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关于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设计

关于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设计

关于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使学生掌握唐朝与周边国家、地区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成果。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2. 唐朝与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文化交流3. 唐朝的文化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和成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事件和成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交流事件,如遣唐使、玄奘西行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 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阐述其原因和条件。

3. 分析唐朝与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文化交流事件,如遣唐使、玄奘西行等。

4. 讲解唐朝的文化成就,如诗歌、书法、绘画、科技等,并阐述其对世界的影响。

5. 组织学生讨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附: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更多内容。

2.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解和看法。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唐朝的主要对外文化交流事件,并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深入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内容包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长安和洛阳的外国人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提高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不够深入;2. 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不足;3. 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认识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史实的解读,突出人物形象,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掌握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信念,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比较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与近现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的教学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有关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4.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唐朝时期为何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遣唐使、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的主要交流内容。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概述讲述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2. 唐朝与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介绍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的交流内容,如佛教、文化、科技等。

3. 唐朝与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讲述唐朝与非洲国家的交流情况,如埃及、摩洛哥等国的贸易往来。

4. 唐朝与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介绍唐朝与阿拉伯、波斯等国的交流,如丝绸之路上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传播。

5.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讲述玄奘、鉴真、阿倍仲麻吕等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的具体交流内容。

2.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唐朝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对唐朝文化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人物和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我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兴趣。

2. 授课:分别讲述唐朝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在授课过程中,穿插问题引导,检查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理解程度。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背景和意义。

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文化交流意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板书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文化底蕴。

2.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中外文化交流”这个课题。

初步讨论:“你认为中外文化交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二、发现问题(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唐朝时期为什么能够出现中外文化交流?2.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有哪些?3.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哪些?三、解决问题(30分钟)1. 同台赛车: 交流的形式——通过同台竞技让中外文化交流(学生自由发挥)2. 文化杂交: 交流的内容——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3. 走出去: 交流的方式——让唐朝文化走向世界 (学生分组讨论)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阅读《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本P32页,完成课后习题。

2. 在网上搜索关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些新的交流方式和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小结:整合本课所学,用50词左右的话概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板书设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交流形式:同台赛车交流内容:文化杂交交流方式:走出去【教学反思】本堂历史课采用了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板书式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积极参与、自我发现中,掌握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和意义。

课堂活动生动有趣、话题有深度、探究内容丰富,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应和热烈的讨论。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七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课程标题: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地区的交流情况,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重大历史事件。

2. 让学生认识到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阶段,理解这些交流活动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体会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对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遣唐使制度及其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意义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及其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分析中外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或故事引入,如讲述唐代长安城的国际都市景象,引出唐朝的对外交流背景。

2. 主体教学:环节一:遣唐使与中日交流展示图片资料,介绍遣唐使的派遣背景、任务以及他们在中国学习的内容。

分析遣唐使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作用。

环节二:鉴真东渡与中日佛教交流讲述鉴真的生平事迹,特别强调他六次东渡的艰辛历程和在传播佛法、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上的贡献。

环节三:玄奘西行与中印文化交流通过阅读课文材料,引导学生了解玄奘取经的故事,并探讨其对中印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3. 拓展延伸:组织小组讨论:唐朝为何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这些交流活动对现代有何启示?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5.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题,深化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要求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唐朝对外交流的资料,以报告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作业和报告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请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调整上述教案细节,确保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关于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设计

关于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概述关于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教案设计教学对象: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认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掌握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和代表性成果。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特点及重要人物。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

二、教学内容1.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介绍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为对外文化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2.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1)物质文化:介绍唐朝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物产出口,以及外国商品的传入。

(2)精神文化:介绍唐朝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对外传播,以及外国文化在唐朝的融合。

3.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1)双向性:既有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也有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2)多样性:文化交流涉及多个领域,如宗教、学术、艺术等。

(3)不平衡性: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等周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交流有限。

4.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和成果(1)玄奘:介绍其西行取经的故事,以及《大唐西域记》对后世的影响。

(2)鉴真:介绍其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事迹。

(3)其他人物:如拂菻、印度、波斯等地的使者、学者等。

5.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1)促进了中国和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2)加深了各国间的友谊和了解,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

(3)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2. 讲授内容:按照教学内容,详细讲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特点、重要人物和成果。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精品教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精品教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遣唐使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让学生介绍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等图片,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3)通过对唐朝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唐朝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

(2)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难点:遣唐使的影响、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日本为2010上海世博会建造的遣唐使船》视频中提到的遣唐使是怎么回事,同一时期,唐朝还与哪些国家或地区有所往来?二、讲授新课(一)遣唐使1.什么是遣唐使?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日本遣唐使为什么要乘船来中国?(规模、目的)次数多、规模大、学习内容广泛。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除遣唐使外中日文化交流还有哪些人物?留学生和留学僧。

3.遣唐使在中国学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制度上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教育上设立大学,完善学制。

建筑方面仿照唐朝长安城建造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今天的奈良);文化方面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5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概况,知晓其典型例证: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其重要影响;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通过听讲,研读课文及相关史料,思考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感受、崇仰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行求法体现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

通过了解居当时世界第一流地位的唐文明的世界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本课三大历史事件,重点是遣唐使与玄奘西行;以此为例认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思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理解唐代中国作为中华(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地位。

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__年5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期间访问了奈良县(奈良古称平城京,唐朝时为日本国都),会见日本奈良县知事荒井正吾,并赠送鉴真塑像。

这是胡锦涛同志同荒井正吾为塑像揭幕。

思考:你知道何为遣唐使吗?鉴真在日本备受尊崇,被认为是“日*化的恩人”又是为何?(二)新课展开整体感知:读《唐朝中外交通图》唐朝以其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政治制度,高度繁荣的文化,博大开放的胸怀,不仅吸引着周边少数民族,也令周边邻国仰慕。

大唐盛世对外文化交流广泛、频繁,对外来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开明政策,使得唐朝文化呈现繁花似锦的景象。

上节课我们也了解到,唐朝时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唐朝为官者为数不少,长安城内波斯商人聚集,本节课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Ⅰ自读课文:遣唐使部分结合教材思考讨论:问:什么是遣唐使?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Ⅱ史料研读:(1)从唐朝回日本的僧人说:“大唐国者,法式定备之珍国也,常须达。

”mdash;mdash; 《日本书纪》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

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

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

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

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

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

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

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

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 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恩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外交往来情况,更确切地说是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整体上是什么情况。

第一问考查认识能力,是对本课内容的宏观认识考查;第二问则是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即为什么唐朝有那么活跃的对外交往,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知识是否全面细致。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因: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亚洲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内交通发达使对外交往成为可能。

③唐政府对外政策开明,既鼓励唐朝商人去外国经商,又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对外交往成为现实。

⊙浪里淘金
1、杜郭沫若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是在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高宗
⑵鉴真“航东海”的目的是()
A、求取佛经精义
B、弘扬佛法
C、传播高潮的医术
D、学习日本的文化
⑶说他“一片精诚照太清”的理由是什么?
⑷诗中哪一句体现了“传道艺”的影响?他传播了哪些“道艺”?
⑸鉴真东渡日本后,定居在日本( ),鉴真死后,安葬在日本,至今在( )内安放着他的坐像。

⑹鉴真为传播大唐文化六次东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借鉴并学习哪些精神?
2、唐朝时,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身手中国文化的影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⑴唐朝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生产②创制文字③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⑵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国进行交流的使()。

⑶简单概括一下唐朝与日本交流的情况。

3、唐朝对外通商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B、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对外交通非常便利
4、下列关于唐长安城叙述正确的是()
①唐长安城是当时一座国际大都市
②长安城居住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
③长安城布局整齐划一,对周边各国的城市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长安称繁华热闹,商品交流活跃,为方便市民,到处都有商店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讨论一下,这一取一送反映了唐朝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1、⑴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时期的掌握。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六次东渡的高僧是谁。

唐朝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六次才得成功,这一事件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⑵B
⑶先后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⑷“唐风洋溢奈良城”。

除了传布佛教外,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

⑸奈良唐招提寺
⑹为理想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
2、⑴A
⑵遣唐使
⑶①日本派遣唐使有13次之多,他们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
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许多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民建立深厚友谊。

③鉴真和尚受到日本学问僧的邀请,东渡日本,在弘扬佛法的同时,把中国的医药、建筑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促进了中日文化经济的交流。

3、C
4、A
5、反映了兼收并蓄(或对外开放,弘扬中国文化,同时又有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