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课件
![社会主义改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7bc15ea417866fb84a8e87.png)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在土改中,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参加管理
“农第民四章工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拿到工资存 折
对承包的土 地进行现代 化管理
粮 棉花
钢
1.1亿吨 44.4亿吨 15.8亿吨
50% 25% 27% 49% 83%
煤
0.32亿吨
48%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上述表格说明什么问题?
●工农业生产下降
问题: 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什么样的
地位?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现代国营经济形态
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 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包 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 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这一领域国有资本总 量增加、结构优化,一些重要骨干企业发展成 为世界一流企业。
时间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近代民族工业的第一次高潮
(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
新 投资总 设 额(万 厂 元) 矿
平均 每年
每年 新设
投资 额 (万
厂矿 元)
总
数
数
19世纪70
年代-甲午 50
战争前
1895 54
—
9
1913
470
1202. 95
2
30-31
20
63.3 1
1 8 9 5—1 9 1 3年民族工业分布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33aecc90c22590102029d41.png)
为什么能够赎买? 最后,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等。
粮食统购统销
赎买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 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 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 品出厂。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国有企业的生产场面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毛谈建国初工业化建设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 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 走哪一条路呢?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 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共识。 【先建设,后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 商业看齐,个人向工 人阶级转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特点
经营分散 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制印章的
东南大学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
![东南大学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d57b2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7.png)
东南大学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关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曾有两种不同的设想,即“将来突变论”和“现在渐变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88a8df026c85ec3a87c2c5ac.png)
(3)在积极利用外援的同时,党积极不依赖外援
不利条件:
(1)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进 行技术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势必影响工业的稳步发展
(2)由于农业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到秋收才知道,所以制 定国民经济计划有不确定性
(3)文化落后,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和半文盲达90%,工业 建设紧缺人才,劳动力素质低,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
(4)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重工业更是,新中国能用作 工业化积累的资金微乎其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两大 重要措施
(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新发展(初级农业合作社和互助 组)
5、与其他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济接触和交往。1953年中国 迎来锡兰、印尼、缅甸贸易代表团,分别与中国签订贸易订 单,开始进行禁运商品的贸易。
三、日内瓦会议后同印度、缅甸、印尼等国发展友好合作关 系作为“反包围”的突破口
1、高层互访
2、积极支持印度提出的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的主张
3、有步骤地解决一些同周边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
5、基于中国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重工为在全国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27%.农业、轻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急需重工 业武装。
(二)我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1)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的中央政府,且具有很强的组织动 员能力,社会经济稳定
5、国家加强对农业的扶持:
(1)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2)扩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合作化发展。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fa4b8fb172ded630b1cb676.png)
①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 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快,农村 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过急过快,城市资本主义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过于短促。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 高潮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 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 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 模式选择上存在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 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全 行业的公私合营。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制度。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政务院四个副总理中有民主人士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 黄炎培和郭沫若;政务院二十一位委 李济深、张澜、高岗
员中,有九位是民主人士;一百零五 个部长和副部长职位中,民主人士占 政务院副总理: 了四十九个。 董必武 陈 云 郭沫若 黄炎培
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解放军进入拉萨
到1950年10月已经建立起1个大行 政区人民政府(东北)、4个行政区 的军政委员会(华南、中南、西北、 西南)、1个中央直属的自治区政府 (内蒙古)、28个省人民政府,2087 个县人民政府。
镇压反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
(3)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从 限制到逐步消灭。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
图为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 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量 多少,对社员进行粮食 分配。
农业社社员庆祝场面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 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
手 工 第 业 一 供 步 销 小 组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b014f6c783e0912a2162a34.png)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始,就确定了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刘少奇等对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将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作出了明确的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丰富。
第一,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等认为,这是由当时国内外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主要是:(1)经济、政治上十分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缺乏远见和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人害怕民众,因此,既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没有能力在中国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决不能容许资产阶级独占革命的胜利果实,不希望自己刚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又重新遭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3)国际环境不允许在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国际环境中,长期支持中国革命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国家只想使中国成为它们附庸国,也不愿意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中国革命虽然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但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却十分落后,中国并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
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4,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9540ea7f02768e9951e7385c.png)
• 再如在产权归属、经营管理体制方面,一方面明 确国有企业产权,加强其内部管理民主管理,另 一方面对城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实行利用、 改造、限制的政策,促进私营企业调整劳资关系, 使劳资两方受益。 • 对农民,注意调动两种积极性,一方面要互助合 作帮助缺少工具的农户搞生产,另一方面在互助 合作过程中实行自愿、互利、民主原则。
• 2、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出:1953年8月,毛 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①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 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
• 资料来源,董志凯主编: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第7页,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6.
这是温和、务实、灵活、理性的过渡方式:
• 从政策精神上看,《共同纲领》反映的是 “国营经济主导下各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 各得其所,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精 神。” • 从采取的措施上看,比如三反、五反打击 投机倒把,抑制了通货膨胀;随后针对这 行动的负面影响,马上采取措施,两次调 整工商业,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经 济、个体经济恢复和发展;
• C、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管理思想:农业经济 管理方面,形成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国 家引导示范为辅,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 济管理体制;工业经济管理方面,运用行 政和经济手段协同调控工业和商业,使多 种经济成分共同为国民经济恢复发挥作用。
• 以上体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原则,适应当 时国内外环境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基础上,经济运行体系体现了计 划、市场等不同调节与运行机制并行;多种分配 形式和积累手段并用。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66f5d6127d3240c8447ef1a.png)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 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 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 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 地发展生产力。 •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 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 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
商业: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1954年-1955年夏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5年秋-1956年
高级形式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 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一步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第二步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步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 委托加工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体
主义 有制
主义 有制
1956
主义制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 现的失误和偏差?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明确要求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两重性: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 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 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 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 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6c0ae2fb770bf78a6529542a.png)
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 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 社
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建明农林牧生产合 作社, 作社,是在一九五二年秋由二十三户贫农办起 来的。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 来的。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只凑 起了“三条驴腿” 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 起了“三条驴腿”,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 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穷棒子凑合 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 到一块儿了” 到一块儿了”!有些富裕中农也不愿意跟他们 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 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 依靠自己的双手, 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合作化道路上不断克服困 勇敢地前进。 难,勇敢地前进。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 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 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党支部和社长 王国藩(支部委员) 王国藩(支部委员)就教育大家要发挥集体力 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 量,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副社 长杜奎带着十七个男社员到三十里以外的山上 去砍柴;社长王国藩和女党员吴秀英在家领导 去砍柴; 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 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缺 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 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牛、 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 骡、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还买 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 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 开了个豆腐坊。 开了个豆腐坊。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 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 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党员们就带头在社 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 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终于适时地完成了播 种。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 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 党支部和社务委员会就组织大家割荆草芽子换 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 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9bed2fa3f01dc281e43af022.png)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b9a3d21d10a6f524ccbf854a.png)
教学重点难点
党 在 过 渡 时 期 的 总 路 线
有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道 路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经 验 总 结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理
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 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 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 大意义,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改 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 改造的总路线、原则、方针及历 史经验;使学生懂得中国走社会 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 成,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 期(从1949年到1956年)。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
命阶段的开始。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认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新
民主主义建设要经历相当长的阶段。党在这个阶段的任务 和工作重点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实现工业化。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以工 在文化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 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 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 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 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 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 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a3a3196bd97f192279e9a8.png)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过渡的理论,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 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五、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
首先,一定时期内追求改造的高速度,从而 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 其次,改造中的一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 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 要,公有化程度过高,改造模式过于集中,所有 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光英:1999年至2001年 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不 再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而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之间的矛盾,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 的过渡形式? • 14、简述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形式? •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 哪些步骤? • 16、简述“四马分肥”。 • 17、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 的性质、主要矛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9c3b263169a4517723a3d5.png)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问题。
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问题。
3.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4.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
5. 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2.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
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的一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如何实现中国革命第二步的战略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则成为当时党的思考重点之一。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依据马列思想,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进行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了。
从中华人民共各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06ddf3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a.png)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概述
改造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任务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和方法
1
准备阶段
思想准备、组织准备。
2
过渡阶段
过渡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
3
基本完成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需要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土地革命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放 了农民阶级,加强了农村经济 和社会稳定。
农村集体化
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提高 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历史意义
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核心地位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建设的中心。
3 科学技术创新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1 彻底改变社会性质
从剥削制度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3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削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2 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铺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 础。
4 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激发了全球社会主义 运动。
矛盾与斗争
第四章【毛概】
![第四章【毛概】](https://img.taocdn.com/s3/m/d959ed55f01dc281e53af080.png)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 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出现的失误和 偏差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 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已经建立起来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 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最伟大的变革 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背景、原因、必要性 和可能性 “一化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是不断突破苏联模 式的束缚,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不断 认识中国国情和特殊规律的过程;又是不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 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改造道路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可能性 合作化是使个体农业和小手工业达到集体化从 而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https://img.taocdn.com/s3/m/e89d7ed96f1aff00bed51e94.png)
(3)对资本主义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政治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 决定因素。 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 不巩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国内在土地改 革后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 益扩大之势,危及新生共和国政权的基础。中国共 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 必然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 灭。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从纯经济的角 度考虑,必须从政治的角度思考。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 济恢复时期,为重点试办阶段,发展较 慢。国家一方面帮助恢复和发展手工业 生产;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导个体手工业 向集体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有重点、 有步骤地对手工业合作社进行了典型试 办,摸索前进。1950年,全国组织起手 工业生产合作社1,300个,有社员26万人, 经营范围包括纺织、针织、食品加工、 缝纫、制鞋以及农具修理和制造、采矿 等。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由于当时我 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的落后农业国家,所以农业生产资料私有 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处于关键和基础位置。 过渡时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 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到1953年, 这一阶段以互助组为中心,同时试办初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是在互助组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过渡性质的经济组织。以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到1953年底, 参加互助合作社组织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 的39.6%。其中,初级社占总农户的0.2%。
第二阶段:1953年到1955年上半年,为全 面发展阶段。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也随之逐 步加快。为了加强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领 导,1954年11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中央手工业 管理局。1955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手 工业产、供、销和手工业改造,要贯彻“统筹 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定前进”的方 针。到1955年上半年,手工业合作组织已发展 到近5万个,人数近150万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6a38dfad51f01dc281f116.png)
中 国 第 一 架 飞 机
在搞社会主义方面, 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 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 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 改造。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 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 的集体化。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 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
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
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 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 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 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 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 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二: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共识。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在过渡的时间上,
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 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 估计为15年到20年。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cfbc9c52cc58bd63186bd96.png)
6
两个问题: 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 、 质的社会? 质的社会? 2、为什么我们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 、 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一定要经历一个过渡 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 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呢?
7
问题之一: 问题之一: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的因素。 社会主义的因素。 (2)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 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逐步向社会 ) 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主义发展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9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 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 余之间的矛盾。 2、1953年至1956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 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 中国内部的主要矛 盾即是工人阶级与 民族资产阶级的矛 盾,故不应再将民 族资产阶级称为中 间阶级。 间阶级。”
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工商业也开始出现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 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4、国际环境中相对有利的一面为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条件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大大加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日益壮大,并且大力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工业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从当时的发展情况看,资本主义阵营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充满活力,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这些因素,促使毛泽东考虑尽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道路:互助合作,改造农业和手工业,把个体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 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 土改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 ----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 ----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一方面不能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倡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进一步发展我国 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3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最根本的变革
4 .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 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又一个历史性伟大胜利。
* 工作上发挥作用
* 生活上妥善照顾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⑵、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区别对象、区别方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 从而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
⑶、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 说服教育、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具体任务: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义改革则是为了把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完善起来。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必须坚持用继承、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5、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 ? ?总之,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认真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际和借鉴苏联的经验而提出的,体现了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可以说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 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和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2)采用逐步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 创造了和平改造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先例
3)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 对资方在职人员和代理人?°包下来?±的政策
* 以企业为基地?°量才使用,适当照顾?±
* 政治上适当安排
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当年社会主义 改造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 的弥补和纠正;绝不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 的全盘否定,而是把当年没有做好的事情做 好并做得更好。
第四,必须从人类认识规律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 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9月,毛泽东同志等开始改变这一设想,从先搞工业化、再搞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为两者同时并举。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一五?±计划的方针和任务的时候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到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对资本家的剥夺,马克思设想了两种方式: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
列宁曾想采用赎买的方式,但由于俄资产阶级的反抗而告结束。
我国实行和平赎买,采用逐步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创造了和平改造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先例。
赎买政策的优越性
* 有利于发挥私营企业在国计民生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952年:现代工业总产值中 国营经济56%
国营批发营业额占全国的 60%
2、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老解放区,农业互助组---初级合作社转化;
互助合作??抵御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加生产、避免两极分化、加快机械化进程
???? 毛泽东
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3、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出现的问题同它的成就相比毕竟是第二位。
*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全国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变成了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又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教学目的
正确理解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以及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文化特征
???? 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此,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化。
*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各阶级,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 有利于发挥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和管理经验;
* 有利于团结与之相联系的各阶层为社会主义服务.
赎买的可能性
*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剥削与拥护社会主义
* 长期的统一战线关系,化对抗性矛盾为非对抗性矛盾
*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与强大的国营经济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执行?°和平赎买?±的方针政策,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相同, 但具体任务不一样---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