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赵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赵霖教授
2005年1月14日,在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国食文化研究会、香港保健协会、中国新时代集团·新时代健康产业共同主办、北京晚报、北京现代商报协办的“新时代健康大课堂”上,国家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赵霖教授说,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
一、营养状况是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营养不仅影响人民的体质、智能、发育和健康程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想健康就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通行证。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有这样一个很生动的譬喻:一个人毕生从事的事业、成功、家庭、财产等等可以描述成下面这样一个巨大的数字,就是前面是一个1,后面有无数个零。
第一个数字1就代表健康,如果失去了1,一切都会变成零。
二、经济腾飞源于健康,健康就是GDP
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在过去40年中,世界经济增长的8%—10%都是来源于健康的人群,而亚洲的经济腾飞有30%—40%也源于健康的人群。
全国城乡居民因疾病、损伤和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2%,相关的医药费消耗相当于GDP的6.4%,所以不难看出健康就是GDP。
中国有13亿人口,在这个庞大的基数下,患病人不在少数,如果得了病才忙于治疗,高昂的医疗费不仅普通的家庭难以承受,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而且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增加公费医疗投入与医疗保险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有重视营养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才能把庞大的医疗费用节省下来。
三、人类疾病的模式在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的模式在发生变化,首先就是食源性疾病增多,2000年WHO宣布,全世界因营养过剩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
第二,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据WHO统计,全球约1/3的患者死于药物的滥用,我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如果住院病人平均每天合并用药5种的话,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达21.8%,伴随化学合成药物特别是抗菌素的滥用,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以治愈的疾病不断出现。
第三,医源性疾病,医疗模式的商业化倾向日益严重,医源性疾病不断增加。
最近国际医学界有人批评中国临床过度输液的问题,根据我们与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联合研究结果,发现输液的微粒问题不能忽视。
香港保健协会周文轩主席指出,由于化学合成药物有非常明确的作用点和药物作用效果,因此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副作用很难避免,所以老年人用药后往往出现较多的副作用。
四、为了提高健康水平,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
18年前,作为中国卫生部官员的一位医生赴美深造。
他到达美国之后,有两个问题让他困惑不解,一个是美国富人瘦,穷人胖;第二是美国的研究证明,医学的高科技化对美国人健康长寿的贡献竟然非常有限。
2 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这位曾在美国三个大都市卫生局任部门负责人,在数所大学任中国教授的中国医师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到了中国。
他就是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他在2004年5月出版的著作《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中告诉我们,美国人之所以在总体上比中国人健康水平高,其原因是许多美国人一生都在不断进行健康投资。
五、变疾病保健为健康保健,“不治已病治未病”
在《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的序言中,中国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指出:“中医历来重视预防,强调养生保健,从整体、动态和辩证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战略观念与现代健康领域的许多新概念不谋而合。
他又指出,中医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整合了解的干预方式,追求人体功能平衡状态,适应了生命过程的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实际情况。
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理论及方法在老龄化社会和健康观念转变的现代社会里,正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抗击“非典”产生的观念变化
抗击“非典”使得我们产生了许多观念的变化,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观方面,遵循新一届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在消费观方面,走向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在医疗保健观方面,则以维护人体自身免疫力,增强防病、抗病能力目标。
我们要把疾病保健,变成健康保健!
七、预防胜于治疗“不治已病治未病”
2001年全国卫生资源消耗6100多亿,因疾病、伤残等造成的损失约7800亿,总计约14000亿。
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15年的总投资才2000亿。
2004年12月,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正式公布了《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本次调查为估算中国人因健康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提供了数据基础。
其计算结果是,仅2003年就高达80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比重的7%左右。
国家“九五”攻关期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预防工作上投资1元钱,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
八、接受平衡膳食观念与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学习营养学知识,接受平衡膳食的观念可以预防许多疾病。
在北欧国家芬兰,有一个省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芬兰将该省作为这些疾病重点防治的试点省,5年内用于宣传教育和防治措施的经费约投入了1 00万美元。
此后该省居民因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溢血发生偏瘫的患者数目大幅度减少,五年内总共节省了600万美元的医疗支出。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事例。
牢记“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加强健康教育,使人民群众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张、贯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极其重要!
聪明人投资健康,
明白人爱护健康,
普通人忽视健康,
糊涂人透支健康!
九、完全效仿西方医疗模式,无法维护民族生存
2003年5月9日,吴仪副总理亲自召开座谈会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人民健康事业中的作用”。
在国内,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不仅疗效好,没有副作用,且每治愈一位患者的费用仅为5000元人民币,用纯西方方法治疗“非典”,花费超过10万人民币,在香港特区则高达每个病人30—50万港币。
仅600余万人口的香港,特区政府为防治“非典”投入了118亿港元,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完全效仿西方的医疗模式,我们无法维护民族的生存。
十、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
”毫无疑问,现代医学的医学模式应当向健康医学、生态医学、稳态医学的方向转化。
中医学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基本理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极为接近。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医学目的的再审查》会议指出: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源于近代医学模式造成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
十一、流感等病毒在不断变异,变异的病毒和细菌“无药可治”
人类每天都要接触各种病毒和细菌,由于它们都在不断地变异,因此许多病“无药可治”。
如每年导致全世界约20—30万人死亡的流感病毒就是如此,由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免疫因子组成的人体免疫系统,其发挥识别、屏障、吞噬、清除作用,始终与各种传染病相抗衡。
因此保持免疫功能的稳定和完整,是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手段。
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医学观念需要改变,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自身调节能力、抗病能力,即人体自我防护和痊愈能力上来。
任何一种营养的缺乏或失衡,对免疫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缺乏对免疫系统有益的植物营养素、抗氧化剂与多糖等;营养失调会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人体更容易受病毒的侵袭与感染。
在
抵抗感染方面,营养因素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由于免疫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依赖于饮食,因此一旦营养失调,受影响最大、被严重损害的就是机体免疫系统。
对非洲儿童的研究发现:幼年期营养不良导致的免疫系统不健全,会造成呼吸道和胃肠道为主的重复感染。
古代先贤提倡“寓医于食”应该牢记!关注“寓医于食”的结果,就是:
个人少受罪,
儿女少受累,
节省医疗费,
造福全社会。
十二、“药片文化”误导消费,天然膳食促进健康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丰富的食物原料。
中国的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收集了谷类、豆类植物10多类,约200余种,蔬菜20多类,100多个品种,为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并且充分体现了食物来源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寓医于食”、利用饮食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基础。
十三、食物是“神”造的,药片是人造的——药片永远代替不了完整的食物
100克胡萝卜含2800IU维生素A,虽然超过了我们每天的需要量,但每天食用100克胡萝卜绝对不会中毒或产生副作用,但是如果摄取过量维生素A,就会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摄取过多容易造成依赖性。
维生素C在橘子中是抗氧化剂,而离开橘子就会通过自身氧化产生自由基,变成促氧化剂。
儿童过量摄入维生素D可造成前囱过早封闭,形成小脑儿,如摄入5倍建议量,可造成肝脏损害。
高剂量维生素B6治疗痛经,会造成神经系统损害。
美国每年有3万多名6岁以下的儿童发生维生素摄入过量的问题,表现为严重头痛,视物不清及机体丧失协调能力。
十四、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2001年7月在维也纳召开了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来自全世界各国的3000余名营养学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达成了一致的学术观点:“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食疗”的保健效果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痛苦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与疾病这一对矛盾、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体把握。
在欧洲“营养医学”、“营养药理学”新学科纷纷出现,反映了中国传统“食疗”思想被西方广泛接受的生动事实。
国际营养学界近年对膳食指南的认识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从过去以营养素为基础转向以食物为基础。
问题很清楚,因为营养素的发现依赖于人类的认识水平,而现在的发现,在食物中存在着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所谓非必需营养素,这些物质如低聚糖、香菇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叶绿素、番茄红素、谷维素、茶多酚和二十八烷醇等同样也在发挥重要的健康作用。
它们可以预防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延缓机体衰老、提高免疫力,在膳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大多存在于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
十五、低温烹饪有益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每公斤食品中丙烯酰胺不得超过1毫克。
中国主食馒头、米饭、面条等烹制都采用1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比烘烤要低得多,爆炒菜肴在短时间内完成。
高低温结合的烹饪方式不仅有益于保持营养成分不受损失,满足表面杀菌的需要,也减少油脂的氧化,由此说明中国的传统主食更安全。
十六、美国“食物指南金字塔”
1996年美国农业部推行了“食物指南金字塔”,提出了每日选择食物品种和数量的建议,其目的在于促进健康,减少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糖尿病等与饮食结构有关疾病的发生。
1992年秋这张图形公布后,立即遭到肉类和奶制品商全方位的抨击,认为这不符合西方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耗费了86万美元、完成了进一步的验证后,才确认“食物指南金字塔”的设计是科学的。
从图中不难看出,“食物指南金字塔”
正是东方膳食结构的翻版。
营养学家认为,改变西方的饮食结构,可使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延长10年。
十七、“营养配餐员”第一保健医生
——从吃饱求生存到吃好求健康
国务院公布了第64个职业准入,我国出现了一个为保证人民健康的崭新职业“营养配餐员”,于若木同志曾经指出,“科学配餐是不用资金投入,就能提高和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加之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由于膳食结构不平衡,导致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而通过科学配餐,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因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造成的各种疾病。
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根据国情调查、优化食物结构,引导全民族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物消费,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十八、人类最早的医疗体系
中国人民从与自然界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许多食物具有药性。
《周礼•天官篇》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医事制度中已设有负责饮食营养管理的专职人员。
当时医生分为四类,即“食医”,“疾医”,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兽医”。
周代医疗体系以“食医”为先,“食医”的任务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阴、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
即调和食味,确定四时饮食,预防疾病。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营养医学”的实践。
十九、古代历代先贤关于膳食重要性的论述
战国名医扁鹊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清代黄宫绣指出:“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
”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
”“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
食之不愈,然后命药。
”
二十、传统营养学的哲学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内涵,第一,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
第二,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第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
第四,“审因施食,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辩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也有精辟的论述。
例如“饮食清淡,素食为主”;“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食,不可无绿”等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保健的膳食原则。
二十一、中华民族膳食与就餐的“十大平衡”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
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有如下精辟论述: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
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
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
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
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
主副食比例适当
保持酸碱平衡
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从整体来看,是在素食为主的基础之上,荤素搭配,平衡膳食。
所谓平衡膳食,就是要求日常饮食长期、经常地,尽量注意做到多样化,食品广而杂。
要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之间的合理搭配和平衡。
中国的方块字是智慧的符号,自古以来,论及人体健康状态时,常用精、气、神充足加以描述。
精、气是生命的支柱,这两个字中都包含有“米”,中华民族素有“世间万物米称珍”之祖训。
中餐有“主、副食”之分:主食包括稻、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和玉米、莜麦、荞麦、黍子、薏米等杂粮以及薯类
二十二、“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我们的先贤从生活实践中已经深刻认识到五谷杂粮——主食的巨大健康作用。
中国人民从实践体验中得出了“食五谷治百病”,“米粥饭暖胃养气”的结论。
《随意居饮食谱》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效。
病人产妇,粥养最宜。
李时珍称:米油是穷人的人参汤,婴儿“食米油,百日则肥白”。
中医认为糙米味甘、性温,健脾养胃、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镇静神经、促进消化吸收。
主食精与粗的平衡是现代营养学用于指导人们科学安排膳食的最简便易行的办法。
二十三、提倡适量肉食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提倡适量肉食。
指日常饮食即使肉类丰富时,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
人有32颗牙齿,其中臼齿20颗,用于磨碎谷物、豆类和种子类食物;切齿8颗,用于切咬果蔬;惟独4颗犬齿为撕咬肉类所用。
臼齿:切齿:犬齿= 5∶2∶1。
依此推算,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性与动物性食物的比值应为7∶1!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凸显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说明了植物性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数百万年人类自然进化的结果。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美国居高不下,国内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对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和农区蒙古族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以肉食为主的牧区,男性成年居民前列腺肥大的发病率远高于农区。
显示膳食结构与前列腺疾患的发病率相关。
二十四、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
四条腿的是形容猪、牛、羊等畜肉,两条腿的是指鸡、鸭、鹅等禽类;一条腿的指鱼类和食用菌类(蘑菇等食品);常言道:“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鱼类含油脂量低、蛋白质丰富,且消化率高达98%,是健康的食品;菌类(蘑菇等食品)能量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其中所含各种多糖类物质均有抗癌作用。
木耳被誉为“素中之荤”。
二十五、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
这是商代的宰相尹伊,他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厨师。
他就是通过烹饪发明了熬中药。
英、美科学家发现素食者与非素食者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组成明显不同——当人的消化液与上述肠道微生物作用时,所产生的化学物质也不同,这导致非素食者更容易患癌症。
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具有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
适合人类消化道的生理结构和人体全面营养的需要,由于微量元素等微营养素只能从外界摄取,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产生,所以杂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主张:为保持身体健康,每天要吃30种以上不同种类的食物。
二十六、食物寒、热、温、凉四性的平衡
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四性,因此同中药一样,平衡组合,才能有益于健康。
绿豆性寒无毒,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菊花苦平无毒,清热明目;西瓜则有“天生白虎汤”之誉,用于发热、口渴、尿赤。
羊肉甘苦大热无毒,补虚祛寒,效同人参。
我国百姓夏天喜喝绿豆汤、菊花茶,以西瓜为餐后水果;冬天则喜食涮羊肉;螃蟹性寒,生姜性热,吃螃蟹时佐以姜末。
破坏摄食时食物四性的寒热平衡,自然有损健康。
这种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正是基于对食性平衡的了解。
二十七、“五味调和,不可偏嗜”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
五味调和,方可增进食欲,相得益彰。
2500年前,古代医书《黄帝内经》就阐述了过量食用食盐的危害。
80年代全国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显示,北京约1/5的人口患高血压。
与“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相对应的高血压患病率存在规律性的变化,自北至南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大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
北京市高血压患病率为广州市的4.4倍。
因此,改变口重的饮食习惯,科学地安排膳食,已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山东农民每天吃盐17.3克,高血压患病率15.3%,广西农民每天吃盐7.5克,高血压患病率8.2%,爱斯基摩人每天吃4克盐,高血压发病率是4%。
日本秋田地区居民由于习惯吃咸鱼,每天食盐摄入量达26克,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8%。
二十八、“食宜细缓,不可粗速”
就餐速度快与慢的平衡
《养病庸言》一书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
《医说》中记述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
要求病人每口饭咀嚼50次再吞咽下,有利于机体康复。
咀嚼是帮助摄食及消化的重要环节。
进食时缓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可预防消化道癌症。
二十九、唾液的神奇作用
中医说“远唾损气,多唾损神”;隋代名医陶弘景说:“勿咳唾,损肥汁”。
元代李鹏飞《延寿书》说:“口中津液是金浆玉醴,能终日不唾,常含而咽之,令人精气常留,面目有光。
”
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助消化、溶菌酶和分泌性抗体可杀菌解毒。
唾液具有使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神奇作用——如:亚硝胺、黄曲霉毒素、3,4-苯并芘及烷化剂、烟油,鱼和海味的焦糊物等,其对细胞的致突变性在30秒钟内可完全丧失。
对化学合成色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唾液也有明显解毒作用。
这是咀嚼时唾液中含的多种酶与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和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十、“食宜暖”膳食的冷热平衡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
“食宜暖”,生冷、寒凉的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
体虚胃寒的人,特别是在夏日更应慎重。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的论述是值得借鉴的,他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
三十一、“食前忌动,食后忌静”
就餐前后的动静平衡
人们饮食中摄入的各种食物及营养与热量消耗之间需要保持平衡。
《食寿保元》书中称“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而”。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说明进食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
《论语•乡党》中说:“食不语,寝不言”。
《千金翼方》中说:“食勿大言”,“及饥不得大语”。
说明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高谈阔论、分心,以利纳谷和消化。
三十二、“饮食以时”,就餐时间和饥与饱的平衡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太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
《尚书》中有“食哉惟时”之论,有规律的进食可保证消化吸收机能有节奏地活动,宜固定时间进食、脾胃协调配合,有张有弛。
定量定时进食是保护消化功能的调养方法,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
“废止朝食论”是不可取的!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晚餐“少吃一口,舒服一宿”。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提倡进食适度。
这也是控制肥胖的好方法,妇女减肥和保持体重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要学会“羊吃草”。
什么概念呢?就是少量多餐;做到“顿顿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
三十三、进食量与体力活动的平衡
大脑在血糖与激素作用下调控饮食与体重,该平衡调控机制对热量摄取与实际需要的调节难以置信的准确。
成人一年要消耗热量900000kcal,但只要额外摄取4000 kcal,体重就增加一磅。
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与消耗不平衡。
摄入的能量超过机体消耗、就会储存,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导致肥胖!必须使进食量与体力活动保持平衡,才能维持体重稳定。
为防止热量摄入过度,含油脂、糖、酒的“纯热能食物”,含糖饮料、冰激凌、果酱、奶酪等都应当控制。
东方有一句老话:少食健康。
有两条证据可以证明:有严格膳食规律的动物比自由进食的动物寿命长;长寿村的村民吃得很少,且主要吃素。
所以中国古话说:“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命益。
”
人好的时候要找一条备胎,人不好的时候要找一条退路。
人没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
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观念。
一件事被所有人都认为是机会的时候,其实它已不是机会了。
挑战无处不在,抉择一定要放在努力的前面。
祝大家合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