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论家庭因素与犯罪
![论家庭因素与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05066b2258fb770bf78a554a.png)
论家庭因素与犯罪内容摘要关键字一、家庭因素与犯罪形成的相关性二、浅析犯罪形成的家庭根源1、家庭的贫困2、家庭的暴力行为3、家庭所处的周边环境繁杂4、家庭成员的不良人际关系三、关于减少家庭因素对犯罪形成的对策分析1、增强家庭成员的经济能力2、提升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3、政府要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四、注解内容摘要家庭因素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微观因素,不良的家庭因素对社会犯罪形成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对象。
本文不仅以家庭这个因素作为探讨对象,而且深入家庭中的具体成员,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犯罪的形成。
此外,基于对家庭因素的具体探究,挖掘其社会犯罪的形成根源,本文对此作出了浅显的对策分析,以作参考。
关键字家庭因素犯罪形成对策分析一、家庭因素与犯罪形成的相关性家庭对犯罪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影响,如父或母对子女的家庭暴力以致子女最终的反抗,亦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如家庭周边的环境繁杂,人员杂乱,父母或子女与外界人员的不良关系也会导致社会犯罪的发生。
社会学认为,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关系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构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中最直接、最亲密的关系。
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总会有矛盾。
尽管家庭这个微观因素是社会相互关系中最直接、最亲密的关系,但是家庭内部成员间也难免会有不和之处,也总会有矛盾的存在,只要家庭内部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有可能会使某一些成员产生犯罪的念头,从而造成社会犯罪的发生。
正如犯罪心理学认为,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塑造儿童未来的关键场所;家庭可能是人们幸福的摇篮,但也可能是不幸的温床,一念之差,可能使家庭从最亲近的地方变为最遥远的地方。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微观社会群体,是对个体进行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因而家庭的经济基础如何,家庭的教育方式如何等各方面都会在后天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
如果一个家庭在各方面都存在缺陷,那么对家庭成员的发展是有极大影响的,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更容易走上社会犯罪的道路。
浅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
![浅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7394a3e376baf1ffc4fadf9.png)
浅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院系:09法学姓名:马闪学号:K10914107摘要:犯罪的发生是综合因素发展的结果,诸如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其中家庭作为人生存的基本单位,对犯罪的发生、预防都有着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家庭环境与犯罪、青少年犯罪、以及导致家庭环境驾驭缺陷的因素来分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
关键词:家庭教育犯罪青少年正文:一、家庭环境与犯罪所谓家庭,即是指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社会细胞和核心群体。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对每个人的身体发育、知识去的和品德陶冶都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这样一句话。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庭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功能,并对儿童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原发性影响。
支配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格也必然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如果说犯罪是社会病态的产物,是社会产生了犯罪,那么从绝对意义上讲,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也就好似产生犯罪的“温床”之一。
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一是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
如果在个体人格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中出现消极因素并发生作用,会使个体形成不良人格,成为犯罪的主观原因基础。
二是对个体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
家庭经济贫困,生活紧张,家长的不良习气都会影响子女,成为子女犯罪的激发和制约因素;家庭经济富裕,父母若是对子女宠爱无度,便会造成子女好逸恶劳,从而导致犯罪。
二、家庭因素导致犯罪的原因(一)残缺家庭与犯罪研究表明,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同犯罪的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联系。
家庭残缺一般是因死亡、离婚、分局、遗弃等原因使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存在引起的,这些情况就造成了家庭的完整性、稳定性的破坏,是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或残缺不全。
在这种情况下会是儿童过早的失去父爱或者母爱,设置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并且失去应有的管教,因而内心极其痛苦,精神忧郁,有的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到社会上寻找精神慰藉,遇到不良因素一不小心机会走上犯罪道路;父母离婚、分局、死亡等都会给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容易使他们产生羞辱感,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预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837465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8.png)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预防对策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着社会的安定,也伤害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而青少年犯罪背后有许多因素导致,其中家庭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在此,我将从家庭因素方面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并提出预防对策。
家庭因素家庭结构首先,家庭结构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结构通常指的是父母关系的稳定性和家庭生活的完整性。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是重要的,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
通常来说,父母离婚、家庭暴力、亲属关系破裂等都会导致家庭结构的不稳定性,最终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一些经常离开家的父母,比如担任远洋船员、外出务工等,也会让家庭生活不够完整,无法给予足够的温暖和关爱,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家庭教育其次,很多青少年的行为和性格特征都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是否得当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则无疑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有些父母过于严厉,甚至采用暴力的手段,会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而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任孩子长大不负责,缺乏明确的约束和教育,也会让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家庭关系最后,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家庭关系的融洽与否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也决定了彼此的情感交流和支持。
如果家庭关系不佳,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预防对策家庭建设首先,家庭建设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家庭要有温馨和谐的氛围,父母之间要相互包容、理解和尊重。
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切忌用打骂等过激手段。
一方面,父母不能太过溺爱孩子,不可放纵孩子成长,要严格约束孩子行为。
另一方面,父母要向孩子传递爱、关怀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交流沟通其次,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非常重要。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36217f4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a.png)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是一个困扰社会的严重问题,其背后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家庭教育为背景,深入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积极的解决途径。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
然而,一些家庭教育方式和环境的不当,却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首先,家庭教育中忽视情感关怀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或经济状况,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他们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理解,不妥善解决孩子的情感问题,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挫败甚至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将这种情绪转化为犯罪的动机。
其次,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是引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导致孩子对正常社会规范的认知模糊。
比如,家长对权利和义务的解释模糊不清,孩子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容易陷入迷惑和困惑,从而选择违法犯罪的行为。
此外,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也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中存在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等问题,容易使孩子感到无助和不安全,进而导致孩子产生逃避和反抗的心理,选择犯罪行为作为一种宣泄或逃避的方式。
青少年犯罪心理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还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解决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迫在眉睫。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发展。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长可以通过加强亲子沟通、经常关怀问候孩子的生活情况,以及尽量陪伴孩子等方式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其次,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教育也是解决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家长应该倡导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要懂得责任、正义、诚信等道德观念。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7c4a3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e.png)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分析犯罪行为是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刑法领域中,研究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对于预防犯罪、惩治罪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和防控策略。
一、人类本性与犯罪心理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一些特点会对犯罪心理产生影响。
比如,嫉妒、贪婪、憎恨等情感因素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欲望和冲动,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恶劣的环境也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产生犯罪行为。
因此,了解人类本性及其与犯罪心理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对现实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受损,容易对周围环境做出过激的反应,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也包括一些人格障碍和心理疲劳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人们失去对伦理和法律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社会文化与犯罪心理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社会文化中,对于暴力行为、违法乱纪的容忍度较高,这样的环境容易使个体形成一种以权力和暴力解决问题的信念,从而提高犯罪发生的概率。
四、经济因素与犯罪心理经济因素是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对贫困的个体容易因为生活所迫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也会导致一些人对社会的不满和压力,进而转化为犯罪行为。
五、教育与犯罪心理教育因素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能够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降低其从事犯罪的可能性。
相反,教育程度低、受教育机会差的个体往往对法律的不了解,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增加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家庭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家庭暴力、缺乏父母爱护等问题容易导致个体形成反社会行为的倾向,进而产生犯罪行为。
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3939d36c1eb91a37f1115c79.png)
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西方历史上对于犯罪心理问题的探索,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柏拉图曾认为“某些人犯罪系由于疾病的原因”,主张“免除其处罚”。
亚里士多德认为:“那在美貌、体力、家世或财富各方面大大胜于他人的人,或者反之,那非常贫困、孱弱或非常不体面的人……这两种人中,其一变成狂暴的大罪犯,另一则变成无赖和下贱的流氓。
他们会犯相应的两种罪,其一起于暴戾,另一起于无赖狡诈。
”还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犯罪心理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探讨,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犯罪心理学则是18世纪后半叶以至19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都是人们的头脑对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因此,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的形成都只有从人的头脑与其所反映的存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去探索和认识。
概括地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有关的社会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意识因素辩证统一、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社会学因素相对来说经常起着主导作用。
这里所指的社会学因素包括:社会历史背景,阶级地位与阶级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斗争与人际交往关系,社会影响,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学前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生活与公共宣传,个人境遇,犯罪机遇等等。
有关的生物学因素指的是遗传基因,先天生理缺陷,遗传疾病,个体素质,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点,内分泌的不平衡,物质代谢的异常,某些疾病及其后果,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其他特点等等。
有关的心理意识因素则是指个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气质、性格、能力、年龄心理特点、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缺陷或心理变态、心理定势以及特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心理状态等等。
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以及蕴涵在家庭因素之中的家庭文化,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性格都会产生影响。
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为家庭成员犯罪心理的形成埋下隐患。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浅谈一下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关系。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d0986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1.png)
罪犯心理原因分析罪犯心理原因分析一、罪犯心理概述罪犯心理是指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罪犯心理主要包括罪犯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不仅影响罪犯的改造和再社会化过程,也影响监狱的管理和安全。
因此,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对于提高监狱管理和改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罪犯心理原因分析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指罪犯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
犯罪心理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犯罪行为发生前,罪犯往往存在着不良的心理状态,如认知偏差、情感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
这些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与罪犯的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罪犯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职业经历等。
这些因素对于罪犯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背景不良的罪犯往往存在着情感不稳定、自卑等问题;教育程度较低的罪犯往往存在着认知偏差、缺乏法律意识等问题。
3.监狱环境因素监狱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监狱环境包括监狱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监管方式等。
监狱环境对于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偏远的监狱往往存在着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畅等问题,这容易导致罪犯的心理失衡和焦虑。
4.个人成长经历因素个人成长经历因素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罪犯的个人成长经历包括童年经历、家庭关系、教育经历等。
这些因素对于罪犯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童年经历创伤的罪犯往往存在着信任感缺失、情感不稳定等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的罪犯往往存在着沟通障碍、自卑等问题。
三、总结罪犯心理是影响监狱管理和改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为监狱管理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罪犯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帮助罪犯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改造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12f1f12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1.png)
以家庭教育为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摘要】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犯罪心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情绪管理能力、行为规范、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行为规范,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
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则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心理。
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全面加强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犯罪心理、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发展、家庭氛围、价值观塑造、情绪管理能力、行为规范、社交能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不良、家庭和谐。
1. 引言1.1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单位,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青少年的心理。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环境中,家长是最主要的教育者,他们对青少年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与价值观。
如果家庭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缺乏规范与引导,青少年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进而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对青少年的情感培养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能够让青少年建立自信和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失控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塑造青少年正确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避免青少年陷入犯罪的泥淖。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2. 正文2.1 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ff0065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1.png)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涉足犯罪活动,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面,更应该深入分析犯罪背后的原因和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首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起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环境。
破裂的家庭关系、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等不良家庭因素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发展。
许多犯罪青少年背后都存在着家庭不和谐的问题,他们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间的沟通。
父母冷漠、对孩子的忽视、溺爱等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转化为犯罪行为。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犯罪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教育孩子遵守社会规范,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然而,一些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比如过于严厉、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丧失了耐心和理解。
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缺乏自尊和自信,进而走上不良的犯罪道路。
此外,缺乏有效的家庭沟通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孩子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和情绪不稳定,最终产生冲动行为。
再次,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
低收入家庭、贫困家庭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和生活保障。
他们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导致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进而参与犯罪活动以获取物质上的满足。
与此同时,一些富有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物质过度的呵护,各种草率地满足子女的一切需求,从而导致他们缺乏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这种过度的依赖感与自私的价值观相互作用,使得青少年易于走上违法犯罪的路径。
最后,家庭的参与和支持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的关爱、支持和陪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理解和鼓励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
![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5f117a2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8.png)
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心理因素等多个角度来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最大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环境随着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变化,青少年的价值观也不断地受到冲击和影响。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文化和价值观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和诱惑,从而导致他们出现不良行为和心理。
2.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之一,但是许多学校存在优越、劣根性的教育思想,一些学校还存在贪污腐败及暴力、欺凌等现象。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和行为。
3.家庭环境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如果家庭中父母长期不在家、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等情况,这些不利因素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家庭因素不良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家庭没有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教育和指导,青少年很容易误入歧途。
2.家庭关系不和谐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冷漠、亲子沟通不畅,这些都会对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导致青少年出现不良心理和行为。
3.父母缺席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的原因,父母经常早出晚归,长时间离开家庭。
这种情况导致青少年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三、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青少年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焦虑、抑郁、逆反心理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他们出现不良行为和心理。
这里列出几个常见的心理问题:1.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青少年存在一些问题,如自闭症、强迫症、进食障碍等,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
2.情感失控情感是每个人的正常生理反应之一,如果青少年情感失控,常会出现暴力行为、自残等行为。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演讲稿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679c67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9.png)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其根源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我认为,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等方面。
首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根源之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一些家庭出现了破裂、冷漠、溺爱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根源。
社会环境的恶劣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比如,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犯罪活动的泛滥等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从而诱发青少年犯罪行为。
最后,个人心理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加之对于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不足,容易受到外部诱惑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首先,家庭要加强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社会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
最后,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总之,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88c663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1.png)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及预防措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其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1、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离异、丧偶或长期分居等情况,会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够的关爱和照顾,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自卑和无助感。
他们可能会寻求外界的不良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从而增加了犯罪的风险。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1)过度溺爱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从不加以约束和教育。
这样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纪律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采取极端行为。
(2)粗暴打骂另一些家长则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非打即骂。
这种方式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与家长关系疏远,甚至可能模仿家长的暴力行为,用暴力解决问题。
(3)放任自流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不加过问。
这样的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
3、家庭氛围不和谐一个充满争吵、冲突和冷漠的家庭氛围,会给青少年的心灵带来创伤。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青少年会感到压抑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他们可能会逃避家庭,在社会上寻找安慰和支持,从而容易受到不良分子的诱惑和影响。
4、父母自身行为不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父母自身存在违法犯罪、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孩子很可能会模仿他们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5、家庭经济条件差贫困的家庭经济条件可能导致青少年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资源,从而增加了他们犯罪的可能性。
为了摆脱贫困,一些青少年可能会选择违法犯罪的途径来获取财富。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浅析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c4edce0975f46527d3e171.png)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浅析摘要:具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现状及特征来分析,从心理和环境两个影响因素出发,剖析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即青少年心理特征,以及环境因素当中家庭因素几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即:家庭和睦(包括家庭结构、父母家庭观念等)、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家庭教养方式等,了解其具体的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心理特征近年来报道表明,中国内地的青少年犯罪率在逐年上升,并且呈现低龄化[1]。
青少年的年龄阶段从14周岁到25周岁,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基本特征充满着矛盾和动荡。
就如霍尔形容的:人生中“疾风怒涛”的时期,身体蕴藏极大能量、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不安,对外界及其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感。
从外界的环境以及自身心理发展对其犯罪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征随着我国近几年发展,我国经济、教育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也导致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与以往的不同特征和趋势。
现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和人数呈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占全国犯罪比例一直持续,而青少年中未成年犯罪占的比例越来越大[2]。
这反映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杨洪芳、李如森提出,青少年犯罪的特征有四点:(1)犯罪类型多元化,以钱财、暴力、性犯罪为主。
其中,以将公私财产据为己有为目的的财产型犯罪为主。
(2)犯罪主体低龄化,学生犯罪比率上升。
在校中小学生占绝大多数,特别是初高中年级学生占86. 2%。
(3)流动青年犯罪增多,文化素质不高,且多受外在环境影响,部分中小学生辍学流向社会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比其他青少年更大。
(4)团伙犯罪更加明显。
结伙暴力犯罪增多,有的甚至结成黑社会性质的违法犯罪团伙[3]。
从研究报告来看,我国青少年犯罪从犯罪数量和犯罪的内容上的升级给我国的青少年健康发展教育提成了新的挑战,不管是从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是我们需要积极关注进行治理和预防的。
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
![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134655cdaa00b52acfc7ca91.png)
及预防对 策进行 了分析 和探讨 。
关键 词 :青少年 ;犯罪心理 ;家庭
中 图 分 类 号 :DF 792.3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09—9743(2006)03—0021—03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 首先 面临 的具 体社会环境 ,是个 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 中,由于得不到家长的关爱和 正确
体社会化的起 点。人 的一生 中将近有 二十年 左右的时 间 引导 ,造成性格孤僻 、冷漠 ,责任感 差 ,一 遇不 良习气 和坏
与家长生 活在 一起 ,家庭不仅是一 个人成长 的摇 篮 、接 受 人的弓 ,这些不 良个性就可能转化成犯罪心理而走 上犯 启蒙教育 的场所 ,也 是塑造个性 的熔炉 ,它直接而 全面地 罪 道 路 。
影响着儿 童和青少年 的身心发展 ,这 一时期个 体所奠定 的
(二 )溺爱型
心理基础会对 他的一生 产生至关 重要 的影响 。但不 良家
不少家庭把孩 子当成家 中的皇帝 ,凡事有 求必 应 ,对
庭因素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 的健康 发展 ,是 滋生 青少年 孩子过分溺爱 ,使孩子从小就养成惟我独尊 、以己为 中心 、
成了 ,不关心孩子 成长 中的精神和心理 需求 ,对孩子 的不 品”,美育不合格 是 “低 档 品”,德 育不 合格 是 “危 险 品”。
良行为 ,视而 不见 ,听 而不 闻 ,放任 自流 ,任 其 自由发 展。 一 个人在学 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 响到 他的一生 ,而品德和
收 稿 日期 :2006—06一l5 作者简 介:向巍 (1970一),女 ,汉族 ,湖北天 门人 。海南政 法职 业学 院心理 学高级讲 师。主要从 事心理 学及 刑 事法 学 的研 究
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25c0c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0.png)
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罪犯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本文将对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对罪犯心理的深入探讨。
一、罪犯心理的形成原因罪犯的心理形成与环境因素、社会压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家庭环境是罪犯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谐等,容易导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叛逆、暴力的心理。
其次,社会环境对罪犯心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社会的不公平分配、失业问题以及歧视现象等社会压力,使得一些人对社会产生不满和反抗情绪,从而形成犯罪心理。
再者,个人特质也是罪犯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个人的倔强、自私、缺乏责任心等特质,容易使其产生犯罪念头。
二、罪犯心理的分类罪犯心理可以分为实施犯罪前的心理和实施犯罪后的心理。
实施犯罪前的心理主要包括犯罪动机和计划等。
罪犯为了实施犯罪行为,往往要经历一系列内心挣扎和计划过程。
犯罪动机包括报复、贪婪、性欲等,而计划则是罪犯为了达到犯罪目的而策划的行动流程。
实施犯罪后的心理则涉及到罪犯对犯罪后果的反思与评价。
三、罪犯心理的特征罪犯心理具有一定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分析罪犯的心理状况。
首先,罪犯具有自尊心脆弱的特点,他们对待自己的评价较低,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其次,罪犯往往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反省,对犯罪后果不以为意,容易将责任推卸给其他因素。
再者,罪犯心理有时表现出情绪失控和冲动的特点,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
此外,一些罪犯还具有自恋、傲慢等心理特征。
这些特征都对罪犯产生犯罪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罪犯心理的影响因素罪犯心理形成不仅与个体自身有关,还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
首先,社会环境对罪犯心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对罪犯心理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的破裂等不良家庭环境,容易导致罪犯心理的形成。
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108e4402e3f5727a5e9624e.png)
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作者:詹晓霞【内容提要】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一个民族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不能没有希望。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逐年上升,案件性质的严重程度不断加大。
特别是违法犯罪低龄化趋势已越来越重。
青少年犯罪的根源通向哪里?青少年犯罪已被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成为全球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认为,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是由家庭因素的各种原因导致的。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根源家庭因素教育缺陷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第一个群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其行为举止对子女的修身养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青少年的人格、品行、理想、情操起着最早、最持久的熏陶作用。
如果父母品行不端,行为不轨则为子女提供了不良的榜样。
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80%和家庭教育不当有关。
广州市某中学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说,到该室咨询“心事”的学生,反映的问题90%和家庭不和有关,据广东、山东、河北、四川、重庆五省市对400多名女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对女中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是父母。
由此可见,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很深、很大的。
家庭的人际关系气氛、父母的言谈举止、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负面影响则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家庭教育缺陷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青少年犯罪究其原因,许多学者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作了许多颇有深度的探讨,并提出许多有效的对策,这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读者无不受到很大的启发。
但与此同时有这样的思考:同样的学校,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什么大多数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些,而有孩子却走上了邪路?学校“对双差生缺乏耐心教育,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或开除或退学,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这些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和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逃学现象,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读懂犯罪心理与犯罪心态
![读懂犯罪心理与犯罪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0ed7b6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6.png)
读懂犯罪心理与犯罪心态犯罪心理与犯罪心态的阐释犯罪心理与犯罪心态,作为一个复杂而深奥的主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理解犯罪心理与犯罪心态并不是为了成为一名犯罪心理学家,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社会、保护自己,以及更好地了解人性的黑暗面。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心理特征以及如何预防犯罪等方面进行探讨。
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庭环境是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中的暴力、虐待、忽视等不良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其形成犯罪心理。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社会中的不公平、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等因素会导致一些人产生不满和愤怒情绪,进而产生犯罪心理。
最后,个体因素也会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如个体的自控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
犯罪心理具有一定的心理特征。
首先,犯罪者常常具有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心态。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权益。
其次,犯罪者常常具有攻击性和冲动的特点。
他们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容易因一时的冲动而犯罪。
此外,犯罪者常常具有欺骗性和善于掩饰的特征。
他们擅长伪装自己的行为和真实意图,使得他人难以察觉其犯罪动机。
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教育他们正确对待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
通过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使犯罪者望而却步。
此外,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从根本上预防犯罪的发生。
总之,犯罪心理与犯罪心态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主题。
我们作为高中生,应该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知识,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形成原因,以便更好地认识社会、保护自己,并且更好地了解人性的黑暗面。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预防犯罪的行动中,通过家庭教育、社会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手段,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
家庭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c534502f12d2af90242e6bf.png)
家庭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摘要: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与未成年人犯罪直接有着直接的联系,家庭的不良教育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教育方法等因素都会引起未成年人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其心理产生畸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家庭因素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尤其是未成年,他的好与坏大多取决于家庭教育。
引言: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所依赖的地方,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们身心都很健康,而畸变的家庭不仅对未成年人没有积极作用,饭会让他们的身心畸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因而研究家庭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心智还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更是重要,做这个课题的研究是希望更多的未成年能走上光明大道,而不是让年轻的生命逝去本该拥有的光彩。
关键词:家庭,犯罪,心理根据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
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
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
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在了解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基础后,以下是我组对家庭因素对犯罪心理影响课题的研究,注意,我这里所指的犯罪主要是未成年的犯罪。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43ca2a4de518964bcf847c2d.png)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预防文 雅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决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直接决定和影响未成年人是否能健康成长。
家庭的一些不利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从对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方面着手,在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方面提出了一点看法和观点。
关 键 词:家庭因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 家庭预防作者简介:贵州民族学院法学院2002级(1)班这是一个典型的少年犯罪案例。
一帮15岁到18岁的少年,因为缺乏家庭关爱,过早地踏入了社会,并结为小团伙。
其中一个团伙成员由于不“听话”,被其他成员残忍地殴打致死。
这群少年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他们一步步走入歧途,家庭因素起到了怎样的影响?3月6日早晨10时左右,位于乌鲁木齐市的农六师招待所。
服务员在打扫卫生时发现,303房间内凌乱不堪,床单撂在地上,电视机歪在一边。
一具男性尸体赤裸裸地躺在地上,服务员赶紧报了警。
11时,乌市天山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重案一队出动警力到现场展开侦查。
现场反映出的情况是,尸体有80%严重创伤,并且面目全非。
警方立刻从现场展开侦查。
至3 月7日凌晨, 9名犯罪嫌疑人全部归案。
其中4男5女,最小的15岁,最大的18岁。
让办案民警感到诧异的是,案件的主谋是17岁的女孩阳阳,可她偏偏一身男孩子打扮,并且喜欢大家叫她阳阳哥。
据她交代,她与其他8人在3月3日将死者哲哲带至一招待所内,用榔头、皮带殴打,用打火机烧,茶杯烫等方式折磨了哲哲54个小时,最后将其殴打致死,这一切只因哲哲不听话。
因为阳阳在3月2日,曾给哲哲100块钱,并让他在网吧等她,但哲哲独自一人回家了,这让阳阳感到很气愤。
阳阳从2004年开始从五家渠到乌鲁木齐市闯荡。
阳阳的母亲是做生意的,没时间管女儿,体现母爱的唯一方式是给女儿足够的零花钱。
阳阳的爸爸也在内地做生意,他们给了阳阳丰富的物质生活,却没能给孩子来自家庭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西方历史上对于犯罪心理问题的探索,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柏拉图曾认为“某些人犯罪系由于疾病的原因”,主张“免除其处罚”。
亚里士多德认为:“那在美貌、体力、家世或财富各方面大大胜于他人的人,或者反之,那非常贫困、孱弱或非常不体面的人……这两种人中,其一变成狂暴的大罪犯,另一则变成无赖和下贱的流氓。
他们会犯相应的两种罪,其一起于暴戾,另一起于无赖狡诈。
”还有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对犯罪心理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探讨,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犯罪心理学则是18世纪后半叶以至19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犯罪心理与一般心理都是人们的头脑对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因此,犯罪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的形成都只有从人的头脑与其所反映的存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去探索和认识。
概括地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有关的社会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意识因素辩证统一、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社会学因素相对来说经常起着主导作用。
这里所指的社会学因素包括:社会历史背景,阶级地位与阶级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斗争与人际交往关系,社会影响,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学前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生活与公共宣传,个人境遇,犯罪机遇等等。
有关的生物学因素指的是遗传基因,先天生理缺陷,遗传疾病,个体素质,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点,内分泌的不平衡,物质代谢的异常,某些疾病及其后果,体质与健康方面的其他特点等等。
有关的心理意识因素则是指个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气质、性格、能力、年龄心理特点、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缺陷或心理变态、心理定势以及特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心理状态等等。
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以及蕴涵在家庭因素之中的家庭文化,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性格都会产生影响。
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为家庭成员犯罪心理的形成埋下隐患。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浅谈一下家庭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关系。
案例:2009年11月23日的夜晚,冰雪的覆盖让北京的大街小巷显得有些平静。
一名大学女生正与其男友在网上聊天,上了年纪的父母已经在休息了,嫂子照顾孩子睡觉后自己也睡下了。
这对情侣正聊着天,可是女生不知怎么地就没回复了,过一会就下线了,她男友怎么都联系不上她。
几天之后他才知道与女友已天人相隔,还有女友的父母、嫂子、两个侄儿,一家六口竟惨死家中。
而凶手,竟是他们的至亲——女友的哥哥李磊。
案发后,李磊带着事先买好的火车票一路南下。
一路旅游观光,挥霍金钱。
在三亚被警方抓获之后,他竟感叹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看到三亚的海。
一家六口惨遭灭门,这让我们震惊;而凶手竟是一家之主,这更是让我们感到恐惧。
是什么样的原因酿造了这次的悲剧,是什么样的矛盾累积竟让李磊将自己的家庭毁灭?一、家庭教育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
父母行为不检点或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为将来的违法犯罪行为埋下隐患。
据李磊及其亲友的陈述,在李磊小时候,父母对其管教极为严厉,甚至有些粗暴。
正是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导致了李磊心中与其父母的对立,为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有关教授在分析此案时还提到了一个特殊的背景:李磊在家中是长孙又是独子。
通常情况下这种孩子会有宠养的背景,即得到祖父母的特别宠爱,因此在受到父母的严厉管教时,其“任性”的性格容易产生与父母对立的情绪。
李磊是否真的属于这样一种情况,我不敢断定。
但从中我们已经能显而易见而又深刻地体会到家庭教育对犯罪心理产生和形成的重要影响。
“少年丧失家庭的积极影响,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佳,接近不良的伙伴等因素可能是相互作用的,但几乎在所有这种场合下都能见到这几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家庭、学校和同伴是所有儿童和少年共有的自然环境,对他们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中家庭有特殊的作用,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机构。
一般地说,它能在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在人的一生中给人以影响”。
娜妮.J.西格尔在其论著《青少年犯罪》中指出:“在一个有病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目睹了暴力和冲突、情感上不和谐,以及社会冲突等,其犯罪的驱力比其他青少年要大得多。
”我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不当教育方式通常有溺爱型、虐待型和放任型。
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去伤害别人。
虐待型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子女与父母的对立,子女在感受不到家庭亲情的情况下,容易自甘堕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父母在溺爱与严厉软硬兼施之后还无济于事的,便会采取放任的态度。
这种放任不管的态度极易让子女在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染上恶习,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无论是溺爱、虐待、还是放任,都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偏差和实施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量的研究表明,来自父母的惩罚与青少年犯罪行为紧密相连。
自官方统计表明,极粗暴和极松懈的家庭都蕴涵着青少年犯罪的倾向。
由此可见,家长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提高教育能力,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杜绝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并为国家建设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家庭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环境,而且也是人类个体化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形式。
人的思想意识、性格特征、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其关键所在。
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孩子的成长上,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会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且这影响是长期的。
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多种情形,其中不和睦的家庭在现实中较为常见。
不和睦的家庭是指家庭中的主要成员之间不能友好相处的家庭。
在以相互仇视、冷漠或不关心、缺乏内聚力的未破裂家庭中,家庭成员违法的可能性,比具有内聚力、互相钟爱、互相支持的破裂家庭还要高。
此案例中李磊生活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中,这对他的犯罪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李磊自述其犯罪是由于长期的家庭积怨。
通常,家庭不和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夫妻感情不和,一种是父母与子女感情不和。
而这两种情形正好叠加在了李磊身上。
由于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问题,李磊从小就有与父母对立的心理。
而李磊的妻子在家中又争强好胜,夫妻之间存在着矛盾。
与父母感情不和,与妻子也感情不和,多年的家庭积怨在李磊心中埋下了祸患。
李磊向警方交代“这种念头曾经有过,当天比较强烈”,可见家庭积怨对其影响之深。
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的情感联结,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关心、理解和爱,相互间的信任和支持等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形成乐观、积极的人格特征,具有较好的认同感、安全感和心理支持;相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攻击、敌视,矛盾性强,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度低,缺乏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容易使家庭成员的情绪不稳,焦虑、紧张、易怒、抑郁;也容易使家庭成员适应性差、残忍、不人道,对人抱有敌意,进而易致使家庭成员犯罪。
因此,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善待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家庭负责。
多跟自己的家人沟通、互相关爱。
一个温馨、融洽的家庭环境对犯罪心理的预防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家庭因素背后的危机这起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有一种让人惊惧的东西——如果危险来自于外部,倒是可以防范的。
而如果危险是来自家庭的成员,则防不胜防,令人绝望。
家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平凡的意义。
在家外,我们套着厚厚的自我防护工具,而在家里,就把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暴露无遗。
然而,当这个可以放心地放下自己心灵的地方,却出现了重重的危机和杀气时;当亲人与亲人之间,可以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对方置于死地时,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充满着危机。
在当下人们生活压力普遍增大,多数人关注物质多于关注心灵,人们在单位和社会上与人的交往已耗尽了不多的耐性,回到家中,暴露出的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最脆弱的一面,也可能是最凶悍的一面。
而在这个时候,一个小矛盾,一个个本不必要的争端,被激动的情绪发酵,最终将会成为一个悲剧。
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包括施害人和受害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显得那样的无辜和伤心。
因为有许多悲剧,原本可能因几句知冷知热的问候和如坐春风的安慰而化解。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发展了生产力,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经济利益的驱使让人们变得过分注重物质利益,甚至出现极端个人主义。
在次案例中,六百万的拆迁补偿款成了导火索。
而凶手李磊在犯下命案后,一路挥霍金钱,真奔理想之地——三亚。
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麻木不仁、没有感情的人,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
市场经济信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到处为物质利益所笼罩。
一些人完全抛弃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为了金钱和物质的利益,铤而走险地实施犯罪行为。
或许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所以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而当这样的现象和行为渗透到家庭中时,我们不免会不寒而栗。
本来,世界上所有的家庭悲剧,基本上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和外部心理辅导而得到缓解;多数家庭的矛盾和误会,也可以通过亲情感化,自我调控或外部调解,而达到消解。
就算矛盾实在不可调和,也仍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可以解决。
而李磊却采用毁灭家庭的方式酿造了更大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家庭文化的缺失,是隐藏在家庭因素背后的危机。
而家庭文化的营造,需要正确的家庭教育,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所创造的家庭环境,而政府的引导和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违法犯罪行为之前就已形成了不良的个性。
这些不良的个性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而父母采取不同的养育方式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及自身婚姻家庭生活是否健康正常、稳定、有无矛盾冲突有很大关系。
因而要预防很多犯罪行为必须首先着眼于源头,这就是要提高父母的认知水平,解决婚姻家庭问题,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也希望很多家长能意识到这一点,不断加强法律意识、正确自己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努力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