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劳动美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教 师 劳 动 美 浅 析

●曲铁华 张晓静

劳动是美的,教师劳动也是美的。美存在于自然、社会、人格和艺术的广泛领域,教师劳动美蕴含着社会美、人格美、科学美和艺术美。本文试图剖析教师在整个教育劳动中所表现的社会美、人格美和艺术美。

教师劳动是如何体现美的呢?这首先得从劳动与美的关系谈起,在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中,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就是“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告诉我们,美同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创造这一历史的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一历史的起点是物质生产劳动。美是作为劳动——实践的结果而出现的。劳动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生产出了具体的劳动产品,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因而不应仅从劳动产品方面,从产品的有用性方面去理解劳动。劳动的本质意义在于它创造了人自身,创造了包括属人的自然界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劳动与美的必然联系在于:劳动必然要创造出一个可以使人直观自身的世界。美只能存在于这个属人的自然界之中。当然,这种劳动必须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合乎规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当人们从劳动及其成果中看到“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时,其本质才能充分地、完满地实现,才会有美的生成,唤起人们的美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是美的。

教师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成,具有一般劳动的特点,也是创造美的一种活动,也是美的。

首先,从教师劳动的性质看。教师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这种本质力量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的、有意识的力量,并且符合“美的规律”——客观规律。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从人类知识宝库中挑选出来的科学文化知识提炼、浓缩成自己的教案,然后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能力和思想观点。通过教学,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同时,学生的智力、体力、情感、意志、思想品德也得到长足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成才便显示了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观照自身。另一方面,教师劳动也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劳动。因为其中包括创造性、强烈的情感与创作者的技能等艺术要素在内。由于教育者的对象千差万别,教育内容不断变化,教师个人条件不同,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而只能是各具特色。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教师也完全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寻

不见一条适合于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就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教师就会有一千种教法。因此,教学便成了一门艺术,教师成了特殊形式的艺术家。中外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他们的论著中提出过教学艺术的观点。成千上万的教师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可以说,课堂教学给予教师充分自由创作的余地。教师可以象美术家、音乐家以及文学家和诗人那样,以独特的个性来发挥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和雕塑师相比,教师的创造意义更深刻一些。“雕塑师是从创造驱壳入手来表现灵魂的,而教师是从创造灵魂开始直到创造驱壳。”①这种艺术创作的成果,不是被人称颂的巨幅画卷,不是流传百世的乐章,也不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和论著,而是年轻一代的灵魂,未来世界的主人。这种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发展人的体魄和智慧,塑造人的心灵的艺术,是通过教师们的辛勤劳动在孩子们的身上精心描绘出来的。在这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劳动的美,便在这创造过程中产生。正如有人撰文指出的那样:“教师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他们能成为艺术家,人类关系的艺术家,成为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造者。”②

其次,从教师劳动的对象上看。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不是被动的、静止的客观物体,而是有主动性、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教的客体和学的主体。相应地,教师的劳动便成了客体。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的传播,同时也对教师从外在形象到教学艺术进行审美的判断。无论教师意识到与否,他在讲台上实际上是在扮演着演员的角色。美国西密歇根大学著名教育学教授罗伯特・特拉费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教师是表演艺术家,因为教师劳动也包括创造角色、建设角色和演活角色三个阶段,学生听教师的讲课等于在欣赏一台话剧表演,在对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进行审美判断。

由于教师劳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而是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参与教师劳动,并成为教师劳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也衬托出教师劳动的美。黑格尔曾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从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③这里小孩扔石子比喻人的精神活动,水圈则是这种精神活动的外化,是一种观照和认识的对象。教师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其成果便是增长了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正如小孩观水圈一样,教师能从学生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和新的充实,而且把学生塑造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从教师劳动的特点看。教师的劳动也具备了美的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具体可感的,教师不仅用语言塑造着各种听觉形象,也借助于教具、板书塑造各种视觉形象,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个可感的富于感染力的形象。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情感具有伟大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向学生发出各种教学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激活学生审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学生会由于教师的一个巧妙的提问,一句幽默的语言或自身的一个细小的发现而激动、而微笑、而深思、而处于一种美妙的创造过程中,于是,他们的美感常常会伴着智慧的火花一起产生。

教师劳动美还表现在教师的人格美上。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④布贝尔也说过:“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着真实的影响。因为在培养品格时,你无需一个道德方面的天才,但你却需要一个完全生气勃勃的人,而且能与自己的同伴坦率交谈的人。当他无意影响他们时,他的蓬勃的生气向他倾注着,极其有力而彻底地影响着他们。”⑤这里都明确提到教师的人格问题。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教师人格也称教师个性,是指教师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