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指导案例大全5篇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指导案例大全5篇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指导案例大全5篇经典语文的课件非常有意义的。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如何展现那些辉煌的科技成就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指导案例大全,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指导案例大全(篇1)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自读课文,要求:(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检查交流:(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4、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登高》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登高》一、教学背景《登高》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重要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作者杜甫的登高经历,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有效地教授这篇作品,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内涵,就成为了教学的重要需求。
二、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登高》,使学生了解杜甫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深入思考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3. 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提高研究效果。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通过筛选和整理杜甫相关的影音资料、图片和文字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材料,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多媒体展示:利用幻灯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工具,展示《登高》的背景知识、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内涵。
3. 线上讨论和合作:通过网络平台或研究管理系统,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创造力,促进互动和交流。
4. 创新性任务设计:设计课堂任务,要求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如制作课件、视频、博客等),表达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发挥个人创意,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评价方式1. 参与度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程度进行评价,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参与合作活动等。
2. 研究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多媒体作品、文章或演讲等,考察他们对《登高》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研究效果评价:通过小测验、作业和课堂测试等形式,考察学生对《登高》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研究效果。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保持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2. 提供个性化研究支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研究支持,引导他们在信息化教学中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和对策高中语文《赤壁赋》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和对策高中语文《赤壁赋》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本文针对高中语文《赤壁赋》这一课文,设计了一份信息化教学方案和对策,力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一、信息化教学方案1.前期准备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创作出有关《赤壁赋》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提前为学生呈现赤壁战斗场面、文学创作背景等内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赤壁战斗场面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赤壁战斗的好奇和兴趣,激发他们思索与探究的欲望。
3.文本解读将赤壁赋的文本在电子白板上呈现,利用标注工具将文中的关键词、名句等标注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和内涵。
4.课文分析利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将课文的分析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5.个人学习学生使用电子设备或电脑,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赤壁战斗和《赤壁赋》的相关信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6.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语段或词句进行研究和讨论,利用电子设备或电脑进行个人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7.知识巩固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来检验学生对于赤壁战斗和《赤壁赋》的理解程度和记忆能力。
8.展示评价每个小组让一名成员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研究的成果,学生通过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点评。
二、对策1.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呈现给学生,激发其对《赤壁赋》的兴趣。
2.提高个人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个人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3.提倡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提高彼此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4.注重互动评价: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评价,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5.重视实践操作:利用电子设备和电脑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信息化技术,并将其运用到语文学习中。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案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提供一个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设计案例。
设计目标本案例的设计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语文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设计内容本案例将以一个虚拟写作平台为例,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语文教学。
1. 学生注册登录:学生可以在虚拟写作平台上注册登录自己的账号,以便记录研究进度和进行个性化研究。
2. 创作题库:在虚拟写作平台上建立题库,包含各类创作题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进行写作。
3. 写作训练: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写作平台进行写作训练。
平台提供自动批改功能,能够及时给出学生的写作得分和评语,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4. 互动交流:学生在虚拟写作平台上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他们可以相互评论和点赞彼此的作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研究氛围。
5. 教师监控:教师可以在虚拟写作平台上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监控和评估。
他们可以查看学生的写作成果、评价和进步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虚拟写作平台的互动和创新功能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研究的兴趣,提高研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通过写作训练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虚拟写作平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机会,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入沟通和共同成长。
结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本案例的设计,希望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
信息化语文教学设计方案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化语文教学设计方案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选取经典课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解读。
2.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互动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解读结合网络资源,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训练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4.口语交际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互动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提升意识。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用于导入新课、课文解读等环节。
2.网络资源: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写作素材库:为学生提供各类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4.口语交际素材库: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素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再别康桥》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
例《再别康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未提供
班级:高一
案例主题:《再别康桥》
案例背景:该案例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教师想要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对于散文的形神关系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更深入的理解。
案例描述:
一、课文导入:播放诗歌内容《再别康桥》,引入课题,结合相关链接,解题并展示背景介绍。
二、播放幻灯片,录音范读,电子白板展示相关画面,学生边听边感知画面。
三、赏析本词:结合问题讨论,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
学生边讨论边展示。
四、通过平板展示台,展示学生讨论成果,教师进一步评析,并分享同学成果。
五、小结,用多媒体展示板书结构,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
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案例评析:
1、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通过朗读课文、揣摩语句,让学生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对于散文的形神关系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更深入的理解。
2、在语文教学融合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视、听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网络衔接,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5篇材料)
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5篇材料)第一篇: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篇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视觉和信息接收量,有利于信息加工,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
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的活动,确立科学、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模拟操作多媒体情景创设以及动态模拟展示等,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汇报过程中,完成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和指导,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其主要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枯燥的课堂生动有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
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
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
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
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
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3篇 信息化教学语文课教学方案设计
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3篇信息化教学语文课教学方案设计下面是分享的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3篇信息化教学语文课教学方案设计,以供参考。
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解读课文,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剖析——整体把握。
2.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用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渗透科1 学的阅读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2.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面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四、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导入朱自清。
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
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
老师:第1~3段;学生1:第4、5段;学生2:第6段;名师:第7段。
2.思考的相关问题:(1)老师、同学、大师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 (2)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重要的时间、地点不能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共3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生活已经从传统的纸笔书写转变为网络阅读、移动阅读、语音输入等多种方式。
如何让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掌握信息时代的语文活动技能,是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一、教学目标1.认识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了解信息化时代语文的应用和影响,理解语文与信息网络的关系。
2.掌握信息时代的语文活动技能,如网络阅读、移动阅读、语音输入等。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语文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应用和影响,掌握信息时代的语文活动技能。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分享信息网络阅读、移动阅读、语音输入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提高信息素养。
3.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掌握信息时代的语文活动技能,并加深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信息时代概述通过讲授法,介绍信息时代的起源及发展背景,并引导学生探讨信息现象对语文生活的影响。
同时还介绍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包括以网络阅读为主的阅读方式、多样化的语文输入方式以及电子邮件等电子工具的使用。
第三节:信息时代下的语文素养通过案例教学法,围绕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展开相应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和沟通技巧。
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是如何影响思维和判断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辨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第四节:信息时代下的语文活动技能以合作学习法为主,通过小组学习表现学生的个性、能力,了解信息时代下的语文活动技能,例如信息搜索、信息处理、文献浏览等。
动手操作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信息尝试的批判性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四、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概念,也要能够应用相关的技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教学目标。
2.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三、信息化教学过程。
1. 趣味导入(多媒体展示)
2. 文本分析(借助电子白板)
3. 情感升华(利用多媒体音频)
4. 课后巩固(线上作业平台)
四、教学效果。
五、总结与反思。
这次信息化教学的尝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它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使用平板电脑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有个别同学会被APP里的其他无关内容吸引,注意力分散。
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化工具,让信息化教学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
信息化教学方案与对策高中语文赤壁赋
信息化教学方案与对策高中语文赤壁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掌握赤壁之战的经过和意义,理解赋的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赤壁赋》使学生产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了解《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掌握赤壁之战的经过和意义。
3.理解赋的基本特点和《赤壁赋》的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赤壁赋》,抓住关键词,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蕴意。
2.分析法:通过分析《赤壁赋》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赋的基本特点和《赤壁赋》的文学价值。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思想,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写作法:通过引导学生写作赋的形式或议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课上学过的赤壁之战的内容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赤壁赋》:(1)分析赋的基本特点和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2)阅读赤壁赋,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蕴意。
(3)分析赋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赋的基本特点。
3.讨论和交流:(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段赤壁赋进行解读和分析,并向全班展示。
(2)整体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赤壁之战的经过和意义,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提高写作能力:(1)引导学生尝试以赋的形式或议论文的形式写作,表达对赤壁之战的理解和感受。
(2)通过互评和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总结反思:(1)总结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赤壁赋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赤壁赋高中语文《赤壁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赤壁赋》背景、作者、作品内涵及其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教学内容1.《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2.《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意义3.《赤壁赋》与《水浒传》中“赤壁大战”之间的联系4.鉴赏《赤壁赋》(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学生进入课堂后,通过现代技术展示《赤壁赋》的相关知识,如画像、背景音乐、文字说明等。
2.探究(30分钟)①讲授《赤壁赋》的背景和作者。
首先,老师介绍《赤壁赋》的背景,如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对峙等。
然后,老师介绍《赤壁赋》的作者曹操,讲述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②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意义。
老师分别讲解《赤壁赋》的意境、描绘技巧、词句运用、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逐步理解《赤壁赋》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③探究《赤壁赋》与《水浒传》“赤壁大战”的联系。
在讲解《赤壁赋》之后,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赤壁赋》中所描述的“赤壁大战”与《水浒传》中所记录的“赤壁大战”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赤壁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3.归纳(15分钟)①学生分组,归纳出《赤壁赋》的主要意思和艺术特色。
②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归纳做出点评,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成果。
4.应用(20分钟)①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尝试模仿《赤壁赋》的写作风格,以课堂生活为题材创作一篇赋。
②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图书馆、网络、教育类资源丰富,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进行课前阅读和积累,以助于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网络、投影及录像等现代化视听设备的运用。
2.图片和多媒体演示软件的运用。
3.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情景再现、身临其境的教学形式,在学生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设计方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高中语文教学的信息化设计方案。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研究体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研究动力。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多媒体运用能力。
设计方案1. 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呈现,丰富学生的研究体验,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可以使用幻灯片、教学视频、在线资源等方式进行教学。
2. 互动式研究平台的建设建设一个互动式研究平台,供学生进行在线研究和交流。
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完成作业、参与讨论、分享研究心得等。
平台可以提供在线测试和评估功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3. 在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收集、整合各类优质的在线语文研究资源,如电子书、教学视频、文学作品等,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资源和研究途径。
4. 创新性评估方法的应用采用创新性的评估方法,如项目制评估、小组合作评估等,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评估结果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记录和反馈,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和改进。
5. 提供个性化研究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个性特点,提供个性化的研究支持和辅导。
可以通过在线研究系统进行研究进度跟踪和研究建议的给予。
结束语通过以上信息化设计方案,我们可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研究动力。
然而,要注意合理利用技术手段,确保教学过程简洁、易操作,避免引入过多的法律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赤壁赋》
2、分小组读、全班齐读,在读中悟情。
3、听朗读录音,把握朗读的语气变化。
录音
音乐
讲读课文
设计此环节意在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
1、学生疏通字词句,归纳整理。(教师投影以下知识点)(此处为略写)
(1)通假字“属”、“凭” ;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1、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也需要适应这一现代化的趋势。
信息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制定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 优化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共享2. 原则:- 科技服务于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灵活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 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参与和互动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价值观培养- 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培养- 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培养2.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教材、多媒体、互联网等资源开展教学- 利用在线研究平台和教育软件进行课堂互动- 设计小组合作、实践性任务和项目作业四、教学流程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资源和网络支持- 学生预相关课文和素材2. 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课文内容-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 运用互动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参与和思考3.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和实践性任务-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和科技手段进行信息检索和创作五、评估方法1. 课堂表现评估:- 学生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评估2. 作业成果评估:- 作业内容完整度、创意性和质量等方面评估六、资源支持1. 教学设备:- 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资源的开放利用2. 教学平台:- 在线研究平台和教育软件的使用和推广七、师资培养学校应加强对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八、总结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
此方案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设计方案1. 引言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套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设计方案,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2.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互动性。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教学内容- 语文基础知识: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
- 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文言文、现代文等。
- 写作技能: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 文化素养:古代文化常识、文学鉴赏等。
4.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 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课堂讨论、作业提交和评价,提高教学互动性。
- 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进行学习进度跟踪和个性化辅导。
5. 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成绩、作品展示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6. 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 网络资源:收集优质网络资源,包括文章、视频、图片等。
- 在线平台:选择功能完善、易用的在线教学平台,方便教学互动。
7. 教学实施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准备教学内容和资源。
2. 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线平台等,进行生动、互动的教学。
3. 课后作业:布置在线作业,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及时反馈。
4. 辅导与答疑:利用在线平台、学习管理系统等,进行个性化辅导和答疑。
5.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总结教学效果。
8. 预期效果- 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素养。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育信息化案例说明(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案例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案例描述1. 案例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3)让学生在信息时代学会筛选、整合和利用信息。
2. 案例实施(1)搭建信息技术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
(2)创新教学方式:①课前预习: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找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②课堂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③拓展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④互动交流: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拓展阅读视野。
(3)评价方式:①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思维发展等方面,及时给予反馈。
②结果性评价:通过阅读测试、作文、演讲等形式,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和语文素养。
3. 案例效果(1)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包括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3)学生学会了筛选、整合和利用信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案例总结本案例通过信息技术创新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继续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贡献力量。
第2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其教育信息化也备受关注。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某学校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语文教育信息化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情节和核心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再别康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感慨生命短暂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
2.教学工具: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仪、音频设备、课堂点击器。
3.教学材料:课文《再别康桥》,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再别康桥》的音频,让学生静心倾听。
然后,以问题导入: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2.学习课文(20分钟)通过阅读课文及注释,让学生理解诗中描述的康桥风景和修辞手法。
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康桥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对康桥有直观的了解。
3.分组探究(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相关的隐喻和象征的解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4.自主发现(15分钟)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对诗中隐喻和象征的理解,并互相评价讨论。
教师通过课堂点击器,让学生匿名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解读。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为什么。
5.情感抒发(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可以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也可以是对国家的热爱等。
6.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的收获和学习重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勉励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扩展:在课下,可以组织学生自由阅读其他杰出的现代诗歌或者是古代的诗歌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并且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4
高中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4附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姓名班级XXX学科案例主题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案例背景《再别康桥》被收入高一《语文读本》中,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特点及鉴赏方法不太了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应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在品读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新课标关注学生多方位的情感体验的要求。
针对高一学生特点,可采用感情朗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鉴赏。
案例描述基本以“三步四环节”为主,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自主导引式生态课堂特点: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正音朗读——讨论意象,小组交流——朗读品味,把握情感——巩固训练,写作提升——布置作业,课后延伸(一)PPT情景导入学生合唱XXX的《送别》【出示课件】:XXX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离别是个永恒的主题,自古到今,在“长亭外,古道边”流传着多少离别的凄美故事。
这节课我们研究XXX的《再别康桥》,来感受XXX对康桥的别样离情。
(二)PPT展示目标【出示课件】(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分析意象的作用。
(3)朗读诗歌,把握作者感情。
(三)检查预检查预学案的生字词【出示课件】给划线字注音:青荇(xìng)长篙(gāo)枯槁(gǎo)蓬蒿(hāo)漫溯(sù)朔风(shuò)满载(zài)下载(zài)记载(zǎi)笙(shēng)箫(四)指导朗读(PPT配乐)1.一学生读。
读完后谈体会:为什么这样读?豪情:惆怅、惜别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2.教师指导朗读方法,范读两小节,由学生继续朗读。
读完后学生评价。
3.播放视屏朗读【XXX视频朗读】学生评价:读的怎样?找出错字:青荇似的漫溯(五)会商交流,赏析诗歌(PPT展示)XXX思考: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个小节,请从意象、修辞或豪情等角度加以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视觉和信息接收量,有利于信息加工,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
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的活动,确立科学、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模拟操作多媒体情景创设以及动态模拟展示等,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汇报过程中,完成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反馈和指导,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其主要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枯燥的课堂生动有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
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
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
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
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
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
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篇二:苏幕遮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苏幕遮》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篇三:信息化教学方案设计《赤壁赋》《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概述《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二、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6、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中起点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
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我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记,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梳理字、词、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美读成诵(一)导入课文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
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
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
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
同学们,让我们品读其三咏之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
(伴随多媒体录音,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在词的大江里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从此一个声音悠远地响了起来——豪放派。
那穿空卷雪的壮景仿佛还在我们面前,那人生如梦的浩叹仿佛还在我们耳边,让我们带着这些温馨的记忆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 新旧联系,激情导入。
老师带有感情的解说,既使学生了解了文学常识,又引发了其阅读的欲望。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
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
完成检测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包括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3、再读课文,试理解文意。
(三)美读指导(①朗读时,韵脚要交代明白,要响亮到位,使之同声相应,一贯而下。
②整句是靠内容上的互补,形式上的反复来强化表达效果的,朗读时不能将文气读断,要读得前者呼后者应,似断实连。
③层次内部读紧凑,层次之间停顿要适度。
④体会作者感情,避免造作,畸轻畸重,暴高暴底。
)(四)、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师点拨: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以上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完成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耗时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五)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
以上环节耗时控制在10分钟左右,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六)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并介绍下一节学案的侧重点。
问题:有人认为,文中“主”、“客”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提示:1、紧扣课文内容分析,切忌空发议论。
2、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
3、形成书面材料,准备下节课讨论。
(七)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
2、完成第二节学案。
(读《渔父》,借助注解和释文读通材料。
)第二课时理解背诵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法却大不相同。
好赌者借赌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乐家借音符抒发胸中的愤懑,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的“以文为赋”的不朽经典,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今天我们就试图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哪一个在矛盾痛苦中完成升华的灵魂。
(一)检查巩固1、检查诵读。
2、展示学案。
(二)围绕学案上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研究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方法:(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结合《创新设计》上相关背景资料、《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年4月)《后赤壁赋》(写于1082年10月15而课文写于1082年7月16)进一步了解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3、三组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
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
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
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对比阅读、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然后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5——10分钟)(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
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4.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说明:回头再次审视这篇文章,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四)拓展探究(作业)将《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