被分配到了采煤一线,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
第一天上班,师傅就给了我一套特制的工作服和安全帽,那衣服又厚又重,穿在身上感觉像背了一座山。
师傅笑着说:“小伙子,这衣服可是咱们的铠甲,在这煤矿里,没它可不行!”跟着师傅走进采煤工作面,那狭窄的通道,低矮的顶板,让我不得不弯着腰前行。
头顶上的矿灯只能照亮一小片地方,周围弥漫着煤灰,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
师傅熟练地操作着采煤机,巨大的齿轮转动着,煤炭哗哗地掉落下来。
我站在一旁,紧张得不知所措。
师傅看了看我,说:“别愣着,来帮我把这煤炭清理一下。
”我拿起铲子,费力地铲着煤炭,没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
“这就不行啦?”师傅打趣道,“慢慢习惯就好,咱们这工作,靠的就是力气和耐力。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倒在床上就不想起来。
看着镜子里满脸煤灰的自己,我心里满是委屈:“我一个大学生,为啥要来受这份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了煤矿工作中的一些不一样。
有一次,我们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采煤机突然出现故障,停止了工作。
大家都急得团团转,这时候,我想起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机械知识,仔细地检查了采煤机的电路和部件。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故障所在,成功地修好了采煤机。
当采煤机重新运转起来,大家欢呼雀跃,师傅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行啊!有文化就是不一样!”那一刻,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还有一次,矿上组织安全知识竞赛,我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带领我们小组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冠军。
矿长亲自给我们颁奖,他说:“咱们煤矿就需要你们这样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给咱们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煤矿工人现身说法个人发言稿
煤矿工人现身说法个人发言稿嘿,大家好啊!我是一名煤矿工人,今天来给大家唠唠咱这煤矿里的事儿。
你们知道吗,这煤矿就像是个神秘的地下王国。
咱每天就跟那穿山甲似的,往地底下钻。
那巷道啊,就像迷宫一样,要是没点经验,还真能在里头迷路呢!刚下井的时候,我心里也犯嘀咕啊,这黑洞洞的,能有啥啊?可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咱这工作可不轻松啊,每天都得和那些煤炭打交道。
那煤炭黑不溜秋的,可都是宝贝啊!咱得把它们从地底下挖出来,运到地面上去。
这过程就跟打仗似的,得和各种困难作斗争。
有时候遇到顶板不好,就跟那调皮的孩子似的,说掉石头就掉石头,吓人得很呢!但咱不能怕呀,咱得想法子克服。
你们想想,要是没有咱煤矿工人,那这电从哪来?这冬天的暖气咋烧热?咱这可是在给大家送温暖、送光明呢!这多有意义啊!虽然累点脏点,可咱心里踏实。
每次从井下上来,看着自己一身黑,就跟那刚从墨汁里捞出来似的,自己都忍不住笑。
这算啥呀,咱这是劳动的痕迹!咱煤矿工人可不讲究那些虚头巴脑的,实实在在干活才是正经事。
再说了,咱这工友之间的感情那可深着呢!在井下,大家都是互相照应,一个人有困难,其他人肯定不会不管。
这就跟一家人似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人说咱这工作危险,那干啥没点危险啊?走路还可能摔跟头呢!咱只要按照规定来,小心谨慎点,能有啥大问题?而且现在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了,安全保障也越来越好,咱还有啥可担心的?咱煤矿工人也有梦想啊!我们也想着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让孩子能有出息。
为了这个,再苦再累咱也愿意。
我就问你们,这世界上干啥容易啊?都不容易!但咱既然选择了这一行,那就得好好干下去。
咱不能丢了煤矿工人的脸,咱得让大家都知道,咱是好样的!所以啊,大家别小看了咱煤矿工人,咱也是这社会的一份子,也在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呢!咱虽然普通,但咱也骄傲!咱在这黑暗的地下,挖出了光明,挖出了温暖,这难道不值得大家为咱点赞吗?。
我在矿山的第一位老师--沈浩文--石人沟
我在矿山的第一位老师2020年7月份大学毕业后,我怀揣着梦想来到了河钢集团矿业公司石人沟铁矿,开启了自己的工作生涯。
经过系统的入职培训后,我被分配到了选矿作业区担任技术员一职,为了让我尽快进入角色,熟悉选矿工作,作业区为我安排了磨选生产班班长带我,他名叫王晓东,一名憨厚朴实、善良可亲的老选矿工人。
王师傅成了我工作上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后来我入职这一年对我影响最多的前辈。
初次和王师傅接触时,我心中一直担忧,怕和师傅相处的不够融洽,沟通会有障碍,但是当我每天跟在师傅身后学习选矿知识时,我发现我之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师傅对我非常关心,每次面对新的任务都会细心的指导我,对于我提出的各种问题也会很耐心的解释回答,完全没有拿着师傅的架子。
“我们选矿人,工作很繁琐和劳累,但干多了也就明白和顺手了,不过工作中一定不能马虎大意、耍小聪明,要细心认真的对待每一项任务,一定要按规章制度来操作,要保证安全第一。
”师傅第一天带我时说的话,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在选矿作业区正式开始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进步工作模式。
记得师傅第一次带我进行选矿全流程实验时,师傅从磨矿开始从头到尾给我介绍了一遍选矿的工艺流程,让我对选矿作业区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最后师傅安排我在一段磨矿处学习取样操作,通过一下午的学习和练习,我知道了取样时需要特别注意有时间间隔的取样,然后将各个时间段所取样品累积起来混匀,从中缩分出一部分试样,这样才能准确反映出铁精粉的质量参数。
如果参数不合格,我还学会了在一段给矿量、磨矿浓度或者高频筛筛片等多个选矿重点部位进行及时调节管控,保证最终生产出的铁精粉质量100%符合要求。
随着我跟师傅学习时间的不断增加,慢慢的诸如:“师傅,咱们作业区入选的磨矿细度控制在多少啊?”“师傅,我们控制品位一般都调哪几个部位啊?”等等这样的基础问题,我提的越来越少了,师傅也逐步开始带着我跟他一起解决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难题。
下井的感受
下井的感受第一篇:下井的感受通过两年以来的井下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作为煤矿行业的一员所要经受的考验和使命。
井下的环境相对于地面的环境是差之千里,在地面热了可以享受空调屋里的快感,冷了可以享受暖气带来的温馨,而井下因为受到地面风流温度、地压和地温的各种影响肯定会热、潮、黑。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我们下井感觉很热,特别在夏天,走早大巷里都感觉汗流浃背,别说掘进头和采面了,记得有一次去己15-24080底抽巷我差点热晕了,是师傅瓶子里的一口水让我恢复了一时的力气。
还有就是感觉潮湿,我的工友有好几个年纪大的都患有风湿,这就是很好的例子了。
井下黑暗的环境使得我们对矿灯无限的依赖,因为掘进头掘进机噪音很大,很多老工人都学会了用矿灯打信号,上下晃是准备开始,打圆圈表示结束,这些很简单的肢体语言我也学会了,必要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下井的第一天师傅就告诉了我好多井下的安全知识,首先是专心,其次是虚心,再次是细心,最后是责任心。
专心要求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不能仅仅把工作当成赖以谋生的手段,被动的去应付工作。
如果这样下去,工作的效率就会下降,工作中的激情和成就感就荡然无存。
对工作的敷衍了事,将埋下事故的种子,进而付出血的代价。
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在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时,我们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创造机会去赢得属于自己的天地。
慢慢就会发现自己逐渐喜欢上现在的一切,从而富于激情,工作成绩自然水涨船高,使自己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虚心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耻下问、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
工作中遇到不懂、不会的,一定不能放过,只有工作水平提高了,才能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
一知半解、糊里糊涂的去工作,也许你的一次错误,付出的将是生命的代价。
安全生产没有及格,只有满分。
粗心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曾犯的错误,生产中绝不允许犯粗枝大叶的毛病,仅仅一时的疏忽,使企业蒙受成千上万的损失,甚至是血的代价。
我的矿工兄弟
我的矿工兄弟
姜秋霞
【期刊名称】《山西煤炭》
【年(卷),期】2010(030)001
【摘要】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没有约定却汇集在这里他们只为将矿山建设的更加瑰丽他们只为更多的人能拥有温暖与光明汗水浸透的矿衣
【总页数】1页(P33-33)
【作者】姜秋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黄毅:矿长要把矿工当亲人、当兄弟 [J], 新华
2.为了八名矿工兄弟的生命——松桃乌罗"9·26"地质灾害救援成功启示录 [J], 唐永明;黄前生;龙彦;牟叶飞;文叶飞;罗翔;蔡大常
3.黄毅:矿长要把矿工当亲人当兄弟 [J],
4.朋友,你可知道——献给矿工兄弟的歌 [J], 刘建平
5.一切为了煤矿工人兄弟的生命安全——记河南理工大学煤炭安全生产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J], 张国成;马建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矿班组脱口秀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亲爱的同事们,我是来自XX煤矿班组的XX。
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脱口秀演讲,让我们一起走进煤矿工人的生活,感受那份坚守与奉献。
开场白首先,让我们来个小互动,大家猜猜,我国最危险的工作是什么?没错,就是——煤矿工人!是的,我们就是那些在地下深处默默奉献的“矿工”。
今天,我就要给大家揭开煤矿工人的神秘面纱,带你们领略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
第一幕:地下世界大家知道吗?我们每天要下井的时间是凌晨两点。
是的,你没听错,是凌晨两点!当我们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上安全帽,拿起矿灯,踏上通往地下的路时,那份孤独与寂寞便如影随形。
地下世界,黑暗、潮湿、闷热,空气中弥漫着煤尘和硫磺的味道。
我们在这里,犹如蚂蚁搬家,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
有人说,地下世界是魔鬼的领地,但我们却坚信,只要心中有光,就能战胜一切。
第二幕:辛勤劳作在地下,我们的工作是单调而枯燥的。
挖煤、运输、支护,这些重复的动作,让我们疲惫不堪。
但每当看到那一车车煤炭被运出井口,我们的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瓦斯泄露、水害等等。
这时,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
正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些矿工的坚守,才有了国家能源的稳定供应。
第三幕:亲情与友情在地下世界,我们虽然远离了家乡,但我们的心却始终与家人紧紧相连。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拿出手机,与家人视频通话,听听他们的声音,感受那份温暖。
而在井下,我们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工作,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份友情,让我们在异乡有了依靠,让我们在疲惫的时候有了力量。
第四幕:安全至上安全,是煤矿工人的生命线。
我们深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
因此,我们时刻将安全挂在嘴边,落实在行动上。
在井下,我们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违章作业,不冒险蛮干。
我们还要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安全,才能让我们的家庭幸福,才能让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大学生在煤矿的成长故事作文
大学生在煤矿的成长故事作文“哎呀,这煤矿的日子可真难熬啊!”这是李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李强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带着满心的憧憬来到了这个煤矿。
记得那是一个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李强背着行囊,站在煤矿的大门前,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他走进煤矿,里面到处是黑乎乎的煤炭和忙碌的工人。
李强的师父老张迎了过来,笑着说:“小伙子,来啦!别怕,跟着我好好干。
”李强用力地点点头。
一开始,李强真的很不适应。
那煤炭的粉尘弄得他浑身脏兮兮的,每天下班都累得不行。
有一次,他忍不住对老张抱怨:“师父,这活也太累了吧,我这大学生来干这个是不是太亏了?”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李强啊,别小瞧了这煤矿,这里面学问大着呢!你看那些老工人,哪个不是靠这煤矿养活了一家人?”李强听了,若有所思。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强也慢慢适应了。
他开始跟着老张学习各种技能,怎么挖煤,怎么保证安全。
在这个过程中,他和工人们也渐渐熟悉起来。
大家会在休息的时候一起聊天,一起开玩笑。
有个叫王大哥的工人总是打趣李强:“大学生,你这文化人来挖煤,是不是大材小用啦?”李强笑着回应:“王大哥,这可不分什么大学生不大学生,大家不都一样干活嘛。
”在煤矿里,李强也经历过危险。
有一次,巷道里突然出现了塌方,大家都惊慌失措。
李强心里也害怕极了,但他看到老张冷静地指挥着大家,他也强迫自己镇定下来。
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化险为夷。
那一刻,李强深刻地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
就这样,李强在煤矿里一天天成长。
他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的大学生了,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煤矿工人。
他懂得了坚持,懂得了努力,懂得了珍惜。
现在的李强,再不会说煤矿的日子难熬了。
他会骄傲地说:“我在煤矿里成长了,这里就是我的家!”难道不是吗?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就像李强在这煤矿里一样,虽然平凡,但却无比真实和珍贵。
生活经历回忆:我的矿工经历
生活经历回忆:我的矿工经历一九八八年八月,一张《阿干煤矿阿井矿农民协议工招收合同》,捏在了我的手中,每月三百元工资很有诱惑,而伤亡赔偿四千元令人心寒,不论怎样,想想当时家中的情况还是硬着头皮签了那份合同。
经过短暂的安全培训,一顶安全帽、一盏矿灯、穿着破旧的工作服跟着临时指定的师傅下井了。
两千多米的主巷道,一千多米的斜井,如果乘坐运送上下班的人车,需要半个多小时,中途还要换乘斜井人车。
一路绊绊磕磕到了采煤二队的工作面,矿灯、炮声、刮板运输机运行时刺耳的声音,煤尘、炮烟,整个工作面笼罩着噪杂声和高度污染中,看看紧张操作的师傅们,攉煤、支架、铺网、移架、挥汗如雨,満脸煤尘,心中泛起阵阵酸楚。
真正体会到了煤矿工人的艰辛。
阿干煤矿开采历史长,生产条件相对落后。
有人形容煤矿工人是三片石头夹着一片肉,虽然半机械化釆煤,但对于一线的采煤工而言,劳动强度大。
所以明白了我的哥哥每次探亲假满要回矿时,情绪低落的原因,打心眼里佩服他坚强毅力。
通过几天熟悉工作程序,把我分配到生产班了,跟着师傅当小工,师傅挖帮(煤矿术语:将放炮爆炸不充分的煤帮用铁镐挖开)我攉煤、师傅支架我抡大锤、师傅铺网我连网、师傅回收我搬支柱……通常完成工作量需要七、八个小时,下班也就筋疲力了。
记得当小工不到一个月,值班队长杨绍根为了检验我们几个“新工人”对采煤工艺的熟悉程度,特意分配“新工人”当大工,而让老工人当小工,这下可有好地了,分配当小工的老工人提着铁锨一动不动,就看你怎样干,而我们几个“新工人”也不是什么都不懂,就按照师傅们干的程序,尽管技巧不及师傅,但也完成了分配的任务。
班前会,是煤矿工人的是上班前的主要程序,由值班队长下达本班生产任务,强调安全方面应该注意的事项。
队长讲完班长讲,首先要总结上一班的工作情况,由于井下作业的特殊环境,大多班长在班前会讲话都比较粗鲁,什么“夯客(头脑不清楚的意思)”,“二杆子”、“勺子”等,但态度却是诚恳的,安全是煤矿生产的重中之重,所以不论是班长还是队长对违章操作都是不能容忍的,大家都能理解这些粗鲁话。
煤矿黑色三分钟心得体会怎么写
煤矿黑色三分钟心得体会
在煤矿工作,黑暗扑面而来,时间仿佛被凝固在了沉寂的瞬间。
在黑暗的煤矿
深处,三分钟仿佛变得无比漫长,每一秒都带着沉重的挑战。
在这片神秘的领域里,我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珍贵。
煤矿中的黑暗让人无法呼吸,仿佛泥沼般的沉重扑面而来。
在黑暗的角落里,
幽深的矿井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助。
这种孤独并非寂寞,而是一种对自我的反思和对生命的珍惜。
黑暗中的自己,让我不得不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那种感觉让我想要逃离,却又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三分钟,在煤矿中仿佛是一种永恒。
时间被重新定义,每一秒都像是一辈子般
漫长。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学会了聆听内心,学会了感悟生命的宝贵。
三分钟或许只是一瞬间,但在那一瞬间,我仿佛体会到了生命的延续和意义。
在煤矿的黑暗里,我体会到了坚持和勇气的力量。
面对黑暗与恐惧,只有坚持
自己内心的信仰,才能找到前行的力量。
那种力量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在黑暗之中,我看到了阳光的希望,看到了前行的方向,看到了生命的意义。
在煤矿黑色三分钟的体验中,我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和珍惜。
黑暗并非恐惧,
而是一种磨砺和启示。
在黑暗的煤矿中,我找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前行的信念。
三分钟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那一瞬间却让我领悟了生命的意义和珍贵。
正是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生命的每一刻。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1.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咱挖的不是煤,是希望啊!”就像农民种的不是庄稼,是收获的期盼一样。
赵大钢每次下井前都会这么说,给工友们打气。
2.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嘿,这黑黢黢的地儿,咱可得闯出个亮堂来!”这不就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一样嘛。
有次巷道遇到困难,赵大钢喊出这句话,大家都鼓足了劲。
3.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苦点累点怕啥,日子总会甜的!”这多像爬山,虽然过程艰辛,但登顶后风景绝美。
赵大钢面对艰苦工作时常常这么说。
4.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咱这一身黑,也是最美的色彩!”好比那黑夜中的繁星,虽不起眼但也闪耀。
赵大钢和工友们开玩笑时总这么讲。
5.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在这地下,咱也能挖出个未来!”不就如同在沙漠中寻找绿洲一样有希望吗?有一回矿上搞活动,赵大钢大声说出了这句话。
6.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煤尘虽脏,咱的心干净着呢!”这就像那被灰尘覆盖的宝石,内在依然璀璨。
一次被人误解后,赵大钢坚定地说道。
7.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再深的井咱也能爬出来!”这和攀登山峰有啥区别呀。
有次遇到危险,赵大钢就是这么鼓励大家的。
8.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煤矿就是咱的战场,咱可不能输!”就像战士保卫国家一样坚定。
每次遇到困难,赵大钢就会喊出这句。
9.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这煤啊,就是咱的宝贝!”不就像农民对待自己的庄稼宝贝得很嘛。
赵大钢每次看到挖出的煤都这么说。
10. 煤矿工人赵大钢最经典的一句:“下了井,咱就得干出个样儿来!”这不就像运动员上了赛场要争取好成绩一样嘛。
赵大钢一直都是这么以身作则的。
我觉得赵大钢的这些话都特别能体现他对工作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让人敬佩!。
2024年新一代煤矿工人演讲稿
2024年新一代煤矿工人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首先,让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新一代的煤矿工人,我为能站在这里发表演讲感到非常荣幸。
在这个历经风雨的行业里,我有着骄傲的身份,也有着背负的责任。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一代煤矿工人的思考和展望。
众所周知,煤矿工人是一个辛苦而危险的职业,无数先辈为了能够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辛勤地挖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煤矿事故频繁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作为新时代的煤矿工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
首先,我们要强调安全意识。
安全是煤矿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新一代煤矿工人的责任所在。
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时刻将安全纳入工作的方方面面。
要不断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不仅是遵守操作规程,摒弃侥幸心理,还要主动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自己和同事的生命安全。
其次,我们要追求技术与文化的结合。
作为新一代煤矿工人,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煤矿工作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行业,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只有不断丰富自己,与时俱进,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煤矿工作的要求。
再次,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
煤炭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能源之一,但同时,其开采和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新一代煤矿工人需要有环境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我们要主动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推动煤炭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最后,我们要保持激情和干劲。
作为新一代煤矿工人,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们要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并且乐于学习和进步。
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煤矿工作的意义,相信自己能够为国家的能源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工作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勇于担当,努力创新,与同事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能源梦而努力奋斗。
宁夏王洼煤矿事故观后感作文
宁夏王洼煤矿事故观后感作文看了宁夏王洼煤矿事故的相关报道啊,那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儿。
你想啊,煤矿,那在咱印象里,虽然知道有点危险,但总觉得工人们在地下挖挖煤,一切都按部就班的,咋就能出这么大事故呢?这一瞅啊,就知道这背后肯定是有好多原因像乱麻一样缠在一起了。
从最开始知道的时候,我就想,那些在煤矿里干活的工人可太不容易了。
他们每天下到黑乎乎的矿井里,就像钻进了大地的肚子里,为的啥?不就是为了赚钱养家嘛。
可谁能想到,一场事故,可能就把他们的美好生活都给砸得稀巴烂了。
我都能想象到那些工人的家属,在家眼巴巴地盼着亲人平安归来,结果等来的却是这么个坏消息,那得多绝望啊。
那哭声,可能隔着老远都能让人心里揪起来。
再说说这煤矿管理方面吧。
我觉得这就像是一个大机器的操控台,要是操控的人不靠谱,这机器准得乱套。
在这个事故里,是不是有些安全规定就像墙上的装饰品,看着好看,根本没真的发挥作用呢?也许有人就心存侥幸,觉得危险不会发生在自己这儿,结果呢,危险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鬼,冷不丁地就冒出来吓人一跳,而且还是那种吓死人的大动静。
安全检查估计也没做到位。
要是检查的时候能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把那些隐藏的危险都找出来,是不是就能避免这个悲剧了呢?可往往啊,有些检查就走走过场,像一阵风吹过,表面的灰尘被吹走了,可那些藏在角落里的隐患依旧在那偷笑呢。
不过呢,这事故也给咱敲了个超级大的警钟。
不管是煤矿行业还是其他的工作岗位,安全这根弦都得时刻紧绷着。
对于那些在危险环境工作的人来说,就像在走钢丝一样,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这企业啊,得把工人当成自个儿的亲人,得真真正正地关心他们的安全,而不是光想着怎么赚钱。
咱也得从这个事儿里吸取教训啊。
不管干啥,都不能马虎大意。
就像咱们平时走路,要是不看路,说不定还得摔个大跟头呢,更别说在煤矿这种危险的地方了。
希望以后这样的事故能越来越少,让每个工人都能开开心心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毕竟,人的生命可不像游戏里的角色,死了还能复活,生命就只有一次,可珍贵着呢。
利用三维地震反演技术进行煤层顶板砂岩及砂岩体厚度预测
link appraisement王 刚 贠小伟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王刚(1982-)2005年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地震勘探工作。
随着地震勘探应用技术的拓展,其地震信息覆盖的广泛性,多方面、多角度的引申和反映了地质体各种地质现象,利用地震手段进行岩性勘探,解决煤矿开采中面临的实际地质问题,目前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
本文通过B区对煤层顶板砂岩的识别与解释工作中的一点体会,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利用三维地震反演技术进行煤层顶板岩性的预测及厚度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并逐步列入了煤田地震勘探的研究领域。
地震数据的应用地震资料反演是将三维地震反演技术将地震数据、测井资料基础上,把反映地震资料的常规界面特征的时间剖面反演成能反映岩性特征岩层型波阻抗剖面,或岩性剖面。
反演过程是一个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地震解释成果的过程。
在反演过程中包括构造模型的建立、低频模型的建立及钻孔曲线的精确标定、子波估算及三维地震体反演等关键技术。
反演过程是一个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地震解释成果的过程。
在反演过程中包括构造模型的建立、低频模型的建立及钻孔曲线的精确标定、子波估算及三维地震体反演等关键技术。
是在煤层或砂岩层围岩密度、速度、厚度等参数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当研究区域的沉积环境、沉积岩相在空间上变化较大时,这种假设是不十分严谨的。
这样,利用地震的反演技术,在已知钻孔的约束或标定下,通过反演数据体上相关研究砂层目的层的识别、界定,图2 S8-1—BJ11—WS03—WS08—S13-1联井剖面测井与反演剖面对比图图3 砂体在波阻抗反演剖面上的显示图4 砂体(高波阻抗蓝色显示)、煤层(低波阻抗红色显示)在反演剖面上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刚生于1986年,王坪煤矿机采操作工。
之前,他是个歌手,曾经组过乐队,也颇有生意头脑,在山西戏曲学校上学时就在太原酒吧走穴,并组织起一个演出班子,期间和妻子相爱,随后结婚,并在2008年生下女儿欢欢。
退出串场卖唱的生活后,试过传销、销售员等职业都失败了,妻子没有乳汁,女儿嗷嗷待哺,2009年下井挖煤。
他说这是生活所逼,其中滋味“干过的都知道,没干过的也不会理解”。
王刚和他的工友谈到危险、事故,都是面带微笑,让人不解。
第二天在矿区,遇到曾在小峪煤矿下井工作20多年,退休后到王坪矿区澡堂值班打扫卫生的李大爷,他说有次下井打顶时,机器打到嘴上,一下打在门牙上。
“黑里火星乱冒,一摸,牙全没了,赶快捂着嘴往上跑”。
现在退休了,看牙没人管,肺黑了一大片,尘肺补贴也领不到。
但他仍说自己很幸运,因为身上的五大件都在。
五大件所指的就是胳膊、腿、脑袋。
在矿区采访的两天,结束时都到黑夜,从王坪煤矿返回怀仁县城的208国道上,迎面都是开往矿区装煤重型卡车的车灯,排成长龙,闪一片海洋,让人恍惚置身北京四环。
是,这些黑黝黝的煤,最终输送到了城市。
煤的背后是一个个矿工。
那其中就有王刚,有他们努力挖煤,自嘲五大件的人生。
访谈对话80后大学生挖煤工王刚:煤矿下面是另一个世界主持人:你是学艺术的大学生,最终选择挖煤,反差比较大,这样过程是怎么样的?王刚:我不光学过艺术,还学过考古,毕业证就在这里扔着,说是压箱底的东西,其实没什么用处。
你们大城市比较光明,在我们这里你老爸当官,你就牛;老爸是挖煤的,你就菜。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你行也不行。
走出这个地方,那是我最初的梦想。
我曾躺在床头无数次的幻想,我以后是干吗的,我是传说中的流浪歌手吗,或者搞一些比较新潮一点的行业,没想到会变成一个挖煤的。
全国那么多行业,我为什么干这个,做梦都没想到。
我有一个姨夫在地方上当官,我在学校是考古专业,当时毕业国家不分配工作了,当时姨夫说,没事,你回来到文物局吧。
文物局是挺好的国家单位,可是当我回来了,正好他下台,他下台了我就没戏了,我继续再回到太原市,找工作。
主持人:什么时候决定做矿工?王刚:去年。
从去年3月干到现在,有一年多了。
当时,我已经找了老婆,还有一个女儿欢欢。
得养家,靠什么养家,每天端盘子一个月给你600块钱,连自己都养不了,没办法,去年三月开始入井工作。
“早晨五点黑咕隆咚的去了,下去也是黑咕隆咚,一直都是黑的,只有头顶的一盏灯,到你出井洗完澡后,是下午五点以后了,天已经又黑了。
不见阳光,一个冬天不知道阳光的感觉”主持人:你平时工作的情况是怎么样?王刚:我们3班倒。
分早,午,晚。
每班12小时,早班5点从家走,5:30班前会议,然后就下坑,到下午4:30出坑,洗澡完5点回家。
午班中午一点去,晚上一点回。
我这几天上夜班,晚上我9点从家里出门,9:30开会,开完会以后,拿上装备,然后就往下面走。
前面一段路有车,那车和咱们上面的车是不一样的,它像火车又不是火车,差不多像装煤的那种。
我们人坐进去,然后咚咚咚咚往下走。
在车上一般没人说话,每个人都闭着眼睛,等待着有半个小时的路程,车已经不能走的地方,就是人开始走。
煤矿下面是一层一层的,分高低不同的面采,煤矿工也分好多种。
炮掘先打开一个口,然后用机掘,我就是机掘,就是再打一个洞,像老鼠一样,打一个很深很深的洞,当你打完以后,有一个总采队,就是采煤的,他们再把这些煤都挖出来。
主持人:每天在下面工作是怎么样的感觉?王刚:北方冬天时,从早晨5点起来天是亮的吗?不是。
这边是工业城市,星星都看不到。
早晨五点黑咕隆咚的去了,下去也是黑咕隆咚,一直都是黑的,只有头顶的一盏灯,到你出井洗完澡后,是下午五点以后了,天已经又黑了。
不见阳光,一个冬天不知道阳光的感觉。
因为你的眼睛处于一种黑暗中,永远睡不够。
我们下班大部分时间是回家睡觉,睡醒以后上班,下班再睡觉,年复一年就这样。
说起来比较轻松,但工作起来不一样。
每天我们拿的东西在200斤以上,7月份暑伏天了,你是穿一个短袖背心,都觉得特别热,而我们大中午去的时候,穿上秋衣秋裤、棉衣棉裤,这么热的天气穿的这么厚,像一个北极熊一样,因为下边冷,下面温度特别冷,而且我们的衣服几乎是湿的。
主持人:第一次下井是怎么样承受下来的?王刚:第一下井时,抱着一个好奇心。
里面和上面的味道不一样的,潮、阴、暗,我第一天下去感觉特别热,不像说的那么冷,走的一身汗,因为你没有走习惯路,一下走那么远的路特别热,也是穿着棉袄。
我当时想这底下的人疯了,还穿着棉袄下来,那是第一天的感受,当然第一天只是绕了个圈就上来了。
下面空气的味道和上面不一样的,底下几千米都是潮的,煤是白垩纪时代才能产生的东西,那个时代的东西腐化之后变出的煤,那个味道形容不出来,又潮、阴、暗。
现在已经习惯了,闻不出什么味了,鼻子已经麻木了。
主持人:是怎么适应的?王刚:坚持,就是坚持。
我记得刚开始下去的时候,有多差劲吗?才三四十斤的东西就觉得非常重,每走两步就得休息,到了现在以后,如果让我拿三四十斤的东西,得偷偷的乐,悄悄的笑,这么轻松的活让我今天干了。
下面的东西都是好几百斤的,压的骨头都在叫,疼。
比如说,一块水泥拖板是四十多斤,第一次拿那个东西,这么大一块水泥,说这么沉。
到现在我扛两个,我说这么轻。
因为坚持下来了。
当然在坚持的路上,不是每个人都坚持下来的,当时招了300个人,坚持下来的人不到一半,剩下都逃兵了。
说不是人干的,不干了。
“前几天在井下等车,看到一个老工友,他在那儿看着远方,满脸都是黑的,两只眼特别红,我问他你在想什么。
他说,啥也没想。
我说,干这行的,干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去?他说,干到死才能上去。
”主持人:在底下工作,最担心还是安全问题吧?王刚:矿井底下最怕瓦斯爆炸,一次瓦斯爆炸就是毁灭性灾难。
一个瓦斯爆炸可以死多人,大同白洞是解放以来最大的一次瓦斯爆炸,当时是900多人下去,只上来200人。
全都死了。
我们当时过去参观的时候,这么大一堵墙,名字摆满了墙。
我不知道,问这些名字写这儿干吗。
他们说这些是死者。
他们说,当时钉棺材都订不过来。
当时700口棺材摆在那里是什么概念?主持人:会不会害怕?王刚:害怕,确实害怕。
每天去的时候都害怕。
有个和我一块的工人,也是八零后,刚来的第二个星期,上午在一起还说说笑笑,下午出事故,没了几个指头,手成了“非常六加一”,当时我看了都傻了,他说我还没找老婆。
当时那句话他是笑着跟我说的,我还没找老婆。
虽然这句话挺逗的,可是很触动一个人的心。
主持人:他的手怎么了?王刚:没指头了。
主持人:发生爆炸?王刚:不是,被机器切掉了。
这本身是个高危行业,我们这管理还算特别好,而小煤矿或者是国家不太重视的煤矿,那些人就像抓彩票一样,每天都有人中奖(编者注:指的是受伤)。
今天你看到我是这样,明天可能就不一样了。
当然每个人都害怕。
你幻想一下,咱们五个人吧,在这儿坐着,玩左轮手枪。
里面只上一颗子弹,谁也不知道那个打在头上是空枪还是真的上了子弹。
就是真的挺害怕。
当你下去的那一刻你就心里一直在想,必须得脑子十二分清醒不能任何一点闪失,即使小伤、磕磕碰碰的是不可避免,人和大型机器、石头不一样。
人走的地方只有和商店柜台差不多宽,剩下的地方都是危险区。
所以说我不害怕那是骗人的。
主持人:你说干这一行,就是在卖命。
王刚:相当于是在卖命,为什么这一行的工资相对比较高呢。
因为他是一个全国最高危的行业,你听过吗,入井三分险,只要你一入井就已经逐步制定了有危险,不确定几时会有。
刚才说了像福利彩票一样,可能是你中,可能是他中,可能是我中。
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同事,我们每天都在一起,那天上午去参观了白洞矿难遗址,心情比较沉重,他说走吧咱们去上班。
我说下午不想去了。
他说:干吗,咋不去了,少挣多少钱。
我说,少挣多少钱我也不想去了,看到那么多人的名字,怕我的名字也发上去。
他说,你就乱说话吧。
我说,我反正不去,你下午也别去了,你跟我一起玩牌吧或打会CS之类的。
他说,我才不像你呢。
然后就去了,第二天他老婆看他没回来,着急给他打电话,结果他出事故了,脊椎被打得凹进去了,有三节被打的凹进去了,在床上躺了一年多,一直到现在才恢复能走路,去年就一直躺着。
那天和我在一起吃饭,我说,你看,我每天活蹦乱跳。
他说,当时没听你的真后悔。
主持人:你自己想过,会有面对这种危险的时候吗?王刚:想过。
主持人:你想的时候想些什么?王刚:比如说……主持人:你老婆孩子。
王刚:对,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面临到危险,第一点想到老婆孩子,我挂了老婆怎么办?老婆可以再嫁,孩子怎么办?孩子谁来养?这是最直接的一点,没有任何掺杂的杂念,当你遇到危险的那一刻就害怕了。
前几天在井下等车,看到一个老工友,他在那儿看着远方,满脸都是黑的,两只眼特别红,我问他你在想什么。
他说,啥也没想。
我说,你干了多年了。
他说20多年。
我说,你今天多少岁了。
他说,58了。
我说,都58了,在这个煤矿行业应该不用干这行了,都一辈子了。
他说,上不去,我早就想上去了,上不去。
我说,干这行的,干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去?他说,干到死才能上去。
当时听了心里特别难受。
如果让我我一辈子干这行,我真的受不了。
不光是我受不了,任何一个八零后,有思想的人都受不了,每天看不到太阳,每天都和煤打交道,一醒来就下去,煤、水,下面穿的是雨鞋,下面都是泥,和现在的路是不一样的,幻想是幻想不出来的,煤都是湿的,一干会发生爆炸。
而且地下的风得一直吹,狂风一直吹,煤炭有瓦斯,当瓦斯聚集在一起,到一定程度就发生爆炸。
所以那个风得一直吹,就特别冷。
不像电风扇,那风特别大。
可能是我刚干这行时间不久,每天上班之前就特别愁,我从迈第一步往下走,去换那身衣服时,穿那身衣服是黏的、湿的,特别凉,每天都黏着穿在身上,我就开始发愁,就想怎么又要去,当时心就像刀子绞一样。
当然,我们这个煤矿算一个好一点的,管理比较严,事故比较少。
如果说我们的煤矿是无事故煤矿,那是不可能的。
在中小型煤矿里面可能我们这个比较好,这个地方已经算管理好的,尤其是近几年来,条件已经很好了,每个人都有洗澡的地方,下班可以洗热水澡,可以有水喝。
“上面顶子都塌了,老工人都懂,他们一听声音不对,他们哗就跑了,像兔子一样,我当时楞在那,后来快塌到跟前我也跑。
要被压到就是肉饼了”主持人:那你遇到过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时候?王刚:顶子全塌了,当时我还是新工人,不懂跑。
煤矿下面有支起的架子,领导为了让资源回收,把架子撤出来,架子棚子都有相当大的压,我们再把棚子弄倒的时候,上面顶子都塌了,老工人都懂,他们一听声音不对,他们哗就跑了,像兔子一样,我当时楞在那,后来快塌到跟前我也跑。
要被压到就是肉饼了,这是零距离接触事故。
我还没见过瓦斯爆炸这些,那些东西是不能见的,一见就是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