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学说

合集下载

道家元精、元气、元神论

道家元精、元气、元神论

道家元精、元气、元神论道家元精论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察受于先人而充乔十后天,故就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元精”,即揩先天之精而言。

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捏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在早期的有关“精气神”论述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全内丹学兴起,才有明显的分别,“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

《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

此谓元精乃元气之精华,实指先天无形之精气,是产生后天形质之精的母气。

因此,元精虽是生命的起源物质,但又不等同于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

故《寿世传真》说:“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说:“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于父母未生前”。

《老子》所说“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极之精”、“天真”等。

杨继州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有生,而太极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而充塞于西间者也”(《针灸大成·肾脏图》)。

《周易参同契》说:“元精眇难睹。

”此精为先天无形之精气,“抟之不得,视之不见,而能潜随化机,生成万物”(《周易参同契》彭晓注),但必须含于形质之精中乃能存。

正如《玉清金笥宝录》所说:“精虽元精,然无日用之精则元精不见。

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则潮生白气,未闻白气生于地也。

水乃精也,白气乃华也,“元精禀于先天,受之于父母而与生俱来。

当父母阴阳之精结合,在母体内形成胚胎、构成身形后,元精亦已藏之于肾,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生要物质。

生命诞生以后,此精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才能发挥生长、发育的作用。

元精只有不断得到后人之精的供养,才能逐渐充盈,当充盈至一定程度,才能具有繁衍后代、保持种族和个体恃持的能力。

物理学史的哲学表述:读何祚庥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

物理学史的哲学表述:读何祚庥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

物理学史的哲学表述:读何祚庥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第16卷2O00年五罨罾是.习辱仁麻^尺丸乞学i芟/7童理第10期自然辩证法研究V.l16,No101O月StudiesinDia1ecticsofNatureOct,2000文章编号:1000—8934{2000)100069—0l6,7f物理学史的哲学表述读何祚庶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文学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存在三种态度:一种是全盘否定;一种是以现代科学来说明中国文化之高深.如鲁迅所说的,"风水.是台于地理学的.门阀,是台于优生学的.炼丹是台于化学的;"还有一种则是希圈对其进行改造而使之取代西方主流文化,如新懦学之类.初读何柞庥院士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是很容易将其归入第二类的.作者在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中国古老的元气学说,用了仅十来面纸简短地考察了元气学说与现代物理的关系之后就总结道:"总之.中国的元气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与现代物理学的场论相通.而且在历史的延续上也是现代物理学场论的滥觞.(p62)假如本书到此为止.一定能鼓起一班国学爱好者胸中的自豪.有人立刻会大作推论:2l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2l世纪科学腾飞之翼必当向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去寻.如此等等.然而,作者接下来从物质观的角度玲静客观地考察了整个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了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英国的牛顿和法拉第,美国的爱因斯坦, 唯独没有看到中国的孔子,难免使国学爱好者们大失所望.然而.这就是事实.在我看来,这本通俗的有关认识史的小册子".其意义不在于向我们证明了中国的元气学说真的对场的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也不在于论述丁唯物辩证法能缩短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而在于向人们展示丁一种对科学,哲学(包括中国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实事求是的冷静态度,以及在其指导下的物理学理论历史透析的独特视角.对科学与哲学孰优孰劣.自"科玄论战"以来就一直未有定论."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分离成两个专业团体.相互之间对对方的工作知之甚步.并且缺乏谅解(柯伍缚).这种l9世纪逐渐形成的风气.一pD一p2-对中国亦有影响.为了消除这种对立,有人出来写哲学有什么用"的小册子,有人写论文批驳反科学主义思潮.其结果是虽使二者有了并存的理由却仍虎视眈眈.真正使科学与哲学握手言和的则是一批自然辩证法研究者.然而由于这些人大多没有深人从事过自然科学的研究实践,所以只能抽象地论述一些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关系而无法达到使二者相通的境界.同时,一些论者映乏实证精神,不自觉地充当了某些伪科学的鼓吹者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何祚麻院士的OA元气学说到粒于物理)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该书虽然认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却并没有进一步夸大其作用和影响,更没有因此而吹嘘起中国传统文化.作者清醒地指出:"在我们讨论了元气学说对近现代物理学作出的许多贡献后.还不能不看到在中国哲学里有一种常见的情况,那就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着作里.荒唐的胡说和伟大的猜测常常同时并存.这就需要作一番沙里淘金的工作."中国古代的哲学中,的确存在大量的'沙'.把'沙'当作'金'来加以推崇.那就是宣扬封建迷信丁."(Pl82)这种狰静,客观的态度对许多借传统文化之名.行伪科学之实的人来说.不啻当头棒喝.其次.作者在考察物理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固然肯定了哲学思维的启发作用.却更多地展现了科学的实证精神."在科学地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并不是自然观,而是要依赖于观察和实验(P64)门捷列夫的发现也说明在科学的发现,发明中.科学实验起着关键作用.没有l9世纪化学家们对原子量所作的测量,就没有周期律;没有此后的化学家们做进一步的试验和测量,就没有周期的(下转第7l页)69j嚣车E呈"中日韩三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与技术关系中的作用.强调价值取向在认识与处理科技与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兼容.此外,中国社科院曰本研究所副所长冯昭奎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日本传统文化有关,但这些传统价值观却与日本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不相适应.因此.如何变革日本传统文化,这值得我们研究;中国杜科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STS研究不仅要重枧现实,更要注重历史.要注重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中的科技与社会关系问题,日本学者十分重视对中国农业科技史的研究.而中国学者对日本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却根不皓.固此,开展中日农业科技史和经济史的比较研根有必要.另外.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所王国瑞研究员,清华大学STS研究所原副所长曾晓萱教授和雷毅博士,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陈凡教授和粱渡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社科系那日苏教授等学者分别围绕电子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技人才与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中日近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殖民地科学"与社会E上及STS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次会议是我国第一孜举办的由东北亚主要国家学者参加的SIS国际学术讨论会,对于促进各国STS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STS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化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张明国)(上接第69页)最后证实."(P69--70)"然而为波动说奠定基础的却是实验:光通过障碍物的绕射的实验,光波的干涉实验等等(P88)书中不止一次地指出了,…伟大的猜测'如果没有严密的科学为基础,那幺就只能是"渺小的胡说'."(P183)选无异于在特别缺乏实证观念的中国树起了一面驱魔降妖的大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者在拷问物质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这一独特视角下,以从事过多年的理论物理研究实践为依托.将整个物理学史从原子论到量子场论,用富有哲理的语言进行了简单明快的表述,在揭示人类心智不斯运用辩证思维探索未知事物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科学与哲学在历史上的统一.这时.我们脑子里已没有物理,哲学这些概念.我们读到的只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的探险史. 当然.本书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按照作者的表述.我们并不能排除莱布尼兹是在"流动以太学说"形成后才开始研究中国哲学并以流动以太说解释中国元气学说的可能.而选一点恰恰是作者论说元气学说是否真的影响到近代场论的关键.又如,在人类认识史中是否其有辩证思维才有用,其他思维方式有没有其历史贡献.选都是值得探讨的. 但不管怎拌.何祚庥院士这本书的出版为物理学史的写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在科学与哲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这是值得庆贺的.(本文责任编辑王国政)声明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太作者学术交流渠道同,其竹者着作权使用费交中国I睑权保护中心缝一分配. 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鳊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上进声明,本刊在约稿厦寄发稿件录用通知时不再赞述. <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71。

元气论和气本论

元气论和气本论

元气论和气本论一、定义1.元气论:元气论是一种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元气所构成,以元气为世界本原的学说。

2.气本论:气本论是强调“气”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及宇宙万物运动变化都依赖于“气”的变化的哲学理论。

二、历史背景1.元气论:元气论起源于先秦时期,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的杨朱、北宋的张载等。

其发展与古代的自然科学、医学等密切相关。

2.气本论:气本论的发展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戴震等。

这一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三、哲学思想1.元气论:元气论强调元气的自然属性,以及其在宇宙生成和运动变化中的决定作用。

它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元气所构成,以元气为世界本原。

2.气本论:气本论强调气的本体地位,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所构成,且气的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本原。

它特别强调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四、代表人物1.元气论: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的杨朱、北宋的张载等。

杨朱认为万物由元气组成,张载则提出了“太虚即气”的观点。

2.气本论: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戴震等。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戴震则主张“气化即道”。

五、现代应用1.元气论:现代医学运用元气论指导医学实践,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元气的推动和激发。

同时,元气论也影响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气本论:现代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借鉴气本论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此外,气本论也在企业管理、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六、意义与价值1.元气论:元气论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现代医学、自然科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它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自然科学、医学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2.气本论:气本论深化了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为现代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提供了哲学指导。

此外,它对现代企业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也有启示作用。

中医元气学说与修身实践 第二节

中医元气学说与修身实践 第二节
了解自己 回到原点
——中医元气学说与修身实践
2013年6月
自在的生活
课程内容
元气学说
第一部分:《复气论》精讲 人身元气之实践体认 人体的有形系统与无形系统 元气系统与疾病 六淫七情与元气运动 三焦元气虚实诊断
第二部分:《脾胃论》精讲 饮食劳逸与心火之害,春升之道 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服药四禁 脾胃病传变图,补中益气汤详解 补中益气汤详解








精气神

五行——阴阳——元气
第三节:识证
认 • 病证症的区别

➢ 症:症候

➢ 病: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 证:当下本质,病因与机体反应的综合。
疾 • 中医诊断精华

➢ 是什么病了?--病位(神形气血经络)
➢ 为什么病了?--病因(中邪否)(化学毒物,解毒)
➢ 病在哪个层次? (时空)
➢ 病重否?(趋势)
• 好中医调治疾病把握的是生机
➢ 当下——趋势——病的概念不是很重要(患者需要)
➢ 生死相续,生命是一个连续的相。
第四节:医案方剂学习——桂枝汤
【小结】
精-气-神-形-势 无形统有形 课后作业: 煤气中毒机理 五行生克制化 煎服桂枝汤
解 • 呼吸系统
剖 • 脉管系统(循环)
学 的
• 消化系统
人 • 淋巴系统
体 • 神经系统 系 统 • 运动系统

➢ 泌尿系统

➢ 生殖系统
• 隔膜系统
• 感觉器官
营养代谢疾病、风湿免疫、造血系统疾病……怎么分类?

无形之精气神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中医各家学说李东垣

宋濂在《元史•李杲传》中记载:“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
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
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 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
李杲20多岁时,其母患病,里中数名医生前来诊治,寒热温凉,所言 不一,施治各异,均治疗无效,郁郁而终,莫知究系何病。这件事对 李杲的触动极大,深自痛悼,极为自责,从此立志学医。 他听闻易水的张元素先生在燕赵(今河北、山西)一带很有名望,便 携重金前往易州,拜师学医。他儒学功底深厚,又忠信刻苦,不数年, 不但尽得张先生所学,且其成就在其师之上。
的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被子几年才更换一次;他还不饮酒、不听音 乐、不近女色,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俭朴的皇帝。
东垣家境富厚,学医之后,并未行医,而是到济源(今河南济源县)
做了监税官。
当时当地疫疠流行,俗称大头天行,亡于此疾者甚多。东垣为此心中 难过,寝食难安,他循流探源,考据经典,结合时疫,制定了著名的
“普济消毒饮”,活人无数。时人称之为仙方,刻于石碑,广为流传,
传为千百年来的医林佳话。
普济消毒饮: 黄芩(酒炒,15克) 、黄连(酒炒,15克) 、陈皮(去白,6克) 、 甘草(生用,6克) 、玄参(6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 、 连翘(3克)、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2克)。 芩连皮草玄柴梗,翘板马牛薄蚕升。
脾胃土气居中为脏腑精气之转枢。气机升降运动虽然与各脏腑均有关
系,但总赖脾升胃降。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

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

所谓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10展开1概论古人认为:“精气”是万物本根。

后人称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或“气一元论”,是研究精气(气、元气)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

产生于先秦,战国后期稷(ji)下(古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县北)道家提出“宇宙的本源即精气,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精气是一种极微细的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

”成熟并广泛地研究和运用于战国末期至秦汉。

经过后世贤哲的不断充实和发展,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为深刻的哲学理论。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

精气学说2精气学说管子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管子·内业》)这段话说明: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产生万物。

世上没有鬼神,人们认为鬼神的东西,实际上是精气的变化。

得到真气的人,就能成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他对这种目所不能见到的最细微物质“气”,作了进一步描述;其大意为无形物质是有形物质的本根。

所以称之为无形,只是因为它在潜藏时,人们不易觉察到,但它确实是无形地存在着的。

正因为有它的存在,事物才能从无形中油然而变为有形。

万物都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

论徐大椿的元气学说

论徐大椿的元气学说

论徐大椿的元气学说徐大椿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杰出学者之一,他提出的“元气学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那么,什么是“元气学说”呢?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叙述,分步骤阐述徐大椿的思想。

1. 元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徐大椿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源在于“元气”这个概念。

元气是一种能量、力量,是万物形成和运转的基础。

在徐大椿看来,“元气之学”既包含自然科学的原理,也涉及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探究元气之学可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元气学说的来源渊源元气之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徐大椿认为,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气血等概念蕴含着元气之学的思想。

此外,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也都对元气之学产生了影响。

3. 元气与科学的关系徐大椿认为,元气之学与自然科学具有共通之处。

比如,在现代科学中,物质的特性和运动过程也有其基本的动力和能量系统。

而这些都与元气之学的思想相契合。

因此,徐大椿认为,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对科学研究秉持开放的态度,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相融合。

4. 元气学说与现代化的关系徐大椿提出元气之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他看来,现代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方面面。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文化深层次的问题,现代化进程就难以真正实现。

因此,他认为,应该以“元气”这个概念为核心,通过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入探究,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的支撑和指导。

总之,徐大椿的“元气学说”是一种蕴含着哲学、文化、科学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学说。

它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宝贵的东西,为我们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提供启示。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

气之动静,“动而不息”,气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而守位”气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动静相召”,天地之气相感;“上下相临”,五行之应天干,自东而西而右迁运行;地气之应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复始。如是,则天地之气动静相感,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而万物之情,变化之机可见。以气的运动聚散而言,明代王廷相《慎言·乾运》说:“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大气论》说:“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唯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的运动变化,气散则无形,气聚则有形。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就是气之聚散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过程。气的运动的动态平衡,则表现为生理状态;气的运动失衡,则表现为病理状态。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全面汲取并应用“精气学说”的理论,以气为总纲,根据气的分布部位、功能作用的不同,命名了八十余种气,用“气一元论”统一说明自然现象、生理活动、精神意识、病理变化、临床诊断、针药治疗、养生保健等,从而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根源。
6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编辑气的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中医学全面、系统地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家气的学说,阐述人体与自然界的
气的运行变化不息,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气的运动变化停止,则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学用气一元论的思维来认识疾病变化。使人体导致疾病的原因重称为“邪气”。病理变化则是人体之气的
失常,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的生成和运动失常有关。气的生成不足,发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机郁滞)、气逆(气机上逆)、气陷(气机下陷)、气闭(气外出受阻而闭厥)、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此外,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失常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所在。

元气学说

元气学说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 万物自生”,“天复于上,地 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 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宋)张载:“气之聚散于太 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 气,则无无。”
王充,(27─约97), 字仲仁,东汉杰出唯 物主义哲学家、思想 家
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 始人之一
元气学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 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 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由气之聚 合而产生。 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 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 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庄子:“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完整版)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

(完整版)物理学史--中国古代物理学
阴代表消极、退让、柔弱、下降、寒冷、晦暗、雌性、 月亮等阴性和具有这些特征的事物。
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 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固 有规律。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 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衡• 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 自然》。 王充(27-约97):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进步
思想家,创立了以气为基础的元气自然论。主要著作有《论 衡》,共30卷,85篇,涉及力学、声学、光学、热学、电磁 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
②气有聚散两态,太虚为气,气形转化
第一章 中国古代物理学
一.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二. 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三.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四. 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五.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 六. 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七.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
概况
在古代,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都谈不上有“物理 学”。当时人们还不可能自觉地、系统地运用实验方法, 也不可能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形式进行科学的概括, 使之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这一阶段仍是物理学形成和 发展的先导和渊源。是物理学发展的孕育和萌芽时期。但 我们可以通过早期人类的遗迹中看到人类为了生存,在获 取生活和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在与大自然的各种斗争中, 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孕育和形成了早期的物理 知识和中物国理古思代想物。理思想的特点: 1.发源于当时生产工艺的实践过程中 2.以朴素的直观观察为依据,思辨色彩浓烈 3.没有集中的专门著作,散见于有关古籍之中
d.机械记时:
东汉时期张衡117年发明浑天仪,用于测定天体位置,一天转一周。后经唐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各家学说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学的各家学说。

1.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学说之一。

阴阳二气是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中的两种相反的力量,它们彼此互补、相互作用,产生各种现象。

在中医中,通过分析疾病的阴阳失衡现象,来确定治疗方案。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相生,与身体的五脏和六腑相应,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3.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贯穿全身并与脏腑组织相连。

通过影响经络系统的流通和调整经气的流量,来治疗各种疾病。

4.元气学说元气学说是中医中的一种基本理论,元意为根本、本质,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

元气来源于父母遗传和天地精华的滋养,它是人体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逆气犯元是指任何影响到元气的因素,它可能是内部、外部或精神因素,病因可通过恢复元气来治疗。

5.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根本基础。

五脏六腑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互相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机能。

通过分析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6.虚实学说虚实学说是中医中的一种基本学说,虚实是中医中常用来描述疾病和诊断的术语。

虚指体内功能失调或欠缺,实指体内功能过盛或物质过多。

通过判断病人是否为虚或实,来确定治疗方案。

7.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中医中关键的学说之一,主要研究疾病产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诱发的,并以外感、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为主,针对不同的病因,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气血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它认为气和血是人体机能正常运作的两个最基本的物质。

气的运动和血的循环,保证了整个身体的营养和代谢。

中国古代宇宙学说

中国古代宇宙学说

中国古代宇宙学说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探讨我们所居住的大地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即天和地的关系,叫宇宙结构理论。

在中国古代,天体学说有所谓论天六家∶即盖天、浑天、宣夜、昕天、穹天、安天。

其中主要有三家:即盖天、浑天、宣夜。

昕天基本上属于盖天体系,穹天是盖天说的翻版,安天则是宣夜的发展。

盖天说出现于殷末周初。

主要观点为天在上,地在下,天为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

南北朝时代鲜卑族歌手斛律金《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两句诗,是对盖天说的形象化说明。

盖天说一共有两种。

第一种盖天说即“天圆地方”说。

《晋书·天文志》中说∶“周髀家云∶‘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关于方形的大地,战国时代阴阳家齐人邹衍解释说,上有九个州,中国是其中之一,叫赤县神州,每个州四周环绕着一个稗海。

九州之外,还有一个大瀛海包围着,一直与下垂的天的四周相连接。

穹庐般的天穹有一个极(这个极实际上是地球自转轴正对这一点),天就象车轱辘一样绕着这个“极”旋转不息。

天圆地方说的最大破绽,就是半球形的天穹和方形大地之间不能吻合。

迫使其修改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象一把大伞一样,高悬在大地上空,有绳子缚住它的枢钮,周围有八根在柱子支撑着。

天空有如一座顶部为圆拱的凉亭。

《列子·汤问》篇中所说的共工触倒的那个不周山,就是八根擎天柱之一,所以女娲便出来炼石补天。

天圆地方说提出的宇宙模型,只是凭感性的观察,又掺入了许多规定的。

但在我国历史上却有广泛影响,符合儒家关于“天尊地卑”的说教,在封建王朝的天地理论体系中占据正统地位。

如北京的天坛,是圆形的;地坛,是方形的。

这是天圆地方的象征性模型。

第二种盖天说将方形大地改为拱表大地,即《晋书·天文志》中所说的“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第二种盖天说已经有了拱形大地的设想,为以后球形大地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便它仍然不能解释天体的运行,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月亮的盈亏等问题。

浑天说主张大地是个球形,外裹着一个球形的天穹,地球浮于天表内的水上。

《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养气之道——道教养生(1)》

《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养气之道——道教养生(1)》

《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养气之道——道教养生(1)》道教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道教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

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

”道教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均来自祖国医学中的精气学说。

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称为“清气”。

二指先天父母媾精时的元气,称为“先天之精气”。

三指通过饮食物质所生的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水谷之精气”,或称“后天之精气”。

道教认为人的活力之源在于体内之气,故强调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希图通过养气之道而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服气——养气之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是由上清派在“行气”功的基础上结合导引、按摩而成。

服气亦名吐纳、食气,即呼吸吐纳之法。

非但服己身之气,尤要能服天地阴阳之气。

《楚辞·远游》所谓:“食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庄子》李注云:“平旦为朝霞,日中为正阳,日入为飞泉,夜半为沆瀣,天玄地黄为六气。

”《楚辞》王逸注云:“《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欲出时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食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

并天玄地黄之气,是为六气。

”六气即天地日月之气,即服食日精月华之谓耳。

道教认为,“人身一小天池”,“天地感应”,“天人合一”,吸入天地间四时之正气,日月星辰之精气,即可延年益寿。

服气之道的孕育过程,相当久远,早在《庄子·刻意》中就记载彭祖因“吹响呼吸,吐故纳新”,而寿至八百。

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有专文论述服气。

中医学第八版

中医学第八版
1. 万物(包括人类)的本原为气。 2. 气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3. 气的运动参与了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
(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1. 气构成了人体各个有形的组织器官。 2. 气维持各部分,形成统一整体。 3. 通过气的中介,人体与自然界万物表现出统一性。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1. 气者,人之根本也。 2. 气充沛、协调、运行正常,则产生机体的物质 代谢和所有的机能活动。 3. 气虚实之变,或运行失常,则整体或局部组织 脏器的机能活动异常,出现病理表现。 4 .注重调气,常有助于机体的康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就是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 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 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 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 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体 表


外 侧
腰 背

六 腑
心 肺

体 内


内 侧Leabharlann 胸 腹腹五 脏
肝 脾 肾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划分的范围


























1.阴阳的相互对立 阴阳的相互对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
在着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 矛盾、相互排斥的关系。

转中医学的元气学说

转中医学的元气学说

转中医学的元气学说1.中医学的元气学说中医学的元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元气的概念、来源、分布和功能的一种气学理论。

中医学元气概念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元气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发源于肾或命门,实为肾间动气,或肾气,是人体中存在的最根本的一种气,但必须得到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所化谷气的资助才能壮大而发挥作用;②元气沿三焦自下而上运行全身,推动和协调各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并维系人体的生命和健康;③元气是人体正气的主要成分,有保卫机体,抵抗病邪侵袭及驱除病邪的作用;④元气是一身之气中属先天禀赋的一部分,不能涵括后天获得的谷气和呼吸之自然界清气,不可作为一身之气的代称。

古人通过对家族成员之间的比较性观察,可以发现不同家族成员在体力与智慧上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其祖辈有一定联系,因而推测到父母以生殖之精的形式将其生命物质遗传给后代,而后代在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之后,依靠其所化生的动力,即元气,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使之具备生殖能力,再将其生命物质遗传给下一代。

父母遗传给后代的生命物质藏于肾,称为"先天之精",其所化之气,称肾气或肾间动气。

由于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其所化生的气则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称之为"元气"。

元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但比之更细微的物质,含有巨大能量,无形而运动不息,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推动和调控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虽可称为肾气,但非指"肾的功能"。

2、现代医学血液概念,人体血液成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人体通过血液运输物质到身体各部位,这些人体物质包括氧气、营养物质,以及二氧化碳等废物。

血液循环途径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由动脉,流向毛细血管,流向静脉,再回到心脏,肺循环和体循环同时进行,排除二氧化碳,输入氧气。

人体五脏六腑也存在各自组成的经由动脉,流向毛细血管,流向静脉,再回到心脏的小循环。

中国古代的天文思想和天文学说

中国古代的天文思想和天文学说

中国古代的天文思想和天文学说古代中国对天体的认识有三种:一是盖天,二是宣夜,三是浑天。

盖天说认为天如同一个“盖笠”,即南方的斗笠形,中高外低,地如同一个扣着的盘子,也是中高外低。

《周髀》为盖天说。

《晋书说:“北极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以六万里,北极下地高子外衡下地亦六契里。

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

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周髀》在利用晷影推算的过程中,应用了勾股定理。

《周髀》家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

”天圆地方的观念与“地如覆槃”矛盾。

《易.系辞》记载的天体论,主要是昼夜说。

以前谈到过,《易》的理论基于天文历算,宣夜说的具体方法却未传下来。

《晋书》说,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郗萌记先师传授的理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飞无极......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天体飘浮在太空中,由“气”推动它们运行。

晋代虞喜《安天论》:”天高穷于无穷,地深于不测。

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

“他认为”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而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

“针对的就是”天圆地方。

虞耸认为“天似穹窿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

......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

......斗极之下不为地中,当对天地卯酉之位。

......”姚信认为“天之体南低入地,北则偏高。

又冬至极低......夏至极起......极之立时,日行中地浅,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昼长也;极之低时,日行地中深,故夜长;天去地下,故昼短也。

”人们对这些说法表示否定。

然而《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践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与《安天论》很相似,意义和用词有相通的地方。

《系辞》全篇还有很多说法体现了宣夜说的观点。

如“崇效天,卑法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

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使得东西方人对自然观的认识产生了差异。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本文作者从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入手,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中西方自然观差异比较总结一、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1.东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中国的自然观和方法论贯穿着元气论的传统。

元气学说始于战国,成于两汉,其丰富和发展延续至明清。

元气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相交汇,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自然哲学思想,其观点和方法与西方的原子论和还原论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世界的本原是“气”,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10】。

“气”是未成形质、连续无间的物质;它可以向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转化;它是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在一些元气论者那里,它的本然状态就是虚空;程宜山在《中国古代元气学说》一书中指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场’的‘聚’‘散’便形成实物,亦即激发成各种各样的粒子。

”(二)以气化活动来说明世上万物的发生、发展。

“气聚成形,形散为气”,事物的生生灭灭,都是气的聚与散,整个世界是从混沌状态逐渐演化出来的。

“天地未生,混沌一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的元气论自发地倾向于有机的演化,具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3】。

在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上,以元气论为核心的有机论自然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按照这种观点,整个自然界和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任意分割的整体。

这个整体是在气化活动中产生着又逍逝着,是一种“过程流”、是一种“自生自灭”的“自己运动”。

因而认识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功能活动、自我完成的机制。

中国的科学传统是朴素的系统论和整体观。

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整体性:自发地把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性,把注意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上,把握事物的一系列的“系统质”。

元气学说在明代发展的特点

元气学说在明代发展的特点

元气学说在明代发展的特点
曹征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3)005
【摘要】元气,是生命活力的原动力.明代是元气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元气特点的认识,明代归结为三个方面:一元气可化可分,二元气难盈易亏,三元气可温可补.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曹征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南昌 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癌邪-元气异化学说 [J], 吴茂林;邓婧;李世杰
2.略论明代中医元气学说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J], 吴慧心
3.丹溪学说在明代前期的发展 [J], 薛益明
4.从“元气学说”论系统性红斑狼疮 [J], 李宁;廖映烨
5.元气学说与物理场论的比较研究 [J], 韩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气学说。

下边先给大家讲一下这个‘元气’,然后在讲经典的过程中,穿插着提示一些大家关心的一些个病症怎么治疗。

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大家考试或者是研究生写论文,必须要有多少多少病例:几十例、上百例的病例。

那些个明清两朝的这些个温病学派的医生都有医案。

但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为什么没有医案呢?谁想过没有,给大家说一下中医是干什么的呀?是给人治疗疾病的呀!对,那么人是什么呀?人是最复杂的高级生物,或者是身体变化是最复杂的生物。

不光是人,灵长类动物、哺乳动物、或者什么低等动物,就连那个细菌。

现代的高科技把它搞懂了吗?记住,只要是生命就是复杂的。

生命这个东西体内里边,你想用意识探测,是绝对探测不到的。

我吃进去的东西到那而去了,吃了一口烤鸭、又吃了一口窝窝头,能控制人体只吸收烤鸭,而不吸收窝窝头吗?是吧!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人的身体是最聪明的,就是那个大傻瓜,脑子傻的人。

他的身体都是最聪明的。

而反过来说:咱们人的脑子绝顶聪明的人,身体反倒有点傻瓜了,为什么呀?被你这个聪明的脑瓜反给损害了,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个东西的营养多、这个食物营养好。

什么维生素、卵磷脂、深海鱼油乱七八糟乱吃一气、乱补一通,又不会养生,就这样子把身体给糟蹋坏了,机能全部乱套了,生病了。

乱了以后还在重新想:应该怎么样治疗、应该用什么药。

但是客观生物体的规律,是绝对不会按照你的意志思想为转移的。

所以,咱们要想学好中医,一定要把咱们脑子中事先设计好的东西:例如这个人将来一定怎么怎么样的,这个念头一定要去掉。

将来会怎么样呢?晚上我就被车撞死了,就没有什么将来!就算这个疾病,我以前治疗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一个病人治疗着,挺好的!但是明天、后天,就像伤寒论中说的一样:六日、七日、八日会怎么怎么样。

这个只是经脉的传变的一个规律,绝对不是确定不变的,你说人是怎么确定呢?就像这个人,今天治疗的好好的,可能后天就该好了,可是第二天,因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情。

让他生了一场大气,或者又风流一夜。

你说这个病到第三天能好吗?走路的时候,跌了一个大跟头,又骨折了,这个旧病没有好,又添了一个新的病,你怎么办呢?什么并能都无法预计将来是怎么个样子。

原来我也写一些个病例,写病例干什么呢?慢慢积累弄他二三百个治疗成功的病例。

到时候拿出去不用考试,咱也能弄个行医执照。

那就写吧!听人劝吃饱饭,可是没写二十个,就写不下去了。

哎哟!记录很容易呀?为什么写不下去了呢?因为就算是相同的疾病.我治疗起来,用药以后病人之间,也没有一个症状有着相同的变化,就算是相同的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也没有相同的变化。

同样是心脏病,十个人他是十个样,甚至是十五个样。

疾病的变化实在是太复杂了,你没有办法去确定,所以,如果你一定要说这个确定,好了,你对病人说:将来必定怎么怎么样!没门,你越是这样子弄,也越就是个庸医。

就记住我的这个话,《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两本医书。

《黄帝内经》就是讲原理和《伤寒杂病论》就是讲症状,各种零零碎碎的东西。

但是这个疾病的典型症状、脉象在书中全都列出来了。

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是动则病、是主X X、X X所生病者,都是这个经脉必然表现出来的症状。

你就把这些个东西全部背诵下来就行了。

你背诵下来了,在看病的时候或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病人表现出什么症状或者出现什么情况。

你看是属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那一经的情况、是属于《伤寒杂病论》那一经的症状,那你不就判断明确了吗?《伤寒杂病论》中不是有一句话吗,“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是吧!那么根据‘一症’就可以这么确定了。

那你看,这个‘一症’是那一经的症状,至于其它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你就别管它,或者是作为辅助性的参考,绝对不作为决定性的症状,这个才是治疗疾病的原则。

有人问:“王大夫,我头疼了,这个是怎么回事情呢?”师:‘你们能回答吗?只能是再问病人还有什么症状呢?啊!’答:‘还拉稀便’问:“小便呢?妇女的月经呢”问:“吃饭呢、睡觉呢?”你们都得一个一个地,仔仔细细问清楚、问着、问着、问着,唉!他突然说出来,那一个儿症状刚好符合那一经的证。

好这就确定了:这个病就是这么来,绝对不确定任何疾病的变化、绝对不要预计。

就像佛家经文里边说得:“无我”是吧!要想怎么怎么样,你必须无我。

什么叫无我呢?我都没有了,我还能干什么呀?所以这个佛家经文里边说的这个“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的预想、猜想、妄想。

就是先把这个‘我(预想、猜想、妄想)’去掉,去掉了就是无我,到时候讲后边的一些个心理学、佛、道、儒的时候都能把这些东西串上一些,就这么讲。

再一个就是学了《黄帝内经》按照‘元气学说’的原则,把这个东西明白了以后,你就什么疾病都能够治疗,你外边的那些个西医、中医专家教授不能治疗的、治不好的疑难杂症,咱们全都能治疗。

在我手里说是绝症的、治不好的、能维持就是奇迹的、治好了好几例啦!不能说是无数例,因为我不是医生,也就不可能有那么都的临床实践。

但是有人求上我了。

我就能给你治好。

但是还有一条,求上我得病人,也治不好的,为什么呀?因为元气没有了,没有了元气你就治不好。

在我的手里也死了六个人。

甚至因为这个,还闹起了纠纷。

因为我是没有职称的呀!这儿说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疾病呀!都是元气不足造成的。

药物能补元气,绝对不是,你就记住了,所有的药物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大补元气的,你就记住这句话。

你们看看现在外边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例如冬虫夏草、人参、鹿茸能够大补元气,绝对没有这样的便宜事情!如果药物能够大补元气,那么人的元气快没有了我就给这个人赶快吃冬虫夏草、人参、鹿茸等东西,这个人的元气补起来了,起来了以后这个人就不死了。

但是为什么他还死呢?那就是因为这些个药物是补不了元气的!再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元气藏在那儿呢?有人说:元气藏在丹田,那么丹田在那儿呢?或者说是藏在奇经八脉吧!任脉、督脉。

阳经之海、阴经之海。

‘之海’。

海就是储存的地方,那么,查看炎帝的《神农本草经》、乃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道现在的《中药大词典》、《中华本草》,那一部书上说过,那一味药物能够入奇经八脉呢?对吧!都是入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的,没有说是入任脉督脉的。

所以说: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大补元气的。

药物能干什么呢?就是恢复你的脏腑功能的、祛除脏腑邪气的。

邪气去掉了,这个正气就自然恢复就行了。

那么咱们就干这个事情,病去药止。

有一些人说:“是药三分毒”这叫什么话呢?什么叫“是药三分毒”呢?“是药三分毒”不能吃药。

你就记住了,中国文化或者咱们就说是中医的经典的往往说的话是没有主语的。

咱们学的语文中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这些个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中国的古文中没有这些个东西,中国的古文呢?是活的东西。

古文中没有这些个东西(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因为是活的东西,‘活’就不确定,往往这一个东西就经常代表两到三个意思。

所以说呢!你就不能去按照西方的这些个逻辑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

你想练习太极拳,而你按照西方拳击的规则,你能练出来本事吗?你们拿拳击的规则来限制少林拳,那么少林拳固有的威力能发挥出来吗?所以说咱们是学传统中医的人,就绝对的完全用中医的语言和理论去学习,而不要拿西医的烂东西去套。

一套就成了不伦不类的怪物了。

唉!你看西医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证明了咱们中国古代的什么什么……已经都很先进了,净是瞎扯淡!那么多的没有被证明的东西都全错了吗?对不对!而且呢?就是西医说的什么叫科学呢?科学就是能重复,对吧!重复了。

西医治疗疾病:你是这个病就用这个药,对吧!他生的这个病还是用这个药,对吧!重复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都灵,这就是科学,没有错!但是有人说中医就不能重复,也确实是这样子,一个大夫一个样,把脉都是不一样是吧!那么中医怎么进行重复呢?哎!日本有个葆赫召三(音名)博士就说了:中医科学就科学在这个不能(进行简单的低级的)重复上边,因为,人体各有各的差异,因为中医能够‘辩证施治’所以才能够显示出他的真正的科学性,这个也是瞎扯淡!那么到底中医科学呢?还是不科学呢?真科学!中医她怎么科学呢,她能重复吗?能重复,她重复的比西医还重复。

就举个例子吧!拿象棋来说,象棋那么多的棋子,IBM把这些个棋谱都输入电脑,让电脑跟国际象棋大师去对弈,那个国际象棋大师就下不过电脑了。

但是呢?围棋IBM就玩不转了,电脑就是下不过国际围棋大师。

这个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象棋它是有这么多的棋子,每个棋子的重复率,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一定的数量。

它不一定什么时候,才走这一步。

那你就按这个棋谱、棋盘的格子去编程序就行了。

但是呢围棋就黑白两个棋子,那么,传统中医是什么呢?就是阴阳对吧!你不管什么病,都是阴阳,对吧!你什么?病都重复这个阴阳,她不科学吗?,什么叫阴阳呢?不知道,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呢?你让那个温病学派的人,就是说不清楚,温病学派的理论中没有元气、没有邪气。

只有阴气、阳气,阴盛阳虚,什么叫阴盛阳虚呢?阴气盛阳气虚,那怎么办呢?我就补阳气,把阴阳弄平衡了,这个人就没有病了。

阳盛阴虚了那该怎么办呢?那就滋阴,哎!阴阳弄平衡了,这个人就没有病了,这个说得多么好呀!可是呢?没有前提了,前提是什么呢?就是正气和邪气。

A·阴盛阳虚:是什么呢?邪气盛、正气虚。

阴邪之气强盛、真阳元气正气虚弱了;B·阳盛阴虚:阳邪之气强盛、真阴虚弱了。

那么你能够补人体这个正气来跟邪气平衡吗?对吧!中国的老百姓一个闺女能嫁给一个残暴的日本鬼子吗?对不对呀!她凭什么能够平衡呢?你脑子里的这个哲学思想是平衡了,是挺美满的!可是人体她这里边不干了,对吧!正气是容不得一丝邪气的!这个才是真理,也不是说是真理,她是人体的现实情况!没有别的办法!有人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相对的呢?不是,有绝对的!道德是绝对的,人体是绝对的,思维必须相对,这个人要是思维绝对了,那么他的脑子就变成了傻瓜了,就开始较真、钻牛角尖、认死理。

而这个身体是绝对的、思维是相对的。

身体是绝对的,绝对什么呀?就记住这些个:饿了就得吃饭,这个是绝对的吧!你不能说饿了,我就是不吃饭,而且还越饿越饱。

没这事情吧!身体虚了就得补益,邪气充盛了就的泻去。

你不能说我虚了还得泻、邪气实了我再去补充它,那么这个人不就该死了吗?本来不该死的也给你整死了。

那么现在呢,就说说这个元气学说。

是一门古老的学说。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它们是‘元气学说’的代表之作、元气学说是传统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后来在隋唐时期由陕西的医药学家孙真人(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作了一下诠释。

之后几乎没有大家出现。

至清代福建·陈修圆在十六中医书中和清代四川·郑钦安在他的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园通》《伤寒恒论》用当代的知识稍做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