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艾滋病的流行,真菌性肠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恶 性肿瘤患者由于接受放疗或化疗,亦容易并发肠道真菌感染,但往往由于症状不典 型而得不到及时诊断。据Prescott等报道,对890例恶性肿瘤病例尸检,肠道真菌感染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第 1/15 页)[2008-4-27 17:31:35]
D 3.医源性因素 如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条件致病性真菌过度生长, C D 或肠道手术增加了感染机会。
真菌性肠炎之病理变化,主要见于真菌侵袭肠壁各层。毛霉菌、曲菌和少数由白色 念珠菌所致的肠炎,而且还可侵犯浆膜下层及肠系膜的小动脉和小静脉,破坏管壁 引起真菌性脉管炎和真菌性血栓的形成。这些病变在毛霉菌感染时尤为突出。本病 有时还可由两种真菌混合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合并毛霉菌,或白色念珠菌合并曲菌 感染。因此病理检查时,最好同时结合真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有利于
D 菌在肠道的过度生长而出现水样腹泻。医务人员的手亦有较高的带菌率,可成为免 D 疫功能低下患者的重要传播途径。1997年,Linbimova等报告圣彼得堡某医院血液病 C 房。出现医源性念珠菌病暴发,9例患者中有4例为念珠菌肠炎,另5例为念珠菌菌血
症。口腔念珠菌病通常是艾滋病的早期指征,而往往伴有食管和肠道念珠菌感染。 曲菌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但正常人皮肤、黏膜并不适于曲菌生长,仅出现一过性
D 3.毛霉菌肠炎 因摄入被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所致,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有胃 C D 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临床表现由于受累部位和感染程度的不同而差异较大。其特
点是血管栓塞后引起黏膜溃疡甚至穿孔的表现,多伴有胃的感染和胃溃疡。可出现 腹痛、腹泻、呕血和黑便,或肠穿孔导致腹膜炎,或侵入胃肠血管导致血行播散,
D 胞吞噬后,不易被杀死,可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感染播散。而曲菌内毒素和溶 C D 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则可导致感染灶周围组织坏死。此外,一次摄入的真菌数量亦可
成为感染发生的决定因素。如Krause曾给健康人口服1012CFU(菌落形成单位)的白念 珠菌,数小时后发生肠道感染,随后出现念珠菌菌血症。
方向反复分支的倾向,排列呈放射状或珊瑚状。 毛霉菌属于接合菌亚门,有性孢子为接合源自文库子,无性孢子为孢子囊孢子。菌丝不分
D 隔,较粗大,壁厚具有折光性。约为曲菌菌丝的2~3倍,呈直角分支,可见膨大细 C D 胞及弯曲菌丝;孢子囊柄直接由菌丝长出。致病菌以毛霉科中的根霉属、毛霉属、
犁头霉属等3类最为常见,特别是根霉属中的少根根霉和米根霉,常侵犯胃肠道。 组织胞浆菌有荚膜组织胞浆菌和非洲组织胞浆菌之分,属不全菌亚门,为双相型真
真菌性肠炎的发病诱因包括: 1.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2.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肿瘤化疗或放疗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 3.存在某些基础疾病如慢性肝病、糖尿病、AIDS等。
D 4.肠道营养不良和手术创伤。 D 发病机制: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尚未完全清楚。感染的发生是病原菌与人 C 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第 4/15 页)[2008-4-27 17:31:35]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
诊断。而真菌感染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性病灶,在真菌性肠炎中则少见。显微镜 下所见:肠黏膜有局灶性坏死及溃疡形成。溃疡有的表浅,有的深达黏膜下层,有 的表面有假膜形成。假膜有大量的真菌、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及少量炎性细胞组 成。肠壁各层,尤其是黏膜下层呈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多少不 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并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有时可见到脓肿。 临床表现: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第 3/15 页)[2008-4-27 17:31:35]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
地丝菌为酵母样真菌,属于不全菌亚门,丛梗孢科,地霉属。粪等标本直接涂片经 10%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镜下可见细的分隔菌丝,以及长方形关节孢子,约 4μm×8µm大小,革兰染色阳性,两个关节孢子之间无间隙,有时关节孢子一角有 芽管生出。偶见圆形孢子,胞壁增厚。
炎型毒蕈中毒,表现为剧烈腹泻、腹痛和呕吐,但腹泻是单纯由真菌毒素引起,与 细菌性食物中毒不同,不伴有病原菌的感染,故不属于感染性腹泻的范畴。
D 侵犯肠道的真菌包括病原性真菌,如组织胞浆菌、副球孢子菌,以及条件致病性真 C D 菌,如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地丝菌等。病原性真菌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既可
侵犯免疫功能低下者,亦常侵犯免疫功能正常者。条件致病性真菌则多见于内源性 感染,发病与人体免疫力降低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1.念珠菌肠炎 最常见,好发于儿童,尤其是营养不良或严重衰竭的婴儿。主要表 现为腹泻,大便每天10~20次,呈水样或豆腐渣样,泡沫比较多且呈黄绿色,可伴有
D 腹胀、低热,甚至呕吐,但腹痛少见。粪标本碘涂片可见大量出芽酵母和菌丝,培 D 养多为白色念珠菌。患儿常伴有鹅口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往往于发病前有应用 C 广谱抗生素史。免疫缺陷患者易发展为播散性念珠菌病。如按一般细菌性肠炎治
D 或腐生方式生存,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根据生 D 长特性与形态差异,可将真菌简单分为酵母、真菌和蕈(蘑菇)。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 C 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
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
D 带菌。因此,虽然曲菌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但人体曲菌感染多为外源性的。并与 C D 职业有关,常见于农民、园艺工人和酿酒工人。以肺曲菌病较多见。曲菌肠炎往往
继发于肺曲菌病或为曲菌败血症的表现之一。 毛霉菌引起肠道机会性感染的频率仅次于念珠菌和曲菌,且危害性最大,通常发病
D 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病例多在死后尸检才发现。毛霉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其 C D 子囊孢子可不断释放到空气中,人体吸入或随污染食物摄入这些孢子是常见的感染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
的发生率为1.6%,病原包括念珠菌和曲菌。组织胞浆菌肠炎则已成为艾滋病患者的 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对真菌性肠炎的认识,以便及时诊断和及 早治疗,尤其需要特效的抗真菌药物加以防治。 流行病学:念珠菌中最常见者是白念珠菌,除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亦存在于正常人 皮肤、口腔、肠道、阴道等处,消化道带菌率高达50%。食品、蔬菜、水果,甚至饮 料亦可成为肠道念珠菌感染的传播媒介。原有鹅口疮的婴儿,念珠菌下行感染可引 起食管炎和肠炎。新生儿念珠菌肠炎则是经产道吞咽带念珠菌的阴道分泌物而感染 或宫内感染所致。慢性肝病或恶性肿瘤患者,以及滥用广谱抗生素者,可因白念珠
D 菌。在组织内和37℃培养基中呈酵母型。直径2~4µm;在室温下生长缓慢,为白色 C D 菌丝集落,有典型的齿轮状大分生孢子。菌丝分隔,传染性很强。
副球孢子菌亦为双相型,在自然环境中或在25℃沙保培养基上呈菌丝相生长,菌落 小,镜下可见宽1~2µm有分隔的分支菌丝,在菌丝两侧有圆形或卵圆形、约3~6µm 大小的侧生小分生孢子。在组织内或在37℃血琼脂上呈酵母相生长,形成大的卵圆 形或球形酵母体,直径10~60µm,周围环绕多个芽生孢子,小者1~2µm,大者10~ 30µm。
方式。毛霉菌肠炎多伴有胃毛霉菌病,发病与年龄、种族、性别关系不大,好发于 有糖尿病酸中毒、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D 组织胞浆菌病和副球孢子菌病属于地方流行性真菌病,主要分布在美洲,尤其是美 C D 国中部和巴西,但世界各地均有散发,我国报道不到10例。流行区人群有80%~90%
出现组织胞浆菌菌素皮试阳性。该菌的菌丝体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实验室感染。副 球孢子菌病多见于美洲亚热带森林地区,好发于户外工作的男性。这两种真菌引起 的肠炎常继发于肺部感染或为全身播散性感染的一部分,单纯肠炎表现者罕见。经 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患者之间不直接传播。
D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 C D 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
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 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D 真菌性食物中毒或称真菌中毒症,包括真菌毒素中毒和毒蕈中毒。因进食受真菌污 C D 染的食物或误食毒蘑菇所致。临床表现各不相同,部分病例伴有腹泻,尤其是胃肠
地丝菌是一种少见的条件致病菌,可寄生于土壤,以及蔬菜、水果上。亦常感染肺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第 2/15 页)[2008-4-27 17:31:35]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
及肠道。病原可由口腔、呼吸道、皮肤侵入,或为内源性的,因本菌可从健康人 粪、尿、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到。地丝菌感染多见于有严重免疫缺陷的患者或继发于 慢性消耗性疾病,发病与性别、年龄、职业等关系不大。 病因:引起真菌性肠炎的病原主要是念珠菌,其次是曲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 副球孢子菌和地丝菌等。偶见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真菌和新型隐球菌。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
疾病名:真菌性肠炎 英文名:fungal enteritis 缩写: 别名: ICD号:K63.8 分类:消化科 概述:真菌在分类学上已独立为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平行。真菌具有坚固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性的,以寄生
疗,症状反而加剧,腹泻呈迁延性经过,常数月不愈,且愈后易复发。
D 2.曲菌肠炎 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体力劳动者,多为烟曲菌所致。由于烟曲菌并非 D 肠道正常菌群,故感染是外源性的,往往继发于肺曲菌病。曲菌有侵犯血管之倾 C 向,菌丝可穿入血管壁导致血栓形成。曲菌肠炎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和血便为主,可
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腹泻常不典型,也缺乏念珠菌肠炎的迁延性经过,侵犯血管 后易发展为播散性曲菌病。
D 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 C D 4.组织胞浆菌肠炎 具有地方流行性,多见于艾滋病患者或儿童,因吸入或摄入来
自污染土壤中的孢子所致。临床经过酷似局限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起病缓慢, 有发热、消化不良、腹泻、黑便、腹痛,有时呕吐。常伴有肺部感染灶,但以肠炎 为主要表现。
5.副球孢子菌肠炎 继发于肺部感染灶或经血行播散而感染。本病亦具有地方流行 性。主要见于巴西中部高原,经常接触土壤的人群较易患此病。病变多在回盲部,
曲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无性孢子为分生孢子,但有些种单营 无性生殖。曲菌共有132个种和18个亚种。致病菌主要是烟曲菌、黄曲菌、黑曲菌等
D 10种。病灶中的曲菌孢子大小约3~4µm,形状不整,密集成群。曲菌菌丝长短不 C D 一,多呈杆状,有分隔,直径较孢子稍大,菌丝呈锐角分支,并有多根菌丝朝同一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为条件致病性真菌中的主要一 属,共有150余种。其中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最常见,且致病性较强。念珠菌为 双相型真菌,酵母体呈卵圆形或圆形,带有单个芽生孢子,直径2.5~5µm,可相互
D 连接形成假菌丝,菌丝体长为5~10µm,可见成串的孢子。在培养基上24h可形成较 D 大的顶端厚壁孢子,而在含血清沙保培养基上37℃ 1~3h可见芽管形成。念珠菌胞壁 C 上所含甘露糖蛋白是血清学诊断的靶抗原。
1.机体方面 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吞噬细胞的数量减少,趋
D 化性丧失,杀菌力下降等,是真菌性肠炎发病的主要因素。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
一个特点,就是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免疫功能低
C D 下。 2.菌体方面 如白念珠菌细胞壁含甘露糖,能加强其黏附力,且白念珠菌在组织内 常呈菌丝体,与酵母体相比,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又如荚膜组织胞浆菌被巨噬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