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描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幼儿期的道德相对性到成人期的道德普遍性,逐渐形成了成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个人需求和外部奖惩。
他们无法理解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
2. 具体操作阶段(6-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遵守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
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规则,并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判断是否道德。
3. 道德情感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和情感。
他们更加关注公正、平等和道德责任,并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 道德思辨阶段(16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道德推理。
他们能够理解和思考复杂的道德问题,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逐步发展,从个人利益到社会责任的转变。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们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前道德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如分享玩具和尊重他人。
在具体操作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感受。
在道德情感阶段,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
在道德思辨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思考复杂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总之,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儿童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过程。
通过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以成为有责任感和正直品格的成年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简介: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并为世人所知。
然而,他也关注并深入了解了儿童的道德发展。
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其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道义相对主义阶段和道义绝对主义阶段。
1. 前道德阶段:在此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
他们的行为通常是出于个人需求和欲望,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道德规范。
2. 道义相对主义阶段:在儿童约7至12岁的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道德观念。
然而,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理解仅停留在利益和权力的层面上。
他们的道德判断也主要取决于个人利益和适应社会规范是否会导致惩罚或奖励。
3. 道义绝对主义阶段:在约12岁以后,儿童进入这一阶段,开始意识到道德观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还要遵循普遍化的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明白道德的绝对性,并能够运用抽象推理思维来解决道德问题。
同时,他们也更加关注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为我们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1. 鼓励合作和分享: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儿童与他人合作,并分享他们的资源和想法。
通过这样的活动,儿童可以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关爱和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
2. 培养担当和责任感:在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儿童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为他们提供实践道德的机会。
例如,让他们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 激发道德思考:鼓励儿童思考道德问题,并提供引导和启发。
教育者可以通过讨论道德困境、提出问题和引导儿童进行道德推理来促进儿童的道德思考和判断能力。
4. 培养自治性和独立性: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给予儿童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描述了儿童在道德发展方面的不同阶段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五个部分,分别是道德现实观、道德判断、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现实观1.1 规则的认识:在幼儿期,孩子开始意识到存在一些规则和限制,但他们主要是为了避免惩罚而遵守规则。
1.2 客观性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理解规则的客观性,即规则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共同制定的。
1.3 道德意义的理解:在儿童期后期,孩子逐渐理解规则的道德意义,开始考虑行为的对错和公平性。
二、道德判断2.1 自我中心的道德判断:在早期,孩子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他们关注的是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2.2 形式主义的道德判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孩子开始考虑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即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
2.3 道义主义的道德判断:在青春期后期,孩子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公平性,他们开始以道义的标准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三、道德意识3.1 道德责任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产生道德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3.2 道德冲突的认识:在青春期,孩子经常面临道德冲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冲突。
3.3 道德选择的能力:随着发展,孩子逐渐具备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做出决策。
四、道德情感4.1 共情能力的发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共情能力,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4.2 道德情感的培养: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道德情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道德情感。
4.3 道德情感的体验:随着道德发展的进一步,孩子开始体验到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内心满足感和道德违背所带来的内疚感。
五、道德行为5.1 遵守规则的行为:在早期,孩子主要是为了避免惩罚而遵守规则,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外在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
他们通过触摸、舔、咬、抓等运动来探索和了解周围环境。
此外,他们也会开始发展简单的记忆能力和目标导向的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象征性思维来代表对象和事件。
他们开始使用语言和图像来表示和解释事物,并展示出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他们的思维仍然受限于具体的、直接的经验,并且容易受到感觉和外部表象的干扰。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更多的逻辑和组织性。
他们可以通过操作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并且开始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分类和序列化等操作。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及以后):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发展到能够进行抽象的、理论的和假设的推理。
他们可以从事更复杂的思维活动,例如推断、假设和推理,并且能够思考抽象的问题和概念。
这个阶段标志着儿童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发展领域,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并将其应用到道德领域中。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和六个阶段:1.前社会性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部规则和权威的存在。
他们会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则,而且道德判断主要基于结果是否受到惩罚。
2.个体化合约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社会和规则的相对性。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并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受到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四个部份,分别是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互惠主义和道德理解的发展。
一、道德相对主义1.1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是相对的。
他们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和遵守规则的后果。
1.2 行为表现:儿童在这个阶段往往会依据成人的指导或者规则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他们认为规则的制定者是绝对权威,无法被质疑。
1.3 道德观念:儿童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是非常绝对的,他们认为道德是由外部规则和权威决定的,而不是基于内在的价值观。
二、道德绝对主义2.1 认知发展阶段: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逐渐进入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理解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2.2 行为表现:儿童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道德规则的遵守,再也不依赖于外部的指导和规则。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且认为道德是普遍适合的。
2.3 道德观念: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道德规则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会因为有违规则的行为而感到愧疚。
三、互惠主义3.1 认知发展阶段:互惠主义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2 行为表现:儿童在互惠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开始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匡助的道德价值,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抛却个人的利益。
3.3 道德观念:在互惠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公平和合作的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决策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并且会因为违背互惠原则而感到愧疚。
四、道德理解的发展4.1 认知发展阶段:道德理解的发展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Piaget’sTheoryonDevelopmentofMoralCagnition)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
J·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以展的心理学家。
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课题中采用了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分析儿童所作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长出规律性的东西。
皮亚杰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或者说成熟的道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因此,皮亚杰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研究儿童道德的开始和发展规律。
皮亚杰与他的同事分别同大约20名4~12,13岁不同年龄儿童一道玩弹子游戏,或观察两个儿童比赛打弹子游戏,研究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理解和使用情况。
皮亚杰认为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年龄阶段: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
儿童常常把自己认定的规则与成人教给的社会规则混在一起。
第二阶段,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
儿童认为规则是外加的、绝对不能变的东西。
例如年幼儿童与大年龄儿童一起玩时,并不了解为什么要有规则,只是因为大年龄儿童要强迫他们遵守。
第三阶段,规则是彼此商订的、可变的。
这时儿童不再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认为游戏中最重要的是维护双方对等的原则,具体的规则是儿童们自己商订的,因此也是可变的,关键是要使它合理,一旦确定了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就有义务遵守它。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初级阶段到更高级的阶段,不同阶段关注的重点和表现形式也不同。
以下将分别介绍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2-7岁左右,主要表现为儿童对道德行为的认知心理还处于较为简单的阶段。
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以自我为中心,对或错只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奖励来判断。
他们没有明确的道德价值观,往往只关注个人的利益。
2.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7-12岁左右,主要表现为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意义和目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他们能够对一些事情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并能够从自己和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儿童在这个阶段能够明确一些基本的道德规则,并能够根据规则来判断一些行为是否正确或错误。
然而,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还处于较为具体的层面上,他们的观点还比较固定,缺乏灵活性。
3.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12岁之后,主要表现为儿童开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道德问题。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来解决复杂的道德问题,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适应性的行为选择。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道德观,并能够对不同的道德规则进行评价和思考。
总之,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框架。
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的思维和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道德教育和指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儿童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轨迹都是不同的,他们可能在不同阶段停留的时间不同,也可能出现在不同阶段的一些特征。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如何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认知发展来建立道德观念。
一、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1.1 感知规则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外部规则和惩罚来理解道德行为。
他们往往会遵守规则是因为胆怯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
1.2 自我中心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不同,但仍然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
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1.3 互惠关系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互惠和公平的重要性。
他们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权利,并尝试建立平等和互惠的关系。
二、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2.1 认知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
2.2 自我中心思维与道德发展:自我中心思维是儿童在道德发展早期阶段的主要特征,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导致道德判断不够成熟。
2.3 社会互动与道德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学习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他们能够逐渐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教育对道德发展的重要性3.1 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应该成为孩子的道德模范,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场所,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教育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3.3 社会教育:社会也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权利和规则,以及如何正确解决冲突。
四、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4.1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强调儿童认知和道德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道德观念,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以及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阶段,从简单的自我中心到逐渐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权利,最终形成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观察和研究,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运动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1. 前运动期(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他们无法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偷别人的玩具,因为他想要它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2. 具体操作期(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权利。
他们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规则,并开始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因为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而不去做。
3. 形式操作期(11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逐渐成熟。
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量问题,理解抽象的道德原则,并能够用逻辑和推理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因为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违反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而不去做。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对儿童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建议:1. 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教育者和家长应该了解儿童在道德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根据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在前运动期,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具体操作期,应该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关注他人的能力;在形式操作期,应该培养儿童的批评思维和道德决策能力。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以及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都会有所不同。
在前运算阶段(大约3-7岁),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外在的结果和行为后果。
他们往往会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是好是坏,而不考虑行为本身的动机和意图。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偷了一块巧克力,他们会认为这是坏事,因为他们知道偷东西会被惩罚。
在具体运算阶段(大约7-11岁),儿童开始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意图。
他们能够理解到一个好的行为可能会有坏的后果,而一个坏的行为可能会有好的后果。
他们开始意识到道德判断不仅仅基于结果,还要考虑行为的目的和意图。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认为,如果一个人偷了一块巧克力是为了救饿的朋友,那末这个行为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形式运算阶段(大约11岁及以上),儿童的道德判断更加复杂和理性。
他们能够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行为的后果、动机、意图以及社会规则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理解到道德判断是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伦理标准。
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认为,即使一个人偷了一块巧克力是为了救饿的朋友,这个行为仍然是不道德的,因为偷窃是违反社会规则的。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例如,在前运算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具体运算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讨论和解释不同的道德问题,匡助儿童理解道德判断的复杂性;在形式运算阶段,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思量和讨论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
总之,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他是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和特征,对儿童道德教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和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前道德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个人需求和欲望的满足。
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存在,但他们的道德判断仍然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缺乏客观的道德标准。
直到道德绝对主义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客观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能够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行动。
在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中,皮亚杰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道德判断、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
道德判断是指儿童对于道德问题的认识和评价,道德意识是指儿童对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道德情感是指儿童对于道德行为的情感反应,道德行为是指儿童根据道德标准和原则来行动的行为。
在实际的教育和培养中,根据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首先,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通过身教和示范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其次,要给予儿童适当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意识。
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道德。
此外,要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鼓励他们对道德行为产生情感反应,如对善行的赞扬和对恶行的谴责。
最后,要给予儿童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让他们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
总之,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对于理解和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儿童的道德认知和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以其发生认识论为基础的。
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认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皮亚杰根据观察儿童在玩弹子游戏中遵守规则的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与其智慧的发展具有相互平行的现象。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即无律阶段)。
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前。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
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关约出现在四五岁至八九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
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
小学中年级。
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探讨儿童如何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问题。
以下是对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详细解析。
一、理论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早期的自利阶段到后来的合作与公正阶段。
儿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是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受到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1. 自利阶段(前运算阶段)在儿童的早期发展阶段,他们主要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基于自身的欲望和直接的后果。
例如,一个儿童可能只会考虑到做某件事是否会得到奖励或受到惩罚。
2. 相对道德阶段(运算阶段)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够考虑到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他们会考虑到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
例如,一个儿童可能会认为不应该做对他人有害的事情。
3. 合作与公正阶段(后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更加抽象和复杂的道德原则。
他们能够考虑到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并尝试通过合作和公正来解决冲突。
例如,一个儿童可能会认为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并遵守公平的规则。
二、理论支持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
研究表明,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且这些阶段的发展顺序是普遍存在的。
此外,研究还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道德原则。
三、教育应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和教学策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1. 自利阶段的教育在儿童的自利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道德行为。
例如,给予儿童奖励以鼓励他们的积极行为,同时对不当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方面的发展过程,以及儿童在不同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思量和行为表现。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和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个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1. 前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是在2-7岁之间。
他们的道德观念还未彻底形成,主要通过摹仿和遵守成人的行为来判断是非。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根据成人的惩罚和奖励来决定某种行为的对错,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内在道德准则。
2. 道德相对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7-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道德规则的存在,并开始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
然而,他们的道德判断还是相对主义的,即道德标准取决于社会和个人意见。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考虑到不同观点和利益,并尝试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解决道德冲突。
3. 道德绝对主义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11岁及以上。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内在道德准则,并相信道德规则是普遍而绝对的。
他们认为道德标准不受个人观点和社会意见的影响,而是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确定。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更加注重公正和道德责任,并开始考虑道德决策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并非线性的,而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儿童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可能会浮现回退或者跳跃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
此外,皮亚杰的理论还强调了儿童在道德发展中的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规则。
总结起来,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框架,匡助我们理解儿童如何在不同阶段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
通过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道德教育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探讨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以及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提升。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外部规则和权威的指导,他们会根据成人的指示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对还是错。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和遵守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他们能够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
最后,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道德问题,他们能够运用抽象的道德原则来决定一个行为的对错。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还受到他们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和发展水平的影响。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为了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正面的榜样和示范:成人的道德行为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模范,成为儿童学习道德的榜样。
2. 提供适当的道德教育: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儿童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
他们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情境,让儿童参与讨论,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判断。
3. 培养儿童的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鼓励儿童独立思考和判断道德问题,不仅仅依赖于外部的规则和指导。
他们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道德问题,让儿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培养儿童的合作和共享意识: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团队活动和合作项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通过合作和共享,儿童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儿童在道德领域的发展过程和特征。
下面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基本概念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道德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其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二、发展阶段1. 前运算阶段(2-7岁)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以惩罚和奖励为导向。
他们会根据成人的命令和规则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好是坏,并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决定是否采取类似的行为。
儿童在这个阶段还缺乏对于道德规则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2.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存在和意义。
他们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道德规则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否正确,并开始形成对于公平、正义等价值观的认识。
儿童在这个阶段还会注重行为的结果和社会评价。
3.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运用抽象的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解决道德问题。
他们开始关注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推理。
儿童在这个阶段具备了独立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三、对教育实践的启示1. 个别差异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在个别差异。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教育策略,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2. 情境教学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情境和经验来积累和构建道德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情境教学活动,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道德规则和价值观。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概念和阶段。
一、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道德阶段、道义交换阶段和道义原则阶段。
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依赖于外部的惩罚和奖励。
他们缺乏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内化,行为主要受到成人的指导和控制。
2. 道义交换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则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们开始关注公平和互惠,理解行为的后果和影响。
他们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3. 道义原则阶段(10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更加复杂和抽象的道德观念。
他们开始关注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并开始思量和评估不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和权衡。
他们会更加注重公正和道义,愿意为了维护道德原则而采取行动。
二、关键概念1. 道德认知:指儿童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从简单的外部奖惩转向理解和内化道德准则,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行动。
2. 道德判断:指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和判断是否符合道德准则。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能够根据道德原则来评估行为的好坏。
3. 道德行为: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
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并通过行动来体现道德观念。
三、实证研究和应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实证研究,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普通规律和特点。
该理论不仅对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指导,也对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1. 教育实践: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例如,在前道德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在道义交换阶段,教育者可以提供公平和互惠的机会,培养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道义原则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思量和评估不同道德准则之间的冲突和权衡。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核心观点。
一、基本概念1. 道德发展:指个体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方面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从简单的道德观念到更加复杂的道德思维。
2. 道德认知:指个体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道德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等。
3. 道德判断:指个体在道德问题上做出的判断和决策。
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自身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价值观,对道德问题进行评估和决策的过程。
二、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和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外部的规则和惩罚。
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认知较为简单,往往只关注结果和后果,缺乏对动机和意图的理解。
2. 道德相对主义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范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意图和动机,并在道德问题上表现出相对主义的思维,即道德标准可以根据个人或群体的观点而变化。
3. 道德绝对主义阶段(10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并坚持认为道德标准是普遍适用的、不可变的。
他们开始关注公正和正义,并在道德问题上表现出绝对主义的思维。
三、核心观点1. 儿童是道德发展的积极主体:皮亚杰强调儿童在道德发展中的积极主动性,他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
2. 社会交往对道德发展的重要性: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
在社会交往中,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合作,逐渐掌握和运用道德规范。
3. 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皮亚杰强调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儿童从简单的道德观念逐渐发展到复杂的道德思维。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他通过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理论。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一、道德发展的起点1.1 儿童的道德观念形成1.2 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1.3 道德发展的个体差异二、道德判断的发展2.1 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2.2 道德判断的层次2.3 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三、道德发展的动力3.1 自我中心到社会中心的转变3.2 互惠关系的理解3.3 道德发展的社会因素四、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4.1 家庭环境对道德发展的影响4.2 学校教育对道德发展的作用4.3 社会文化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五、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5.1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5.2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5.3 对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正文内容:一、道德发展的起点1.1 儿童的道德观念形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在早期主要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通过观察发现,儿童在与父母和同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对善恶的基本认知。
1.2 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皮亚杰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两个关键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后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主要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判断较为简单。
后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开始能够从多个角度思量问题,形成更为复杂的道德判断。
1.3 道德发展的个体差异皮亚杰指出,每一个儿童在道德发展上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儿童在某一阶段发展较快,而有些则相对较慢。
这种差异可能与遗传、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道德判断的发展2.1 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形成是通过对道德问题的思量和解决而逐渐发展的。
儿童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的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
2.2 道德判断的层次皮亚杰提出了三个道德判断的层次:前道德判断、道义相对主义和道义绝对主义。
前道德判断阶段儿童主要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道德判断较为简单。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探讨儿童如何理解和应对道德问题,以及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 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从早期的自利行为到后来的合作行为,逐渐形成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2. 儿童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皮亚杰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受到认知能力的制约和影响。
3. 儿童道德发展存在阶段性差异: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道德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和道德绝对主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特征。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道德关注和理解。
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和欲望,缺乏道德规范和责任感。
2. 道德相对主义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需要,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但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相对模糊,容易受到外部规则和权威的影响。
3. 道德绝对主义阶段(10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并能够根据内在的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行动。
他们开始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辨别对错和正义与非正义。
三、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实践意义1. 指导教育实践: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指导儿童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道德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2. 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引导和培养,可以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成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阶段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皮亚杰与他的同事分别同大约20名4~12,13岁不同年龄儿童一道玩弹子游戏,或观察两个儿童比赛打弹子游戏,研究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理解和使用情况。皮亚杰认为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年龄阶段: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儿童常常把自己认定的规则与成人教给的社会规则混在一起。第二阶段,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儿童认为规则是外加的、绝对不能变的东西。例如年幼儿童与大年龄儿童一起玩时,并不了解为什么要有规则,只是因为大年龄儿童要强迫他们遵守。第三阶段,规则是彼此商订的、可变的。这时儿童不再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认为游戏中最重要的是维护双方对等的原则,具体的规则是儿童们自己商订的,因此也是可变的,关键是要使它合理,一旦确定了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就有义务遵守它。在皮亚杰看来,义务的意识,或义务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对规则认识相应的是对规则执行(遵守方式)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儿童只凭个人的意愿和习惯进行游戏,这与规则意识的第一阶段相对应。第二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大年龄儿童模仿阶段。游戏还不具有社会的意义,只有个人的意义。这与规则认识的第一阶段末、第二阶段始相对应。第三阶段是初步的协作阶段,儿童努力想胜过对方,互相要求对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游戏,服从规则。这时的游戏已带有明显的社会目的。不过,儿童在游戏时还常常不遵守规则,造成相互争执。这一阶段与规则认识的第二阶段相对应。第四阶段是规则确立化阶段,这时儿童已在规则上取得完全一致,即使有些争执也可利用丰富的规则知识加以处理。这时的儿童愿意并能比较严格遵守规则。这与规则认识的第三阶段相对应。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Piaget’s Theory on Development of Moral Cagnition)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J·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以展的心理学家。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感,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根据大量研究的结果,皮亚杰指出,5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作比较,6岁以上的儿童才会作比较回答。6~7岁的儿童一般根据主人公的行为在客观上的后果(像打碎的杯子的数量的多少,说谎与真实情况的相差程度)来作出判断,即从行为的客观效果作出判断。而10岁以上的儿童则能注意到行为的动机和意图,从行为的主观意图上去作判断。这就是说,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效果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逐渐从效果论转向动机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关于儿童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判断的发展。皮亚杰认为要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的性质,采用直接的提问法是不可靠的,把儿童放在实验室里剖析,更是不可能。只有从儿童对特定的行为的证明价中才能分析他们的道德认识。因此,皮亚杰与他的合作者采用了间接故事法。他们设计了许多包含着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讲给儿童听,然后请他们对故事中主人公的特定行为进行评价,并说出评价的理由。
儿童对公正观念的认识,是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项主要课题。皮亚杰从教师和家长偏爱顺从他的学生或孩子的日常事便中设计了许多故事,讲给儿童听,要求他们对“偏爱行为好的孩子是否公平”这个问题作出判断。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这三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公正判断分别以服从、平等和公道为特征。年幼儿童对公正概念尚不理解,他们判断好球的标准主要是看服从还是不服从成人,还不会分辨服从和公正、不服从和不公正的区别。10岁左右的儿童作出道德判断的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已能用公正、不公正或平等、不平等作为是非标准了。13岁左右的儿童已能根据自己观念上的价值标准对道德总是作出判断,能用公道、不公道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他们不再按刻板的固定的准则来判断,而是依据准则,先考虑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作出判断。所在在皮亚杰看来,公道感不只是一种判断道德是非的准则关系,而且是一种出于关心和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是一种“高级的平等”。
儿童的道德认知是怎样由他律性转化为自律性的呢?可以从年幼儿童为什么具有他律道德的原因分析起。研究认为年幼儿童的道德不成熟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认识的原因,即自我中心(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和实在论(把主观经验同客观现实混同,如把梦境看成是现实存在的事物);二是对权威的服从,包括自卑感、依赖性、依恋、赞赏、害怕等情感综合体,使儿童服从成人指示,将规则视为神圣不变的东西。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课题中采用了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分析儿童所作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的实质或者说成熟的道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因此,皮亚杰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研究儿童道德的开始和发展规律。
三、道德认识发展的因素
按皮亚杰的观点,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受到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儿童与其他人的交往的影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对应、相平行的(见下表)。在认知上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道德上都相应处于前道德阶段,同时前道德阶段包括了2~3岁的处于前运算认知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处于前运算认知阶段的2~7岁儿童,在道德上都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而在认知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道德 上多处于自律道德阶段。所以皮亚杰说,道德上的他律阶段与自律阶段间的差别,就相当于前运算思维阶段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间的差别。皮亚杰的这个观点受到了有关实验的支持,有人发现守恒程度低的儿童在道德判断上也是低水平的,同时指出,道德要领和伦理价值观的教学和纯认知的教学一样,需要与儿童按照他现有的认知结构加以同化的东西相适合。
儿童要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皮亚杰认为,要使儿童人自我中心和实在论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展相互作用。因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有别,对别人的观点可以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认识到同样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时,正是在与同伴 的交往中,他们开始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共同协作,发展了公正感。皮亚杰重视同伴在发展儿童道德认识中的关键作用,但也未完全否定父母的作用,只是有一个条件,成人必须改变传统的所谓权威的地位,与儿童平等相处,只有这样的父母才能成为促进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