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飘香话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韵味飘香话诗词
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们的文明历史就是一部诗歌的历史。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让中国古典诗词的典雅韵味氤氲在语文课堂内外。
关键词:古典诗词;课堂;课余;写作
古典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至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面对祖先馈赠的如此璀璨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去传承并发扬光大呢?
经过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探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我有一些个人的浅见拙识:
一、课堂上,授之以法,探究研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意蕴丰富。在诗歌教学中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知人论世读诗法
文学创作往往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同样,诗词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是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宣泄。“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因此,我们赏诗,首先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
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学生基于背景材料的了解,定不会将诗中之意曲解了。
2.以诗解诗激趣法
在课堂上,师生在研读诗词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如赏析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抑或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思绪随之飘荡,竟思起苏东坡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小诗,一幅清新、淳朴之画仿佛展卷于前。
3.意境拓展赏析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老师引导学生从独特的视角,采用意境想象再现法,以
第一人称角度写道: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囹圄,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是否为我所生,忆少年豪气冲天,有青云之志,常吟咏岳飞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雄豪之句,可现在……哎,双眼又朦胧,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话又响彻耳边,人生虽短,可我要将它变为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
学生声音刚落,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不难看出,这种意境拓展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二、课余间,日积月累,反复吟诵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最缺乏的正是古诗词的积累,文化底蕴浅薄。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大量积累并内化为自身的财富。
首先,培养学生课外积累背诵诗词的习惯,增大诗词积累量。每天布置学生背诵一首与近期所学课文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有联系的诗词,并在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
间,由学生轮流背诵并浅析。
其次,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词的掌握,我还尝试着开展“诵诗会”“诗词对”“诗词名句知多少”等形式多样、新颖别致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财富。
三、写作中,妙用诗词,锦上添花
学生利用课内课外积累了一定量的古典诗词,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而教师则该在适时之际让其内化在学生的写作之中。
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如果此时缺乏充分的点拨与训练的话,积累的一切诗词都只会成为死水一潭,盲龙一只!所以,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巧用诗词,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
1.引经据典,直接引用
近年来,话题作文的出现,既给了学生挑战,又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学生根据话题的需要,在题目中就可以直接引用成语或诗句,文章的标题就会新颖别致、意境顿出,从而展示出文章标题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认识话题——《只缘身在此山中》;社会话题——《感时花溅泪》;奉献话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学习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而在文章中引用更可以展示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体现对古典文化独到的鉴赏能力。
2.适当剪裁,化用名句
比如,学生作文中这样写道:“我可以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
可以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可以品味东篱南山的安逸。我常在滕王阁前沉思,在谢眺楼下驻足,在赤壁沙场上流连,在小桥流水中遐想。在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无奈中,体会他壮志难酬英雄气短的苦闷;在李煜‘故国不堪回首’的哀叹中体会他国破家亡的痛
苦与惋惜。”其中“秦月汉关”“大漠孤烟”“东篱南山”“小桥流水”既带境又带情,引用贴切而又不着痕迹,使人如晤古人,别有
韵味。
3.学以致用,仿写诗词
仿写诗词就是根据诗词的形式,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再写一句(首)形式一样的诗词,以达到表达自己情意的目的。
比如,一篇以“家”为话题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夜来幽梦忽还乡,水汪汪,捕鱼忙。四寂无声,惟有晚风凉。料得年年思家时,明月夜,芦苇浜。”作文很好地仿用了苏轼《江城子》的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苏轼的《江城子》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回忆往日的美好时光,看看这凄凉的短松岗,唯有自己“形影相吊”,怎不叫人思绪万千,愁肠寸断!而对“家”的思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家乡乡亲忙碌的身影,热闹的劳动场面,相对于自己身边的“四寂无声”,唯有无限的思念了!
可以说仿用诗词不仅能借助诗词的形式指引读者走进原诗的意境,同时更能使作者的写作文采斐然、熠熠生辉。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们的文明历史就是一部诗歌的历史。
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忽视这些财富的价值!中国古典诗词满纸留香,更愿古典诗词教学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