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心理辅导及行为指导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心理辅导及行为指导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影响和家庭条件制约,往往缺乏正规的学前教育,见识少,阅历不够丰富,思维不够开阔,自身还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多给予他们一些关心,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并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能够在身心上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的缩小孩子之间的差距。
提高这个特殊群体的素质,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健康成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增大,城镇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断增多。
本地区的经济支柱是胶合板产业,不需要有知识技能的工作人员。
外来务工人员多是文化层次较低或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工,他们从事比较低层的工作,地位低,收入低。
外来务工子女随同父母一起流入城镇,其中有不少孩子还是在流入地出生的,也有的孩子被父母留在家乡,由祖辈、亲戚或邻居代管养育、隔代养育,这些孩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这个特殊群体中的孩子和自小生活在本地的孩子相比,有着他们自身的优势:肯吃苦耐劳,独立自主,不娇气,自理能力强……他们正处于接受教育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受生活环境影响和家庭条件制约,往往缺乏正规的学前教育,见识少,阅历不够丰富,思维不够开阔,自身还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多给予他们一些关心,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并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孩子之间的差距。
使他们能够在身心上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提高这个特殊群体的素质,也将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随着本地胶合板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城区开发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外来人口越来越多。
我校积极响应2006年6月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健康心态 快乐学习--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疏导
有三个人愿意尝试:第一个人颤颤巍巍,走的时间多花了一倍;第二
个人哆哆嗦嗦,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桥上;第三个 人才走了三步就吓爬下了。
健康心态 快乐学习
主讲人:朱丽芳
近年来发生的学生事件
1、临川二中学生不满老师收缴手机拿 刀刺杀老师
2、楚雄紫溪中学学生宿舍惨案
3、南京一大学生因未带钥匙被舍友刺死
4、南京两名大学生因玩游戏大打出手
5、复旦大学投毒案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心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 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 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 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自我的结构
心理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 质、兴趣、信念、世界观 等个性特征的认识。
对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 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 名望等方面的认识。 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 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 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
社会自我
生理自我
故事一:九个人过桥的试验
教授说:你们九个人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千万 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顺利过桥
水知道答案
2、说话时运用先跟后带的方式
你说:“早餐我喜欢吃鸡蛋。 ”
他 回应(1)“今天不适宜去钓鱼”(说其他的事) 他 回应(2)“吃鸡蛋不好、不健康”(否定你的立 场)
一名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转变的个案分析1
一名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转变的个案分析摘要: 本文从个案分析入手, 对外来务工子女这一新生的弱势群体的心理转变进行探究。
关键词: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转变;个案1 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经济结构被逐渐打破, 不同地域的劳工不断的流动, 形成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群。
在这个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连同自己的孩子一起进入到当地的, 另外, 年轻一代有很大一批都在当地结婚生子。
对于许多有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说, 他们本身在离开家乡出外打工之后遇到了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 子女教育问题更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
对于这些务工子女的教育, 有关部门是相当重视的, 虽然多数外来务工子女已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但他们在当地所受到的不公平以及他人的偏见和歧视却不可避免。
同时, 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 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差。
因此,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不可避免发生很多困难。
外来务工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都较低,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在和当地孩子优越的生活进行过对比之后,他们的孩子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 行为异常可能表现为攻击性强, 习惯性撒谎, 偷窃、逃学等具有非情感依赖的异常行为。
2 个案学生黄某, 男, 2012年进入我校就读初一。
年龄比班上学生都要大, 但是此时他却和他认为很“嫩”的小孩子一起坐在初一的课堂中, 并且在学习等各方面都比不过他们, 这对他的心理冲击力可想而知。
因此, 他在班级就表现为经常违纪犯规, 比如打架闹事, 欺负同学, 破坏公物等, 除此之外, 该生还有一个恶习, 就是爱和老师狡辩甚至顶嘴。
作为班主任, 我多次教育, 但收效甚微。
后来, 我让他担任班级的“纪律监管员”, 主抓班级的纪律问题。
刚开始他有点不习惯, 甚至有点受宠若惊。
走马上任后颇有点“拿了鸡毛当令箭”的架势。
在他像骄傲的公鸡一样昂起头时, 我适时提醒他现在是一个小干部, 要以身作则, 不能像以前一样了。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精选20篇)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精选20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对随迁务工子女教育案例
对随迁务工子女教育案例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随迁务工子女教育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看啊,那些跟着爸妈来到陌生城市的孩子们,就像一颗颗小种子被风吹到了新的土地上。
比如说,我认识的一个小朋友叫明明。
他跟着爸妈从老家来到大城市,一开始,他满眼都是迷茫和害怕。
在老家,他有熟悉的小伙伴和老师,可到了这儿,一切都变了。
他得去适应新的学校,新的环境,这多不容易啊!他就像一只孤单的小鸭子,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队伍。
有一次我碰到明明妈妈,她满脸愁容地说:“真担心孩子在这里跟不上学习,受委屈啊!”咱换位想想,要是你处在明明的位置,你会怎么样呢?肯定也会心里没底吧!
但幸运的是,明明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老师,那位老师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明明的心。
老师耐心地教导他,鼓励他去交朋友。
慢慢地,明明这颗小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啦!他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其实像明明这样的随迁务工子女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就像是在大海中漂泊的小船,渴望着找到一个安稳的港湾。
教育对于他们来说,不就是那座指引方向的灯塔吗?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吗?
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不能让他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孤单前行。
我们应该伸出双手,拉他们一把,让他们也能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梦想的权利,都应该有机会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啊!这就是我的观点,我们必须重视随迁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帮助,欢迎随时联系我。
依托家庭因素,有效推进随迁子女成长
LiberalArtsGuidance2024年第18期(总第522期)文理导航No.18,2024Serial No.522【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
对随迁子女,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辅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摸清家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并基于家校联合等先进教育理念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连接,将“教师教”与“家长引导”相连接。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亲子环境中提升学习自信心,并在循序渐进中增加知识积累,加深对英语学科的理解。
【关键词】家庭因素;小学英语教育;随迁子女;学业成绩受诸多要素的影响,随迁子女的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随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到输入地学习、生活的适龄儿童,他们经常会出现学业水平融入较低的问题。
为了让随迁子女更快、更好地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教师既要重视他们的学校生活,又要意识到家庭因素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如何借助家庭因素提升随迁子女的学业成绩。
一、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学习氛围(一)借助微课内容,深化知识渗透影响随迁子女学业成绩的客观因素较多,其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为了缩小因父母文化水平造成的差距,教师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加强家长与课本内容的连接,加强家长与知识点间的连接。
在此过程中,微课视频作为一种便捷、可重复观看的课程内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家长明晰“学生每天学了什么”。
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也使得他们经常会半途而废。
这时,家长要摆正自己的教育态度,通过有序的监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My friends 为例,在课程预习阶段,教师基于微课视频布置预习任务———厘清“如何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根据微课视频,家长既可以明晰本节课的重难点,又可以借助视频中的问题串进行提问。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的实证研究
【摘要】以城市公办初中校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其心理融入水平,归纳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归属感、学校主观生活质量、学习适应性、学校人际关系适应、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特点。
提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水平可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公办初中校【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6-0007-04【作者简介】1.邓勤,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常州,213016)校长,高级教师;2.卞雁翎,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江苏常州,213016)副校长,高级教师。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巨大,近年来,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能不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融入在城市就读的学校,是值得认真探讨的意义重大的学术命题。
社会融入,必须建立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对迁入地完全心理融入的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实现深层次的心理融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城市化”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一、国内关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的文献综述国内关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心理融入研究,主要是结合社会融入研究在进行。
郑波辉等(2012)认为,近些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明显呈现“家庭化”的特点,由于社会制度设计、社会资源配置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心理融合方面陷入较深的困境。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从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角度来思考对策,显然是不合适的,应该着眼于流动人口群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寻找对策。
吴新慧、刘成斌(2007)认为,流动儿童是否能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平等且同等的教育资源,是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学校融入过程中无从回避的重大问题。
研究者指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教育融入时,遭受到城市居民的主体性排斥,不同观点的争论与碰撞也呈现出融合的曙光。
孙璐(2006)认为,我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社会心理融入呈边缘化特点,要解决这一难题,有赖于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壁垒,促使整个社会从身份制向公民社会的转变,更有赖于政府及城市居民重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基本权利。
一个平凡的随迁子女不平凡的家庭教育案例
一个平凡的随迁子女不平凡的家庭教育案例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至关重要。
虽然随迁子女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通过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关爱,他们也能在新的环境中蓬勃发展。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关于一个平凡的随迁子女不平凡的家庭教育案例。
小明是一名来自农村的随迁子女,他的父母在城市务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小明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同学的家庭不太一样,爸爸妈妈不常在身边,而且爷爷奶奶无法给予他和父母一样的关爱和教育。
但小明并没有因此而自卑或埋怨,因为他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教育环境。
小明的爷爷奶奶虽然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但他们对小明的关爱和教育却是无微不至的。
他们每天都会和小明一起吃饭,谈心,还会在家庭作业和学习方面给予他帮助。
爷爷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常常告诫小明要扎实地学习知识,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
奶奶则是一个温柔的人,她常常给小明讲述关于家乡的故事和传统,让他不忘自己的根。
爷爷奶奶虽然没有太多经济条件,但他们总是尽力满足小明的基本需求。
他们从来不对小明的来路进行任何负面解释,而是鼓励他树立自信、自尊的心态,去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
他们从不让小明感到孤独和失落,而是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意。
小明的成长也得到了社会的帮助。
在学校里,老师们也给予他很多的关怀和帮助,让他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能得到足够的支持。
社会上也有很多关心随迁子女成长的志愿者机构,他们会给予小明和其他随迁子女一些额外的关怀和教育机会,让他们的成长更加多彩和有趣。
在家庭教育的关爱下,小明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信、努力、乐观的孩子。
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他知道自己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并不为此感到羞愧,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现状。
在他的努力下,他成功考上了一所名校,获得了一笔奖学金。
小明的成长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困难的环境下,通过家庭教育的关怀和支持,随迁子女也能够在新的环境中立足。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1. 引言1.1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作,他们往往会带着自己的子女一同迁入城镇生活。
这些城镇随迁子女在城市的学校学习,面临着许多与农村孩子不同的教育问题。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了社会焦点。
城镇随迁子女可能面临诸如适应城市生活环境,融入城市学校文化,与城市孩子的学习差距等问题。
而在家庭层面,父母的工作时间长、教育水平低、缺乏教育指导等因素也会影响随迁子女的教育发展。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镇随迁子女数量将继续增加,其教育问题也将面临更大挑战。
对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展开研究,不仅可以促进这些子女的健康成长,还能提高社会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和理解。
1.2 研究意义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对于城镇随迁子女来说,他们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包括适应性差、学习成绩不稳定等情况。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帮助城镇随迁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提供参考和指导。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也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通过了解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一群体面临的教育困境。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还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通过深入了解和解决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可以减轻他们在教育领域面临的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现状分析城镇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农民工家庭选择将孩子随迁至城市就读,这就导致了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
随迁子女关爱行动案例分析
随迁子女关爱行动【案例简述】最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菱湖五小施教区范围学生迅速锐减,由原来最顶峰的一千五百多下降到了此刻的二百人左右。
与之相反,随着施教区内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用工人员队伍逐渐扩大,随之而来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
到本学年,第一学期:全校学生共317人,其中随迁子女学生有103人,第二学期:全校学生共303人,其中随迁子女学生,有96人,大约占在校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
【案例分析】在这些学生中大部份孩子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相对比较差,学习的知识联系性差,知识脱节,家长对孩子学习不重视,尤其是在新溪第二砖瓦厂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来自云南贵州贫困地域,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大多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时间不超过两年,乃至有的孩子只是短暂几个月,因此孩子们对新学校不能很好适应。
更有甚者方言浓、普通话不标准与其他孩子沟通都有必然困难。
这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学校老师们眼前,如何才能让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学生更快、更好融入学校,融入班级,快乐成长呢。
但是,作为用工企业,要“留得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能有比较理想的学校上学,是很重要的方面。
【对策办法】按照南浔区委、人民政府区、教育局《南浔区开展“春泥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依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与耀东包装有限公司、新溪第二砖瓦厂等三家企业签定了菱湖五小德育教育时间基地协议,学校特制定方案,联合企业开展了随迁子女关爱行动。
一、开展“走进每一个家庭,关爱每一学生”家访活动。
利用每一个学期初、学期末、寒暑假等时间,学习组织教师对用工企业随迁子女学生进行家访,实现“全覆盖”。
即:参与对象覆盖全部教师,登门走访覆盖全部随迁子女学生家庭。
针对外来学生的家长多数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节假日少、工作忙、不能按时参加家长会的实际情况,学校还前后组织教诲处、少先队、班主任教师走进湖州耀东包装有限公司及新溪第二砖瓦厂,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解答家长关注的教育政策和热点问题,增进家校良性互动;主动介绍学校办学理念和班级育人特色,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踊跃宣传科学家庭教育观念,普及学生心理、生理、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家教方式,引导家长既关注学生学业进步,更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家长学校”办进了企业。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策摘要: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旺盛,随着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劳动力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
伴随着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城市学校教育的新课题逐渐显现。
在诸多新的课题当中,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策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并积极关注学生从生理到心理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但目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其中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得最为严重。
一、心理现状南郊区马军营联校,位于大同市市区附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周边县市乃至外省的流动人口来这里做生意或者打工。
他们白天在市里打工,晚上回我地区休息,由于市里费用高,他们大多数的孩子们都在我联校学习。
近三年,我校在校学生中的流动人口子女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因此,我校课题组进行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策,一方面可以进行流动人口子女与非流动人口子女的对比分析,一方面从整体上能够体现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特征,对于教育教学的组织与进行,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校课题组设计了一份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学习情绪和心理健康等四个方面共计二十个问题。
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不仅学生在整体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并且存在问题的学生明显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
他们学习没有热情、性格冷漠、孤僻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自己没有信心、焦虑甚至于情感封闭等现象异常突出。
二、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农村流动的学生中存在着的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1. 引言1.1 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现状外来务工人员是指来自农村地区到城市或其他地区进行临时性或长期性就业的人员。
他们往往会带着家人一起前往工作地点,其中包括许多随迁子女。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占外来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比如适应新的环境、与家人分离、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等。
这些问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现状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的机会。
【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现状】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这些子女往往处于家庭分离状态,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子女常常面临着身份认同、家庭责任、社会适应等多重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支持和教育指导,这些子女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可能较弱,易受外界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问题的加重。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索解决途径,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200字】2. 正文2.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适应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
这些孩子远离家乡,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安全感。
教育讨论 - 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教育讨论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锦集)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随之成为城市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在适应新环境、融入当地文化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开展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于提高这部分群体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1.分析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探索适合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的教育模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为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提供政策建议,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1.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状况。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分析分析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心理需求。
探讨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制定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结合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验证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政策建议分析现有政策对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程度。
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3.访谈法:对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及其家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4.实证研究:结合外来务工子女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验证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进度安排1.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框架。
2.第二阶段(4-6个月):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关注随迁子女心理营造温馨育人环境
关注随迁子女心理营造温馨育人环境作者:韩艳华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19年第02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简称《纲要》)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实现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大连市甘井子区南关岭小学现有40个教学班,教工95人,学生总数1967人,大部分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省份,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70%,并呈增长趋势。
对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来说,由农村步入城市,在生存发展中面临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问题,他们从内心世界到行为方式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起伏波折的过程。
如何让这些孩子在平等优质的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南关岭小学全体师生共同的愿望和追求。
学校坚持“让每一个人自主地发展”的办学思想,秉承“在自主发展中成就美好人生”的校训,把“学生成人、教师成长、学校成功”作为办学目标,以精致化的管理坚实地迈好每一步,追求“智慧南小、阳光南小、特色南小、唯美南小”的共生愿景。
学校依据《纲要》和校情提出了培养“阳光健康、学有所长、懂得尊重、学会选择、大气担当的最美学生群体”的育人目标。
通过环境中熏陶、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关心、活动中锻炼、心理上疏导,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平等优质的教育中健康快乐成长。
校园环境文化具有特殊的、潜隐的教育功能。
学校潜心用“润心”的校园环境文化熏陶每一个孩子。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环境文化的打造,精心设计,细心雕琢,倡导全新的主题文化的个性展示。
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置身于良好的环境氛围,随迁学生流淌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了升华。
以“读懂昨天,珍惜今天,写好明天”为主题的校史展览,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美术室、书法室、合唱室、舞蹈室、器乐室、陶艺室等专用教室,是随迁学生尽情挥洒特长和兴趣的乐园。
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书写着他们的骄傲。
例如,班主任、家长、学生共同携手,打造班级文化,呈现出自然和谐之美。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建设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建设谢小红【摘要】子女随迁现象是新时代的新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随迁子女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建立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随时掌握其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相关问题,助其健康成长.【期刊名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7)004【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档案【作者】谢小红【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档案馆,湖南长沙41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0随迁子女也叫做流动儿童。
国家教委、公安部在1998年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流动儿童少年是指那些6至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少年儿童,或称作“流动人口子女”。
按现在最新说法,随迁子女,是指那些跟随打工父母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现有两亿八千万儿童,其中有随迁儿童约一千五百万。
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透露,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贵州等七省,0~5岁的留守儿童超过百万人。
全国妇联呼吁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1]。
这些年来,随迁子女倍受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同时也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子女随迁现象是新时代的新问题。
我们知道,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远比那些留守儿童所得到的关怀要多得多。
但是,随迁子女在跟随其父母来到城市的同时,由于各自生活、学习、成长所处的不同环境,各自年龄和心智发育所处的不同阶段,加之陌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文关系等原因的影响[2],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关心和关注随迁子女的方式有多种,建设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就是关心随迁子女方式之一。
因此,本文拟建设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档案这样的一种特殊方式,从另外的一种角度去关心这个特殊的群体。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由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在性格、学习、社会适应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最主要的如下几个方面:性格缺陷与心理障碍是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剖析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剖析作者:雷蕾,冯雨佳,李昊来源:《学周刊》2022年第08期摘要:目前,我国随迁子女人数愈发庞大,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随迁子女跟随其父母到达新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社会各界应给予随迁子女更多的关注与爱护,随迁子女自身同样应培养自身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改善心理健康。
本文根据《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对南京市H小学226位随迁子女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得该校内6.6%的随迁子女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关键词:随迁子女;心理健康;MHT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8-0187-03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22.08.088关于随迁子女这一概念的界定问题,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识。
本文中的随迁子女,主要指跨省市流动,外地户籍为主,且其年龄范围处于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
本文旨在研究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现状,探讨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随迁子女个人及其家庭、校方以及社会提供相关对策建议,构筑随迁子女心理健康保护体系。
一、南京市H小学随迁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南京市作为准一线城市,每年外来人口众多,接收的随迁子女数量庞大。
截至2019年底,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计10.93万人。
其中,接收小学生年龄段随迁子女8.25万人,占比大。
目前,南京市随迁子女基本按居住地在南京市内就近入学,约92%随迁子女学生就读于南京市内公立学校。
南京市H小学为南京市栖霞区内一所公立小学,与原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合并,该校内保留了该区域内大部分的随迁子女学生。
因此选取南京市H小学中随迁子女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于1991年修订出版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作为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参考借鉴】随迁子女心理健康讲座讲话稿.doc
石门县思源实验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你们好!今天很高兴能认识这么多的小朋友和家长的朋友们。
我想问问在座的小朋友们,你们的生日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得吗?我大概的看来一下————或许有许多的家长朋友们会说:“没办法,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要不是为了孩子和老人能生活的好点,谁会愿意舍家撇业的出去挣钱?”对于家长的这种无奈我也很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孩子怎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而老人也好、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妈妈们也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注意些什么?我呢先和孩子们聊聊,作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
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就谈谈孩子们的成长。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
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同家庭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今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了一种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
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我校是一个随迁子女集聚较多的学校。
我在教育实践中遇到下面一个案例:有一位令人头疼的随迁子女小明,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会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这个学生软硬不吃,拿他没法子。
”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开学初即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上课时常与同学小声讲话,作业经常不做,劳动时逃跑,老师批评毫不奏效。
老师们都觉得他是无可救药。
一、小明心理问题与根源有三方面:
(一)自尊自卑
经过观察,我发现小明比较内向,平时除了上课讲话,下课时不多说话,但谁触犯了他,脾气却很暴躁。
通过询问其他学生,我才知道他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
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渐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他用自尊营造可怜的保护层,躲藏在痛苦之中。
(二)逆反心理,容易偏激
在小明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
因此,他往往很敏感,抱有很大的戒心,不信任别人,一点儿芝麻绿豆大的事儿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教师对他进行教育,他不理不睬。
其结果往往是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兴趣自然减弱。
(三)意志薄弱,不愿学习
小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
长期如此,就自己放弃自己,听之任之了。
作为心理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辅导对策:
针对学校随迁子女较多的班级,我制定一节心理教育活动课。
(一)热身活动
1(1)活动原则:尊重、开放、接纳。
1(2)活动名称:水果沙拉
1(3)活动目的:
随机分组;活跃课堂气氛,让分到一组的同学尽快融合到一起。
1(4)活动步骤:
全体学生围城一个圆圈,每一位同学被命名为一种水果,水果数量为6种,品种及顺序是固定的。
被命名为同一种水果的同学组成新的小组。
新的小组形成,可以请各小组学生设计本组的组标和口号,并用彩色笔展现在大白纸上部。
各小组简单介绍本组的组标及口号。
(二)导入
2(1)活动名称:看看谁最美
2(2)活动目的:相互观察,学会有意识地去欣赏对方的优点,拉近彼此的距离。
转换欣赏的角度,悦纳自己的外表。
2(3)活动步骤:请学生观察本组同学,找出每个人最好的躯体特征,比如最美的脸型、最修长的腿等,以此组合,在大白纸上画出一个想象中“最美”的人。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所完成的画片并进行讲解,请同学们分辨图片上的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讨论此活动后的感想。
2(4)教师总结: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特点是别人所欣赏的,只不过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忽略了别人严重的另一个自己。
这就像照镜子一样,一旦你常常照这面“镜子”,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优点,同时也能认识到自身的一些缺陷,学会更客观地看待自己。
不仅仅容貌是这样,每个人的个性、心理、习惯、修养等等都可以通过“照镜子”明明白白地照出来。
下面我们就来照一照这面镜子。
(三)活动:say you ,say me
3(1)活动目的:促进学生了解并接受从他人眼中认识自己的这种方式。
帮助学生学习接受他人的反馈,树立更客观的自我形象。
3(2)活动步骤:
展示并简要讲解乔哈里的相识模型;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和别针,相互帮
忙,把白纸用别针固定在自己背后的外衣上。
请大家起立,在教师里自由走路,往别的同学的背上写自己对他的看法(教师提醒不仅要写优点,同时要写缺点),同时允许别人往自己的背上写。
一段时间以后,请大家坐下,取下自己背上的白纸,看看别人飞自己写了什么。
请几位特别有感触的学生同全班一起分享对这个过程的感受。
3(3)教师总结: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从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很多生活经验,从而充实了我们对于自己能力、性格、习惯等方面的主观看法。
这些外在的评价使我们得以更加透彻的认识自我。
(四)结束活动
4(1)活动名称:小测验
4(2)活动目的:整合他人的评价与自己的思考,形成对自己的客观看法。
4(3)活动步骤:测验,评分。
(五)家庭作业
5(1)在自我剖析、同学评价的基础上写一篇关于未来的思考的小文章。
5(2)在同学之间遭遇争议时,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说明自己的感受。
5(3)每天早晚各一次对着镜子说一些肯定自己的话,记住:要有力地、充满自信地说出。
三、活动反思
本课以“水果沙拉”作为热身活动,随机组合成新的小组,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彼此熟食;从“看看谁最美”活动导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身体,进而悦纳自己;通过“say you say me”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交流各自
的看法,了解到与众不同的自我,并认识到客观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从他人眼中看自己;最后以自我评价小测验活动作为结束,是对本课的补充,学生通过测验,在整合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自我认识的客观性,认识到要通过扬长避短,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本课的活动重点在于自我评价,学生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剖析自己,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在于学生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开放自己,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和必要的开放。
此外,对于随迁子女较多的班级,仅仅让他们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让他们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为缩小这个差距而付出牡蛎,因此本科结尾提出了自我成长的思考。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悉心教育和热情鼓励不可忽视。
为了恢复小明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我尝试着让他回答问题。
刚开始,他总是摊开手,摇摇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发现我用微笑面对他时,就开始回答问题了。
哪怕他的回答并不恰当,我也善意地说:”你虽然回答得不准确,但说明你已认真思考了。
“这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欢乐洋溢在了他脸上。
果然,他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有时没提问到他,他也在下面小声地回答,真是令人高兴。
于是,我借机发挥,在课堂上,会对学生们说:”小明这段时间的进步很大,该不该为他鼓掌?“”小明回答得真好啊!“平日里一向受批评的小明,在得到老师的肯定以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自卑。
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
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城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队伍逐年壮大,随迁子女的各种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有了政府的努力,学校、教师、家长的配合,相信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一定能够得以解决。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