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研究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其不仅是法律层面的关注焦点,更是社会伦理、教育及法律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犯罪类型多样化,从传统的盗窃、抢劫到网络诈骗、暴力伤害等;其次,犯罪手段智能化,未成年人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团伙化倾向明显,部分未成年人因相互之间的心理需求或社会关系形成团伙,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这些新特点使得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愈发复杂。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同时,我国刑法还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作了特殊规定,强调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等。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标准在认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应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年龄标准,即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来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二是心理和认知能力标准,即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对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三是行为标准,即根据未成年人的具体行为及其后果来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本文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立法。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
2. 加强教育。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3. 严格司法。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原因,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以下将进行详细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通过对国内多个城市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进行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特别是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居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渐消失,对社会治安治理带来极大的阻碍。
在未成年人犯罪者中,男性居多,而女性则主要出现在卖淫、嫖娼等社会不良行为中。
另外,犯罪年龄分布集中在15岁以下和16-18岁两个阶段,其中以16-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居多。
二、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没有家庭管教、家庭成员离异等家庭问题明显高于成年人犯罪者。
这些家庭问题会导致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感、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受到损害,从而易于走上犯罪道路。
2. 个人原因个人原因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因素之一。
缺乏自信心、过多追求物质享受、独自生活等都会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
此外,对于未成年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不力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水平、周边朋友关系、社会文化环境等。
未成年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朋友圈、所在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会深刻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
三、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措施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研究制定了几项针对性的措施:1. 家庭治理要注意给予未成年人必要的管教,关爱和支持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提高家庭氛围的质量。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和学生心理教育,教育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健康、充实、积极的生活方式。
3. 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和预防,对于常规教育难产、家庭难以管教、表现变异等问题的未成年人,要提供心理、治疗和教育等帮扶服务,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归属感和自信心。
《202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范文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处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如何既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有效进行犯罪的矫治与预防,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应运而生,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预防其因过往记录受到不公正待遇,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将就该制度的实施背景、法律框架、实际运行状况、存在挑战以及完善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背景与法律框架(一)制度背景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涉及犯罪行为。
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其心理健康,防止其因过去的犯罪记录而受到歧视和排斥,我国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二)法律框架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均有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规定。
这些法律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封存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实际运行状况(一)实施效果自该制度实施以来,已经有多起案例证明其对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促进其重新融入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一制度有助于未成年犯罪者在成长过程中摆脱过去的阴影,为其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二)实际挑战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该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对于何种情况下可以申请封存、封存后的管理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明确。
此外,由于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度较高,如何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维护司法公正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策略(一)完善法律法规为确保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顺利实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封存的适用范围、条件、程序等,为司法实践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
(二)加强司法实践的指导与监督各级司法机关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工作的指导与监督,确保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偏离法律规定的轨道。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研究研究背景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然而,一部分未成年人却因各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本研究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1. 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包括犯罪类型、犯罪率等。
2.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3. 探讨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
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
2. 定量分析法:收集近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犯罪趋势和特点。
3. 定性分析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相关人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认识和看法。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深入剖析其原因和特点。
研究内容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犯罪类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毒品犯罪等。
其中,盗窃和抢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占到了总犯罪数量的60%以上。
犯罪率近五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率从2016年的18.9%上升到了2020年的25.6%。
其中,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最为明显,增长了30.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学校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
网络不良信息、社会风气浮躁、贫富差距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价值观扭曲,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家庭层面1. 加强家庭教育,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涉及法律、教育、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问题,分析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一)现状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个体实施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涉及的罪名和犯罪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也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特点1. 低龄化: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逐渐降低,低龄犯罪现象增多。
2. 团伙化: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相互支持、共同作案。
3. 暴力化: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日趋暴力化,对受害人造成严重伤害。
三、现行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分析(一)法律责任界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有明确规定,根据犯罪情节和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相应的处罚。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仍存在一定难度。
(二)法律规定的不足1.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执行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如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矫治等方面缺乏具体规定。
2. 处罚措施不当: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往往过分强调惩罚,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矫治。
3. 执法不严:由于执法人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执法不严、不公等问题时有发生。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对策建议(一)完善立法体系1. 制定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明确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2. 完善预防和矫治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矫治等方面的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依据。
(二)强化司法实践1. 严格执法: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公正性。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成因及对策,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我国官方统计资料、学术研究及实地调查,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2.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2.1 犯罪数量及类型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2010年至2019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年均增长率为 4.7%。
其中,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占比较高,分别为40.2%、28.6%和17.9%。
2.2 犯罪地域分布未成年人犯罪地域分布不均,城市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占比较大,占比为61.8%。
相较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未成年人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和犯罪机会,导致犯罪率较高。
2.3 犯罪主体特征未成年人犯罪主体以中学生和高中生为主,占比分别为45.6%和38.2%。
此外,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率较高,分别为21.6%和18.9%。
3.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3.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氛围不良、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关爱缺失等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据调查,有45.2%的未成年人表示,家庭因素是其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3.2 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一定比例。
学校教育质量、师生关系、同伴影响等均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据统计,有32.6%的未成年人表示,教育因素是其犯罪的主要原因。
3.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较大影响。
网络不良信息、不良社交圈子、就业压力等均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据调查,有51.8%的未成年人表示,社会因素是其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4. 未成年人犯罪对策4.1 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对于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未成年人,要加强关爱和监护,确保其健康成长。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疑难问题研究》范文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疑难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对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疑难问题层出不穷,亟需深入研究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
本文旨在探讨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疑难问题,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以期为预防和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参考。
二、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疑难问题1. 证据收集与认定难题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证据的收集与认定是关键环节。
由于受害者往往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回忆能力有限,导致证据的收集难度较大。
同时,犯罪分子往往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法律制裁,使得证据的认定更加困难。
2. 犯罪动机与心理分析不足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和心理复杂多样,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当前,对犯罪分子的动机和心理分析不足,导致无法从根源上预防和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
3. 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在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例如,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标准不够明确,对涉案人员的追诉时效等问题存在争议。
三、解决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疑难问题的对策1. 加强证据收集与认定为提高证据收集与认定的效率和质量,应采取多种手段。
首先,加强对受害者的心理疏导和保护,提高其回忆能力和陈述能力。
其次,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如DNA鉴定、视频监控等,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完善证人保护制度,鼓励证人积极提供证言。
2. 深入分析犯罪动机与心理为从根源上预防和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应深入分析犯罪分子的动机和心理。
这需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加强对涉案人员的心理干预和治疗,促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3. 完善法律制度为更好地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首先,明确量刑标准,使法官在判决时能够有明确的依据。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篇一摘要:本文将探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重要性、现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改进的方向。
通过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法律基础、执行过程及实际效果,本文旨在为相关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一、引言在保护未成年犯罪人合法权益及预防其再犯的过程中,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体现了社会对于其再犯的宽容与教育态度。
本文将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含义、法律基础以及意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定义及法律基础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指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刑事记录进行特殊处理,以保护其隐私权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该制度通常在未成年犯罪人完成刑事处罚后,对其犯罪记录进行封存,除非符合特定条件,否则不对外公开。
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对此均有明确规定。
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现状与意义当前,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施。
这一制度的意义在于:一是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隐私权,避免其因过去的犯罪记录而受到歧视;二是为未成年犯罪人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三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减少因犯罪记录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限制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尽管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不同地区、不同司法机关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差异,导致执行效果不尽相同。
其次,对于哪些情况下可以解封犯罪记录,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操作指南,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不确定性。
最后,社会公众对于这一制度的认知程度有限,影响了该制度的实施效果。
五、未来改进的方向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明确性,确保各地司法机关在执行过程中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二是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明确哪些情况下可以解封犯罪记录,以增强实际操作中的可预测性;三是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认知度;四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该制度的公正、公平执行。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简单策略。
通过独立决策,我们将发挥法学硕士的优势,避免法律复杂性的干扰,并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对未成年人本身造成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并寻找简单而有效的解决策略。
问题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1. 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增加其犯罪的可能性。
2. 教育缺失:缺乏教育机会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会限制未成年人的发展,使其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3. 社会影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如暴力媒体内容和不良社交圈子,可能引导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深入调查。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案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
结论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健康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有助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2. 加强教育投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机会平等,有助于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
3. 增强社会关怀:社会各界应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远离犯罪。
建议基于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提供相关教育资源和咨询服务。
2. 学校应加强社会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社会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关怀,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结束语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本报告的研究和建议,我们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从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法律、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渐增多,其背后的原因和刑事责任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在近年来呈现出增长趋势,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性犯罪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社会治安和家庭和谐造成了严重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足、社会环境不良等。
三、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同时,对于未成年犯罪人,国家还实行教育、挽救的方针,注重对其改造和重新社会化。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界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如何平衡惩罚与教育等问题仍存在争议。
四、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争议问题(一)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目前,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存在一定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更好地保护社会和受害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避免过早地对其施加刑事责任。
(二)惩罚与教育的平衡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如何实现惩罚与教育的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
过重的刑罚可能对未成年犯罪人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影响其重新社会化;而过于轻视刑罚则可能使未成年犯罪人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深刻认识和改正的动力。
五、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同时加强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措施。
(二)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应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社会教育,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资源。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专题调研报告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专题调研报告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面临的诱惑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了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二、现状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社会安全和稳定构成了威胁。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成为了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
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家庭问题、学校问题、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家庭不和睦、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环境恶劣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建议1. 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加强家庭教育,重视父母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至关重要。
2. 学校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于塑造未成年人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社会环境建设改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也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未成年人能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和公民,我认为,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学校教育,改善社会环境,让未成年人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中健康成长。
五、总结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家庭教育,重视学校教育,改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2024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务工或生活而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或单亲照顾的未成年人。
这一特殊群体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犯罪现象也日渐增加。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措施,为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 犯罪类型多样:留守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等。
2. 犯罪行为冲动: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心理疏导,留守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往往较为冲动。
3. 团伙化倾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形成团伙,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但留守未成年人的家庭往往存在亲子关系疏远、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引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犯罪行为。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部分学校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
此外,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也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暴力、社会矛盾等因素可能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四、预防和减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同时,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心理健康意识。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关注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教育,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资源。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3.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关注力度,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如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志愿者组织等,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不仅是法律界的重点研究课题,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认定和处罚,应区别于成年人。
本文将围绕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定义及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在未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犯罪动机多样,往往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二是犯罪行为具有冲动性,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三是犯罪后果严重,对被害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认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满14周岁。
对于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根据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可以采取教育、训诫、责令家长管教等措施。
对于已满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在认定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时,应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年龄、认知能力、行为动机、行为后果等因素。
四、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处罚原则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应以教育为主,通过教育引导其认识错误,改正行为;二是从轻或减轻处罚原则。
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认知能力等因素,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三是社会保护与个人发展并重的原则。
在保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
五、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存在的挑战与对策(一)存在的挑战1. 认定难:由于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其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难度;2. 证据难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证据往往较为薄弱;3. 教育与惩罚的平衡问题:如何既对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惩罚,又保证其能够顺利成长。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范文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我国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增高,其背后隐藏的是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处理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应运而生,其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再社会化,防止其因过去的错误而被社会歧视。
本文将就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现状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指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记录进行封存,除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外,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保护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为其重新融入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制度宣传不足当前,社会大众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导致该制度的实施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应加强制度宣传,提高公众对该制度的认知度。
(二)适用范围有限目前,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主要适用于特定类型的犯罪和特定年龄段的未成年人,适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三)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在执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时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导致该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应加强执行力度,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
四、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建议(一)加强制度宣传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加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该制度的认知度。
(二)扩大适用范围将更多类型的犯罪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纳入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适用范围,使其更好地发挥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作用。
(三)加强执行力度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该制度的顺利实施。
同时,应建立监督机制,对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前提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使相关单位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能够查询到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封存情况。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处理不仅关乎个体的未来,也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犯罪者的隐私权,帮助其更好地回归社会,减少社会标签对其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论基础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基于人权保护、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法治原则。
该制度认为,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犯下错误。
因此,应当给予其改正的机会,避免长期的负面记录对其未来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该制度还体现了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
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实践应用1. 封存程序: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封存需经过法定程序,由相关司法机关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予以封存。
一旦决定封存,相关记录将不对外公开,除非经过法定程序进行解封。
2. 适用范围:该制度主要适用于初犯、偶犯、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
对于严重犯罪或多次犯罪的未成年人,则不适用此制度。
3. 效果评估:通过实施该制度,许多未成年犯罪者在封存记录后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减少社会标签对其的影响,更好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 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和模糊地带。
2. 执行力度不足:部分地区在执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时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该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社会认知度不高:由于该制度实施时间相对较短,社会对其认知度不高,部分人仍持有传统的惩罚观念,对这一制度的接受程度有限。
五、完善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适用范围、程序和条件,确保该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执行力度:各级司法机关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该制度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也涉及到法律责任和司法公正的问题。
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法律制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以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一定年龄的青少年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而实施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犯罪主体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二是犯罪类型多样,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三是犯罪动机复杂,多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 法律责任界定模糊: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难以准确界定。
2. 处罚方式单一:目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方式主要以刑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矫治措施,难以满足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需求。
3. 司法保护不足:在司法过程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充分,如缺乏专门的审判机构、心理疏导等。
四、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责任的措施与建议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2. 多元化处罚方式:在处罚未成年人犯罪时,应采取多元化的矫治措施,如教育矫治、社区服务、心理治疗等,以实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3. 强化司法保护:建立健全专门的未成年人审判机构,加强司法过程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
4. 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范文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留守未成年人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而留在家乡,缺乏有效监护的未成年人。
本文旨在通过对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未成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犯罪现象也日益严重。
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且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趋势。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关爱是导致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使孩子缺乏亲情关爱和引导,导致其心理和行为出现问题。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缺陷,如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导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文化等对留守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引发其犯罪行为。
四、解决留守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应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关爱。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 改善社会环境:政府应加强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和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应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4. 提供支持与帮助: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减少其犯罪的可能性。
《2024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问题。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加之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界定和追究未成年犯罪者的刑事责任,不仅关系到法律公正的实施,更关系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围绕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特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涉及范围广泛,从轻微的财产犯罪到严重的暴力犯罪都有所涉及。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低龄化趋势明显,二是个别案件的暴力程度较高,三是团伙作案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些特点表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从法律、教育、家庭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未成年犯罪者的量刑原则包括:从宽处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等。
然而,在实践中,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和量刑处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难题。
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认定中存在的问题1. 法律界定模糊:当前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存在模糊之处,如对于“情节严重”等概念的界定不够明确。
2. 司法实践困难: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如何平衡惩罚与教育等问题都存在一定困难。
3. 家庭和社会因素:家庭环境不良、社会教育缺失等因素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对策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界定,细化量刑标准,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2. 加强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应注重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心理评估和教育矫正,平衡惩罚与教育的关系。
3.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02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范文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法治社会,对未成年犯罪者的处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如何既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保护未成年犯罪者的再社会化过程,减少其因犯罪记录而受到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背景、内容、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背景与内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指对未满18周岁的犯罪者在达到法定成年年龄后,其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的一种法律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保护未成年犯罪者的隐私权和再社会化权利,其目的在于避免因过往的犯罪记录对其未来的生活和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在我国,该制度已经得到广泛实施,成为我国司法制度中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一环。
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实施现状自我国实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方面,该制度有效保护了未成年犯罪者的隐私权和再社会化权利,为其回归社会、重新开始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该制度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封存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标准不够明确,导致实践中存在操作困难;其次,部分地方司法机关对封存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部分未成年犯罪者的犯罪记录未得到及时封存;最后,社会对封存制度的认知度不够高,部分人对该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建议(一)明确适用范围和标准为了更好地实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标准。
首先,应明确哪些类型的犯罪可以适用该制度;其次,应明确封存的条件和程序;最后,应明确违反封存规定的法律后果。
(二)加强司法机关的执行力度司法机关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执行力度。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篇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我们**区地处**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历史悠久,20**年12月撤县设区后,总面积407.2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辖8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
笔者对本院20**年—20**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整理归纳,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与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1、从犯罪走向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20**年占全部刑事案件5.3%,20**年占 7.1%,20**年占8.2%。
且低龄化犯罪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成年人犯罪中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犯罪的行为日益增多。
20**年14—16周岁犯罪的人为0人,20**年就上升为4人。
因此,低龄化犯罪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及深思。
2、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重点集中于抢劫等暴力性犯罪。
涉财、涉暴、涉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看,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20**年团伙犯罪占未成年犯罪的 41.9%,这与未成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不成熟、涉世不深有关。
4、从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来看,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文化, 20**年22名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文化的12人,中专文化的6人,小学文化的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1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综合起来有犯罪分子自身的原因及外界多种因素造成。
(一)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原因1、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的特殊性,使之与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区别。
未成年人的内分泌非常旺盛,容易导致冲动,但他们的自制力又非常欠缺,容易导致犯罪,过后又非常后悔,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2、自身文化程度低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原因。
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成为未成年人犯罪有所提升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犯罪研究
引言: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动力,因此未成年人的品格的优劣,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民族未来的兴衰,我国家未来的存亡。
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长和犯罪低龄化是当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又是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前途和命运,是重是轻还是以其他方式进行处罚,成为世界各国在不断探索的路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普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
由传统的作案手段向采用科技作案发展,由单独作案为主向团伙作案发展等。
探究原因,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
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
多种多样的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遏制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趋势。
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预防对策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
正文: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3岁③。
近年来,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
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
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
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例如网络犯罪。
三是未成年人反侦查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
(三)形式主要为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性犯罪。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方向发展。
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199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劫占46.3%,抢夺占23%,盗窃占6.6%,强奸占4.8% ④。
(四)日益向团伙犯罪方向发展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⑤。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
织系统。
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分子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的年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多样性,是由其复杂原因造成的。
探究其原因,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
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1.猎奇心理和消极心理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由于受自身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都有着不成熟的特点,既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但由于自身社会阅览浅,辨别是非能力差,对事物本身正确的判断力,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2.盲从和从众心理从哲学上讲自然人采取从众行为是为获得安全感,这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即聚群性。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未成年人团伙性犯罪,就是基于未成年人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3.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最关键阶段,也是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感性化。
在多元思维并存和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从
而造成对社会不满,甚至是仇视。
4.无视法律,法制观念淡薄未成年犯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在他们头脑中几乎全无法律的意识,在行动中我行我素,做事不计后果。
未成年人社会阅历浅、涉世不深、思想单纯、辨别能力差,一旦交上品行较差的朋友,就会是非不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未成年可塑性强,他们犹如一张白纸,正确教育引导,将使他们步入人生正轨,反之,将步如歧途
(二)建立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屏障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
因此,学校应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防线。
(三)筑好家庭这道防线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个环境。
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者,在未成年人成长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认为,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家庭的角度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四)创建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由于其行为能力的限制,被动接受能力明显强于主动创造能力。
因此,社会向人内化作用比人向社会外化对他们的影响要大得多。
参考文献:
①王亚东,鲍遂献:《中国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
中国检察院出版社,1997年2月。
②徐秉政:《浅探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及预防对策》,《成都
大学报》,2007年2月,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