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时限表
城镇(12小时内)
农村(24小时内)
2小时内:
脊髓灰质炎,或发生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丙类
(11种)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时限表
分类
传染病病名
报告时限
甲类
(2种)鼠疫、霍乱。
城镇(6小时内)
农村(12小时内)
2小时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类)
乙类
(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及报告简明手册
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及报告简明⼿册1.⿏疫(甲类传染病):诊断后2⼩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急热待查病例、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2.霍乱(甲类传染病):诊断后2⼩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3.传染性⾮典型肺炎(按照甲类管理的⼄类传染病):诊断后2⼩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4.艾滋病(⼄类传染病):诊断后24⼩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疾病名称:HIV感染者(病原携带者)、艾滋病。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诊断标准如下:5.甲型病毒性肝炎(⼄类传染病):诊断后24⼩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甲肝最终需订正为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
6.⼄型病毒性肝炎(⼄类传染病):诊断后24⼩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急性病例、慢性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肝最终需订正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需报告病原携带者*。
诊断标准如下:注:⼄肝病原携带者:是指⼄肝表⾯抗原(HBsAg)阳性持续6个⽉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肝病毒(HBV)感染者。
7.丙型病毒性肝炎(⼄类传染病):诊断后24⼩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急性丙肝、慢性丙肝。
诊断标准如下:8.戊型病毒性肝炎(⼄类传染病):诊断后24⼩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9.未分型病毒性肝炎(⼄类传染病):诊断后24⼩时内报告。
诊断标准:排除了甲、⼄、丙、戊4型的病毒性肝炎病例则归⼊未分型肝炎。
10.脊髓灰质炎(按甲类管理的⼄类传染病):明确诊断的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在2⼩时内报告。
⼀旦发现可疑病例,均按照AFP病例的诊断标准进⾏诊断报告(诊断后24⼩时内报告)。
急性弛缓性⿇痹(AFP)监测病例定义: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5篇)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引言:公共卫生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则是对公众健康构成最直接且严重的威胁之一。
为了防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各国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登记、报告制度。
一、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1. 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并能通过传染途径进行传播的疾病。
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和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分为空气传播病、飞沫传播病、接触传播病、食物传播病和水源传播病等。
2. 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对象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对象主要包括医务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等。
3. 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内容传染病的登记、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发病情况、传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4. 传染病的登记、报告流程传染病的登记、报告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监测和筛查:医务人员、卫生监督人员等在日常工作中对患者进行监测和筛查,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
(2)诊断和报告: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传染病的诊断,并报告给相关部门。
(3)登记和调查:相关部门对报告的传染病病例进行登记,并根据需要展开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的源头和传播途径。
(4)防控和隔离:根据登记和调查的结果,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隔离等。
(5)疫情通报和发布:相关部门将疫情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及时通报给上级部门和公众,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5.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的重要性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影响面广、危害大且危及公共健康的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可以分为突发传染病事件、突发环境事件、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等。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_1
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医院传染病报告制度1(一)传染病1、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人,禽流感、肺炭疽、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立即报告(2小时内)防保科,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在12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3、认定发现传染病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病区以化验室结果报出的时间为准,1天或1天以上为迟报,3天或3天以上为漏报。
4、门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符合临床症状的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按法定报告时间报出,否则,按不报定性。
5、对发现法定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不报或漏报的责任人,每发现一例,扣奖金100元;每发现一例迟报的责任人,扣奖金50元。
6、发现甲类、乙类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必须填写报告卡,填写报告卡必须按规定填写清楚,不得缺项,如发现缺项,每项扣奖金5元。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医院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条款可予1000元以下的处罚,情节较严重的,按有关法律,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
1、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因不报或漏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2、造成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扩散的。
3、因执行职务人员工作疏忽,末及时采取措施,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
(二)慢性病、职业病1、被确定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按规定的报告制度向防保科报告。
2、医务人员在日常门诊,住院工作中发现居住市区的病人,患有冠心病急性发作,新发糖尿病、恶性肿瘤等规定的慢性病必须在出院前报防保科,否则作漏报处理,每发现一例扣奖金50元。
3、填写报告卡必须按规定填写清楚,不得缺项,如发现缺项,每项扣奖金5元。
4、医务人员在日常门诊,住院病人中发现急性职业病、急性职业中毒或疑似病人,以及属于在生活中误服或口服引起的农药中毒病人时,应及时(2小时)向防保科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向防保科索要)。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传染病分类及上报时限
传染病分类及上报时限一、传染病分类:包括以下甲、乙、丙三类传染病及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拉出血热、AFP。
二、上报时限:1、公共卫生科每日打开内网对各科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并打印,留取纸质报告卡,并及时网络直报,将纸质报告卡相关内容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备查。
2、对十四周岁以下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有家长姓名、学校所在地、班级、联系方式等。
3、对十四周岁以下急性驰緩性麻痹(AFP)疾病病人应立即电话报告公卫科,由公卫科话报告疾控相关部门。
4、报告时限;甲类和乙类甲管的传染病在2小时内上报,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在24小时内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于2小时内向县疾控和县卫计委报告。
、公共卫生科定期对传染病疫情报告进行检查,对检査出的漏报、误报、迟报按医院规定的奖惩制度执行。
传染病分类与报告时限的要求
传染病分类与报告时限的要求一、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极高,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规模传播和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传染病。
对此类传染病必须采取严格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高,易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传播和危害公共卫生的传染病。
对此类传染病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三、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低,但易在人群中引起传播和危害公共卫生的传染病。
对此类传染病应采取监测和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四、其他传染病除上述三类传染病外,还有一些传染病,如淋病、梅毒等,虽然病死率不高,但在某些人群中传播较快,也应予以关注。
传染病报告时限的要求:一、甲类传染病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报告给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乙类传染病发现乙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应在24小时内将疫情报告给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丙类传染病发现丙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应在24小时内将疫情报告给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等在发现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时,应按照上述要求及时报告疫情。
同时,各级疾病一、传染病分类1. 甲类传染病:指病死率极高,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大规模传播和严重危害公共卫生的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二)2024
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二)引言概述:传染病的上报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环节,能够及时识别、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二),包括上报的时间要求、上报的内容要求以及上报的途径。
正文:一、时间要求1.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24小时内将发现的疑似个例上报至上级部门。
2. 一旦确诊为传染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12小时内将确诊病例上报至上级部门。
3. 若病例出现群体感染,应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在2小时内向上级部门报告。
二、内容要求1. 上报疾病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
2. 提供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情况,如症状、确诊时间、病程、治疗情况等。
3. 详细描述疫情传播的情况,包括可能的传播途径、传播范围、接触史等。
4. 提供疫情监测数据,如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康复人数等。
5. 上报疫情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如隔离措施、消毒措施、疫苗接种情况等。
三、上报途径1. 通过健康信息系统进行在线上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和报告。
3. 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各类媒体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
四、小点11. 监测疫情动态,及时上报疫情变化。
2. 加强疫情监测网格化管理,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 提升信息上报的技术能力,建立合理的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
五、小点21. 及时总结疫情防控经验,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传染病上报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3. 定期评估传染病上报制度的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结:传染病上报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本文详细介绍了常见传染病上报标准(二),包括时间要求、内容要求以及上报的途径。
通过规范的上报流程和准确的信息传递,能够更好地有效应对传染病的传播,保护公众健康。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可通过传播途径(如空气、食物、水等)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根据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可以将传染病进行分类。
一、按病原体分类1. 细菌性传染病:如结核病、炭疽、沙门菌病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细菌,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引起呼吸道、胃肠道等器官的感染。
2. 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病毒,通过空气飞沫、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引起全身多脏器的感染。
3. 真菌性传染病:如念珠菌病、肺曲霉病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真菌,通过空气、土壤等途径传播,引起皮肤、呼吸道等部位的感染。
4. 寄生虫性传染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这些病原体主要是寄生虫,通过水、食物等途径传播,引起多种脏器的感染。
二、按传播途径分类1. 空气传播:指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疾病,如流感、麻疹等。
2. 食物传播:指通过食物中的病原体传播疾病,如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3. 水源传播:指通过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疾病,如霍乱、痢疾等。
4. 虫媒传播:指通过中间昆虫(如蚊子、苍蝇等)叮咬传播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
5. 血液传播:指通过血液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
三、报告时间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各国都设立了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的报告时间一般是根据疾病危害程度和传播速度来确定的。
对于高度传染性和危害严重的疾病,如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禽流感等,通常要求在24小时内上报。
这类疾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及时上报可以帮助相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遏制疫情的扩散。
对于病原体较为常见但仍有传染性的疾病,如肺结核、性传播疾病等,通常要求在7天内上报。
这类疾病虽然不具备极高的传染性,但对公共卫生造成一定影响,及时的报告可以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监测和控制。
除了上述时间要求外,传染病报告中还有特殊情况需要关注。
2021年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
限》
欧阳光明(2021.03.07)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甲类传染病法定报告时间
甲类传染病法定报告时间甲类传染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和传染性的疾病,是我国法律上规定必须报告的传染病之一。
那么甲类传染病法定报告时间是什么时候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防疫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学校及其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等单位和人员应当发现甲类传染病疑似、确诊和死亡病例时,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甲类传染病法定报告时间有以下几个需注意的时间节点:1.疑似、确诊病例:医疗机构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甲类传染病病例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进行报告。
2.病例死亡:在发生甲类传染病死亡病例时,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当在4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对死亡病例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报告。
3.其他情况: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还有以下其他情况需要报告:(1)对甲类传染病病原体进行实验室诊断的结果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鉴别,明确为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应当在24小时内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的部门报告;(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疑似、确诊病例或者密切接触史的应在24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总的来说,甲类传染病法定报告时间的重点在于:医疗机构和各级预防控制机构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反应,及时报告甲类传染病出现的情况,这样才能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控制疫情。
同时,公众应当自觉配合,如果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或有相关症状的人员,也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或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协助防控工作的开展。
总之,甲类传染病的法定报告时间是极其重要的,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一定要认真履行报告的义务,确保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间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各种疾病,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造成流行或散发的疾病。
传染病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报告时间可以分为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法定传染病,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必须立即报告和采取措施的传染病。
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目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乙肝、丙肝、艾滋病、麻风病、肺结核、梅毒、淋病、血吸虫病等29种。
这些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病死率较高或可造成重大危害的特点,因此对它们的报告和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乙类传染病是指除甲类以外的传染病,它们的传染性和危害性相对较低。
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间是每月一交,具体报告时间在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乙类传染病包括轻型流感、普通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脑膜炎、风疹、麻疹、甲型H1N1流感等。
除了甲类和乙类传染病,还有一些在特定环境或特殊条件下可能引起传播的疾病,如禽流感、H7N9禽流感等。
这些传染病通常根据疫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报告和防控的时间。
传染病的报告时间非常重要,它能够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和蔓延。
报告时间的长短往往与疾病的传染性和危害性有关,传染性和危害性较高的疾病通常要求立即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而传染性和危害性较低的疾病则可以每月报告,以减轻报告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传染病根据报告时间可以分为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它们的报告时间根据各个地区的规定可能存在差异。
及时准确地报告传染病对于控制疫情、保护人民健康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政府和卫生部门及早发现疑似病例,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和蔓延。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和事件的相关信息,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的报告制度至关重要。
一、报告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均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责任主体。
这些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报告的范围(一)传染病疫情1、法定传染病包括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和丙类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重大传染病疫情在局部范围内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例,如发生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疾病的暴发或流行。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包括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造成人员伤亡或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核和辐射事故等。
三、报告的程序和时限(一)报告程序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报告。
1、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报告。
2、医疗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收集、审核、登记和报告传染病报告卡。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查重、订正,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报告和反馈。
(二)报告时限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于 2 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 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甲乙丙类传染病上报制度
甲乙丙类传染病上报制度甲乙丙类传染病上报制度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进行分类管理,规定不同类别的传染病报告的时间、程序和责任等方面的制度。
以下是关于甲乙丙类传染病上报制度。
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的危害极大,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还会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进行分类管理,明确了甲乙丙类传染病上报制度。
一、传染病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其中,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和霍乱,这两种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具有极高的危害性。
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登革热、炭疽、肺结核、白喉等26种疾病。
丙类传染病包括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11种疾病。
二、甲乙丙类传染病上报时间为了确保传染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我国对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1. 甲类传染病: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时,应在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疫情网络直接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 乙类传染病:发现乙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时,应在24小时内通过疫情网络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3. 丙类传染病:发现丙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时,应在24小时内通过疫情网络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上报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发现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时,医疗机构应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及时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在24小时内将调查结果报告给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汇总、分析,并在24小时内将分析结果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
3
一、法定传染病分类
• 3、丙类传染病(11种)
•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 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 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
4
一、法定传染病分类
18
填卡
➢疾病名称:在做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指卫
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 他传染病,请在次项中填写该病种名称。 常见的如尖锐湿疣、水痘、人粒细胞无形 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19
填卡
➢报告单位:填写报出传染病报告卡的单位。 ➢报告医生:填写做出诊断医生的姓名。 ➢联系电话:填写报卡科室电话(容易漏填)。 ➢填卡日期:填报本卡的日期与诊断日期相同。 ➢备注:填写以上各项内容不能涵盖且需特别注明
15
填卡
➢ 现住地址:指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可以是家庭地
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应详细填写到村民 组(门牌号)。病例如有一处以上住址时,应填写患病期 间能随访到的住址。
➢ 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划“√”。选择职业的目的是为
了在卡片汇总时发现传染病可能的高发职业,以便管理。 (职业须与工作单相符) 若病人的职业同时符合卡中一种以上职业时,选择原则是: ①选择主要职业;②选择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 职业。如食品厂工人、熟食店售货员都应填写餐饮食品业, 而不填工人或商业服务。
• 其他传染病 • 水痘、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练球菌、
不明原因、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森 林脑炎、肝吸虫病、恙虫病、其他、其他 疾病。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 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 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报告:1.传染病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处置: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员管理
3.流行病学调查 5.落实预防性措施
2.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
4.疫点疫区处理 6. 宣传教育
服务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 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 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 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 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中应注意重点事项
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的病例必须有肝炎的临床症状 或者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如转氨酶高于正常值.携带 者或非活动型肝炎无需上报.
其它重点监测传染病11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沙眼衣 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
传染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责任报告单位,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报告方式: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单位进 行网络直报
(一)鼠疫:注明旅行史或感染地. (二)甲肝和乙肝:病例在15 岁以下需注明疫苗接
新传染病分类及报告2024
引言概述新传染病的出现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新传染病的传播,科学家和专家们常常致力于对新传染病进行分类和报告。
本文将对新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话题。
正文内容1.传染病的分类1.1病原体类型1.1.1病毒类传染病1.1.1.1DNA病毒类传染病1.1.1.2RNA病毒类传染病1.1.2细菌类传染病1.1.3真菌类传染病1.1.4寄生虫类传染病1.2传播途径1.2.1空气传播1.2.2食物和水传播1.2.3接触传播1.2.4生物媒介传播1.2.5近距离飞沫传播2.新传染病的报告2.1为何需要报告新传染病2.2报告的国际标准和机构2.2.1世界卫生组织的角色2.2.2国际卫生条例(IHR)的要求2.3报告的程序和要求2.3.1报告时间要求2.3.2报告内容要求2.3.3报告的工具和平台2.4报告的意义和影响2.4.1对疫情监测和控制的重要性2.4.2全球卫生合作和资源调配2.4.3公众健康意识和预防措施的推动3.新传染病分类及报告的挑战3.1传染病的复杂性3.2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3.3报告的时效性和准确性3.4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的难题3.5社会心理因素对报告的影响4.解决新传染病报告问题的措施4.1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4.2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合作意愿4.3技术创新和数据分析4.4建立完善的报告机制和监测体系4.5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5.新传染病分类及报告的未来展望5.1基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病原体分类5.2全球传染病监测和报告的自动化5.3更紧密的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5.4强化公共卫生系统和人力资源培养5.5社交媒体等新型平台与传染病报告的结合总结新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是保障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传染病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传播规律和防控策略。
而及时准确的报告则是疫情监测和应急响应的基础。
新传染病的分类及报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复杂性、时效性和数据共享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我院位于城镇,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内容、报告时限应为:
一、法定传染病报告内容及时限: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控感与职工保健科。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戍型、未分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
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控感与职工保健科。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送控感与职工保健科。
重点监测疾病:不明原因肺炎
另附加:结核性胸膜炎也要网上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