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原文翻译复习过程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孟子二章 课文及译文
18 《孟子》两章之蔡仲巾千创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堪。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堪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未几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抄起来攻打它,却不克不及取胜。
采取四面包抄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克不及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其实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其实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其实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其实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苍生不克不及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克不及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克不及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成“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忙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叛变他;帮忙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课文2、掌握作者及作品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复习过程:按照复习提纲,依据课本及其他资料进行复习一、背诵课文(能熟练背诵)二、文学常识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 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所作, _________经典之一。
③孟子,名 _________ ,字,_________国人,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再传弟子。
是战国时期的 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他是继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_________”,与孔子并称为“ _________”。
三、解释词语1、地利不如人和和:2、七里之郭郭: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5、城非不高也城:6、池非不深也池:7、兵革:兵:革:8、委而去之委:去: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 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以: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12、得道者多助得道:13、寡助之至之:至:14、天下顺之顺:15、舜发于畎亩之中发:1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17、百里溪举于市市:18、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任:是:19、必先苦其心志苦:20、劳其筋骨劳:21、饿其体肤饿:22、空乏其身空乏:2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4、所以动心忍性动:忍:25、人恒过恒:过:26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2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2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色:喻:29、国恒亡亡:3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4、入则无法家拂士五、一词多义1、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寡助之至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畔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六、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孟⼦⼆章的知识点总结《孟⼦⼆章》出⾃孟⼦之⼿,别称《⽣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具体可参考⼋年级上册的语⽂课本,⾥⾯就有明确的叙述。
下⾯⼩编给⼤家分享⼀些孟⼦⼆章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孟⼦⼆章的知识点1《富贵不能淫》⼀、通假字往之⼥家(⼥:同“汝”,你)⼆、⼀词多义戒:往送之门,戒之 (告诚) 居:居天下之⼴居 (居住)必敬必戒 (谨慎) 居天下之⼴居 (住所)之:母命之 (代词,她,代指⼥⼉) 道:妾妇之道也 (道理)住送之门 (动词,去、到) 独⾏其道 (道路)三、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四、词类活⽤1.富贵不能淫 (淫:动词的使动⽤法,使…惑乱,使……迷惑)2.贫贱不能移 (移:动词的使动⽤法,使……改变,使……动摇)3.威武不能屈 (屈:动词的使动⽤法,使……屈服)五、课⽂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丈夫吗?他们⼀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事。
”孟⼦说:“这怎么能算⼤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成年举⾏加冠礼时,⽗亲训导他;⼥⼉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定要恭敬,⼀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家遵循的道理。
(⼤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同遵循正道⽽⾏;不得志的时候,独⾃⾛⾃⼰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才称得上⼤丈夫。
”6、问题探究1.主题思想:《富贵不能淫》探讨“何谓⼤丈夫”的问题。
景春提出观点,孟⼦反驳,有破有⽴。
先直接反驳,对景春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再从正⾯提出⾃⼰⼼⽬中的⼤丈夫的标准。
孟⼦提出了三个⽅⾯的标准:第⼀,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孟子》二章翻译整理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曰:说岂:难道诚:真正哉:疑问词,吗而:连词,表承接,于是,就惧:害怕熄:停息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是:代词,这些人焉:哪里为:是乎:呢子:你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冠:行冠礼,名词作动词命:教导、训诲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往:去之:动词,到戒:告诫女:同“汝”,你必:一定戒:谨慎无:不要夫子:丈夫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以:把为:作为正:准则,标准者:表判断,是之:助词,的道:原则,行为准则居:动词,居住居:名词,住宅正:正确道:道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得:实现由:遵循淫:使……迷惑(惑乱)移:使……动摇(改变)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威武:武力权势屈:使……屈服此:这谓:称为句子翻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些人哪里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女之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权势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被任用,被选拔于:介词,从畎亩:田地举:被任用,被选拔故:所以大任:重大责任(使命)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拂:违背乱:扰乱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曾:同“增”曾益:增加恒:常常,经常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表现、征验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入:在国内,动词作状语无:没有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出:在国外,动词作状语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外患:外来的忧患然后:这样以后而:连词,表并列,和句子翻译: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任用,管仲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隐居海滨被朝廷任用,百里奚从集市之间被任用为大夫。
《孟子二章》注释、翻译【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富贵不能淫》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7、【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13、【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15、【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16、【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二章之《富贵不能淫》原文与标准译文
《孟⼦》⼆章之《富贵不能淫》原⽂与标准译⽂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丈夫哉?
⼀怒⽽诸侯惧,
安居⽽天下熄。
”
孟⼦⽈:“是焉得为⼤丈夫乎?
⼦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命之;
⼥⼦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家,必敬必戒,⽆违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居,
⽴天下之正位,
⾏天下之⼤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丈夫。
”
【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丈夫吗?
他们⼀发怒,诸侯就都害怕。
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事。
”
孟⼦说:“这怎么能算⼤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成年举⾏冠礼时,⽗亲教导他;
⼥⼉出嫁时,母亲教导他,送到门⼝,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定要恭敬,⼩⼼谨慎。
不能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之道。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
⾛在天下最光明的⼤路‘义’上。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同遵循正道⽽⾏,
不得志的时候独⾃⾛⾃⼰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才称得上⼤丈夫。
”。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孟子二章复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 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 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 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 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相关名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曹刿论战》 译文背诵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 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 拜见(庄公)。 (曹刿)问道:“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 “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 定要把它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这 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随 您的”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D ) 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 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 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 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 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 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原文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翻译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孟子二章
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一、重点实词1. 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2.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富贵不能淫.原意:惑乱,迷惑,句中意:________(2)贫贱不能移.原意:改变,动摇,句中意:________(3)威武不能屈.原意:屈服,句中意:________3. 其他重点实词(1)张仪岂.[F]不诚.大丈夫哉岂:____________诚:____________(2)是焉得.[F]为大丈夫乎得:____________(3)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__(4)父命.之命:____________(5)戒.之曰戒:____________(6)往.[F]之女家往:____________(7)必敬必戒.戒:____________(8)无违夫子..夫子:____________ (9)以顺.[F]为正.者顺:____________正:____________(10)妾妇之道.[F]也道:____________(11)居.天下之广居.居:____________居:____________(12)行天下之大道.道:____________(13)得.[F]志得:____________(14)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15)独行.其道.行:____________道:____________二、重点虚词1. 之⎩⎪⎨⎪⎧①丈夫之.冠也 ②父命之.③母命之.④妾妇之.道也 ⑤与民由之. ⑥此之.谓大丈夫 ⑦往之.女家2. 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3. 一怒而.诸侯惧 ____________4. 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 三、句子翻译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019云南曲靖)4. 得志,与民由之。
孟子二章文言文重点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亦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亦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一定有什么利益可以给予我国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参与;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百辆兵车的人家参与。
在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在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也不算少了。
如果舍弃仁义而先追求利益,就会贪婪无厌。
从来没有有仁心而舍弃亲人的,也没有有义心而背叛君主的。
大王也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也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也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解读:孟子在此章中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不在于追求利益,而在于讲究仁义。
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就会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孟子用“万乘之国”和“千乘之家”的例子,说明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权势和财富的积累会导致野心和欲望的膨胀,进而引发内乱和叛乱。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以仁义为本,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求利益的现象,认为这种风气会导致国家灭亡。
孟子认为,一个有仁心的人不会舍弃亲人,有义心的人不会背叛君主,因此,仁义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翻译:孟子说:“尊敬我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自己的晚辈,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这样,天下就可以掌握在我的手掌之中了。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失道的人则很少有人帮助。
当帮助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当帮助多到极点时,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孟子二章原文翻译(续)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孟子说:“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五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五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却不能取胜。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兵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文言文翻译孟子二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包含在其中。
”孟子又曰:“君子有三患,未之有也。
必求其善也,必求其过也,是人也,则得其所欲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孟子又说:“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却从未遇到过。
他们一定会追求自己的善良,一定会追求自己的过失,这样的人才,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能做到。
他们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值得了解。
”孟子又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又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点。
普通人会丧失这些区别,而君子则会保留它们。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判断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人都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们都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却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毁自己;认为自己的君主做不到的人,是在诋毁自己的君主。
凡是有这四种开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充它们,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一样。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保护四海;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不够。
”孟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不仁者,与禽兽同弃。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在这里谈论的是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实现和谐与繁荣。
首先,孟子以离娄之明和公输子之巧为例,说明了规矩和技巧的重要性。
离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以明察秋毫著称;公输子则是古代著名的工匠,以巧夺天工闻名。
然而,如果他们没有遵循规矩,就无法创造出完美的方圆和五音。
这说明,无论是个人的才华还是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规矩和准则的约束。
接着,孟子提到了师旷之聪。
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以六律(即六种音阶)来调音。
如果没有六律的规范,就无法准确地调出五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音乐和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科学的规范和准则。
最后,孟子以尧舜之道为例,说明了仁政的重要性。
尧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以仁政著称。
如果国家没有实行仁政,就无法平治天下。
这说明,国家的治理必须以仁政为基础。
孟子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君主有仁心仁闻,却不能让民众享受到他的恩泽,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值得效法。
这是因为他没有遵循先王的道德准则,没有实行仁政。
孟子总结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仅仅有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来保证善心的实现;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的引导来确保法律的执行。
总之,孟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德、规矩和法律在个人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遵循规矩和实施法律,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人皆曰:‘而非我也,我乃见利之所在云尔。
’夫然,故诸侯虽有千里之国,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今也,诸侯爵赏皆同朝廷,政事无不决于王,上轻下重,农分地而不敢有二亩之畔,士大夫不得兼营事业,绌于宗庙之事,而国危矣。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有什么利益要给我国家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家有利,士人和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下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样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杀害了它的君主,人们都会说:‘这并不是我的错,我不过是看到了利益所在而已。
’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即使诸侯有千里之国,实行仁政成为国王,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
现在,诸侯的爵位和赏赐都与朝廷相同,政事没有不决定于大王的,上层轻视下层,农民分得了土地却不敢有超过二亩的边界,士人和大夫不能同时经营自己的事业,对宗庙的事务也不得兼顾,这样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危诸侯,则易之;危大夫,则废之。
社稷不可危也。
故曰:‘天有时,地有气,君子有德,民有财。
此四者,天下之宝也。
’”翻译: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君主最轻。
因此,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才能成为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才能成为大夫。
如果诸侯危害了国家,就更换他们;如果诸侯危害了诸侯,就更换他们;如果大夫危害了大夫,就废除他们。
国家是不可危害的。
所以说:‘天有时令,地有气候,君子有德行,人民有财富。
这四者,是天下的宝贝。
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
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孟子两章是如何翻译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料,欢迎阅读哦。
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推荐一、教学目的:1.赏析本文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欣赏运用对话方式进行说理或论辩;2.了解文言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一些用法;3.分析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和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方圆七里的外城,
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
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 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 护城河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 粮食不是不多, 但守城者弃城而逃,
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 所以君子不战就罢了, 战争就一定能胜利。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答:施行仁政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8、"多助"与"寡助"的结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不同作者相比照的目的:①、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
②、强调人和、仁政。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
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
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
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
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国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一开头以排比句列出的六个历史著名人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借此要说明什么道理?
共同点: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磨难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用充分的历史事实作论据,说明了逆境出人才,成就大业者都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练。
二、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哪些因素?
1、客观条件。
即逆境的磨练,包括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等方面的磨练。
2、主观条件。
即人在逆境中的态度,要心中受到震动,主观要努力,这是能否成才的决定因素。
三,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长才干,你认为哪一点最重要?
如:我认为“苦其心志”最重要。
人必须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精神、坚韧的性格,这样才能成功。
四、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人常常犯错,这以后才能改正。
意思是说犯错误不要紧,只要主动反思,及时改正,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是逆境中成才的主观因素。
五、文章第二自然段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
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
通过正面论述逆境出人才,和反面论述安逸可亡国,从而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六、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结合现实谈一谈。
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我们仍要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如地震、疫情、战争等,一旦遇到困难的考验,要经得起磨练。
在逆境中求发展。
大到国家政党,小到个人,都应居安思危才能有所发展。
八、根据全文归纳出的成语(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侧重论述了哪方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侧重于“生于忧患”
九、生于忧患的事例: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以三千越甲吞灭吴国。
2、范仲淹家境贫寒,断齑画粥为食,勤奋苦读,终成北宋政治
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