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鼓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鼓的民族文化内涵

中国鼓的民族文化内涵

中国鼓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中国鼓中国鼓是中国文化中较早出现的乐器,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陶鼓的制造。

先民们在乐舞活动中已使用了陶制的土鼓。

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

这是有关中国鼓的较早期的记载。

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鼓的制作技术和鼓舞乐的运用。

在我国古代,人们将乐器按发音质料分为八个种类,即所谓的八音,其中的革,就是指的鼓类乐器。

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制鼓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圆木覆盖上兽皮制成的木鼓,我国从原始的陶鼓、土鼓、木鼓、铜鼓、皮鼓等,一直发展到品种类别繁多的现代鼓。

目前的中国鼓依材料分为土鼓、陶鼓、木鼓、玉鼓、石鼓、铁鼓、铜鼓等;依形状分为圆鼓,大鼓,小鼓,扁鼓等;依命名分为太平鼓,堂鼓,花盆鼓,排鼓、套鼓,八角鼓,花鼓、腰鼓、抓鼓等。

抓鼓是中国最小的鼓,仅用手指夹住就可敲打。

中国鼓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

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发出声音,声音也因制作鼓的材料、大小、敲击力度等而不同,有的声如宏钟、有的清脆悦耳、有的嘭嘭嘁嘁等等。

二、陕西部分有代表性的民俗聚集地的中国鼓概述南有铜鼓,北有皮鼓,中国鼓南北东西都有所不同。

中国鼓是依材料、大小、敲击方式和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

据知在西周时,鼓已可以分为数十种了,现只就陕西省部分有代表性的民俗聚集地的中国鼓作简单的梳理。

一用于神教信仰的羊皮扇鼓。

羊皮扇鼓状如蒲扇,是用羊皮绷在铁框上,框上置一个手柄,铁手柄上又带有上下相连的一个铁环下面套八个活动的小铁环,加起来一共有九个环,就制作材料而言,因它轻薄如团扇,可以自由敲击,因此也叫扇鼓,羊皮扇鼓是单面鼓,它携带方便,与普通的桶形的单面、两面鼓不同,调节音量的方法也比较特别,它是通过喷水或用火烤来调节音量。

专用的鼓鞭是采用较细的竹篾捆扎,外面再编裹上一层羊皮。

表演时左手握鼓柄,右手拿着鼓鞭,也俗称鼓尺,一只手敲之,一只手摇之,边敲边摇,砰砰、呛呛响。

中国鼓文化PPT课件

中国鼓文化PPT课件
6
梅花糕
密糕
7
太平鼓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民间艺人称之为 “唱绳”,象征“太平安乐”。表演者成双成对,腾挪
跳跃。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鼓声和 金属声清脆悦耳。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姑娘家则 舞姿柔韧轻巧。门头沟大峪村太平鼓,据说来源于清代, 每年春节前后,青年妇女和小孩子们三五成群“斗公鸡”、 “扑蝴蝶”、“走月牙”。这种舞蹈一般在旧历腊月初 历史固然很悠久, 作为具体形象的鼓,却随 着历史文化的演进,也在 不断地演变,不断地新陈 代谢与改进、发展中。那 么鼓是怎样发展的?又有 那些文化呢?对此我们展 开了一次调查。
2
我们通过上网 查资料、查阅 图书、访问老 师和家长、实 地考察等渠道 来调查。
3
指导老师:刘丽娜 组 长: 李霞 资料查找:郭建旭 资料整理:李霞 实际调查:颜承昊 杨 明 调查记者:张瑜
11
板鼓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 那时称为“节鼓”。隋唐时期已用于隋九部乐、唐 十部乐的“清乐”中,当时称为节鼓。随着明清戏 曲艺术的发展,广泛用于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伴 奏中。清代还称搭鼓,《清朝续文献通考》载: “班鼓,又名搭鼓,音噍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 甚不易。”
随着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便世代相衍,流传至 今,广泛用于昆曲、京剧、评剧、越剧、汉剧、豫 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陕西梆子、山东柳子等 地方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也可以独奏(如苏南吹 打中的快板鼓)。它在伴奏或合奏中,常常居于指 挥和领奏地位。在京剧音乐中,凡人物出场、角色 演唱、剧情变化,除用各种打击姿势及各种击音进
民间传说:传说尧王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此 帝尧二女便以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群众敲锣打鼓送行,回来时羊獬村群 众敲锣打鼓送回,以示威风。从那时起,就有了威风锣鼓。经过几 千年世代相传,演变成现在的节奏很强的威风锣鼓。在临汾的一些 县份,大的村子几乎都有锣鼓队,而大的锣鼓队往往达到百人以上, 击奏起来,气势雄伟,姿态健美,十分威风。

中国民族打击乐如何深入小学开展素质教育

中国民族打击乐如何深入小学开展素质教育

中国民族打击乐如何深入小学开展素质教育摘要音乐教育做为大的艺术门类在学校不断推进鼓励开展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消费升级的今天,青少年音乐教育需要做到“差异化”避免同质化教学形式,更好的满足日益提升的音乐教育的需求,形成独特化高品质的教育项目。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国大鼓、中小学校、特色鼓乐东北沈阳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这里有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还有辽宁歌舞团、辽宁歌剧院,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东北鲁艺文工团、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音乐舞蹈团,是新中国最具影响的民族音乐和民族歌舞艺术表演团体之一。

多年来为辽沈大地乃至东北、全国输送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专业技术人才。

除专业团体外,沈阳地区的中小学对音乐艺术课程的开展及普及特色办学也有着良好的基础。

一、民族打击乐之中国鼓与学校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机结合中国鼓历史悠久,鼓是力量的象征精神的表现,中国鼓演奏在规模、形式、场景化上丰富多样。

历史、文化和中国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中国鼓不仅是听觉的艺术,也是视觉的艺术。

肢体语言和形体动作是中国鼓表演的重要部分与音乐紧密结合,对音乐表现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音乐气势恢宏加之中国鼓相配合使之整体性上庄重且生动活泼。

中国鼓演奏者则根据曲目表现内容的诠释,在肢体语言、形体动作上设计构思,全方位打造舞台表演的听觉视觉效果。

鼓的历史悠久,击鼓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大鼓演奏技巧通俗易懂,可以参照乐谱演奏也可以口传心授教学。

鼓演奏者应如何适当地应用肢体语言和形体动作达到身心协调,更好地为音乐表现服务呢?中国鼓在演奏中要做到神形兼备、内外一致,方使表演产生巨大感染力。

中国鼓鼓面敲击任何部位都能够发声。

击鼓动作有四种:1、以手腕关节为活动中心上下运动。

2、以肘关节为活动中心上下运动。

3、以肩关节为活动中心的上下运动。

4、以三个指关节为活动中心的上下运动。

对于未接受过音乐乐器系统训练的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下,面授机宜进行模仿就可以简单掌握并演奏,上手非常快,学生短期学习效果成效快,具备周期短,演出形式多样等,这些都是中国大鼓社团的优势。

中国鼓文化

中国鼓文化

中国鼓文化中国鼓文化鼓韵喧天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蕴极其深厚。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鼓具有祭祀、敬神、驱邪、乐舞、警示、战争等诸多作用,渗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

鼓的历史鼓,是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可以用手或鼓锤敲击使之振动而发声。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借用鼓这样一种发出特殊声音的响器,传递信号,以起到迎神驱邪的作用。

如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九擂夔[kuí] 鼓擒蚩尤”,史载“黄帝伐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率部队在与蚩犹大战时,擂起这种特别的鼓,连擂九通,声震数千里之外,天地为之变色,蚩尤部队丧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党。

胜利后,黄帝又作了一部《棡[gāng] 鼓曲》以示庆祝,曲子激越雄壮,气势万钧。

在古代,鼓一直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作为祭祀的器具,作为人与神沟通之媒介,也是人与自然间交流之象征物,被广泛应用于诗、乐、舞以及各种仪典中,受到历代的重视。

几乎每一朝代均有专职之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则设有钟鼓司等等。

鼓的种类很多,有陶鼓、土鼓、皮鼓、铜鼓、腰鼓、羯鼓、连鼓等几十种。

腰鼓在唐代以后广为盛行,其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表现各种欢快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在我国,各种民族使用不同形式的鼓,演奏技法也是千姿百态。

彝族花鼓舞鼓的功能古代的礼和乐都离不开鼓,周代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

鼓为八音之首,在音乐演奏中居于指挥地位。

鼓与舞关系密切,语言学把舞蹈解释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之美首先在于人体动作的节奏运动,而鼓,也正是以节奏表现为主要。

这一共性,恰是鼓与舞结下不解之缘的根本原因,以至人们总是将鼓与舞结合起来审视,以鼓来命舞之名,并由此创造出诸多常用语汇如:“鼓舞”、“鼓之舞之”、“鼓舞士气”、“欢欣鼓舞”等。

中国鼓进校园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鼓进校园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鼓进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者:李红娣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1年第03期中国鼓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打击乐器,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有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鼓演奏的音乐属于民族音乐的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从各种活动中看到它的身影,中国鼓的演奏对于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学习打击乐器的中小学生众多,但大部分都是学习西方打击乐,如爵士鼓、非洲鼓等,而学习民族打击乐的学生寥寥无几,造成民族打击乐的传承人越来越少,甚至濒临失传的现象。

因此,学校应该肩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的重任,让民族音乐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间,让他们更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

近年来,我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方面,以中国鼓为载体,将民族音乐融入学校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不仅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还传承和发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

一、以“鼓”为“魂”,构建特色校园中国鼓不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一种语言,较容易在学生中传播,而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极其深厚,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勇敢和气概,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校将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之魂,提出打造“中国鼓文化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处处彰显中国鼓的文化主题,着力构建校园特色文化。

在校园里,鼓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

学校的走廊、橱窗、墙壁以及班级的板报都能看到中国鼓的身影,如学生参与中国鼓活动的各项活动剪影、图片、照片、征文等,还有各年级、各班级以及楼道的每一个文化窗口,都能见到两个拿着鼓槌敲击鼓面的吉祥卡通人物,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会敲的艺术氛围。

演奏中国鼓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更是鼓舞师生奋力前进的动力。

学校每年举办的艺术节展演、才艺达人秀、“六一”文艺汇演、明星小舞台以及中国鼓征文比赛、手抄报、班队活动、校园广播站、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校园通讯稿、讲座及沙龙活動等,都成为展示中国鼓教学活动成果的阵地或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国鼓文化PPT课件

中国鼓文化PPT课件
太平鼓历史较悠久,唐代已有,满族打击乐器,外形 与团扇相似,多配合舞蹈动作敲击。宋代谓之“打 断”, 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称为“猎鼓”。用于祭祀、 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后用于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 旧历除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为 一种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 式,以求“太平”之意 8
.
6
梅花糕
密糕
.
7
太平鼓是以太平鼓为道具的舞蹈,民间艺人称之为 “唱绳”,象征“太平安乐”。表演者成双成对,腾挪 跳跃。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鼓声和 金属声清脆悦耳。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姑娘家则 舞姿柔韧轻巧。门头沟大峪村太平鼓,据说来源于清代, 每年春节前后,青年妇女和小孩子们三五成群“斗公鸡”、 “扑蝴蝶”、“走月牙”。这种舞蹈一般在旧历腊月初 一至来年二月初二时才表演。
民间传说:传说尧王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此 帝尧二女便以万安村为婆家,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群众敲锣打鼓送行,回来时羊獬村群 众敲锣打鼓送回,以示威风。从那时起,就有了威风锣鼓。经过几 千年世代相传,演变成现在的节奏很强的威风锣鼓。在临汾的一些 县份,大的村子几乎都有锣鼓队,而大的锣鼓队往往达到百人以上, 击奏起来,气势雄伟,姿态健美,十分威风。
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表演。
10
.
11
板鼓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
那时称为“节鼓”。隋唐时期已用于隋九部乐、唐十
部乐的“清乐”中,当时称为节鼓。随着明清戏曲艺
术的发展,广泛用于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
清代还称搭鼓,《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
名搭鼓,音噍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

中国鼓:从乐器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中国鼓:从乐器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中国鼓:从乐器到文化符号的演变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3)二、中国鼓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4)2.1 起源时期 (6)2.2 发展阶段 (8)2.2.1 商周时期 (9)2.2.2 秦汉时期 (10)2.2.3 魏晋南北朝时期 (12)2.2.4 唐宋时期 (13)2.2.5 明清时期 (14)三、中国鼓的形态特征与演奏技法 (15)3.1 形态特征 (16)3.2 演奏技法 (17)3.2.1 打击技法 (19)3.2.2 踢鼓法 (20)3.2.3 摇鼓法 (20)四、中国鼓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1)4.1 民族音乐中的鼓 (23)4.2 民间舞蹈中的鼓 (24)4.3 宗教仪式中的鼓 (25)4.4 文学作品中的鼓 (27)五、中国鼓的艺术特色与表现力 (28)5.1 音色之美 (29)5.2 音律与节奏 (31)5.3 表演风格与流派 (32)六、中国鼓的传承与保护 (33)6.1 传统鼓艺的传承 (35)6.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6)6.3 现代鼓乐的创新与发展 (37)七、结语 (38)7.1 研究总结 (39)7.2 未来展望 (40)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中国鼓这一传统乐器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文化意义。

从古代的宫廷乐队到现代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国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在乐器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鼓以其独特的音色和强烈的节奏感,逐渐成为了各种音乐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从古代的钟鼓之乐,到宋元明清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再到现代的各类音乐风格,中国鼓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鼓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鼓声被视为神灵的召唤,具有神秘而崇高的地位;在现代,它则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象征,鼓舞着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文档将通过对中国鼓的历史演变、音乐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带领读者领略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长沙民间鼓乐的传承与保护

长沙民间鼓乐的传承与保护

长沙民间鼓乐的传承与保护作者:周戈李巧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5期摘 ; 要:长沙民间鼓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鼓乐独特,节目内容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地方色彩极其鲜明,它直接促进了湖南非物质文化艺术的形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0世纪后期以来,长沙民间鼓乐便渐渐走向衰落,现在只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保护长沙民间鼓乐迫在眉睫。

本文从长沙民间鼓乐的濒危现状出发展开研究,着力分析长沙民间鼓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寻找能使长沙民间鼓乐得以保护和发展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长沙鼓乐;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60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5-0122-02一、长沙民间鼓乐的现状(一)长沙民间鼓乐的发展优势1.长沙民间鼓乐本来具有艺术优势,其审美理念和艺术手段不仅表现了湖南地区的文化历史脉络,也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审美和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沙民间鼓乐的文化内涵也在逐渐丰富化。

同时长沙民间鼓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商品属性,也可以和商品经济相结合,扩大阵地,赢得生存。

2.长沙民间鼓乐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有很多老听众对长沙民间鼓乐念念不忘,而且从业人员也意识到了长沙民间鼓乐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的时代化以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赢得更多的听众市场,特别是年轻人市场。

3.政府对长沙民间鼓乐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为长沙民间鼓乐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四,湖南具有一定的专业人才积累,这些专业人员懂得并且珍惜长沙民间鼓乐的艺术价值,拥有弘扬鼓乐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高度热情,一直竭尽所能的开展长沙民间鼓乐的传承、发展等一系列工作,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长沙民间鼓乐的前途和希望。

(二)长沙民间鼓乐存在的问题1.发展还不够成熟。

(1)因循守旧,长沙民间鼓乐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缺乏基本的艺术灵敏度,没能通过借鉴新事物来引导自身的艺术走向;(2)认识误区,一些新作品文化基础不够,创作层次偏于肤浅,出力不讨好;(3)资源意识不到位,对老艺术家的佳作没有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研究,给长沙民间鼓乐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遗憾和损失;第四,整合力度乏力,长沙民间鼓乐缺乏宏伟的思路整合,没能最大程度地展现艺术的人民性。

浅谈中国大鼓在音乐性格塑造中的作用

浅谈中国大鼓在音乐性格塑造中的作用

浅谈中国大鼓在音乐性格塑造中的作用作者:黄杨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0期摘要:鼓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大鼓,是中国古代的鼓中最具代表性的鼓。

大鼓用途的广泛,决定了其在不同的用途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也可以说在不同音乐中,大鼓有着不同的性格塑造作用。

关键词:中国大鼓;性格塑造;滚核桃;老虎磨牙;霸王别姬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100-01鼓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她的发明,最初是出于实用的功能,被用于祭祀、军事、通讯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后来,人们发掘出鼓实用功能之外的艺术功能,鼓成为音乐艺术的表现工具。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实用和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大鼓类鼓为“膜鸣乐器,其特征是蒙皮凸腹型,体积大,置于鼓架上,双槌击之。

边类鼓包括:大鼓、教坊鼓、赤鼓、大将鼓和花腔鼓等,其代表鼓为大鼓。

”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大鼓有着不同的性格塑造作用。

演奏者若想准确的表现出大鼓在不同音乐中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仅仅有高超的技术是不够的。

演奏者还需要对不同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进行准确的分析,只有准确的分析和掌握了其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才能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演奏技术去塑造音乐作品中需要表达的形象。

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大鼓在不同音乐作品中所起到的性格塑造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对中国大鼓在不同音乐作品中所起到的性格塑造作用有一个整体的掌握。

笔者将选取《滚核桃》《老虎磨牙》《新·霸王别姬为女高音和乐队所作》这三部不同时期,不同主题,且都着力于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尝试勾勒出大鼓在这些作品中所起到的性格塑造作用,探寻大鼓为什么在这些作品中能够帮助作曲家塑造其想要的音乐形象。

囿于篇幅,本文以《新·霸王别姬为女高音和乐队所作》为例分析。

《新·霸王别姬为女高音和乐队所作》是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龙德云教授新近创作的一首板腔体的声乐作品艺术歌曲,取材自历史典故“霸王别姬”中虞姬自刎前的汉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中国鼓造型文化研究

中国鼓造型文化研究

中国鼓造型文化研究作者:赵晓菲来源:《天工》2015年第04期[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讨论法等方法对中国鼓造型的演变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民族文化进行分析研究。

对各种不同质地、不同造型鼓的功能进行分析展现。

在鼓的流传过程中反映出鼓文化缺少相关法律的保护和政策的支持、文化后继乏人等许多问题。

在这些方面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地为鼓文化的发展做出努力,促进人们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

[关键词]鼓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图分类号]J5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556(2015)04-0017-01一、中国鼓造型文化现状中国的鼓有150多种。

在鼓的型制上,北方地区用大鼓居多,而南方地区用小型花鼓居多。

在鼓的表演过程中,可将鼓持于手中,也可挎系腰间或系于胸前,甚至可系于头顶、肩上、腋下、膝前等处。

在打法上,可一人一鼓,一人多鼓,最多可达一人十面鼓,并能表现各种人物形象。

1.兰州太平鼓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鼓文化,这与农耕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兰州太平鼓作为传统的鼓舞形式反映出陇原大地农业文明的律动,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兰州、皋兰、永登、酒泉等地,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

2006年5月20日,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傣族鼓傣族鼓的由来是因为它适应傣家的性格、风俗习惯。

当地人常说:“没有鼓就不会跳舞”,鼓跟傣家的风俗习惯和风俗语是紧紧相连的。

3.壮族鼓在各民族的铜鼓文化中,壮族为最。

壮族铜鼓文化的演变分为形成期、发展期、衰落期、复兴期。

铜鼓文化的产生,是统一的壮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它体现着血缘关系与族缘关系的一致性,在文化上反映出壮族信仰从多神崇拜向一神崇拜的转变。

4.蒙古鼓在中国150多种鼓中,内蒙古地区有40多种。

有萨满鼓、八角鼓、镗姆布勒、匈奴鼓、契丹鼓、树鼓、倍鼓、扁鼓、拨浪鼓、堂鼓、腰鼓、渔鼓等。

蒙古鼓主要的用途是征战。

二、中国鼓各种造型所表现的文化1.长桶形鼓其基本规格是鼓框的高度大于鼓面的直径。

音乐鉴赏《鼓乐铿锵》教案范文

音乐鉴赏《鼓乐铿锵》教案范文

音乐鉴赏《鼓乐铿锵》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鼓文化,感受鼓乐的铿锵有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学习鼓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 鼓乐的基本节奏和技巧3. 欣赏和分析经典鼓乐作品4. 创作和表演自己的鼓乐作品5. 鼓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鼓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传授鼓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欣赏法:播放经典鼓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和分析鼓乐的艺术特色。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鼓乐练习和创作,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鼓乐表演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视频和音频资料2. 鼓乐器材(如鼓槌、鼓等)3. 乐谱和教学用具(如笔记本、评分表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鼓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了解鼓乐的铿锵有力。

3. 欣赏与分析:播放经典鼓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鼓乐的艺术魅力,并进行分析讨论。

4. 实践练习:组织学生进行鼓乐练习,指导学生掌握鼓乐的节奏和技巧。

5. 创作与表演: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鼓乐作品,并进行小组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7. 拓展延伸:介绍鼓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鼓乐练习和创作过程中的技巧掌握和创造力发挥。

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鼓乐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节奏、旋律和表现力等方面。

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鼓乐表演或工作坊,加深对鼓乐的了解和体验。

2. 邀请专业鼓乐艺术家进行课堂演示或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水平。

中国鼓文化简介

中国鼓文化简介

中国鼓文化简介
中国鼓文化简介
中国鼓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以下是关于中国鼓文化的介绍:
1. 起源和历史
中国鼓文化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古代,鼓被用于军事、宗教、祭祀等方面。

随着历史的演变,鼓逐渐成为了民间音乐的重要乐器。

2. 分类和特点
中国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大鼓、小鼓、堂鼓、板鼓等。

不同类型的鼓有着各自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中国鼓的特点是韵律明快、节奏感强,能够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3. 应用和表演形式
中国鼓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庆典、婚礼、葬礼、戏曲等。

在表演形式方面,中国鼓可以独奏、合奏、伴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组合演奏。

4. 文化价值
中国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精神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现代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鼓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的中国鼓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有着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鼓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精神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五年级上 音乐 鼓声传情

小学五年级上 音乐 鼓声传情

题目:《鼓声传情》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鼓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热爱中国鼓文化和为祖国历史悠久的鼓文化自豪的情感。

2、初步了解汉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使用的鼓以及相应有代表性的音乐,了解不同民族、地域的鼓文化。

教学重、难点用身边的材料即兴创编。

教具电子琴、课件、图片、教学光盘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播放本课学习音乐《木鼓歌》。

注意歌曲节奏的快慢和情绪的变化。

学生仔细聆听音乐。

调动学生注意力,有目的的去听音乐。

二、创设情境学生随《木鼓歌》音乐敲击自带的塑料小水桶或水盆听歌曲进教室,通过变换力度、节奏型敲击为乐曲伴奏。

学生按节奏击打“乐器”。

培养学生节奏感。

三、教授新课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本单元的内容,一同走进鼓的世界,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看看录像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情景?你能感受到什么?2、播放视频《威风锣鼓》。

师:你看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3、师:刚才的录像是《威风锣鼓》,在我国陕西的黄土高坡上,人们在欢庆的时刻的敲起的《威风锣鼓》。

中国的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画面表现了千军万马,众人敲锣打鼓的宏大场面,让人鼓舞振学生们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起观看视频。

学生听讲中国鼓文化。

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学生们会更认真。

了解更多中国文化,增加学生文化素养。

奋。

4、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木鼓歌》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大家回去搜集其他鼓的资料,你们搜集了吗?今天我们交流一下吧!学生回答。

交流体会让学生知道更多。

四、拓展教学师:不同的鼓点用在不同的音乐里,为乐曲增添了不同的情绪、情感,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能不能用你们的鼓把这首曲子的气氛再次渲染一下?(播放《金蛇狂舞》的旋律)学生自由练习创编。

2、分组(全班两组)表现鼓的对话,感受节奏的对答。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进行分组编创。

在实践中学习到音乐创造的乐趣,让学生更加热爱音乐。

山西民俗

山西民俗

细数山西民间锣鼓感受三晋深厚文化鼓是我们祖先的乐器,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鼓。

不但有黄帝造鼓的传说,还有出土文物佐证,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

传至今日,全国的鼓有上千种,山西的鼓品种亦不下几十种,上溯到远古文化的“土鼓”,“鼍鼓”,下及现在从大到周盈丈几的帅鼓到小才几寸的手鼓,山西确是中国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鼓在山西,族旺支繁。

既有自成一家的清锣鼓,又有吹打锣鼓、鼓舞、锣鼓经及庙堂锣鼓。

丰厚的积淀,多彩的艺术,凝聚了多少民众,又使多少中外学者专家把取景框对着它来。

鼓文化已成为三晋文化的代表,成为黄河文化的一面旗帜,不但为三晋大地添彩,更为中华民族增光。

一、清锣鼓清锣鼓主要有《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鼓乐》《岳村孤子》、《斤秤锣鼓》等。

威风锣鼓1988年以来,山西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誉享全国,声闻世界。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

相传,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即音响威风、曲式威风、场面威风、舞姿威风。

太原锣鼓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

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种。

“流水”,相传自后汉刘智远,刘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动以锣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

太原锣鼓所用乐器分大小两组,以大家什享名。

其乐器为大鼓(有的直径五尺左右)、大铙、大钹,大鼓为领奏。

小家什为战鼓、马锣、二钹铰子。

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

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

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人胜。

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

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

80个中国文化常识

80个中国文化常识

80个中国文化常识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2.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3.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4.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5.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6.五行:金、木、水、火、土。

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8.四海:东海、南海、北海、西海。

9.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10.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1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2.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等。

1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

14.竹林七贤:嵇康、阮籍等。

15.岁寒三友:松、竹、梅。

16.古代婚龄:男子20岁束发加冠,女子15岁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可以结婚。

17.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18.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

19.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和避暑山庄。

20.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沈阳的文溯阁,承德的文津阁,杭州的文澜阁。

21.科举制度:隋唐以后各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明清时期改为童试、院试和乡试三级。

22.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23.中国茶文化: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24.中国酒文化:酒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25.中国画:中国画也称为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蘸墨或彩在宣纸或绢上作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之一。

26.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如北京故宫和颐和园等。

27.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以汉服为主,注重色彩和图案的搭配,如旗袍和马褂等。

28.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乐器(打击乐)一.课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让学生简要了解打击乐器定义和其发展,并学习二个中国古时期的三个重要的打击乐器。

2.学习鼓的历史和文化,了解鼓的结构特点和其象征意义。

认识“缶”,欣赏缶的作品。

3.学习节奏的相关知识,能够准确认知2/4、3/4、4/4拍的节奏特点,跟随老师进行相关的节奏互动游戏,加深对节奏知识的理解、认知和应用。

4.学习湖南土家族“打溜子”的鼓乐文化,欣赏《锦鸡出山》并体会其民风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讨论和借鉴历史典故的方式来讲解,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合理运用互动游戏,组合式的拍手操和视频配乐等方式来加强对节奏的力度,速度等的掌握。

3.课本文化与身边本土“蹩鼓”文化结合,并通过视频欣赏身边同学们的蹩鼓表演,来让学生做评委来评价,提高学生本身的认识深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鼓励学生学习中国传统传承文化,发扬我国“鼓舞”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

2.培养学生团队配合精神,统一节奏,统一指挥,提高学生的整体意识和相互配合的良好品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打击乐的定义和发展;鼓文化的学习;《锦鸡出山》的鉴赏。

2.掌握2/4、3/4、4/4拍的节奏特点,能够很好的配合拍手操。

教学设计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常见的民间打击乐的图片(例如鼓、竹板、锣、吊镲等),请同学们来讨论并说说这些都是什么乐器。

2.他们都是如何演奏的,应用在什么场合,有什么共同点。

3.总结学生的观点,阐明打击乐器的公共特点:采用摩擦,敲击的方式发出声音的乐器统称为打击类乐。

二.新课(一).提问:音乐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在原始社会人们所用的打击乐会是什么呢?1.归结学生的答案并予以肯定和解释。

2.讲解:“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原始生活写照。

(二)中国鼓文化1.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

狮子鼓介绍

狮子鼓介绍

大鼓(龙狮鼓)文化介绍中国鼓文化的历史究竟有多悠久,它的源头在哪里,很难论定。

文献记载中国的鼓文化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文。

"鼓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文化内蕴极其深厚。

甲骨文中"其将王鼓"、"其震鼓",《周礼》中"救日月则诏王鼓"的历史记载,显示出早在中华文明的滥觞期,就有震鼓"声闻于上"的祭礼。

千百年来,"鼓文化"上至天神祭祀,下到农耕军旅,渗透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

上古时期,鼓的使用主要在两大领域,一是祭祀、一是战争。

在具体运用中,由于祭祀和战争都是由巫师主持的,鼓就成为巫师使用的法器。

因为作为神器的鼓可以通天入地,显得十分神秘。

今天满族萨满使用的神鼓就具有这种法力,乘坐它可以上大入地。

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鼓文化伴随历史渐渐普及民间,用途也更加广泛。

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展现出不同的形式美感。

它们或阳刚、或优美,或威风凛凛,或灵动轻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它传达出的信息,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群体精神风貌。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按古文献记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土鼓标志着农耕文化型舞蹈之开端。

由《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可知,早在商周时代不仅出现了原始的鼓舞形式,而且鼓与舞相结合的乐舞形式,已成为鼓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时代后,人们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一种草制成鼓槌来敲打,之后,土鼓、苇笛等乐器和歌舞结合则是古代的“乐”,即歌、舞、乐三者融于一体的乐舞雏型。

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周代是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

魅力无穷的中国鼓文化开场白

魅力无穷的中国鼓文化开场白

魅力无穷的中国鼓文化开场白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中国传统鼓乐节暨中国鼓乐之乡建设成果展。

此次展览是由中国鼓乐学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日报社、北京市文化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24届中国传统鼓乐节暨中国传统鼓乐之乡建设成果展。

本次展览以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鼓乐文化为宗旨,旨在促进传统鼓文化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与广泛应用,以展示中国传统鼓乐文化、弘扬中国传统鼓乐精神传承。

为推动中国传统鼓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发扬而努力奋斗!本次展览设计、展出形式、展品构成、展商构成、图片拍摄、文字介绍、现场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希望大家能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一、中国传统鼓乐节是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传统鼓乐节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热烈欢迎。

本次中国传统鼓乐节暨中国传统鼓乐之乡建设成果展将从7月中旬持续到8月上旬,历时5个月左右,将在北京举行大型展演活动、国内外传统鼓乐爱好者专场表演活动、全国各地展商投资对接活动等主题活动。

届时,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传统鼓乐团队参与此次活动,展示传统鼓乐文化,交流传统鼓乐活动经验,推动传统鼓乐走向世界,推动传统鼓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扬,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到古老而独特的古老鼓乐文化,并促进中国传统鼓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发扬!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鼓乐界的领导和专家对中国传统鼓乐节庆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向他们表达对本届鼓文化节庆活动的热烈祝贺!同时也借此机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积极参与“中国传统鼓乐之乡”建设计划以及支持和参与到中国传统鼓乐节活动发展之中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1、文化部的领导: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在我国广大传统鼓乐的发源地和传承中心四川安岳举办这个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是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鼓乐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鼓课程个人工作总结

中国鼓课程个人工作总结

一、前言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日益复兴,中国鼓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乐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作为一名中国鼓课程的教师,我有幸将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授给更多的人。

在此,我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

二、教学成果1. 学生技能水平提升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们对中国鼓的基本演奏技巧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如鼓点的识别、击打技巧、节奏感等。

部分学生在参加各类比赛和演出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鼓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与我国其他乐器的关联。

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 课堂氛围活跃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学生们在相互学习、交流中不断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经验1.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既丰富又具有挑战性。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2. 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耐心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强化基本功训练在教学中,我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复练习,逐步提高演奏水平。

通过基本功训练,学生们在节奏感、协调性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提升。

4. 丰富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

这些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不足与改进1.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时间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课堂时间的管理,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2. 与家长的沟通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与家长的沟通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了解不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风锣鼓
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霍县、汾西等地。

过去多在庙会,祈神、求雨等活动中表演。

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
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会于表演
之中。

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
威风凛凛。

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
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
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

这该是《易.系辞》“鼓
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安塞腰鼓
陕西鼓舞和山西鼓舞一样,种类繁多、技艺惊人。

其中,陕北的腰鼓在1940-50年
代期间逐渐扩展直至遍及全国,成为新型的民间舞蹈形式。

进入1980年代,陕北的“安塞
腰鼓”又轰动全国。

如果说“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是金鼓齐鸣、壮阔的阳
刚之美的话,那么“安塞腰鼓”则是人鼓合一,冲闯腾越,既
显示群体精神,又突出了个性之美。

冲闯:是舞者的气势和
表演上的不拘一格,它体现在动作的勇猛自如和节奏的快速
多变上,同样的踢腿击鼓,可踢得更高,打得更响,冲劲十
足,起伏跌宕。

腾越:是人们在表演中群体精神的升华。


员常常在高高跃起时,急展双臂,摹地收回击鼓。

整个表演
像龙腾虎跃,风起雷鸣,振奋人心。

它显示出新一代农民摆脱千百年来土地的束缚,反过来要做大地的主人,开发和利用整个黄土高原的气概。

这就是民间舞蹈对“鼓之舞之以尽神”中之“神”字的诠释。

铜鼓文化
铜鼓——顾名思义,通体用青铜浇铸,状
似圆坐墩,中空无底,鼓腰向内曲缩,
鼓边有四个“耳朵”,可以吊挂起来。

据考证,
铜鼓由铜釜演变而来,起源约于公元前8~7世
纪(春秋时代),由今云南中部偏西地区的“濮
人”首创。

云南万家县出土的是世界上最古的铜
鼓,滇池以西地区为原始形态铜鼓的真正发祥地。

公元前3~1世纪,铜鼓经“滇人”发展成为形制稳定的石塞山型,经“骆越人”使制造工艺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敲打铜鼓时鼓手持双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击鼓边,两手配合敲打。

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后面,将它时近时远地摆来摆去,使鼓声更加美妙。

这种敲奏法,是当地民族的一大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