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罪犯的心理特征

合集下载

贪污受贿犯的特点、成因及改造对策

贪污受贿犯的特点、成因及改造对策

贪污受贿犯的特点、成因及改造对策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的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了上升势头。

笔者试着以贪污受贿犯为例,结合自身在监狱工作十多年的体会和周围同事的工作经验,从贪污受贿犯的特点,形成的原因以及有效改造他们的对策措施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旨在与大家一起探讨贪污受贿犯有关情况。

真正科学、有效地去改造他们,提高改造质量,以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贪污受贿犯特点成因改造对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的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了上升势头,国家也随之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

监狱收押的贪污受贿犯人也呈逐年增加态势。

如何更好地认清贪污受贿犯的特点、产生原因,从而科学、有效地改造他们,不仅关系到反腐败成果的巩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而且也是监狱稳定与提高改造质量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笔者试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同行的工作经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意见,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寻求新的见解。

一、贪污受贿犯的特点贪污受贿犯罪具有特定的犯罪主体构成要件,这类罪犯入狱后,由于其在认知程度、生活环境、年龄结构、社会地位、历史背景上显著区别于其他类型罪犯,因而在改造行为、心理方面亦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

1、贪污受贿犯人的心理特点(1)痛苦的内心感受。

罪犯内心痛苦是普遍的,贪污受贿犯对痛苦的感受和体验比其他罪犯尤其深重得多。

这种痛苦感主要来自其判刑前后在社会地位、个人尊严、自主状态等方面的巨大反差。

两者的反差越大,其内心的痛苦感就越强。

这种强烈的内心痛苦感在入监初期表现得最为突出。

(2)复杂的情感体验。

贪污受贿犯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环境较好、社会阅历较丰富、生活优裕、受人尊敬。

判刑入狱后,这些人对家人的担忧,对失去个人尊严的愧悔,对失去自由的痛苦,对未来生活的焦虑等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或郁郁寡欢,或惶惶不知所事。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庞大工程,牵涉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际出发,对职务犯罪分子心理活动过程进行详细剖析。

并在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心理角度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职务犯罪心理及其表现(一)贪婪心理贪婪。

本质上是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求。

与人们正常的欲望相比。

贪婪心理是过度的、不合理的。

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

尤其对于贪污、贿赂等常见贪利性职务犯罪而言,是该类犯罪的共有心理,也是该类犯罪的最原始心理动机及诱因。

贪欲。

让人为了钱财。

可以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采取各种形式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

肆意收受贿赂或挪用、侵吞公款,或将之用于个人挥霍、消费、赌博。

或借给他人使用从中牟取暴利。

职务犯罪分子多是拜金主义者,崇尚并无限夸大金钱的作用,在金钱的诱惑下,只求“好处”与得到经济上的利益,蔑视国家律法,将人民群众利益、工作原则、工作纪律、个人尊严、道德良心甚至自己的自由生命等置之不顾。

在贪婪心理的驱使下,大肆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法利益,甚至将自身工作、自身职权当作待价而沽的商品与人交易,将职责范围内应当承办的工作当作筹码换取“好处费”。

最终在贪婪心理的驱使下,自毁前程。

几乎在所有贪利类职务犯罪案件中,我们都能见到贪婪心理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看,贪婪心理是绝大多数此类职务犯罪发生的心理根源。

(二)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指人们希望由于偶然的原因而获得成功或免去灾害的一种内心诉求。

其本质上是人们常有的一种趋利避害的、带有冒险性的内心诉求。

在职务犯罪中,侥幸心理表现为犯罪人在形成犯意和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又自我安慰,常作成功的设想。

一旦作案而未被发现,侥幸心理就会强化。

大多数公职人员犯罪,都有侥幸心理的影子。

他们有较高、稳定的经济收人,相对于普通企业工人和其他个体经营者,其个人生活有国家给予的系统、全面的保障,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与普通人不可同日而语,其侥幸心理表现在,一方面。

贪污受贿犯罪阶段性心理特征

贪污受贿犯罪阶段性心理特征

从 近年来 各级 检 察 机 关 查 办 的职 务 犯 罪 案 件 看 , 贪污 受贿 类 案件 始终居 高 不下 。不 正常乃 至 畸形 的心
态是 少 数公 职人 员沦 为 罪 犯 的 主要 原 因之 一 , 甚 至 是
犯罪 人在 过 去 的经 历 中有 过违 法 行 为 却 未被 发 现 ; 二

越 能意 识到 其行 为后 果 的严重 性 , 其 心理 就更加 紧 张 。
( 三) 犯 罪终 结 阶段 的心理 特征 1 . 恐 惧 心理 。贪 污受贿 犯 罪人作 案后 的恐惧 心 理
般都 要对 将要 实施 的犯罪行 为 进行周 密 的思 考和 准
备 。其 中最 为 常见 的 心理 特 征 就 是 掩 饰 心 理 , 即以 种
有 规 律 可循 。
关键词 : 贪污受贿犯罪 ; 心理特征 ; 预防
中图 分 类 号 : D 9 1 7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3 4 4 X( 2 0 1 3 ) 3 - 0 0 5 5 - 0 2
作者简介 : 李士 田( 1 9 7 4一) , 男, 安徽阜 阳人 , 讲师 , 研 究方向为职务犯罪理论与 实践 。
强化并上升成为犯罪人的第一需要 , 一旦条件具备 , 便
决 意实 施 犯 罪 行 为 。另 一 方 面 作 为 一 个 心 智 健 全 的 人, 行 为人 又清楚 地 了解 实施该 行 为后 , 随 时都 可能 案
发 而受 到法 律制 裁 。这 种 患 得 患 失 的 矛盾 心理 , 在 相
人 只看 到社会 的黑 暗面 , 具 有 一 种 法不 责 众 的安 全 心
加速 他 们 堕落 的 “ 助推器” 。 1 因而 , 加 强 对 贪 污 受 贿 类犯 罪 嫌疑 人心 理特 征 分 析 , 对 于 有 效 预 防贪 污受 贿

从公职腐败者的心理特征与生存质量反思防腐要则

从公职腐败者的心理特征与生存质量反思防腐要则

从公职腐败者的心理特征与生存质量反思防腐要则朱菁菁本文资料主要取自河北电视台《反腐警示》栏目记者对职务罪犯狱中采访的原始资料和办案人对案情侦破的回述,以及黄骅市人民检察院编撰的《预防职务犯罪知识手册》。

研究资料涉及二十一个省(直辖市)56例职务犯罪案件中59人,罪犯的公共职务从出纳员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作案年龄从30岁到60岁;个人涉案罪款从1万元到4109万元,作案时间从1980年到2003年;罪名包括贪污、挪用公款、受贿、介绍贿赂、非法经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私分国有资产、滥用职权、雇凶杀人、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

透过对56例罪犯的社会化简历、犯罪动机的成因、要素、犯罪行为特征、罪犯犯罪期间的自我体验、犯罪组织形态、受监督的状态和案发原因8个维度的辨析和确认,鲜明呈示出在公共管理体系中腐败行为的心理动力机制、公职腐败者的生存态度和生存方式。

所有资料讽刺性地质疑着公职腐败者的生存质量,尤其是心理健康状态,并可由此从心理视角探讨防治腐败的切入点,以综合设立可操作的相应防腐要则。

一、公职腐败者的腐败自我体验公职腐败者在腐败的历程中经历着怎样的心理势态①呢?这是一个值得系统探讨的问题,是可以有效对抗腐败的研究方向。

1.认知错误当公务主体的价值取向由利公、利他与利己的综合平衡态退至自我中心的惟己失衡态,就会丢弃“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信念,认同“腐败有理”的自我导向。

(1)放弃人性善的信仰,确认执政党已发生本质的腐败,于是将价值判断转向对人性恶的认同,彻底放弃了对人性善的信守,走向极端自我的偏执态。

“共产党快完了。

与其一旦江山易手,自己万物皆空,不如权力在握之时及早做些经济准备,如真有不测也万无一失。

”“人一旦丧失信念,就像一头疯狂的野兽,不是掉进深谷,自取灭亡,就是被猎人开抢打死。

”河北李真,省国税局局长,正厅级,受贿、非法占有公款和他人财物3995万元“现在共产党完了,你(其女儿)在国外好好呆着吧!”中国成克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伙同他人并单独受贿(含物)共4109万元“人都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殊地灭。

贪污贿赂犯罪心理分析_刘海兰

贪污贿赂犯罪心理分析_刘海兰
这 样 才 能揭示 他们 犯 罪 心 理 的具 体 特点 当 然 具
, , ,
,
,
种 同 甘 共苦 的 心 态 已 经 根深 蒂 固
,
而 如果 一 些 人
,
利 用非 法 手 段 和 特 权 暴 富 起 来 就 会 激 起 广 大 公

心 理 倾 向 容 易 导 致 错 误 的 人 生 观 使 一 些 人认 为
(二 )贪婪 与 享 乐
,

有 些 贪 污 贿 赂犯 罪 人 他
、 、 、
,
人 生 最 主 要 的 东 西是 金 钱 理想 是 多 捞钱 为 了 过
们 的犯 罪 目 的 不 是 为 了 解 决 实 际 的 生 活 生 存 的 物质 经 济 条件 而 纯 粹 是 为 了 致 富 发 财 享 乐
以 国家 工 作 人 员 论

,
刑 法第 三百 八 十 九 条 对 行贿 罪 的 界 定
, 。

: “
为 谋取 不 正 当 利 益 给 予 国 家 工 作 人 员 以 财
,
由此 可 见 贪 污贿 赂 犯 罪 的

物 的 是行 贿 罪


这 几个 法 定概 念 是我 们研 究 该

,
一 般 心 理 特 征 的 主 体 只 能是 与上 述 主 体 一 致 开 了 明 确 主 体 的心理 特 征 是 不 存 在 的

客 观 方 面 犯 罪 主 体与 犯 罪 心 理 综合 起来 二 贪污 贿赂 犯罪 的 社 会 心 理基 础


,
才敢 于 置 党纪 国 法 于 不 顾 抱 着 强 烈 的 侥 幸 心 理

,

浅析贪污受贿人员的心理特征

浅析贪污受贿人员的心理特征

浅析贪污受贿人员之心理特征—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摘要] 心理契约是员工对组织内隐的期望,影响着员工的态度与行为,心理契约破坏是员工对组织未履行心理契约的主观感知。

笔者从期望理论、公平理论与强化理论分析贪污受贿人员的心理契约状态,可以更为有效地抓住贪污受贿人员的心理特征,这对有效预防贪污受贿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理契约;贪污受贿;心理特征一、心理契约理论的基本内涵美国组织行为学家阿吉里斯在其1960年的著作《理解组织行为》中,最早使用了“心理契约”这一术语,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交互关系中,除存在正式的雇佣契约,还包含内隐的、非正式的和非公开说明的期望。

施恩在其1980年的著作《组织心理学》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每一个成员与其组织之间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组不成文的期望”,并认为它是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强有力因素。

心理契约就是员工个体对组织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契约,是知觉性的、未公开说明的期望,并处于不断变更和修订的动态发展状态。

心理契约破坏是其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反映个人对组织未能完成其在心理契约中应履行的责任的主观认知。

大多数员工会以组织的投入与自己对组织的贡献的比率作为其判断公平不公平的基准。

若员工感受到合理且公平,则会继续与组织互惠互利,若感觉遭受到组织不公平的待遇,或是感知心理契约未被组织履行时,心理契约就遭到了破坏,在情感上体验到挫折和打击,并调整自己的付出使自己的所得与组织的投入达成平衡,表现出降低对组织的满意感和信任感,增强离职意愿,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如贪污国家财产、收取他人财物、泄露组织机密等等。

二、探讨贪污受贿人员之心理特征贪污受贿人员的心理特征是指公职人员(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受贿、变相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其主体在实施某种违纪违法行为时所抱有的企盼与动机等心理活动。

这种心理活动的出现,突出表现在公职人员心理契约的破坏。

浅析贪污贿赂案件审讯中犯罪嫌疑人心理特征及其利用-1

浅析贪污贿赂案件审讯中犯罪嫌疑人心理特征及其利用-1

浅析贪污贿赂案件审讯中犯罪嫌疑人心理特征及其利用审讯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是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战,它是突破贪污贿赂案件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我们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深入,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也更加警觉、敏感,作案手段更加诡秘,其反审讯能力也在增强。

特别是一些“智能型”贪污贿赂犯罪分子,更是狡猾诡诈。

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用兵如此,审讯亦然。

因此,摸索、总结贪污贿赂犯罪分子的心理,并针对其心理特征针锋相对打破其防御体系,成为突破口供、扩大线索、查清案件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笔者结合从事近20年的反贪工作实践,对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及如何掌握其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讯工作,谈点浅见。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从被初审到彻底交待罪行的整个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防御阶段;(2)动摇反复阶段;(3)供述交代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也是不同的。

1、防御阶段: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被检察机关传讯后,无法与外界联系而感到震惊、恐慌,这时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为什么被传讯,犯罪问题的纰露在哪里,由于其侥幸心理,畏罪心理的作用,其往往错误地认为不交代也许可以蒙混过关,交待了则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他们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

在经历了一阵恐慌之后,逐渐平静下来,自觉地组织起抗拒行为,积极设防,想方设法地对抗审讯。

这一阶段,他们主要心理表现有:(1)害怕心理。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第一次被传讯后首先是害怕心理,恐怕罪行败露受到处罚。

特别是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的犯罪嫌疑人,被传讯后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考虑得较多,害怕一旦罪行败露,其苦心经营的荣誉地位金钱等都会付诸东流。

为了保住这一切,其心理逐步变化到其他心理状态。

(2)侥幸心理。

就是幻想能够逃避罪责的心理状态。

一些贪污贿赂罪犯在对其罪行暴露程度进行周密的回忆和思考之后产生了侥幸心理。

如受贿人凭回忆推测,自信自己犯罪手段诡秘,“一对一”不会留下证据,认为既使行贿方供认,自己不承认,没有证据也定不了他的罪,有的被告人幻想凭借其关系网,获得外力的干扰和庇护,因此拒不认罪。

贪腐犯罪心理学的分析与讨论

贪腐犯罪心理学的分析与讨论

贪腐犯罪心理学的分析与讨论摘要:贪污腐败已经成为阻碍中国乃至全球社会发展的毒瘤, 惩治贪腐有利于我国政府端正党风, 也有利于政府实行取信于民的施政方针。

贪腐激化了社会矛盾, 会引起人民群众"仇官";、"仇富";的社会心理, 采取一系列不道德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学界的深思和探究, 尤其是法学、犯罪学和心理学。

要从根源发现贪腐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做深层次的研究, 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贪腐; 犯罪心理学;近年来, 腐败现象日益增多, 在这样发展甚至会威胁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所以说反复工作已经是当前我国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贪腐犯罪心理既包括犯罪人实施贪污犯罪行为的各种消极心理因素, 也包括反贪腐对策背后的科学依据。

通过对贪腐犯罪心理的分析和谈论, 从源头上唤起、激发、改变行为人的良知和错误的为官理念, 也希望能把具体的研究策略转化为反贪的利器。

一、国内贪腐犯罪心理研究现状(一) 贪腐犯罪心理学产生的背景贪腐犯罪心理的研究在犯罪心里的研究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 我国关于贪腐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

犯罪心理研究具有滞后性的特征, 当社会上出现一种犯罪现象后, 研究者才开始着手研究, 或者研究者通过对所有犯罪行为的共性特征, 推导出特种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心理学与刑事法学相融合的局面, 犯罪研究也从最初较为单纯的理论探讨过渡为服务于刑法司法实践。

贪腐犯罪心理研究包括贪污贿赂犯罪研究、贪污贿赂犯罪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研究和对策等。

从我国贪腐犯罪心理的研究现状的横向上来看, 有根据具体案件进行事例分析的质性研究, 也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的建议, 其中测谎技术进入反贪侦讯的实践最为突出。

还有利用心理学的方法, 就比如以催眠为代表的相关的讯问策略等等多种办法。

二、关于贪腐犯罪动因的研究首先是贪利和利欲的动机, 贪腐犯罪人普遍都具有趋利避害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本能, 为了百分之百的利益, 他们可能铤而走险去违背法律, 这就是人的利欲本能, 贪腐犯罪人的贪欲就是其犯罪的最根本动力, 也就是因为这种贪欲, 让他们一有机会就不顾良心的谴责和道德的约束, 任由自己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腐败是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腐败行为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腐败心理是腐败行为产生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了解和分析典型的腐败心理,对于预防和打击腐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我们也需要探讨对腐败心理进行干预和纠正的方法。

本文对典型腐败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权力欲望权力欲望是腐败心理的典型表现之一。

权力可以给人带来支配和控制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可以给予人丰厚的物质利益。

部分人对权力的渴望会导致他们为了谋取或者保住权力而采取不择手段的行为,从而滋生腐败。

这种腐败心理的持有者往往认为自己处于特权地位,可以置之处高且容易滋生腐败行为。

在工作中,他们不择手段地谋取自己的私利,甚至会腐蚀他人的利益,并以权力为护身符来逃避惩罚。

对抗权力欲望的腐败心理,首先需要建立健康的权力观。

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权力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人和组织,而不是用于谋取自己私利的工具。

需要建立健全的权力制衡机制,让权力不再集中在个别人手中。

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于滥用职权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制裁,让腐败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二、利益追逐利益追逐是腐败心理的另一重要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谋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不择手段,利用职权和资源来获利。

他们会将公共资源作为私人财产加以挪用、侵吞或者故意放任他人侵吞,以满足个人欲望。

这种腐败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也会导致公平公正的受损,破坏社会秩序。

对于利益追逐的腐败心理,需要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让遵纪守法者受到应有的表彰和奖励,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

也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对于利益追逐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处,杜绝恶意侵吞、挪用公款等行为的发生。

在组织管理中,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监督和管理,规范资源使用的程序和流程,防止资源被利益追逐者所侵吞。

三、心理适应心理适应是腐败心理的又一重要表现。

贪污受贿犯罪心理学分析及对策 (1)

贪污受贿犯罪心理学分析及对策 (1)
了这种危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被害人所遭
受的人身或经济损害,部分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所致
的。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遵循这样一个规律:犯罪
心理—被害人—犯罪行为。在贪污受贿案中国家或社会公众作为受害者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贪
污受贿犯罪被害人的抽象性、群体性分散、淡化了
该类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作为该类行为被害人之一
案件的特别侦察结构;建立一个全国性反腐败专业
预防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建立全国性的信息风格和
教育风格,对于贪污,贿赂等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
犯罪进行监测和预警;三是及时查处贪污贿赂案
件,体现刑罚的及时性,刑罚越及时,产生的威慑
力就越大,对人们的教育力就越强,更能达到一般
预防的目的;四是对贪污贿赂罪必须惩处,体现
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具有犯罪
心理结构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犯罪行为的问
题。张远煌教授指出:“就微观考察而言,犯罪的
行为总是发生于特定的情景之中,它同其他社会行
为一样,是个体人格对外在情景的应答,也遵循着
刺激—反应的一般的社会模式。也即,因社会或个体因素的影响已形成了一定不良主观倾向的个
过了不赞许破坏法律的解释。这是不同交往的原
理,它既涉及犯罪的交往也涉及非犯罪的交往,与
这些相互对抗的力量有关。如果人们变成了犯罪
者,那么就是由于他们与犯罪的榜样相交往,而与
非犯罪的榜样相隔离的结果。½不同交往理论是运
用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即从大前提
A小前提B得到结论C,尽管这一理论还存在不足
状态、个性心理三个方面,他认为心理过程是暂时
的,个性心理比较稳定的,而心理状态则又处于两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主体心理研究

贪污贿赂犯罪侦查主体心理研究
维普资讯
象6 2 掌 月 O年 盎 O 7期

J R 1FA苏 官 芬IR( E O N j江警OC( C 【 LE U AO IG PI E G N U 学F ’ S IE F ) ) L
V..4 olO 1 . J N6 u2 20 l0 y
维能力 、 中的注意 能力 、 集 丰富 的想 象能 力 、 坚强的 意志 能力和 果 断的 应 变能 力 。侦 查主 体心理 障 碍 主要 有焦虑 心理 、 折 心理 、 挫 定势 心理 、 失衡 心理 、 性 心理 和 抵 触 心理 。要 坚持 “ 导控 制 ” 惰 主 的
侦查主 体心理 运 用效应 , 强 对侦 查主体 的心理 培 训和 心理 维护 。 加
4综 合指 向性 .
合分析、 判断 , 辨别真 伪 , 正确判 明案件 事实 与证 据材料之间的关系。同时侦查 主体还应具有快捷 的思维能力 , 因为侦查工作有法定 的办案期限 , 而 且讯 问具有 冲突性 强 、 问对 象心理变化快 的特 讯
法进行掩饰 , 也会有所流露 。任何 心理状态都有 外化表征 , 这就为贪贿犯 罪侦查指挥人员及时掌 握侦查人员的心理动态 , 做好协调 、 领导工作提供 了线索 。 3随机变化性 .

侦查触角 , 具有 善于 了解侦查 对象和洞 悉其心理
变化的观察能力 , 这是贪贿犯 罪侦查 主体 的极其 重要的心理品质。侦查 主体具有敏锐而深 刻的观 察能力 , 才能通过与侦查 对象接触很快 掌握其个 性并因人施 策 , 而掌 握侦查 的主动权 。在讯 问 从 过程中, 能从讯 问对象 的面部 表情 、 理反应 、 生 行 为动作以及言语声调 等的细微变化 中, 观察到讯 问对象在想什 么, 有什 么 阴谋 , 图掩 盖什 么, 企 最 忌讳的又是什 么, 以便采 取相应 的讯 问方法 和策 略, 获取准确可靠 的供词 。 2缜密的思维能力 .

“35岁贪腐”现象的三大犯罪特点、心理、原因

“35岁贪腐”现象的三大犯罪特点、心理、原因

“35岁贪腐”现象的三大犯罪特点、心理、原因在早年披露的腐败案件中,出现较多的是临近退休时疯狂敛财的“59岁现象”。

但西城检察院日前披露的一份调研却显示,贪污犯罪“35岁现象”悄然登场。

西城检察院反贪局自2005年至2010年这六年间,受理35岁以下职务犯罪案件18件共22人,占立案总数139件的12.9%。

贪腐年轻化问题不容忽视。

三大犯罪特点小官大贪职位不高犯大案占83%涉案人员大多刚刚成为部门的领导。

22人中没有一个局级以上的干部,只有一个处级干部,其余都是处级以下干部。

而且国有企事业的青年干部是职务犯罪的高发区域。

22人中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有12人。

别看这些涉案人员并非位高权重,但涉案金额在百万元以上的特大案件就有7件8人;大案有8件10人。

大案、特大案占了总数的83%。

而且主要集中在贪污、受贿这两个罪名上。

2006年西城检察院办理了中央国家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办事员节鹏贪污案。

节鹏负责经办本单位1.5亿元国债托管到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复兴东路营业部,他利用职务便利,采取截留收入不入账的手段,多次将该营业部向其单位支付的高息款共计900余万元据为己有,导致单位1.5亿元国债被质押,迄今尚有近500万元国债利息无法收回。

节鹏最终被判处死刑,年纪轻轻就断送了生命。

人小胆大一次性“大手笔”受贿虽然这些小官年龄不大,贪污受贿的胆子却不小。

在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业务部副经理高某受贿案中,高某利用负责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建设项目招标代理工作的便利条件,向与其相识的投标关系人朱某泄露招投计划、评标专家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及其他单位的投标文件等信息。

此外,高某还在帮助朱某修改投标文件促使该单位中标后,收受朱某多次给予的好处费共计225万元,第一次就收了200万元。

看守所民警张某利用职务之便,以为被羁押人员办理取保候审和减轻处罚为由,就先后公然向多名被羁押人员及其家属索要28万余元,及“芙蓉王”牌香烟30条。

贪官犯罪心理梳理

贪官犯罪心理梳理

Please get the right person into the car, and get off the unsuitable person.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贪官犯罪心理梳理导读:贪污贿赂犯罪是伴随着国家公共权利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犯罪,其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运用过程中的异化形态、是公权腐败的极端表现。

由于这种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侵犯的客体又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就使得这种犯罪具有了区别其他犯罪的特殊性,其社会危害性从某种角度而言也甚于普通犯罪。

贪污贿赂犯罪不仅侵犯公共财产,也败坏国家公职人员的形象和声誉。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效预防和严厉打击该类犯罪将成为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重中之重。

当前的贪污贿赂犯罪相比过去愈发复杂化,主要体现在:犯罪主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反侦抗审的能力逐渐增强、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呈现多样性、隐蔽性和智能性的特征。

这些变化无疑给我们检察机关查办此类犯罪案件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和挑战。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贪污贿赂案件的犯罪心理的研究或许可以成为办理该类犯罪的一个很好的入手点。

犯罪心理学认为,任何犯罪行为都是犯罪人在一系列的犯罪心理支配下产生的,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

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能够支配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犯罪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体。

犯罪心理结构包含的心理因素有腐朽认识、畸形需求、犯罪动机和犯罪意志。

显然,这些心理因素并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它们之间有一个递进推动的过程。

下面,首先对贪污贿赂犯罪的心理形成因素进行简要分析:(一)经济收入的不均衡造成部分国家工作人员的心理失衡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经济收入的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不同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收入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横向比较、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要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海关、国税这些实行国家垂直管理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也大大高于其他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

腐败官员20种病态心理

腐败官员20种病态心理

腐败官员20种病态心理腐败官员的20种病态心理当纠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始终牢记邓小平同志的谆谆教诲:“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腐败现象依然蔓延,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形势依然严峻,甚至出现了一种前面干部倒下去、后面干部跟上来的反常现象。

何以屡屡出现被“糖衣炮弹”击中而重蹈覆辙的问题呢?分析其主观上的深层次原因,概因腐败者的病态心理在作怪。

笔者总结归纳出腐败官员的20种病态心理,并开出心态纠正的小“药方”,以供大家思考。

1.“小节无害,控制住无碍”的自我放任心理时下,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仍有人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总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地干,贪一点捞一点、收受小额贿赂是理所当然,充其量只是个小节问题,只要自己控制好,走到边别出圈,控制住别出格,打打擦边球无所谓,不会有大的妨碍;有的工作不尽职、不尽责,认为是“小错误,谁也难免”;还有的热衷于端酒盅、下舞厅,一天一个醉,认为是“小事一桩,不伤大雅”等。

由于这种小节无害、能够自制的心理错觉,使他们渐渐地放松了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

于是,今天贪一点,明天捞一点,今天玩一点,明天拿一点,最后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心态纠正】私欲的膨胀终究要冲垮理智的大坝,小节并非无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自制绝非易事,切不可放纵自己。

作为领导干部应时时处处警醒自己,“小节不保,大节必失”,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许多人犯错误就是从不起眼的“小节”开始的,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拉下水”的,要克服“小节无害,控制住无碍”的自我放任心理,“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

2.“世人皆醉,我何独醒”的消极从众心理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会有腐朽思想和作风侵入到党员干部中。

“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在一些官员中较为普遍:有的认为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自己太清廉了,别人会说“不合群”、“不识时务”,甚至还会得罪人,只好随大溜;有的上行下效,推波助澜;有的看到搞腐败的人逍遥法外,认为安分守己“吃亏”、“犯傻”;有的认为“十个干部九个贪”,不正之风已成气候,贪的不一定受罚,廉的未必有人说好,问题大家有,都有就不丑,收点回扣、拿点酬谢、要点好处,是流行做法,渐渐地思想发生病变;还有的认为“世人皆醉,我何独醒”,别人贪得我为何贪不得,别人捞得我为何捞不得,“不捞白不捞”,上下左右效法模仿,由小错发展到大错,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2、街头诈骗
下残棋、小赌博,托儿
3、幸运中奖诈骗
22
4、以刊登假广告进行诈骗 5、金融诈骗 (1)贷款诈骗
从银行骗取资金的犯罪行为。
(2)保险诈骗
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 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保险事故发生原因, 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手段。
28
江西贫困县股长卷款亿元
从2006年开始,国家级贫困县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 经济建设股股长李华波,利用职务之便,与当地信 用社主任勾结,采取私刻公章等手段,连续多年从 财政专项账户上套取资金9400万元,相当于这个国 家级贫困县年财政收入的1/4。其间竟无人察觉,在 安全抽身外逃后还主动打电话给单位领导泄露“机 密”。
施骗---被骗阶段:取得被害人的完全信任后,于是犯罪人开始实施骗术,收起 诱饵,获取财富,而被害人则完全被蒙在鼓里,主动将钱物交到骗子手里。
结束期:
逃避---悔恨阶段:诈骗活动的尾声,表现为犯罪人的迅速逃离与被害人的幡然 醒悟。
20
(四)被害人受骗的心理原因:
需求迫切:面临困境,急于解决问题(资金短缺、产 品滞销、原材料短缺、急找能人等)
32
(二)暴力犯罪的一般特点
1、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多数为14-25岁的青少年,高峰年龄为23岁
2、具有突发性
情绪控制能力差,遇到刺激,容易冲动
3、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各种犯罪动机都可能出现
4、犯罪的恶劣性
是最严重的刑事犯罪,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非法 剥夺和对他人身体的伤害,手段极其残酷。
33
“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 在世,吃喝二字”……
法制观:对法律的评价和法律对行为的调节 控制能力存在偏差,侥幸心理严重

犯罪心理种类

犯罪心理种类

3、图报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犯罪嫌疑人在任职期间,受他人请托,利用职务之便,替人办事后,内心总希望能得到回报,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一旦他人为报答有所“送”,觉得是主动奉送,并非是自己索要,也就“收”得当然。这一“收”一“送”,往往在隐蔽的情况下,或以回扣、或以好处费、或以贺礼等名义,以非常巧妙的手段完成。有的国家工作人员自恃对国家贡献大,为事业奉献多,抱怨国家给予的报酬少,在图报心理的作用下,理直气壮地把手伸向了公款。赵毅(女)在任省政府财政厅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主任期间,给兰州市第二汽车运输公司办理160辆“面的”车控办手续,收受无业人员火高林贿赂款14万元,按照当时规定160辆面的车办理控办手续需64万元,而火高林只用了5万元。在赵毅儿子结婚和孙子满月时,火高林又送礼钱7000元,送30克金项链一条。该案被检察机关依法查处并提起公诉后,赵毅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火高林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交通肇事的犯罪心理
1.恐慌心理:
事故发生后,少数肇事者的内心充满着恐惧,害怕承担巨额经济赔偿等责任,而选择逃逸;
2.畏罪心理:
肇事者害怕由于造成重大事故而受到法律追究,因而心理压力增大,导致其当时心理第一想法就是尽快逃离事故现场;有的事故虽不严重,但肇事车辆手续不合法,驾驶人无驾驶资格,或者未按规定驾驶准驾车型、车辆未按规定购买第三者责任险等,肇事司机担心事后赔偿超出自身能力,害怕受到法律追究,干脆一走了之。
5、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的一种普遍心理。有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自己一向做事诡秘,无人知道,不会出事;有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自己是领导者,有权力,有关系,别人即使知道了,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有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自己是优秀党员,是劳动模范,有“大红伞”做保护,别人也不会想到自己会作案。抱着这种侥幸心理,这些人在作案时,往往会采取非常隐蔽的手段,巧妙地将犯罪行为掩盖起来。如行贿者与受贿者大多是“一对一”,看起来只是简单地一“送”一“收”,行贿者却深谙此道,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打消受贿者心理的顾虑,对行贿的时间、地点、环境、方式有所选择,为受贿者的侥幸心理注射“强心剂”。如不送现金送存折,不送本人送亲人,名为赌实为送,或逢家中有喜事、难事、急事送,送得巧妙,收得也自然。1997年8月,省院立案查处的原兰州钢铁公司总经理张斌昌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张斌昌在酒泉钢铁公司、兰州钢铁公司担任领导多年,在任职期间,多次贪污、受贿,涉案金额特别巨大。作为地级领导干部,他侥幸地以为司法机关不会轻易调查自己,在公司大会上他为自己“约法三章”,大树廉洁形象,迷惑职工,他做事一向谨慎、诡秘,作案后又都较安全地隐匿了赃款,甚至在检察机关对其违法犯罪问题进行调查时,他又买通一办案人员把巨额赃款转移。但最终在铁的证据面前,他仅存的心理防线也彻底崩溃了。张斌昌因贪污120万元、受贿92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110.8万元,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官员腐败的心理成因及干预措施-社会心理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官员腐败的心理成因及干预措施-社会心理学论文-社会学论文

官员腐败的心理成因及干预措施-社会心理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腐败是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全党、全国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预防官员腐败除了要加强国家廉政制度建设、净化生态环境外,还要关注并重视官员腐败心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历程,有效防止官员的心理病变。

从官员个体角度看,社会经济因素是导致个别官员腐败的外因,腐败心理才是发腐败行为的直接内因,即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因此,对官员的腐败心理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一方面为解释腐败现象的发生提供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有效预防腐败提供政策建议。

一、官员腐败的心理分析官员腐败行为是指拥有一定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一般而言,任何腐败行为的发生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公共权力、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

其中公共权力是官员腐败行为的物质前提,腐败动机是内在直接动因,腐败机会是外在因。

虽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但其中腐败动机具有决定性作用。

处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同样的惑,之所以有的官员能恪守节操,而有的却变节腐化,就是腐败动机的作用。

官员的腐败动机是由其不合理的需要引导和激发的,腐败动机的形成大都有一个从初识、试探到被动参与,再到主动出击甚至最后疯狂的渐进心理过程。

在初识阶段,每个腐败官员都有无形或有形的引路人,在其耳濡目染之下,对一些腐败行为和现象由看不惯到逐渐习以为常; 在试探和被动参与阶段,由于权、钱、色等惑,腐败官员相应的不合理需要被激活,开始被动、惶恐地参与一些腐败活动,活动的结果使需要得到满足,如果一直平安无事,就会变得坦然和心安理得,进而成为一种较稳定的心理模式; 一旦已经产生的需要未被满足,腐败官员就会处在心理失衡的紧张状态,进而创造条件主动受贿索贿,直至形成变态人格,达到最后的疯狂。

综观腐败官员的心理状况,其心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犯罪心理种类

犯罪心理种类

贪污受贿的犯罪心理研究和分析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心理特点,尤其是贪污贿赂犯罪的心理特点,可以增强检察机关自侦办案工作的侦查谋略,提高侦查水平和办案能力。

同时,在检察机关开展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可以克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健康心理,真正从源头上遏制贪污贿赂犯罪多发的势头。

通过办案实践分析,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

1、攀比心理有些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从其人生经历考察,出身比较清贫,从小在农村长大,在读书、工作的各个阶段都经历过许多磨难。

在刚参加工作时,懂得生活的艰辛,对工作尽职尽责,表现出色,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而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和信任,并被委以重任,拥有一定的权力。

但是,随着时长日久和社会交往面的不断扩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悄悄地在发生变化,认为自己为国家、集体付出了许多,但得到的回报却很少,尤其是看到周围一些人日常生活阔绰,心理便产生不平衡。

为与他人比阔攀富,他们大多借职务之便,利用手中的权力或自己经管单位财务之便,或贪污,或受贿,进行权钱交易,逐渐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甘肃省盐业公司河西堡购销站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刘武堂,出身农民,师范学校毕业,曾当过教师,1981调河西堡盐站工作,由于工作努力,1986被提拔为盐站党委副书记,直至1995成为盐站党政一把手。

在盐站任职期间,刘武堂在生活上奢侈腐化,有专用浴池,单位任何职工不得涉足;有专门供其打猎使用的专车,同时配有5支猎枪;有专门为其服务的按摩师、理发员,另外还有多名情妇。

刘武堂后因受贿45.79万元被检察机关依法查处并提起公诉,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从众心理贪污贿赂犯罪是一个社会顽症,由于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一时还难以彻底清除,这一社会病症的久治不愈,会诱使更多的人铤而走险。

近年来,我省检察机关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其中窝案、串案呈增多趋势,当办案人员问及犯罪的原因时,大多回答“社会风气都是这样,周围的人都那么做,也没有出事,自己有机会不这样做,别人会以为自己傻”。

领导干部腐败犯罪的几种心态

领导干部腐败犯罪的几种心态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 !$$$
一些领导干部公共权力观念十 分淡薄。有的领导干部嘴上讲 “ 行 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 为人民掌权 用权” , 心中却视权力为私有物。一
主要领导为核心或以某个企业为纽 带, 党委、 政府领导及公安局、 检察 院、 法院、 税务乃至海关、 边防等部 门的一些领导干部与一些非法运作
!" #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和每个女子的一缕头发, 签名归档, 权力的保护,而这些领导干部认为 贪污多达数千万元, 仍不感到满足, 以权谋私, 甚至纵容子女、 亲属加入
将现金藏匿于住宅吊顶之中, 既 倍地捞回来。一旦某地领导卖官, 元, 急剧恶化, 查处曝光时, 有时多达几 能送不能扔,以备万一事发时如数 以保性命, 从此过上 “ 现代守 十人乃至上百人。 一位年龄不到 ($ 上交, 的生活。贪财守财保性命, 成 岁已被判刑的县委书记,在不到 % 财奴” 年的任职期间研究任命干部近 ($$ 为一些领导干部金钱占有意识的典 人次, 其中提拔 "$& 人, 调整近 "$$ 型写照。 人。在如此大规模人事变动中,经 查明仅该书记一人就收受数十人的 买官钱。卖官买官之后迅速涌现一 批新贪, 激起强烈民愤。 调查中还发现,有极少数腐败 干部原为民族资本家后代, 对 *$ 年 代家庭实业被公私合营或征收耿耿 于怀,认为自己进入领导岗位后捞 回一些利益, 弥补一些损失, 也在情 理之中。其中少数领导干部调入国 有企业担任领导职务后,利用管理 漏洞大量转移、 侵吞国有资产, 指望 干几年辞职, 再成为私营企业主。 (+ 疯狂的占有意识 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与社会上 “ 有头有脸” 的人攀比, 看别人有高 档住宅、 巨额存款、 高级轿车、 美貌 女子, 觉得别人活得风光, 就运用手 中权力来聚敛财富,腐化堕落。一 *+ 侥幸心理 一些领导干部在腐败犯罪过程 中 ,存 在 侥 幸 心 理 ,认 为 贪 官 太 多,法不责众,东窗事发者是倒霉 “ 撞在枪口上, 是不够谨慎, 大意失 荆州 ” 。自认为天知地知,你知我 知, 组织不知, 群众不知,加上保护 网 意 识 ,认 为 风 险 小 ,保 险 系 数 大。一旦事发被查处,不从内心反 省忏悔,而是自认倒霉, “ 看走了 眼” ,被人牵连。 在东西部地区现职 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中, ,*’ 的人 估计目前已查处的腐败案件占腐败 案件的比例不到 "*’ , !)’ 的人估 计占 "*’ — *$’ ,,’ 的人估计占 *$’ —,*’ ,估计比例在 ,*’ 以上 的仅占 "’ 。一些纪检干部和执法 人员在访谈中也认为,腐败分子目 前被查处的概率偏小,腐败犯罪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贪污罪犯的心理特征
文章来源:/
心理状态或意识状态,是指人在当前一段时间内的心理活动,为某种状态所笼罩的综合表现。

心理状态是心理现象中的一个独立范畴,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

任何犯罪行为都是不同的人(男、女、少年、成年、老年)在不同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对不同的刺激客体实施的侵害行为。

一、贪污贿赂犯罪人在犯罪预备阶段的心理状态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开始,这一阶段犯罪人的心理活动相当复杂激烈,想作案,又怕受到惩处,不作案,既不能平衡对现状不满的心理,又不能满足金钱物质欲望。

最终以“想作案”居于优势地位。

由于贪污贿赂犯罪智能性很强,犯罪人为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必然要处心积虑地寻找和创造实施犯罪的条件,谋划实现犯罪目的的方法,并力求逃避法律制裁。

这一阶段犯罪心理表现为矛盾、投机与掩饰。

l、矛盾心理。

贪污贿赂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行为,除临时起意实施的犯罪外,犯罪人在着手实施犯罪时,一般思想斗争相当激烈。

一方面主观上存在着对财物非法占有的强烈欲望,且这种欲望不断强化并上升成为犯罪人的第一需要,一旦条件具备,便决意实施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又清楚地了解实施该行为可能使其本人处于一种随时案发而将受到法律制裁的境地。

这种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在相当一批贪污贿赂犯罪,特别是初犯的身上都有所体现。

2、投机心理。

贪污贿赂犯罪是一种职务犯罪,犯罪人在职务行为方面的连续性为其重复或连续实施此类犯罪创造了较大的便利条件。

贪污贿赂犯罪的智能性特点,决定了犯罪人较其他人具有更强的甄别和选择作案机会的能力。

大多数贪污贿赂犯罪人在犯罪预备阶段,都具有这样一种投机心理,即充分利用自以为隐蔽性强、不易被发觉的作案机会从事犯罪活动。

这种心理比较典型地体现在挪用公款炒股、炒作期货案件中。

一般不说,具有这种犯罪心理者在行为初始阶段并无明显的直接占有公共财物的故意,而是希望借此获得“利润”。

只是在行为过程中,出现失误或意外,才开始“拆东墙,补西墙”,越陷越深。

3、掩饰心理。

贪污贿赂案犯在犯罪目的确定后,一般都要对将要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准备,精心选择犯罪方法、地点,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其中,最为常见的心理状态就是掩饰心理,即以种种方法伪装自己,防止轻易被怀疑。

实践中查办的许多犯罪人都有这种表现,有的甚至因其表现突出,而获得各种奖励,得到广泛的信任。

二、贪污贿赂犯罪人在犯罪实施阶段的心理状态
在犯罪实施阶段,犯罪人以积极的方式实施犯罪行为,追求犯罪目的的实现。

贪污贿赂犯罪
人在这一阶段,其心理状态与预备阶段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人明知实施犯罪行为可能会受到惩处,而试图蒙混过关的一种心理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侥幸心理具有自慰和自我欺骗性。

这种心理是一切犯罪分子的共同
特征,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案犯占20%以上。

但贪污贿赂犯的侥幸心理与一般刑事犯相比更为突出。

贪污贿赂犯侥幸心理的产生和存在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犯罪人在过去的经历中有过违
法行为却未被发现;二是犯罪人周围有过违法犯罪案件未被破获;三是犯罪人具有利用其职务或
合法身份掩护的条件;四是犯罪人具有特殊专业本领作为依赖;五是犯罪人具有利用职权或身份
编织起来的保护网作屏障;六是犯罪人只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具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安全心理。

虽然以上因素对每个贪污贿赂犯形成侥幸心理的作用不同,但可以说犯罪人的侥幸心理,几乎在
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侥幸心理使其犯罪意图更趋坚定,犯罪欲望不断膨胀。

2、冒险心理。

犯罪是种触犯刑律的行为,必须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贪污贿赂犯罪人在其个
人物质需要极度膨胀的情况下,一旦外部条件具备,就要冒着被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的风险去实
施犯罪行为。

一般来说,贪污贿赂犯比普通刑事犯的冒险心理更为突出,危害也更大。

大多数学
者都认为,贪污贿赂犯罪人具有较常人更高的智力,表现得更加精明、狡猾、奸诈、敢于冒险,
具有惟利是图的习性以及强烈的双重道德观等人格特征。

这些人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充满自信,
因而犯罪意志也格外坚定。

他们大多知法懂法,但在强烈物质欲望的驱使下,公然藐视国家法律,不惜以身试法。

有的犯罪人在谈到自己实施犯罪的思想活动时说:在我把手伸向国家财产的时候,我知道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但我还是冒险去干了。

3、紧张心理。

这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难以自抑的一种心理状态。

尽管他们为自己实施犯罪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在实施犯罪这一特定的情境中,越理智的案犯越能意识到其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其心理也就更加紧张。

三、贪污贿赂犯罪人犯罪终结阶段的心理状态
我们把全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犯罪尚未被揭露出来的阶段,称为犯罪终结阶段。

在这一阶
段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更为复杂,既有作案后的恐惧心理,也有成功后的满足。

1、恐惧心理。

贪污贿赂犯罪人作案后的恐惧心理往往要比作案时更加强烈,犯罪人地位越高,罪行越重,心理负担越大。

许多人作案后担惊受怕,疑神疑鬼,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

贪污贿赂
犯罪人的这种恐惧心理,不仅包括害怕案发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更害怕犯罪行为被揭露出来,给
自己几十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名誉、地位以及家庭带来严重危害。

2、逃避心理。

在犯罪的预备阶段和实施阶段,贪污贿赂犯罪人主要考虑使自己的犯罪意图得到实现,而在终结阶段,犯罪人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多的是考虑干方百计地逃避打击。


要表现在,一是努力回忆作案时的每一个细节,寻找可能出现的疏忽和遗漏,想方设法加以弥补;二是积极伪装,遮人耳目;三是全力为自己编织保护网,以备万一;四是得手后并不马上使用非
法占有的财物,而是静观事态发展,以求一旦败露后能够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3、满足心理。

贪污贿赂犯与其他刑事案犯一样,每一次作案成功,都使犯罪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且这种体验能够极大地强化犯罪心理,使其犯罪心理结构更趋巩固和
发展,形成犯罪动力定型。

4、贪得无厌心理恶性循环。

由于犯罪的成功,犯罪心理在成功的信息中稳固下来,形成一个恶性心理积淀。

这些恶性的心理积淀,在一定外界诱因的吸引下,一有机遇,便会沉渣泛起,形
成新的犯罪动机,因为需求有无限性和不满足性,即满足一种需要的过程会使另一种需要转入潜
在状态,需要一旦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个序列是循环往复,无止境的。

这样贪污贿赂犯
罪经过多次犯罪后,对其物质财富的贪得无厌越来越强,胆子越来越大,他们为了成功后“嘴上
流油”,甘冒失败后“脑上流血”风险。

这种贪婪性是贪污贿赂犯罪心理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