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然大墓在欧亚草原早期铁器时代的作用
古代中亚雉堞纹样的艺术探究
![古代中亚雉堞纹样的艺术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7dd86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3.png)
古代中亚雉堞纹样的艺术探究作者:***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古代中亚连接着欧亚大陆,是丝绸之路中段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西亚、南亚、波斯、印度、中国文化在这里交汇,并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雉堞是古代军事建筑体系的重要结构,雉堞纹样不仅是一种特有的东方式纹样,也是丝绸之路图案造型体系中的重要纹样之一,其发展和演变承载了文明的交替、传播和交融,其根源可追溯到青铜文明甚至更遥远的文明时期。
本研究从宏观的地理学角度出发,以巴克特里亚为中心讨论了早期雉堞纹样的兴起、流传及发展演变中的若干形式,并通过分析引证其中的典型性样式,探讨其在建筑、装饰、宗教、艺术中的造型规律,为深入探究雉堞纹样的文化、图像、艺术提供思考。
关键词:中亚;巴克特里亚;雉堞纹样;建筑;艺术中图分类号:K8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0)01-0029-07雉堞(Battlement 或Crenellation)又称垛口,是指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雉堞纹样是一种简单的几何纹样,其结构形式主要由层级且连续的向上或向下的对称的齿状矩形构成。
连续对称的单元齿状矩形是雉堞纹样的基本结构样式,连续性和重复性是其基本的形式特征,雉堞纹样的主要结构形式分为:单体式和复合式、变体式。
本文探讨的雉堞纹样主要结构形式除单体式和复合式外,还包括部分变体式样,如部分纹样会在轴线上添加“悬眼”(爵穴)或作单层或双层的镂空或添加其它复合式结构。
德国地理学家洪博特(Humboldt)认为中亚的地域范围“西起里海,东达兴安岭,南自喜马拉雅山,北至阿尔泰山”。
另外的说法则认为:中亚主要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两河流域的地区。
广义上的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北部、伊朗东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西北部以及蒙古国、中国的新疆和西藏、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及南西伯利亚南部。
其中以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考古文明体(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1)为中心的区域(图1),是古代中亚文化发展之所,是中亚文明与艺术发展的策源地之一。
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汉代墓葬
![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汉代墓葬](https://img.taocdn.com/s3/m/d68a96a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4.png)
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汉代墓葬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统一和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也留下了许多汉代的墓葬,这些墓葬见证了当时的辉煌和繁荣。
一、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特点内蒙古大草原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
这片广袤的草原地带,气候寒冷干燥,草木稀疏,但却是牧民们的乐土。
这里的草原资源丰富,适宜牧畜,因此吸引了许多游牧民族在这里定居和繁衍生息。
二、汉代墓葬的发现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发现了许多汉代的墓葬,这些墓葬的规模和豪华程度令人惊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乌兰察布的汉代墓葬群。
这个墓葬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汉代墓葬群之一。
三、汉代墓葬的特点1. 墓葬布局精密汉代墓葬的布局非常精密,一般由墓道、墓室和墓穴组成。
墓道是连接地面和墓室的通道,墓室是安放棺椁和陪葬品的地方,墓穴则是埋葬遗体的地方。
这种布局既体现了汉代人对死者的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对来世的美好向往。
2. 陪葬品丰富多样汉代墓葬的陪葬品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金银器、玉器、陶器、青铜器等。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示了汉代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艺术成就,也为后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3. 墓葬风格独特汉代墓葬的风格独特,既有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汉族墓葬,也有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影响的匈奴墓葬。
这种融合的墓葬风格,反映了当时内蒙古地区的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
四、汉代墓葬的意义汉代墓葬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们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次,它们反映了汉代人对死者的尊重和对来世的美好向往,展示了汉代人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最后,它们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五、保护与传承汉代墓葬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与传承。
(2024年高考真题)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解析版)
![(2024年高考真题)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69fc5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0.png)
A.《宋史》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D.《宋史纪事本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南宋初年与金朝的关系经历了战和交织的复杂过程,《三朝北盟会编》是宋代徐梦莘创作的史学著作,“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和细致的叙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祸”的原委终始,《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且成书时间相对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的历史事件,B项正确;《宋史》篇幅浩繁,且元朝后期成书,成书时间距离南宋初年较远,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A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宋代李心传撰写的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是南宋后期的作品,虽然也是根据南宋高宗朝的国史和文集编成的,但是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可能受到后来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陈邦瞻创作的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作为《宋史》的缩写本,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参考了许多其他《宋史》中所没有的资料,但基本上还是以《宋史》为蓝本,许多观点明显还是沿袭《宋史》而来,且《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成书时间最晚,排除D项。故选B项。
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广泛,国内学生和士人占据大多数,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对更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许多新军军官后来成为了革命党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新军的建立并没有起到抵制了列强入侵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新军军官来源构成,军阀势力扩大与新军的来源无关,排除B项;近代军阀混战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去世后军阀混战才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史海钩沉】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的形成
![【史海钩沉】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70359f7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7a.png)
【史海钩沉】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的形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之间的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欧亚大陆的历史中。
欧亚大陆可以分为北部适宜牧业的草原与南部适宜农耕的沃土平原,也有学者称其为面向内陆的内欧亚大陆和面向海洋的外欧亚大陆。
欧亚草原西起黑海沿岸,东到外贝加尔,以乌拉尔山为界分为欧洲草原与亚洲草原,在它的南面是希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有学者称,草原民族是整个文明史发展进程的催化剂,从德国到中国的草原畜牧业人群的爆发打破了旧大陆文化缓慢的发展进程。
中国长城沿线的北方位于欧亚草原东南一隅,介于欧亚草原的牧业文明与黄河腹地的农业文明之间,与草原和中原都有交往。
从考古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交往,非常关键证据就是金属制品。
金属器以其便于携带和保存的特点,分布的时空范围要大大超过其他质地的人工制品。
经过详细梳理和比较各地的考古发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从公元前2 千纪到公元前后长达2000年的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以金属器为代表的文化交往的宏大历史画卷。
尽管它还有许多空白和不完善之处,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从这个宏观视角可以探讨东西方相互影响的总体格局、草原发展动力以及匈奴兴起等历史课题。
一东西方交往的大格局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之间的交往很早就成为考古学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中谁影响谁的问题,即东风西渐还是西风东渐,成为争论的焦点。
这种矛盾很可能是研究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即缺乏时空的界定,超出时空框架来讨论谁影响谁是没有意义的。
从公元前2千纪到公元前后约2000年的文化交往中,我们发现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联系主要是与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草原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位于中国北方北部的蒙古高原东部与外贝加尔地区,另一个是中国北方西北部的亚洲内陆山麓地带。
中国北方与这两个方向的交往分别构成了文化交往的东区和西区。
(一)中国北方和蒙古、外贝加尔地区的文化交往与匈奴联盟的形成这一地区最主要的证据是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的兴起与繁荣。
鄂尔多斯青铜器之再认识
![鄂尔多斯青铜器之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7779ce3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d.png)
鄂尔多斯青铜器之再认识鄂尔多斯青铜器之再认识杨泽蒙(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从十九世纪末叶开始,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以装饰动物纹为特征的青铜及金、银制品,由于以鄂尔多斯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也最具典型性,因此,被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在学术界也被称作“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或“北方系青铜器”。
“鄂尔多斯青铜器”多为实用器,按其用途大体可分为兵器和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及车马器四大类,以短剑、铜刀、鹤嘴斧、棍棒头、各类动物纹饰牌、饰件、扣饰等为主,因以大量动物纹装饰器物而最具特征。
动物纹的种类有虎、豹、狼、狐狸、野猪、鹿、马、羊、牛、骆驼、刺猬、飞禽等,多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装饰手法,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工艺娴熟。
“鄂尔多斯青铜器”以它复杂巧妙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美的造型而享誉海内外。
以造型生动、特征鲜明、寓意深刻著称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纯朴、豪放、生机盎然的北国原生态草原风,宛如诠释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历史优美画卷中的一部精美篇章,一件件饱含生动、奔放、野性、彪悍个性的“鄂尔多斯青铜器”,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一景一幕,透过“鄂尔多斯青铜器”这支独放异彩的奇葩,人们不仅对中国北方游牧文明有了全新的了解,同时对于古老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也有了全面的感悟。
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载体的中国北方早期畜牧民族,其主体是由生活在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的古代先民,面对生态环境向冷、干方向的不断恶化,率先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基础上,适时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形态,逐步发展起来的。
这一新兴经济形态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创举,不仅对中国畜牧—游牧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拉开了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活动的帷幕,同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及与世界的文化交往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鄂尔多斯青铜器属于博大精深的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同时由于所表现出的与欧亚草原畜牧民族青铜文化的共性,而备受世界所瞩目。
欧亚草原斯基泰时代铜镜初论
![欧亚草原斯基泰时代铜镜初论](https://img.taocdn.com/s3/m/3986b4e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d.png)
欧亚草原斯基泰时代铜镜初论张龙海【摘要】本文通过对欧亚草原斯基泰时代铜镜的分类介绍,并与周边地区发现的早期铜镜比较,认为斯基泰时代不同类型、样式的铜镜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渊源和演化过程;又结合中国境内早期铜镜之考古发现,对早期中国与境外草原之间的铜镜交流进行了探讨.【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1)004【总页数】8页(P75-82)【关键词】欧亚草原;斯基泰时代;铜镜;文化交往【作者】张龙海【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12公元前1千纪期间,从中国边界至多瑙河岸边的“新月形”草原地带漫游着斯基泰人游牧族群。
他们的出现使几乎整个欧亚草原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呈现出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
因此,欧亚草原的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3世纪时期又被学术界称为“斯基泰时代”。
斯基泰游牧族群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开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为当时的中国和西方世界还没有直接接触,草原世界充当了东西文化交流的中介。
斯基泰人族群从这一角色中受益颇多,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
欧亚草原各地发现的各种形制的斯基泰时代铜镜就是很好的明证。
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对该时代铜镜仍缺乏系统性研究。
本文将在笔者所见资料的基础上,对斯基泰时代欧亚草原铜镜的分类、用途和流布作一探讨。
一、斯基泰时代铜镜的器型和分类铜镜在欧亚草原斯基泰时代墓葬中普遍发现。
多发现于女性墓葬,男性墓葬也有,但相对较少。
铜镜形制多样,既有中国地区流行的圆盘具钮镜,也有希腊、西亚和北非流行的具柄镜。
依据铜镜系挂或握持等使用方式的不同,斯基泰时代铜镜可分为三个大的类别:具钮镜、具柄镜和无柄无钮镜。
A类,具钮镜:圆盘镜身,镜体正面平直或微凸,镜背中央铸有一钮,镜钮形制以弧状或半圆环的桥形钮和矩形钮为主,镜钮或无纹,或装饰有动物纹,镜缘平直或向背折形成凸起,镜背或光素或有纹饰。
具钮镜依镜背纹饰,可分为三型:A1型,素面镜:镜体背面光素无纹饰,发现数量较多,是具钮铜镜中的主体。
夫余国和北方草原青铜文化
![夫余国和北方草原青铜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2c027bca98271fe900ef99a.png)
夫余国和北方草原青铜文化两汉时期的北方夫余国,接受玄菟郡管辖,立国六百余年,在松嫩平原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北方草原青铜文化。
标签:北夷橐离;秽貃两族;夫余立国;松嫩平原青铜文化夫余国是汉代由我国东北秽、貃两族建立的北方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
夫余臣属于汉朝,接受玄菟郡管辖,其国殷富,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六百余年。
但在史科中,却很少记载,鲜为人知。
自20世纪以来,我国北方松嫩平原,发现了大量的青铜文化遗存。
特别是,黑龙江省的西部地区,青铜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在考古发现中不断地了解和认识了丰富多彩的北方民族中的夫余文化,续写了夫余的历史,并不断深入地了解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古夫余,出现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中国学者论夫余,外国学者也对夫余进行研究,更多的是原夫余属地,现辽、吉、黑的学者对夫余的研究有许多显著的成果,填补了不少关于夫余研究中的空白。
嫩江流域是草原民族成长的摇篮,集中地发现了较多的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从文化面貌和地理位置及相对的历史年限,使我们逐步认知了夫余,并不断发现了夫余的存在,并着力追溯夫余的历史。
现根据自己对夫余学的了解,探讨一下有关夫余的一些相关问题。
北夷橐离和秽貃两族古代的黑龙江地区有三大族系,即后来的西部东胡(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系:中部的秽貃(索离—夫余—豆莫娄)系,又称之为古亚细亚系;东部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即后来的通古斯各族。
黑龙江的古代民族长期处于渔猎、游牧的社会经济状态,农业出现较晚。
秽、貃为两个不同的民族,秽族在嫩江中下游及松花江东流段,族名“水”字旁或“禾”字旁,主事渔猎和农业。
貃族为北橐离人,居于嫩江上游一带,以射猎为主要生产方式,族名以“犬”为偏旁。
秽、貃虽为两个不同民族,但居地相近或为里表,生活习俗又语言相近,所以经常被连称为秽貃族。
北橐离貃人东明南下进入秽地,联合秽人建立夫余国,又称秽貃人为夫余。
夫余为“秽”之慢读。
夫余立国传说,东明来自北夷橐离,应在今齐齐哈尔以北的乌裕尔河流域,南渡大水,即嫩江下游与松花江汇流段之嫩江。
《考古学概论》复习概要
![《考古学概论》复习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1ebd244d0740be1e640e9a0e.png)
《考古学概论》复习概要一.欧洲古代文化。
1.旧石器时代⑴阿舍利文化--最初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圣阿舍尔得名。
属于手斧文化。
手斧特征:用骨棒和木棒在火石结核上交互打制而成,器身较薄,平直的刃缘,较浅的石片疤,以左右对称为特色,器形有扁桃形和卵圆形等。
⑵莫斯特文化--①石制品大多数属石片工具制作系统,勒瓦娄瓦技术的影响明显。
但石核体较小,呈盘状,这与勒瓦娄瓦的不同。
该文化的特征性器物是:用石片精心制作的边刮器和三角形尖状器。
本时期,人们学会使用骨质工具,用研压剥落方法对石器进行二次加工。
②主要居住在洞穴、岩棚,和些许小窝棚。
⑶迈锡尼文明--①指希腊本土青铜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希腊南部和爱琴海区域,年代约公元前1600-前1100年。
主要遗址:特洛伊遗址。
②分期:Ⅰ早期迈锡尼文明,墓葬形式主要有竖穴墓和圆顶墓;王族竖穴墓用石块建成长方形墓室,上盖石板、圆木或涂泥树皮。
随葬品以金器为主,如金指环、金印章、金面具。
装饰图案善用狩猎、战争题材。
Ⅱ中期迈锡尼文明,王族墓葬以圆顶墓为主。
墓有石凿或砖砌的墓道,墓室平面呈圆形,砌石为壁,顶部砌成圆锥状,墓上堆土成坟丘。
二.西亚古代文化⑴纳吐夫文化--约公元前1.5万年-前1万年。
西亚自旧石器向中石器时代过渡。
发现于巴勒斯坦犹大山西坡的苏克巴洞穴。
石器主要以细石器为主,以半月形细石器居多;葬俗:尸体一般葬在居住区内,葬地撒上红色赭石,周围加上红色护墙;葬式有个体葬、集体坑葬(通常为3个个体)、集体二次葬。
⑵古代城市国家兴起①欧倍德文化--首次发现于伊拉克南部乌尔地区。
⒈主要遗迹是神殿。
⒉居址建筑分为:建筑在土台上的土坯墙结构的房屋;结构简单的芦苇棚,以泥和芦苇合筑而成。
⒊墓葬:以土坯砌成长方形棺具,下葬后自覆盖土坯。
有二次葬。
②乌鲁克文化--最早发现于伊拉克的古城乌鲁克得名。
⒈这一时期出现大规模的神殿,并以神殿为中心形成聚落。
⒉流行轮制陶器,以红土为原料,装饰风格朴素,仅有浅地阴刻纹样;器形以高柄长嘴为特征;金属制品盛行,主要有铜制武器及金银制容器。
《2024年蒙古国境内突厥墓葬初步研究》范文
![《2024年蒙古国境内突厥墓葬初步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a8595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1.png)
《蒙古国境内突厥墓葬初步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中,突厥墓葬作为蒙古国境内的重要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突厥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旨在通过对蒙古国境内突厥墓葬的初步研究,探讨其文化特征、历史背景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二、蒙古国突厥墓葬概述蒙古国境内的突厥墓葬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中北部地区。
这些墓葬以其独特的葬制、丰富的随葬品和精美的装饰艺术,吸引了众多考古学者的关注。
突厥墓葬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突厥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三、墓葬特征分析1. 葬制特点:蒙古国突厥墓葬多采用土坑墓和石构墓,其中土坑墓占比较大。
墓主人往往以侧身屈肢的姿势安葬,头部朝向东方。
此外,墓葬中还常见到马具、武器、饰品等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军事文化。
2. 随葬品分析:突厥墓葬中的随葬品丰富多样,包括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
这些随葬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此外,通过分析随葬品的类型和数量,可以推测出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3. 装饰艺术:突厥墓葬的装饰艺术独具特色,以动物纹样和几何图案为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这些装饰艺术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历史文化背景及价值蒙古国突厥墓葬的文化背景丰富而复杂,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
通过对突厥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突厥墓葬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揭示古代欧亚草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通过对蒙古国境内突厥墓葬的初步研究,我们对其文化特征、历史背景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突厥墓葬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突厥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还为我们研究古代民族迁徙、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丝绸之路文化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上海大学
![丝绸之路文化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上海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b15c368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5.png)
丝绸之路文化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上海大学1.尼雅遗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
答案:整体性原始性最强###佉卢文和汉文简牍并存###新疆现存遗址中规模最大###新疆现存遗址中保存最好2.下列哪些交通路线与碎叶无关()。
答案:青海道###白水涧道3.“青海道”途径了下列哪些地区。
()答案:都兰城###阿尔泰山###鄯善###柴达木盆地4.亚历山大东征途径了下列哪些地区。
()答案:锡尔河流域###伊朗高原###阿姆河流域5.唐代高昌地处西域的交通枢纽,路网四通八达,下列哪些交通路线与高昌相联接。
()答案:大海道###白水涧道###银山道6.贞观二十二年(648),()等游牧军队参与了昆丘道行军,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铁勒###吐蕃###突厥7.草原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了下列哪些地区()。
答案:阿尔泰草原###大兴安岭###南俄草原###蒙古草原8.西突厥室点密可汗、达头可汗时期,建牙帐于龟兹北部的尤尔都斯盆地和天山以北的可汗浮图城,称为()。
答案:南庭###北庭9.()刺杀楼兰王之后,改“楼兰”为鄯善。
答案:傅介子10.大业五年(609),()在张掖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办“万国博览盛会”。
答案:隋炀帝11.调露元年(679),()主持修建了碎叶衙署。
答案:王方翼12.最先发现楼兰古城的西方探险家是()。
答案:斯文赫定13.鸠摩罗什出生于哪里()。
答案:龟兹14.隋唐时期,()汗国崛起并成为统一欧亚草原的霸主。
答案:突厥15.贞观二十二年(648),唐朝发动了征讨龟兹的()。
答案:昆丘道行军16.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答案:对17.阿契美尼德王朝最重要的道路是从古都苏撒直达小亚细亚以弗所城的“御道”。
()答案:对18.南海大多数岛屿及周边岛屿都是中国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发现的,因此中国南海主权问题上,有充分的历史根据。
乌 恩:论夏家店上层文化在欧亚大陆草原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
![乌 恩:论夏家店上层文化在欧亚大陆草原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1](https://img.taocdn.com/s3/m/e1c6498984868762caaed5c4.png)
乌恩:论夏家店上层文化在欧亚大陆草原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相关搜索: 欧亚大陆, 草原, 地位, 文化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相继发掘了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首次提出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命名[1]。
经过近40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该文化的分布、年代、分期,以及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特别是宁城南山根、小黑石沟等中型和大型石椁墓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断定该文化准确年代的依据,以及可供比较研究的丰富资料。
本文拟就夏家店上层文化在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人文化中所处的地位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夏家店上层文化是长城以北地区重要的青铜时代晚期文化。
关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年代和分期,以及族属等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当初确认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时候,因受资料的限制,将年代断为“大体相当于西周、春秋,也可能晚到战国时期”[2]。
后来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确认“年代上限当在春秋以前”、“年代下限应在以燕、秦为代表的战国文化到达这里之前”[3]。
宁城南山根101号石椁墓的发现,为断定其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原报告根据墓内出土的中原式青铜礼器,将年代断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约当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8世纪初叶或稍晚”[4]。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资料的进一步积累,加强了综合性研究,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
然而在年代分期问题上却依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根据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的发掘,提出了夏家店上层文化“龙头山类型”,并根据C14测年数据(距今3240±150年),将年代上限断为商代晚期或不晚于商周之际[5]。
有人将夏家店上层文化划分为大井类型、南山根类型和十二台营子类型,认为“年代上限约可早到商、周之际或西周早期”、“下限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前后”[6]。
近年来,随着大小凌河流域考古遗存的不断发现,有些学者已注意到其文化内涵与分布于老哈河流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提出“以努鲁儿虎山为界,自商末周初起并存着东西两个发展系统”的见解[7]。
古代游牧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北大学
![古代游牧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北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3aa7303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0.png)
第一章测试1.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游牧民族有哪些?A:越人B:匈奴C:突厥D:蒙古答案:BCD2.《史记》、《汉书》等历史典籍是怎样描述匈奴、乌孙等古代游牧民族的?A:“逐水草迁徒,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
然亦各有分地。
”B:“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C:“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D:“兒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肉食。
”答案:ABCD3.有哪些文明以定居农业为其主要的生业方式?A:古印度文明B: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古代文明C:两河流域古代文明D:古埃及文明答案:ABCD4.游牧人群生活的区域,大多在海拔较高的溪谷、高山、高原、戈壁这些有牧草、近水源,但是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A:对B:错答案:A5.蓄养马、牛、羊等食草动物所消耗的牧草数量是很大的,远远超过农业区域。
A:错B:对答案:B6.在牧区,一定数量的人口若要生活、维持畜群就需要大面积的草场。
倘若定居在一处,周围草场的牧草会很快就被畜群吃完,因此就必须不断的迁徙、转场。
A:错B:对答案:B7.迁徙转场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
A:对B:错答案:A8.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业方式的牧民,为了维持生计、适应环境必须定期迁徙和转场。
A:对B:错答案:A9.从古至今的游牧人只从事畜牧业,不进行采集、狩猎、贸易等活动。
A:错B:对答案:A10.《史记·匈奴列传》曾记载:“……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计。
”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在哪一季节?A:冬季B:夏季C:秋季D:春季答案:C第二章测试1.据语言学家研究,伊朗语、拉丁语、印地语都属于什么语系?A:印欧语系B:闪含语系C:阿尔泰语系D:汉藏语系答案:A2.通过许多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原始印欧语”人群的起源集中在什么时间?A:公元前四千年至公元前三千年之间B:公元前七千年至公元前四千年之间C: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年之间D:公元前一万年至公元前七千年之间答案:B3.金布塔斯用“库尔干”指代“原始印欧语”人群,把他们起源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欧亚大草原游牧文化核心区 唐努乌梁海
![欧亚大草原游牧文化核心区 唐努乌梁海](https://img.taocdn.com/s3/m/5c2e8bb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1.png)
唐努乌梁海欧亚大草原游牧文化核心区文 图/武仙竹 李振豪唐努乌梁海,即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欧亚大草原催生出豪放粗犷的图瓦人民,他们擎鹰携豹纵猎驰骋。
这里历史上也曾长期归中国管辖,因此,图瓦的考古学文化与中国考古学文化更是紧密相连。
一山一水一部族唐努乌梁海位于亚洲地理中心区,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是镶嵌在欧亚大草原中心区的一个山间盆地。
该区域现今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盆地内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以草原和河湖为主,自古以来牧业发达;周围山区则有广袤森林,狩猎鹿类为主要生计。
“唐努乌梁海”是一个组合词。
“唐努”是指唐努山脉(阿尔泰山系),海拔2900米,常年积雪。
山岭中生长着茂盛的雪松、落叶松、冷杉、白桦等树木,栖息有驯鹿、马鹿、原麝、黄羊、紫貂、猞猁等。
山麓矗立着鹿石。
“唐努”在汉文文献中也记载为牢山、贪满山、贪汗山、睹满山等。
如《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至坚昆部落,有牢山、剑水”,牢山即为唐努山。
剑水在有些文献中记作谦水、阿辅河、乌鲁克穆河,也就是现今叶尼塞河。
现今人们造访图瓦共和国首府克孜勒市,在市内可见当年“谦水”依然在常年流淌。
“乌梁海”是清代喀尔喀蒙古对北邻泰加林地带多个狩猎部族的统称,意为“森林中人”。
清代官方文献沿用这个叫法,把唐努山及其附近山地草原地区统称为“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在唐代时称为都播,先后隶属燕然都护府、安北都护府、镇北都护府管辖。
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
1270年,忽必烈在正式建国号为大元的前一年,派遣中原汴梁(开封)人刘好礼出任唐努乌梁海地区“断事官”,该区域称益兰州,属岭北行省管辖。
由于唐努乌梁海盛产良铁、毛皮、天然岩盐和池盐,元政府将俘虏的大量中原工匠迁移到这里,设置各种工匠局,将其建设成为当时欧亚草原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明代,该地区属蒙古瓦剌部。
明中期瓦剌著名领袖也先,其生母就是从内地苏州来到这里的。
清代,该地区初为扎萨克图汗辖地,后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欧亚草原“鹿”型艺术品遗存类型及造型特征解析
![欧亚草原“鹿”型艺术品遗存类型及造型特征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dc48356bec0975f565e23a.png)
欧亚草原在历史上留存的艺术品数量多而类型丰富,其中“鹿”型艺术品不仅因其数量多,更因其代表了一定的草原游牧文化,族群审美特征、时代特性而备受瞩目。
本文通过对其空间维度、造型类别、表现手法、装饰纹样来源的解读,了解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左右在欧亚草原上生活的族群不仅能创造出多维度、装饰性极强的艺术作品,同时还体现出带有节奏感、张力和动态纹样的艺术特色。
一、欧亚草原文化及主要族群欧亚草原以面积广大的草原为基本特征,其间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戈壁和荒漠。
欧亚草原由西、中、东三大地区组成,西部区域主要以伏尔加河、顿河和乌拉尔山为中心;中部地区则主要围绕着阿尔泰山;东部地区主要指蒙古高原为中心的大片区域。
这样的划分不单是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考虑,也是根据历史背景而为的,见图1①。
在这片草原地带世代生息着不同族群的游牧民,他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即欧亚草原文化,体现出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特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等。
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有众多文化类型在欧亚草原上繁盛过,譬如斯基泰文化、巴泽雷克文化、萨尔玛欧亚草原“鹿”型艺术品遗存类型及造型特征解析□任文杰特文化、卡拉苏克文化等。
而同属青铜器时代末期铁器时代早期的斯基泰文化与巴泽雷克文化类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反映在艺术作品上,创作题材与手法即有许多雷同或类似,这其中的关联和表现形式值得去研究、解析。
所以本文选取“斯基泰文化”及“巴泽雷克文化”的艺术遗存作品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一)斯基泰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中,“斯基泰人”被称为塞种、尖帽塞人,他们是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草原游牧民族,也是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游牧民族之一。
曾信仰过草原萨满教、原始印度-伊朗宗教(密特拉)即前琐罗亚斯德教,后形成希腊-斯基泰风格。
斯基泰文化活跃了大约一千多年,时间约为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3世纪左右。
斯基泰人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制造手工艺品,尤其擅用金、铜等金属材料创造出斯基泰草原风格的动物造型,常见的动物造型类别有鹿、狮、虎、马等纹饰,以至于在考古学上出现被认可的“斯基泰文化三要素”,即青铜兵器、马具和野兽纹样。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f48eb65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9.png)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这部书当然也提出了作者们自己的重要见解。
我拜读之后,觉得最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把欧亚草原的东部分出一个“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这个冶金区在公元前2千纪初处于萌芽状态,到公元前2千纪后半叶正式形成,包括了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外贝加尔,并向西到达米努辛斯克盆地,形成东部文化向西推进的形势。
而到公元前1千纪中叶,草原普遍游牧化的时期,西部文化向东推进时,在亚洲草原东部仍保持了原有的传统。
这种在分析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的东西两分观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门径,就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北方青铜器”应有区分东、西的意识,应该抛弃过去混沌的“卡拉苏克式”“斯基泰式”或“鄂尔多斯式”之类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提出新的概念。
当然,不同时代的东西分区界线如何划分尚待继续研究,“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的矿产和冶炼中心有待田野工作进一步开展,方能使这一观点立于更坚实的基础之上。
二是用具体的事例进一步发挥了大卫·克里斯丁提出的观点,即“欧亚内陆的社会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南部与农业地区接壤的大前沿地带”,亦即住在中国北部的“从事农业的野蛮人”。
也就是说,今后中国考古界应该以更大的注意力对待文献记载中只有很少篇章的“戎狄”遗存的发现和研究。
不论是对于欧亚草原的历史,还是对于中国中原地区的历史,“戎狄”遗存的研究都应该提高到应有的地位。
三是对匈奴起源的研究,应该把视野放到整个亚洲草原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匈奴联盟形成的历史基础。
既不能像20世纪90年代以前那样只在中国北方去找寻所谓“早期匈奴”,也不能局限在蒙古高原去求解匈奴起源,而应该既考虑“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的历史传统,又研究这个冶金区在草原普遍游牧化之后发生的变化,才能找到解开这一历史之谜的正确途径。
当然,在如此漫长而又如此广袤的范围内,即使是单单对特定的金属遗存的复杂现象,要得出统一的见解,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史前中亚宝藏,消失4000年的阿姆河文明
![史前中亚宝藏,消失4000年的阿姆河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dff4de6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0.png)
史前中亚宝藏,消失4000年的阿姆河文明阿姆河文明—阿姆河文明地理区域,红圈和绿圈分别对应马尔基亚纳和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大概位置关于史前中亚的“阿姆河文明”,人们对其所知甚少。
进入青铜时代后,阿姆河文明的印章以其独特的形制、丰富而多元的图案,让人窥探出那里在远古时代的文明特性及与其他文明若隐若现的文化交融。
何为阿姆河文明迄今为止,我们对于史前中亚(或者按地理概念称之为中亚西部较为合适)的了解非常有限。
尤其是在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入侵之前(公元前6世纪晚期),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这片土地的文字记载。
现在我们对中亚青铜时代的了解多数来自考古发掘的遗址和各类文物(包括大量非法盗掘)。
这段历史中出现的最重要的定居文明被称为“BMAC(全称巴克特里亚- 马尔基亚纳考古复合体,即Bactria-MargianaArchaeology Complex)”;因为其核心区域在阿姆河(中国汉代称妫水,后又称乌浒水)流域,所以也称为“阿姆河文明(Oxus Civilization)”。
银鎏金有翼神人像出土于伊朗东部公元前3000年美秀博物馆收藏“阿姆河文明”的中心即巴克特里亚和马尔基亚纳这两个古老的地理区域。
其中,巴克特里亚位于今阿富汗北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土库曼斯坦东部和塔吉克斯坦西部,中亚历史上是一大战略要地。
汉时匈奴击破大月氏,造成了中亚草原上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大迁徙,据说中亚的塞人(来自东方的斯基泰人)南迁至此,征服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后来大月氏紧随而来,又征服了塞人的王国,最后渡阿姆河而建立贵霜帝国。
汉代史料中的“大夏”,以及后来的吐火罗斯坦指的都是此地。
阿姆河文明兴起于公元前2300 年,于前1900年后衰落,到前1700 -- 前1500 年之间已然被南下的印度-- 雅利安人“接管”。
虽然阿姆河流域在人口密度上不能和两河流域、古埃及乃至黄河和长江流域相比,但也绝非荒僻边远之地。
根据人类学的研究(包括DNA分析),这里的族群成分复杂,有各种不同的来源。
阿勒泰地区中世纪以前墓葬形制分析及墓葬分期
![阿勒泰地区中世纪以前墓葬形制分析及墓葬分期](https://img.taocdn.com/s3/m/bd1e84f4fab069dc5022017b.png)
[9]王博.切木尔切克文化初探.:10-11 [10]王林山,王博.中国阿尔泰山草原文化(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 社,1996:30-83. [11]阿勒泰市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勒泰市志(M).新疆人民出 版社,2001:8. 注释: (1)阿勒泰市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勒泰市志》,新疆人民出 版社,第 52 页 (2)阿勒泰市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勒泰市志》,新疆人民出 版社,第 8 页 (3《) 阿勒泰地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统计表》, 提供者:郑颉(阿勒泰地区文物局) (4)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克尔木齐古墓群发掘简 报》,《文物》1981 年 1 期,第 23-32 页 (5《) 切木尔切克墓葬基本情况描述》,第 6 页 (6)(7)王林山,王博:《中国阿尔泰山草原文物》,新疆美术摄影出版 社出版,第 46 页 (8)珍妮戴维斯:第 14 章 -《在沙卡的物质文化》第 211- 第 219 页 (9)王林山,王博:《中国阿尔泰山草原文物》,新疆美术摄影出版 社,第 83 页 -84 页
287
此外,调查了布尔津县喀纳斯湖的墓葬,发现喀纳斯湖图瓦新 村有用砾石铺成的圆形石堆,可能也是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
第三期隋唐时代 阿勒泰地区属于隋唐时代的墓地共 2 处,分别位于阿勒泰市 阿克塔木村及青河县。 未发现属于隋唐时代的随葬品。 阿勒泰地区隋唐时代典型墓葬有库吉尔特组合型石棺墓。
参考文献: [1]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克尔木齐古墓群发掘简报(J). 文物,1981(1):23-32. [2]新疆文物[J],1997(1):65-66. [3]陈戈.关于新疆远古文化的几个问题(J).新疆文物 1985(1). [4]陈戈.新疆远古文化初论(J).中亚学刊,1995(4). [5]陈光祖(著),张川(译).新疆金属器时代(J),新疆文物 1995(1). [6] 王炳华. 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试析.(J),新疆社会科学, 1985(4). [7]乌恩.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J).大 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8). [8]新疆文物(J),1989(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二 阿尔然1号冢平、剖面图
15名男子。
另有9个小型墓室专门用于殉葬马匹。
据统计,阿尔然一号王冢中共计殉葬马匹160具,另有大量不完整的马骨,
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坟冢在当时需要1500人连续工作7~8天才能够完成。
阿尔然一号王冢已被盗掘,但是仍出土有较丰富的遗物,主要有武器、
图三 阿尔然1号冢出土器物
1.短剑
2.镞
3.管銎斧 4、8.饰件 5、9.马镳 6.兽首竿头饰 7.卷曲饰牌
10.岩画 11.马衔 12.衔镳 13.马头像
图四 阿尔然2号冢
1.坟冢整体平面图
2.2号坑木椁墓
图五 阿尔然2号冢出土器物
1.铜
2.高足杯
3.带把杯
4.石盘
5.斧、镞
6.刀、剑 7、8.马具 9.金耳饰 10.金项圈
11.铜镜 12~19.动物纹装饰
图六 阿尔泰地区马镳的演变
1、2、6.三孔镳及使用方法 3、7.T形镳及使用方法 4、5、8、9.Y形镳及使用方法
(5、9为青铜质地,余皆为骨角质地)
瓦地区的骑马游牧出现非常早,并且已经普及了。
图七 夏家店上层文化小黑石沟的刀剑与衔镳
1.85NDXAⅠM2∶13
2.92NDXAⅡM5∶1
3.98NDXAⅢM5∶10
4.75ZJ∶7
5.92NDXAM1∶26
6.85ZJ∶4
7.85ZJ∶5
8.92NDXAⅡM11∶27
9.M9601∶26 10.M8501∶173 11.85ZJ∶2
动物装饰方面,夏家店上层文化也出有卷曲动物纹。
关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与阿尔然
图八 草原东部区的动物饰牌
1、2.小黑石沟M8501∶157 3.南山根M101 4.张家口承德收集
5.玉皇庙M386
6.水涧沟门采集
7.五道河子
图九 图瓦与中国北方之间的动物饰牌举例1.新疆木垒县征集 2.斯基泰金碗 3.蒙古国科布多野猪纹 4.蒙古国中戈壁野猪纹 5.蒙古国科布多卷曲动物纹 6.蒙古国中戈壁卷曲动物纹
7.蒙古国前杭爱卷曲动物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