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居易《中隐》看古代隐居(参考资料)
_富贵于我如浮云_从宋人笔记看北宋士人理想人格
89“富贵于我如浮云”——从宋人笔记看北宋士人理想人格彭 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 合川 40157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固为人人企羡,尤其于士人而言,学而优则仕。
自先秦以降,士人就鄙视农工商所为,一意经营仕途。
在他们看来,经由读书进而出仕乃士人摆脱贫贱,享有富貴的唯一途径;从实现“治国平天下”宏伟志向角度,出仕亦是士人必然抉择。
为获取官爵,士人无所不用其极:先秦游士四处钻营,吴起杀妻求将,苏秦朝秦暮楚;“晋宋间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1](3册卷934,P874);唐人则不以干谒为耻,终日奔走于公卿之门,连杜甫也不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经历。
而隐居山野,心怀魏阙的士人也屡见不鲜。
对他们而言,隐居并非真正目的,只是为出仕采用的迂回手段;且从隐居中还可获得正常仕进难以比及的声誉,为将来踏上仕途创造条件。
虽然六朝已有《北山移文》的讥刺,唐代又有“终南捷径”的嘲讽,但奔马进京应不求闻达科式的人物依旧层出不穷(参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
一边士人“待贾而沽”,另一边朝廷也用利禄相诱以网罗天下才俊。
而将读书与做官联在一起的科举,更好地适应了双方需求,一产生就成为士人出仕的主要渠道: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2](卷15杂记,P159)李世民凭借科举固然达到了笼络人才的目的;可怜天下士子为功名皓首穷经,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3月第5卷 第1期Vol.5 No.1Mar. 2008 ・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07-06-15作者简介:彭波(1974—),重庆江津人,文学硕士,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讲师。
文章编号:08-206(2008)01-0089-06 摘 要:北宋有些士人超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清高脱俗,视富贵如浮云,并成为北宋士人心中理想典范。
为什么会有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的说法?当代隐士多吗?
为什么会有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的说法?当代隐士多吗?在中国,隐逸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先秦时期就有关于隐逸之士的记载。
这些故事中的隐者高蹈自守,超逸绝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另类风景。
隐士名称的前世今生“隐士”的前世。
隐而不仕者之谓。
中国古代把社会成员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士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隐士便是“士”阶层的隐逸者,《旧唐书·隐逸》云:“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
中国的隐逸文化与中华文明相始终,《周易·上经·坤》中说:“天地闭,贤人隐。
”又说:“遁世无闷”,“高尚其事”,隐含“贤人隐”之意。
《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
因而“隐士”是高蹈于世俗之外的高人,不是一般隐逸之士。
黄帝问道广成子诸子中也多有记载隐士的文字,《庄子·在宥》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见之。
”黄帝先问治世之道,再问修养之法,最终得道,乘龙飞天。
古代所谓的隐士多是指“能为之而不为”的人,与为官不成而隐居不同,他们是特立独行、追求自由,具有超凡才德学识而不愿入仕的人,并非官府之外的能者皆可称之为“隐士”。
《南史·隐逸》说: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就是说,真正的隐士是有相当境界的,与樵夫林叟、山民野夫不是一码事。
“隐士”的今生。
后世所言之隐士与先秦文献记载大不同,大多介于“官与民”之间,或者身在官府心在山林,或者身在山林心在朝堂,有的甚至名为隐者,实为走“终南捷径”。
与官府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也正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在。
比如唐代卢藏用,想入朝作官,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山,借此得贤名,召授左拾遗。
桃花源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都是士人的终生追求。
但后世确有“十年寒窗”熬出了头,却隐而不仕的,这大概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隐者的推崇有关,直到现在,“世外高人”“高手在民间”等依然是人们对神秘的隐逸之士的美称。
浅析“中隐”隐逸文化
浅析“中隐”隐逸文化摘要: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中隐”是不起眼却又不可少的一支文化,它的不可少有几个原因,一是它是佛道文化发展影响下的产物;二是它的发展增添了隐逸文化的色彩;三是隐逸文化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是十分需要的。
当今社会是个物质观念飙升的社会,隐逸文化的发展正好可以弥补很多思想文化方面的缺失,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隐逸文化自魏晋以来就迅速的发展,衍生了不同类别的隐逸方式,这些隐逸方式也逐渐的被人们熟悉与接收。
关键字:中隐隐逸文化精神发展一、“中隐”的发展“中隐”文化的产生也决不是偶然,自魏晋以来隐逸文化就有所发展,而初唐以后,中国的隐逸文化就发生了蜕变,不仅是“中隐”的产生,禄隐、半隐等隐逸说法也相继产生。
白居易先生的“中隐”在中国历史中对文人的影响极大,生活赋予了他们太多的不幸,而当你以一人之力不能去改变的时候,你只能选择自我安逸。
所以,在我看来隐逸相对于很多文人而言本身就谈不上是欣然的选择,而是一种迫不得已,是生活的无奈。
他虽选择了“中隐”,不再过问政事,但就其本质而言早已超出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仅是解决生计和求得生活的安逸,这也是初、盛唐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初、盛唐时期集权制度与士大夫阶层的相互通融,如胶似漆的关系并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安史之乱”以后的社会政治现实不允许封建统治者再有那样庸俗的气度。
现实的无奈中他选择“中隐”是自我的一种解脱,并亲身实践,也给处于一片衰惫中的中唐士人找到一条精神出路。
“中隐”教人平心静气不与世争,追求自我的安逸,也算是一种消极的解脱吧!也可说是混世主义与精神胜利法的一种融合结晶,他符合当时士人的需求,所以“中隐”之风在唐一时盛行。
“中隐”也随着白居易先生仕官生涯萧瑟而日渐显豁,它以闲散官、地方官为隐,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吏隐”。
何为“吏隐”?指的是靠国家的工资来养活自己,却不为国家办事的“隐居”,但这样的结果并非是主人公所希望,只因生活的无奈图个安逸。
朝隐、吏隐、中隐——白居易归隐心路历程
朝隐、吏隐、中隐——白居易归隐心路历程从隐逸的角度分析白居易后期思想转变和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白居易后期的思想大致经历了朝隐、吏隐、中隐这一过程。
这一过程反映了白居易在中唐特有的政治文化环境下政治理想的幻灭,也反映了中唐士人世俗化的一面。
标签:朝隐;吏隐;中隐;世俗性一般从事白居易研究的学者认为,白居易的思想以他被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人抱有强烈的儒家人世思想,志在兼济;后期,受释老思想的影响,行在独善。
上述说法大致是不错的,但过于笼统。
仔细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被贬江州之后白居易的思想变化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
如果从隐逸的视角来观察其思想发展,这种变化过程就会更清晰一些。
大致来讲,白居易后期思想主要经历了朝隐、吏隐、中隐这一过程。
这个过程的变化也并非直线的,而是迂回反复的。
但总的来说,诗人的兼济思想不断消退,独善思想明显增加,以至于他最后彻底放弃了济世的希望,退居洛阳,以近十八年的中隐生活结束其一生。
下面,分别就他后期思想变化的几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朝隐“朝隐”并非白居易首创,而是继承了魏晋以来的大隐观。
魏晋以来,士人的隐逸观逐渐由遁迹山林的小隐转向了隐于朝市的大隐。
例如东晋诗人王康琚明确提出了“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的主张[1]。
郭象的玄学是大隐的重要哲学基础。
郭象把庄子的逍遥论和齐物论统一起来,形成了玄学“足性逍遥”的隐逸观。
在其思想影响下,士人的隐逸观由原来遁迹山林的小隐变成了“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
隐初在我,不在于物”的大隐[2]。
大隐观的最大特点是不注重形迹而注重心灵的超越。
白居易的朝隐直接脱胎于大隐的“朝亦可隐”思想。
由于时代的关系,白居易的朝隐思想明显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禅宗无住、无念和不执著于一端的思维方式也是他朝隐的重要思想基础。
白居易的朝隐生活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元和十五年夏到长庆二年七月,不足两年时间。
第二个阶段是大和元年到大和三年,约两年时间。
唐代隐逸的特质及其文学表现研究的论文
唐代隐逸的特质及其文学表现研究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唐代时代精神的感召孳乳下,唐代隐逸在承传前代的基础上又带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出入世化、世俗化、心性化的特质。
唐诗中的吏隐主题、对功成身退理想的讴歌以及唐人借助佛禅实现心灵的超越和对个体身心泰适的书写,无不生动再现了唐代隐逸入世化、世俗化、心性化的特质,并折射出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隐逸;入世化;世俗化;心性化;仕隐调和;禅宗[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8-0108-04李红霞(1973—),女,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化与文学。
(广东深圳518060)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唐代隐逸与诗歌研究”(项目编号:09yjc751063)的阶段性成果。
唐代隐逸普遍为时人所歆羡和践行,其承绪前代,却又表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与精神特质,唐诗流注的隐逸旋律正折射出这一时代风尚。
[1]唐诗对隐逸的文本书写,既承载和反映了唐代整个隐逸群体的人格心态,又凝结着具体时代语境中诗人个性化的隐逸理想与追求。
目前学界对于唐代隐逸的卓异特质及其文学表现鲜有论及,鉴于此,笔者对此予以考察和探讨,以期对唐代隐逸与文学研究的深入拓展有所裨益。
一、既怀康济业,仍许隐沦心传统的隐逸是对时政的反抗与自觉疏离,仕与隐可谓朝野殊致,出处异途,无法同时践履。
虽然魏晋因自然与名教的调和出现了“出处同归”的折衷言论,但二者的鸿沟仍难弥合。
到了唐代,科举的推行实现了集权制与士大夫独立性的相对平衡,加之皇权对隐逸的奖掖,隐逸不再是“以处者为优,出者为劣”[2](p2086),而是仕隐调和兼通,唐人自由游刃于仕隐之间。
因此唐代少有弃世绝俗、高蹈远引的逸民,真正代表唐代隐逸精神的是那些游移于仕宦与隐逸间的士人。
传统隐逸文化与白居易之隐
传统隐逸文化与白居易之隐陈蕾【摘要】隐逸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中国文学艺术及士人的心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呈现出多样形态。
唐代诗人白居易将“中隐”作为晚年立身行事的准则,在大量闲适诗中表现出其中隐心态。
在传统隐逸文化的背景下,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一种随遇而安、既求超脱之境又无法彻底超脱的并不纯粹的折中之举,但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之下又有积极的意义。
%Living in seclusion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and intellectual'spsychology ,emerge various shapes .Bai Juyi made it as guide line of his twilight years ,and emerged the psychology in most of leisurely and comfortable poems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hermit culture ,Bai Juyi's psychology was an expedient method ,but it had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some specific period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隐逸;白居易;中隐【作者】陈蕾【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1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独特的文化土壤使中国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个名词——隐士,生成了一种文化——隐逸。
宋代的_吏隐_中隐_考辨_林晓娜
尧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使用“吏隐”一词相对少于他人,而 是《全宋词》也仅有范成大的《减字木兰花·波娇鬓袅》和黄格的《水
抒发吏隐情怀之诗却不胜枚举。南宋言及“吏隐”的次数远远少于北 调歌头·寿留守刘枢密》提及中隐。可见,在宋代“中隐”并没有被普
宋,除了陈造有 11 次外,其余大多在一至四处之间,如曾几 3 次,王 遍接受,更不能成为“通融的说法”替代“吏隐”。
史 料研究 shiliaoyanjiu
宋代的“吏隐”“、中隐”考辨
□ 汕头大学文学院 林晓娜
摘 要 中唐以前诗中之吏隐大多出自山涛“吏非吏,隐非隐”之典,至中晚唐方成“以吏为隐”“、隐于吏”的涵义,宋代之吏隐并不局限于
小官小吏者,仕宦失意或居高位而被闲置者皆可自称吏隐。中隐在宋代并未广受关注,究其原因与中隐的功利化、世俗化有关。
关键词 吏隐 中隐 仕隐观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14-9-21
宋代是隐逸文化的集大成时代,也是隐逸文化的转型时期,隐 仕宦和隐居两件互相矛盾的事情,取自山涛与孙绰的典故。《晋书·
逸方式由重小隐山林转向为重“心隐”[1]184,宋代诗文集中“吏隐”、 孙绰传》记载“:(孙绰)尝鄙山涛而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
………………………………………………………………………………………………………………………………………………………
的一份进步报刊。《吉长日报》由松毓、顾植以及瞿钺等支持革命的 实,禁止了该报纸的发行。
进步人士于长春创办,是晚清吉林省报业中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民
其次,政治宣传功能。清朝末年,为了扭转衰败的政治局面,清
间日报。该报曾刊登大量的文章披露日俄等列强的侵略主张与动 政府实行“预备立宪”。这一时期,报纸的主要功能就是宣传清政府
”中隐“释义
中隐白居易大隐住朝市, 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 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 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 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 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 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 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 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 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 可以恣欢言.君若欲高卧, 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 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 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 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 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 正在四者间.宦海中隐——浅论白居易的困惑和突围[内容提要]:“吏隐”的传统十分悠久,从东方朔到王维,我们看到了各种吏隐的面目。
而到了中唐这个社会转型时期,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士大夫积极探索,在禅宗里找到了新鲜血液,摈弃了传统的吏隐观,走上了中隐的道路。
而中隐思想所展示出来的士大夫人生理想由外向内转变的倾向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心性理学。
[关键词]:中隐白居易吏隐士大夫与封建集权理学法国思想家帕思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语昭示着我们的生命是十分脆弱的,就如同一支腹内空空的芦苇一样随时可能寂灭,但它更昭示了另一个真理:人又是坚韧与挺拔的,因为在脆弱的形体之下充填着一种精神足以支撑起完整的人格。
人格自然是有高下的,正如精神有优劣,在面对纷嚣的喧闹和烦恼的尘世时,这种差别便逐渐显现了。
处身于变动无常的社会之中,有人趋炎媚俗,有人清高孤傲,有人俯仰随人,有人弃世高蹈,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力挽狂澜,有人成功,有人成仁,有人狂哭,有人狂笑,每个生命个体都在时间和空间交织的坐标上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而其中最能代表和影响他人的,就是代表社会心理的悲天悯人的士大夫阶层了。
在文人士大夫的歌哭笑骂之中,我们穿越时空体味到了那一时代的世道人心、思想风潮,就像在一片嘈杂当中我们突然听到了一丝响亮清脆的芦笛,使我们为之仰慕倾心或扼腕感叹。
如果说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奏出的是一部抑扬顿挫的交响乐,那么中唐时期便是乐章中的一个分隔符——中唐之前,我们听到汉唐盛世鼓乐齐鸣,而中唐之后,我们听到的则是危机重重进而幽咽哀绝。
古典诗词中的难以理解的词语
古典诗词中的难以理解的词语zhì pū【踬仆】【释义】跌倒。
【例句】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zhuó zhuó【濯濯】【释义】清新、明净。
【例句】韩愈《南山诗》: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guī tà【闺闼】【释义】指家门、家庭。
【例句】《文选·与侍郎曹长思书》:悲风起于闺闼,红尘蔽于机榻。
bēi zōu【卑陬】【释义】惭愧的样子。
【例句】《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tuān lài【湍濑】【释义】水流疾速【例句】曹植《洛神赋》: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bù huáng【不遑】【释义】无暇,没有闲暇。
【例句】《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cǎn lǐn【憯懔】【释义】又忧又惧【例句】嵇康《琴赋》: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
yá niè【芽蘖】【释义】植物刚长出的枝芽。
【例句】陈亮《上光宗皇帝鉴成箴》:勿谓微过,当绝芽蘖;勿谓小患,当窒孔穴。
hàn dàn【菡萏】【释义】荷花【例句】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qī chí【栖迟】【释义】漂泊失意。
【例句】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miǎn shì【眄视】【释义】斜着眼看【例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bǐkāng【秕糠】【释义】秕子和糠,均属糟粕。
指没有价值的东西。
【例句】元·萨都剌《雪米》:风流灞上寻诗客,千古无人说秕糠。
yán chī【妍蚩】【释义】美好和丑陋【例句】欧阳修《洛阳牡丹图》诗:今花虽新我未识,未信与旧谁妍媸。
biāo chén【飙尘】【释义】狂风吹起的尘土,比喻行止无常。
白居易“中隐”思想及其诗歌传播
语文学刊2014.10语文学刊[作者简介]董超,陕西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白居易“中隐”思想及其诗歌传播○董超(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陕西西安710100)[摘要] 唐文宗大和三年白居易写下了《中隐》诗,这标志着他“中隐”思想的正式形成,而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中隐”思想不仅体现在白居易的生活中,还非常明显地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同时由于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和很多诗人都有诗歌唱和,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东都闲适诗人群体,参与唱和的诗人往往在生活和文学上受其影响。
这样,伴随着“中隐”思想的传播和诗歌唱和活动的展开,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非组织性的群体内的文学传播现象,白居易的诗歌在这一群体中得以流传。
[关键词] 白居易;中隐;诗歌;传播中图分类号:I 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41-02一唐文宗大和三年(829),白居易写下了《中隐》诗:大隐隐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做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1]1765“中隐”是白居易深思熟虑后的主动选择,他认为“大隐”与“小隐”都有所欠缺。
这实际上是白居易在经历宦海沉浮之后,对于仕宦方式的一种深刻思考。
它的形成不是突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驾崩,顺宗即位。
二月十一日,韦执谊拜相。
白居易对韦执谊表现出仰慕和期望,不过很快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八司马”被相继贬出,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
白居易对此非常震惊,他的《寄隐者》诗中说:卖药向都城,行憩青门树。
“中隐”思想与唐宋时期庭院式园林的发展
“中隐”思想与唐宋时期庭院式园林的发展作者:魏丹文才臻彭峰来源:《广东园林》 2010年第4期魏丹1文才臻2彭峰3(1.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20;2.广州市绿化公司,广东广州510170;3.广州华南环境资源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40)WEI Danl, WEN Cai_zhen2, PENG Feng3(1. Guang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Guangzhou 510520, China; 2. Guangzhou Landscaping Company,Guangzhou 510170, China; 3. Institution of Guangzhou Huanan Enviro-Resources, Guangzhou 510540, China)摘要:在“中隐”思想的影响下,唐宋时期的私家园林派生出一种新形式——庭院式园林。
在分析“中隐”思想产生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从文化、审美、文人心灵表达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对庭院式园林的产生、发展及风格定型等作用及对后世园林的影响。
关键词:“中隐”思想;唐宋时期;私家园林;庭院式园林文章编号:1671-2641(2010)04-0009-03中图分类号:TU986收稿日期:2010-06-08文献标识号:A修回日期:2010-06-18中国的园林在六朝以后,私家园林开始从山野走向闹市,成为文人和大夫休憩心灵的重要场所。
中唐以后在都市中出现了带有浓厚“中隐”思想的私家园林,本文中称之为庭院式园林。
它的出现受到既隐又仕的“中隐”、思想的直接影响,是±人、大夫在为官之余,为回归自然而创造出的属于自己的“壶中天地”,唐宋时期私家园林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庭院式园林的出现和发展,它不仅丰富了园林文化的内容而且使私家园林“中隐”风格开始定型,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中隐”思想与庭院式园林的产生1.1“中隐”思想的渊薮中国的士人,从先秦开始,一直是文化的中坚,以仕与隐的两面出现,又互相补充。
白居易融会三教的_中隐_思想及其仕隐心态
收稿日期:2012-02-1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教融摄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创作”(08BZW036);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三教合一’与宋代诗歌研究”(07CWXJ08)作者简介:张玉璞(1965—),男,山东临朐人,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2012年第4期总第229期齐鲁学刊QILUJOURNALNo.4General No.229白居易融会三教的“中隐”思想及其仕隐心态张玉璞(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
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进退裕如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
这一以仕求隐的隐逸观,较之魏晋时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仕宦态度要积极得多,它更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白居易以儒治身、以佛道修心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白居易;中隐;吏隐;儒佛道;仕隐心态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 (2012)04-0119-05一晋王康琚《反招隐》诗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昔在太平时,亦有巢居子。
今虽盛明世,能无中林士。
放神青云外,绝迹穷山里。
鹍鸡先晨鸣,哀风迎夜起。
凝霜雕朱颜,寒泉伤玉趾。
周才信众人,偏智任诸己。
推分得天和,矫性失至理。
归来安所期,与物齐终始。
[1](卷二二,P311)所谓的“大隐”,即出仕,是有“周才”即济世之才者所为;所谓的“小隐”即隐于山林岩壑,不与世俗交接,抗志尘表,高蹈远引,保持素洁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是“偏智”即才智有所不足者所为。
《周易》之《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孔颖达释云:“最处事上,不复以世事为心,不系累于职位,故不承事王侯,但自尊高,慕尚其清虚之事,故云高尚其事也。
白居易晚年的中隐生活
白居易晚年的中隐生活作者:杜学霞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4期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白居易辞去刑部侍郎的职务。
作为刑部的最高长官(因为刑部尚书在当时不过是政府赏赐给退休官员的虚衔),他离宰相的位置也许只有一步之遥。
是激流勇退,还是另有隐情?他辞职的理由是疾病,但从退居洛阳后的生活看,身体好像也没有什么大毛病,他的辞职显然另有隐情。
我们不妨看看他的“履历”。
他一生为官十五任。
从风尘走吏的县尉,到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从官邸冷落的江州司马,到位居清要的中书舍人,从杭州刺史到刑部侍郎,宦海沉浮,几落几起。
他初入仕途一帆风顺。
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元和二年就做了翰林学士,才用了不到七年的时间。
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与天子近在咫尺,他不免对自己的政治地位有较高的期望。
唐宪宗又是位难得的中兴英主,一时君臣相得,他的建议多被采纳。
可他年轻,不懂得伴君如伴虎。
他写诗讽刺权贵、讽刺宪宗重用的宦官也罢了,最后还批评到皇帝老子头上了,当着大家的面说“陛下误矣!”皇帝冷落他,该优待翰林学士的好处就没怎么给他。
他元和六年出翰林院,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司马,罪名是越职言事,但与失去宪宗的庇护不能说没有关系。
“早攀霄汉上天衢,晚落风波委世途”,是他对宦海沉浮的切身感受。
直到元和十五年宪宗去世,年近半百、头发花白的他才重返朝廷。
回朝后的升迁多半得力于好友元稹的提携。
元稹固然深得穆宗赏识,怎奈锋芒毕露,树敌太多,做了不足四个月宰相就被罢免了。
白居易很知趣地自求外放,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他还任过太子左庶子、苏州刺史、秘书监等职,现任的刑部侍郎是最有实权的。
可思考一下当时的政治环境,却非常令人担忧。
宪宗后的皇帝几乎都是由宦官扶植起来的,个个昏庸无能,贪恋享乐,出现了宦官专权的现象。
大臣们则结为朋党,互相倾轧,比如牛李党争就愈演愈烈。
他与牛党关系密切,牛僧孺是他的门生,牛党的三杨(杨嗣复、杨虞卿、扬汝士)是他的姻亲;他与亲近李党的不少人是挚友,如元稹就颇亲近李德裕。
从白居易《中隐》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4、表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 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诅可待。——《读山海经》 其十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 己 ,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 冲长缆。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 ,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公知去 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遥 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咏荆轲》 “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 卫衔微术,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 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 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 加抑扬,更离真实。”——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 六》
艺术成就
平淡自然 朱熹说:“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 语类》卷一百四十) 元好问评:“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 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 (《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
田园生活、平淡自然、顺应天理、顺从自然、简 洁含蓄
四、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闲情
著名的隐士——陈抟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五代 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人 (今安徽亳州境内),一云普州崇 龛(今四川安岳境内)人。少聪颖 过人,及长,诗、礼、书、数、 方药之书无不通究,以诗名于后 唐,当时士大夫皆欲识之。曾应 进士第,值亲丧,睹世乱,乃散 家业,野冠草服游于京国间,以 山水为乐不求仕禄。后唐明宗赐 号“清虚处士”。后唐清泰间 (934—936)隐栖武当山九室岩, 服气辟谷二十余年。
从白居易的王屋山诗歌观其晚年“中隐”原因
第20卷第2期202I6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 20 No. 2Jun. 202I从白居易的王屋山诗歌观其晚年“中隐”原因茹兆龙(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I )摘 要:白居易晚年受“中隐”思想主导,从大和三年开始便一直居住在洛阳履道里,只担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刑部尚书致仕的名誉官,直至会昌五年逝世。
在白居易的王屋山诗歌中,他表露了自己“中隐”的原因:首先,他看到时下政坛存在着党同伐异不得公允、满腹才华不受重用、建功立业难得回报等种种弊病,唯有“中隐”能够让他在政局中脱身。
其次,白居易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想寻求延年益寿的方法,“中隐”能让他访名山、服仙丹、交名士,在身体和精神上进行养生。
最后,白居易面对挚友离世,被世事无常所困扰,“中隐”则使他得以寄情山水 关键词:白居易;王屋山;济源;中隐DOI : 10. 3969/j. issn. 1672 - 0342.2021.02.016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弓I 言(一) 白居易王屋山诗歌以及“中隐”的含义此文所说的“白居易王屋山诗歌”是一种宽泛的说法,包括白居易在王屋山创作的诗歌、在王 屋山所在的济源县创作的诗歌、以及与王屋山友 人交往的诗歌。
“中隐”是白居易晚年奉行的一种特殊隐居方式,其特点是“似出复似处,非忙亦 非闲”。
(二) 学术综述与创新点此文主题的学术综述可分为两方面:第一,是对白居易王屋山诗歌的研究,该主题学界研究较少。
主要有焦尤杰《白居易“济源三临泛,王屋一 登攀”探因》[],从自然风光、道教文化、好友庄 园、任河南尹四方面分析了白居易游济源、登王屋 山的原因;黄超《唐代王屋山相关诗歌研究》2],认为白居易有八首关于王屋山的诗,并对其中白 居易写给杜录事的两首,写给张抱元道士的三首 作了分析。
第二,是对于白居易“中隐”思想的研究。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陈曦(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2班20092320203)摘要:苏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一位位文人墨客、儒商巨贾来到苏州造园。
而苏州丰富优质的造园材料和四季分明的怡人环境,又使得苏州成为得天独厚的造园佳地。
故而陈从周曰: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总之,苏州蕴山川之秀,钟天地之气,聚人材之盛,形而为立体的画、凝固的诗——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蕴含哲理、充满诗意,是“诗情”——文人情怀的载体;移步换景,缩天地于尺寸,美景如画,充满了写意美,是“画意”之所在。
关键词:苏州园林;文化底蕴;文人情怀;诗意;画意苏州闻名于世的名园有拙政园、耦园、狮子林、沧浪亭等等,每一座都有她自己的故事。
正如沧浪亭是苏舜钦退官归隐之地,耦园、拙政园亦是沈秉成、王献臣的退官归隐之地;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些文人政客、儒商巨贾纷纷构园于此,常住姑苏?韦庄有诗云: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绿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江南、姑苏,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吟哦歌颂之地,是儒商巨贾颐养天年的福地。
苏州,古称吴,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河湖纵横,水网密布,风光旖旎,为造园的天然蓝本。
随时都可以得泉引水,而有多产石料。
太湖石,通灵剔透、姿态万千,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尧峰黄石,苍劲古拙、嶙峋入画,不入斧凿,古朴可爱,皆为叠山美石。
而且,苏州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沃野平畴,泽地沮洳,青林翠竹,四时皆备,得天独厚。
苏州自古繁华,号称“人间天堂”、“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南旅往还,船乘不绝”,南北物资文化交流,促使苏州经济进一步繁荣,这为苏州造园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苏州文化兼容、开放、崇文、重艺。
诗书的长期熏染,孕育了苏州高品位的艺术格调和审美风尚:陆墓金砖、苏绣、苏式家具、苏式盆景、苏州檀香扇……苏州艺匠叠出,高手如云:朱勔子孙、张涟父子、巧匠詹成、蒯“鲁班”、“国能”计成、姚承祖,乃至虎丘花农、香山艺人等群体……奠定了苏州园林精雅的艺术格调。
细数那些极富韵味的古语词汇
细数那些极富韵味的古语词汇菡萏、婵媛、栖迟、璁珑这些古语词汇,虽没有白话文那般通俗易懂,读来却有一种古朴的美感。
遣词造句中用上它们,气质瞬间提升了!今天,记者筛选了50个极富韵味的古语词汇,你都认识、会读吗?濯濯[zhu zhu]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
韩愈《南山》: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湍濑[tuān li](1)石上的急流。
王充《论衡状留》:是故湍濑之流,沙石转而大石不移。
(2)水浅流急处。
《洛神赋》: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骁腾[xiāo tng]勇健飞腾的样子。
杜甫《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闺闼[guī t]指家门、家庭。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四》:若夫其姓宾也,其籍外臣也,其进非世及也,其地非闺闼燕私也。
憯懔[cǎn lǐn](1)忧惧的样子。
嵇康《琴赋》: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憯懔惨凄,愀怆伤心。
(2)凄凉的样子。
陆机《感时赋》:悲夫!冬之为气,亦何憯懔以萧索。
菡萏[hn dn]荷花的别称。
《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卑陬[bēi zōu]惭愧的样子。
《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栖迟[qī ch](1)游玩休憩。
出处:《后汉书张衡传》:淹栖迟以恣欲兮,耀灵忽其西藏。
(耀灵:指太阳。
)(2)飘泊失意。
出处:杜甫《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诗:白头供宴语,鸟几伴栖迟。
妍媸[yn chī]美好和丑陋。
苏轼《影答形》:妍媸本在君,我岂相媚悦。
须臾[xū y]衡量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
与倏然、倏忽、忽然为同义词。
《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飙尘[biāo chn](1)比喻行止无常。
(2)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
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
婵媛[chn yun]姿态美好的样子。
屈原《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
葆光[bǎo guāng]隐蔽其光辉。
后比喻才智不外露。
《庄子齐物论》: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白居易《中隐》看古代隐居解说稿1、白居易《中隐》诗评价这首诗是白居易宦隐生涯的宣言书,是58岁躲避朝廷纷争的开始,是抑郁苦闷中觅得的心灵净土,是他闲适洒脱心境的重要表达。
白居易把对人生理想、对生活的热情隐没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
他在这首诗中用真切、平和的语言,道得心中诸事,毫不隐瞒,旨在揭示生活中如能守得宁静与闲达,用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世事,视身外诸物如过眼烟云,追求自适,亦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手段。
当我们读到他轻松悠闲惬意的文字时,联想到他的人生经历,才能从他轻松的字缝中读出他的内心。
从完成此诗到生命的结束的十数年间,白居易矢志不移,虽有多次升迁机会,却一一放弃,令每个后来者都要为之唏嘘感慨一番……2、关于宗炳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
字少文,南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
士族。
东晋末至南朝宋元嘉年间,当局屡次徵他作官,俱不就。
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
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作有《明佛论》。
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回江陵。
曾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著有《画山水序》。
关于吴镇吴镇(1280年—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
汉族,浙江嘉兴魏塘人。
工词翰,草书学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
画山水深厚凝重,擅於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
兼工墨花,亦能写真。
祖名吴泽,字伯常,南宋时从汴梁(河南开封)移家至嘉兴,定居浙江嘉兴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
吴镇年少好剑术,成年后与其兄吴瑱同受业于毗陵(今江苏武进)柳天骥学习易经,自此韬光养晦,讲天人性命之学,坚持高尚志气,不与众人和同,贯通儒、道、释三教,达生知命。
为人抗简孤洁,一生清贫,高自标青,隐居不仕,与达官贵人很少往来。
曾在村塾中教书,钱塘等地卖卜。
3、关于王维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号摩诘居士,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
"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拥有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20岁(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33岁(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
王维被擢为右拾遗。
其时作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开元二十四年35岁(736年)张九龄罢相。
开元二十五年36岁贬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
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王维田园派的代表作是《山居秋暝》4、关于东方朔汉武帝时,齐地东方朔,因喜欢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爱好儒家经术,广泛地阅览了诸子百家的书。
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
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刚好抬得起来。
武帝在宫内阅读东方朔的奏章,需要停阅时,便在那里划个记号,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武帝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他经常在皇上身边侍奉。
武帝时常下诏赐他御前用饭。
饭后,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
皇上屡次赐给他绸绢,他都是肩挑手提地拿走。
他专用这些赐来的钱财绸绢,娶长安城中年轻漂亮的女子为妻。
大多娶过来一年光景便抛弃了,再娶一个。
皇上所赏赐的钱财完全用在女人身上。
皇上身边的侍臣有半数称他为“疯子”。
武帝听到了说:“假如东方朔当官行事没有这些荒唐行为,你们哪能比得上他呢?”东方朔保举他的儿子做郎官,又升为侍中的谒者,常常衔命奉使,公出办事。
一天东方朔从殿中经过,郎官们对他说:“人们都以为先生是位狂人。
”东方朔说:“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所谓在朝廷里隐居的人。
古时候的人,都是隐居在深山里。
”他时常坐在酒席中,酒喝得畅快时,就爬在地上唱道:“隐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马门。
宫殿里可以隐居起来,保全自身,何必隐居在深山之中,茅舍里面。
”所谓金马门,就是宦者衙署的门,大门旁边有铜马。
5、关于陶弘景梁武帝萧衍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
萧衍初夺得大权预备立国,但取什么朝代名称,一时打不定主意。
陶弘景根据当时流传的童谣和预卜吉凶的书籍,说其国号应当是“水刃木处”,拼起来是“梁”字,萧衍采纳了他的建议,定国号为梁。
事后,萧衍当然感谢弘景,派人进山慰劳,同时也让陶为他探求些长生不老的道理,炼些丹药。
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书信、问候不停传递,使者车辆在途中一辆接一辆,可以相互远远地望见。
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
皇帝的诏书采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
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
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哪有招徕的办法?”只是有军国大事,仍然派人咨询,“山中宰相”的名声便是这样形成的。
陶弘景所属的道派叫上清派,从他隐居茅山之后,茅山实际成了该派的中心,史称茅山宗。
从他开始,上清派名声大振,从唐到北宋前期,上清派是社会影响最大的道派。
陶弘景自己勤于撰述,写有道教教理、历史、养生等方面的著作多种。
其中像《神农本草集注》是中国药物学的重要著作,《养性延命录》是养生学方面的著作,《效验方》、《肘后百一方》是中医学方面的著作,在历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
6、关于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
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
”这就是“终南捷径”。
7、隐居圣地——终南山“天下修道,终南为冠”。
终南山最高峰有2600多米。
无论山势多么陡峭,都有踩踏坚实的山路可寻,小径、石阶,抑或是悬挂在崖上的木板“天梯”和铁链,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
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西安蓝田县,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主峰位于长安区境内,海拔2604米。
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
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
如今,终南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隐士的地方。
他们中有僧人、道士,也有毕业于厦门佛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年轻人。
他们的生活都非常简朴甚至可以说清苦,比尔·波特在书中说,“他们是我遇见的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比尔·波特对美国人介绍,中国的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自己精神觉醒的硕士学位。
据不完全统计,终南山现有约2000多名隐士。
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此外,还有我国台湾、日本、韩国的修行者。
这些隐士有的是来学佛问道,有的是为了练气养身,有的仅仅只是找一处清净的地方读书做学问。
石溪8、关于文中子文中子王通(580—617),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出身世代官宦人家,父王隆,以学术见长,曾为国学博士。
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传说他15岁时便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刻苦读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
”学问大有长进。
隋文帝仁寿三年(603)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
”文中子王通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用了九年的时间著成《续六经》(亦称《王氏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0卷。
其撰著的目的在于“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
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
”《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有“河汾门下”之称。
不仅及门弟子多达千余人,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均为隋唐之际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