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中国历史第三册》是部编版五四制初中历史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本册的第6单元“近代中国的文化”中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辛亥、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亥、北洋政府等历史知识,为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变革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当时政治黑暗,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导白话文,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这一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延续和深化,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对新文化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其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在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提倡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等进行系统讲解。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相关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追求。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的主张。

2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提高学生解读史料和运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图片或视频片段,如传统的封建礼教、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等,引发学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从而引出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

42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421 政治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指出民主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422 经济方面讲述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权利。

423 思想文化方面剖析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根深蒂固,以及西方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入,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4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31 代表人物介绍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432 主要阵地讲解《新青年》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宣传新思想的主要阵地。

44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441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解释民主的内涵,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442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

第7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7课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7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第7课《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

第7课《新文化运动》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文言文阅读教材。

本课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历史意义和代表人物的成就,使学生了解到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2.过程与方法:阅读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及文化内涵;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与认同。

接下来,我将根据四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分析教材本课主要以新文化运动为主线,通过介绍鲁迅、陈独秀和胡适等代表人物的事迹,揭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思想内容,以及其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材整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介绍了教育、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思想束缚和困境。

第二部分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通过鲁迅、陈独秀和胡适等代表人物的成就,展示了他们在文学、教育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的贡献。

第三部分则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总结和评价,表达了对新文化运动积极意义的肯定。

本课的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语言文字的阅读学习,又有思想启迪和价值观培养,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综合素养。

二、分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的事迹,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句法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理解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和语言风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1.理解文言文中的思想内容和文化背景;2.运用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正确把握句子的意义。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教材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复杂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意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对、科学思想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

4.讲授法: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历史概念和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文化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场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代表人物。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教师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代表人物和意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说教材
1.课标解读。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说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

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而本课是思想上的探索,是以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的。

特别其背景由于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孔子的思想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击破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对孔子的质疑,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必须从他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知的水平。

我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第9课新文化运动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我是05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大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结构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9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2、教学内容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新青年》的创办是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世纪的曙光才得以出现。

3、教材地位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4、教学重、难点根据对以上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依据是只有通过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以及它的精神实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新世纪的曙光”?,依据是这个问题太抽象,又直接涉及到了学生对新世纪的曙光意义的理解,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逐步分析,学生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喜欢怀疑和讨论,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有了一定的自学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于近代化运动中很多抽象的概念较难把握。

因此这就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的去顺应学生的这些特点。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一、说教材(一)说教学目标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本课内容能够整合为三个局部:第一目:探源新文化(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目:走进新文化(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重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第三目:感悟新文化(重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乃至以后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深刻思想内涵;(3)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疑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在合作中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民主、科学精神,增强民主、科学意识;(2)体会知识分子担当救亡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3)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树立准确的文化发展观。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讲授过程中,要把它作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一环,突出其承转作用。

同时,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刻挖掘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影响,延伸其现实意义,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在一个“新”字,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难点在一个“评”字,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突破策略:使用情景、史料活动,问题探究模式和相对应的方法来作为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基础,并辅之以讨论等课堂活动,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使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影响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解放国民思想,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五、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人物、性质、旗帜、 前后期的内容、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理解新文化运 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从而 正确评价 新文化运动。 3、通过学习,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学生自学教材40---43页, 以以下四个问题为引导。 1、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发展? 4、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习要求: 1、阅读教材P40----43相关内容( 时间3分钟,并在书中做 好批注)。 2、独立完成学习提示所出示的问题(时间6分钟,在书中 勾画答案)。 3、组内交流(时间6分钟,组长安排组员有序发言及补充, 并确定本组讨论最佳答案及发言人)
说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九课
一、教材分析
• 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九 课,分为“《新青年》的创办”和“‘新世纪的曙 光’”两部分 。 •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 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 开道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 展史的知识结构。
四、教学法分析
学案导学法----指导学生 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身 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 境中;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分 析材料的能力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上节课《辛亥革命》中的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 义作为复习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他的倒行逆施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反抗,那么到底是 哪些人做了哪些行动,引导学生一起来进入新课的学 习。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基础知识,并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历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中注重设疑、启发、引导,在学中注重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期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并使学生明了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实例体会、分组讨论等方法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子处理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与民主,分析旧道德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孔子思想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二、说学情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他们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在教学中我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化难为易,掌握知识。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说课,我们将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是一次以反对封建文化、倡导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一运动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仍然存在许多封建残余,民众的思想观念亟待更新。

同时,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他们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文章、演讲等方式,积极宣传新文化运动的理念。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则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强调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鲁迅则以其犀利的笔锋,批判封建礼教,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和“科学”。

民主思想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科学思想则主张理性思考,反对迷信和盲从。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新文学、新艺术等,力图在各个领域实现文化的更新。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其次,新文化运动激发了民众的思想解放,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新文化运动也对中国的文化、教育、文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如在某些方面过于激进,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等。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了条件。
消极方面: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 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结论: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是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象征 ,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 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
追踪探究 新闻点击:
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
追踪探究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
一、新青年新觉醒-----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新潮流新曙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 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 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 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 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 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 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 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 试,故允为担任。”1916年 12月22日,蔡元培抱着整顿、 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迎 难而上,赴京就任北大校长 的职务。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我完 了!
新青年说《新青年》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 “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 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 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 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 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 出了封建的堡垒”。
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评价
资产阶级要求 实行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上高中学历史老师,非常高兴能在此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不足之处,敬请评委批评指正。

首先是说课环节,根据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人文素质。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地位与作用新文化运动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1、2两大块: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总结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我会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将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让学生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力图通过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有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是本课的难点。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二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识记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内容和意义,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和会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巴黎和会的相关史实,为学生揭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内容和代表人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4. 合作探讨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新文化运动时间:1915年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局限性: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4)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2. 答案(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

(4)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在于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为大家说《新文化运动》一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这一单元的开篇之作。

新文化运动上承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下接五四爱国运动,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打破了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首次动摇了霸占中国思想文化舞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权威,中国人逐渐找到了独立的人格,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二)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向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相关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史料与教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片面性的看法,要以此为借鉴,让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依据: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只有透彻理解内容,才能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依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包含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知识,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历史文化学院09级1班的谭秋容,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学背景,我把教学背景分为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选自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二节,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内容的延续和后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节内容中,主要包括“《新青年》的新觉醒”、“高扬科学民主大旗”、“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个子目的内容。

步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古老的中华文明逐步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课就是这一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先进的中国人在探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逐渐步入思想文化改造和政治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层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此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因此,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具有一定历史思考能力,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已有一定的养成,可以引导他们对某些历史现象从历史各种要素进行解读。

同时,本课的思想文化运动等历史现象,只有结合必修一、二相关内容才能理解清楚,需要老师营造新的历史情境予以引导,合作探究。

而我所任教班级为万源中学高二18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思维活跃,有表现欲,有利于课堂互动;不缺乏学习兴趣,但厌倦死记硬背。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托课程标准的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新文化运动》一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新文化运动》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9课。

本课内容包括《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两个子母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上承北洋军阀统治,下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越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段,在本册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和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培养学生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于方法:在感知理解新文化运动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的过程中,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本课插图的过程,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北京大学,激发学生对名校的向往之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依据: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在思想领域的一次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因此,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正式版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正式版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本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情况、前后期的不同内容;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创设历史情景,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提供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学会提取信息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师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救国方案,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呵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期间“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2.难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材处理1、将教材内容分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兴起概况、主要内容、影响局限四部分,以优化教材知识结构。

2、适当补充一些历史原文资料如:《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等,增加知识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史料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普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由于在初中学过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大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他们会记得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但是对这场运动缺乏整体的认识,特别是对运动中各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宜浅不宜深得原则处理这节课。

三、教法学法1、教法。

情景教学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8《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学案设计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对现有教学案的整合运用及教学思路的设计,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给以诚恳的批评指正,在此,我首先深表谢意。

谢谢!
说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的最后一课学习内容。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已经知道了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

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是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新的思想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探索。

它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教学理念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新文化运动》一课作了这样的要求:“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加强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和原则。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三维目标、教材的分析,再结合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法和教法。

b说课时学习目标:
1.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主阵地。

(重点)
2.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口号、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重点)
3.能记住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会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难点)
c说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阅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及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分析史料,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探究、分析并解决问题。

d说教学方法
①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教师讲解法:本课属于文化课,如何达到认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必须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讲解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从而认识到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历程,就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从而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具有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③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再让学生试着寻找史料来证明结论的正确。

也就是教给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并掌握这一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

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e说教学案整合
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将师生手头儿现行的八年级历史教学案进行有机整合,设计为个案,能体现一个历史教师对原有学案的尊重和二次创新。

这节课,我适当作了如下调整:
【课堂学习研讨】环节中的“教师展示自己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第(2)小题“为什么陈独秀说德、赛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调整到课内训练巩固第8题第(2)小题。

理由是,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很自然联系到民主、科学的思想作用;(3)小题前增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

理由是,让学生区别“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加深对民主、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你认为新文化精神是什么?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将怎
样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调整到课内训练巩固第8题第(6)小题。

理由是,放在这一环节更能体现开放性,同时避免了与原教学案中的第(5)小题“先辈们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相重合。

f【课后拓展延伸】作了全新的调整。

(出示课后拓展延伸)“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捍卫共和,反对倒退,在对封建文化的猛烈抨击过程中,也出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该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希望你通过查阅资料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说说你认为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理由是,当前,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席卷神州大地,引导中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开放意识。

说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旧知谈话引入。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如何?
g(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要求齐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H--k(出示与本课有关的无题图片),要求先整体感知这些无题图片。

L(出示”课前预习导学。

”)然后带着课前预习导学中的问题自主学习。

在此,我特别强调的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只在教材上标注,减少了以往学生在教学案上对号抄写的重复劳动,也是对学生有效利用教学案的一次小解放。

M(出示:组内互查,订正预习情况,并记录疑难。


N(出示“课堂学习研讨”)
O(出示: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2.组内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P(出示:分组展示“新问题”)
Q(出示:教师自己设计的研讨问题。


在学生充分研讨之后,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并给以评价,疑难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研讨过程中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需要教师相机引导。

特别是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需要点拨讲解,可能占用一定的时间,会影响到下两个环节的展开。

(出示参考性的答案),这也是对学生规范作答的一种强化训练。

R(出示:教师小结。


指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并通过展台展示。

S(出示:知识框架。


“课内训练巩固”中的选择部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抽查部分同学,通过展台展示解决共性差错。

(出示参考答案)。

材料题(2)、(6)让学生说说作答思路即可。

(出示参考答案。


T(出示:课后拓展延伸)
U我的说课完毕,再次感谢大家。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