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标要求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的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通过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学习鉴真矢志不渝东渡日本传播文化的毅力、玄奘西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世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的史实。
2.教学难点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知识讲解:三、玄奘西行1. 目的通过史料讲述玄奘西行的目的。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阅读教材了解玄奘西行的目的。
通过参与课堂,提升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拓展知识面。
2. 概况通过玄奘西行动画示意图,讲述玄奘西行的概况(时间、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就等),帮助学生整体了解其过程。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玄奘西行的概况。
通过阅读材料,提升概括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3. 贡献教师通过史料和图片资料,讲述玄奘的贡献。
学生根据材料积极思考并聆听教师到讲解。
通过阅读材料和聆听讲解,提升概括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拓展知识面。
合作探究:对比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这两件事的异同。
教师通过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进而比较其异同点。
学生回忆所学,并积极思考回答。
想一想:探究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原因和启示?教师通过史料和地图资料,讲述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发。
学生根据材料积极思考并聆听教师到讲解。
随堂练习1. 《苏幕遮》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
本意是波斯人的围巾,唐朝时用作宫廷歌舞的曲子名,后来演变为长短句的词牌。
这表明当时文化的特点是( B )A.博大精深B.包容并蓄C.影响中外D.历史悠久2.对比图示中的两种钱币,可以认识到( C )A.日本国家缺乏技术创新B.日本铸造工艺优于唐朝C.日本文化受到唐朝影响D.日本全面使用中国汉字唐开元通宝日本和同开珎3.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显示)旧金ft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二、讲授新课(一)遣唐使“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优质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与技能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运用列表的方法来归纳知识。
2.通过阅读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和朝鲜;日本、天竺的友好关系。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的条件及与各国的相互影响。
鉴真图像、玄奘画像、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你喜欢看《西游记》吗?你一定知道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吧!其实,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只有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自主探究:《西游记》中关于唐僧的描述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又有哪些不同呢?你想了解鉴真东渡真实而又神奇的事迹吗?●新课讲解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遣唐使”一目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遣唐使?(2)为什么日本要派遣唐使来中国?(3)日本共派遣唐使多少次?(4)遣唐使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1)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当时称为“遣唐使”。
(2)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4)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的评价是“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正值“大化改新”后,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高度发展,自然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背景和意义。
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文化交流意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板书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文化底蕴。
2.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中外文化交流”这个课题。
初步讨论:“你认为中外文化交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二、发现问题(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唐朝时期为什么能够出现中外文化交流?2.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有哪些?3.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哪些?三、解决问题(30分钟)1. 同台赛车: 交流的形式——通过同台竞技让中外文化交流(学生自由发挥)2. 文化杂交: 交流的内容——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3. 走出去: 交流的方式——让唐朝文化走向世界 (学生分组讨论)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阅读《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本P32页,完成课后习题。
2. 在网上搜索关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些新的交流方式和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小结:整合本课所学,用50词左右的话概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板书设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交流形式:同台赛车交流内容:文化杂交交流方式:走出去【教学反思】本堂历史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板书式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积极参与、自我发现中,掌握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和意义。
课堂活动生动有趣、话题有深度、探究内容丰富,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应和热烈的讨论。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课程标题: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区的交流情况,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重大历史事件。
2. 让学生认识到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阶段,理解这些交流活动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体会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对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遣唐使制度及其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意义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及其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或故事引入,如讲述唐代长安城的国际都市景象,引出唐朝的对外交流背景。
2. 主体教学:环节一:遣唐使与中日交流展示图片资料,介绍遣唐使的派遣背景、任务以及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
分析遣唐使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作用。
环节二:鉴真东渡与中日佛教交流讲述鉴真的生平事迹,特别强调他六次东渡的艰辛历程和在传播佛法、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上的贡献。
环节三:玄奘西行与中印文化交流通过阅读课文材料,引导学生了解玄奘取经的故事,并探讨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3. 拓展延伸:组织小组讨论:唐朝为何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这些交流活动对现代有何启示?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5.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题,深化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要求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唐朝对外交流的资料,以报告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作业和报告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请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调整上述教案细节,确保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7年级的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小说等文学作品,对唐三藏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但是小说中的人物毕竟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
另外、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贡献及优秀品质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让学生参与讲、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
三部分内容中,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
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唐与新罗的关系介绍了新罗与唐朝政治、科技、文化的交流,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目的是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目标2: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同点,并分析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精神。
(重点)目标3:通过了解这些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这首片尾曲同学们都听过吗,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历史中真实存在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导学任务单,任务一,《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呈现诗词]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教师讲述]
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两句诗。
这是唐代诗人
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九天
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两句诗是什
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
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这两句诗,
虽有一定的文学渲染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唐朝时期各方来唐的盛况。
的确,唐朝
时期,由于自身的繁荣,加上唐朝实行开明的民
族政策,对外交往十分活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
国的人们来到大唐。
可以说,这一时期,世界在
走向大唐,同时,大唐也在走向世界。
请大家把
书翻到第19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走
向世界的大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起
去感受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
阅读古诗,跟随教师
的讲述,体会唐朝万
国来朝的盛况
通过诗词
导入,营
造本课的
学习氛
围,教师
开篇点
题,明确
本课学习
主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概况,知晓其典型例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其重要影响;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通过听讲,研读课文及相关史料,思考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感受、崇仰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行求法体现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
通过了解居当时世界第一流地位的唐文明的世界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本课三大历史事件,重点是遣唐使与玄奘西行;以此为例认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理解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__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访问了奈良县(奈良古称平城京,唐朝时为日本国都),会见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并赠送鉴真塑像。
这是胡锦涛同志同荒井正吾为塑像揭幕。
思考:你知道何为遣唐使吗?鉴真在日本备受尊崇,被认为是“日*化的恩人”又是为何?(二)新课展开整体感知:读《唐朝中外交通图》唐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政治制度,高度繁荣的文化,博大开放的胸怀,不仅吸引着周边少数民族,也令周边邻国仰慕。
大唐盛世对外文化交流广泛、频繁,对外来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得唐朝文化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
上节课我们也了解到,唐朝时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唐朝为官者为数不少,长安城内波斯商人聚集,本节课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Ⅰ自读课文:遣唐使部分结合教材思考讨论:问:什么是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Ⅱ史料研读:(1)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mdash;mdash; 《日本书纪》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里,此则葱岭北原,山谷积雪,春夏合冻,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毒蛇猛兽,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
3、思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需要面对哪些困难?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哪些优秀品质?”
4、拓展延伸“唐朝前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外交流密切,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们为先辈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呢?”三、玄奘西行
1.学生阅读课文,并依据课文回答。
2、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目的
到达地方
意义
优秀品质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遣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