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一节科学课。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们在操作中感受静电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静电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他们对于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是,他们对于静电现象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感性的认识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深化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此外,学生们可能对于静电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教材中的介绍,拓宽他们的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方法,并能够用它来给物体带电。
3.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对于生活的意义。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方法,并能够用它来给物体带电。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对于生活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静电现象。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静电现象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静电现象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3.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摩擦起电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发现。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静电现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
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第一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
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小组:一把塑料梳子、吹塑纸、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教师:吹塑纸卡通人、课件。
【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
出示吹塑纸福娃图片,谈话:你们喜欢它吗?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在黑板上呢?2、学生尝试直接贴图片。
(未成功,教师把福娃摩擦衣服后贴在黑板上)。
3、老师为什么能把这张福娃贴在黑板上,想知道这里的秘密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学生探究活动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1、体验活动。
(1)出示梳子、吹塑纸、纸屑。
你们能使梳子、吹塑纸吸引纸屑或头发吗?学生尝试。
(2)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做的。
(3)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4)这就是静电现象。
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让梳子、吹塑纸产生静电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摩擦)(板书:摩擦产生静电)2、交流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的方法及操作技巧;3.掌握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4.能够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静电现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静电现象及其形成原因;2.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3.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段视频或者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利用带电物体吸附小纸片实验”进行探究;•安排小组任务,各自探究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技巧;•设置适当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师生互动•客观呈现小组探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分析结果并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和意见加以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摩擦过程中带电物体的变化和原理;•借助PPT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通过实验演示和示范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5. 练习巩固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总结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策略1.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
2.探究式教学: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3.PPT演示: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主动地掌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通过师生互动和PPT演示等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科书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电学基础知识,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静电现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电现象,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了一些经验,但缺乏系统的认识,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静电现象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
2.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实验过程,如摩擦起电实验、静电吸引实验等,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静电现象,思考如何减少静电的产生。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了静电这一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知识拓展,还有生活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动手实践,又能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知道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难点:静电现象的原理和静电的利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摩擦起电、静电除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探究静电的产生:让学生用丝绸摩擦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3.探究静电的传播:让学生用毛皮摩擦气球,将气球靠近头发,观察头发被吸引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传播方式。
4.探究静电的利用:让学生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静电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5.探究静电的防止:让学生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穿棉衣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静电带来的不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科学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说课稿 教科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摩擦过头发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
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的理解能力,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范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的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也生活中也接触过静电现象,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1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1生活中的静电设计思想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四年级的学生可能经历过,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
本课教学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结合多媒体教学使之通过展示事实,创设情境,获得直观经验。
教学设计过程本着活用的原则,使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媒体设计思路: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利用vcd机对学生已经熟知的电加以概括,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对静电有肤浅的认识,教师通过梳子、纸屑演示静电现象,vcd机提供静电现象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静电的概念。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从身边找静电现象,然后用静电现象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4、教师演示,学生探究:利用电脑动画演示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引导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完成简图。
5、教师置境,学生体验:利用视频展示电的危害,引导学生明确探索电的奥秘,必须注意安全用电。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静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2、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件演示“电和我们的生活”)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开始对“电”的探究。
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灯,从此电就照亮了人们的生活。
今天人类的一切活动几乎都离不开电了。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电,将会是什么样子。
电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进入这一单元的学习,尝试去认识电、了解电吧。
(板书:电)二、体验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我今天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起始课。
本节课,我主要从3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
一、用心选用教材,给学生平铺探究之路。
我们的教学是根据实际合理使用教材,不是照教材教。
教材中对本课设计了3个教学目标:1、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认识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一节课中要完成3个教学目标有难度。
我反复钻研教材教参,认为让电荷流动起来,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在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来讲。
因此果断舍弃。
本节课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体验静电现象,我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使水性笔带上静电”和“使身边其他物体带上静电”。
用了大量时间,让学生反复体验:摩擦能使物体产生静电,带上静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第二个问题:认识不一样的电荷。
通过观察“用2支摩擦后带有静电的水性笔,相互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明白: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舍弃了第三个问题,为学生平铺了探究之路。
二、合理利用学具,给学生启迪探究之门。
合理利用身边最有效的、最常见、最容易找的材料进行教学,不增加老师、学生负担,可以人人参与活动,这样的学具才是最实用。
我们很多时候,因为条件有限,只能一组一份材料,如果每组人数就多,有时候就出现了,有的学生有事做,有的学生滥竽充数。
本课,我就利用人人都有的“水性笔”进行教学。
先用水性笔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吸引轻小物体,初步体验“静电现象”,再“用2支摩擦后带有静电的水性笔,相互靠近,会出现什么现象”继续研究“不一样的电荷”。
材料容易找,效果又明显。
在研究“不一样的电荷”时,我尝试了很多材料,先是按照书上说的“用羊毛制品摩擦两个气球的一个侧面”,再相互靠近,做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实验,不知道是摩擦不够还是气球太轻或者空气比较潮湿,我尝试了很多次,现象都不明显。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2.解释静电现象,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3.理解电荷可以流动,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每组学生准备:塑料梳子、丝绸、毛皮、有机玻璃、塑料棒、泡沫小球、碎纸屑、充气气球、支架、吹塑纸。
教师准备:PPT、演示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出示图片,关于电,你知道些什么?预设:电可以储存起来、夏天雷阵雨中有闪电、很多物体会导电、生活中经常用到电、许多电器都是依靠电运行的(是的,只有通电才能工作)、冬天来了,会有触电现象(你能具体说说吗?)2.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
刚才***说的触电现象科学上称为静电现象。
人类对电的认识是从静电开始的。
3.揭题并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初步认识静电现象。
师:你们在生活中接触过静电现象吗?预设:生1:脱毛衣,听到噼啪声响,看到小火花。
师:你怎么知道这是静电现象?还有吗?生2:开车门时或接触门把手有时会被触电;师:对的,这是静电现象。
生3:与别人握手,感觉到指尖好象被针刺;生4:早上起床梳头,头发常会飘起来生5:滑滑梯上,扶杆上生6:穿毛衣时,两人接触时,毛都竖起来、针刺的感觉。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毛都竖起来。
说明毛衣上的绒毛被吸引。
你很会观察。
2500年前左右,古希腊哲学家塔勒斯发现用丝绸、法兰绒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
他是历史记载的第一个静电实验者。
还有吗?……2.体验静电现象。
(1)过渡:可见,其实静电现象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
刚才***同学说握手也会产生静电。
老师和同学握手。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9)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产生静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体验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塑料尺、碎纸屑、吸管、塑料瓶、毛皮、气球、易拉罐、保鲜膜、塑料棒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体验静电1、师谈话:孩子们,科学课堂上,宋老师经常带大家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上节课在其他班,我们玩了好多有趣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看看?(播放图片)你对哪个现象最感兴趣?(生回忆图片内容,回答)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收集学生前概念。
)2、师谈话:想不想在课堂上也制造出这样些有趣的现象呀?那就请利用藏在桌子抽屉里的小工具,以及利用你身边一切可用的其他物体,一起来制造这种现象吧!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及时给予帮助及鼓励。
3、师设问:你是怎样制造这种现象的?你用了哪些工具?(及时收集学生反馈,加深对静电现象的了解。
)4、师设问:有没有人知道,这种现象其实是什么现象?(生根据经验说出这是静电现象。
)5、出示特制教具:神奇灯泡。
请学生重复之前实验,并将可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工具靠近小灯泡。
观察到灯泡可以发光。
师小结:原来,摩擦后的物体,真的有了电!看来我们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从而吸引一些轻小的物体,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二、小组合作,探究电荷1、师谈话:为什么摩擦后的两个物体会产生静电呢?(收集学生对静电原理的认识。
)出示自制PPT动画并同时讲解: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质不显示带电。
当物质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时,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够用所学的只是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3、了解人类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教学过程一、放电现象问:火花放电是最常见的放电现象.现实中放电现象呢?(①在干燥天气的黑夜里脱去化纤衣服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僻啪声②实验室中感应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之间也能发生火花放电③很多房屋顶上装有避雷针是为了进行接地放电④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着,这样可以把电荷引入大地,避免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⑤飞机轮胎用导电像胶制成,可以避免着陆时机身积累电荷)二、雷电和避雷说明: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能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这就是闪电和雷鸣。
闪电的电流可以高达几十万安培,会使建筑物严重损坏。
说明:雷电对人类生活也会产生益处,有哪些益处呢?(①闪电产生的高温促使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化物,随雨水降至地面,成为天然的氮肥②闪电产生的臭氧留在大气层中,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演示实验:实验器材:验电器、安放在绝缘支架上的带电导体、带绝缘柄的验电球实验过程: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A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B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C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实验现象:验电球跟带电体的A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小;跟B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大.跟尖端C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最大。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2)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2、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实验步骤:一、引入(课件演示“电和我们的生活”)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开始对“电”的探究。
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灯,从此电就照亮了人们的生活。
今天人类的一切活动几乎都离不开电了。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电,将会是什么样子。
电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进入这一单元的学习,尝试去认识电、了解电吧。
(板书:电)二、体验静电现象。
1、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师:说到电,我们在生活中常遇到这些现象(演示静电现象)。
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物体找一找静电现象。
师:你是怎么找到这种现象的?你怎样知道物体带电了?生:反馈。
师总结:看来我们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吸引一些轻小的物体。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贴板书: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三、游戏认识静电。
师:(出示带有小姑娘头像图案的气球)同学们,就在我们高高兴兴做实验时,来了一位苦恼的气球妹妹,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头发,不漂亮,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帮助她拥有和你一样健康漂亮的发型,你能吗?小组交流后指名上台表演并评价。
小结:刚才我们利用静电的知识帮助气球妹妹解决了无发的烦恼。
我们再来看一看自然界中的一些静电现象。
出示课件:常见的静电现象。
四、不一样的电荷1、认识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谈话: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出示课件: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质不显示带电。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11)
神奇的静电现象
一、课堂基本定位
1.简单、清晰、顺水推舟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就下课了;
2.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基础出发,一是尽可能地采用活动方式贯穿教学,避免静坐被灌输;二是在科学知识和技能教学中适当地“粗糙”,不刻意“精细化”、“科学性”、“准确性”;
3.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所感,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四、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五、教学准备
静电学生实验器具(8组)、IPad移动终端、PPT、分液漏斗、红墨水等
六、教学过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参考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学校陈道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知道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继续培养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然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生活中静电现象》说课稿参考范文
《生活中静电现象》说课稿参考范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根底。
本课一共由三局部组成:第一局部:体验静电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的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第二局部: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第三局部:初步认识电流,这局部内容帮助学生开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根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也生活中也接触过静电现象,用塑料梳子梳枯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枯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枯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根底。
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摩擦过头发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
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的理解能力,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
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为每组同学准备:一个塑料笔杆、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五、教学策略:
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发展:
体现教学的科学性: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漂亮的塑料笔杆,它可以把桌上的碎纸片吸起来,你们相信吗?
演示:用笔杆与学生的头发相摩擦,然后吸引碎纸片.
教师谈话: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追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并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出“静电”一词。
(用笔杆和头发摩擦去吸引碎纸片,经过几次试教,四年级的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静电现象是没有问题的。
提问学生,并深入追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初始认识。
)
教师谈话: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衣服、头发、桌椅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学生演示交流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试着对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进行解释:
你用了哪些材料?
你用了什么方法?
你怎么知道它带上了静电?
为什么会带上静电?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也是静电现象,但它们不一定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介绍其他几种静电现象如:关电视机时,你的头发靠近它,就会被吸引。
在干燥的季节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这些也都是静电现象,静电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之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试着让他们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并不稀奇,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静电现象的了解)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教师谈话: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中带有静电呢?
板书: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质呈中性。
当物质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实物演示:用塑料木梳梳头发)讲解:当用塑料木梳梳头发时,木梳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负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木梳上,由于木梳上有了多余的负电荷,所以木梳就带正电,头发缺少了负电荷就带上了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师出示气球和头发的活动方法,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来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头发应该带什么电荷?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做上面实验,观察了上面的实验后,组织学生对上面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
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如下:
两个都和头发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样电荷?当它们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完成二个活动后填写实验记录单上的内容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第三部分:认识电流的形成
板书:电流和电源
讲解:1认识电流的形成
在静电中,不同的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并且最终趋于平衡,但是,虽然它们发生了转移,但是不能持续地流动,但是,我们现在每天使用的“电”,都是快速流动着的电荷,我们称之为“电流”。
电荷的流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过的道路。
电荷在导线里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起来,就像不停开动的缆车一样,这样,我们使用的电灯、电冰箱等才能正常的工作!
2、认识电源
要帮助电荷流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
总结: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有关静电的一些知识,并且知道了流动的电荷形成电流,才能使我们的用电器工作,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还会继续了解电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