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一种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听是一种美德
倾听是一种品质,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更是一种美德。
倾听,是指用心的听。认真倾听他人说的话,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希腊有一个哲人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生活需要倾听:倾听你的双亲,让他们感受到儿女的那份孝敬之情,排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倾听你的爱人,分享其快乐,用体贴化解其烦恼;倾听你的孩子,以朋友的姿态感知那颗心灵,给予他前行的信心;倾听你的同事和朋友,真诚地为其进步高兴,为其成功喝彩。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你或许会听到许多评价和意见,它就像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样,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一样存在。见人说好话恭维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的知心朋友。忠言逆耳,对你提出中肯意见的人,才是真正爱护你的人。日常的意见一般有两种:一种来自爱你的人,因为希望你进步,希望你幸福,他们会指出你的不足,完全是出于对你的爱。也许因为你距离得太近了,也许因为你过于自负过于自以为是,总感觉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总是老生常谈,总是唠唠叨叨,而把不管什么意见都当成了耳旁风,甚至没说上几遍就极度
的不耐烦。其实再美满幸福的家庭,都不可能象新闻联播那样每天都有新闻,每天都那么富有新意,每天是这些人,每天是这些事,不老生常谈,还能谈些什么呢?在一个家庭的成员中,当每说一句话或相似的内容都要掂量是不是已说过N遍了,是不是会让你产生误解或一句话被呛得无言可对的时候,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如果什么都对你说,那是仍然信任你;经常对你唠叨,那是对你还抱有希望;喜欢倾听你的话,那是对你的重视。如果什么也不说,你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这种倾听的“美德”了。
另一种是来自“恨”你的人,其实说“恨”也许有点夸大其辞了,这“恨”既不是血海深仇,也不是家仇国恨,只是对你印象不好的人,也许是血型不符,也许是星座不合。总之,就是那些暗中戗着茬,对你有着不同意见或嫉妒你的人。
其实,有些不同的意见,可以为你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多一把尺子来度量你的决策,特别是在人生重大决策面前;有些不同的意见,是你的一面镜子和显微镜,可以照出你的不足,透视你的灵魂,能让你更理智更清醒。如何对待这些不同的意见和有着不同意见的人,决定着你个人修养与人生智慧。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发自内心的意见与批评是一种关心和爱护,也是一种难得的帮助。只有耳听八方,倾听各种声音,才能广
纳群言,才能集思广益,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更上一层楼”。人类拥有一对眉毛,一对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还有一双耳朵。这几个是人类身上的五官,各有各的用处。尤其是那一双灵敏的耳朵,用处格外的大。这双耳朵不仅能够让你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还能倾听到彼此的心灵之声。这些奇妙的声音充斥在我们的耳朵里,那么你是否用心的在倾听?
我们可以听到鸟儿的歌唱,听到河水潺潺流淌的声音,还可以听到心灵之声。这些声音我们都可以听到,但是心灵之声却需要用心倾听方可。大自然中的声音总是在我们不经意之间钻进我们的耳朵,给我们带来奇妙的享受。可是心灵之声却需要自己去听,这是一种主观意识,而并不是被动的倾听。
我们想要了解他人,就需要听一听他心中的声音。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内心的声音并不像他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这些人我们称为口是心非。一个口是心非的人,往往是虚假的,所以人们不愿意和他来往,久而久之,便没有人会在意他内心的感受了。但是如果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人们往往是非常乐意去与他做心灵的交流,倾听他内心深处所不为人知的一部分。
倾听彼此的心灵需要坦诚相待,如果你是怀着欺骗隐瞒的态度去与人交往,那么别人倾听带你内心的声音一定是难听的。就比如说有些人的心灵之声是一曲和谐优美的乐章,而有些人的心灵之声却是难听的噪音;在好比有些人的心灵之声是一幅优美的画卷,而有些人的心灵之声却是丑陋无比的线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灵之声,不同的心灵之声带来不同的感受。
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我们往往需要去倾听彼此的心灵之声,探索彼此的真实想法。其实心灵之声不光光是指别人的,还有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我们在人生路中,往往会迷失方向,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停下来,听一听自己的心灵之声。那些五光十色的诱惑可以蒙蔽你的眼睛,阻挡你的脚步,却无法蒙蔽你的心!相信自己的心灵之声,这是你最直观的感受。或许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会欺骗你,可是你的心灵不会,你的心灵之声不会!
当我们在倾听彼此的心灵之声时,也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人际关系更加紧密,心与心的距离更加触手可及。倾听彼此的心灵之声,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这就是倾听的作用。
基本概念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另一种观点,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综合价值的肯定。受社会比较、他人评价以及自己做事成败的自我肯定的影响。
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观点一:自尊=成功÷抱负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使我们欣喜不已"。
观点二:自尊=自我抱负×社会尊重
自尊即自我尊重而已,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但并不代表他人在现实中对相应主体的敬重。自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我抱负)。2、期望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给予自己相应的敬重。
真正受人欢迎、受人拥戴的人是用不着自尊的,因为这种状况下再"自尊"反倒是矫情了,反倒会遭人轻视了,所以"粉丝"众多的人在相应时间与状况下为了对得起"粉丝",往往表现为谦逊的、不骄傲的、甚至是"自卑"的。(这也表现出自我抱负与社会尊重的反比关系)
健康的自尊只是具有自我认可的意思,不健康的自尊则具有"强迫"人认可的意思。当然只有自我认可才能被人认可,这是最重要的,这也就是"吉鸿昌在美国挂牌示众自己是中国人"、"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等所作所为的意义所在,进而也会使人奋发图强。
由于自卑或说纯粹的自我认可造成的自尊对他人的"强迫"性质,这也使得"过于"自尊的人难免会对他人或产生嫉妒心理、或产生虚荣、或产生自暴自弃、或产生报复心理。说到底,这种缺乏外界尊重基础的自尊不过是"自卑"的结果,是他人或说社会在现实中没能给予其相应地位的结果,即内心逾是"自卑"则外在表现逾是"自尊",这在心理学将之称之为隐性自尊("自卑")与显性自尊("自尊")的关系。但是,具有健康自尊心理的人要耐得着孤独,自卑、嫉妒、虚荣都是你前进路途中的敌人,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世界。
总之,健康的自尊除了自我认可结果外,更是社会尊重的结果,但社会尊重又是自尊源源不断的"食粮",否则所谓自尊必然是难以持续长久的。
观点三: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教科书)
自尊来源于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形成自尊感的要素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这些因素都与个体的外在环境有关。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培养正确的自尊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寻找个人自尊的支点(支点指自己突出的优胜和长处);二要有正确的方向(培养个人的自尊,应当懂得把个人得自尊上升为集体,国家的自尊)
观点四:自尊来源于社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