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美学史》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重点(整理后完整版)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重点(整理后完整版)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1.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混沌性特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各门类浑然一体,相互依存2.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的趋势,也为后世美术的分化和发展奠定了技术的和精神的基础。

3.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所谓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的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早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彩陶为代表《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形象生动,手法简练、笔触粗矿,变化单纯而特征鲜明中庙底沟类型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颖而稳重,大和小底曲腹盆和碗;装饰风格有半坡的写实向变型发展,几何花纹较多晚马家窑类型造型完美,纹饰严谨,具有鲜明特色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满、平、均的装饰特点《舞蹈纹彩陶盆》4.怎么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纹样的结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发达最杰出和最光彩的成就。

彩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彩陶的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

5.《舞蹈纹彩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在那些方面?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

舞蹈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

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

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

6.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原始时代的雕塑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内容,除了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形象外,就是人们所崇敬或喜爱的氏族成员形象,体现着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形体、面貌、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的再现能力。

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美学》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木构架体系一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1原始建筑的两种主要构筑方式:巢居、穴居文献表明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

对于这两种原始的构筑方式,既有“下着为巢,上者为营窟”的记载,即在地势低而潮湿的地区做巢居,在地势高而干燥的地区作穴居。

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原始构筑方式:⑴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⑵它很适合于黄土地带的气候特点⑶黄土层具有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对黄河流域的寒冬,穴居能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⑷黄土易于挖掘,运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施工,并且是通过挖掉土方来取得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2木构架建筑的两大技术渊源杨鸿勋在“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一文中列出了“巢居发展序列”和“学具发展序列”,并指出:“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是穿斗结构的主要渊源”,“黄土地带源于穴居的建筑发展,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二木构架建筑的发展推力1 关于为什么中国古建突出地一木构架体系为主,而非是结构为主,人们对此看法很多。

刘致平: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少石。

徐敬直:经济水平很低,人民生计基本依靠农业,只能极力保留。

李约瑟: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最完善的形式。

关于上述看法,李允禾不同意“多木少石”的就地取材说。

也不同意“中国经济水平低下”只说。

关于上述争论可用力学方法得以解决合力分析木构架建筑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综合推力说:引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二号宫殿遗址说明不是单因决定,是由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结果。

这种合力作用对于木构架建筑发生期、形成期、发展期,起制约的强因子是不用的,对于官式建筑突出发展木构体系和民间建筑广泛运用木构架体系,其制约的强因子也是不同的。

三木构架建筑体系的若干特征1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建筑是人类用以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美史知识点

中美史知识点

中美史知识点第一章、原始美术1、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堪称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2、仰韶文化的代表艺术样式是彩陶,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3、新石器时代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品是人面鱼纹盆。

■彩陶: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第二章、先秦美术1、夏商周时期的主要艺术形式是青铜器2、战国帛画反映的思想主题是引魂升天。

3、总的来说三代至战国青铜器的特征分别是:殷人以瑰丽为美,西周以朴素为美,春秋以新奇为美;战国青铜器以华巧为美。

■帛画: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其表现主题是引魂升天。

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具有装饰风味。

代表有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等。

第三章秦汉美术1、代表汉代陵墓装饰雕塑艺术成就的,是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一组纪念性大型石雕,存大型石刻十四件,均采用象征手法。

其中马踏匈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2、东汉时代的画像石以山东嘉祥的武梁祠为代表。

3、“昭陵六骏”浮雕中具有情节性的作品是飒露紫。

4、秦汉时代的美术中,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的是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雕刻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

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等。

■瓦当: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

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

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

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

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试述秦陵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色。

(1)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

大学中国美术史笔记

大学中国美术史笔记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原始社会美术1、史前时期,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学上又叫石器时代,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

2、在打造石器的过程中人们不仅逐步培养了造型技能,逐渐萌发了审美意识。

3、艺术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是生产、经济、劳动。

4、今人将工具因其用途命名为砍砸器、剖削器、雕刻器。

5、早期使用单向打击法,偶尔用交互打击法;中期用交互打击法;晚期用间接打击法。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美术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的使用为主要标志。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

二、磨制石器与玉器1、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出土了玉铲和玉兽面纹锛;红山文化出土了玉龙。

2、图腾:原始社会的人把认为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作为自己氏族的标志。

三、彩陶与黑陶1、彩陶也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它有记事的功能。

多用于绘画。

2、陶器从器物的装饰分为素陶、印纹陶、彩陶、黑陶。

3、彩陶的器形纹饰以半坡和庙底沟最杰出。

4、马家窑文化彩陶富于浓厚生活气息,如舞蹈彩纹盆。

仰韶类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5、彩陶:它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做颜料进行绘画,经入窑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后,于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

6、黑陶以造型取胜,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胚体装饰,即镂刻、贴塑、刻划弦纹。

7、黑陶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可以视为青铜器造型的先导。

8、黑陶:它是在陶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将碳渗入陶器形成乌黑如漆的效果。

第二章青铜光辉——夏、商、周美术第一节概述1、周代的后段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先秦时期。

2、先秦美术是继青铜、陶土、玉石、金银以后漆木和丝织也开始成为重要的艺术媒材,还出现了绘制在漆器和丝织品上面的独立绘画作品。

第二节青铜器艺术1、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二里头爵”2、商周时代青铜器的种类按其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

中国美术史学习笔记整理(完整版)

中国美术史学习笔记整理(完整版)

中国美术史第一章:原始美术名词解释:彩陶: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黑陶:黑陶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代表成就之一,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透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

其中最代表的是人面鱼纹彩陶。

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

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

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

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C型玉龙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属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

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沟,;龙首作猪嘴形。

长吻修目。

是目前发现体型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为逼真,年代也最为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舞蹈彩陶盆中国原始美术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的杰作。

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

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

第二章先秦美术名词解释: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思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015简答题考题】老子又称大道为“大象”,他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概括“道”的形象特点,并指出“道”既是“无”,又是“有”,是“无”、“有”二者的统一,也即是说“道”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美学上的重要启迪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有点类似宗教境界,但不是宗教境界。

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他无限伟大却不见其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

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

也就是说这种境界不是理智所能把握的对象,也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对象,而是理性直觉或者说悟性所把握的对象。

第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推崇的艺术范畴——“意象”说、“意境”说的哲学基础。

另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描绘的那种“惟恍惟惚”的氛围,也是与艺术形象相通的。

第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是“无”,但它是由“有”升华、转化而来的;是“大”,但它是由“小”积累而来的;是“朴”,但是由“华”锻造而来的;是“拙”,但是由“巧”转化而来的。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对“道”的静态的描绘。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016名解考题预测】老子在许多地方对“美”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他在这里所揭露批判的“美言”就是漂亮的谎话,他本是伪,因为用漂亮的外衣装裹,而能让人上当受骗。

老子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美,而只是反对充当漂亮外衣的虚伪的“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已经把美当作形式来使用了。

他把美看作是形式,应该说在先秦具有积极意义,美本具有很强的形式意义。

美之独立主要是形式上的独立。

从老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比较地注重形式美了。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中 国美术史重点笔记

中 国美术史重点笔记

中国美术史重点笔记中国美术史是一门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学科,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

这门学科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的艺术成就,还能为当下和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与借鉴。

一、先秦时期的美术这一时期的美术主要体现在青铜器和陶器上。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造型庄重、纹饰神秘。

其常见的纹饰有饕餮纹、夔龙纹等,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和文化内涵。

例如,司母戊鼎就是商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其巨大的体量和精美的纹饰彰显了当时高超的铸造技术。

陶器方面,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展现出了先民们的审美和创造力。

仰韶文化的彩陶以其流畅的线条和生动的图案而闻名,如人面鱼纹盆。

龙山文化的黑陶则以其薄如蛋壳的质地和简洁的造型独树一帜。

二、秦汉时期的美术秦汉时期,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大一统的气势。

秦始皇陵兵马俑堪称世界奇迹,成千上万的陶俑陶马栩栩如生,其高度写实的风格和宏大的规模令人震撼。

这些兵马俑不仅展现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雕塑技艺。

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当时民间美术的重要代表。

它们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社会生活等。

画像石线条粗犷,气势雄浑;画像砖则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此外,汉代的工艺美术也有显著成就,如长信宫灯,其造型优美,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这一时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佛教艺术的传入对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成为当时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展现出了丰富的宗教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同时,这一时期的绘画也有了很大发展。

顾恺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其作品《洛神赋图》线条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深刻的情感内涵。

四、隋唐时期的美术隋唐是中国古代美术的鼎盛时期。

在绘画方面,阎立本的人物画严谨写实,代表作有《步辇图》;吴道子的绘画则以豪放洒脱的“吴带当风”风格著称,其作品《送子天王图》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中国美术简史总结笔记

中国美术简史总结笔记

第一章史前美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一、仰韶文化的分期:早期半坡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马家窑)二、彩陶文化的特征:1、型制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3、手法:线描平涂综合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

按用途分3: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4: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4: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装饰纹样分3: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拟形陶----指将器外形做成某种事物形象的陶器,如狗形陶,鹰形陶等。

就功能说,它具有同类器皿的实用功能;从外表看,它又是一种史前雕塑。

彩陶----指器表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

多以红黑白黄赭等颜色绘成纹样,色彩沉稳浑朴,纹样造型概括简练,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抽象性。

有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纹样,是史前美术品中装饰最精美,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

陶塑的创作手法分为:模仿性、幻想性、抽象性三、黑陶艺术黑陶----史前陶器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类,器物表面光洁,整体器形线条流畅优美,器物本身具有黒’薄’光’亮’棱’鼻’的艺术效果,富有高于实用价值的纯审美价值。

四、雕塑与绘画新石器时代绘画形式:彩陶上的绘画岩画地画壁画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造型方法及特点1、采用间接打击石片法。

2、石器类型丰富,形状对称,加工精致。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

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

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

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为矿物质颜料。

色彩稳定,经久不变。

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

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

中国美学史笔记(1)-绪论

中国美学史笔记(1)-绪论

中国美学史(第二版)绪论中国美学史:缘起、历程、特点、意义一、美学史:普遍性中的中国特性中国美学史是对中国文化的审美现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来的历史。

审美现象普遍存在,但对审美现象的理论总结,中国与西方却有所不同。

体现在文字上,西方美学从古希腊开始,关于美有两个词,名词和形容词,进而分出具体事物之美和抽象之美。

这两种美都是客体之美,主体对美的感受又是另一个词,这表明西方文化对审美现象的把握是用区分-划界型思维方式进行的。

而中国文化中,美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还是感叹词,而且美不仅用来指客观之美,还用来指主体的美感。

美,只此一字而可多方流动,表明美以中国的关联-交互的整合型思维为基础。

西方的区分-划界型思维进一步把美与真和善区别开来。

真,对应主体的知,体现在学科上是逻辑学(包括哲学和科学),善,对应主体的意志,体现在学科上是伦理学(包括伦理和宗教),美,对应主体的是感性情感,体现在学科上是美学(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

中国的整合型思维,不把真善美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既看到三者有不同,又看到三者的交汇与互渗,讲究真美相连,美善相乐;也不把主体心理的性、心、情、意、志严格区分开来,而是性心相关,心意一体,情志相连。

对于审美现象,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明确地用“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形式和论著去进行总结。

因此,从现象上看,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美学”和“美学史”这样的学科和以这两个词命名的论著。

实际上,中国文化对自己的审美现象做了很好的理论总结,它是用另一种理论方式呈现的。

比如,西方美学面对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审美的各个方面、艺术的各个领域、自然美的欣赏和理论,遗迹从哲学上对美的言说。

中国文化在这四个方面都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和言说。

如,生活审美上,李渔的《闲情偶寄》十一本体系性著作;艺术领域,诗、文、书、画、乐、建筑、园林、戏曲、小说,理论著述蔚为大观;自然美上,姚鼐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堪称经典;哲学文献里,从孔、孟、荀、老、庄等,多有关于美的哲学言说。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笔记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笔记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故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按时代顺序、地区不同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主要艺术成就是彩陶,彩陶的器形和纹饰也可区分为书中类型,其中以半坡和庙底沟两个类型最为杰出。

半坡类型的器形和风格: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朴实厚重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鱼鸟结合纹、鹿纹)几何纹(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纹。

庙底沟: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

良渚文化:浙江北部、上海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

这时的墓葬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因此专家认为该文化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玉琮是该文化大型墓葬中的常见器物,在造型上是外方内圆的柱状,玉琮一般刻有精致的图像,,常见一种颇具特色的神人兽面像,有学者认为在良渚玉器中常见的神人兽面像是“良渚神徽”,并认为其与商周青铜器中的饕餮纹有前后承继的关系。

司母戊大方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是商代后期的代表器物,它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商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方鼎。

与杜岭方鼎相比,其造型更加成熟、稳定,宽厚的口沿、方正的腹体、粗壮的柱足和鼎耳,加强了全器的体量感和雄浑气势。

装饰效果单纯强烈,鼎腹四面中心均为光洁的素面,以衬托环绕四周由夔龙纹组成的饕餮图案,全器气象森严,给人以神秘威慑和恐怖的印象,这正是商代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

秦兵马俑:是在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杨村附近发现,秦兵马俑的塑造,陶制兵马与真人和真马等大或稍大,制作方法为翻模和泥塑兼用,分段制作,先装成粗胎,然后敷以细泥,采用贴塑方法细致刻画眉目须发和衣褶铠甲,塑成后入窑烧制,最后彩绘。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陶俑形象多种多样,不仅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外貌,精神气质也有成功的表现。

【中国美术史--秦汉部分--核心笔记】

【中国美术史--秦汉部分--核心笔记】

【中国美术史--秦汉部分--核心笔记】第一章绘画艺术一、宫殿寺观壁画秦宫车马仪仗壁画,两汉宫殿寺观壁画,东汉明帝“雅好图画”,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云台二十八将”。

二、墓室壁画西汉前期: “凿山为室”:梁王墓,南越王墓。

升仙主题:秦始皇陵,巨龙升天图。

西汉后期: 空心砖。

“鸿门宴”:西汉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东汉前期:内容的重大转折,以死者生前事迹为题材,西汉流行的灵魂升仙内容已经消失) 。

东汉后期:人物画发展新水平,题材内容的多样化,扩展了人物画以外的表现领域,如对野外环境的表现开了山水画之先声。

人物画比较成熟,属吏及瑞兽图。

东汉社会百科全书: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墓。

三、汉代帛画T字形旌幡帛画“高古游丝描”,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

上端描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像,象征天上境界;中段描绘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阴间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汉代绘画中最重要的杰作,体现了西汉绘画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第二章画像石与画像砖(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一、汉画像石东汉后期: 武氏石祠是汉代画像石的典型代表,内有“荆轲刺秦王”石刻二、秦汉画像砖(东汉最盛)东汉后期画像砖(四川成都一带出土,艺术造诣最高)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一、秦代书法(“书同文”,帛书简书)小篆(官方通行文字,阳陵虎符(错金铭文,李斯)),隶书(民间通用)。

书法家:李斯(小篆的整理者)、赵高、胡毋敬、程邈(隶书的创作者)。

二、汉代书法(隶书最具代表,简牍书帛书)篆书:碑刻(碑额)铜器上的篆书铭文隶书:汉隶,高度成熟的隶书草书(新出现)书法家:史游(隶书草写)、崔瑗杜操(章草,后人称“曹杜”)、张芝(“草圣”)、蔡邕yōng(篆隶,创“飞白书”)。

书法理论:崔瑗《草书势》,东汉蔡邕《大篆赞》和《隶书势》(东汉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赵壹《非草书》(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书法的完整论著),徐慎《说文解字》(东汉我国第一部字典兼文字学专著)三、秦汉篆刻玺印缪篆(隶书的影响下)第四章雕塑艺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高峰)一(1)、墓中陶俑、陶塑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划时代成就的标志,既承担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中国美学史作为一部探讨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首章远古美学,涵盖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到公元前221年的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呈现《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远古美学的主要内容。

远古美学指的是人类文明还未发展到较高程度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实践。

在这个时期,人类艺术与美学的起源与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远古美学主要包括原始美学、史前美学和奴隶社会美学三个阶段。

原始美学是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美学表现。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和部落生活为主。

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原始、简单和粗犷。

人们尚未有文字和记载,但通过生活实践,逐渐形成了美与实用相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原始人追求美的欲望主要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们用颜料来装饰身体,使用花纹和图案来点缀各种生活用具。

同时,原始人对于自然景物也有着敬畏与追求美的情感。

他们将自然景物中的形状和色彩转化为具体的艺术符号,并创造了独特的原始美学语言。

史前美学是原始美学向史前时期发展的延伸。

在史前社会,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并建立了最早的定居点和聚落。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实践更加注重实用性,同时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秩序和规范。

在史前社会中,人们开始用土石堆砌简单的建筑物,对其进行装饰,形成了一种原始的建筑美学。

另外,人类首次使用陶器,开始通过捏、刻和烧制来创造各种具有实用和审美价值的陶艺作品。

人们通过对花纹和图案的描绘,使陶器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史前美学还包括了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中的艺术表现。

在史前时期的人们,相信自然界有着神灵的存在,通过开展各种祭祀和宗教仪式来祈求神灵保佑。

这些仪式中的音乐、舞蹈和仪式装饰等,都蕴含着审美的内涵。

奴隶社会美学则是古代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引发了美学思想和实践的变革。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区分阶级地位的奢华和贫富差距。

奢华的生活和艺术品成为了奴隶主阶级的象征。

中国美学史念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念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念书笔记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观点,我以为太狭小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观点。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进展,美学的范围日趋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愈来愈多。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和审美应用科学。

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取得相当的进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

咱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好心象为中心的。

它也包括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非是中心的范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围。

“美”那个范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若是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以“美”那个范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观点,以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好心识的发生、进展和转变的历史。

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高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好心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跋文在终止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和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连年,涉及的范围相当普遍,内容极为丰硕。

可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那个矛盾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对每一个时期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高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这种方式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

我感觉不很可取。

另一种方式是突出重点,。

抓住每一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高作,尽可能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关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略去,或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置。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以下就是橙子整理的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1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中国美术史考研重点笔记高度概括

中国美术史考研重点笔记高度概括

世界平面设计史世界设计现代史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笔记第一章原始美术(一)原始陶器艺术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彩陶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 左右)、马家窑(前3300-前1800,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半山类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大汶口、龙山(素面陶突出代表),大汶口3 大显著特点:1、色泽多样化,2、xx 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

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陶术。

xx 文化等。

3、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主要类型及风格特征(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陶[仰韶、马家窑]、下游素面陶[大汶口、龙山])xx 陶器:在彩绘上表达美的意识和愿望,但受实用性的约束,形体变化不大。

龙山文化:表面装饰相对简单,但造型变化丰富。

许多器皿已摈弃了实用目的。

(二)原始绘画1、原始xx 艺术分图案和图画两大类,图案居多,2、早期地画、壁画、岩画82 年,秦安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址发现地画。

岩画:内蒙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连云港将军崖等(三)原始雕塑1、xx 陶塑艺术品的造型种类新石器时代雕塑有实用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陶塑。

陶塑造型有动物和人物两大种类。

2、新石器时代石雕刻的两个中心及主要风格南北两个中心,南方为良渚文化,北方为红山文化。

南方xx:采用平面浅浮雕和线刻结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主要为宗教礼器上的神人像,造型庄重神圣,较强的宗教意味。

北方xx:采用圆雕的技法,描绘生活中或神化中的动物,造型生动活泼,带有较强的装饰性。

xx 美术史笔记第一章原始美术(一)原始陶器艺术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十五讲每章读书笔记《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探讨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它涵盖了多个章节,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以下是每章的读书笔记:第一章,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美学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学的影响。

美学被视为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学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和艺术形式对于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对美学的贡献。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塑造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美学与中国古代绘画。

这一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特点和价值。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技法和审美原则,揭示了中国古代绘画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

第四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音乐。

这一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的音律、音色和演奏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音乐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五章,美学与中国古代舞蹈。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舞蹈的舞姿、舞蹈动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舞蹈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

第六章,美学与中国古代建筑。

这一章聚焦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价值。

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意义。

第七章,美学与中国古代雕塑。

这一章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形态、材料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雕塑对于美学的独特贡献和审美价值。

第八章,美学与中国古代戏剧。

这一章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戏剧的美学特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剧本、表演和舞台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戏剧对于美学的重要影响和审美意义。

第九章,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美学特点。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美学的贡献和审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