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念和具体内容较为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资料。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2.难点: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外文化交流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相关历史事实和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观点,促进互动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资料和案例分析等,以便于教学演示和讲解。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课件演示和教学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唐朝的对外贸易、佛教传播、科技交流等,同时进行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行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感悟,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造的遣唐使船2010年5月8日,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港起航,按照历史上遣唐使船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于6月12日日本国家馆日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重现了当年中日交流的传奇。

遣唐使是怎么回事,中日两国的交往起始于何时,同一时期,唐朝还与哪些国家或地区有所往来?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遣唐使1.图片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2.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中先后有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

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遣唐使团由哪些人组成?提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学习内容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制度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教育设立太学,完善学制建筑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文字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生活风俗饮食、服饰、茶道等;端午节、乞巧节、中元节、重阳节等4.图片展示唐招提寺5.日本政府把鉴真像定为国宝,这是因为鉴真对日本有着突出的贡献,鉴真对日本有哪些贡献?6.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鉴真东渡的史实,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提示: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派遣唐使等。

这些内容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以及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如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2.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典型事例,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特点。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4课的教材。

3.学习资料:收集有关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如文章、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如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特点。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不仅有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还有与阿拉伯、印度等远隔重洋的国家的交流。

本课将介绍唐朝时期的一些重要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世界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2.难点: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2.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3.讲解引导:教师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概念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唐朝时期的图片,如长安城、鉴真东渡等,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如何?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查,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内容包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长安和洛阳的外国人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提高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不够深入;2.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足;3. 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认识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史实的解读,突出人物形象,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掌握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信念,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比较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近现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的教学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有关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4.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为何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 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 玄奘西行。

[教学设计思路]1.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三部分内容中, 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 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

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 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

2. 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科举制, 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 制定了《大宝律令》。

材料二日本的和同开珎唐朝的开元通宝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材料三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唐服日本和服以上可见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当然唐与日本的交往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那时候, 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 其中最有影响是高僧鉴真。

以上可见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当然唐与日本的交往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是高僧鉴真。

析材料, 回答问题。

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 鉴真东渡主要目的是( )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 加强两国友谊D. 求取佛教精义2.六次东渡日本, 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 鉴真B. 吉备真备C. 玄奘D. 阿倍仲麻吕3.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是( )A. 《大唐西域记》B. 《西游记》C. 《马可·波罗行纪》D. 《史记》4.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背景和意义。

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文化交流意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板书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文化底蕴。

2.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中外文化交流”这个课题。

初步讨论:“你认为中外文化交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二、发现问题(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唐朝时期为什么能够出现中外文化交流?2.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有哪些?3.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哪些?三、解决问题(30分钟)1. 同台赛车: 交流的形式——通过同台竞技让中外文化交流(学生自由发挥)2. 文化杂交: 交流的内容——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3. 走出去: 交流的方式——让唐朝文化走向世界 (学生分组讨论)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阅读《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本P32页,完成课后习题。

2. 在网上搜索关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些新的交流方式和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小结:整合本课所学,用50词左右的话概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板书设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交流形式:同台赛车交流内容:文化杂交交流方式:走出去【教学反思】本堂历史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板书式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积极参与、自我发现中,掌握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和意义。

课堂活动生动有趣、话题有深度、探究内容丰富,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应和热烈的讨论。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课程标题: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区的交流情况,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重大历史事件。

2. 让学生认识到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阶段,理解这些交流活动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体会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对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遣唐使制度及其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意义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及其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或故事引入,如讲述唐代长安城的国际都市景象,引出唐朝的对外交流背景。

2. 主体教学:环节一:遣唐使与中日交流展示图片资料,介绍遣唐使的派遣背景、任务以及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

分析遣唐使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作用。

环节二:鉴真东渡与中日佛教交流讲述鉴真的生平事迹,特别强调他六次东渡的艰辛历程和在传播佛法、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上的贡献。

环节三:玄奘西行与中印文化交流通过阅读课文材料,引导学生了解玄奘取经的故事,并探讨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3. 拓展延伸:组织小组讨论:唐朝为何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这些交流活动对现代有何启示?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5.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题,深化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要求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唐朝对外交流的资料,以报告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作业和报告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请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调整上述教案细节,确保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行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感悟,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造的遣唐使船
2010年5月8日,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港起航,按照历史上遣唐使船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于6月12日日本国家馆日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重现了当年中日交流的传奇。

遣唐使是怎么回事,中日两国的交往起始于何时,同一时期,唐朝还与哪些国家或地区有所往来?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图片展示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2.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中先后有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

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遣唐使团由哪些人组成?
提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
学习内容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制度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教育设立太学,完善学制
建筑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文字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生活风俗饮食、服饰、茶道等;端午节、乞巧节、
中元节、重阳节等
4.图片展示
唐招提寺
5.日本政府把鉴真像定为国宝,这是因为鉴真对日本有着突出的贡献,鉴真对日本有哪些贡献?
6.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鉴真东渡的史实,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提示: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

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

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

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目标导学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目标导学三:玄奘西行
小组合作探究——《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
1.依据《玄奘西行和回国路线图》,想一想,他所走过的路线都经过了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提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盛产高品质蜂蜜)——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
2.说说你所知道的《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有什么不同。

提示:(1)唐僧一路上有徒弟的陪伴,而玄奘是独身一人去天竺;(2)唐僧拿的经书是用纸做成的,玄奘去天竺时那里用的还是竹简;(3)唐僧由释迦牟尼所教,玄奘由一位90岁高龄的戒贤法师所教;(4)唐僧碰到的阻碍主要是妖怪,玄奘碰到的阻碍主要是路途远、艰辛等。

3.唐僧和玄奘的这些不同,提醒我们学习历史应注意些什么?
提示:历史记载真实存在,小说可以大量虚构。

要区分历史和文学最本质的区别,不能把小说当成历史。

4.《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天取经和历史中的玄奘西行有什么相同点?这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两人都去西天取经,对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玄奘是《西游记》中带有神话色彩的唐僧人物原型,唐僧的一些行为源于玄奘但不完全出自玄奘。

这说明历史往往是文学的原型和基础,也说明杰出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三、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很多启迪。

第一,我们必须具备安定团结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文化水平,这样才有条件投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

第二,我们必须学习唐朝广博的胸怀,在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己所用,有容人之度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