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空间角的常用方法共27页文档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一、基础知识1.异面直线所成角设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θ,则cos θ=|a ·b ||a ||b |❶, 其中a ,b 分别是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如图所示,设l 为平面α的斜线,l ∩α=A ,a 为l 的方向向量,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φ为l 与α所成的角,则sin φ=|cos 〈a ,n 〉|=|a ·n ||a ||n |❷.3.二面角(1)若AB ,CD 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平面内与棱l 垂直的异面直线,则二面角(或其补角)的大小就是向量AB ―→与CD ―→的夹角,如图(1).(2)平面α与β相交于直线l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1,平面β的法向量为n 2,〈n 1,n 2〉=θ,则二面角α l β为θ或π-θ.设二面角大小为φ,则|cos φ|=|cos θ|=|n 1·n 2||n 1||n 2|❸,如图(2)(3).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锐角或直角,而不共线的向量的夹角为(0,π),所以公式中要加绝对值.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为⎣⎡⎦⎤0,π2,而向量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0,π],所以公式中要加绝对值.利用公式与二面角的平面角时,要注意〈n 1,n 2〉与二面角大小的关系,是相等还是互补,需要结合图形进行判断.二、常用结论解空间角最值问题时往往会用到最小角定理 cos θ=cos θ1cos θ2.如图,若OA 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O 为斜足,OB 为OA 在平面α内的射影,OC 为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其中θ为OA 与OC 所成的角,θ1为OA 与OB 所成的角,即线面角,θ2为OB 与OC 所成的角,那么cos θ=cos θ1cos θ2. 考点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典例精析]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 A ⊥底面ABC ,∠BAC =90°.点D ,E ,N 分别为棱P A ,PC ,BC 的中点,M 是线段AD 的中点,P A =AC =4,AB =2.(1)求证:MN ∥平面BDE ;(2)已知点H 在棱P A 上,且直线NH 与直线B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721,求线段AH 的长.[解] 由题意知,AB ,AC ,AP 两两垂直,故以A 为原点,分别以AB ―→,AC ―→,AP ―→方向为x 轴、y 轴、z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可得A (0,0,0),B (2,0,0),C (0,4,0),P (0,0,4),D (0,0,2),E (0,2,2),M (0,0,1),N (1,2,0).(1)证明:DE ―→=(0,2,0),DB ―→=(2,0,-2). 设n =(x ,y ,z )为平面BDE 的法向量, 则⎩⎪⎨⎪⎧n ·DE ―→=0,n ·DB ―→=0,即⎩⎪⎨⎪⎧2y =0,2x -2z =0.不妨取z =1,可得n =(1,0,1). 又MN ―→=(1,2,-1),可得MN ―→·n =0. 因为MN ⊄平面BDE ,所以MN ∥平面BDE .(2)依题意,设AH =h (0≤h ≤4),则H (0,0,h ), 进而可得NH ―→=(-1,-2,h ), BE ―→=(-2,2,2). 由已知,得|cos 〈NH ―→,BE ―→〉|=|NH ―→·BE ―→||NH ―→||BE ―→|=|2h -2|h 2+5×23=721,整理得10h 2-21h +8=0,解得h =85或h =12.所以线段AH 的长为85或12.[解题技法]用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1)选择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确定异面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从而确定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 (3)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求出向量夹角的余弦值;(4)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等于两向量夹角余弦值的绝对值.[提醒] 注意向量的夹角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区别:当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时,此夹角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当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为钝角时,其补角才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题组训练]1.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底面ABC ,AB =BC =AA 1,∠ABC =90°,点E ,F 分别是棱AB ,BB 1的中点,则直线EF 和BC 1所成的角是( )A .30°B .45°C .60°D .90°解析:选C 以B 为坐标原点,以BC 为x 轴,BA 为y 轴,BB 1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AB =BC =AA 1=2,则C 1(2,0,2),E (0,1,0),F (0,0,1),∴EF ―→=(0,-1,1),BC 1―→=(2,0,2),∴EF ―→·BC 1―→=2,∴cos 〈EF ―→,BC 1―→〉=22×22=12,则EF 和BC 1所成的角是60°,故选C.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平面ABCD ,底面ABCD 是菱形,AB =2,∠BAD =60°.(1)求证:BD ⊥平面P AC ;(2)若P A =AB ,求PB 与AC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 是菱形, 所以AC ⊥BD .因为P 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 所以P A ⊥BD .又因为AC ∩P A =A ,所以BD ⊥平面P AC . (2)设AC ∩BD =O .因为∠BAD =60°,P A =AB =2, 所以BO =1,AO =CO = 3.如图,以O 为坐标原点,射线OB ,OC 分别为x 轴,y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则P (0,-3,2),A (0,-3,0),B (1,0,0),C (0,3,0), 所以PB ―→=(1,3,-2),AC ―→=(0,23,0). 设PB 与AC 所成角为θ,则cos θ=|PB ―→·AC ―→||PB ―→||AC ―→|=622×23=64.即PB 与A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64. 考点二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典例精析](2019·合肥一检)如图,在多面体ABCDEF 中,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F ⊥平面ABCD ,DE ⊥平面ABCD ,BF =DE ,M 为棱AE 的中点.(1)求证:平面BDM ∥平面EFC ;(2)若DE =2AB ,求直线AE 与平面BDM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证明:连接AC 交BD 于点N ,连接MN , 则N 为AC 的中点,又M 为AE 的中点,∴MN ∥EC . ∵MN ⊄平面EFC ,EC ⊂平面EFC , ∴MN ∥平面EFC .∵BF ,DE 都与平面ABCD 垂直,∴BF ∥DE . ∵BF =DE ,∴四边形BDEF 为平行四边形,∴BD ∥EF . ∵BD ⊄平面EFC ,EF ⊂平面EFC , ∴BD ∥平面EFC .又MN ∩BD =N ,∴平面BDM ∥平面EFC . (2)∵DE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DA ,DC ,DE 两两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 设AB =2,则DE =4,从而D (0,0,0),B (2,2,0),M (1,0,2),A (2,0,0),E (0,0,4),∴DB ―→=(2,2,0),DM ―→=(1,0,2), 设平面BDM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DB ―→=0,n ·DM ―→=0,得⎩⎪⎨⎪⎧2x +2y =0,x +2z =0.令x =2,则y =-2,z =-1,从而n =(2,-2,-1)为平面BDM 的一个法向量. ∵AE ―→=(-2,0,4),设直线AE 与平面BDM 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cosn ,AE ―→|=|n ·AE ―→||n |·|AE ―→|=4515,∴直线AE 与平面BDM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515.[解题技法]利用向量求线面角的2种方法(1)分别求出斜线和它所在平面内的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转化为求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2)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锐角,取其余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题组训练]1.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2,BC =AA 1=1,则D 1C 1与平面A 1BC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_.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由于AB =2,BC =AA 1=1,所以A 1(1,0,1),B (1,2,0),C 1(0,2,1),D 1(0,0,1),所以A 1C 1―→=(-1,2,0),BC 1―→=(-1,0,1),D 1C 1―→=(0,2,0).设平面A 1BC 1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有⎩⎪⎨⎪⎧A 1C 1―→·n =0, BC 1―→·n =0,即⎩⎪⎨⎪⎧-x +2y =0,-x +z =0,令x =2,得y =1,z =2,则n =(2,1,2).设D 1C 1与平面A 1BC 1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 〈D 1C 1―→,n 〉|=|D 1C 1―→·n ||D 1C 1―→||n |=22×3=13,即D 1C 1与平面A 1BC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3.答案:132.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 =BC =5,AC =8,D 为线段AC 的中点.(1)求证:BD ⊥A 1D ;(2)若直线A 1D 与平面BC 1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5,求AA 1的长.解:(1)证明:∵三棱柱ABC A 1B 1C 1是直三棱柱, ∴AA 1⊥平面ABC ,又BD ⊂平面ABC ,∴BD ⊥AA 1,∵BA =BC ,D 为AC 的中点,∴BD ⊥AC ,又AC ∩AA 1=A ,AC ⊂平面ACC 1A 1,AA 1⊂平面ACC 1A 1, ∴BD ⊥平面ACC 1A 1,又A 1D ⊂平面ACC 1A 1,∴BD ⊥A 1D . (2)由(1)知BD ⊥AC ,AA 1⊥平面ABC ,以D 为坐标原点,DB ,DC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过点D 且平行于AA 1的直线为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设AA 1=λ(λ>0),则A 1(0,-4,λ),B (3,0,0),C 1(0,4,λ),D (0,0,0), ∴DA 1―→=(0,-4,λ),DC 1―→=(0,4,λ),DB ―→=(3,0,0), 设平面BC 1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DC 1―→=0,n ·DB ―→=0,即⎩⎪⎨⎪⎧4y +λz =0,3x =0,则x =0,令z =4,可得y =-λ,故n =(0,-λ,4)为平面BC 1D 的一个法向量. 设直线A 1D 与平面BC 1D 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n ,DA 1―→|=|n ·DA 1―→||n |·|DA 1―→|=|4λ+4λ|λ2+16·λ2+16=45,解得λ=2或λ=8, 即AA 1=2或AA 1=8. 考点三 二面角[典例精析]如图,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O ,AB =5,AC =6,点E ,F 分别在AD ,CD 上,AE =CF =54,EF 交BD 于点H .将△DEF沿EF 折到△D ′EF 位置,OD ′=10.(1)证明:D ′H ⊥平面ABCD ; (2)求二面角B D ′A C 的余弦值.[解] (1)证明:由四边形ABCD 为菱形,得AC ⊥BD . 由AE =CF =54,得AE AD =CFCD ,所以EF ∥AC .因此EF ⊥DH ,从而EF ⊥D ′H .由AB =5,AC =6,得DO =BO =AB 2-AO 2=4. 由EF ∥AC 得OH DO =AE AD =14,所以OH =1,D ′H =DH =3,则OD ′2=OH 2+D ′H 2,所以D ′H ⊥OH . 又OH ∩EF =H ,所以D ′H ⊥平面ABCD .(2)以H 为坐标原点,HB ,HF ,HD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H xyz ,如图所示.则B (5,0,0),C (1,3,0),D ′(0,0,3),A (1,-3,0), (由口诀“起点同”,我们先求出起点相同的3个向量.) 所以AB ―→=(4,3,0), AD ′―→=(-1,3,3),AC ―→=(0,6,0). (由口诀“棱排前”,我们用行列式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 由⎩⎪⎨⎪⎧AD ′―→=(-1,3,3), AB ―→=(4,3,0),可得平面ABD ′的法向量n 1=(-3,4,-5),由⎩⎪⎨⎪⎧AD ′―→=(-1,3,3), AC ―→=(0,6,0),可得平面AD ′C 的法向量n 2=(-3,0,-1). 于是cos 〈n 1,n 2〉=n 1·n 2|n 1|·|n 2|=7525.所以二面角B D ′A C 的余弦值为7525.[解题技法](1)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大小时,由于法向量的方向不同,两个法向量的夹角与二面角的大小可能相等,也可能互补.所以,两个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值与二面角的余弦值可能存在正负号的差异.(2)有时用观察法难以判定二面角是钝角还是锐角,为了保证解题结果准确无误,我们给出一种万无一失的方法:就是在两个半平面和二面角的棱上各取1个向量,要求这三个向量必须起点相同,在利用行列式计算法向量时,棱对应的向量必须排前面,即口诀“起点同,棱排前”,这样求出的两个法向量的夹角一定与二面角的大小相等.[题组训练]如图所示,四棱锥P ABCD 中,P A ⊥平面ABCD ,△DAB ≌△DCB ,E 为线段BD 上的一点,且EB =ED =EC =BC ,连接CE 并延长交AD 于F .(1)若G 为PD 的中点,求证:平面P AD ⊥平面CGF ; (2)若BC =2,P A =3,求二面角B CP D 的余弦值. 解:(1)证明:在△BCD 中,EB =ED =EC =BC , 故∠BCD =90°,∠CBE =∠BEC =60°.∵△DAB ≌△DCB ,∴∠BAD =∠BCD =90°,∠ABE =∠CBE =60°,∴∠FED =∠BEC =∠ABE =60°.∴AB ∥EF ,∴∠EFD =∠BAD =90°, ∴EF ⊥AD ,AF =FD . 又PG =GD ,∴GF ∥P A .又P A ⊥平面ABCD ,∴GF ⊥平面ABCD , ∵AD ⊂平面ABCD ,∴GF ⊥AD . 又GF ∩EF =F ,∴AD ⊥平面CGF .又AD ⊂平面P AD ,∴平面P AD ⊥平面CGF .(2)以A 为坐标原点,射线AB ,AD ,AP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B (2,0,0),C (3,3,0),D (0,23,0),P (0,0,3),故CB ―→=(-1,-3,0), CP ―→=(-3,-3,3),CD ―→=(-3,3,0).设平面BCP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y 1,z 1),则⎩⎪⎨⎪⎧ n 1·CB ―→=0,n 1·CP ―→=0,即⎩⎨⎧-1-3y 1=0,-3-3y 1+3z 1=0,解得⎩⎨⎧y 1=-33,z 1=23,即n 1=⎝⎛⎭⎫1,-33,23. 设平面DCP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1,y 2,z 2),则⎩⎪⎨⎪⎧n 2·CD ―→=0,n 2·CP ―→=0,即⎩⎨⎧ -3+3y 2=0,-3-3y 2+3z 2=0,解得⎩⎨⎧y 2=3,z 2=2,即n 2=(1,3,2). 所以cos 〈n 1,n 2〉=n 1·n 2|n 1||n 2|=43169×8=24, 由图知二面角B CP D 为钝角, 所以二面角B CP D 的余弦值为-24. [课时跟踪检测]A 级1.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已知M ,N 分别是BD 和AD 的中点,则B 1M 与D 1N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3030 B.3015 C.3010D.1515解析:选C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B 1(2,2,2),M (1,1,0),D 1(0,0,2),N (1,0,0),∴B 1M ―→=(-1,-1,-2), D 1N ―→=(1,0,-2),∴B 1M 与D 1N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B 1M ―→·D 1N ―→||B 1M ―→|·|D 1N ―→|=|-1+4|1+1+4×1+4=3010.2.如图,已知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D =AA 1=1,AB =3,E 为线段AB 上一点,且AE =13AB ,则DC 1与平面D 1E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A.33535B.277C.33D.24解析:选A 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C 1(0,3,1),D 1(0,0,1),E (1,1,0),C (0,3,0),∴DC 1―→=(0,3,1), D 1E ―→=(1,1,-1), D 1C ―→=(0,3,-1). 设平面D 1E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D 1E ―→=0,n ·D 1C ―→=0,即⎩⎪⎨⎪⎧x +y -z =0,3y -z =0,取y =1,得n =(2,1,3).∴cosDC 1―→,n=DC 1―→·n |DC 1―→|·|n|=33535, ∴DC 1与平面D 1EC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33535.3.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2,二面角B AA 1C 1的大小为60°,点B 到平面ACC 1A 1的距离为3,点C 到平面ABB 1A 1的距离为23,则直线BC 1与直线AB 1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A.7B.6C.5D .2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BAC =60°,点B 到平面ACC 1A 1的距离为3,点C 到平面ABB 1A 1的距离为23,所以在三角形ABC 中,AB =2,AC =4,BC =23,∠ABC =90°,则AB 1―→·BC 1―→=(BB 1―→-BA ―→)·(BB 1―→+BC ―→)=4, |AB 1―→|=22,|BC 1―→|=4,cosAB 1―→,BC 1―→=AB 1―→·BC ―→|AB 1―→|·|BC ―→|=24,故tanAB 1―→,BC 1―→=7.4.如图,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E ,F ,G 分别为AB ,AA 1,A 1C 1的中点,则B 1F 与平面GE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A.35 B.56 C.3310D.3610解析:选A 设正三棱柱的棱长为2,取AC 的中点D ,连接DG ,DB ,分别以DA ,DB ,DG 所在的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B 1()0,3,2,F (1,0,1), E ⎝⎛⎭⎫12,32,0,G (0,0,2), B 1F ―→=()1,-3,-1,EF ―→=⎝⎛⎭⎫12,-32,1, GF ―→=(1,0,-1).设平面GEF 的法向量n =(x ,y ,z ), 则⎩⎪⎨⎪⎧EF ―→·n =0,GF ―→·n =0,即⎩⎪⎨⎪⎧12x -32y +z =0,x -z =0,取x =1,则z =1,y =3,故n =()1,3,1为平面GEF 的一个法向量, 所以cos 〈n ,B 1F ―→〉=1-3-15×5=-35,所以B 1F 与平面GE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5.5.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E 为BB 1的中点,则平面A 1ED 与平面ABCD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A.12B.23C.33D.22解析:选B 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设棱长为1,则A 1(0,0,1),E ⎝⎛⎭⎫1,0,12,D (0,1,0), ∴A 1D ―→=(0,1,-1), A 1E ―→=⎝⎛⎭⎫1,0,-12, 设平面A 1E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y ,z ), 则⎩⎪⎨⎪⎧n 1·A 1D ―→=0,n 1·A 1E ―→=0,即⎩⎪⎨⎪⎧y -z =0,1-12z =0,∴⎩⎪⎨⎪⎧y =2,z =2,∴n 1=(1,2,2). 又平面ABC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0,0,1), ∴cos 〈n 1,n 2〉=23×1=23.即平面A 1ED 与平面ABCD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23.6.如图,菱形ABCD 中,∠ABC =60°,AC 与BD 相交于点O ,AE ⊥平面ABCD ,CF ∥AE ,AB =2,CF =3.若直线OF 与平面BED 所成的角为45°,则AE =________.解析:如图,以O 为坐标原点,以OA ,OB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以过点O 且平行于CF 的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E =a ,则B (0,3,0),D (0,-3,0),F (-1,0,3),E (1,0,a ),∴OF ―→=(-1,0,3),DB ―→=(0,23,0), EB ―→=(-1,3,-a ).设平面BE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DB ―→=0,n ·EB ―→=0,即⎩⎨⎧23y =0,-x +3y -az =0,则y =0,令z =1,得x =-a , ∴n =(-a,0,1),∴cos 〈n ,OF ―→〉=n ·OF ―→|n ||OF ―→|=a +3a 2+1×10.∵直线OF 与平面BED 所成角的大小为45°,∴|a +3|a 2+1×10=22, 解得a =2或a =-12(舍去),∴AE =2.答案:27.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等腰梯形,AB ∥CD ,且AC ⊥BD ,AC 与BD 交于O ,PO ⊥底面ABCD ,PO =2,AB =22,E ,F 分别是AB ,AP 的中点,则二面角F OE A 的余弦值为________.解析:以O 为坐标原点,OB ,OC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由题知,OA =OB =2,则A (0,-2,0),B (2,0,0),P (0,0,2),E (1,-1,0),F (0,-1,1), OE ―→=(1,-1,0),OF ―→=(0,-1,1),设平面OEF 的法向量为m =(x ,y ,z ), 则⎩⎪⎨⎪⎧m ·OE ―→=0,m ·OF ―→=0,即⎩⎪⎨⎪⎧x -y =0-y +z =0.令x =1,可得m =(1,1,1).易知平面OAE 的一个法向量为n =(0,0,1), 则cos 〈m ,n 〉=m ·n|m ||n |=33.由图知二面角F OE A 为锐角, 所以二面角F OE A 的余弦值为33. 答案:338.(2018·全国卷Ⅲ)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所在的平面与半圆弧C D 所在平面垂直,M 是C D 上异于C ,D 的点.(1)证明:平面AMD ⊥平面BMC ;(2)当三棱锥M ABC 体积最大时,求平面MAB 与平面MCD 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 解:(1)证明:由题设知,平面CMD ⊥平面ABCD ,交线为CD .因为BC ⊥CD ,BC ⊂平面ABCD ,所以BC ⊥平面CMD ,又DM ⊂平面CMD ,所以BC ⊥DM .因为M 为CD 上异于C ,D 的点,且DC 为直径, 所以DM ⊥CM . 又BC ∩CM =C , 所以DM ⊥平面BMC . 因为DM ⊂平面AMD , 所以平面AMD ⊥平面BMC .(2)以D 为坐标原点, DA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当三棱锥M ABC 的体积最大时,M 为CD 的中点.由题设得D (0,0,0),A (2,0,0),B (2,2,0),C (0,2,0),M (0,1,1),AM ―→=(-2,1,1),AB ―→=(0,2,0),DA ―→=(2,0,0).设n =(x ,y ,z )是平面MAB 的法向量,则⎩⎪⎨⎪⎧n ·AM ―→=0,n ·AB ―→=0,即⎩⎪⎨⎪⎧-2x +y +z =0,2y =0.可取n =(1,0,2),又DA ―→是平面MCD 的一个法向量,所以cos 〈n ,DA ―→〉=n ·DA ―→|n ||DA ―→|=55,sin 〈n ,DA ―→〉=255.所以平面MAB 与平面MCD 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是255.9.(2018·全国卷Ⅱ)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AB =BC =22,P A =PB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1)证明:PO ⊥平面ABC ;(2)若点M 在棱BC 上,且二面角M P A C 为30°,求PC 与平面P AM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1)证明:因为P A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 所以PO ⊥AC ,且PO =2 3.连接OB ,因为AB =BC =22AC ,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 ⊥AC ,OB =12AC =2.所以PO 2+OB 2=PB 2,所以PO ⊥OB . 又因为OB ∩AC =O , 所以PO ⊥平面ABC .(2)以O 为坐标原点,OB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由已知得O (0,0,0),B (2,0,0),A (0,-2,0),C (0,2,0),P (0,0,23),AP ―→=(0,2,23).取平面P AC 的一个法向量OB ―→=(2,0,0). 设M (a,2-a,0)(0<a ≤2),则AM ―→=(a,4-a,0). 设平面P AM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由⎩⎪⎨⎪⎧AP ―→·n =0, AM ―→·n =0,得⎩⎨⎧2y +23z =0,ax +(4-a )y =0,令y =3a ,得z =-a ,x =3(a -4),所以平面P AM 的一个法向量为n =(3(a -4),3a ,-a ),所以cos 〈OB ―→,n 〉=23(a -4)23(a -4)2+3a 2+a 2.由已知可得|cos 〈OB ―→,n 〉|=cos 30°=32,所以23|a -4|23(a -4)2+3a 2+a 2=32,解得a =43或a =-4(舍去).所以n =⎝⎛⎭⎫-833,433,-43.又PC ―→=(0,2,-23),所以cos 〈PC ―→,n 〉=833+8334+12·643+163+169=34.所以PC 与平面P AM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 B 级1.如图,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ABCD 是菱形,AC ∩BD=O ,A 1O ⊥底面ABCD ,AB =2,AA 1=3.(1)证明:平面A 1CO ⊥平面BB 1D 1D ;(2)若∠BAD =60°,求二面角B OB 1C 的余弦值. 解:(1)证明:∵A 1O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 ∴A 1O ⊥BD .∵四边形ABCD 是菱形,∴CO ⊥BD . ∵A 1O ∩CO =O ,∴BD ⊥平面A 1CO . ∵BD ⊂平面BB 1D 1D , ∴平面A 1CO ⊥平面BB 1D 1D .(2)∵A 1O ⊥平面ABCD ,CO ⊥BD ,∴OB ,OC ,OA 1两两垂直,以O 为坐标原点,OB ―→,OC ―→, OA 1―→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B =2,AA 1=3,∠BAD =60°, ∴OB =OD =1,OA =OC =3,OA 1=AA 21-OA 2= 6.则O (0,0,0),B (1,0,0),C (0,3,0),A (0,-3,0),A 1(0,0,6),∴OB ―→=(1,0,0),BB 1―→=AA 1―→=(0,3,6), OB 1―→=OB ―→+BB 1―→=(1,3,6). 设平面OBB 1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OB ―→·n =0,OB 1―→·n =0,即⎩⎨⎧x =0,x +3y +6z =0.令y =2,得z =-1,∴n =(0,2,-1)是平面OBB 1的一个法向量. 同理可求得平面OCB 1的一个法向量m =(6,0,-1), ∴cosn ,m=n ·m|n |·|m |=13×7=2121,由图可知二面角B OB 1C 是锐二面角, ∴二面角B OB 1C 的余弦值为2121. 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ADC =90°,AB ∥CD ,AB =2CD .平面P AD ⊥平面ABCD ,P A =PD ,点E 在PC 上,DE ⊥平面P AC . (1)求证:P A ⊥平面PCD ;(2)设AD =2,若平面PBC 与平面P AD 所成的二面角为45°,求DE 的长. 解:(1)证明:由DE ⊥平面P AC ,得DE ⊥P A ,又平面P AD ⊥平面ABCD ,平面P AD ∩平面ABCD =AD ,CD ⊥AD , 所以CD ⊥平面P AD ,所以CD ⊥P A , 又CD ∩DE =D ,所以P A ⊥平面PCD . (2)取AD 的中点O ,连接PO , 因为P A =PD ,所以PO ⊥AD ,又平面P AD ⊥平面ABCD ,平面P AD ∩平面ABCD =AD , 所以PO ⊥平面ABCD ,以O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由(1)得P A ⊥PD ,由AD =2得P A =PD =2,PO =1,设CD =a ,则P (0,0,1),D (0,1,0),C (a,1,0),B (2a ,-1,0), 则BC ―→=(-a,2,0),PC ―→=(a,1,-1). 设m =(x ,y ,z )为平面PBC 的法向量,由⎩⎪⎨⎪⎧m ·BC ―→=0,m ·PC ―→=0,得⎩⎪⎨⎪⎧-ax +2y =0,ax +y -z =0,令x =2,则y =a ,z =3a ,故m =(2,a,3a )为平面PBC 的一个法向量,由(1)知n =DC ―→=(a,0,0)为平面P AD 的一个法向量. 由|cosm ,n|=|m ·n ||m ||n |=|2a |a 10a 2+4=22,解得a =105,即CD =105,所以在Rt△PCD 中,PC =2155,由等面积法可得DE =CD ·PD PC =33.3.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平面P AB ⊥平面ABC ,AB =6, BC =23,AC =26,D ,E 分别为线段AB ,BC 上的点,且AD =2DB ,CE =2EB ,PD ⊥AC .(1)求证:PD ⊥平面ABC ;(2)若直线P A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为45°,求平面P AC 与平面PDE 所成的锐二面角大小.解:(1)证明:∵AC =26,BC =23,AB =6, ∴AC 2+BC 2=AB 2,∴∠ACB =90°,∴cos ∠ABC =236=33.又易知BD =2,∴CD 2=22+(23)2-2×2×23cos ∠ABC =8, ∴CD =22,又AD =4, ∴CD 2+AD 2=AC 2,∴CD ⊥AB .∵平面P AB ⊥平面ABC ,平面P AB ∩平面ABC =AB ,CD ⊂平面ABC , ∴CD ⊥平面P AB ,又PD ⊂平面P AB ,∴CD ⊥PD , ∵PD ⊥AC ,AC ∩CD =C , ∴PD ⊥平面ABC .(2)由(1)知PD ,CD ,AB 两两互相垂直,∴可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直线P A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为45°,即∠P AD =45°,∴PD =AD =4,则A (0,-4,0),C (22,0,0),B (0,2,0),P (0,0,4),∴CB ―→=(-22,2,0),AC ―→=(22,4,0),P A ―→=(0,-4,-4). ∵AD =2DB ,CE =2EB ,∴DE ∥AC , 由(1)知AC ⊥BC ,∴DE ⊥BC ,又PD ⊥平面ABC ,BC ⊂平面ABC ,∴PD ⊥BC , ∵PD ∩DE =D ,∴CB ⊥平面PDE ,∴CB ―→=(-22,2,0)为平面PDE 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P A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AC ―→=0,n ·P A ―→=0,即⎩⎨⎧22x +4y =0,-4y -4z =0,令z =1,得x =2,y =-1,∴n =(2,-1,1)为平面P AC 的一个法向量. ∴cosn ,CB ―→=-4-24×12=-32,∴平面P AC 与平面PDE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32, 故平面P AC 与平面PDE 所成的锐二面角为30°.。
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课件(共22张PPT)
向量的加法与数乘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 角形法则,即$vec{a} + vec{b} = vec{b} + vec{a}$。
数乘是指实数与向量的乘积,满足分 配律,即$k(vec{a} + vec{b}) = kvec{a} + kvec{b}$。
向量的数量积
向量的数量积定义为$vec{a} cdot vec{b} = left| vec{a} right| times left| vec{b} right| times cos theta$,其中$theta$为两 向量的夹角。
数量积满足交换律和分配律,即$vec{a} cdot vec{b} = vec{b} cdot vec{a}$和$(lambdavec{a}) cdot vec{b} = lambda(vec{a} cdot vec{b})$。
03 向量的向量积与混合积
向量的向量积
定义
两个向量a和b的向量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b,其模长为 |a×b|=|a||b|sinθ,其中θ为a与b之间的夹角。
适用范围
适用于直线与平面不垂直的情况。
利用向量的混合积求二面角
1 2 3
定义
二面角是指两个平面之间的夹角。
计算公式
cosθ=∣∣a×b×c∣∣∣∣a∣∣∣∣b∣∣∣∣c∣∣,其中a、 b和c分别是三个平面的法向量,θ是两个平面之 间的夹角。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两个平面不平行的情况。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利用空间向量求线线角
定义
线线角是指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
计算公式
cosθ=∣∣a⋅b∣∣∣∣a∣∣∣∣b∣∣∣, 其中a和b是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求空间角 ppt课件
a, b
rr
结论:cos |cosa,b|
•
(2011·陕西卷)如图,在△ABC中,∠ABC
=60°,∠BAC=90°,AD是BC上的高,沿AD 把△ABD折起,使∠BDC=90°.
• 设E为BC的中点,求AE与DB夹角的余弦值.
z
y
x
易得D(0,0,0),B(1,0,0),C(0,3,0),
r uuur n, BA
2
r uuur n, BA
B
2
B
r
ruuu r n
结论:sin |cosn,AB|
• 1.若直线l的方向向量与平面α的法向量的夹 角等于120°,则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等于(
)
•
A.120°
B.60°
•
C.30°
D.60°或30°
• 解析: 由题意得直线l与平面α的法向量所在 直线的夹角为60°,∴直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
b Br
An
sin | cosn,AB|
3.二面角:
B
O
①方向向量法:
r n
B
A
C
l
D
②法向量法:
【注意】法向量的方向:一
coscosu A uB ur,C uuD ur uu A uuu B rurC uuuu D uu rr
进一出,二面角等于法向量 夹角;同进同出,二面角等
ABCD 于法向量夹角的补角。
• (2)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平面内找到与棱垂直 且以垂足出发的两个向量,则这两个向量的夹 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大小.
•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要善于结合题目的特 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解题.
rC
rD
1.异面直线所成r r角: a
向量法求空间距离和角
—的平而角“a®牆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常考查的问题,其传统的“三步曲”解 法:“作图、证明、解三角形”,作辅助线多、技巧性强,是教学和学习的难点.向 量进入高中教材,为立体几何增添了活力,新思想、新方法与时俱进,木专题将运用 向量方法简捷地解决这些问题.1求空间角问题空间的角主要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1)求异而直线所成的角.=arcsinli I/II H I法一、在Q 内N 丄/,在0内b 丄/,其方向如图,则二面角设方、乙分别为异而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 a 则两异而直线所成的角 a — arccos 1 而Q 所成的角方向向量,;;是平而&的法 (3)求二而法二、设入云是二而角a-/-0的两个半平而的法向量,其方向一个指向内侧,另一个指向外侧,则二面角a-1-p的平而角a =arccos彳"22求空间距离问题构成空间的点、线、面之间有七种距离,这里着重介绍点面距离的求法,象异而直线间的距离、线而距离;而而距离都可化为点而距离来求.(1)求点而距离法一、设;;是平面Q的法向量,在a内取一点B,则A■ ■■I“・•到&的距离d =1 AB II cos 0\=空叫\n\法二、设AO丄a于O,利用AO丄a和点0在&内的向量表示,可确定点O的位置,从而求出I走1・(2)求异而直线的距离二 ___ ?—法一、找平而0使比0且砂0,则异而直线a、b的距离就转化为直线a到平面0的距离,又转化为点A到平面0的距离.法二、在a上取一点A,在b上取一点B,设方、b分别为异面直线a、b的方向向量,求;;(万丄方,齐丄乙),则・・D于点而距异而直线a、b的距离心而llcos弘空叫(此方法移植丨川(I )求异而直线DE 与FG 所成的角;rh 向量法求空间距离和角例1.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gCQ 中,分别是棱4久心的中点•(II )求g 和ffiEFBD 所成的角;(III)求Q 到面EFBD 的距离解:(I )记异而直线DE 与g 所成的角为—则&等于向量码运的夹角或其补角,■ D E.FC 、|cos a =1—:_ I \DE\.\FC {\(II)缈初万冷万石)•(两霸頁艸坐标系D-小, —I 一 ・• II DE bl FC [丨呢= (1,0,2),面= (220)设面E 単翌進|=二・・・a 回風X^s£=("l ) A /5V5 5— _v 、 DE ・H = 0<DB • /z = 0得 7 = (-221)又 BC ; = (-2,0,2)记g 和而EFBD 所成的角为&则 sin 0 =1 cos 〈BC], n) 1=1 ."9 ? 1=I BC { II7? I 2 ・•・Bq 和面EFBD 所成的角为冬.4(III)点目到ffiEFBD 的距离d 等于向量丽;在而EFBD 的法向量上的投影的绝对值,BiTl 33.完成这3道小题后, 总结:例2・己知A 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四边形DA ・ q=0DC ・ q = 0向量法求空间距离和角设计说明:1・作为本专题的例1,首先选择以一个容易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的多而体 正方体为载体,来说明空间角和距离的向量求法易于学生理解.2.解决(1)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求这两条异而直线的距离,并让学生体会一下:如果用传统方法恐怕很难(不必多讲,高考对公垂线的作法不作要求).角、距离还是证明平行、垂直(是前者的特殊情况),都可用向量方法来解决, 向量方法可以人人学会,它程序化,不需技巧.AA'B'B 是矩形,平丄平面A3CD 。
空间角的求法
空间角的求法一、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平移法常见三种平移方式:直接平移;中位线平移(尤其是图中显现了中点):补形平移法。
“补形法”是立体几何中一种常见的方式,通过补形,可将问题转化为易于研究的几何体来处置,利用"补形法”找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也是经常使用的方式之一。
(1)直接平移法4、伍例1如图,PA丄矩形ABCD,已知PA=AB=8,BCJ0,求AD与PC所成角的正切值。
(尊)(2)中位线平移法:构造三角形找中位线,然后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将异面宜线所成的角转化为平面问题,解三角形求之。
例2设S是正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SA=SB=SC,且Z ASB= Z BSC= Z CSA= y , M、N别离是AB和SC的中点,求异面直线SM与BN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巧)(3)补形平移法:在已知图形外补作一个相同的几何体,以利于找出平行线。
例3在正方体ABCD -中,E是CC】的中点,求直线AC与EDi所成角的余弦值。
(竺)A ______ G ____二、线而角的兰种求法1 •直接法:平面的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一般是解由斜线段,垂线段, 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垂线段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能够起到联系各线段的作用。
例1四面体ABCS 中,SA, SB, SC 两两垂直,ZSBA=45°, ZSBC=60°, M 为AB 的中点,求:(1) BC 与 平面SAB 所成的角;(60。
) (2) 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冷-)(“垂线”是相对的,SC 是面SAB 的垂线,又是面ABC 的斜线。
作面的垂线常依照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其 思路是:先找出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然后一面内找出或作出交线的垂线,则得面的垂线。
)2•利用公式sinO = *:其中&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力是垂线段的长,/是斜线段的长,其中求出垂线段的 长(即斜线上的点到面的距离)既是关键又是难点,为此可用三棱锥的体积自等来求垂线段的长。
空间中的角的求法
空间角的求法一.空间角: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0°<θ≤90°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0°≤θ≤90°3.二面角: 0°<θ≤180°二.空间角的求法:(计算思想主要是转化):1.几何法:(1)把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计算(余弦定理),如图所示(2)计算步骤:一作、二证、三点、四算2.向量法:把空间角的计算转化为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来求解(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把异面直线所成角化为向量的夹角。
一般地,异面直线l1、l2的方向向量夹角的余弦为:cosa ba bβ⋅=⋅,则所求异面直线所成角(范围)与其相等或互补。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利用斜线和射影的夹角或考虑法向量,设θ为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ϕ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v 与平面α的法向量n 之间的夹角,则有2πϕθ=-或θπϕ+=2,所以sin cos n v n vθϕ⋅==特别地 0=ϕ时,2πθ=,α⊥l ;2πϕ=时,0=θ,α⊆l 或α//l 。
(3)二面角的求法:①从平面的法向量考虑,设 21,n n 分别为平面βα,的法向量,二面角β--αl 的大小为θ,向量21,n n 的夹角为ϕ,则有π=ϕ+θ或 ϕ=θ(图5),所以1212cos n n n n ϕ⋅=⋅ 。
θωαlvnωθαvln因为二面角的大小有时为锐角、直角,有时也为钝角。
所以在计算之前不妨先依题意判断一下所求二面角的范围,然后根据计算取“相等角”或取“补角”。
②如果AB 、CD 分别是二面角l αβ--的两个面内与棱l 垂直的异面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为,AB CD 〈〉。
三.例题与练习:例1.如右下图,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已知4AB =,3AD =,12AA =,E 、F 分别是线段AB 、BC 上的点,且1EB FB == ,求直线1EC 与1FD 所成的角。
空间角及其求法
空间角及其求法张玉洪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二面角图示定义在空间任取一点o,分别作a,b的平行线,从而形成的的锐(角)叫作异面直线所成角。
斜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从一条直线引出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表示异面直线a、b所成角线a与平面所成角范围备注平移、妙选顶点找射影、二足相连用什么度量?一.用定义求空间角的步骤1.作出所求的空间角<定位>2.证明所作的角符合定义<定性>3.构造三角形并求出所要求角<定量>简言之,空间角的求解步骤为:“一作”、“二证”、“三算”二典例分析例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M、N分别是棱A1B1和BB1的中点,求直线AM 和CN所成角。
解析:途径一过D1作D1E//AM,作D1F//CN,连接EF,显然为异面直线AM与CN所成角。
通过解△D1EF即可。
途径二过D作D1E//AM,再过N作NG//D1E,显然为异面直线AM与CN所成角。
通过解△NGC即可。
方法提炼1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关键在于妙选点、作平线。
常选中点或线端点,利用中位线的性质或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作出符合要求的平行线。
例2.如图棱长是1的正方体,p、Q分别是棱AB、CC1上的内分点,满足.(1)求证:A1p⊥平面AQD;(2)求直线pQ与平面AQD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过Q作QR平行AD,交BB1与R,连接AR,易知面ADQR即为面AQD由(1)知A1p ⊥面AQD,设A1p交AR与S,连接SQ即可。
由以上的作法可知即为所求角,只需解三角形SpQ即可。
方法提炼2.求直线和平面所成角要领“找射影,二足相连”。
由于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的射影只有一条,所以关键在于寻该斜线在面上的射影。
例3. 在四棱锥p-ABCD中,已知ABCD为矩形,pA ⊥平面ABCD,设pA=AB=a,BC=2a,求二面角B-pC-D的大小。
解析1.定义法过D作DE ⊥pC于E,过E作EF ⊥pC于F,连接FD,由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可知是所求二面角B-pC-D的平面角。
空间角的求法
PCDBA 空间角的求法空间角,能比较集中反映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历来为高考命题者垂青,几乎年年必考。
空间角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及二面角总称。
空间角的计算思想主要是转化:即把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把角的计算转化到三角形边角关系或是转化为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解。
空间角的求法一般是:一找、二证、三计算。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090θ<≤ (一)平移法【例1】已知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AD BC ,90ABC ∠=,PA ⊥平面AC ,且2BC =,1PA AD AB ===,求异面直线PC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的大小。
【解】过点C 作//CE BD 交AD 的延长线于E ,连结PE,则PC 与BD 所成的角为PCE ∠或它的补角。
CEBD ==PE=∴由余弦定理得 222cos 2PC CE PE PCE PC CE +-∠==⋅∴PC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63 (二)补形法【变式练习】已知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底面边长为8,侧棱长为6,D 为AC 中点。
求异面直线1AB与1BC 所成角的余弦值。
【答案】125A 1C 1CBAB 1 DCP二、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090θ≤≤ 方法:射影转化法(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例2】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90APB ∠=,60PAB ∠=,AB BC CA ==,点P 在平面ABC内的射影O 在AB 上,求直线P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的大小。
【解】连接OC ,由已知,OCP ∠为直线PC 与平面ABC 所成角设AB 的中点为D ,连接,PD CD 。
AB BC CA ==,所以CD AB ⊥90,60APB PAB ∠=∠=,所以PAD ∆为等边三角形。
不妨设2PA =,则1,3,4OD OP AB ===2223,13CD OC OD CD ∴==+=在Rt OCP ∆中,339tan 13OP OCP OC ∠===【变式练习1】如图,四棱锥S ABCD -中,//AB CD ,BC CD ⊥,侧面SAB 为等边三角形。
空间角的求法
空间角求法空间的角是空间图形的一个要素,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等知识点上,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化归的数学思想.●锦囊妙计空间角的计算步骤:一作、二证、三算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0°<θ≤90°方法:①平移法;②补形法.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范围:0°≤θ≤90°方法: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3.二面角方法:①定义法;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③垂面法.注:二面角的计算也可利用射影面积公式S′=S cosθ来计算[例1]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B′C′D′中,E、F分别是BC、A′D′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B′EDF是菱形;(2)求直线A′C与DE所成的角;(3)求直线AD与平面B′EDF所成的角;(4)求面B′EDF与面ABCD所成的角.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及二面角的一般求法,综合性较强,属★★★★★级题目.知识依托:平移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利用三垂线定理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错解分析:对于第(1)问,若仅由B′E=ED=DF=FB′就断定B′EDF是菱形是错误的,因为存在着四边相等的空间四边形,必须证明B′、E、D、F四点共面.技巧与方法:求线面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采用平移法.求二面角的大小也可应用面积射影法.1二面角α-l-β内有一点P,若P到面αβ的距离分别为5,8且P在面αβ内的射影的距离为7,则二面角α-l-β的度数是解:设P在平面α,β的内的射影分别为A和B,过A作α与β交线的垂线,垂足为C,连接BC,∵PA=5,PB=8,AB=7,∴cos∠APB= 1/2即∠APB=60°而∠ACB即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ACB与∠APB互补,∴∠ACB=120°,故选C.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穿过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高中数学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空间距离问题数学.doc
3.2.3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空间距离问题1.空间角及向量求法(1)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两直线的方向向量所成的角相等.( )(2)直线l∥平面α,则直线l到平面α的距离就是直线l上的点到平面α的距离.( )(3)若平面α∥β,则两平面α,β的距离可转化为平面α内某条直线到平面β的距离,也可转化为平面α内某点到平面β的距离.( )答案 (1)× (2)√ (3)√2.做一做(请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1)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 =(0,1,0),n =(0,1,1),则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________.(2)(教材改编P 111A 组T 11)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是C 1C 的中点,O 是底面ABCD 的中点,P 是A 1B 1上的任意点,则直线BM 与OP 所成的角为________.(3)已知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为n =(-2,-2,1),点A (-1,3,0)在平面α内,则点P (-2,1,4)到平面α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 (1)45°或135° (2)π2 (3)103解析 (2)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棱长为2 ,则O (1,1,0),P (2,x,2),B (2,2,0),M (0,2,1),则OP→=(1,x -1,2),BM →=(-2,0,1).所以OP →·BM →=0,所以直线BM 与OP 所成角为π2. 探究1 利用空间向量求线线角例1 如图1,已知两个正四棱锥P -ABCD 与Q -ABCD 的高分别为1和2,AB =4.求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角的余弦值.[解] 由题设知,ABCD 是正方形,连接AC ,BD ,交于点O ,则AC ⊥BD .连接PQ ,则PQ 过点O .由正四棱锥的性质知PQ ⊥平面ABCD ,故以O 为坐标原点,以直线CA,DB,QP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2),则P(0,0,1),A(22,0,0),Q(0,0,-2),B(0,22,0),∴AQ→=(-22,0,-2),PB→=(0,22,-1).于是cos〈AQ→,PB→〉=AQ→·PB→|AQ→||PB→|=39,∴异面直线AQ与PB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 9 .拓展提升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1)平移法:即通过平移其中一条(也可两条同时平移),使它们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然后通过解三角形获解.(2)取定基底法:在一些不适合建立坐标系的题型中,我们经常采用取定基底的方法,这是小技巧.在由公式cos〈a,b〉=a·b|a||b|求向量a、b的夹角时,关键是求出a·b及|a|与|b|,一般是把a、b用一组基底表示出来,再求有关的量.(3)用坐标法求异面直线的夹角的方法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②找到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坐标形式;③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计算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④结合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得到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跟踪训练1】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顶点C在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处,顶点A,B,V分别在x,y,z轴上,D是线段AB 的中点,且AC =BC =2,∠VDC =θ.当θ=π3时,求异面直线AC 与VD 所成角的余弦值.解 由于AC =BC =2,D 是AB 的中点,所以C (0,0,0),A (2,0,0),B (0,2,0),D (1,1,0).当θ=π3时,在Rt △VCD 中,CD =2,故有V (0,0,6).所以AC →=(-2,0,0),VD →=(1,1,-6).所以cos 〈AC →,VD →〉=AC →·VD→|AC →||VD →|=-22×22=-24.所以异面直线AC 与V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24.探究2 利用空间向量求线面角例2 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底面边长为a ,侧棱长为2a ,求AC 1与侧面ABB 1A 1所成的角.[解] 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B (0,a,0),A 1(0,0, 2a ),C 1⎝⎛⎭⎪⎪⎫-32a ,a2, 2a , 取A 1B 1的中点M ,则M ⎝⎛⎭⎪⎫0,a2,2a ,连接AM ,MC 1,有MC 1→=⎝ ⎛⎭⎪⎪⎫-32a ,0,0, AB →=(0,a,0),AA1→=(0,0,2a ).∴MC 1→·AB →=0,MC 1→·AA 1→=0, ∴MC 1→⊥AB →,MC1→⊥AA 1→, 即MC 1⊥AB ,MC 1⊥AA 1,又AB ∩AA 1=A , ∴MC 1⊥平面ABB 1A 1 .∴∠C 1AM 是AC 1与侧面A 1ABB 1所成的角.由于AC 1→=⎝ ⎛⎭⎪⎪⎫-32a ,a 2,2a ,AM →=⎝ ⎛⎭⎪⎫0,a 2,2a ,∴AC 1→·AM →=0+a 24+2a 2=9a 24,|AC 1→|=3a 24+a 24+2a 2=3a , |AM →|=a 24+2a 2=32a , ∴cos 〈AC1→,AM →〉=9a 243a ×3a 2=32. ∴〈AC 1→,AM →〉=30°,即AC 1与侧面ABB 1A 1所成的角为30°. [解法探究] 此题有没有其他解法?解 与原解建立相同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B →=(0,a,0),AA1→=(0,0,2a ),AC 1→=⎝ ⎛⎭⎪⎪⎫-32a ,a 2,2a . 设侧面ABB 1A 1的法向量n =(λ,x ,y ),∴n ·AB →=0且n ·AA1→=0.∴ax =0且2ay =0.∴x =y =0.故n =(λ,0,0).∵AC 1→=⎝ ⎛⎭⎪⎪⎫-32a ,a 2,2a , ∴cos 〈AC 1→,n 〉=n ·AC1→|n ||AC 1→|=-λ2|λ|.∴|cos 〈AC 1→,n 〉|=12. ∴AC 1与侧面ABB 1A 1所成的角为30°.[条件探究] 此题中增加条件“E ,F ,G 为AB ,AA 1,A 1C 1的中点”,求B 1F 与平面GEF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 1(0,a ,2a ),E ⎝ ⎛⎭⎪⎫0,a 2,0,F ⎝ ⎛⎭⎪⎪⎫0,0,22a ,G ⎝⎛⎭⎪⎪⎫-34a ,a 4,2a , 于是B 1F →=⎝ ⎛⎭⎪⎪⎫0,-a ,-22a ,EF →=⎝ ⎛⎭⎪⎪⎫0,-a 2,22a , EG →=⎝ ⎛⎭⎪⎪⎫-34a ,-a 4,2a . 设平面GEF 的法向量n =(x ,y ,z ),则⎩⎨⎧n ·EF →=0,n ·EG →=0,即⎩⎪⎨⎪⎧-a 2y +22az =0,-34ax -a 4y +2az =0,所以⎩⎪⎨⎪⎧y =2z ,x =6z ,令z =1,得x =6,y =2,所以平面GEF 的一个法向量为n =(6,2,1), 所以|cos 〈B 1F →,n 〉|=|n ·B 1F →||n ||B 1F →|=⎪⎪⎪⎪⎪⎪⎪⎪-2a -22a 9×a 2+a 22=33. 所以B 1F 与平面GE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3.拓展提升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的方法与步骤思路一:找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充分利用面与面垂直的性质及解三角形知识可求得夹角(或夹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思路二:用向量法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可利用向量夹角公式或法向量.利用法向量求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的基本步骤:(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直线的方向向量AB →; (3)求平面的法向量n ;(4)计算:设线面角为θ,则sin θ=|n ·AB→||n ||AB→|.【跟踪训练2】 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AD ∥BC ,AB =AD =AC =3,PA =BC =4,M 为线段AD 上一点,AM =2MD ,N 为PC 的中点.(1)证明:MN ∥平面PAB ;(2)求直线AN 与平面PMN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 (1)证明:由已知得AM =23AD =2.取BP 的中点T ,连接AT ,TN .由N 为PC 的中点知TN ∥BC ,TN =12BC =2.又AD ∥BC ,故TN 綊AM ,四边形AMNT 为平行四边形,于是MN ∥AT .因为AT ⊂平面PAB ,MN ⊄平面PAB ,所以MN ∥平面PAB .(2)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由AB =AC 得AE ⊥BC ,从而AE ⊥AD ,且AE =AB 2-BE 2=AB2-⎝ ⎛⎭⎪⎫BC 22= 5.以A 为坐标原点,AE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由题意知,P (0,0,4),M (0,2,0),C (5,2,0),N ⎝⎛⎭⎪⎪⎫52,1,2, PM →=(0,2,-4),PN →=⎝ ⎛⎭⎪⎪⎫52,1,-2,AN →=⎝ ⎛⎭⎪⎪⎫52,1,2. 设n =(x ,y ,z )为平面PMN 的法向量,则⎩⎨⎧n ·PM →=0,n ·PN →=0,即⎩⎪⎨⎪⎧2y -4z =0,52x +y -2z =0,可取n =(0,2,1).于是|cos 〈n ,AN →〉|=|n ·AN →||n ||AN →|=8525,则直线AN 与平面PMN所成角的正弦值为8525.探究3 利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例3 如图,在以A ,B ,C ,D ,E ,F 为顶点的五面体中,面ABEF 为正方形,AF =2FD ,∠AFD =90°,且二面角D -AF -E 与二面角C -BE -F 都是60°.(1)证明:平面ABEF⊥平面EFDC;(2)求二面角E-BC-A的余弦值.[解] (1)证明:由已知可得AF⊥DF,AF⊥FE,所以AF⊥平面EFDC.又AF⊂平面ABEF,故平面ABEF⊥平面EFDC.(2)过D作DG⊥EF,垂足为G,由(1)知DG⊥平面ABEF.以G为坐标原点,GF→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GF→|为单位长,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Gxyz.由(1)知∠DFE为二面角D-AF-E的平面角,故∠DFE=60°,则DF=2,DG=3,可得A(1,4,0),B(-3,4,0),E(-3,0,0),D(0,0,3).由已知,AB∥EF,AB⊄平面EFDC,EF⊂平面EFDC,所以AB∥平面EFDC.又平面ABCD∩平面EFDC=CD,故AB∥CD,CD∥EF.由BE∥AF,可得BE⊥平面EFDC,所以∠CEF为二面角C-BE -F的平面角,∠CEF=60°.从而可得C(-2,0,3).连接AC,则EC→=(1,0,3),EB→=(0,4,0),AC→=(-3,-4,3),AB→=(-4,0,0).设n=(x,y,z)是平面BCE的法向量,则⎩⎨⎧n ·EC →=0,n ·EB →=0,即⎩⎪⎨⎪⎧x +3z =0,4y =0,所以可取n =(3,0,-3).设m 是平面ABCD 的法向量,则⎩⎨⎧m ·AC →=0,m ·AB →=0,同理可取m =(0,3,4).则cos 〈n ,m 〉=n ·m |n ||m |=-21919.故二面角E -BC -A 的余弦值为-21919.拓展提升二面角的向量求法(1)若AB ,CD 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半平面内与棱l 垂直的异面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就是向量AB →与CD →的夹角(如图①).(2)利用坐标法求二面角的步骤设n 1,n 2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向量n 1与n 2的夹角(或其补角)就是两个平面夹角的大小,如图②.用坐标法的解题步骤如下:①建系:依据几何条件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②求法向量:在建立的坐标系下求两个面的法向量n 1,n 2.③计算:求n1与n2所成锐角θ,cosθ=|n1·n2| |n1||n2|.④定值:若二面角为锐角,则为θ;若二面角为钝角,则为π-θ.【跟踪训练3】若PA⊥平面ABC,AC⊥BC,PA=AC=1,BC =2,求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解 解法一:如下图所示,取PB 的中点D ,连接CD .∵PC =BC =2,∴CD ⊥PB .∴作AE ⊥PB 于E ,那么二面角A -PB -C 的大小就等于异面直线DC 与EA 所成的角θ的大小.∵PD =1,PE =PA 2PB =12,∴DE =PD -PE =12,又∵AE =AP ·AB PB =32,CD =1,AC =1,AC →=AE →+ED →+DC →,且AE →⊥ED →,ED →⊥DC→,∴|AC →|2=|AE →|2+|ED →|2+|DC →|2+2|AE →|·|DC →|·cos(π-θ), 即1=34+14+1-2×32×1×cos θ,解得cos θ=33.故二面角A -PB -C 的余弦值为33.解法二:由解法一可知,向量DC →与EA →的夹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A -PB -C 的大小,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则A (1,0,0),B (0,2,0),C (0,0,0),P (1,0,1),D 为PB的中点,D ⎝⎛⎭⎪⎪⎫12,22,12. ∵PE EB =AP 2AB 2=13,即E 分PB →的比为13,∴E ⎝⎛⎭⎪⎪⎫34,24,34,EA →=⎝ ⎛⎭⎪⎪⎫14,-24,-34, DC →=⎝ ⎛⎭⎪⎪⎫-12,-22,-12,|EA →|=32,|DC →|=1,EA →·DC →=14×⎝ ⎛⎭⎪⎫-12+⎝ ⎛⎭⎪⎪⎫-24×⎝ ⎛⎭⎪⎪⎫-22+⎝ ⎛⎭⎪⎫-34×⎝ ⎛⎭⎪⎫-12=12.∴cos 〈EA →,DC →〉=EA →·DC →|EA →||DC →|=33. 故二面角A -PB -C 的余弦值为33.解法三:如右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B (2,1,0),C (0,1,0),P (0,0,1),AP →=(0,0,1),AB →=(2,1,0),CB →=(2,0,0),CP →=(0,-1,1),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AP →=0,m ·AB →=0⇒⎩⎪⎨⎪⎧x ,y ,z ·0,0,1=0,x ,y ,z ·2,1,0=0⇒⎩⎪⎨⎪⎧y =-2x ,z =0,令x =1,则m =(1,-2,0),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CB →=0,n ·CP →=0⇒⎩⎪⎨⎪⎧x ′,y ′,z ′·2,0,0=0,x ′,y ′,z ′·0,-1,1=0⇒⎩⎪⎨⎪⎧x ′=0,y ′=z ′.令y ′=-1,则n =(0,-1,-1),∴cos 〈m ,n 〉=m ·n |m ||n |=33.∴二面角A -PB -C 的余弦值为33.探究4 利用空间向量求距离例4 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PD ⊥平面ABCD ,且PD =1,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1)求点D 到平面PEF 的距离; (2)求直线AC 到平面PEF 的距离.[解] 解法一:(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0,0,0),P (0,0,1),A (1,0,0),C (0,1,0),E ⎝ ⎛⎭⎪⎫1,12,0,F ⎝ ⎛⎭⎪⎫12,1,0.设DH ⊥平面PEF ,垂足为H ,则DH →=xDE →+yDF →+zDP →=⎝ ⎛⎭⎪⎫x +12y ,12x +y ,z ·(x +y +z =1),PE →=⎝ ⎛⎭⎪⎫1,12,-1,PF →=⎝ ⎛⎭⎪⎫12,1,-1.∴DH →·PE →=x +12y +12⎝ ⎛⎭⎪⎫12x +y -z =54x +y -z =0.同理,DH →·PF →=x +54y -z =0,又x +y +z =1,∴可解得x =y =417,z =917.∴DH →=317(2,2,3).∴|DH →|=31717.因此,点D 到平面PEF 的距离为31717.(2)设AH ′⊥平面PEF ,垂足为H ′,则AH ′→∥DH →,设AH ′→=λ(2,2,3)=(2λ,2λ,3λ)(λ≠0),则EH ′→=EA →+AH ′→=⎝ ⎛⎭⎪⎫0,-12,0+(2λ,2λ,3λ)=⎝ ⎛⎭⎪⎫2λ,2λ-12,3λ.∴AH ′→·EH ′→=4λ2+4λ2-λ+9λ2=0,即λ=117.∴AH ′→=117(2,2,3),|AH ′→|=1717, 又AC ∥平面PEF ,∴AC 到平面PEF 的距离为1717.解法二:(1)由解法一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知EF →=⎝ ⎛⎭⎪⎫-12,12,0,PE →=⎝ ⎛⎭⎪⎫1,12,-1,DE →=⎝ ⎛⎭⎪⎫1,12,0,设平面PEF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12x +12y =0,x +12y -z =0,解得⎩⎪⎨⎪⎧y =x ,z =32x ,令x =2,则n =(2,2,3), ∴点D 到平面PEF 的距离d =|DE →·n ||n |=|2+1|4+4+9=31717.(2)∵AC ∥EF ,∴直线AC 到平面PEF 的距离也即是点A 到平面PEF 的距离.又AE →=⎝ ⎛⎭⎪⎫0,12,0,∴点A 到平面PEF 的距离为 d =|AE →·n ||n |=117=1717.拓展提升1.向量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两种思路(1)将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转化为求向量模的问题,即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垂足的坐标,然后求出向量的模,这是求各种距离的通法.(2)直接套用点线距公式求解,其步骤为直线的方向向量a →所求点到直线上一点的向量PP ′→及其在直线的方向向量a 上的投影→代入公式.注意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转化. 2.点面距、线面距、面面距的求解方法线面距、面面距实质上都是求点面距,求直线到平面、平面到平面的距离的前提是线面、面面平行.点面距的求解步骤:(1)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2)找出从该点出发的平面的任一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 (3)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对应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法向量的模,即可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跟踪训练4】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E ,F ,G 分别是C 1C ,D 1A 1,AB 的中点,求点A 到平面EFG 的距离.解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2,0,0),E (0,2,1),F (1,0,2),G (2,1,0),∴EF →=(1,-2,1),EG →=(2,-1,-1),GA →=(0,-1,0). 设n =(x ,y ,z )是平面EFG 的法向量,则⎩⎨⎧n ·EF →=0,n ·EG →=0,∴⎩⎪⎨⎪⎧x -2y +z =0,2x -y -z =0,∴x =y =z ,可取n =(1,1,1), ∴d =|GA →·n ||n |=13=33,即点A 到平面EFG 的距离为33.探究5 与空间有关的探索性问题例5 如图,矩形ABCD 和梯形BEFC 所成的平面互相垂直,BE ∥CF ,∠BCF =∠CEF =90°,AD =3,EF =2.(1)求证:AE ∥平面DCF ;(2)当AB 的长为何值时,二面角A -EF -C 的大小为60°?[解] 如图,以点C 为坐标原点,以CB ,CF 和CD 所在直线分别作为x 轴、y 轴和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设AB =a ,BE =b ,CF =c ,则C (0,0,0),A (3,0,a ),B (3,0,0),E (3,b,0),F (0,c,0).(1)证明:AE →=(0,b ,-a ),CB →=(3,0,0),BE →=(0,b,0),∴CB →·AE →=0,CB →·BE →=0, 从而CB ⊥AE ,CB ⊥BE . 又AE ∩BE =E , ∴CB ⊥平面ABE . ∵CB ⊥平面DCF ,∴平面ABE ∥平面DCF .又AE ⊂平面ABE , 故AE ∥平面DCF .(2)∵EF →=(-3,c -b,0),CE →=(3,b,0), 且EF →·CE →=0,|EF→|=2, ∴⎩⎪⎨⎪⎧-3+b c -b =0,3+c -b2=2,解得b =3,c =4.∴E (3,3,0),F (0,4,0).设n =(1,y ,z )与平面AEF 垂直, 则n ·AE →=0,n ·EF →=0,即⎩⎪⎨⎪⎧1,y ,z ·0,3,-a =0,1,y ,z ·-3,1,0=0,解得n =⎝⎛⎭⎪⎪⎫1,3,33a.又∵BA ⊥平面BEFC ,BA →=(0,0,a ),∴|cos 〈n ,BA →〉|=|n ·BA →||n ||BA →|=334a 2+27=12, 解得a =92或a =-92(舍去).∴当AB =92时,二面角A -EF -C 的大小为60°.拓展提升利用向量解决存在性问题的方法策略求解存在性问题的基本策略是:首先,假定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其次,构建空间直角坐标系;再次,利用空间向量法把存在性问题转化为求参数是否有解问题;最后,解方程,下结论.利用上述思维策略,可使此类存在性难题变为常规问题.【跟踪训练5】 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D =AA 1=12AB ,点E 是棱AB 上一点,且AEEB=λ. (1)证明:D 1E ⊥A 1D ;(2)是否存在λ,使得二面角D 1-EC -D 的平面角为π4?并说明理由.解 (1)证明:以D 为原点,DA 为x 轴,DC 为y 轴,DD 1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不妨设AD =AA 1=1,AB =2,则D (0,0,0),A (1,0,0),B (1,2,0),C (0,2,0),A 1(1,0,1),B 1(1,2,1),C 1(0,2,1),D 1(0,0,1).因为AEEB =λ,所以E ⎝⎛⎭⎪⎫1,2λ1+λ,0, 于是D 1E →=⎝ ⎛⎭⎪⎫1,2λ1+λ,-1,A 1D →=(-1,0,-1),所以D 1E →·A 1D →=⎝ ⎛⎭⎪⎫1,2λ1+λ,-1·(-1,0,-1)=-1+0+1=0,故D 1E ⊥A 1D .(2)因为DD 1⊥平面ABCD ,所以平面DE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0,0,1),设平面D 1EC 的法向量为n 1=(x ,y ,z ),又CE →=⎝ ⎛⎭⎪⎫1,2λ1+λ-2,0,CD 1→=(0,-2,1), 则⎩⎨⎧n 1·CE →=0,n 1·CD 1→=0,即⎩⎪⎨⎪⎧n 1·⎝ ⎛⎭⎪⎫1,2λ1+λ-2,0=0,n 1·0,-2,1=0,整理得⎩⎪⎨⎪⎧x -y ·21+λ=0,-2y +z =0,取y =1,则n 1=⎝ ⎛⎭⎪⎫21+λ,1,2. 因为二面角D 1-EC -D 的平面角为π4,所以22=|n ·n 1||n ||n 1|,即22=21+4+⎝⎛⎭⎪⎫21+λ2,解得λ=233-1. 故存在λ=233-1,使得二面角D 1-EC -D 的平面角为π4.1.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1)建立立体图形与空间向量的联系,用空间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点、直线,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应的距离和夹角等问题.(3)把向量的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意义. 2.利用法向量求直线AB 与平面α所成的角θ的步骤 (1)求平面α的法向量n .(2)利用公式sin θ=|cos 〈AB →,n 〉|=|AB →·n ||AB →||n |,注意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0,π2.3.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余弦值的步骤 (1)求两平面的法向量.(2)求两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值.(3)由图判断所求的二面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从而下结论.在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大小时应注意:平面的法向量有两个相反的方向,取的方向不同求出来的角度当然就不同,所以最后还应该根据这个二面角的实际形态确定其大小.4.点面距的求解步骤(1)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2)找出从该点出发的平面的任一条斜线段对应的向量. (3)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对应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法向量的模,即可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1.若两异面直线l 1与l 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 =(0,4,-3),b =(1,2,0),则直线l 1与l 2的夹角的余弦值为( )A.32B.8525C.4315D.33答案 B解析 设l 1,l 2的夹角为θ,则cos θ=|cos 〈a ,b 〉|=0×1+4×2+-3×05×5=8525.2.直角△ABC 的两条直角边BC =3,AC =4,PC ⊥平面ABC ,PC =95,则点P 到斜边AB 的距离是( )A .5B .3C .3 2 D.125答案 B解析 以C 为坐标原点,CA ,CB ,CP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4,0,0),B (0,3,0),P ⎝ ⎛⎭⎪⎫0,0,95,所以AB →=(-4,3,0),AP →=⎝⎛⎭⎪⎫-4,0,95, 所以AP →在AB →上的投影长为|AP →·AB →||AB →|=165,所以点P 到AB 的距离为d =|AP →|2-⎝ ⎛⎭⎪⎫1652=16+8125-25625=3.故选B.3.把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成直二面角,点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O 是正方形中心,则折起后,∠EOF 的大小为( )A .(0°,90°)B .90°C .120°D .(60°,120°)答案 C解析 OE →=12(OA →+OD →),OF →=12(OB →+OC →),∴OE →·OF →=14(OA →·OB →+OA →·OC →+OD →·OB →+OD →·OC →)=-14|OA →|2.又|OE →|=|OF →|=22|OA →|,∴cos 〈OE →,OF →〉=-14|OA →|212|OA →|2=-12.∴∠EOF =120°.故选C. 4.平面α的法向量n 1=(1,0,-1),平面β的法向量n 2=(0,-1,1),则平面α与β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________.答案π3或2π3解析 设二面角的大小为θ,则cos 〈n 1,n 2〉=1×0+0×-1+-1×12·2=-12,所以cos θ=12或-12,∴θ=π3或2π3.5.如图,在长方体AC 1中,AB =BC =2,AA 1=2,点E ,F 分别是平面A 1B 1C 1D 1、平面BCC 1B 1的中心.以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试用向量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求异面直线AF 和BE 所成的角;(2)求直线AF 和平面BEC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 (1)由题意得A (2,0,0),F ⎝ ⎛⎭⎪⎪⎫1,2,22,B (2,2,0),E (1,1,2),C (0,2,0).∴AF →=⎝⎛⎭⎪⎪⎫-1,2,22,BE →=(-1,-1,2), ∴AF →·BE →=1-2+1=0.∴直线AF 和BE 所成的角为90°.(2)设平面BE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又BC→=(-2,0,0),BE →=(-1,-1,2),则n ·BC →=-2x =0,n ·BE →=-x -y +2z =0,∴x =0,取z =1,则y =2,∴平面BE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0,2,1).∴cos 〈AF →,n 〉=AF →·n|AF →||n |=522222×3=53333.设直线AF 和平面BEC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53333,即直线AF 和平面BE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53333.。
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课件(共22张PPT)
1
M
2 x 0 z 0 即 取z =2得x=1,y = - 2 2 x 2 y z 0 A
D O B
C
y
所以平面B1MA的一个法向量为 n (1, 2, 2) 1 2 4 6 cos B1O, n 6 6 9
x
由图可知二面角为锐角
6 所以二面角B1 MA C的余弦值为 。 6
即为两直线的夹角;当向量夹角为钝角时,两直线的夹角为向
量夹角的补角.
直线和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 二、线面角: 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0, ]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
A
2
n
思考:如何用空间向量的夹角 表示线面角呢?
B
O
结论: sin
| cos n, AB |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空间“角”问题
空间的角常见的有: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
复习回顾
• 直线的方向向量:两点 • 平面的法向量:三点两线一方程 • 设a=(a1,a2,a3),b=(b1,b2,b3) 则(1)a·b= a1b1+a2b2+a3b3 .
复习回顾
• 设直线l1、l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b,平面α、β的 法向量分别为n1、n2.
10 5
所以直线SA与OB所成角余弦值为
课堂小结:
1.异面直线所成角:
C
D
cos sin
|cos CD, AB | | cos n, AB |
A
B
D1
A
O
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3.二面角:
n
B
n2
空间中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成法原理及求法思路
DBA Cα空间中的夹角空间中各种角包括: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围是]2,0(π。
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一般方法是通过平行移动直线,把异面问题转化为共面问题来解决。
具体步骤如下:①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择在特殊的位置上;②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的角;③利用解三角形来求角。
简称为“作,证,求〞2、线面夹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围是]2,0[π。
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用的是射影转化法。
具体步骤如下:〔假设线面平行,线在面,线面垂直,那么不用此法,因为角度不用问你也知道〕①找过斜线上一点与平面垂直的直线;②连结垂足和斜足,得出斜线在平面的射影,确定出所求的角;③把该角置于三角形中计算。
也是简称为“作,证,求〞注: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它和平面任何一条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的最小角,即假设θ为线面角,β为斜线与平面任何一条直线所成的角,那么有θβ≤;〔这个证明,需要用到正弦函数的单调性,请跳过。
在右图的解释为BAD CAD∠>∠〕〕2.1确定点的射影位置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斜线上任意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必在斜线在平面的射影上;②如果一个角所在的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那么这一点在平面上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如图,BAC∠在一个平面α,,,PN AC PM AB PN PM⊥⊥且=〔就是点P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过P作POα⊥〔说明点O为P点在面α的射影〕求证:OAN OAM∠∠=〔OAN OAM∠∠=,所以AO为BAC∠的角平分线,所以点O会在BAC∠的角平分线上〕证明:PA=PA,PN=PM,90PNA PMA∠∠︒==PNA PMA∴∆≅∆〔斜边直角边定理〕AN AM∴=①(PO NO MO PN PM α⊥⎫⇒=⎬⎭斜线长相等推射影长相等)= O AN AM AO AO AMO ANO NAO MAO OM N ⎫⎪⇒∆≅∆⇒∠∠⎬⎪⎭==== 所以,点P 在面的射影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
求空间角的常用方法PPT课件
故选B.
点评 这里将点O到面 ABC1D1 的距离转化为点 A1 到面 ABC1D1 的距离,比直接求O
到平面ABC1D1 的距离要简单得多 。
第17页/共27页
【例8】 如图1-15,CD,AB是两条异面直线,它们夹在两平行平面 和 间的 部分AB,CD在平面 内的射影分别是12cm和2cm,它们与平面 的交角之差 的绝对值是45o ,求AC与BD之间的距离.
2
2
第10页/共27页
2
PE
PD2 DE2
a2
3 2
a
7a 2
EF
FD2 ED2
a 2
2
3 2
a
2
a
PE 2 EF 2 PF 2
cos PEF 2PF·EF
7 2
2
a
a2
a 2
2
2 7 aa
=
7 4
+1-
1 4
=
5
7
2
7
14
∴二面角P-AB-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5 7 14
∵O为底面中心,
∴O为BD中点,从而FO为△DAB的中位线.
∴FO ∴MO
1 AB 2
D1F
D1M ∴四边形 D1FOM 为平行四边形. 故∠MOE(或其补角)即为异面直线 D1F 和OE所成的角.
在△MOE中,OM D1F 22 1 5 ME 2
OE EC2 OC2 1 ( 2)2 3
则
FG
=(-1,1,+1),A1 E
=(-1,0,-1),
第12页/共27页
∴ FG A1E 1 0 1 0 FG A1E 选D.
点评 连B1G,B1F 运用平移法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当然也很简单,这里主要是强调 空间向量法的运用.
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
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向量方法是利用向量的性质和运算,来求解空间角和距离的方法。
在几何学中,向量可以用来表示位置、方向和大小,因此可以通过向量的定义和运算来求解空间角和距离。
一、空间角的求解空间角是指两个平面或者两个直线之间的夹角。
我们可以通过向量的点积来求解空间角。
对于两个平面,可以先求出它们的法向量,然后计算法向量的夹角即可得到空间角。
设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n1和n2,则它们的夹角θ为:θ = arccos((n1·n2) / (,n1,n2,))其中,·表示向量的点积,n1,和,n2,分别表示向量n1和n2的模。
对于两个直线,可以先求出它们的方向向量,然后计算方向向量的夹角即可得到空间角。
设两个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为u和v,则它们的夹角θ为:θ = arccos((u·v) / (,u,v,))其中,·表示向量的点积,u,和,v,分别表示向量u和v的模。
二、距离的求解距离是指空间中两个点之间的长度。
我们可以通过向量的运算来求解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距离。
设空间中两个点A(x1,y1,z1)和B(x2,y2,z2),则点A到点B的距离d为:d=,AB,=√((x2-x1)²+(y2-y1)²+(z2-z1)²)其中,AB,表示向量AB的模,即两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向量方法求解空间角和距离的步骤如下:1.对于求解空间角,先计算出两个平面或者两个直线的法向量或方向向量。
2.根据向量的点积定义,计算法向量或方向向量的点积。
3.根据向量的模定义,计算法向量或方向向量的模。
4.将点积和模代入空间角的计算公式,求解空间角。
5.对于求解距离,先计算出两个点的坐标。
6.根据向量的运算规则,计算两个坐标点之间的差向量。
7.根据向量的模定义,计算差向量的模,即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向量方法求解空间角和距离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并且适用于各种空间问题。
空间角的求法
展示 1 在四棱锥 P-ABCD 中,PA⊥底面 ABCD,AB⊥AD,AC⊥CD,∠ABC =60° ,PA=AB=BC,E 是 PC 的中点. (1)平面 PAD 所成的角的大小; (2)证明 AE⊥平面 PCD; (3)求二面角 A-PD-C 的正弦值.
返回
S是正△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A=SB=SC且 ∠ASB=∠BSC=∠CSA=90°,M,N分别是AB和SC的中 点,求异面直线SM与BN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 C
S a
2 a 2
N
a a P
N
2 a 4
A
C
6P a 2
2a
M B A M
6 a 4
2 a 2
14 a 4
B
2 a 4
14 a 4
平面的法向量 如果表示向量n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垂直 于平面α,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α,记 作n⊥α,此时向量n叫作平面α的法向量. 显然一个平面的法向量也有 个,且它 无数 们是 向量.
共线
三.利用向量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设直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a,平面 α 的法向量为 n, 直线 l 与平面 α 所成的角为 θ,
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 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 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O
三垂线定理(逆)
如图,PA⊥平面,AO是平面的 斜线PO在平面内的射影, a (1)若a⊥PO,则a⊥AO; P
(2)若a⊥AO,则a⊥PO
作用:1 证明线线垂直;
O
a
A
2 作二面角的平面角。
用空间向量方法求角和距离
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常考查的问题,其传统的“三步曲”解法:“作图、证明、解三角形”,作辅助线多、技巧性强,是教学和学习的难点.向量进入高中教材,为立体几何增添了活力,新思想、新方法与时俱进,本专题将运用向量方法简捷地解决这些问题.1求空间角问题分别在直线n m ,b a ,所成的角或0a b a b ⊥⇔= , (2)求线面角特殊情形:当a = 一般情形:在直线图所示),再求cos 则sin cos βθ=(3)求二面角方法1:转化为分别是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与棱都垂直的两条直线上的两个向量的夹角(注意:要特别关注两个向量的方向).方法2:先求出二面角一个面内一点到另一个面的距离及到棱的距离,然后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角.方法3:(法向量法)构造二面角βα--l 的两个半平面βα、的法向量21n n 、(都取向上的方向,如图所示)2)若二面角βα--l 是“锐角型”如图乙所示,那么其大小φ等于两法向量21n n 、的夹角即 1212cos cos .||||n n n n φθ⋅==⋅2.求空间距离问题(1)求点面距离 其中n 是平面α在法一、找平面β使面β法二:如图,d 是异面直线a 与 b 的距离,n是直线a 与b 的一个法向量 A 、 B 分别是 直线a , b 上的点,显然:||cos ,d AB θ=又||cos ,AB n θ= ||AB n d ∴= 图甲例1.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是棱1111,A D A B 的中点.(Ⅰ)求异面直线1DE FC 与所成角的余弦值; (II )求1BC 和面EFBD 所成的角; (III )求1B 到面EFBD 的距离例2.如图,三棱柱中,已知A 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四边形B B A A '' 是矩形,。
平面平面ABCD B B A A ⊥''(Ⅰ)若A A '=1,求直线AB 到面'DAC 的距离.(II ) 试问:当A A '的长度为多少时,二面角 A C A D -'-的大小为? 60(Ⅰ)求证:直线1B P 不可能与平面11ACC A 垂直;(II )当11BC B P ⊥时,求二面角11C B P C --的大小的余弦值.例4.如图,1BE AB ⊥;(Ⅱ)求二面角B (Ⅲ)求异面直线例5.(山东卷)如图,已知平面A 1B 1C 1平行于三棱锥V-ABC 的底面ABC ,等边∆ AB 1C 所在的平面与底面ABC 垂直,且∠ACB =90°,设AC =2a ,BC=a .(1)求证直线B 1C 1是异面直线AB 1与A 1C 1的公垂线; (2)求点A 到平面VBC 的距离; (3)求二面角A-VB-C 的大小例6.如图,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60,ABC ∠=︒,PA AC a ==,PB PD ==点E 在PD上,且PE:ED= 2: 1. (Ⅰ)证明 PA⊥平面ABCD;(Ⅱ)求以AC 为棱,EAC 与DAC 为面的二面角θ的大小:(Ⅲ)在棱PC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BF∥平面AEC?证明你的结论.练习:1.在正四面体S ABC -中,棱长为a ,E,F分别为SA 和BC 的中点,求异面直线BE 和SF 所成角的余弦值.2.在边长为1的菱形ABCD 中,60ABC ︒∠=,将菱形沿对角线AC 折起,使折起后BD =1,求二面角B ACD --的余弦值.3.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D ⊥底面,且PD AD a ==,问平面PBA 与平面PBC 能否垂直?试说明理由.(不垂直)4.在直三棱柱12AC AA ==. (1) 求1O(2) 求BCPA=2,(Ⅰ)求直线PA 与平面DEF 所成角的大小; (Ⅱ)求点P 到平面DEF 的距离。
空间角的求法
AE (0,1, 2), CN (2,0,1)
2 ∴异面直线 AE 和 CN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5
方法提炼
求二面角的方法比较多,常见的有
(1)定义法:利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作图. (2)垂线法:是最重要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弄清该二面角及它的棱. ②考虑找一条过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另一个平面的直线 (往往先找 垂面再找垂线). ③过这条垂线的两个端点中的一个作二面角棱的垂线, 连结垂足与另一 个端点,所得到的角( 或其补角)就是该二面角的平面角. ④解这个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可得到二面角的大小.例第( 4)的解 法一 (3) 垂面法 : 通过做二面角的棱的垂面, 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 例第(4 )的解法二
(垂面法)取 A1D1 的中点 K,连结 EK,GK
A1
K
D1 O1
C1
E
B1 N
D A
G
R
O B
C F
例 如图,在棱长为 2 的正方体 ABCD-A1B1C1 D1 中, E 、F 、 G 、N 分别是 A 1B1、BC、DC、BB1 的中点 (3)求二面角 E-GF-A 的余弦值.
(垂面法) 在平面 ACC1A1 内过点 O1 作 O1R⊥AC 于点 R, 则 O1R∥AA1 且 O1R∥AA1, 在 Rt△ O1OA 中, 1 1 O1R=2,RO= AC = ? 2 2 2 2 OO1= OR + RO = ∴cos∠O1OA=
D1
变式: 如图,在棱长为 2 的正方体 ABCD-A1B1C 1D1 中,E 、 F 、G 、N 分别是 A 1B1 、BC、DC、BB1 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 A 1C 1 和 GF 所成的角. (2)在棱 BB1 上是否存在一点 P ,使得二面角 P-AC-B 的大小 为 30°,求出 BP 的长,请说明理由. (3) 点 S 在线段 A1D1 上运动 ,当 AC 与平面 SCD 所成的角为 450 时,求二面角 A-SB-C 的大小.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