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争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1 关于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争鸣

有关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或像似性的讨论,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个讨论热点。许国璋先生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本质上的关联,二者是通过语言的制约和社会的制约建立联系的;杨信彰则批评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排斥符号学研究中的社会、文化、政治等重要组成部分;于海江从思维、客观世界及符号的关系提出了词的理据性问题···

1994年,李葆嘉发表了《论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失误和复归》一文,这是中国20世纪以来第一篇以专文的形式公开批评索绪尔的文章。该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索绪尔这条原则提出了批评,体现了鲜明的反索绪尔色彩。与之相对应,1995年,索振羽先生发表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地正确的》,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引发出了语言学界20世纪90年代关于语言观的大讨论。

它旨在表明:语言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映照

着经验的世界结构。这一观点是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最大挑战。沈家煊在《句法的像似性问题》一文中认为:语言的像似性是相对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语言结构的像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王寅在专著《论符号像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和补充》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文章中提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主要关系是像似性的,而不是任意性的,像似性具有自然的、本源的、主要的特征。

但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对“用像似性否定任意性”提出了质疑。郭鸿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是否成立——与王寅教授商榷》一文中,指出任意性普遍存在于语言符号内部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上,而像似性普遍存在于符号组合(语言结构)中。复旦大学的朱永生也在《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一文中突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在复合词和派生词以及句法层面上的确存在像似性,但就单个符号而言,任意性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像似性应该被看成是对索绪尔理论的补充,而不是任意性原则的替代物。

岑运强持如下看法。首先,索绪尔的观点必须站在普通语言学的高度上看,我们讨论任意性的时候绝不能只立足于某种语言。在具体的语言中,把全部根词的音义联系的理据都找出来是不可能的。即使退一万步,我们找到某种语言的全部根词是怎样约定俗成的,然而一旦谈到其他语言,这种约定性就又不成立了。其次,像似性问题,我们应对之展开大力研究,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任意性原则,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层面。任意性主要属于普通语言学范畴,理据性和像似性属于个别语言学范畴。任意性和理据性,二者的角度不同、范畴不同、作用不同、地位不同、时间不同。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任意性是普遍的、抽象的、基础的,是基石;而理据性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基石上的砖瓦。一个是下面的基础,一个是上面的建筑。此外,还可以从著名的音、义、物“语义三角”上看,任意性指的是音义关系的问题;理据性是指人们用什么音义结合为客观物命名的问题,两者不是一个问题。总之,任意性与理据性这两方面是不可偏废的。夸大普遍的任意性,否定具体的理据性,会使研究带上神秘主义的面纱;夸大理据性而否定任意性,则必然走向唯心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