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特征研究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页岩气是指天然气在页岩中的贮藏和产生,其主要特征是气体很少能够在页岩之间自由流动,因此获取这种气体的难度很大。
页岩保水性强的特点也就导致气体无法通过孔隙流动,所以气体往往是依靠页岩的裂缝、微裂缝和孔隙发生逸散或渗流传递的。
页岩气的形成是由万年前的有机物质不断受到地质作用变质后,产生了生、稠、烃化和煤化等过程,最终形成了页岩气的储集条件。
页岩中含量较高的有机质是形成页岩气的关键。
在地质构造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页岩成为天然气的储库,因此只有具有丰富有机质含量、适度成熟度和良好储集条件的页岩才能成为合适的页岩气资源。
在地质勘探领域中,对于页岩气的选区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选区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页岩气资源的勘探需要考虑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远离活跃的地震带和断裂带,以及地质建造单元和构造拼合位置等因素。
2、地层分析:地层分析主要包括岩性、厚度、埋深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地层分析,可以评估页岩气所在地区的储量和生产能力。
3、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页岩气的主要成分,对有机质含量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对页岩气地质特征做出深入了解,从而更好的评估区域的资源潜力以及矿业价值。
4、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对地下介质进行物理测量的一种勘探方式。
通过测量物理参数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质构造的特征以及评估页岩气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5、地球化学分析:地球化学分析是获取有关地质过程和地质环境等方面信息的重要方法。
地球化学分析可以对不同岩石以及不同地质单元内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评估,通过多参数综合评价,从而更精确的评估页岩气资源潜力。
总之,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研究需要围绕地质特征、地理位置、产状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全面了解页岩气所处的地质环境,为其勘探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页岩气的成藏过程及特征 精品
页岩气的成藏过程及特征页岩系统的地层组成:多为暗色泥页岩夹浅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页岩的薄互层。
在页岩系统中,天然气的赋存状态多种多样。
除极少量的溶解状态天然气以外,大部分均以吸附状态赋存于岩石颗粒和有机质表面,或以游离状态赋存于孔隙和裂缝之中。
吸附状天然气与游离状天然气含量之间呈彼此消长关系,其中吸附状态天然气的含量变化于20 %~85 % 之间。
因此从赋存状态观察页岩气介于煤层吸附气(吸附气含量在85 % 以上)和常规圈闭气(吸附气含量通常忽略为零)之间(张金川等,2004)。
页岩气成藏体现出了非常复杂的多机理递变特点,除天然气在孔隙水、干酪根有机质以及液态烃类中的溶解作用机理以外,天然气从生烃初期时的吸附聚集到大量生烃时期的活塞式运聚,再到生烃高峰的置换式运聚,体现出了页岩气自身所构成的完整性天然气成藏机理序列。
一、页岩气的成藏过程页岩气成藏作用过程的发生使页岩中的天然气赋存相态本身也构成了从典型吸附到常规游离之间的序列过渡,因而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具有自身的独特意义,它至少将煤层气(典型吸附气成藏过程) 、根缘气(活塞式气水排驱过程) 和常规气(典型的置换式运聚过程) 的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联结在一起。
由于页岩气在主体上表现为吸附状态与游离状态天然气之间的递变过渡,体现为成藏过程中的无运移或极短距离的有限运移,因此页岩气藏具有典型煤层气、典型根缘气和典型常规圈闭气成藏的多重机理意义,在表现特征上具有典型的过渡意义。
页岩气的成藏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成藏阶段。
1.第一阶段(页岩气成藏阶段)该阶段是天然气在页岩中的生成、吸附与溶解逃离(图1-6 ①),具有与煤层气成藏大致相同的机理过程。
在天然气的最初生成阶段,主要由生物作用所产生的天然气首先满足岩石中有机质和粘土矿物颗粒表面吸附的需要,当吸附气量与溶解的逃逸气量达到饱和时,富裕出来的天然气则以游离相或溶解相进行运移逃散,条件适宜时可为水溶气藏的形成提供丰富气源。
页岩气储层主要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
页岩气储层主要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页岩气是一种新兴的天然气资源,是通过对页岩中的天然气进行开采和利用而获得的一种天然气资源。
页岩气的开发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对储层进行改造和优化,才能够有效地进行开采。
页岩气储层具有特殊的地质特征,对储层改造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页岩气储层主要特征1. 低孔隙度和低渗透性:页岩气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低,通常都处于0.1%~8%之间,渗透率也较低,通常在0.1md以下。
这意味着气体在储层中的运移难度较大,对储层改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粘土矿物质含量高:页岩储层中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质,这些粘土矿物质往往会堵塞孔隙和裂缝,影响气体的运移和储层改造。
3. 复杂的裂缝结构:页岩气储层中常常具有复杂的裂缝结构,这些裂缝可以是天然形成的,也可以是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形成的。
这种裂缝结构对储层改造和增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储层改造的影响1. 水力压裂技术的应用:由于页岩气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传统的天然气开采技术难以满足开采需求,因此需要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对储层进行改造。
水力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储层的渗透性和孔隙度,促进天然气的释放和运移,提高储层的产能。
2. 人工裂缝的形成:在页岩气储层开采中,人工裂缝的形成对储层改造至关重要。
通过水力压裂、酸洗和其他改造技术,可以在储层中形成一系列的人工裂缝,促进天然气的释放和运移,提高产能。
3. 改善气体运移途径:页岩气储层中由于粘土矿物质的存在,孔隙和裂缝常常会被堵塞,影响气体的运移。
需要采用合适的改造技术,改善气体的运移途径,减少堵塞,提高气体的采收率。
4. 降低开采成本:页岩气储层的开采成本相对较高,储层改造可以有效地降低开采成本。
通过改善储层的物性参数、提高储层的产能,可以降低钻井次数、减少材料和人工成本,降低开采成本。
页岩气储层改造是页岩气开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储层的改造和优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储层的产能、降低开采成本、提高开采效率。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页岩气是一种以页岩为主要储层,通过先进的水平钻井和压裂技术开发出来的天然气,其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储层、控矿构造和含气性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评价页岩气的开发潜力,需要对其选区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储层特征是评价一块页岩气选区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分为物性、成分和孔隙结构三个方面。
物性指储层的密度、孔隙度、渗透率、压缩系数等物理特性;成分指储层的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类型、排泄类型等化学特性;孔隙结构指储层孔隙的大小、形态和连通性等。
页岩气储层的物性特征通常表现为低渗透率、低孔隙度、低渗透性和高岩石压缩系数等,需要通过水平井和压裂技术进行有效地刺激和提高产能。
在早期选区评价中,通过钻井获取的储层岩心、测井资料和岩相描述等信息,可以较为全面地识别储层特征,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勘探、微地震监测和地下水力学等新技术也被应用于储层特征评价,提高了评价的可靠性。
控矿构造是指影响页岩气储层形成、聚集和保存的因素,主要包括构造、沉积环境和地质历史等方面。
选区评价中要全面分析控矿构造的特点,了解地质构造对页岩气聚集和分布的影响,进而确定开发策略和方案。
页岩气储层的聚集规律一般与构造沉降相对稳定、受构造变形较小、沉积相相对一致的地层区域有较好的相关性。
因此,通过对构造形态、沉积相和断裂发育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最有利于开发的区域。
含气性是指含气岩石在压力释放时所释放的气体,也是评价选区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含气性受储层岩石物性和构造背景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含气压力、含气饱和度和气体组成等方面。
页岩气开发中,矿区内不同井的含气性差异较大,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针对不同地层与井段开展智能化优化生产。
综上所述,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开展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才能更好地确立合适的开发方案和科学的管理策略。
页岩气藏地质特征分析及渗流机理研究
和 暗色 泥页岩 。据相关部 门调 查统计页岩气资源总量在世界范 围内高达 4 5 6 x 1 0 , 接近 世界 非常规天然气 的
一
级, 具有独特的解吸和吸附特 征, 特别是在渗流方面具 有明显区别 与常规气体和致 密砂岩气等气体 的多级、 多尺 度 渗流特性 , 这给 页岩气 的准确认识和开发 带来 了困难 。 基于此 , 在充 分调研 国内外有关 页岩 气文献的基础上, 对页岩气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研究, 并分析不 同 颗粒尺寸下的页岩气渗流情况, 为页岩气的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
天然裂缝和基质孔 隙是 页岩储层 的主 要储渗 空间。其 中 直接 影响到页岩气 的资源量 。大量 的页岩气实验和开发 实践
基质孔 隙又可 以划 分为溶蚀孔 、 微裂 隙、 机质 生烃形 成的微孔 表明,它正相 关于页岩气 的生气率 。因为大量的有机质 能吸 隙、 残余原生孔隙 。 .
通的发育 的微 裂缝 , 不利于 页岩气 的保存 ; 地层水也会通过 1 . O %. 1 1 . 0 7 %之间变 化。
裂缝进入 页岩 储层 , 使气井见水 早 , 含 水上升快 , 甚至可 能暴
性水淹 。
页岩气的成藏 离不开有机质 的成熟度 ,据经验统计成熟
度基本要求为 R o> 1 . 3 %。我 国的页岩气储层 中有机质的成
附更多的天然气 , 形成更多的微孔隙空间。
美国 Ne w Al b a n y页岩和 A n t r i m 页岩含有超过 2 0 %T O C
微 裂缝是影 响页岩气产 能的重要 因素 , 也进 一步加剧 了
开采页岩气 的难度和复 杂成都 。一方面 , 发 育的微裂缝在提 含量部分、 B a r n e t t 页岩平均有 机碳含量 为平均 4 . 5 %。在 我国 根据调研和统计资料发现龙马溪 组的 T O C含 量一 供储 渗空间给 页岩气 的同时, 还方便 了吸 附态天然气 的解析 , 四川盆地, . 5 l %而 小 于 4 . 8 8 %、筇 竹 寺 组 的 T OC 含 量 在 并成为页岩气 运移 、 开采 的通 道 。另一方 面,与大型断裂连 般 大 于 0
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分析方法研究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分析方法研究摘要: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页岩气成藏特点中的裂缝系统是页岩气储层中气体运移和产出的主要通道,因此对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对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包括实验室试验、地震地质学、测井解释等方法,以期提供对页岩气储层裂缝特征分析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分析方法1. 引言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由于其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与常规天然气不同,页岩气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高吸附性等特点,导致其气体的产出和运移困难。
因此,对页岩气储层的裂缝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储层特性和气体运移规律,为有效地开发利用页岩气提供科学依据。
2. 页岩气地下储层裂缝特征2.1 裂缝类型页岩气储层中的裂缝类型多样,常见的有裂缝系统(including fracture systems)、微裂缝网络(microfracture networks)和粉体颗粒间的裂隙。
裂缝系统是页岩中主要存在的裂缝类型,也是气体流动和运移的主要通道。
微裂缝网络则是裂缝系统的细分,常见于页岩中。
裂隙则是指岩石颗粒之间的间隙,常见于页岩储层。
2.2 裂缝参数页岩气储层中裂缝参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裂缝特征和裂缝对气体运移的影响。
常用的裂缝参数包括裂缝密度(fracture density)、裂缝长宽比(fracture aspect ratio)和裂缝面积比例(fracture area ratio)等。
裂缝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裂缝的数量,反映了裂缝在储层中的分布状态。
裂缝长宽比是指裂缝的长度与宽度之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裂缝的形态特征以及对气体运移的影响。
裂缝面积比例则是指裂缝面积与岩石面积之比,反映了裂缝对储层的充填程度。
贵州省盘州地区页岩气研究进展
贵州省盘州地区页岩气研究进展贵州省盘州地区作为中国页岩气资源富集区之一,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盘州地区页岩气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页岩气地质特征、资源潜力评价、开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页岩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一、盘州地区页岩气地质特征研究盘州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黔滇地块西南缘、元江断裂带南段,地处贵州页岩气富集区核心区域。
近年来,针对盘州地区页岩气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地质构造与沉积特征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岩心分析,揭示了盘州地区的地质构造体系、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沉积环境特征。
研究发现,盘州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沉积环境多样,页岩气资源富集条件良好。
在页岩气储层特征研究方面,研究人员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实验室分析等手段,详细描述了盘州地区页岩气的储层特征。
研究表明,盘州地区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孔隙类型多样,储层孔隙率、渗透率较高,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储集条件。
在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方面,研究人员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系统评价了盘州地区页岩气的成藏条件。
研究认为,盘州地区受构造、地层、热液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形成了较好的页岩气富集条件,具有较高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盘州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针对盘州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开展了多层次、多方法的评价研究。
通过地震勘探、钻井测试等技术手段,研究人员获取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并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盘州地区页岩气资源量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盘州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具有较高的勘探开发价值。
研究人员利用数学模型、地质统计学方法等手段,对盘州地区页岩气的富集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页岩气的分布规律、富集模式等重要信息。
研究表明,盘州地区页岩气资源呈现出集中分布、富集程度高的特点。
针对盘州地区页岩气资源的可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优先开发区块和勘探目标,为后续的页岩气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与渗透性特征研究
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与渗透性特征研究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然气资源,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页岩气储层的特殊性质,包括孔隙结构和渗透性特征等,使得其有效开采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与渗透性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页岩气储层。
页岩气是一种通过水平钻井和压裂技术开采的天然气,其主要存在于致密的页岩层中。
相比于传统的天然气储层,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微观孔隙、纳米孔隙和裂缝等组成。
同时,由于页岩的致密性,其渗透性也非常低,使得气体难以流动,从而限制了页岩气的有效开采。
对于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而言,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孔隙,即自然孔隙和人工孔隙。
自然孔隙主要指的是岩石本身的孔隙,主要是微观孔隙和纳米孔隙,这些孔隙是天然形成的,通常较小且连通性较差。
人工孔隙则是通过压裂技术形成的,主要是裂缝,这些孔隙具有较好的连通性,能够提高气体的渗透性。
研究表明,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对气体的吸附和扩散具有重要影响,对渗透性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而对于页岩气储层的渗透性而言,其主要受孔隙结构、裂缝的连通性和构造应力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使得气体在储层内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
微观孔隙和纳米孔隙通常较小,气体分子难以通过,从而使渗透性降低。
而一旦裂缝形成,气体会通过裂缝进一步扩散,从而提高渗透性。
其次,构造应力的作用也对渗透性产生了影响。
应力会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弹性模量、应力刚度等,从而影响气体的渗透性。
为了更好地研究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与渗透性特征,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
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显微镜技术,可以观察储层样品的微观结构,并分析孔隙的大小和连通性。
此外,蒙特卡罗模拟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计算方法,可以模拟气体在孔隙内的扩散过程,研究渗透性的变化规律。
这些研究手段的应用,为我们深入理解页岩气储层的特性和开采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
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页岩气是指储盖条件适宜的页岩中运移困难的天然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
中国的页岩气资源庞大,具有丰富的储量和潜在的开发价值。
以下是关于中国页岩气的特征、挑战和前景的描述:特征:1. 气源丰富。
中国拥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页岩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四个盆地,即北方地区页岩气藏、新疆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2. 技术难度高。
和传统的油气勘探开发不同,页岩气开发技术比较复杂,需要利用水力压裂技术等先进技术,加大开发难度。
3. 开发成本高。
页岩气开发对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较高,尤其是对水和能源的需求较大。
4. 环境保护要求高。
页岩气开发需要进行水力压裂作业,除了对大量水资源需求之外,还需要合理处理废水问题。
挑战:1. 技术挑战。
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相对比较复杂,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并提高开发效率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2. 资金压力。
页岩气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
当前全球油气市场正在持续低迷,缺乏资金对页岩气的开发和投入也是一个挑战。
3. 社会公众认知度不高。
对于页岩气的认知和了解还比较有限,部分民众对其开发与安全问题持有质疑与担忧,成为页岩气开发的一个挑战。
前景:1. 开发潜力巨大。
中国的页岩气储量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其开发前景广阔。
2. 需求进一步扩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供需结构的调整,页岩气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长。
3. 环保意识逐步增强。
中国政府在能源规划和环保方面下了一些承诺人物,页岩气由于具有清洁环保的特性,也是政府鼓励开发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源资源。
4. 国内外合作加强。
目前很多国外油气公司都在中国页岩气的开发中积极参与,这将为页岩气的开发提供更广泛的平台和合作机会,推动我国页岩气的开发和成果应用。
页岩气储层主要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
页岩气储层主要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页岩气储层是指由页岩岩性的地层中富集并产生的天然气储层,具有极高的含气量和丰富的资源潜力。
页岩气的储层主要特征包括储集岩性、孔隙结构、渗透率和孔隙度等方面,这些特征对页岩气的储层改造具有重要影响。
一、页岩气储层主要特征1. 储集岩性页岩气储层的储集岩性主要以页岩岩性为主,其岩石矿物组成以粘土矿物和石英为主,伴生有少量的长石、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
页岩具有较高的压实度和较低的渗透率,且存在着较弱的全岩渗透性。
由于页岩自身的致密性和低渗透性,导致储层的气质分布不均匀,形成了特殊的储气机理。
2. 孔隙结构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主要由微观孔隙和裂缝构成,微观孔隙是指孔径小于0.1微米的孔隙,由于页岩的高压实度和低孔隙度,微观孔隙的孔隙度很低,裂缝是指因构造作用和地应力作用而形成的大于0.1毫米的天然裂缝,对页岩气的储层改造具有重要作用。
3. 渗透率页岩气储层的渗透率较低,一般在0.1md以下,主要受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同时页岩气储层中存在大量的微细孔隙和裂缝,这些微细孔隙和裂缝能够提高页岩气的渗透率。
二、对储层改造的影响2. 孔隙度改造由于页岩气储层的孔隙度较低,通常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孔隙度的改造,例如通过增加地层压力、提高地层温度、注入适当的酸性液体等方式,从而提高储层的孔隙度,增加气体的储集空间。
3. 裂缝改造页岩气储层中存在的裂缝对气体的固定和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裂缝的改造也是提高页岩气产能的关键。
通过注入适当的液体、施加水力压裂等方法,能够有效地改造页岩气储层中的裂缝,提高气体的产能。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页岩气是指将天然气储存在页岩中,通过水力压裂等方式释放并开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
由于具有储量丰富、开采难度大、环保压力较高等特点,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
本文主要从地质特征和选区评价两方面介绍页岩气开采的基础知识。
页岩气的留存和释放主要取决于页岩岩性、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厚度、有机质含量、成熟度和构造地质条件等因素。
(一)岩性页岩是一种沉积岩石,其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
页岩具有致密的结构,孔隙度很低,很少有自然裂缝或洞穴,所以传统的储层类型分类带不适用于页岩。
(二)孔隙度页岩的孔隙度很低,一般在1%以下,而且孔隙主要是纳米级孔隙和微孔隙,这些孔隙含量很低,无法利用传统石油勘探工具检测。
(三)孔隙连通性孔隙连通性是指岩层中各种孔隙之间的联通情况。
对于页岩来说,孔隙连通性很差,很难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储层。
(四)厚度页岩的厚度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厚层页岩有更好的存储和释放条件。
(五)有机质含量页岩的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页岩气形成和释放的重要因素。
有机质主要来自沉积物中的有机残骸和有机质合成。
页岩中的有机质主要为干酪根,它随着页岩成熟程度的提高,逐渐分解释放出天然气。
在评价页岩气开采潜力时,需要注意评估其有机质含量和成熟度。
(六)成熟度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经过热压作用后产生的热解气的数量,也就是岩石中腐殖质的热解程度。
成熟度一般通过反射率、有机质类型和含量等指标来判断。
在成熟度较高的页岩中,可以形成较多的烃类物质,从而产生较高的页岩气含量。
(七)构造地质条件构造地质条件包括构造类型、断裂和褶皱等因素。
底部比较平坦的凸起或构造陷落情况比较复杂的地区容易形成较好的页岩气储层。
页岩气选区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面观测数据以及开采技术等因素。
通过评价岩性、厚度、有机质含量和成熟度等因素,确定页岩气形成和储存的基本条件。
同时,通过地质构造分析确定适合开采的地质构造类型。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页岩气是一种在页岩储层中存在的天然气资源,因其在储层中富含有机质,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
为了评价页岩气的潜力和寻找优质的选区,需要对其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
以下是对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的讨论。
页岩气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储层特征、有机质特征和构造特征三个方面。
储层特征是评价页岩气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页岩气储层常常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性和高含气量的特点。
由于页岩的细粒度和高含水量,其孔隙度相对较低,常在0.1%以下。
而渗透性则通常小于0.001 mD,即十分之一亿数量级。
虽然储层孔隙度和渗透性较低,但由于页岩储层庞大的储量,其整体储量仍然可观。
有机质特征是确定页岩气潜力的关键。
页岩气主要是由含气有机质产生的,因此有机质的类型、含量和成熟度对于页岩气潜力具有重要影响。
有机质类型常分为藻类源、微生物源和木材源等,其中藻类源和微生物源是页岩气主要的有机质来源。
有机质的含量通常以有机碳含量为指标进行衡量,通常在1%以上。
而有机质的成熟度则用干酪根类型和成熟度指标如岩相学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来进行评价。
构造特征对于页岩气的存储和运移也具有重要影响。
构造特征主要包括构造类型、构造背景、构造应力场等。
不同构造特征下的页岩气储层存储和运移方式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构造复杂的地区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页岩气的形成,同时也容易形成裂缝网络有利于气体的运移和收集。
对于选择合适的页岩气选区,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地质特征。
需选择储层性质较好、孔隙度和渗透率适中的区域,有利于气体的储存和移动。
需要选择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区域,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地区通常潜力更大。
需要考虑构造特征,选择构造相对简单、构造扰动较小的地区。
这样才能确保页岩气的富集和运移条件较好。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涉及储层特征、有机质特征和构造特征三个方面。
综合考虑这些特征,可以较好地评价页岩气潜力和选择优质的选区。
这对于合理开发页岩气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
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一、本文概述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传统天然气资源,近年来在全球能源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于其储层特征的复杂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对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地质特征、物理特征、化学特征以及工程特征等方面,并探讨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
通过对页岩气储层特征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介绍了页岩气储层的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分布、构造特征以及沉积环境等。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页岩气储层的物理特征,如孔隙结构、渗透率、含气饱和度等,这些特征直接影响了页岩气的赋存状态和开采难易程度。
同时,本文还关注了页岩气储层的化学特征,如有机质含量、矿物杂质成分等,这些特征对于评估页岩气储层的品质和开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评价方法方面,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页岩气储层评价方法,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力学测试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手段在页岩气储层评价中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勘探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本文还将介绍一些新兴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如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微观孔隙结构表征等,这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页岩气储层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方法,以期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页岩气储层的特征和评价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页岩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发潜力,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物理性质:页岩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这与其主要由粘土矿物、石英等细粒沉积物构成有关。
尽管孔隙度低,但页岩的裂缝发育丰富,这些裂缝为页岩气提供了有效的运移和储集空间。
页岩的层理结构明显,这种层状结构对页岩气的分布和运移有重要影响。
化学性质:页岩的化学性质多样,主要取决于其含有的矿物成分。
页岩气特征研究ppt课件
(2)川东南和川东地区有利于页岩气藏发育。川西 虽然烃源条件优越,但埋深大;而埋深相对较浅的 川西南川南地区更有利于页岩气成藏。
(3)由于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成套技术基本上被 国外大公司垄断,我国应鼓励和扶持企业和科研院 所开展关键技术试验,建设先导性实验基地。并针 对关键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1)储量的准确计算存在困难 页岩气基本属于自生自储型气藏。因此,页岩气藏有不同于常 规气藏的特殊性。页岩气藏有独特的天然气存储特征。在形式上 游离气和吸附气并存。由于页岩一般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和粘土矿 物,因此,除游离气外,吸附气也成为页岩气藏重要的天然气存 在形式。 (2) 渗流机理复杂多样 页岩气藏有特殊的产气机制。与常规低渗气藏不同,天然气在 页岩中的流动主要有4种机理,这4种机理覆盖了从分子尺度到宏 观尺度的流动。主要表现为游离气渗流、解吸附、扩散和自吸。 根据以上分析,要想准确地计算页岩气的储量,必须解决好几个 问题:一是页岩基质孔隙度的准确计算;二是裂缝系统的准确评 价;三是页岩基质吸附量的准确评价;四是含气饱和度的准确计 算。
(2)中期深埋地腹,原油裂解气快速成藏。随着上覆地层 沉积,烃源岩持续深埋,有机质进一步成熟,当RO值约 为0.7%,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油。此阶段若有构造活动,
16
遭受抬升则经历生烃停滞期(如四川盆地寒武系)。 随后,由于上覆地层的沉积,继续深埋,生油持续。 RO值达到1.3%,生油基本结束,开始进入湿气生 成阶段。当RO值至2.0%,该阶段为干酪根生成干气 阶段。当RO值达到2.5%,温度达到150℃时,古 油藏中原油大量裂解,生成天然气。
18
(2) 裂缝对于页岩气藏的影响 含有机质和石英高的页岩脆性较强,容易在 外力作用下形成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有利于 天然气渗流和成藏。页岩气可采储量最终取决 于储集层内裂缝产状、密度、组合特征和张开 程度。岩性、岩石中的矿物成分是控制裂缝发 育程度的主要因素。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页岩气是一种储存在页岩中的天然气,由于其在地质构造中的特殊位置,其地质特征以及选区评价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页岩气的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页岩气地质特征页岩气是指以页岩为储层、以干酪根为生物质来源和成气过程的天然气。
一般来说,页岩气的地质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岩石类型:页岩气主要富集在页岩中,而页岩是一种致密的沉积岩石,其孔隙度较低,储集性能差。
页岩气的储集特征主要依赖于页岩的孔隙结构和裂缝系统。
在评价页岩气选区时,需要重点关注页岩的岩性特征和储集性能。
2.干酪根特征:页岩气的生物质来源主要是干酪根,即有机质丰富的页岩中的有机质。
干酪根的类型和丰度对页岩气的生成和富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页岩气选区评价中需要对干酪根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3.构造特征:页岩气富集区的构造特征对页岩气的储集条件和富集规律具有重要影响。
构造系统和构造变形对页岩气的成藏和运移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在页岩气选区评价中需要充分考虑构造特征。
4.成藏特征:页岩气的成藏特征主要表现在储集形式、储集规模和富集规律等方面。
由于页岩气富集在致密页岩中,其成藏特征与常规气田有较大不同,需要对页岩气的成藏机理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二、页岩气选区评价页岩气的选区评价是指对页岩气资源潜力和开发价值进行评估和判定的过程。
一般来说,页岩气的选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条件评价:地质条件评价是页岩气选区评价的基础,主要包括对页岩地质特征、干酪根类型和丰度、构造特征和成藏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页岩气资源的丰度和分布规律。
2.地球化学评价:地球化学评价是对页岩气资源的生成和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和判断的过程,主要包括对页岩气的有机质类型、生烃和排烃过程进行分析,以确定页岩气的形成机理和富集规律。
3.工程地质评价:工程地质评价是指对页岩气储层的物理性质、孔隙结构和裂缝系统等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页岩气的储层特征和储集规律。
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特征与开发技术研究
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特征与开发技术研究近年来,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备受瞩目。
页岩气储层作为一种新型非常规天然气储层,其取代传统天然气的前景备受期待。
因此,研究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的特征和开发技术,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的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华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交界处,是我国主要的页岩气开发区之一。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的特征。
1. 储层类型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属于致密气储层,主要包括下寒武统龙马溪组、二叠系长兴组和上侏罗统龙马溪组等。
其中,下寒武统龙马溪组储集页岩气的条件最为优越,是当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
其储集物质主要为甲烷,含气量高达7%-11%,较高的含气量为其勘探和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物性特征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具有一定的共性物性特征。
首先,储层孔隙度极低,一般小于1%,常规地质勘探手段难以获取详尽的储层信息;其次,储层渗透性非常低,水平井采用滑套完井技术后产量一般只有几十立方米/天;再次,储层含气量高达7%-11%,是其勘探开发的主要依据。
3. 地质构造特征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在地质构造上主要分布于长宁-宜宾、涪陵-永川和达州-广元等地区。
在断块构造和古隆起构造的控制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气藏,其中以长宁-宜宾地区的气藏储量最为丰富。
二、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研究四川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区之一,其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技术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研究。
1. 勘探开发技术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包括:水平井钻探技术、多级压裂技术、CO2增产技术、间隔反吹技术等。
其中,水平井钻探技术是实现高效开采的关键,利用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储层的可采储量;多级压裂技术和CO2增产技术则是实现储层增产的主要手段;间隔反吹技术则可以帮助实现不同气藏的开发和集成。
2. 井网布置技术四川盆地页岩气储层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气藏数量多、储层厚度大,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井网布置和开采方式。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一、页岩气地质特征1. 地质分布: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富含有机质的页岩中,一般存在于地下2000米至4000米的深处。
在中国,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
2. 储层特征:页岩气的储层主要是页岩,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
页岩中的有机质经过生、成、排过程,形成了致密的储层结构,气体主要以吸附态存在。
页岩气储层通常需要通过水平井、裂缝压裂等技术手段进行人工改造,以提高气体的产能。
3. 地质构造:页岩气的地质构造对于气田的分布和产能具有重要影响。
地质构造不仅影响着页岩气的分布规律,还会对页岩气的富集程度和运移路径产生影响。
通过对页岩气的地质构造进行研究,可以为气田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4. 地质特征:页岩气具有低渗透、低孔隙度、致密储层、气体吸附状态、水平井开发等特点。
这些地质特征决定了页岩气开采的技术难度和成本较高。
二、选区评价1. 地质条件评价:选区评价是指通过对页岩气区块的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包括地层条件、构造条件、储层条件、气体成因条件等,确定页岩气勘探的目标区域。
地质条件评价是气田勘探开发的第一步,对于确定气田的分布规律和富集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2. 气田规模评价:确定页岩气的规模和勘探价值是选区评价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地质地质条件进行评价,结合地质勘探数据和地震勘探数据,可以初步估算出气田的规模和储量,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3. 技术可行性评价:页岩气勘探开发需要采用高成本的技术手段,包括水平井、裂缝压裂等技术。
在选区评价中,需要对勘探开发的技术可行性进行评价,确定是否具备开发资源的条件。
4. 经济效益评价:最终的选区评价是要通过对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确定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综合考虑气田规模、勘探成本、开发投资和天然气价格等因素,对气田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为资源开发的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页岩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储量情况和勘探开发的可行性,为页岩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页岩气是一种新的天然气资源形式,其储层岩石主要为含机质丰富、微细晶格、弱化学交错、固结和自生孔隙发育的页岩。
页岩气的开发取决于储层的地质特征和选址评价的准确性。
本文就页岩气地质特征及选区评价进行探讨。
1. 岩石类型:页岩气主要储存在泥岩中,其成分以粘土矿物、有机质和少量碎屑矿物为主。
2. 有机质类型:储层的有机质类型是页岩气勘探和开发的关键,目前已知的主要有机质类型有生物质、藻类、核质和沥青质。
3. 有机碳含量:页岩气的储层主要是由含有机质的页岩矿物组成的,其中的有机质含量很高,一般在1-5%之间,在一些优质储层中则可高达5-15%。
同时,有机碳含量高、烃类类型多、热解烃含量高的页岩气是优质储层的指标之一。
4. 矿物组成:页岩气储层内的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以石英为主要储集矿物。
5. 孔隙型态:页岩气储层孔隙的类型主要为有机质孔隙和自生孔隙,其中自生孔隙包括气体型孔隙、胶体型孔隙和纳米孔隙等类型孔隙。
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储层中最主要的孔隙类型。
6. 储层气体成分:储层气体成分主要包括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烷烃气体和部分非甲烷烃气体。
页岩气勘探开发需要进行选址评价,以确保勘探和开发活动能够成功实现。
下面是页岩气选区评价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 地质条件:选取具有良好地质条件的区域进行钻探,如具有较厚的泥页岩层、高有机质含量等地质条件。
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地质构造、构造特征、地震资料等。
2. 成本效益:在选址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相应的勘探和开发成本,并进行相应的评估。
另外,还需要权衡勘探成功概率、开采期、投资风险等因素,以获得最优勘探开发效益。
3. 市场条件:对不同勘探区域的市场需求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和分析。
在确定勘探区域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市场条件、气价、销售网络等相关因素。
4. 环境和社会风险:在进行选址评价时,需要考虑到环境和社会风险,例如勘探和开发可能会对环境带来潜在的影响,需要进行透彻的环境评估,以确保勘探和开发活动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贵州省盘州地区页岩气研究进展
贵州省盘州地区页岩气研究进展一、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盘州地区地处贵州省西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地层断裂较多,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区之一。
经过调查发现,盘州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
目前已探明的页岩气地质储量达到数万亿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域之一。
二、页岩气地质特征研究盘州地区页岩气地质特征研究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基础。
盘州地区的页岩气地质特征主要包括页岩岩性、页岩储层特征、页岩气成藏特征等。
通过对盘州地区页岩气地质特征的研究,揭示了页岩气的形成机理以及成藏规律,为后续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页岩气勘探技术研究盘州地区页岩气勘探技术研究一直是页岩气研究的热点领域。
在勘探技术方面,盘州地区开展了包括地震勘探、测井技术、钻井技术、水力压裂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研究。
特别是水力压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盘州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四、页岩气产业化开发研究盘州地区页岩气的产业化开发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随着页岩气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盘州地区页岩气的产业化开发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页岩气的开采成本、环保排放、市场销售等一系列问题。
加强页岩气产业化开发研究,推动盘州地区页岩气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五、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盘州地区页岩气的研究和开发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未来,盘州地区将继续加大对页岩气资源的调查与勘探力度,进一步完善页岩气勘探技术,推动页岩气产业化的发展,助力贵州省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盘州地区页岩气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但与此还面临着一系列技术和市场上的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布局,为盘州地区页岩气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相信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盘州地区页岩气资源一定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页岩气藏特征分析
本文参考国内已发现页岩气藏、北美海相页岩储层, 重点以四川盆地为例讨论页岩气藏的烃源岩、改造和 运移特征。
四川盆地自震旦纪以来整个沉积盖层经历了多次构 造运动。盆地沉积演化共经历了震旦纪碳酸盐岩台地 初始沉积阶段,中期的寒武纪-志留纪碳酸盐岩台地与 浅海陆棚混合沉积阶段,中晚期的石炭纪-中三叠世碳 酸盐岩台地沉积阶段,晚期的晚三叠世至白垩纪陆相 盆地发育阶段,及末期古近纪-第四纪褶皱隆升改造阶 段。这决定了四川盆地主要发育了四套优质烃源岩层 系。
图2-3 中国页岩气产量预测表(范柏江,2007)
2.2 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
页岩气由于其
特殊成因,开采难
度相对较大。目前,
透镜状气藏一般采
用斜井钻进,而开
发边缘海相和海相
席状砂岩则主要采
用水平井,右图为
水平井开发页岩气
层图。
图2-5 水平井开发页岩气层图(江怀友等,2008)
2.3 存在问题
(1)储量的准确计算存在困难 页岩气基本属于自生自储型气藏。因此,页岩气藏有不同于常 规气藏的特殊性。页岩气藏有独特的天然气存储特征。在形式上 游离气和吸附气并存。由于页岩一般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和粘土矿 物,因此,除游离气外,吸附气也成为页岩气藏重要的天然气存 在形式。 (2) 渗流机理复杂多样 页岩气藏有特殊的产气机制。与常规低渗气藏不同,天然气在 页岩中的流动主要有4种机理,这4种机理覆盖了从分子尺度到宏 观尺度的流动。主要表现为游离气渗流、解吸附、扩散和自吸。 根据以上分析,要想准确地计算页岩气的储量,必须解决好几个 问题:一是页岩基质孔隙度的准确计算;二是裂缝系统的准确评 价;三是页岩基质吸附量的准确评价;四是含气饱和度的准确计 算。
美国由页岩气开发的带动,已成功超过俄罗斯成为世 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新能源将再一次成为美国成 功的象征。 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加大页岩气藏的研究成 为我国天然气工业刻不容缓的的传统认识领域,极大地 拓展了天然气的分布及勘探空间。 页岩气是对常规气勘探开发的重要补充,尤其在地 质过程比较复杂、抬升及剥蚀严重的地区同样具有页 岩气。页岩气将会成为中国能源的热点和重要的补充 领域,成为中国开发的绿色能源新宠,从而成为缓解 油气产量不足的重要途径。 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快速起步和稳定一方面可以缓解 我国油气能源的需求压力,加快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 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构成 从而进一步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
2.1.2 页岩气产量
目前美国有页岩气 井4 259口,年产 量已跃升至(168~ 204)×108m³,预 测2010年美国页岩 气产量将占其天然
气总产量的13%。
图2-1 美国近年页岩气井变化图(江怀友等,2008)
2.1.3 页岩气勘探开发热点国家
目前世界勘 探开发的主要 有美国、加拿 大、和中国。 右图为美国见 年页岩气增长 情况。
3.2.1 四川盆地页岩烃源岩特征
表3-1 四川盆地烃源岩页岩气成藏参数的对比(刘树根等,2010)
下寒 武统 牛蹄 塘组
下至 留统 龙马 溪组
上二 叠统 龙潭 组
岩相及岩性 简述
暗色泥质岩厚 度/m
有机质 丰度(TOC)
有机质 成熟度
备注
闭塞盆地或海湾 相黑色碳质泥页 岩
闭塞盆地或海湾 相黑色碳质泥页 岩
第2章页岩气研究现状
2.1 世界页岩气资源 2.1.1 页岩气储量
表2-1世界主要地区页岩气储量表(徐建永等,2010)
地区或国家
页岩气储量/1012m3
北美 拉丁美洲 西欧 中欧或东欧 前苏联 中东或北非 非洲沙哈拉地区 中亚和中国 太平洋(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亚太其他地区 南亚
108.79 59.95 14.44 1.10 17.75 72.15 7.76 99.90 65.50 8.89 0
LOGO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
题目: 页岩气藏特征研究
汇 报 人: 指导老师: 日 期:2011年6月24日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页岩气研究现状 第3章 页岩气藏特征分析 第4章 我国页岩气勘探前景分析 结论
第1章 绪论
干酪根
图1-1 干酪根在页岩中扫描的电子显微照片
1.1 课题背景
近年来国外页岩气开发进展迅速,页岩气产量快速增 长,页岩气工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井数(103口) 增加储量(1011m2) 单井产量(106m3/井)
图2-2 美国近年页岩气增长情况(江怀友等,2008)
我国对页岩气 的勘探研究也在 逐步展开。在四 川、鄂尔多斯、 渤海湾、松辽、 江汉、吐哈、塔 里木和准噶尔等 盆地均开始页岩 气的勘探工作。
1为常规天然气;2为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生物气、无机气;3为页岩气、水 溶气;4为天然气水合物;5为天然气总量
2.4 页岩气开发技术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未来重点研究 方向和攻关
页岩气渗 流机理研究
水平井及水平井 压裂裂缝优化技术
页岩气储集层 的储层保护技术
第3章 页岩气藏特征研究
3.1 页岩气成藏机理
在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天 然气首先吸附在有机质和 岩石颗面,饱和后富余的 天然气以游离相或溶解相 进行运移,当达到热裂解 生气阶段, 天然气以游离 相为主向其中运移聚集, 受周围致密页岩层遮挡, 则形成工业性页岩气藏。 图3-1 天然气成藏的三个阶段(张利萍等,2008)
3.2.2 页岩气藏运移特征
(1)早期地质条件优越,生物气高效成藏。在天然气最初 生成阶段,主要由生物作用所产生的天然气首先满足有机 质和岩石颗粒表面吸附的需要;在RO达到0.5%时,有机 质开始生成石油,主要以吸附态及游离态就近赋存在烃源 岩内部;但当烃源岩吸附量达到饱和时,烃源岩便开始向 邻近的高效储集层排烃在储集层内部形成小型古油藏。
100~400
0.2%~9.98%之 间
100~900,平均 有机碳含量在
203
0.4%~1.6%
2.5%~4.6% 2.4%~4%
干酪根类型 好,分布广 泛,但绝大 部分不利于 页岩气成藏
滨海沼泽相,砂 岩及页岩
0.25~125
0.5%~13%,平 均3%左右
1.5%~3.5%
潮坪含煤砂 岩相,有利 于页岩气成 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