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态系统观测站建设进展
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和研究进展
收稿 日期 ( e i dd t .06— 7 3 R c v a ) 20 0 —1々 ee e
基金项 目(onao e : Fudtnim) 国家 重点基 础 研究 发 展 计划 项 目“ 藏高 原环 境 变 化及 其 对 全球 变 化 的 响应 与适 应对 策 ” 助 ( 准 号: i t 青 资 批 20C 420 ) N tnl aiRsa h r r f h a( n o20C 420 ) 05 B205 【 aoaBs e r o a oC i Gmt .05 B205 ] i c ec P gm n N 作者简介 (i r h)王小丹 (93一 。 , B g py : oa 17 )男 四川省西充县人 , . 博士 主要从韶 山地环境与 生态研究 [ agXad (93 一 ). a , o W n i a 17 on m l br i e nn
维普资讯
2 4卷第 5 62- 1 页 期 1 69 2O O 6年 9 月 文章埔 号 : 08 28 (06 5 62- 8 10 - 76一 20 ) - 1 0
山 地 学 报 J Y OLKNA L OFMOUN I S E E TA N CINC
V0 2 N . p 1 6 9 1 4. o 5 p 6 2- 1 .
sp 20 e .,0 6
贡嘎 山高 山生态 系统观测试验 和研 究进展
王 丹朱 泽程 伟 小 ,万 ,根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 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l IJ  ̄l J成都 604) 101
摘 要: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于 18 年正式建站。近 2 来 , 97 0a 开展了水、 气 、 土、 生等多方面的长期监 测与试验, 并以环境变化下的亚高山森林生态研究为主线, 以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为核心。 对贡嘎山及其邻近地区 的现代 自 然生态环境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冰冻圈演化与动态和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等展开了多学 科研究 , 为推动我国山地科学和森林生态研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近 2 来贡嘎山站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0a
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申请书(格式)生态站名称:生态站站长:技术依托单位:建设单位:归口管理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国家林业局二○一六年一月填写说明1.本申请书是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申请建站的主要文件,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如实填写。
2.“生态站名称”要简洁、明确,字数不超过20个汉字。
3.“基本信息表”中“规划布局区域”是指拟建生态站对应《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相应生态站的规划布局区域。
4.“审核流程表”系生态站申报审批流程记录表,相关单位必须签字盖章。
5.申请书编写提纲是指导性提纲,各单位可根据生态站建设工作实际进行适当调整。
6.申请书总篇幅严格控制在15000字以内。
基本信息表审核流程表一、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本生态站建设对于支撑行业发展、地方林业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所在区域背景、区域重要性等(仿宋_GB2312四号字体,下同)。
二、建设、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1.主要目标(主要包括观测和研究两个方面,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侧重长远规划性,可考核,并注重突出区域性特色)。
2.建设任务(主要包括站址选择、观测布局、基本建设、仪器设备,以及相应的考核指标,其内容应与目标有直接对应关系)。
3.观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本站的研究定位,建成后开展观测的各项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和领域)三、现有工作基础主要阐述技术依托单位及建设单位现有工作基础,包括现有基础设施及条件、研究基础、研究团队等方面。
四、实施年限、经费概算与资金筹措1.实施年限及年度计划内容。
2.经费概算与资金筹措(概要说明经费测算依据及来源)。
五、保障机制各级管理、技术依托和建设单位职责分工,生态站机构、人员、运行等方面保障条件。
六、相关附件1、归口管理单位批复建站文件2、生态站建设用地证明3、生态站区位图4、生态站建设规划布局图5、技术依托单位与建设单位合作协议6、其他。
科技部关于批准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批准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21.10.09•【文号】国科发基〔2021〕295号•【施行日期】2021.10.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科技正文科技部关于批准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国科发基〔2021〕295号教育部、国家民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林草局、中科院、地震局、气象局科技主管司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建设,经过多年发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定位观测数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锻炼培养了大批野外科技工作者,促进了相关学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建设发展,优化完善国家野外站系统布局,根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科办基〔2019〕55号),经部门(地方)推荐和专家咨询,科技部决定批准“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野外站为国家野外站(具体名单见附件)。
请各国家野外站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和配套经费,加大对国家野外站的支持力度,加强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科研观测和工作条件,吸引和聚集高层次野外科技人才,提升国家野外站的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特此通知。
附件:批准建设的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科技部2021年10月9日附件批准建设的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序号国家野外站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兰州大学教育部、甘肃省科学技术厅2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3江苏南京长三角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南京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4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厦门大学教育部、福建省科学技术厅5上海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6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兰州大学教育部、甘肃省科学技术厅7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8河北曲周农业绿色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9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部10陕西神木侵蚀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11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2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3北极黄河地球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14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5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6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环境部17北京大杜社公路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交通运输部18青海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19广东港珠澳大桥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交通运输部20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21山西寿阳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农业农村部22云南大理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测所23海南儋州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24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产研究所25江苏南京水稻种质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国资委26云南昆明电磁波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十二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27河南宝天曼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林草局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林草局28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29陕西秦岭大熊猫金丝猴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0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31黑龙江兴凯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32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科院33江西千烟洲红壤丘陵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34北京燕山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35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36西藏纳木错高寒湖泊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37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38西藏珠穆朗玛特殊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研究站39北京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40黑龙江漠河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41青海北麓河高原冻土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42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局43河北红山巨厚沉积与地震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北省地震局、北京大学地震局44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气象局45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局46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天津大学天津市科学技术局47河北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大学河北省科学技术厅48辽宁盘锦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49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吉林省科学技术厅生态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50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师范大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51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复旦大学会52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江西省科学技术厅53江西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所54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南大学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55湖南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研究所56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57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南大学重庆市科学技术局58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学技术局59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国家民委60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省科学技术厅61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云南省科学技术厅62云南丽江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科学技术厅63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64西藏羊八井高海拔电气安全与电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65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省科学技术厅66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省科学技术厅67青海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青海省科学技术厅68新疆吐鲁番材料腐蚀与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吐鲁番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69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局。
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一、项目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同的任务。
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的提出旨在加强对生态环境的观测、研究和保护,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项目目标1.建设一批具备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基本条件的观测站点;2.通过长期观测数据的积累和研究,掌握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3.开展相关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技术和方法;4.建立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的机制,提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水平。
三、项目内容1.观测站规划建设:确定观测站的布局和建设规划,包括场地选址、基础设施建设等;2.观测设备配备:根据研究需要,购置相关的气象、水文、土壤和生态监测设备;3.观测数据管理和共享平台建设:建立观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管理系统,并与其他观测站共享数据;4.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开展气候、水文、土壤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工作;5.人员培训和交流合作: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机制。
四、项目申报条件1.符合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要求的单位,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2.具备相关的研究和实施能力,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和技术水平;3.提供详细的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背景、目标、内容、实施方案、经费预算等内容;4.具备必要的场地、设备和人员保障能力;5.具备相应的经费支持能力,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政府支持或合作开展项目。
五、项目申报程序1.申报准备:准备项目申报书和相关材料;3.项目评审:通过初审的项目将进行评审,包括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等环节;4.审批结果公示:公示评审结果,并进行项目申报结果的通知;5.项目实施:通过评审的项目开始实施,按照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工作。
六、项目经费项目经费计划根据具体项目需求进行编制,包括场地选址、基础设施建设、观测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和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支出。
黑龙江七台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总体布局及建设思路
2015年12月防 护 林 科 技D e c .,2015第12期(总147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12(S u m N o .147)文章编号:1005-5215(2015)12-0083-02收稿日期:2015-10-28作者简介:司海忠(1966-),男,河北平泉人,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森林经营研究.黑龙江七台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总体布局及建设思路司海忠,王炜烨,肖楠,王力刚(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摘 要 黑龙江七台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2年开始申报,完成了生态站现场考察㊁专家论证咨询㊁可研报告批复及初步设计论证等工作,即将进入建设实施阶段㊂关键词 七台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总体布局;建设思路中图分类号:S 718.5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5.12.034 黑龙江七台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七台河森林生态站),于2012年开始申报,完成了生态站现场考察㊁专家论证咨询㊁可研报告批复及初步设计论证等工作,即将进入建设实施阶段㊂七台河森林生态站属于‘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的拟建站,地处东北温带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地区的三江平原草甸散生林区㊂七台河森林生态站建立在七台河市龙山林场㊂龙山林场位于七台河市东南部,距市区18k m ,施业区总面积10328h m 2㊂龙山林场森林植被丰富㊁森林资源保护完整㊂天然林主要有硬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为蒙古栎㊁五角槭㊁黑桦㊁白桦㊁水曲柳㊁胡桃楸㊁黄波罗等)和软阔叶混交林(主要树种为糠椴㊁紫椴㊁白桦㊁黑桦㊁山杨等),人工林主要有红松㊁长白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林㊁樟子松㊁云杉等林分类型,是三江平原草甸散生林区植被的典型代表,具有明显的生态区位重要性和特殊性㊂1 生态站建设目标建设总体目标为: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野外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㊂具备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和水平,成为三江平原草甸散生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研究基地,纳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 F E R N )所属生态站㊂主要建设目标为,采用一站两点的形式,以三江平原草甸散生林区低山丘陵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等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㊁土壤㊁气象㊁生物等方面长期定位研究,重点进行森林碳汇计量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等方面研究,为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估测及森林涵养水源㊁净化大气环境等功能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提供数据,为C F E R N 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做出贡献㊂2 生态站总体布局及建设思路2.1 总体布局采用一站两点的形式㊂一站是指一处综合实验楼,两点是指以蒙古栎为主要树种的天然次生林观测点及红松人工林观测点㊂包括新建科研实验用房1座㊁气象观测场2座㊁小气候观测塔1座㊁地下水位井2座㊁坡面径流场2处㊁水量平衡场2处㊁测流堰1处㊁永久性植物样地10块(其中综合观测样地2块㊁生物量观测等样地8块)㊁野外观测便道5.1k m ,购置必要的观测设备设施㊂2.2 建设思路2.2.1 科研实验用房 科研实验用房拟与七台河林业局办公业务用房合建,总建筑面积为1200.24m 2,其中首层8间办公室(分别为2间展示厅㊁4间红松研究中心㊁工人休息室㊁1间门卫室)及二层5间办公室(分别为3间生态站实验站㊁1间资料室㊁1间数据分析室)㊂2.2.2 气象观测场 观测场规格为25mˑ25m或16m (东西向)ˑ20m (南北向),场地应平整,有均匀草层(草高<20c m )㊂场内禁止种植作物,保持自然状态,铺设0.3~0.5m 宽的小路,仅在小路上行走㊂观测场四周设高度1.2m的稀疏围栏,保持气流畅通㊂2.2.3小气候观测塔设计新建设观测1座,塔高度在30m以上,观测塔大致有三角结构和脚手架构成的矩形结构,分别有拉线式和自立式2种,考虑经济因素,以三角形拉线式较为经济㊂在观测附近,搭建放置数据记录器㊁数据采集㊁收藏工具和校正用的储气瓶等小屋和箱子,搭建时不能扰乱观测环境㊂小屋应设置在观测塔外,并与观测塔有一定距离,避免屋顶可能影响净辐射㊁反射率或能量通过㊂2.2.4坡面径流场设计新建坡面径流场2处,面积均为10mˑ20m㊂第一处位于44林班5小班, 137ʎ15'E,45ʎ38'N,坡下部,树种以蒙古栎和糠椴为主㊂第二处位于8林班8小班,131ʎ15'E,45ʎ42'N,坡下部,红松人工林㊂2.2.5水量平衡场设计新建水量平衡场2处,面积均为20mˑ20m㊂第一处位于44林班5小班, 137ʎ15'E,45ʎ38'N,坡下部,树种以蒙古栎和糠椴为主㊂第二处位于8林班8小班,131ʎ15'E,45ʎ42'N,坡下部,红松人工林㊂分别在44林班5小班和8林班8小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封闭小区,与周围没有水平的水分交换㊂水量平衡场长20m,宽20m,四周用混凝土筑隔水墙直插入不透水层㊁地面上高出25c m;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集水槽分开装置㊂分别设1座水井观测地下水位的变化㊂2.2.6集水区测流堰设计新建测流堰1个,集水区包括44林班3㊁4㊁5小班,树种以蒙古栎㊁黑桦为主;43林班的1㊁2㊁5小班,树种以白桦㊁山杨㊁蒙古栎为主㊂集水区面积130h m2,交通便利㊂2.2.7所需仪器设备(1)分析实验室设备㊂主要包括实验室常用的精密电子天平㊁植物生长锥㊁粉碎机㊁冰箱㊁烘箱㊁试验台等㊂(2)气象观测仪器设备㊂自动气象站2套,空气负离子监测仪2台㊂(3)水文水质观测设备㊂自动水位记录仪㊁自记雨量计㊁树干径流仪等㊂(4)土壤理化性质观测设备㊂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等㊂(5)群落特殊观测设备㊂便携式叶面积仪及超声测高测距仪㊂(上接第77页)白榆:耐旱㊁耐寒㊁耐瘠薄㊁耐盐碱㊂白榆的树皮㊁叶㊁果均可食用,而且口感极佳,也具有安神,利小便,可治神经衰弱㊁失眠及体浮肿等症;木材坚硬,嫩叶和果可和面粉蒸食;鲜叶干叶皆可作饲料;当地主要用作固沙㊁建筑㊁家具木材㊂花棒:为蝶形花科岩黄耆属落叶大灌木㊂花棒适于流沙环境,喜沙埋,抗风蚀,耐严寒酷热,枝叶茂盛,萌蘖力强,防风固沙作用大㊂花棒极耐旱,在干沙层厚达40c m时,它仍能正常生长㊂同时,花棒喜沙埋,越压越旺,一般沙埋梢头达20c m时,仍能萌发新枝,穿透沙层,迅速生长㊂花棒沙埋后,不定根的萌发特别活跃,能形成新的植株与根系㊂花棒有根瘤,具有土壤固氮作用,可改良土壤;花棒枝干为优良薪柴,可用于编织,也可作为盖房压顶材料;树干可作农具柄;嫩枝叶可用于饲料;种子可榨油㊂柽柳:柽柳抗盐碱㊁耐沙埋,是最能适应干旱沙漠生活的树种之一,在沙漠中常呈丛状生长㊂柽柳的老枝柔软坚韧,可以编筐㊂嫩枝和叶可以做药,也可用作牲畜饲料㊂沙拐枣(C a l l i g o n u m m o n g o l i c u n l):多枝丛生小灌木,萌芽性强,被流沙埋压后,仍能由茎部发生不定根㊁不定芽㊂能适宜于条件极端严酷的流沙地,是流沙地重要建群种之一㊂沙拐枣自然更新后可间伐平茬做薪柴,解决农村燃料问题㊂5小结目前项目区植被覆盖得到极大改善,从风沙滚滚的流沙地现状变为目前具有简单植被群落结构的白刺+沙蒿群落㊁苦豆子及沙蒿群落㊂植被群落区系与西北荒漠区大科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达到自然演替阶段,能发挥一定的生态防护功能㊂就生态保护而言,由于人为对植物种的控制,一些有经济价值物种的介入,拓宽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提高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也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变为一种生态产业模式㊂参考文献:[1]周福生,穆青.野生植物苦豆子的化学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4):1-3[2]刘军,熊元君,李勇,等.苦豆子研究近况[J].新疆中医药,2006, 24(6):60-63[3]贺学林.沙生野蔬资源沙芥的开发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0(6):34-35[4]黄俊华,买买提江,杨昌友,等.沙枣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24(3):26-28[5]郭丽君,王玉涛.沙枣种质资源特性及利用价值[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5):32-34[6]马丽娟.沙枣的开发利用[J].宁夏科技,2000(4):3748防护林科技2015年。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6.20•【文号】国科办基〔2019〕55号•【施行日期】2019.06.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国科办基〔2019〕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的相关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办公厅2019年6月20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1. 现状与成效。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
从1999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106个国家野外站。
国内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发展概况
国内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发展概况刘海江,孙聪,齐杨,何立环,彭福利,于洋【摘要】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是开展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将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作为“十二五”能力建设重点内容。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如区域尺度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和国际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BON),以及国家尺度的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US-LTER)、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发展历程、观测研究进展;总结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站的发展趋势,即重视台站的联网观测研究,注重观测标准化和规范化及数据共享,重视观测手段智能化与自动化,注重综合观测与模型模拟相结合;提出国家环境保护生态监测台站网络是现有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拓展和完善,也是今后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估的重要基础。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7【关键词】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台站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和产品。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以及对生态系统的不合理利用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全球许多地方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出现了诸如气候变化、荒漠化、环境污染、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为解决日益复杂化和复合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更加科学地管理生态系统,各国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开展生态环境长期定位观测研究非常必要。
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是在特定区域或生态系统分布区建立长期观测研究设施,用于对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格局与过程进行长期监测[1], 通过长期定位观测能够识别和剔除生态环境短期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研究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规律和变化机制,揭示生态系统的周期性规律,为生态环境管理及调控提供支持[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点空间代表性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点空间代表性王绍强;陈蝶聪;周蕾;何洪林;石浩;闫慧敏;苏文【摘要】涡度相关技术是测定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CO2交换、水分和能量通量最直接的方法,可用于研究土壤、植被与大气间的CO2交换及其调控机制.收集了11个影响净碳交换量的主要变量信息,包括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和地形因素的非生物因子、实际植被状态以及植被生产力,采用多元地理变量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绘制出不同聚类数(25、50、75、85、100、150和200类)的通量生态区.结合中国现有通量观测站点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新生成的通量生态区和已有的自然地理区划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由于中国地形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现有85个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站点仅能刻画部分中国生态系统类型的净碳交换量时空特征,通量生态区划分为100-150类比较合适.考虑到涡度相关通量观测运行成本,通量站点可增加至150个,从而使得优化后的通量观测网络能够代表中国主要类型的生态系统,并且有利于通量观测数据与遥感资料的有效结合,提高碳水通量观测从站点扩展到区域尺度的精度,从而更好地检验过程机理模型的模拟结果.【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24【总页数】14页(P7715-7728)【关键词】涡度相关通量;生态区;多元地理变量;空间聚类【作者】王绍强;陈蝶聪;周蕾;何洪林;石浩;闫慧敏;苏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涡度相关技术是测定大气与生态系统之间CO2交换、水分和能量通量最直接的方法,所提供的数据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区域性和全球性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间CO2、水、能量交换的分析依据[1]。
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1. 什么是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是指国家批准的用于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的固定场所。
该类研究站具有一定的观测网络、设施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进行全面的环境观测和科学研究。
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通常包括生态系统观测、生物多样性监测、土壤水文观测、气象观测、植被监测等多个方面。
2. 申报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的意义申报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意味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
这些研究站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重要支持。
而且,这些站点还可以为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气象学家等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评台,促进生态领域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3. 申报指南在申报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站的位置和范围。
需要建立观测网络和设施,包括气象观测仪器、生物多样性监测设备、土壤水文监测设备等。
还需要建立数据处理和管理系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申报者还需要提供研究站的管理和运行计划,确保研究站的长期稳定运行。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申报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
这不仅需要对生态环境有深入的理解,还需要具备优秀的组织管理和数据处理能力。
研究站的建设也需要多方合作和资源投入。
但这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值得投入的工作。
总结回顾申报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合作、资源支持和科学规划。
研究站的建设意味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是对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的讨论和总结,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详情5. 观测站位置和范围确定在确定观测站的位置和范围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选择能够代表性地反映该地区生态环境特征的观测点。
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保护林地、湿地,遏制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
在生态建设中,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是获得生态系统性质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基础数据信息的重要手段。
而森林资源监测、林业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及时掌握林业生态状况、建设成就、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科学决策、建立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升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因此,有必要全面梳理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建设情况,确定新疆林草事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China Terrestri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TERN),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建设和管理的大型生态观测研究网络。
是以森林、湿地、荒漠三类陆地生态系统为主要观测研究对象,由分布在全国典型生态区的若干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构成的生态观测网络体系,是准确掌握国家生态状况、开展生态效益评价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需求的重要数据平台,主要承担数据积累、监测评估、科学研究等任务。
同时是国家林业科学试验基地,是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与研究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以下简称CTERN)在全国典型生态区已初步建设生态站190个,其中,森林生态站105个;竹林生态站8个;湿地生态站39个;荒漠生态站26个;城市生态站12个。
自2003年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1606—2003)正式发布以来,围绕生态站建设、观测指标、观测方法、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等方面先后颁布了37项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相关的林业行业标准和2项国家标准,为实现生态站建设与运行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实践报告
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实践报告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实践报告: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摘要: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是一个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平台,本文旨在介绍该观测站的实践情况以及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背景。
其次,重点介绍了该观测站近年来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监测和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包括遥感技术、生态建模、环境监测和实验研究等方面。
此外,还详细介绍了该观测站近年来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成果。
最后,本文总结了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贡献和意义。
本文旨在为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也为加强国内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监测、研究一、前言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对维护水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等因素的影响,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是一个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平台,致力于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研究。
本文旨在介绍该观测站的实践情况以及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二、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建设和背景中科院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位于江西省鄱阳湖南岸,成立于1995年。
该观测站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观测研究平台,主要开展湖泊、湿地、水文、气象、生态、生物和环境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
该观测站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监测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和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发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保护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院刊 223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沙 410125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江站”)始建于 2000 年,隶属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该站于 2005 年进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 ),2008 年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2009 年被批准成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13、2014 和 2017 年经广西科技厅批准分别建设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院士工作站和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同时,该站也是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International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ILTER )的成员单位。
1 主要研究方向(1)喀斯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2)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恢复技术;(3)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监测与评估;(4)喀斯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优化管理对策。
2 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服务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系统科学评估、恢复模式可持续性弱等问题,环江站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实验、技术研发及试验与示范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扶贫长效机制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1)阐明喀斯特坡地地表-地下水土二元流失特征,发现人为干扰加剧地表侵蚀,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2)证实喀斯特土壤养分含量高但干扰后易退化,阐释了耕作扰动作用下土壤碳、氮快速损失机制,揭示了退化生态系统演替初期受氮限制,后期受磷限制。
(3)发现退耕后表层土壤碳、氮储量较快累积,阐明了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养分胁迫的消减机制,恢复中、后期氮供应有助于保障生态工程的固碳效应。
(4)定量评估了坡面、小流域表层岩溶带水文调蓄功能,揭示了全球尺度喀斯特地球关键带厚度空间格局,发现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CAS Field Station224 2018 年 . 第 33 卷 . 第 2期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区旱涝风险加剧。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24.07.12•【文号】水国科〔2024〕186号•【施行日期】2024.07.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正文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的通知水国科〔2024〕186号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各有关单位:《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已经部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水利部2024年7月12日水利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24—2030)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是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动水利部野外站建设发展,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科办基〔2019〕55号)、《“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水国科〔2021〕416号)等文件,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背景情况(一)现状分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是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规律、指导实践的重要手段。
水利行业历来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工作,多年来布局建设了较为完整的水文站、水土保持监测站和灌溉试验站等站网体系,有力支撑了防洪抗旱、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运行等各项业务工作。
水利行业科研单位、涉水高校等从科学研究需要出发,建设了一大批野外定点观测站,长期开展野外观测和试验工作,有力支撑了水利科技创新。
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
㊀第21卷㊀第3期2023年6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1㊀No 3Jun 2023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李世东1㊀王㊀成2㊀孙振凯21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㊀北京㊀1007142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㊀北京㊀100091㊀收稿日期:2023-06-27∗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AFYBB2020ZB008)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㊀㊀㊀㊀㊀㊀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2021YFE0193200)㊀第一作者:李世东(1966-)ꎬ男ꎬ博士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生态保护修复㊁林草发展战略㊁智慧林业等ꎮ㊀㊀㊀㊀㊀㊀E-mail:eastworld@sohu com摘要: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是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是监测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演变的主要手段ꎬ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既有共性也有独特性ꎬ其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是科学定位观测的基础ꎮ文章在分析城市生态站布局现状㊁差距的基础上ꎬ从自然㊁经济㊁社会因素全方位全要素研究城市生态站的横向总体布局设计ꎬ从国家大㊁中㊁小等不同城市规模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站的纵向总体布局设计ꎻ同时ꎬ对城市内一站多点布局进行系统梯度布点㊁分类复合布点㊁区位特殊布点设计ꎻ最后提出城市生态站理想布局展望ꎬ这对推动城市生态站科学发展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ꎮ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ꎻ定位观测研究站ꎻ空间布局ꎻ总体布局ꎻ市内布局DOI:10.12169/zgcsly.2023.06.27.0003SpatialLayoutofUrbanEcosystem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inChinaLiShidong1㊀WangCheng2㊀SunZhenkai2(1 Depart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NationalForestryandGrasslandAdministrationꎬBeijing100714ꎬChinaꎻ2 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ꎬChineseAcademyofForestryꎬBeijing100091ꎬChina)Abstract:Urbanecosystem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isanimportantpartofthenationalterrestrialecosystemresearchnetworkandthemainmeanstomonitorthedevelopmentandevolutionofurbanecosystem.Ithasbothsimilaritiesanduniquenesscomparedwithothertypesofecosystem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s.Itsscientificandreasonablespatiallayoutisthebasisforcarryingoutscientificpositioningobservation.Byanalyzingthecurrentsituationandgapsofurbanecosystemstationlayoutꎬthepaperstudiestheoverallhorizontallayoutdesignofurbanecosystemstationsfromall ̄aroundnaturalꎬeconomicandsocialaspectsandalsostudiestheoverallverticallayoutdesignforallsizesofcitiesfrombig ̄sizedꎬmedium ̄sizedtosmall ̄sizedcities.Forthemulti ̄pointlayoutofonestationincityꎬitisproposedtocarryoutthesystematicꎬclassifiedꎬandregionallayoutdesign.Attheendꎬtheideallayoutschemeforurbanecosystemstationsisputforwardꎬ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topromotethescientificdevelopmentofurbanecosystemstationsandtheharmoniouscoexistencebetweenhumanandnature.Keywords:urbanecosystemꎻ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ꎻspatiallayoutꎻgenerallayoutꎻurbanlayout㊀第3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㊀㊀㊀㊀建立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是揭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变化规律和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科学评估的有效手段ꎬ欧美一些国家在这方面起步很早[1-2]ꎬ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猛发展ꎮ伴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ꎬ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已从基于单个生态站的长期观测研究ꎬ向跨国家㊁跨区域㊁多站参与的全球化㊁网络化观测研究体系发展[3-4]ꎬ从单纯的科研过程发展成为政府决策或社会服务提供依据的信息渠道[5-6]ꎮ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ꎬ具有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交错㊁内部活动与周边活动相互影响的复杂性ꎬ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ꎬ同时也对区域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7]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今天ꎬ亟需建立面向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对象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ꎬ以及时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变化和健康状况ꎮ我国林业部门开展森林㊁湿地㊁荒漠生态系统的定位观测研究比较早ꎬ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建立生态站ꎬ形成了覆盖全国㊁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ChinaTerristrialEcosystemResearchNetworkꎬCTERN)[4]ꎮ近年来ꎬ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受到国家重视ꎬ2016年ꎬ原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 2020)»(修编版)ꎬ新增了城市生态站建设内容ꎬ将上海㊁重庆㊁深圳㊁扬州等8个森林或湿地生态站纳入城市生态站管理[8]ꎬ截至2020年已批复建立了18个城市生态站ꎮ2021年ꎬ国家科技部负责组织建设的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NationalEcosystemResearchNetworkofChina)将69个野外站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ꎬ其中就有3个以城市化为背景进行长期定位研究的生态站ꎮ目前ꎬ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研究还需要全面提升ꎬ特别是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㊁功能㊁价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㊁深入的研究[9-10]ꎬ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㊁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评估研究较少ꎬ难以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全面㊁系统㊁科学和准确评价的要求ꎬ也影响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ꎮ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范围和研究尺度还需要提前布局ꎬ以避免城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和建设管理中 你说你的ꎬ我干我的 不匹配问题ꎬ要学会在个体㊁群落㊁建成区㊁城近郊区㊁市域行政区㊁城市群等多个尺度进行研究ꎬ回答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问题与需求[7]ꎮ我国城市生态站建设起步晚㊁发展速度快ꎬ怎样科学合理布局全国范围内㊁单个城市内城市生态站建设ꎬ是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发展特点和城市生态站建设现状ꎬ以服务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ꎬ提出CTERN城市生态站空间布局建设的思路和对策ꎬ对于强化城市生态系统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研发ꎬ增强公众对城市生态建设成果的感知体验ꎬ进一步完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ꎮ1㊀我国城市生态站布局现状1 1㊀城市生态站布局现状截至2020年ꎬ全国已批复建立18个城市生态站ꎬ其中有2个面向城市群ꎬ即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站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站(图1㊁表1)ꎮ其所在城市中ꎬ有2个为直辖市ꎬ即上海和重庆ꎻ有10个省会城市ꎬ即长沙㊁银川㊁杭州㊁广州㊁乌鲁木齐㊁西安㊁太原㊁郑州㊁南昌㊁合肥ꎻ有1个经济特区ꎬ即深圳ꎻ有1个国家级新区ꎬ即雄安新区ꎮ从表1可看出:按照城市城区人口规模划分ꎬ现有的18个城市生态站所在城市有超大城市4个㊁特大城市5个㊁大型城市7个㊁中等城市2个ꎮ按照海拔和地貌区分[11]ꎬ第三阶梯分布较多(13个)ꎬ所在城市地貌类型较为丰富ꎻ第二阶梯分布有5个ꎬ所在城市地貌地类大多为山地和高原ꎻ第一阶梯未有分布ꎮ从所属生态地理分区看[12]ꎬ中温带干旱地区分布2个ꎬ暖温带半干旱地区1个ꎬ暖温带半湿润地区3个ꎬ北亚热带湿润地区3个ꎬ中亚热带湿润地区5个ꎬ南亚热带湿润地区3个ꎬ中热带湿润地区1个ꎮ35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注:中国地图来源于自然资源部ꎻ审图号:GS(2019)1831号ꎻ下同ꎮ图1㊀城市生态站现状分布表1 城市生态站现状信息序号生态站名称生态站简称是否省会城市城区人口/万人城市规模海拔梯度和主要地貌所属生态地理分区所属城市群规划分区1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上海城市生态站是1987 31超大第三阶梯平原(临海)北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2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站是554 64(长沙)特大第三阶梯丘陵中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发展带3宁夏银川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宁夏银川城市生态站是151 92大型第二阶梯高原中温带干旱地区宁夏沿黄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4江苏扬州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江苏扬州城市生态站否150 39大型第三阶梯平原北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5广东深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广东深圳城市生态站否1743 83超大第三阶梯丘陵(临海)南亚热带湿润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6广东珠江口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站否955 76(东莞)特大第三阶梯丘陵南亚热带湿润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7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站是373 03大型第二阶梯山地中温带干旱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陆桥通道8浙江杭州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浙江杭州城市生态站是874 17特大第三阶梯丘陵中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9重庆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重庆山地型城市生态站是1634 4超大第二阶梯山地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发展带10山西太原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山西太原城市生态站是404 97大型第二阶梯山地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山西中部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11广东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广东广州城市生态站是1487 84超大第三阶梯丘陵南亚热带湿润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12陕西西安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陕西西安城市生态站是928 37特大第二阶梯半山半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13河南郑州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河南郑州城市生态站是534 48特大第三阶梯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中原城市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14浙江温州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浙江温州城市生态站否238 18大型第三阶梯丘陵(临海)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沿海通道15江西南昌城市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江西南昌城市生态站是334 75大型第三阶梯平原中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发展带16河北雄安新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河北雄安新区城市生态站否56 72中等第三阶梯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区17海南三亚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海南三亚城市生态站否69 66中等第三阶梯山地(临海)中热带湿润地区无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区18安徽合肥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安徽合肥城市生态站是377 76大型第三阶梯平原北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㊀㊀注:生态站按照批复建设时间排列ꎻ城区人口数据来自2020中国人口普查ꎮ45㊀第3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㊀㊀1 2㊀城市生态站建设差距截止2020年ꎬ全国已有10个省会城市建设城市生态站ꎬ还有17个省会城市未布局城市生态站ꎬ即石家庄㊁呼和浩特㊁沈阳㊁长春㊁哈尔滨㊁南京㊁福州㊁济南㊁武汉㊁南宁㊁海口㊁成都㊁贵阳㊁昆明㊁拉萨㊁兰州㊁西宁ꎻ这些省会城市所在的省仅有江苏省㊁河北省㊁海南省已有城市生态站ꎬ其他省还未有城市生态站ꎻ4个直辖市中ꎬ北京和天津还未建设城市生态站ꎮ从城镇化空间格局来看ꎬ每个发展区基本都有城市生态站分布ꎬ但是兰州-西宁城市群㊁呼包鄂榆城市群㊁哈长城市群㊁辽中南城市群㊁山东半岛城市群㊁黔中城市群㊁滇中城市群㊁北部湾区城市群等8个城市群还没有城市生态站分布ꎬ尽管都有省会城市分布在其中ꎮ从城市规模看ꎬ由于省会城市本身中等规模较少ꎬ没有小规模城市ꎬ所以目前的城市生态站所在城市中等和小规模城市较少ꎮ从地理分区看[12]ꎬ寒温带㊁高原温带㊁高原亚寒带㊁赤道热带未有城市生态站分布ꎬ其他生态地理分区中ꎬ中温带的湿润区㊁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未有城市生态站分布ꎮ特别是西北干旱㊁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站建设比较滞后ꎮ根据城市生态站资料分析ꎬ从具体每个城市生态站的观测点布设来看ꎬ主站和辅站设置情况较为合理ꎬ但是观测点网络的设置未能系统开展ꎬ未能充分体现城市化梯度以及水土气生等数据一体化ꎮ2㊀城市生态站总体布局设计城市生态站建设数量和地点直接关系到观测研究的理论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性ꎮ因此ꎬ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条件㊁经济条件㊁社会条件和规模大小等多种因素ꎬ建设总量适宜㊁类型全面㊁布局合理的城市生态站ꎮ2 1㊀按照自然㊁经济㊁社会因素进行横向布局2 1 1㊀自然因素:按照雨热条件和地势海拔布局㊀㊀根据降雨评价法ꎬ年降雨量是划分干湿区的指标ꎬ我国干旱区㊁半干旱区㊁半湿润区的年降雨量划分上线分别为200㊁400和800mmꎬ年降雨量>800mm为湿润区[13]ꎮ除了年降雨量划分干湿区方法外ꎬ考虑水面年蒸发量换算干燥指数来判断干湿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12-14]ꎮ根据ȡ10ħ的天数与积温值㊁最暖月平均温度等指标ꎬ杨勤业等[12]将全国划分为11个温度带ꎬ分别为寒温带㊁中温带㊁暖温带㊁北亚热带㊁中亚热带㊁南亚热带㊁边缘热带㊁中热带㊁赤道热带㊁高原亚寒带及高原温带等ꎬ同时考虑年干燥指数㊁天然植被等指标划分4类干湿地区(图2)ꎮ在城市生态站建设过程中ꎬ要均衡布局㊁综合考虑雨热条件差异ꎬ建立不同雨热条件下的城市生态站ꎬ提高城市生态站网研究成果的指导性和全面性ꎮ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ꎬ地势西高东低ꎬ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ꎮ青藏高寒区平均海拔4500m左右ꎬ内蒙古高原㊁黄土高原㊁云贵高原㊁准噶尔盆地㊁四川盆地㊁塔里木盆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2000m间ꎬ东北平原㊁华北平原㊁长江中下游平原㊁辽东丘陵㊁山东丘陵㊁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m以下[11]ꎮ需要针对不同海拔地区ꎬ选择山地㊁高原㊁盆地㊁平原㊁丘陵等不同地形ꎬ以及河谷㊁滨江㊁沿海城市等不同地理位置ꎬ设立不同类型城市生态站ꎮ2 1 2㊀经济因素:按照经济发展梯度布局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ꎬ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支撑城市长期稳定发展的条件ꎮ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㊁中部㊁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ꎬ不同经济区的城市发展水平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需求不一样[15]ꎬ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ꎬ在合理布设经济发达城市㊁一般城市和欠发达城市生态站基础上ꎬ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城市ꎬ积累研究成果和建设经验ꎮ2 1 3㊀社会因素:按照城市区位价值布局首先ꎬ优先选择省会城市ꎬ在全国23个省㊁5个自治区的省会级城市以及4个直辖市进行站点布局ꎬ发挥对当地城市生态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ꎮ其次ꎬ重点加强城市群地区的城市生态站建设ꎮ城市群是我国城市集中发展的一个特点ꎬ要关注主要城市群生态建设(图3)ꎮ继续完善京津冀㊁长三角等城市群区域的城市生态站布局ꎬ加强东北㊁西北㊁西南㊁东南沿海等城市群地区的建站步伐ꎬ并在各城市群内进行多站点布局ꎬ为国家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空间建设管理提供生态基础数据和技术服务ꎮ55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㊀㊀注:A湿润区ꎻB半湿润区ꎻC半干旱区ꎻD干旱区ꎮ生态地理分区数据来源于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s://www.resdc.cn/data.aspx?DATAID=125)ꎮ图2㊀中国生态地理分区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制ꎮ图3㊀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2 2㊀按照省-市-县(城市规模大小)纵向布局城市规模也是设立城市生态站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ꎮ根据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21年底)ꎬ我国有293个地级市㊁977个市辖区㊁394个县级市㊁1301个县和117个自治县[16]ꎮ根据2020中国人口普查数据ꎬ在全国293个地级市及4个直辖市中ꎬ50万以下的小型城市85个ꎬ5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11个ꎬ100~500万的大型城市有80个ꎬ50~1000万的特大城市有14个ꎬ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有7个(含4个直辖市)ꎮ城市生态站建设除了关注特大㊁大型城市以外ꎬ还要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中小城市㊁县城乃至典型城镇开展定位观测研究ꎬ为中小城镇健康发展服务ꎮ65㊀第3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㊀㊀3㊀城市生态站观测站点布局设计根据«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技术规范»(LY/T2989-2018)要求ꎬ城市生态站需要设置站点和观测点ꎬ站点即主站和辅站ꎬ而观测点定义为在典型城市生态系统中为开展气象㊁大气㊁游憩康养环境㊁水文㊁水质㊁土壤㊁植物群落等方面的综合观测和研究设置的观测位点[17]ꎮ主站和辅站投入大ꎬ属于研究基础平台ꎬ能够获取的数据有限ꎬ真正能够回答科学问题的数据来自于数量充足的观测点ꎮ因此需要合理布局观测点ꎬ增强数据的系统性和代表性ꎮ城市生态系统的监测样地布局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ꎬ针对拟研究的生态环境问题或生态过程特点ꎬ可以按分层布点㊁按流域㊁按风向或按人类活动强度布点[5]ꎮ比如从北京城市中心向西北远郊方向ꎬ多点位连续测定地表臭氧浓度ꎬ以监测研究臭氧浓度的梯度变化[18]ꎮ本文同样基于梯度和代表性考虑ꎬ提出系统梯度布点㊁分类复合布点㊁区位特殊布点三种具有普适性和互补性的观测布点方法ꎬ使得每个城市生态站的观测站点布设ꎬ既考虑观测内容的需要ꎬ也兼顾城市森林㊁湿地㊁草地等多种生态空间类型ꎬ以及城乡环境梯度的变化等因素ꎮ3 1㊀系统梯度布点从市中心向城市郊区放射状系统布点ꎮ一般沿城市化梯度 十字形 或 米字形 设置轴线ꎬ沿轴线延长线的不同方向ꎬ等距离选择观测点ꎬ在城区内部至少有3个梯度ꎬ在城区外围至少有近郊和远郊两个梯度ꎮ例如广州城市生态站已建成以白云山主站点(梅花谷㊁麓湖)㊁越秀公园㊁海珠湿地公园㊁黄埔科学城体育公园㊁南沙滨海公园㊁浔峰山生态公园㊁马鞍山生态公园㊁花都湖湿地公园㊁石门国家森林公园9个长期定位观测站点及7个流动监测辅助站点ꎬ形成 一站多点 梯度分布的广州城市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ꎮ上海城市站在崇明岛观测点的基础上ꎬ增加了城区公园㊁外环和滨海的观测点ꎬ形成中心城区-近郊-远郊观测梯度[19]ꎮ3 2㊀分类复合布点在沿着城市化梯度系统布点时ꎬ由于城市是一个森林㊁湿地㊁草地㊁沙地㊁农田㊁街区等多种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ꎬ市域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较强ꎬ观测点的布设在生态系统类型上可能会有遗漏ꎮ本着能够反映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状况以及城市化梯度变化状况布点原则ꎬ要有目的地在森林㊁湿地㊁草地㊁沙地㊁农田㊁街区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布设观测点ꎬ以便于全面认识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ꎮ比如ꎬ美国巴尔的摩城市生态站在设置城市森林长期监测点时ꎬ结合不同土地利用权重及网格法ꎬ建立商业区㊁工业区㊁林地㊁单位㊁居住区㊁公园㊁交通㊁未利用地等8类样地[20]ꎮ3 3㊀区位特殊布点区位布点是关键区域布点ꎬ是对系统布点和分类布点的进一步补充ꎬ是基于城市的社会㊁经济㊁生态㊁文化发展背景等自然和人类活动特点考虑[5]ꎬ针对城市热点区㊁敏感区㊁重要区等特殊关键点布设观测点ꎬ服务于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和生态旅游的发展需求ꎬ增强生态感知的服务能力ꎬ比如旅游城市需要在人流量较多的景点设立观测点ꎮ4㊀展望4 1㊀城市生态站的理想数量和布局我国城市生态站布局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㊁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等因素ꎬ优先选择全国22个省㊁5个自治区㊁4个直辖市的省会级城市ꎬ发挥对当地城市生态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ꎬ需要建设31个城市生态站ꎻ在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珠三角㊁环渤海等主要城市群需加大布局密度ꎬ增加10个生态站ꎻ为服务中小城市生态建设ꎬ需按照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及气候带分区ꎬ选择山地㊁丘陵㊁平原㊁绿洲等不同类型城市设20个生态站ꎮ因此ꎬ总体上我国城市生态站建设数量达到61处比较理想(图4)ꎬ四大经济区域和三级阶梯的每个省㊁自治区至少有2处城市生态站(宁夏除外)ꎬ并且每个城市群均有城市生态站ꎬ各级城市规模数量也较为均衡ꎮ4 2㊀近期城市生态站建设十四五 时期ꎬ继续完善省会级城市布局ꎬ重点从东中西部㊁南北方㊁海拔高低㊁地貌类型㊁大中小规模㊁发展速度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ꎬ并75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图4㊀城市生态站理想布局图5㊀ 十四五 时期城市生态站建设布局图(参考«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方案(2023 2025年)»绘制)根据城市群发展战略ꎬ完善京津冀㊁长三角等城市群生态站布局ꎬ增强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均衡性和代表性ꎮ重点建设北京㊁石家庄㊁哈尔滨㊁呼和浩特㊁福州㊁厦门㊁南宁㊁昆明㊁贵阳㊁成都㊁武汉等省会级城市生态站ꎬ推进岳阳㊁吉林等中小城市的城市生态站建设ꎬ建议新建16个ꎬ使城市生态站的总量由2020年的18个ꎬ增加到34个(图5)ꎮ4 3㊀每个城市生态站的站点布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从2016年开始单独设立城市生态站ꎮ前期的上海㊁深圳㊁重庆等生态站是由传统的森林生态站改建ꎬ因此需要按照城市生态站的建设要求㊁观测指标持续完善ꎬ特别是要增加完善不同类型观测点的数量和空间布局ꎬ按照城乡梯度㊁涵盖多种绿色生态空间类型等要求加密布设观测点ꎬ增加观测内容ꎮ对于新建的城市生态站ꎬ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和需求ꎬ突出服务所在城市生态建设和市民美好生活的总体定位ꎬ科学布设观测站点ꎬ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ꎬ增加研究力量和完善团队人才结构ꎮ85㊀第3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我国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空间布局㊀㊀4 4㊀城市群地区生态站的协作研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色和重要方向ꎬ其生态建设需要有中国自己的科学理论和技术ꎮ目前城市群生态站只有珠江口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2个ꎬ京津冀㊁长三角两个城市群还没形成面向城市群的研究体系和布局ꎬ是传统意义上单类森林问题的研究ꎬ在研究内容和区域耦合上比较欠缺ꎬ所做的研究工作还未能体现城市群特色ꎬ需要加强城市群监测点布局㊁基础数据构建ꎬ以反映城市群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ꎮ4 5㊀城市生态站的研究力量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ꎬ城市生态站关注的重点是森林㊁湿地㊁草地等城市生态空间ꎬ需要生态站的人才队伍拥有森林㊁湿地㊁生态学㊁风景园林㊁动物学㊁昆虫学㊁社会学㊁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技能ꎬ因此生态站建设要尽量选择科研机构数量多㊁科研人员充沛的城市ꎬ并在后期不断强化生态站的技术力量ꎮ4 6㊀城市生态站的服务能力城市生态站既是一个科学研究站ꎬ也是一个科普教育㊁自然体验站ꎬ是一座城市生态建设的窗口ꎮ要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㊁绿色生态系统建设㊁居民生态福祉需求㊁森林感知服务㊁政府决策需求等开展针对性的研究[21]ꎬ提供接地气的理论㊁可落地的技术㊁易感知的服务ꎬ更多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ꎬ写在公众的心里ꎮ城市生态站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的八类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之一ꎬ是直接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美好生活的科学研究站ꎬ对于全面支撑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ꎬ随着城市生态站建设布局的不断完善ꎬ理论和技术成果的不断应用ꎬ将会为中国城镇化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ꎮ参考文献[1]GRIMMNBꎬGROVEJGꎬPICKETTSTAꎬetal.Integratedapproachestolong ̄termstudiesofurbanecologicalsystems:urbanecologicalsystemspresentmultiplechallengestoecologists:pervasivehumanimpactandextremeheterogeneityofcitiesꎬandtheneedtointegratesocialandecologicalapproachesꎬconceptsꎬandtheory[J].BioScienceꎬ2000ꎬ50(7):571-584.[2]MIRTLMꎬKRAUZEK.Developinganewstrategyforenvironmentalresearchꎬmonitoringandmanagement:theEuropeanLong ̄TermEcologicalResearchNetwork s(LTER ̄Europe)roleandperspectives[M]//ChmielewskiT.Natureconservationmanagement:fromideatopracticalresultsꎬ2007.[3]于贵瑞ꎬ何洪林ꎬ周玉科.大数据背景下的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ꎬ2018ꎬ33(8):832-837. [4]卢康宁ꎬ段经华ꎬ纪平ꎬ等.国内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发展概况[J].温带林业研究ꎬ2019ꎬ2(3):13-17. [5]王效科ꎬ欧阳志云ꎬ任玉芬ꎬ等.中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内容和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ꎬ2014ꎬ29(5):617-623. [6]刘国波ꎬ戎恺ꎬ唐力ꎬ等.深圳城市生态大数据智慧管理和服务平台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J].生态学报ꎬ2022ꎬ42(24):10051-10059.[7]王成.中国城市森林建设范围与研究尺度[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1ꎬ19(4):1-5.[8]国家林业局.«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 2020)»(修编版)[Z].2008. [9]王效科ꎬ欧阳志云ꎬ仁玉芬ꎬ等.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研究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ꎬ2009ꎬ24(8):928-935.[10]杜乐山ꎬ刘海燕ꎬ徐靖ꎬ等.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双向影响综述[J].生态科学ꎬ2017ꎬ36(6):233-240.[11]冯绳武ꎬ徐德馥ꎬ雷新彦.中国自然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1989.[12]杨勤业ꎬ郑度ꎬ吴绍洪.中国的生态地域系统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ꎬ2002ꎬ12(3):287-291.[13]赵宇铭ꎬ邱新法ꎬ朱晓晨ꎬ等.1971 2010年中国干湿区降雨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ꎬ2019ꎬ36(5):34-41. [14]惠庆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盛期气候带区的划分[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21ꎬ37(3):60-65.[15]李秉成.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ꎬ2006ꎬ20(2):1-6.[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ꎬ2022.[1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ꎬ等.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技术规范:LY/T2989 2018[S].北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ꎬ2018. [18]张红星ꎬ韩立建ꎬ任玉芬ꎬ等.北京城市与西北远郊地表臭氧浓度梯度移动监测研究[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18):6803-6815.[19]韩玉洁.基于叠置分析的上海城市森林长期定位观测网络布局[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2ꎬ20(2):85-90.[20]姜莎莎.城市森林结构与服务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以美国巴尔的摩为例[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ꎬ2022. [21]裴柏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及服务管理:以许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例[J].绿色科技ꎬ2020(9):132-134.95。
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建设标准
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标准
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标准是根据评估和科学需求制定的,旨在提供优质的研究条件,以支持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定位观测和研究。
以下是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标准的一些建议:
1. 选址和规模:研究站应选址于具有典型或重要生态系统的地区,面积应足够支持不同尺度的观测和研究,并具备良好的生态完整性。
2. 基础设施:研究站应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实验室、生物样本库、仓库、住宿和办公设施等,以满足研究人员的需求。
3. 观测和监测设施:研究站应配备现代化的观测和监测设施,包括气象站、水文站、遥感设备、生物采样设备等,以收集多源数据支持生态系统研究。
4. 研究设备:研究站应提供适用于不同研究目的的仪器和设备,如环境监测仪器、生态学调查工具、光谱仪、分析设备等,以促进研究的开展。
5. 数据管理系统:研究站应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系统,用于存储、整理和共享研究数据,以便其他研究人员能够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6. 人员支持:研究站应提供合适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支持,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定位观测和研究,并确保研究站的正常运行。
7. 安全和环保:研究站应遵守相关的安全和环保法规,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研究人员和生态系统的安全。
以上是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的一些建议,具体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制定。
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1.引言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是国家为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设立的重要项目。
申报该项目需要严格按照指南进行,本文将对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2.项目概述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建设一系列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站点,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项目主要包括站点选址、建设规划、设备配置以及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内容。
3.申报指南内容(1) 项目背景和意义:申报者需明确项目的背景和意义,阐述项目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契合度,以及项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2) 站点选址规划:申报者要对站点选址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
(3) 建设规划与设备配置:申报者需编制详细的建设规划,并合理配置所需设备和技术支持,确保观测研究站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4) 数据采集与分析:申报者应详细描述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利用观测数据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
(5) 经费预算和保障措施:申报者需合理预算项目经费,并提出保障措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稳定运行。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着重强调项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要求申报者充分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在我看来,这些要求都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相契合,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5. 总结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申报者应严格按照指南的要求进行申报工作。
理解和掌握这些指南,对于项目的申报和后续推进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申报指南需要申报者全面了解、严格遵守,并在实际申报工作中将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
㊀第21卷㊀第6期2023年12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1㊀No 6Dec 2023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李世东1㊀王㊀成2ꎬ3㊀孙振凯2ꎬ31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㊀北京㊀1007142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㊀北京㊀1000913㊀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㊀广东东莞㊀523109㊀收稿日期:2023-12-08∗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AFYBB2020ZB008)㊀第一作者:李世东(1966-)ꎬ男ꎬ博士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生态保护修复㊁林草发展战略㊁智慧林业等ꎮ㊀㊀㊀㊀㊀㊀E-mail:eastworld@sohu com摘要: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ꎬ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ꎬ城市群生态系统是城市群共同体协同发展的基础ꎬ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科学布局是城市群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础保障ꎮ文章在分析我国城市群时空发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ꎬ论述了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㊁发展演变㊁主要特点ꎬ并提出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布设原则㊁布设方法㊁布设措施㊁布设展望ꎬ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ꎮ关键词:城市群ꎻ生态系统ꎻ定位观测研究ꎻ空间布局DOI:10.12169/zgcsly.2023.12.08.0002EcosystemsinCityClusterandScience ̄basedLayoutofEcosystem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sinChinaLiShidong1㊀WangCheng2ꎬ3㊀SunZhenkai2ꎬ3(1 Depart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NationalForestryandGrasslandAdministrationꎬBeijing100714ꎬChinaꎻ2 ResearchInstituteofForestryꎬChineseAcademyofForestryꎬBeijing100091ꎬChinaꎻ3 GuangdongPearlRiverEstuaryCityClusterUrbanEcosystemNational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ꎬDongguan523109ꎬGuangdongꎬChina)Abstract:Citiesarethecentersofhumanactivities.Cityclustersaretheadvanceddevelopmentformofurbanizationꎬandthecityclusterecosystemisthefoundationforcityclustertoengagecoordinateddevelopment.Thescience ̄basedlayoutof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sofcityclusterecosystemisthebasicassuranceforthevirtuousdevelopmentofcityclusterecosystem.Afteranalyzingthespatio ̄temporaldevelopmentandcharacteristicsofcityclustersinChinaꎬthispaperdiscussesthedefinitionꎬevolutionꎬandmaincharacteristicsofcityclusterecosysteminChinaꎬandproposestheprinciplesꎬmethodsꎬmeasuresandprospectsofthelayoutof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sofcityclusterecosysteminChina.Thestudywouldprovideanimportantscientificbasisfordevelopingurban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buildingabeautifulChina.Keywords:cityclusterꎻecosystemꎻpositioningobservationandresearchꎻspatiallayout㊀㊀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ꎮ2022年6月29日ꎬ联合国人居署(UN ̄Habitat)发布了«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WorldCitiesReport2022:EnvisagingtheFutureofCities)[1]ꎬ报告表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明:2021年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6%ꎬ到2050年ꎬ预计将增长至68%ꎻ城市的人口随着出生率的增长仍然保持着自然增长ꎬ尤其是在低收入国家ꎬ许多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上升速度减缓ꎮ报告的结论显示 城市将持久存在ꎬ人类的未来仍然是在城市 ꎮ我国城镇化率在2022年末已达到65 22%[2]ꎬ低于美国(83 08%)和欧洲(75 33%)ꎬ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的趋势仍将持续ꎮ在城市发展中ꎬ随着城市个体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数量不断增加ꎬ城市的发展形态也发生了变化ꎬ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城市群ꎮ城市群是由多个生态㊁经济㊁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逐渐发展聚合而来ꎬ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ꎮ城市群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其1961年发表的«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中第一次明确提出[3]ꎬ1983年引入到中国ꎬ相关研究也受到重视ꎬ城市群从而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关注的重要形态[3-4]ꎬ在我国形成了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珠三角等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城市群ꎬ近年来更是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ꎮ但是这其中引发的大气污染㊁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ꎬ城市群尺度上维持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成为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ꎮ城市群生态系统是城市群良性发展的生态基础㊁解决城市居民需求的重要条件㊁促进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ꎮ2002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环境科学»将城市生态系统定义为 以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为中心的ꎬ由居民与城市环境组成的自然㊁社会㊁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5]ꎮ城市群生态系统则是在城市生态系统基础之上ꎬ通过城市间物流㊁人流和能流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复合生态系统[6]ꎮ2018年ꎬ原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 2025年)»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群任务[7]ꎬ主张在城市群尺度上构建和修复森林㊁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ꎮ目前各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注重城市群地区生态系统结构优化ꎬ增强连续性㊁整体性ꎬ有力推动了城市群生态系统建设良性发展ꎮ开展城市群尺度上的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对支撑城市群生态建设非常重要ꎮ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城市群生态站)科学布局是城市群生态系统良性发展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优良生态环境需求的基础保障ꎮ目前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建设的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包括长株潭和珠江口2个城市群生态站ꎬ而国家科技部负责组织建设的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包括长三角㊁粤港澳大湾区㊁京津冀3个面向城市群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站[8]ꎮ但是目前关于城市群生态站布局和建设的技术方法文献还较为有限ꎬ本文拟在梳理我国城市群发展特点基础上ꎬ重点提出城市群生态站的布设技术和方法ꎬ以期为我国城市群生态站建设提供支撑ꎮ1㊀我国城市群的时空发展概况及其特点1 1㊀我国城市群的时空发展概况1)由城市到城市群ꎮ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ꎬ尽管是我国城市缓慢曲折发展时期ꎬ但是也发展出了城市比较密集的地区[3]ꎮ1949年ꎬ新中国刚成立时ꎬ全国仅有城市132个ꎬ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0 64%[9]ꎮ到1960年ꎬ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发展到19 75%ꎬ由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ꎬ一直到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均未超过1960年ꎮ即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ꎬ我国也发展出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ꎬ并且戈特曼在其«全球大都市带(城市群)体系»文章中将该区作为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3]ꎮ1978年ꎬ尽管上海的城市化率在全国仅排名第三ꎬ小于北京和天津[10]ꎬ但也初步具备了城市群的空间形态和主要内核ꎮ2)由一个城市群到多个城市群ꎮ我国城市群的正式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㊁珠三角㊁环渤海等经济区的提出和布局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ꎬ形成了京津冀㊁长江三角洲㊁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ꎮ到2006年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3]ꎬ首次明确了我国的城镇化要走城市群发展道路ꎬ城市群得到快速发展ꎮ46㊀第6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㊀㊀3)由多个城市群到全国科学布局全覆盖ꎮ在全国城镇化发展背景下ꎬ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ꎬ发展相对滞后ꎮ针对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ꎬ早在2011年ꎬ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构建 两横三纵 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11]ꎬ以均衡城镇化发展ꎬ而关于城市群发展的具体要求为:推进环渤海㊁长江三角洲㊁珠江三角洲3个地区的优化开发ꎬ形成3个特大城市群ꎻ推进哈长㊁江淮㊁海峡西岸㊁中原㊁长江中游㊁北部湾㊁成渝㊁关中 天水等18个地区的重点开发ꎬ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也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为基础[3]ꎬ继续优化提升东部地区京津冀㊁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ꎬ加快培育成渝㊁中原㊁长江中游等中西部地区城市群ꎮ2021年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继续提出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12]ꎬ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ꎬ发展壮大城市群ꎬ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ꎬ形成疏密有致㊁分工协作㊁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ꎬ在全国布局建设19个城市群ꎮ同时提出优化提升京津冀㊁长三角㊁珠三角㊁成渝㊁长江中游等城市群ꎬ发展壮大山东半岛㊁粤闽浙沿海㊁中原㊁关中平原㊁北部湾等城市群ꎬ培育发展哈长㊁辽中南㊁山西中部㊁黔中㊁滇中㊁呼包鄂榆㊁兰州 西宁㊁宁夏沿黄㊁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图1)ꎮ注:中国地图来源于自然资源部ꎻ审图号:GS(2019)1831号ꎮ图1㊀中国城市群空间演变格局1 2㊀我国城市群的结构特点根据我国各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ꎬ按照城市群中心(核心)城市和副中心(极)城市布局特点ꎬ可以将城市群划分为一核多极㊁双核多极和多核多级3种类型(图2㊁表1)ꎮ1)一核多极ꎮ是指核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占有主导地位和作用ꎬ具有极强的带动辐射功能[2]ꎬ主要有京津冀城市群㊁粤闽浙沿海城市群㊁中原城市群㊁关中平原城市群㊁北部湾城市群㊁山西中部城市群㊁呼包鄂榆城市群㊁黔中城市群㊁滇中城市群㊁宁夏沿黄城市群㊁天山北坡城市群11个城市群ꎮ56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图2㊀中国城市群发展布局类型表1㊀中国城市群发展布局城市结构类型序号类型㊀名称㊀核心㊀㊀多极㊀㊀㊀参考文件1一核多极京津冀北京天津㊁石家庄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粤闽浙沿海福州泉州㊁厦门㊁温州等暂无3中原郑州洛阳㊁开封等«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4关中平原西安咸阳㊁渭南㊁宝鸡等«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5北部湾南宁北海㊁防城港等«北部湾城市群建设 十四五 实施方案»6山西中部太原晋中㊁忻州㊁吕梁㊁阳泉等«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 2035年)»7呼包鄂榆呼和浩特包头㊁鄂尔多斯㊁榆林等«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8黔中贵阳遵义㊁毕节㊁安顺㊁凯里等«黔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规划»9滇中昆明曲靖㊁玉溪㊁楚雄㊁蒙自等«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10宁夏沿黄银川固原㊁中卫㊁石嘴山等«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 2035年)»11天山北坡乌鲁木齐石河子㊁克拉玛依㊁伊犁等«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规划(2017 2030)»12双核多极成渝重庆㊁成都绵阳㊁乐山㊁宜宾㊁南充等«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13山东半岛济南㊁青岛烟台㊁威海等«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 2035年)»14辽中南沈阳㊁大连鞍山㊁抚顺㊁葫芦岛等«辽中南城市群发展规划»15哈长哈尔滨㊁长春齐齐哈尔㊁牡丹江㊁延边等«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16兰州-西宁兰州㊁西宁白银㊁定西㊁海东等«兰州 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17多核多极长三角上海㊁南京㊁杭州合肥㊁宁波㊁无锡㊁苏州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18珠三角香港㊁广州㊁深圳东莞㊁佛山㊁珠海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19长江中游武汉㊁长沙㊁南昌宜昌㊁岳阳㊁株洲㊁九江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十四五 实施方案»㊀㊀2)双核多极ꎮ是指城市群有2个城市规模和吸引能力方面相差无几的核心城市ꎬ共同起到辐射带动作用ꎬ主要有成渝城市群㊁山东半岛城市群㊁辽中南城市群㊁哈长城市群㊁兰州 西宁城市群5个城市群ꎮ3)多核多极ꎮ是指城市群中有3个及以上核心城市ꎬ各核心城市发展较为平衡ꎬ主要有长三角城市群㊁珠三角城市群㊁长江中游城市群3个城市群ꎮ2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演变及其特点2 1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森林㊁湿地㊁草地㊁沙地㊁农田㊁街区等多种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8]ꎬ具有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镶嵌㊁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相互影响的复杂性[13]ꎮ城市群是多个生态㊁经济㊁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的聚合体ꎬ从空间上来看ꎬ城市群生态系统是城市群范围内所有城市生态系统的集合ꎻ从生态上来看ꎬ城市群地区一般会处于同一个山系㊁同一个流域[14]ꎬ城市群生态系统也是各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ꎬ即包括城市群森林生态系统㊁城市群草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湿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沙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农田生态系统㊁城市群街区生态系统等ꎮ2 2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1)由城市森林到城市群森林ꎮ城市森林的提法源于美国和加拿大ꎬ最早出现于1962年美国政府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ꎬ是指城区及其周边所有森林㊁树木及其相关植被[15]ꎮ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引入城市森林相关概念ꎬ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ꎬ城市森林建设逐渐受到重视ꎮ2004年ꎬ全国绿化委员会㊁原国家林业局启动了 国家森林城市 创建活66㊀第6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㊀㊀动ꎬ开创了科学推动和提倡以城市森林为主的城市生态建设模式[16]ꎮ建设森林城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新需求ꎬ契合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生态建设的新趋势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ꎬ搞好城市内绿化ꎬ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ꎮ搞好城市周边绿化ꎬ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ꎻ搞好城市群绿化㊁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 [17]ꎮ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 2025年)»ꎬ在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基础上ꎬ首次提出森林城市群建设ꎬ要求依托河流㊁湖泊㊁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ꎬ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ꎮ城市森林在建成区㊁郊区㊁市域行政区及城市群等不同管理范围尺度的建设已经全面铺展开来[13]ꎮ2)由城市群森林到城市群生态ꎮ我国生态类型多样ꎬ森林㊁湿地㊁草原㊁荒漠㊁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ꎮ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ꎬ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增长ꎬ由关注城市群森林到关注城市群生态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生态空间进行了归纳ꎬ包括天然草地㊁林地㊁湿地㊁水库水面㊁河流水面㊁湖泊水面等绿色生态空间ꎬ以及荒草地㊁沙地㊁盐碱地㊁高原荒漠等其他生态空间ꎮ城市群的每个城市在政治㊁经济上相对独立ꎬ但生态环境问题没有行政边界ꎬ传统上每个城市单打独斗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ꎬ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环境污染㊁生态系统破碎化㊁生物多样性威胁等问题ꎬ需要跨城市解决城市的污染㊁生态㊁文化等问题和需求[14ꎬ18]ꎮ而城市群作为一种跨区域的合作模式ꎬ早已开展了生态协同建设ꎬ比如为了遏制京津地区沙尘暴灾害ꎬ改善生态环境ꎬ我国于2000年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ꎬ在2012年又启动了工程二期ꎬ涉及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山西㊁内蒙古等省(区㊁市)[19]ꎬ从工程治理范围上已经是城市群内部和之间的生态协同建设ꎮ3)由城市群生态到城市群生态系统ꎮ随着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ꎬ以及人们科学意识的提高ꎬ从中央到地方ꎬ逐步认识到城市群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上升到生态系统的高度ꎬ进行城市群生态系统的系统治理ꎮ特别是2017年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提出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ꎮ2021年全国 两会 期间ꎬ习近平强调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ꎬ这里要加一个 沙 字 ꎮ2021年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ꎬ明确了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的指导思想[20]ꎮ2016年以来ꎬ我国陆续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 山水工程 )ꎬ2022年ꎬ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 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ꎬ向世界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㊁中国方案ꎮ但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 2035年)»指出[21]ꎬ尽管我们持续推进了大规模国土绿化㊁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㊁防沙治沙㊁水土保持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ꎬ并取得了显著成效ꎬ但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ꎬ对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够ꎬ落实整体保护㊁系统修复㊁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ꎮ城市群作为能源㊁资源和利益共同体ꎬ在国家战略政策背景下ꎬ更应该全面贯彻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理念ꎬ将城市群生态系统看作是内外衔接的一个整体ꎬ统筹保护和修复ꎮ2 3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1)大尺度ꎮ城市群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空间体量大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19个城市群ꎬ按面积排名前6的城市群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㊁哈长城市群㊁粤闽浙沿海城市群㊁成渝城市群㊁中原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ꎬ其中京津冀城市群面积为21 9万km2[22]ꎬ大于北美的大多数世界级城市群ꎮ同时ꎬ这些城市群往往处在同一个流域或者盆地ꎬ在生态上具有很强的整体性ꎮ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是一个大尺度的区域生态系统ꎮ2)优势互补ꎮ城市群不只是简单的城市集合体ꎬ 群 的概念蕴含着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相互整合和协同ꎬ进而产生 1+1>2 的聚合效应[23]ꎮ除了经济互补ꎬ城市群大尺度地域带来76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的更加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ꎬ使得城市群地区很容易同时拥有山川㊁大江大河㊁平原丘陵㊁海洋等自然资源ꎬ城市群内部生态资源更容易互补和自足ꎮ3)复合叠加ꎮ同样由于城市群集中连片发展ꎬ有些生态问题会呈现出复合叠加的特点ꎬ比如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张ꎬ压缩了生态用地空间ꎬ造成区域城市热岛效应更加严重ꎻ大量的地下水使用ꎬ导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ꎻ从上而下的水环境污染ꎬ下游河段水质越来越差ꎻ颗粒物㊁有毒气体等大气环境污染由于空气扩散也容易复合叠加[4]ꎮ3㊀我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点布设3 1㊀布设现状根据«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方案(2023 2025年)»ꎬ截至2022年ꎬ已有22个城市生态站纳入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体系ꎬ其中有2个城市群生态站ꎬ即珠江口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ꎮ尽管大部分城市群地区均有城市站建设ꎬ仍有呼包鄂榆城市群㊁哈长城市群㊁黔中城市群㊁滇中城市群㊁北部湾城市群5个城市群未有城市站建设[5]ꎮ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的一个主要特色和趋势ꎬ也是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区域ꎬ加强城市群生态系统状况的定位观测研究尤为必要ꎬ需要结合省会城市㊁典型中小城市生态站建设ꎬ完善城市群生态站点布局ꎬ强化城市群基础数据构建ꎬ以反映城市群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ꎬ并为提升城市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㊁多样性和持续性提供依据ꎮ3 2㊀布设原则1)遵循城市生态站观测点布局方法ꎮ对于城市生态站的观测点布局ꎬ李世东等[8]提出了3种具有普适性和互补性的观测布点方法ꎬ即系统梯度布点㊁分类复合布点㊁区位特殊布点ꎬ适用于每个城市生态站所在城市生态系统观测站点布局ꎬ同样也适用于城市群生态站的主站和辅站观测点布局ꎬ此时可以将城市群作为一个大号的城市ꎮ按照系统梯度布点ꎬ有 十字形 和 米字形 布局2种方式ꎬ其中 十字形 至少布设17个观测点ꎬ 米字形 至少布设33个观测点(图3)ꎮ图3㊀城市生态站观测点 十字形 和 米字形 布局㊀㊀2)统筹城市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ꎮ城市群生态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放大的城市生态系统ꎬ其内部也是包含着森林㊁湿地㊁草地㊁沙地㊁农田㊁街区等多种类型生态系统ꎬ每类生态系统都要进行科学布点ꎮ如果某一类生态系统在城市群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ꎬ比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ꎬ假设城市群生态站主站位置在平原区ꎬ其观测点并没有落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ꎬ那么从城市群生态系统整体性考虑ꎬ需要在该生态系统类型中重点布设观测点ꎬ这跟城市生态站观测点布局方法分类复合布点 理念相同ꎮ3)兼顾城市群的个性化特点ꎮ城市群既有共性ꎬ每个城市群又有其鲜明的个性ꎬ特别是城市群往往包括多个城市ꎬ除了在主要城市设置主站和辅站外ꎬ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中小型城市ꎬ或者特殊的生态环境㊁旅游风景区等地点ꎬ也要考虑纳入观测点布局系统ꎬ这跟城市生态站观测点布局方法 区位特殊布点 理念相同ꎮ86㊀第6期㊀李世东㊀王㊀成㊀孙振凯:中国城市群生态系统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站点的科学布局㊀㊀3 3㊀布设方法3 3 1㊀新建城市群生态站1)一主多辅多点ꎮ 一主多辅多点 式城市群站点布局ꎬ即设置一个主站ꎬ多个辅站ꎬ若干个观测点ꎮ主站适宜选择科研机构数量多㊁科研人员充沛的核心城市ꎬ辅站应根据城市群的城市空间布局ꎬ选择自然㊁社会㊁经济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城市ꎬ辅站应安排有长期合作的机构单位ꎬ以已经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的单位优先ꎮ 一主多辅多点 式布局适用于一核多极㊁多核多极城市群ꎮ2)双主多辅多点ꎮ 双主多辅多点 式城市群站点布局ꎬ即设置两个主站ꎬ多个辅站ꎬ若干个观测点ꎮ主站和辅站的设置要求跟 一主多辅多点 式布局一致ꎮ在城市群核心城市均建有城市生态站的条件下ꎬ比较适宜建设 双主多辅多点 式城市群站ꎬ有利于统筹现有生态站建设资源ꎬ集合监测数据成果提供区域性生态服务ꎮ 双主多辅多点 式布局适用于双核多极㊁多核多极城市群ꎮ3 3 2㊀已建城市群生态站1)已建一个城市生态站的城市群ꎮ截至2022年ꎬ我国有10个城市群已经建设了1个城市生态站ꎬ分别为宁夏沿黄城市群(银川站)㊁天山北坡城市群(乌鲁木齐站)㊁成渝城市群(重庆站)㊁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站)㊁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站)㊁中原城市群(郑州站)㊁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温州站)㊁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站)㊁辽中南城市群(沈阳站)㊁兰州 西宁城市群(西宁站)ꎮ在后续的城市群生态站建设中ꎬ需要依托省会城市㊁中小典型城市补充建设城市站ꎬ明确主辅站ꎬ均衡布局观测点ꎮ2)已建多个城市生态站的城市群ꎮ截至2022年ꎬ我国有3个城市群建设了2个及以上城市站ꎬ分别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站㊁扬州站㊁杭州站㊁合肥站)㊁珠三角城市群(深圳站㊁珠江口城市群站㊁广州站)㊁京津冀城市群(雄安站㊁北京站)ꎬ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建设了珠江口城市群站ꎬ另外两个城市群需要在城市群生态站建设过程中明确主辅站ꎬ补充并合理布局观测点ꎮ3)已建城市群生态站的城市群ꎮ截至2022年ꎬ我国有2个城市群已建设了城市群生态站ꎬ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站)㊁珠三角城市群(珠江口城市群站)ꎮ由于两个城市群均是多核多极型城市群ꎬ涉及范围大㊁重点城市多ꎬ需要进一步科学布局补充辅站点ꎬ提升城市群生态站监测区域代表性和科学性ꎮ3 4㊀布设措施1)城市联合ꎮ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ꎬ利用各方的金融经济优势ꎬ把申请到的经费放到生态站统筹使用ꎬ与其他城市已有的生态站做好合作ꎬ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ꎬ共同参与课题研究ꎬ互相学习交流ꎬ为城市群及其各个城市提供服务ꎮ2)专业耦合ꎮ城市群生态站研究的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ꎬ需要加强林业㊁草原㊁湿地㊁荒漠㊁生物㊁农业㊁城市等多个专业的合作ꎬ以及多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ꎬ逐步增加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比例ꎮ3)部门聚合ꎮ即多个部门做好协作ꎬ比如林草㊁气象㊁水利㊁国土㊁环境㊁城建㊁科技等ꎬ各个部门都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开展了一些监测和预报工作ꎬ可以通过数据共享等共同提高观测研究水平ꎮ4)上下配合ꎮ城市群生态站涉及国家㊁地方㊁城市㊁街区等多个层次ꎬ在生态站规划建设㊁运行管理㊁经费来源等方面ꎬ需要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一协调下ꎬ互相配合完成各项任务ꎮ3 5㊀布设展望根据我国城市群发展趋势ꎬ结合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规划ꎬ城市群生态站的建设进度大体上可以分3个阶段:1)到2025年ꎬ全国19个城市群中ꎬ建设50%左右的城市群生态站ꎬ长三角㊁珠三角㊁京津冀等重点城市群全覆盖(图4)ꎮ2)到2030年ꎬ争取完成100%的城市群生态站建设ꎬ即建设19个城市群生态站ꎮ3)到2035年ꎬ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ꎬ城市群生态站建设水平和影响力显著提高ꎬ使得部分城市群生态站全国领先ꎬ1~2个城市群生态站全球领先ꎮ96。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 FLUX)的建设和发展
观测获取了中国典型的森林 、草地 、湿
地 、农 田和湖泊等十几种不同陆地生态
域 的 生态 系统类 型 和 区域的代表性 , 并继续 成部分 ,并带动了中国区域通量观测事 业 的蓬 勃发 展。 自 2 0 0 2年始 建至 今 ,
C ia L hnF UX先后组织了 5 次通量观测技
系统的 C , H 等温室气体交换的长 O 、C
顾了生态系统类型的完整性和区域代表
性 ,以
及 研
究 工
支 和区域 碳平衡 பைடு நூலகம்供 了重要 的基础数 据。 C ia L hn F UX的建立和发展引起了
国际通量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国际通量
多科研机构和大学院校也相继建立了一 批通量观测站 , 极大地增强了中国通量 观测研究的力度。 0 5 1 月3 2 0 年 1 O日, 由
理 、历 史变化过程 、未来 变化趋势 以及
合理的人类调控 管理措施 ,不仅是全球
。
而分别于 19 9 2年和 19 年 出台的 97
《联 国 气 候 变 化 框 架 公 约 》 合
依托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重大 计划 “ 中国陆地和近 海生态系统碳 收支
(N C C U F C )和 《 京都议定书)则是国 ) 际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资源及保障人类
生态系统碳水通量模型模拟等方面取得 了一系列重要进 展。通过近 4年的连续
架进行 了热烈地 讨论 , 并初步形成共识 。
今后 的发 展 中 ,
C ia L hn F UX将在地球 系统 科学 框 架的 指导 下, 合理布局和增加观
测 站 点的 数 量 ,提高
C ia LUX在中国区 hn F
生态系统长期联网观测研究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现状与存在
1、生态系统长期联网观测研究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必要性: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迅速增减、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在全球范围内使得生态系统退化及生存环境的恶化,造成毁林、荒漠化、洪涝灾害、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物种的消失,甚至绝灭等一系列十分严重的生态灾害,这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
目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和拳绣规模的长期合作才能完成。
另外,由于生态系统的变化是多要素和多过程耦合的负载过程,紧紧依靠短期的试验和观测,许多现象往往难以发现,也难以判断生态系统的变化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需要建立长期的动态观测。
为了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变化状况进行监测,进而寻求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方法,一些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或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建立了以监测和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为目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或研究网络,共同构成了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
(2)国际现状:国际上著名的生态系统观测观测研究网络包括:国际陆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TEMS)、全球陆地气候观测系统(GT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通量观测网(FLUXNET)、国际稳定同位素观测网络(BASIN)等。
建立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目的在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理解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模式及其演变过程。
具体包括:a:从生态学角度上,了解各类生态系统在不同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
b:把网络各个站的长期观测研究和理论发展信息进行整合集成,进而总结出朴实的生态学知识。
C:创建详细全面的数据库可以向所有的科研团体开放。
D:为后代留下一项长期全面观测和实验数据、极丰富的样品和物种标本遗产。
(3)国内现状:经建成的生态系统网络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FERN)、中国农业肥料实验研究网络、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国荒漠化监测网络、中国农业环境监测网络、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网络、中国海洋观测系统、中国七大水系的水文水质监测网、国家海洋污染监测网、中国酸雨监测网和中国地下水质监测网。
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建设标准
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标准摘要:一、引言二、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意义三、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标准1.选址标准2.观测设备标准3.数据管理标准4.人员配备标准四、建设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步骤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科学家们需要建立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这些研究站可以提供长期、连续的观测数据,为科学家们研究陆地生态系统提供重要依据。
二、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意义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对于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些研究站,科学家们可以实时观测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这些研究站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三、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标准要建设一个成功的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需要遵循一定的建设标准。
1.选址标准研究站的选址应当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所研究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
此外,选址还应当考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等因素。
2.观测设备标准观测设备是研究站的核心部分,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观测内容选择合适的设备。
设备应当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3.数据管理标准数据管理是研究站的重要环节。
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存储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人员配备标准研究站的人员配备应当根据研究任务和设备需求合理配置。
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的维护和数据的处理,同时还需要有科研人员进行观测和研究。
四、建设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步骤建设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步骤可以分为:选址、购置设备、安装设备、招聘人员、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开始观测和研究等。
五、结论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选址、设备、数据管理和人员等多方面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13, 3, 129-134/10.12677/aep.2013.35022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3 (/journal/aep.html)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Ecosystem Observation Station*Zhirui Wang, Ji Wang, Xiongfei CaiAcademy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Email: 2427486213@Received: Nov. 4th, 2013; revised: Nov. 24th, 2013; accepted: Nov. 30th, 2013Copyright © 2013 Zhirui Wang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 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 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3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Zhirui Wang et al. All Copyright © 2013 are guarded by lo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Abstract: After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along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global economy. In order to solve the worse and wor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implemented a number of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programs. The US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the United Kingdom Environmental Change Network and the Chinese Ecological Research Net- work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national networks. Chinese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CERN) was establish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88. It consists of forty-two field research stations, five disciplinary centers and a synthesis center at present. CERN has become a major base for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lobal ec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s.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constructional circumstance of the three important networks. By 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in building ecological networks, the article sums up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CERN) and puts up some suggestions. Finally, on the one hand, the author hopes to increase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wishes to promote the devel- op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Keywords: Ecosystem; Ecological Station; Observation; Network国内外生态系统观测站建设进展*王志瑞,王济,蔡雄飞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Email: 2427486213@收稿日期:2013年11月4日;修回日期:2013年11月24日;录用日期:2013年11月30日摘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国际上先后实施了多个生态系统长期研究计划。
其中,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LTER)、英国环境变化网(ECN)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国家网络。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于1988年由中科院组建,现由代表不同生态系统的42个生态站、5个分中心和1个综合中心组成。
CERN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生态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及国际生态监测与研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这三大网络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概述,借鉴国外生态网络建设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一方面希望增加公众对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了解,另一方面,希望促进生态保护的发展。
*基金项目: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专项资金(黔科合人字(2011)14号);贵州省2012年度省科学技术厅、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基金黔科合J字LKS[2012]27号;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联合资助。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站;观测;网络1. 引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
如何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在经济发展中的健康演变,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同时也已经成为政治家和广大民众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和经济问题。
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一方面受全球自然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人为活动的破坏。
人类必需科学地认知在全球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双重影响下的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过程与机制,预测其变化趋势,进而实施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以维持对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适宜的环境[1]。
生态学家很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系统变化研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资金、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实验人员变动的影响,而没有真正开展生态系统的观测研究[2]。
1988年9月18~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联邦德国联合在联邦德国召开了题为“长期生态研究:全球性前景”的国际学术会议[3]。
之后,国际上出现了多个大规模的生态系统长期研究计划,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也建立了长期生态观测网络,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稳定的投入,推动了生态系统长期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4-6]。
到目前为止,由国家、区域或重大项目支持的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网络共有90多个。
全球尺度的生态观测网络有: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和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等。
国家尺度的生态观测网络有: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计划(LTER)、英国环境变化网(ECN)、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加拿大生态监测与分析网络(EMAN)等;区域尺度的生态观测网络有:泛美全球变化研究所(IAI)、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N-RICH)、热带雨林多样性监测网络(CTFS network)等;其中,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LTER)、英国环境变化网(ECN)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并称世界三大国家网络[5,7]。
国内的生态观测网络主要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以及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野外观测试验站等。
2. 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2.1. 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The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Network, LTER)1980年,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启动,生物系统和资源部(BSR)提供资助,成立了长期生态研究计划(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 LTER)[8],旨在通过各站点对长期生态过程、机理和效应的研究,促进科学家、政府和社会对保护和管理国家生态系统及其生态服务的认识。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尺度乃至洲际尺度的长期生态研究网络[9]。
事实上,美国的长期生态学研究开始于1976年。
1976年,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生物系统和资源部就开始着手组建专门的长期生态研究网络,并在1979年最终从原有的生态站中筛选了6个,组成了今天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的雏形,当时的研究经费只有1100万美元[10]。
回顾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以10年为单位进行划分。
在成立后的十年多的努力中,美国的野外生态定位站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发展,1991年,南极站正式作为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的第18个站,这18个站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