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在医疗领域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旨在解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问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
下面是医疗核心制度的十八项:1.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实行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2.推进三医联动。
协调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均衡性和覆盖面。
3.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构建以社区医疗为基础、急诊和重大疾病救治为重点、城市医疗为支撑的医疗服务体系。
4.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减轻大医院压力。
5.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
加强药品供应链管理,降低药品价格,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6.推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优化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实现医疗费用合理分担。
7.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推行医疗质量考核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8.实施中医药强国战略。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9.加强医疗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支持医疗技术创新,培养高水平的医疗人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0.推动信息化建设。
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信息化应用水平,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11.加强医患沟通和医疗纠纷处理。
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加强医患互信,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医患关系稳定。
12.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13.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加大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力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4.实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多方便的健康服务。
15.推进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规范和监管,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6.加大医疗资源投入。
增加医疗资源投入,提高医疗设施和设备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17.加强国际医疗合作。
简述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简述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机关领导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通过一系列和措施推行的医疗改革方案。
这些核心制度旨在解决中国医疗系统面临的问题,提高人民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
具体包括以下会议项核心制度: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2. 医疗救助制度:实行了医疗救助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救助。
3. 医疗费用控制制度:加强了医疗费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速度。
4. 健康体检制度:加强了健康体检服务,提供预防性健康检查。
5. 在线医疗服务制度:推动了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在线咨询、挂号、购药等服务。
6.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了药品供应保障,降低药品价格。
7. 社会办医改革制度:支持社会办医,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机构。
8.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行按病种付费。
9. 公立医院改革制度: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10. 医生和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生和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1. 城乡医疗协作制度:推进城乡医疗协作,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能力。
12. 医患关系改革制度: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13. 中西医结合制度: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药事业。
14. 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医疗学术研究和医务人员培养。
15. 医疗设备采购制度:改革医疗设备采购制度,降低设备采购价格。
16. 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制度,提供对特定疾病的保障。
17. 疫苗安全保障制度:加强疫苗安全保障,保障民众的免疫安全。
18. 共享健康信息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
这些核心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一、医院管理制度1. 招募与培训制度2. 人员编制与管理制度3. 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4. 患者投诉处理制度5. 质量管理与监控制度6. 资产管理与维护制度二、医务人员管理制度1. 招聘与聘任制度2. 职称评定制度3. 工时管理制度4. 岗位职责与权限制度5. 医疗纪律与执业规范制度6. 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标准制度三、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 医疗工作质量评估制度2. 医疗巡查与监督制度3. 医疗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4.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5. 医疗质量投诉处理制度四、医院安全管理制度1. 医疗安全风险评估制度2. 医院安全工作责任制度3. 医院安全检查与巡视制度4. 院内暴力事件处理制度5. 职业暴露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五、医疗信息管理制度1. 医疗信息采集与统计制度2. 医疗信息交流与共享制度3. 医疗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4. 医疗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制度六、药品管理制度1. 药品采购与供应管理制度2. 药品储存与保管制度3. 药品配送与使用管理制度4. 临床用药管理制度5. 不合格药品处理制度七、医疗设备管理制度1. 医疗设备购置与验收制度2. 医疗设备维护与保养制度3. 医疗设备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4. 医疗设备质量评估制度八、病案管理制度1. 病案记录与归档制度2. 病案质量核查与评估制度3. 病案保密与保管制度4. 病案统计与分析制度九、护理管理制度1.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2. 护理岗位责任制度3. 护理过程管理制度4. 护理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十、门急诊服务管理制度1. 预约与挂号管理制度2. 门急诊疾病诊疗管理制度3. 门急诊患者信息管理制度4. 门急诊医疗卫生废弃物管理制度十一、住院服务管理制度1. 住院费用预交与管理制度2. 住院患者医疗护理管理制度3. 住院医疗巡回与查房制度4. 住院病人出院与转院管理制度十二、手术室管理制度1. 手术前准备与术前讨论制度2. 手术室手术操作规范制度3. 手术室无菌操作与消毒管理制度十三、急诊抢救管理制度1. 急诊抢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2. 急诊抢救设备与药品配备制度3. 急诊抢救工作协调与沟通制度十四、感染管理制度1.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与控制制度2.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3.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十五、放射诊疗管理制度1. 放射诊疗设备使用与检修制度2. 放射诊疗剂量监测与记录制度3.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制度十六、临床路径管理制度1. 临床路径制定与评价制度2. 临床路径协作与实施制度3. 临床路径效果监测与改进制度十七、医患权益保护制度1. 医患沟通与知情同意制度2. 医疗纠纷调解与赔偿制度3. 医务人员权益保护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1.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制度2. 信息系统日常维护与管理制度3. 信息系统故障与灾备处理制度附件:1. 医院管理制度范本2. 医务人员管理制度范本3.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范本4. 医院安全管理制度范本5.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范本6. 药品管理制度范本7.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范本8. 病案管理制度范本9. 护理管理制度范本10. 门急诊服务管理制度范本11. 住院服务管理制度范本12. 手术室管理制度范本13. 急诊抢救管理制度范本14. 感染管理制度范本15. 放射诊疗管理制度范本16.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范本17. 医患权益保护制度范本18.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范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机构职业人员行为规范:指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人员在职业行为中应遵守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医疗是国家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与医疗相关的制度。
以下是我国医疗领域的18项核心制度。
1.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等,保障人民的医疗费用。
2.医药卫生体制:推进国家医药卫生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3.医改:推进综合医改,加强医疗服务、医疗花费和医疗制度等方面的。
4.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完善药品配送体系,保证药品供应的稳定性和可及性。
5.医疗技术体系:提高诊疗水平,推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医疗技术的发展。
6.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建立完善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督和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7.医疗纠纷调处制度:建立健全医疗纠纷的调处机制,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疗秩序。
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9.健康教育制度: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素养。
10.公共卫生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制度,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1.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方便医患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管理。
12.医学伦理制度:加强医学伦理研究和教育,规范医疗行为,保护患者的权益。
13.医疗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医疗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医疗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14.中医药保健管理制度:推动中医药保健事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15.医学科研制度:加强医学科研,培育和发展医学科研人才,提高医学科技的创新能力。
16.听证制度:建立听证制度,保障医疗纠纷的公正处理,提高医疗纠纷的调解效果。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8.科学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评估医疗服务和医疗管理的效果,推动医疗质量的改进。
以上是我国医疗领域的18项核心制度。
18项医疗核心制度
1 、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9、值班和交接班制;10、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2、病历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危(wei)险值报告制度;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7、信息安全管理制度;18、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凡挂号病人,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者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转科、传染病报告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问询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初步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者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及时请上级医师或者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时,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晰,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者多科疾病,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组织会诊与处理,必要时报告医务部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收治或者转入相应科室进行抢救与处理。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者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者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因本医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好后,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允许,并请示业务副院长批准允许后方可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殊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委或者拒绝。
6、医务部负责首诊负责制的督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
1、建立我院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者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者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 2 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 1 次。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实行的18项核心制度,是为了推进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
具体制度如下:
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三级医院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联体和分级诊疗机构共建共享制度: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基层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居民医生团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高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改红利分配制度:将医改红利按照各方贡献程度进行合理分配。
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制度:保障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
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透明化制度,遏制医疗行业乱收费。
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制度: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制度,实行分级管理。
医药联动机制:优化医药市场环境,实现医药联动,控制医药费用。
零差评制度:建立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推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诊疗规范制度:推广和实施诊疗规范。
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建立医疗机构评审和监管制度。
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信息共享。
内审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内审制度,推进医疗机构管理水平提高。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实现医患关系和谐。
疾病预防和控制制度:强化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提升医疗卫生工作者素质和能力。
医学伦理和医德医风规范制度:强化医学伦理和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形象。
预约挂号和候诊管理制度:建立预约挂号和候诊管理制度,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就医效率。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分别是:
1. 首诊负责制度。
2. 三级查房制度。
3. 会诊制度。
4. 分级护理制度。
5.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6.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7.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8. 术前讨论制度。
9.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10. 查对制度。
11.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2.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3.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 危急值报告制度。
15. 病历管理制度。
16.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7.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基础,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执行本机构的核心制度,并遵循每项核心制度的定义和实施基本原则及关键环节的要求。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1.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
2. 医保支付制度: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推行按病种付费、按诊断相关组(DRG)付费、按服务包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推动医疗费用合理控制。
3. 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推动医院分类管理,完善医院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4. 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将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推进药品价格谈判和带量采购制度。
5. 医师多点执业:放宽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限制,鼓励医师开展多点执业,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6.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优化价格结构,合理定价,加强价格监管,保障合理利润和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7. 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健全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加强医疗纠纷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
8. 健康档案电子化:推动健康档案电子化,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提高医疗信息共享和调阅的便捷性。
9.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10. 医学人才培养: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医学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11. 科研创新和药物研发:支持科研创新和药物研发,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疗科技进步和医疗设备更新换代。
12. 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绩效考核,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13. 医疗资源配置优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14. 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照护和护理服务。
15. 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医疗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防止医疗信息泄露和滥用。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1.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管理职责和管理程序,确保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
2. 医疗服务规范制度:规定医疗服务的标准和规范,包括医疗诊疗、护理、康复等方面的规定。
3.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具体的临床路径方案,规范医疗活动和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4.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和程序,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5.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医疗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
6.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规定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分配,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7. 药品管理制度:规定药品管理的标准和规范,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8.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规定医疗器械的管理标准和规范,确保医疗器械安全和有效性。
9.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规定医疗费用的计算、核算和报销标准和程序,防止医疗费用过高或低于合理水平。
10. 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医疗保险的管理和执行程序,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11. 医疗人员管理制度:规定医疗人员的招聘、培训、聘用和考核程序,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12. 医疗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制度:规定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维护医疗职业的正常秩序。
13.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保密标准和程序,保障患者的隐私权和健康权。
14. 患者满意度评价制度:规定患者满意度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5. 医学伦理规范制度:规定医学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保护患者的人身权益和尊严。
16. 医学科研管理制度:规定医学科研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和程序,促进医学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17. 医学教育管理制度:规定医学教育的管理和评价标准和程序,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8.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规定医疗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促进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
医疗管理18项核心制度
医疗管理18项核心制度1. 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服务质量评估标准的制定和改进- 客户满意度调查和反馈机制- 客户投诉处理和纠纷解决机制2.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 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和质量控制- 医疗纠纷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3.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 病历管理和数据录入规范- 医疗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的使用和维护- 医疗数据的保密和安全管理4. 医疗资源管理制度- 医疗设备的采购流程和管理规定- 医疗用品和药品的库存管理- 医疗人员的编制和岗位职责规范5.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医疗人员的招聘和录用程序- 岗位培训和绩效考核机制- 医疗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6. 财务管理制度- 费用核算和收费制度规范- 预算编制和监控机制- 资金监管和风险控制措施7. 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技术支持规定 -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项目管理 - 信息安全和数据质量管理措施8. 医学伦理管理制度- 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和监管- 知情同意和隐私保护规范- 医学伦理委员会改进和监督机制9.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评估和指标监控- 不良事件管理和改进措施- 临床路径管理和病种管理规范10. 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医疗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和防护 - 职业病防治和健康监测机制 - 心理健康支持和职业倦怠预防11. 知识管理制度- 经验总结和知识分享机制- 学术培训和继续教育规定- 学术研究项目管理和激励机制12. 院感管理制度- 感染监测和预防控制规范- 传染病报告和隔离措施- 环境卫生和消毒控制要求13. 医疗设施管理制度- 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更新- 环境安全和防火防震规定- 暴力事件和突发事件处理程序14. 医疗诊疗流程管理制度- 诊疗流程改进和标准化- 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和指南- 转诊和会诊的管理要求15. 医患沟通管理制度- 医患关系改善和沟通技巧培训 - 患者知情同意和告知要求- 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反馈机制16.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医疗废物分类和处置规范- 废物收集和储存的要求- 废物处理和环境风险评估17.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采购和验收程序- 设备维护和检修计划- 设备安全和技术管理要求18. 灾备与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和指南- 灾备设施和物资准备- 应急演练和事故处置措施这些18项核心制度是医疗机构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1.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规定和操作,确保医疗行为和结果符合质量标准。
2. 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医疗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和追踪机制。
3.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和管理机制,促进对医疗事故的及时发现、处理和追究。
4.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设备的选择、使用、维修和保养,提高设备安全性能和可用性。
5. 医疗药品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药品供应和使用流程,确保药品安全使用。
6. 感染病控制制度:建立医疗感染预防控制机制,降低感染风险。
7. 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医疗事故应急预案、处置流程和应急演练机制。
8. 医务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医务人员考核和监督机制,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9. 住院病历管理制度:规范住院病历的书写、管理和保密,确保病历信息准确、完整和安全。
10. 输血管理制度:规范输血的供血、采血、配血和输血操作,保证输血安全。
11. 双人核对制度:建立双人核对和确认制度,预防因操作疏忽和信息不准确引发的医疗安全事故。
12. 术前皮肤消毒制度:规范手术前皮肤消毒的流程和操作,保障手术安全和病人健康。
13. 医疗处方审核制度:规范医疗处方审核和发药流程,防止因药品使用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
14. 输液泵管理制度:建立输液泵的选择、使用和维护机制,保障输液安全。
15. 营养支持治疗管理制度:规范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确保病人安全进食。
16. 病人权益保障制度:建立病人知情、知识产权保护和生命安全保障机制,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17. 自身安全保护制度:建立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安全保障措施,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18. 医院管理规定制度:建立医院管理的规约和制度,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稳步提升。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1. 医院管理制度a) 急诊科管理制度b) 住院科室管理制度c) 门诊科室管理制度2. 医疗质量控制制度a) 医疗操作规范b) 医疗差错处理流程c) 医疗设备维护管理制度3. 医生执业管理制度a) 医生资质认证制度b) 医生职业行为准则c) 医生继续教育制度4. 护理管理制度a) 护理服务考核评价制度b) 护理操作规范c) 护理文书管理制度5. 药品管理制度a) 药品采购管理制度b) 药品配送和使用管理制度c) 药品库存管理制度6.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a) 医疗费用报销流程b) 医疗收费标准制度c) 医保结算管理制度7. 病案管理制度a) 病历书写规范b) 病案归档和保管制度c) 病案质量评价制度8. 医疗工作安全管理制度a) 医疗废物处理制度b) 医疗器械安全使用制度c) 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9. 投诉处理制度a) 投诉受理和调查制度b) 投诉结果处理和反馈制度c) 投诉信息统计和分析制度10. 信息化管理制度a) 医院信息系统使用规定b) 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制度c) 医疗信息发布和交流管理制度11. 病人权益保护制度a) 病人知情同意制度b) 病人隐私保护制度c) 病人投诉和求偿制度12. 医学伦理管理制度a) 科研伦理管理制度b) 临床试验伦理管理制度c) 生物医学伦理管理制度13. 医学教育管理制度a) 医学生培养管理制度b) 继续教育计划制度c) 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组织制度14. 公共卫生管理制度a)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b) 应急防护措施制度c) 疾病监测和报告制度15. 医学科研管理制度a)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b) 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c)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16. 医学信息公开制度a) 医院公开信息发布制度b) 医疗质量报告和统计分析制度c) 病案查询和咨询服务制度17. 医疗资源管理制度a)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b) 空间资源利用和分配制度c) 医疗设备配置和管理制度18. 医学科普宣传制度a) 健康教育宣传制度b) 媒体宣传和合作制度c) 社区健康服务制度附件:1. 医院管理制度附件:组织结构图、岗位职责说明2. 医疗质量控制制度附件:医疗操作规范手册3. 医生执业管理制度附件:医生资质认证申请表4. 护理管理制度附件:护理操作规范手册5. 药品管理制度附件:药品采购合同样本6.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附件:医疗费用报销申请表7. 病案管理制度附件:病历书写规范示例8. 医疗工作安全管理制度附件:医疗废物处理记录表9. 投诉处理制度附件:投诉受理登记表10. 信息化管理制度附件:医院信息系统审核表11. 病人权益保护制度附件:病人知情同意书样本12. 医学伦理管理制度附件:临床试验伦理审查表13. 医学教育管理制度附件:学术会议计划表14. 公共卫生管理制度附件:传染病报告表15. 医学科研管理制度附件:科研项目立项申请表16. 医学信息公开制度附件:医疗质量报告样本17. 医疗资源管理制度附件:人力资源需求分析表18. 医学科普宣传制度附件:健康宣传活动计划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疗操作规范:根据医疗实践和相关规定,制定的医疗行为规范,用于指导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
医疗18项核心制度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医疗是人民群众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医疗制度。
下面将介绍我国医疗领域的18项核心制度。
1.医疗体制:该制度旨在建立健全的医疗体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中涉及的重点包括医改方案制定、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等。
2.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通过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3.优质医疗资源分配制度:政府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保障人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这包括优化医疗资源分布、加强医疗设备更新等。
4.医师多点执业制度:为了增加人民就医的便利性,鼓励医师在不同地区开展多点执业,解决人民就医难的问题。
5.门诊医保支付制度:通过建立统一的门诊医保支付制度,统一门诊医保费用支付标准,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6.医疗服务价格制度:通过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方案,实现医疗服务的合理定价,降低看病费用。
7.中医药保健服务制度:通过鼓励和规范中医药保健服务,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满足人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8.康复医疗服务制度:为残疾人士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帮助他们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9.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制度,有利于全面掌握人民健康状况,为制定医疗政策提供依据。
10.医患互动沟通制度:促进医患之间的良好互动与沟通,提高医患关系,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11.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为生活困难的人民提供医疗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
12.疾病预防控制制度: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制度,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13.医疗事故处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处理制度,确保医疗事故的及时处理和赔偿。
14.医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制度:鼓励和支持医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提高医疗水平和质量。
15.医疗技术评估制度:建立医疗技术评估制度,规范医疗技术的开展和应用。
16.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评审,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
(完整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
(完整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3版)十八项核心制度(1)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3)疑难病例争论制度。
(4)会诊制度。
(5)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6)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7)术前争论制度。
(8)死亡病例争论制度。
(9)查对制度。
(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12)分级护理制度。
(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14)危险值报告制度。
(1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6)手术平安核查制度。
(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信息平安管理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需具体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帮助检查和处理,并仔细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乐观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准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留意的事项交待清晰,并仔细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实行乐观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伴随或支配医务人员伴随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支配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殊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打算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打算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实行正(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
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入院后,次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二级医师书写三级医师查房记录,一级医师书写二级医师查房记录,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争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事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好充分预备,以提高查房质量。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1. 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为全民提供医疗保障。
2.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 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用药需求,提高药物可及性。
4.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5. 科研和创新支持: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6. 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完善医疗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
7. 医药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医药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8. 医疗设备和器械管理: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9. 药品供应保障: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良好的药品供应。
10. 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1. 医患沟通和医疗卫生教育: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率。
12. 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医疗服务供需平衡。
14. 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建立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15. 中药发展和保护:推进中药发展和保护,发挥中药在医疗中的作用。
16. 医疗健康促进和预防:加强医疗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7. 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加强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18. 综合管理和监督:建立综合管理和监督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中国政府为改善和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所推出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
这些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服务水平,降低患者就医成本,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并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
具体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包括:1.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通过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平衡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降低就医费用负担。
2.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和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3.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加强药品供应保障,规范药品流通和采购,降低药品价格。
4. 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允许医师在多个医疗机构执业,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5.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6. 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让患者在就近的医疗机构得到适宜的医疗服务。
7.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加强医患关系管理。
8.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宣传,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9. 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10. 医疗技术评价制度:建立医疗技术评价机制,促进医疗技术创新和应用。
11.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
12.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制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对医疗资源的调控和监管。
1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或减费。
15. 医疗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制度:建立医疗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制度,引导医疗行业良性发展。
16. 老年人医疗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对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保障,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17. 就医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就医质量评估制度,评估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业绩。
18. 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制度:推动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9、值班与交接班制度10、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危急值报告制度16、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7、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凡第一个接待患者的科室和医师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
二、首诊医师负责安排患者的诊疗事宜,详细询问病情并体检,详细记录病史,及时给予初步诊断。
同时开具各项必要的检查申请单及初步治疗药物处方。
三、首诊医师发现涉及他科或确系他科的患者时,应写好病历,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后,请有关科室会诊或转科。
四、对于经首诊诊治后必须留院观察的患者,该医师应负责对接手诊治的医师进行床旁交班,并对病人家属说明由该医师继续负责其诊治。
五、凡是患有多科疾病或诊断未明的患者,应当经所有相关专科医师会诊后,根据此次发作的主要疾病,确定转由相关专科医师负责继续诊治。
在未明确收治科室时,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
六、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需做相应处理后方可行辅助检查及转科。
急、危、重症患者行辅助检查及收住其他专科时,必须有医务人员陪同。
七、如患者确需转科,在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医师负责联系安排。
如需转院,由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联系上级医院或向医务科或总值班报告,落实好接待医院后方可转院。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实行主任医师(科主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查房制度。
主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1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周2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查房一般在上午进行,下午巡视一次。
二、医护人员查房前准备病历、有关检查报告和检查器材等,经治的下级医师报告病历摘要、当前病情和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级医师分析病情,确定必要的检查,作出明确的指示。
(一)主任医师(科主任)查房,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护士长参加。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1. 医疗保险制度: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障。
2.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和评审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设立和运行。
3. 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人才储备和流动。
4. 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事故的监管和处理。
5.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控制医疗费用,合理定价和支付方式。
6. 药品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7.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8. 中医药管理制度: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的治疗水平。
9. 疾病预防控制制度: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10.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11. 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保障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制度,保证基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12. 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医疗救助体系,保障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
13.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医疗纠纷。
14. 医学伦理和伦理审查制度:建立医学伦理和伦理审查制度,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5. 国际合作交流制度: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合作和交流,促进医疗发展。
16. 医疗科研评价制度:加强医疗科研的评价和管理,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17. 医疗发展规划制度:制定医疗发展规划,推动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
18. 医疗监管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为的监管,保障医疗秩序和正常运行。
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八项核心制度
1. 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2. 信息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患者和员工的信息管理流程。
3. 患者权益保护制度: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4. 新技术新疗法评估制度:对新技术和新疗法进行评估和审查。
5.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有效解决医患纠纷。
6.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7. 应急预案制度: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预案和流程。
8. 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明确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9. 病案管理制度:规范病案的记录、归档和存储。
10. 用药管理制度: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安全使用。
11. 危险品管理制度:管理和储存医疗工作中的危险品。
12. 院感管理制度: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制度和流程。
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制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14. 经济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和控制医院经济资源的管理。
15.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处理和管理医疗废物的制度和要求。
16. 人才管理制度:招聘、培训和激励医务人员的管理制度。
17. 工作流程管理制度:规范医院各个工作流程和流程的管理。
18. 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医院的安全和安全工作的管理。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
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医疗18项核心制度内容主要包括:1. 医疗机构分类制度:将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层级和服务水平进行分类,明确各类医疗机构的职责和服务范围。
2. 医疗资源配置制度:根据人口结构、疾病谱等因素,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保障基本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
3. 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机制,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防止过度收费和价格虚高。
4. 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全民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的支付和医疗风险的分担。
5.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配机制,保障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6.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事故预防,保障患者的安全。
7. 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医疗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8. 医疗技术评价和应用制度:加强医疗技术的评估和应用管理,提高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9. 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制度:制定和推行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10. 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及时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
11. 医药采购和药品供应制度:建立统一的医药采购和药品供应机制,确保药品的质量、价格和供应稳定。
12. 基层医疗服务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覆盖范围。
13. 中医药服务保障制度:保障中医药服务的发展,加强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
14. 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15.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运行和管理,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16. 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意识。
17. 医疗投资和融资制度:建立医疗投资和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健康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项医疗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师查房行为规范,尊重患者、注意仪表、保护隐私、加强沟通、规范流程。
6.开展护理、药师查房的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会诊制度(一)定义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
(二)基本要求1.按会诊范围,会诊分为机构内会诊和机构外会诊。
机构内多学科会诊应当由医疗管理部门组织。
2.按病情紧急程度,会诊分为急会诊和普通会诊。
机构内急会诊应当在会诊请求发出后10分钟内到位,普通会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
3.医疗机构应当统一会诊单格式及填写规范,明确各类会诊的具体流程。
4.原则上,会诊请求人员应当陪同完成会诊,会诊情况应当在会诊单中记录。
会诊意见的处置情况应当在病程中记录。
5.前往或邀请机构外会诊,应当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分级护理制度(一)定义指医护人员根据住院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对患者进行分级别护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分级护理管理相关指导原则和护理服务工作标准,制定本机构分级护理制度。
2.原则上,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4个级别。
3.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变化动态调整护理级别。
4.患者护理级别应当明确标识。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一)定义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值班和交接班机制保障患者诊疗过程连续性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部门以及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部门,明确值班岗位职责并保证常态运行。
2.医疗机构实行医院总值班制度,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医院总值班外,单独设置医疗总值班和护理总值班。
总值班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3.医疗机构及科室应当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值班人员资质和人数。
值班表应当在全院公开,值班表应当涵盖与患者诊疗相关的所有岗位和时间。
4.当值医务人员中必须有本机构执业的医务人员,非本机构执业医务人员不得单独值班。
当值人员不得擅自离岗,休息时应当在指定的地点休息。
5.各级值班人员应当确保通讯畅通。
6.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和急危重患者必须床旁交班。
7.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记入病历。
8.交接班内容应当专册记录,并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共同签字确认。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一)定义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疑难病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等。
2.疑难病例均应由科室或医疗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讨论。
讨论原则上应由科主任主持,全科人员参加。
必要时邀请相关科室人员或机构外人员参加。
3.医疗机构应统一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的格式和模板。
讨论内容应专册记录,主持人需审核并签字。
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4.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2人具有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定义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及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
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
医疗机构应当为非本机构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提供必要的帮助。
3.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4.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
八、术前讨论制度(一)定义指以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为目的,在患者手术实施前,医师必须对拟实施手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预期效果、手术风险和处置预案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除以紧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急诊手术外,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必须实施术前讨论,术者必须参加。
2.术前讨论的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
临床科室应当明确本科室开展的各级手术术前讨论的范围并经医疗管理部门审定。
全科讨论应当由科主任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主持,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
患者手术涉及多学科或存在可能影响手术的合并症的,应当邀请相关科室参与讨论,或事先完成相关学科的会诊。
3.术前讨论完成后,方可开具手术医嘱,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4.术前讨论的结论应当记入病历。
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一)定义指为全面梳理诊疗过程、总结和积累诊疗经验、不断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因、死亡诊断、诊疗过程等进行讨论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死亡病例讨论原则上应当在患者死亡1周内完成。
尸检病例在尸检报告出具后1周内必须再次讨论。
2.死亡病例讨论应当在全科范围内进行,由科主任主持,必要时邀请医疗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参加。
3.死亡病例讨论情况应当按照本机构统一制定的模板进行专册记录,由主持人审核并签字。
死亡病例讨论结果应当记入病历。
4.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对全部死亡病例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意见。
十、查对制度(一)定义指为防止医疗差错,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设施、药品等进行复核查对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的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
2.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
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
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
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3.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一)定义指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进行多方参与的核查,以保障患者安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标准化流程。
2.手术安全核查过程和内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当纳入病历。
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一)定义指为保障患者安全,按照手术风险程度、复杂程度、难易程度和资源消耗不同,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按照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
具体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和手术分级管理目录。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建立手术医师技术档案。
4.医疗机构应当对手术医师能力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手术权限进行动态调整。
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一)定义指为保障患者安全,对于本医疗机构首次开展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或诊疗方法实施论证、审核、质控、评估全流程规范管理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拟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应当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宜、能够进行临床应用的技术和项目。
2.医疗机构应当明确本机构医疗技术和诊疗项目临床应用清单并定期更新。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流程,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须经过本机构相关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临床应用。
4.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前,要充分论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技术风险,并制定相应预案。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范围,并加强新技术和新项目质量控制工作。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动态评估制度,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全程追踪管理和动态评估。
7.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一)定义指对提示患者处于生命危急状态的检查、检验结果建立复核、报告、记录等管理机制,以保障患者安全的制度。
(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分别建立住院和门急诊患者危急值报告具体管理流程和记录规范,确保危急值信息准确,传递及时,信息传递各环节无缝衔接且可追溯。
2.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各项检查、检验结果危急值清单并定期调整。
3.出现危急值时,出具检查、检验结果报告的部门报出前,应当双人核对并签字确认,夜间或紧急情况下可单人双次核对。
对于需要立即重复检查、检验的项目,应当及时复检并核对。
4.外送的检验标本或检查项目存在危急值项目的,医院应当和相关机构协商危急值的通知方式,并建立可追溯的危急值报告流程,确保临床科室或患方能够及时接收危急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