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
生理盐水肠道冲洗辅助治疗真菌性肠炎效果观察

t n fr1 3tme ,3— 6h tme o c v r a .Afe rame t h n ea H au sd tr n da d t eso l i o — i s o /i , n ee e yd y trte t n ,t ee trl P v l ewa eemie n h to
t o r r lg oup( P< O . Co c u i n O n t a i fr tn he a .01) n l so he b s so ou i e t r py,t m p o e nt r r i ton c n bt i atsa t he i r v d e e alirga i a o an s i fc o— r f c i e e s i he te t e toff nga nt rts y efe tv n s n t r a m n u le e ii. Ke y wor s: f ng le e ii ; s i e e a r i to d u a nt rts al ne; nt r lirga in ,
h 次 , / , 疗 1 3次 。 结 果 观 察 组 治 疗后 肠 道 P 值 显 著 低 于治 疗 前 及 对 照 组 治 疗 后 ( P<O 0 ) 治 愈 率 显 / 1次 d 治 ~ H 均 .1 ,
著 高 于对 照 组 ( < O 0 ) P . 1 。结 论 对 真 菌性 肠 炎腹 泻 患者 在 常 规 治疗 的基 础 上 , 以 温 生 理 盐 水 肠 道 冲 洗 可 显 著 改 善 辅
fn a n eii we er n o ydvd dit wog o p .I h o to r u u g le trt r a d ml iie no t r u s nt ec n r l o p,tep t n swe es betd t h o t e s g h a i 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 u jce ot er ui n
与甲硝唑相关的真菌性肠炎1例

后 3~7 d出 现 明显 的 膀 胱 痉 挛 性 疼 痛 , 予 对 症 处 理 解 痉 给 止痛 , 3 后症 状消失 。 2~ d
本组 9 4例 , 6 男 2例 , 3 女 2例 , 龄 l 年 2~6 3岁 , 均 2 3 双 丁导 管 梗 阻 的 预 防 梗 阻 一 般 发 生 在 肾 功 能 不 良 平 . 3 . 。 其 中输 尿 管 狭 窄 3 7 5岁 2例 , 尿 管 切 开 取 石 3 输 0例 , 的情 况 下 , 管 在 肾脏 内保 留时 间 过 长 , 激 肾 脏 , 响 肾 巨 导 刺 影
尿 或解除水肿 引起 的梗 阻 , 在术 后 1 应 ~4周 拔 管 ; 预 防 显 减 少 梗 阻 的发 生 。 本 组 无 1 发 生 梗 阻 现 象 。 对 例 输 尿 管 狭 窄 和 输 尿 管 吻 合 术 肾脏 输 尿 管 成 形 术 者 , 后 置 2 4 膀 胱 冲洗 的护 理 术 . 输 尿 管 或 肾 切 开 取 石 后 留 置 导 尿
军 , 明顺 , . 丁管 内 引 流 在 尿 路 手 术 中 的应 沈 等 双
用 [] 中华 泌 尿 外 科 杂 志 ,96 1( )52 J. 19 ,7 9 :5
( 昱 编辑 ) 闰
文 章 编 号 : 0 5—8 8 2 0 0 10 4 6( 0 2) 3—0 3 2 3—0 2
维普资讯
第 2 4卷 3期 20 0 2年 6月
宁 夏 医 学 院 学 报
J u a fNig i dc l g o r l n xa Me i Col e n o al e ・ 2 3 ・ 3
会 报告如 下。
1 临 床 资 料
管 1 ~2个 月 , 膀 胱 镜 下 拔 除 导 管 。 本 组 9 在 4例 术 后 1周 管 者 , 尿 液 颜 色 较 红 , 行 膀 胱 冲 洗 。 冲洗 液 的 量 不 宜 太 如 应
真菌性肠炎不能吃什么,真菌性肠炎的注意事项

真菌性肠炎不能吃什么,真菌性肠炎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真菌性肠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真菌性肠炎的饮食注意事项2. 真菌性肠炎的其他注意事项*二、真菌性肠炎的简介*三、真菌性肠炎的高发人群和危害真菌性肠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真菌性肠炎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适宜:1.1、宜吃抗菌杀菌的食物。
1.2、宜吃保护胃肠粘膜的食物。
1.3、宜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
宜吃食物:香椿:香椿具有抗菌,杀菌的作用,对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的作用,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
每天100-200克为宜。
牛奶:牛奶富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营养物质,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
每天300-500毫升为宜,加热饮用为宜。
鲫鱼:鲫鱼富含有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多种矿物质元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每天200-300克为宜。
饮食禁忌:1.1、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粑、年糕、糯米饭。
1.2、忌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洋葱、红薯、黄豆。
1.3、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蒜。
忌吃食物:糯米饭:糯米饭是属于比较难消化的食物,容易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也容易导致便秘,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宜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黄豆:黄豆属于比较容易产气的食物,容易导致肠道胀气,腹部胀满,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利于恢复。
宜吃不产气的食物。
生蒜:生蒜是属于刺激的食物,容易刺激胃肠粘膜,导致充血水肿,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的。
宜吃清淡的食物。
2、真菌性肠炎的其他注意事项 2.1、尽量避免大剂量长时间的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药物,特别是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生素或抗生素加激素同时使用。
应多服维生素C。
2.2、经常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腹腔手术和口腔拔牙后,发生感染时,应积极治疗。
2.3、皮肤皱褶处,尽量避免潮湿或肥皂制剂。
2.4、经常从事洗涤工作者,要注意甲床、甲沟变化,及早检查和处理。
2.5、局部有坏死组织和化脓性病损,应按外科治疗原则处理。
肠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肠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肠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肠道上的炎症,很多人都会有肠炎的症状,引起肠炎的原因有很多,那么你知道肠炎的发病原因到底是哪些吗?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肠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肠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一、症状1.急性肠炎在我国以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无性别差异,一般潜伏期为12〜36小时。
恶心、呕吐、腹泻是急性肠炎的主要症状。
2.慢性肠炎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
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1〜2小时一次,甚至出现大便失禁。
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或)餐后腹泻。
直肠严重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
粪质多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常带脓血。
部分患者便鲜血,其病变限于直肠,称出血性直肠炎,血液或大便分开排出,或附着于正常或燥粪表面,常被误认为是痔出血。
直肠炎患者亦常排黏液血便,甚至出现大便失禁。
病变若扩展至直肠以上,血液往往与粪便混合或出现血性腹泻。
查体可见脐周或下腹部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二、治疗1.病原治疗病毒性肠炎一般不需病原治疗,可自愈。
细菌性肠炎,最好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
患细菌性痢疾时,因痢疾杆菌对常用抗菌药广泛耐药,一般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基异瞠(复方新诺明)、毗哌酸、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空肠弯曲菌肠炎可用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治疗。
耶尔森小肠结肠炎杆菌肠炎一般应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坐、四环素、氯霉素等。
沙门菌肠炎轻型病人可不用抗菌药,重型病人可用氯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哩。
侵袭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用新霉素、粘菌素和庆大霉素等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阿米巴痢疾、雅尔氏鞭毛虫和滴虫引起的肠炎,可用甲硝哒坐(灭滴灵)治疗。
血吸虫病可用毗摩酮治疗。
白色念珠菌肠炎以制霉菌素口服,疗效较好。
伴有全身性真菌感染者,则需应用二性霉素B治疗。
肠炎症状有哪些?

肠炎症状有哪些?
关于《肠炎症状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得了肠炎病症之后,病人可能一开始是亚急性的肠炎,一般危险期大概在12到36个钟头上下,会相继觉得到恶心干呕,乃至是大幅度性的腹泻的症状,排便和很稀一样,常常会伴随消化不良和持续的排便量多,排便黏连,比较严重的可能会便血。
病症
典型症状
1.急性肠炎一般危险期为12~36钟头。
恶心想吐、呕吐、腹
泻是急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2.慢性结肠炎临床症状为长期性漫性、或反复发病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则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
别的病症
一部分病人便鲜血,黏液血便,乃至出現大便失禁,顽强腹泻,体检由此可见脐周或下腹轻微压疼、肠鸣音亢进、脱肛。
确诊根据
1.细菌性肠炎可作排泄物及排便塑造,得到病菌就可以诊断。
2.病毒性肠炎能用透射电镜、免疫力透射电镜、免疫荧光及血清学检查如补体结合实验、酶联免疫吸咐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查验病毒感染的抗原和抗体。
3.裂头蚴性肠炎可立即镜检,找寻病原菌以及幼虫。
4.真菌性肠炎可从排便中立即抗酸染色,在显微镜下查验细菌或作排便细菌塑造。
儿童真菌性肠炎患者血清IL-27增高及其意义

wt m cs t t a s a v ut yrci r prt gcaat s c R C uv nls . eut T el e o srm I・ i yoi i e i l sea ae b e e ea n hrc r ts( O )c r a a i R sl h vl f e h sn sn iw l d e v o i e i i e ys s e u L
2 a i ic nl icesd i hl e i y o i i et ai ta a o vr t t a sgo pa dh at o t l ru 7 w ss nf a t r e c i rnw t m c s ts n l nt t f i l ne i l r n el y cnr o p(P gi yn a n d h s n i s h h a i sn i u h og
【 要】 目的 评 价血清 I- 对儿童真菌性肠 炎的诊 断价值 。方法 收集 8 例儿 童真菌性肠炎 ,1 摘 L7 2 9 6 例儿 童病 毒性肠炎 和 4 例健康对照者 的临床资料及血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LS 检测血清 中 I一7和降钙素原 ( rcl tnn P T 的 1 E IA) L2 Poa io i, C ) ci
cr A C ofme yR Caa s a 0 8 (5 C ni neit a ( I : .3 .9 o - .A ebs ct fvl ue( U )cni db O nl iw s .2 9 % of e c e l C ) 0 6 - 8 )fr L2 r ys d nr v 0 I 7 th et u— a t o —
u l v lo 一 7 a d P T o 9 c i r n wi c ssi tsi ai , 1v r la t e t r i n 1 h at y v l n e r e e d tc e y m e e f L 2 n C f h l e t my o i n e t ls 6 iag s o n ei sa d 4 e h ou te sw r ee td b I 8 d h n r t l E I A.T e a s ca in b t e n I 一 7 a d w i l o el o n n C a n l s d LS h s o it ew e L 2 n h t b o d c l c u t d P T w sa ay e .T e d a n si v l e o 2 n c i rn o e a h i g o t a u f L一7 o h l e c I d
肠炎什么症状 病因介绍

肠炎什么症状病因介绍
*导读:肠炎什么症状,病因介绍:肠炎什么症状空格细菌性肠炎、肠炎什么症状空格病毒性真菌性肠炎、肠炎什么症状空格寄生虫性肠炎。
……
如今越来越多人患上肠胃的病症,肠胃病也开始趋向于年轻化,因为经常饱一顿饿一顿,这样是极其容易引起肠胃不适,甚至是癌症,那么如果是肠炎什么症状,导致肠炎的病因有哪些,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列举几个常见病因。
*肠炎什么症状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肠炎病因之一,可能是由于食用了过期、变质的食物,从而导致肠胃感染了大肠杆菌、耶尔森菌、空肠弯曲杆菌、沙门菌等等病菌,导致病毒性肠炎。
*肠炎什么症状病毒性真菌性肠炎
真菌性肠炎是由于误食用了一些有毒的蘑菇,俗话说颜色越艳丽的植物,所含的毒性也就会越强,所以有一些其貌不扬的蘑菇通常会被人所忽略它的安全性,看起来觉得没有毒就摘来吃,所以一些不常见或者是不熟悉的菇类不要乱食用。
*肠炎什么症状寄生虫性肠炎
这种肠炎通常是由于患者本身体内有寄生虫,而寄生虫不仅会吸收人体所需的营养,还会分泌出一些分泌物,从而影响肠胃的健康,常见的寄生虫有蛔虫、弓形虫、钩虫、球虫、鞭毛虫等。
所以说,想要自己的肠胃健康,不用担心肠炎什么症状之类的问题,就要好好照顾自己,坚持饮食规律,坚持吃早餐,而午餐和晚餐都保持只吃七分饱,这样就可以很好维护肠道的健康了。
肠道疾病-小儿真菌性肠炎-病情特征及常用治疗药物

肠道疾病-小儿真菌性肠炎-病情特征及常用治疗药物真菌性肠炎是指因肠道真菌感染而引起的肠炎,有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其中主要以白念珠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白念珠菌性肠炎多见。
白念珠菌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之一,常由口腔念珠菌病发展而来,也可发生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肠炎。
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较多,起病可急可缓,大便次数增加,为黄色水样便,有黏液,泡沫多,伴发霉气味,有的像豆腐渣样,严重者的可为脓便或脓血便,可有低热、呕吐、腹胀及腹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主要由真菌寄生于肠黏膜而引起炎症致病。
但在下列情况时易继发本病:(1)当机体患严重肝肾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或恶性肿瘤时引起恶病质,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2)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化学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等皆可使机体和组织的抗病能力减弱,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真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侵袭肠道组织而易引起肠道真菌病。
(3)继发于消化道的某些疾病,如痢疾、食管脓肿、肠梗阻等,或某些基础疾病如慢性肝病、糖尿病、艾滋病(AIDS)等。
(4)肠道营养不良和手术创伤同样可诱发真菌性肠炎。
2.发病机制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完全清楚。
感染的发生是病原菌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机体方面: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吞噬细胞数量减少,杀菌力下降,趋化性丧失等,都是真菌性肠炎发病的主要因素。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一个特点,就是常发生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这些患儿的共同之处就是免疫功能低下。
(2)菌体方面:如白念珠菌细胞壁含甘露糖,能加强其黏附力,且白念珠菌在组织内常呈菌丝体,与酵母体相比,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
又如荚膜组织胞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不易被杀死,可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感染播散。
而曲菌内毒素和溶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则可导致感染灶的周围组织坏死。
此外,1次摄入的真菌数量亦可成为感染发生的决定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化性丧失,杀菌力下降等,是真菌性肠炎发病的主要因素。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
一个特点,就是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免疫功能低
C D 下。 2.菌体方面 如白念珠菌细胞壁含甘露糖,能加强其黏附力,且白念珠菌在组织内 常呈菌丝体,与酵母体相比,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又如荚膜组织胞浆菌被巨噬细
D 菌在肠道的过度生长而出现水样腹泻。医务人员的手亦有较高的带菌率,可成为免 D 疫功能低下患者的重要传播途径。1997年,Linbimova等报告圣彼得堡某医院血液病 C 房。出现医源性念珠菌病暴发,9例患者中有4例为念珠菌肠炎,另5例为念珠菌菌血
症。口腔念珠菌病通常是艾滋病的早期指征,而往往伴有食管和肠道念珠菌感染。 曲菌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但正常人皮肤、黏膜并不适于曲菌生长,仅出现一过性
疗,症状反而加剧,腹泻呈迁延性经过,常数月不愈,且愈后易复发。
D 2.曲菌肠炎 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体力劳动者,多为烟曲菌所致。由于烟曲菌并非 D 肠道正常菌群,故感染是外源性的,往往继发于肺曲菌病。曲菌有侵犯血管之倾 C 向,菌丝可穿入血管壁导致血栓形成。曲菌肠炎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和血便为主,可
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腹泻常不典型,也缺乏念珠菌肠炎的迁延性经过,侵犯血管 后易发展为播散性曲菌病。
D 胞吞噬后,不易被杀死,可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感染播散。而曲菌内毒素和溶 C D 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则可导致感染灶周围组织坏死。此外,一次摄入的真菌数量亦可
成为感染发生的决定因素。如Krause曾给健康人口服1012CFU(菌落形成单位)的白念 珠菌,数小时后发生肠道感染,随后出现念珠菌菌血症。
地丝菌是一种少见的条件致病菌,可寄生于土壤,以及蔬菜、水果上。亦常感染肺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第 2/15 页)[2008-4-27 17:31:35]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
及肠道。病原可由口腔、呼吸道、皮肤侵入,或为内源性的,因本菌可从健康人 粪、尿、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到。地丝菌感染多见于有严重免疫缺陷的患者或继发于 慢性消耗性疾病,发病与性别、年龄、职业等关系不大。 病因:引起真菌性肠炎的病原主要是念珠菌,其次是曲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 副球孢子菌和地丝菌等。偶见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真菌和新型隐球菌。
D 菌。在组织内和37℃培养基中呈酵母型。直径2~4µm;在室温下生长缓慢,为白色 C D 菌丝集落,有典型的齿轮状大分生孢子。菌丝分隔,传染性很强。
副球孢子菌亦为双相型,在自然环境中或在25℃沙保培养基上呈菌丝相生长,菌落 小,镜下可见宽1~2µm有分隔的分支菌丝,在菌丝两侧有圆形或卵圆形、约3~6µm 大小的侧生小分生孢子。在组织内或在37℃血琼脂上呈酵母相生长,形成大的卵圆 形或球形酵母体,直径10~60µm,周围环绕多个芽生孢子,小者1~2µm,大者10~ 30µm。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第 3/15 页)[2008-4-27 17:31:35]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
地丝菌为酵母样真菌,属于不全菌亚门,丛梗孢科,地霉属。粪等标本直接涂片经 10%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镜下可见细的分隔菌丝,以及长方形关节孢子,约 4μm×8µm大小,革兰染色阳性,两个关节孢子之间无间隙,有时关节孢子一角有 芽管生出。偶见圆形孢子,胞壁增厚。
D 3.医源性因素 如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条件致病性真菌过度生长, C D 或肠道手术增加了感染机会。
真菌性肠炎之病理变化,主要见于真菌侵袭肠壁各层。毛霉菌、曲菌和少数由白色 念珠菌所致的肠炎,而且还可侵犯浆膜下层及肠系膜的小动脉和小静脉,破坏管壁 引起真菌性脉管炎和真菌性血栓的形成。这些病变在毛霉菌感染时尤为突出。本病 有时还可由两种真菌混合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合并毛霉菌,或白色念珠菌合并曲菌 感染。因此病理检查时,最好同时结合真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有利于
方式。毛霉菌肠炎多伴有胃毛霉菌病,发病与年龄、种族、性别关系不大,好发于 有糖尿病酸中毒、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D 组织胞浆菌病和副球孢子菌病属于地方流行性真菌病,主要分布在美洲,尤其是美 C D 国中部和巴西,但世界各地均有散发,我国报道不到10例。流行区人群有80%~90%
出现组织胞浆菌菌素皮试阳性。该菌的菌丝体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实验室感染。副 球孢子菌病多见于美洲亚热带森林地区,好发于户外工作的男性。这两种真菌引起 的肠炎常继发于肺部感染或为全身播散性感染的一部分,单纯肠炎表现者罕见。经 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患者之间不直接传播。
真菌性肠炎的发病诱因包括: 1.广谱抗生素的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2.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肿瘤化疗或放疗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 3.存在某些基础疾病如慢性肝病、糖尿病、AIDS等。
D 4.肠道营养不良和手术创伤。 D 发病机制: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尚未完全清楚。感染的发生是病原菌与人 C 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炎型毒蕈中毒,表现为剧烈腹泻、腹痛和呕吐,但腹泻是单纯由真菌毒素引起,与 细菌性食物中毒不同,不伴有病原菌的感染,故不属于感染性腹泻的范畴。
D 侵犯肠道的真菌包括病原性真菌,如组织胞浆菌、副球孢子菌,以及条件致病性真 C D 菌,如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地丝菌等。病原性真菌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既可
侵犯免疫功能低下者,亦常侵犯免疫功能正常者。条件致病性真菌则多见于内源性 感染,发病与人体免疫力降低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艾滋病的流行,真菌性肠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恶 性肿瘤患者由于接受放疗或化疗,亦容易并发肠道真菌感染,但往往由于症状不典 型而得不到及时诊断。据Prescott等报道,对890例恶性肿瘤病例尸检,肠道真菌感染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第 1/15 页)[2008-4-27 17:31:35]
D 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 C D 4.组织胞浆菌肠炎 具有地方流行性,多见于艾滋病患者或儿童,因吸入或摄入来
自污染土壤中的孢子所致。临床经过酷似局限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起病缓慢, 有发热、消化不良、腹泻、黑便、腹痛,有时呕吐。常伴有肺部感染灶,但以肠炎 为主要表现。
5.副球孢子菌肠炎 继发于肺部感染灶或经血行播散而感染。本病亦具有地方流行 性。主要见于巴西中部高原,经常接触土壤的人群较易患此病。病变多在回盲部,
1.念珠菌肠炎 最常见,好发于儿童,尤其是营养不良或严重衰竭的婴儿。主要表 现为腹泻,大便每天10~20次,呈水样或豆腐渣样,泡沫比较多且呈黄绿色,可伴有
D 腹胀、低热,甚至呕吐,但腹痛少见。粪标本碘涂片可见大量出芽酵母和菌丝,培 D 养多为白色念珠菌。患儿常伴有鹅口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往往于发病前有应用 C 广谱抗生素史。免疫缺陷患者易发展为播散性念珠菌病。如按一般细菌性肠炎治
D 3.毛霉菌肠炎 因摄入被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所致,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有胃 C D 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临床表现由于受累部位和感染程度的不同而差异较大。其特
点是血管栓塞后引起黏膜溃疡甚至穿孔的表现,多伴有胃的感染和胃溃疡。可出现 腹痛、腹泻、呕血和黑便,或肠穿孔导致腹膜炎,或侵入胃肠血管导致血行播散,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
疾病名:真菌性肠炎 英文名:fungal enteritis 缩写: 别名: ICD号:K63.8 分类:消化科 概述:真菌在分类学上已独立为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平行。真菌具有坚固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性的,以寄生
方向反复分支的倾向,排列呈放射状或珊瑚状。 毛霉菌属于接合菌亚门,有性孢子为接合孢子,无性孢子为孢子囊孢子。菌丝不分
D 隔,较粗大,壁厚具有折光性。约为曲菌菌丝的2~3倍,呈直角分支,可见膨大细 C D 胞及弯曲菌丝;孢子囊柄直接由菌丝长出。致病菌以毛霉科中的根霉属、毛霉属、
犁头霉属等3类最为常见,特别是根霉属中的少根根霉和米根霉,常侵犯胃肠道。 组织胞浆菌有荚膜组织胞浆菌和非洲组织胞浆菌之分,属不全菌亚门,为双相型真
file:///C|/html/消化科/真菌性肠炎.html
的发生率为1.6%,病原包括念珠菌和曲菌。组织胞浆菌肠炎则已成为艾滋病患者的 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对真菌性肠炎的认识,以便及时诊断和及 早治疗,尤其需要特效的抗真菌药物加以防治。 流行病学:念珠菌中最常见者是白念珠菌,除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亦存在于正常人 皮肤、口腔、肠道、阴道等处,消化道带菌率高达50%。食品、蔬菜、水果,甚至饮 料亦可成为肠道念珠菌感染的传播媒介。原有鹅口疮的婴儿,念珠菌下行感染可引 起食管炎和肠炎。新生儿念珠菌肠炎则是经产道吞咽带念珠菌的阴道分泌物而感染 或宫内感染所致。慢性肝病或恶性肿瘤患者,以及滥用广谱抗生素者,可因白念珠
D 或腐生方式生存,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根据生 D 长特性与形态差异,可将真菌简单分为酵母、真菌和蕈(蘑菇)。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 C 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
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
曲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无性孢子为分生孢子,但有些种单营 无性生殖。曲菌共有132个种和18个亚种。致病菌主要是烟曲菌、黄曲菌、黑曲菌等
D 10种。病灶中的曲菌孢子大小约3~4µm,形状不整,密集成群。曲菌菌丝长短不 C D 一,多呈杆状,有分隔,直径较孢子稍大,菌丝呈锐角分支,并有多根菌丝朝同一
D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 C D 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