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佳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2.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3.兄弟:此指王维自己与在洛阳的二弟王缙(jìn)。
4.倍:加倍,更加。
5.遥知:远远的想到。
6.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茴香科植物。
译文:重阳节这天,我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想远方的兄弟们,应该也在思念着我吧。
此时此刻,他们佩戴着茱萸,登上高处,举目远望,期盼着我的归来。
这种思念之情,真是难以言表。
这首诗是王维在长安做官时,恰逢九月初九重阳节,想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
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述自己与山东故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的欢乐场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这句诗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异乡做官,每逢佳节都会倍加思念亲人的心情。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句子,让人深感同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全诗的精髓所在。
诗人在此句中,通过想象山东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此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兄弟们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这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极具特色,它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自己与兄弟们的处境和心情,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具有浓郁乡情和深深思念之情的诗歌,它反映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社会价值,它让人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五月五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五月五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九重阳的古诗
九九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衍生注释:1.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
2. “忆”:思念、想念。
3. “山东”:这里的山东并非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
4. “茱萸”:一种植物,古时人们认为在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灾邪。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用“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客居他乡的孤独感写得十分深刻。
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道出了无数游子在节日时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不是平日的思念,是在佳节这个特殊时刻被放大了好多倍的思念。
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从对面着笔,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遍插茱萸时会发现少了自己一人。
这样的写法更加深了那种思念亲人而不得团聚的惆怅之感。
三、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他的诗画都很有名,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歌题材丰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表达边塞生活和政治抱负的诗作。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在唐代诗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正赶上中秋节。
看着窗外热闹的景象,我就特别想家。
那时候我就想起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想啊,王维在重阳节思念他的兄弟,我在中秋节思念我的家人,这种在节日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是一样的啊。
我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都差点哭出来,跟我妈说:“妈,我现在就像王维诗里写的那样,在外面太想你们了。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原文: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一、衍生注释:1. “望乡台”:这里指游子登高远望故乡的地方。
2. “他席”:别人的酒席。
3. “南中”:泛指南方地区。
4. “鸿雁”:大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常常和书信、思乡等联系在一起。
唐诗100首评析,首首堪称经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评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春宫曲》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评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评析】: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鉴赏【作品介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⑴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兄弟们登高的时候,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全文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
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重阳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件,著录于《宣和 画谱》。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
《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 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著有《王右丞集》。
【翻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 乂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作者简介】
土维(698-759,一作701-761J(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 (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五年(71刀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 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 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U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 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 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 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 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 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 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悄,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 遇到某种触媒一最常见的是“佳节”一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祺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 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 有,但在王维之询,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乂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悄的格言式的警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翻译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览胜处,飞霞茱萸少一人。
【简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出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文字描述,而后笔峰一转回,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回首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览胜时,也在怀念诗人自己。
诗意反反复复弹跳,含蓄深邃,既朴素自然,又坎坷存有并致。
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感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作者简介】王维晚年位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合称,并说“王孟”。
前期写下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写,鼓吹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细致,状写下传神,存有独有成就。
仲音乐,工书画。
存有《王右丞辑》。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为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怀念。
山东:王维移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表示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览胜:古有重阳节览胜的风俗。
⑷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者】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回首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览胜,飞霞茱萸时唯独太少我一个人。
【创作背景】此诗晋初:“时年十七。
”表明这就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飘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就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表示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就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存有览胜的习俗。
《太平太平广记》卷三十二惹来《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明朗,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建为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一】这就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并作,少年之并作而能够戒掉浮泛的打磨,直指真情实感,的确就是深信作诗的窍门。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为题“忆山东兄弟”。
9月9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赏析
9月9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如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翻译:
独自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过佳节的时候就会倍加思念亲人。
遥远地感知到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望远时,插遍茱萸后会发现少了一个人——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首联,一独二异,写出在外地生活人的孤独感、凄苦感,有此感觉时便会思乡思亲思兄弟姐妹。
到了节日,这思念会更加强烈、浓郁,总结概括性的诗句,既平常又直白简洁,写出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切身体会感受,成为成语名句,挂在大家的口头、心头,永不泯灭。
尾联,先思亲,再忆兄弟。
思亲,统写总述;忆兄弟,则写细节情节。
就像运用现在电影蒙太奇手法,既写自己遥知,又写兄弟登高、插茱萸、少一人,交错时空,写出他与兄弟之间的相互的思忆。
古诗意思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
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前两句写诗人在异乡对兄弟们的怀念。
开篇一个“独”字,就将诗人在异地客居的孤独寂寞之情突现了出来。
第二句则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高度概括并准确表达了古往今来游子思亲的共同心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后两句诗人不写自己离开亲人,而是想像亲人相聚时发现少了自己,别出心裁地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6]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
这首诗就是他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
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香草,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
诗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致登高,作者只能独坐窗下,暗自思念:此刻,家中的弟兄们都在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少了作者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怀念亲人,反倒说弟兄们会因为思念自己而减少节日的欢乐。
2、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这首诗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我爱古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鉴赏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
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鉴赏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鉴赏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鉴赏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迫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此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根据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动,含蓄肤浅,既朴实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鉴赏2《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赏析白居易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写得新奇而特别,词约而意丰。
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洁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纳比方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洁白的菊花比作是参与"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
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
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词鉴赏3《冉冉秋光留不住》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像。
①这首词据《历代诗余》注:"单调,五十一字,止李煜一首,不分前后段,存以备体。
"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中也说它:"既不分段,亦不类本调,而他调亦无有似此填者。
"而依《词律拾遗》则作"补调",其注曰:"此词不分前后迭,疑有脱误。
叶本(叶申芗《天籁轩词谱》)于‘处’字分段。
"依此说。
②冉(rǎn)冉:渐渐地、慢慢地,这里形容时间慢慢地消逝。
秋光:秋天的时间。
③红叶:枫、槭等树的叶子到秋天都变成了红色,统称红叶。
这里指飘落的枯叶。
④重阳:节日名。
古人以九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或"重阳"。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译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王维(698-759,一作701-761)〔唐〕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玄宗开元五年(717)进士,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
天宝十五年(756)官给事中,乾元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尝于清源寺壁上画《辋川图》,笔力雄壮,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
善写破墨山水,笔迹劲爽,气势深重,一变线条钩勒和重色青绿画法,创以水渗透墨彩之新技法。
画山水松石,似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
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
荆浩《画山水录》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代董其昌推崇他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亦善诗,前期诗作以边塞为题材,风格雄浑;山水诗追慕恬静和禅理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成就独特。
画迹有《青枫树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等。
《太上像》《山庄图》《雪山图》等126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传),绢本,墨笔画,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伏生授经图》卷,绢本设色,绘汉伏生像,形象清癯苍老,笔法清劲,无款,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著有《王右丞集》。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译诗]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重阳节的古诗赏析以及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远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每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却惟独少我一人。
【简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历来广为人们传诵,因为它道出了人们生活中一种普遍的情感现象。
后两句的写法也很特殊,是从对方设想,这就不仅是在写自己思乡念亲,而且写出故乡的亲人同样也在思念自己。
这种“探过一层”的写法,后世诗词中经常使用。
此诗语言朴素平易,如话家常,而情味深厚。
《王孟诗评》此明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唐诗直解》:“诗不深苦,情自蔼然。
叙得真率,不用雕琢。
”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译文】:园子里全是菊花的金黄色,但在其中却有一丛颜色不同,竟是白如霜雪。
就象今天的歌舞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与少年一起载歌载舞。
【简析】:此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
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
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
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简析】: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2、异乡:他乡3、倍:加倍,更加【翻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朝:王维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Thinking
of
My
Brothers
on
Mountain-Climbing
Day>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独在异乡为异客,Alone,
a
lonely
stranger
in
a
foreign
land,
měi
féng
jiā
jiē
bèi
sī
qīn
每逢佳节倍思亲。
I doubly
pine
for
kinsfolk
on
a
holiday.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jú
chù
遥知兄弟登局处,I know
my
brothers
would,
with
dogwood
spray
in
hand,
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遍插茱萸少一人。
Climb the
mountain
and
think
of
me
so
far
away.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
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
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批点唐音》:真意所发,切实故难。
《王孟诗评》: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
《唐诗广选》:蒋仲舒曰:在兄弟处想来,便远。
《唐诗直解》: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
《唐诗解》:摩诘作此,时年十七,词义之美,虽《涉岵》不能加。
史以孝友称维,不虚哉!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自有一种至情,言外可想。
徐充曰:“倍”字佳。
“少一人”正应“独”字。
《唐贤三昧集笺注》:情至意新。
《陟岵》之思。
此非故学《三百篇》,人人胸中自有《三百篇》也。
《唐诗笺要》:右丞七绝,飘逸处如释仙仗履,古藻处如轩昊衣冠,其所养者深矣。
《唐诗别裁》:即《陟岵》诗意,谁谓唐人不近《三百篇》耶?
《茧斋诗谈》: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网师园唐诗笺》: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唐诗真趣编》:从对面说来,己之情自已,此避实击虚法。
起二语拙,直是童年之作。
《诗式》:三四句与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境相似。
《碛砂唐诗》:谦曰:圣叹曾言,唐人作诗每用“遥”字,如“遥知远林际”、“遥知兄弟登高处”,皆用倩女离魂法也,极有远致。
《诗境浅说续编》:杜少陵诗“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乐天诗“一夜乡心五处同”、皆寄怀群季之作,此诗尤万口流传。
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