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矫正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摘要】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入手,探讨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随后介绍了一些针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包括预防教育和预防策略。
结尾部分强调了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犯罪心理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大学生的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分析、原因、措施、教育、策略、重要性、未来发展、建议1. 引言1.1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个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大学生犯罪预防措施、大学生犯罪预防教育以及大学生犯罪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了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和心理机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最终达到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目的。
在结论部分将重点阐述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是指大学生在犯罪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特定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犯罪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犯罪心理中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冲动和冲动行为倾向。
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更容易受外界诱惑和影响,缺乏理性思考和控制能力,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犯罪行为。
大学生犯罪心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逃避责任和后果意识薄弱的倾向。
由于大学生通常为成年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够重视,不愿承担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容易采取逃避责任的态度。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犯罪心理中还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和攀比动机。
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心和自我价值感,可能会选择通过犯罪手段来获取快速的物质收益或实现自己的虚荣心。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正确分析和处理自己在社会生 活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使他们能有一个较好 的心态去面对社会。 第四,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减压新格局 大学生心理问题, 既是因, 亦是果。 必 须 看 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是多方面因素导致 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综合治理,把 学生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和关心学生学习 、生 活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学校要动员各个方面 力量,党、政群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第一,高校 党委要高度重视该方面的工作, 将之列入议事日 程,切实保障开展工作所需的机构、人员、经费等 条件,定期听取汇报、解决问题; 第二,建立联席 会议制度。学生管理部门、 后勤部门、 教学部门、 心理辅导部门、保卫部门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 流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影响学生思想情 绪的后勤服务、 学生管理、 教学水平等方面的问 题,要摸清情况, 逐个解决, 化解学生的敌对情 绪; 第三,动员全体教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参与 学生的思想工作。建立有效的机制,鼓励教职工深 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及时疏导学生中出 现的思想情绪问题。要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协会的 、 “老奶奶 ” 的作用。 春风 作用,发挥 “老爷爷” 化雨,润物无声。来自教职工的爱心、关心,汇聚 一起,形成合力,可以融化坚冰,那么,一个健康 向上,生活活泼的大学生新风貌必将出现 ,这样的 格局,对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保障大学生健康成 长是极为有利的。 注 释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 ,据中国犯罪 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 ,“文革 ” 前五六十年代, 我国青少年 项调查显示 犯罪并不突出, 仅占 20% - 30% , 其中大学生犯 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 1%; “文革 ” 期间, 青少 年犯罪 开 始 增 多, 占 到 了 整 个 刑 事 犯 罪 的 60% , 其中大学生犯罪上升为 2. 5% ; 从 70 年代后期开 始,青少年犯罪呈线逐年上升趋势,而近几年,青 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 70% ~ 80% , 其 中 大 学 生 犯 罪 约 为 17% , 占 高 校 总 人 数 的 1. 26% 。 另外,据调查, 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 犯罪人数自 1999 年起开始上升。 根据全国各省市 大学生犯罪比率调查结果显示是: 2001 年大学生 犯罪比 1999 年增加了 54. 5% ; 2002 年较之 2001 年又 增 加 了 97. 1% ; 2003 年 比 2002 年 增 加 了 65. 3% ; 2004 年比 2003 年增加了 54. 5% ,2005 年 比 2004 年又增加了 97. 1% 。 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 占整个犯罪人数的 80% 左右, 且以年平均 2% — 3% 的速度上升, 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 来越高,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分析及矫治
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心理分析及矫治【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分析及矫治展开讨论。
在分析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探讨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普遍性。
接着在探讨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成因,分析大学生犯罪行为的特点,提出预防措施并介绍犯罪的矫治方法。
最后在结论部分强调大学生犯罪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呼吁加强预防和矫治工作。
通过本文的分析与讨论,旨在引起社会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重视,促进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心理、矫治、预防措施、社会危害、成因分析、特点分析、全社会关注、预防工作、矫治方法。
1. 引言1.1 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宁,还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
犯罪行为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正常的社会运行。
一旦犯罪活动在社会中泛滥,将会导致人们的安全感大大降低,社会恐慌情绪加剧,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犯罪行为对个人和家庭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受害者会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创伤,家庭关系可能会因此破裂,导致家庭成员的不幸和痛苦。
犯罪行为还会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包括犯罪调查和司法程序的费用、受害者的赔偿费用等,给社会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巨大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1.2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普遍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在面对诸多诱惑时,往往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容易对法律产生轻视甚至忽视的态度,从而导致他们更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获取信息的机会更多,但同时也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网络游戏等不良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扭曲和行为偏差,从而更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淖。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更为深刻,面临的社会压力、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困扰较为突出,这也是导致他们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措施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措施一、当前大学生犯罪状况及特点(一)大学生犯罪状况大学生犯罪就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在高效学习的大学生,基于自己的主观过错,对事件进行作为或者不作为,而导致违反法律规定,破坏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等的危害性行为。
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对青少年的界定是14周岁至25周岁。
“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并不突出,仅占20%-30%,其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占犯罪人数的6O%,大学生犯罪上升为2.5%;从70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近几年来占到了刑事犯罪的80%,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总人数的1.26%,更为严峻的是,大学生犯罪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据相关资料透露,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人数的80%左右,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1尤其是1999年起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持续提升,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到2007年底,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42万人,毕业生31万人。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885万人,毕业448万人。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犯罪人数也持续增多,大学生犯罪日益严重化。
(二)大学生犯罪特点1、数量增长的迅速性。
这些可以从上面的现状中以及媒体的持续报道中得出结论,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而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因为持续的扩招而增加,庞大的基数下,犯罪率依旧上升,则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了犯罪道路。
2、大学生犯罪主体的多样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学历已不再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很多高学历的人正在跨入犯罪的行列。
【正文 浅谈大学生故意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故意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高校扩招原来大学生犯罪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给社会和谐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论述大学生故意犯罪心理原因及对策,首先对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进行剖析,接着分析了大学生故意犯罪的心理方面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大学生故意犯罪的对策,以期对减少大学生故意犯罪提供自己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故意犯罪;心理原因;对策近年来从普通群众到政协委员、法律专家、教育部长等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广泛关注,大学生犯罪也成为一些媒体的热点,各大媒体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大学生故意犯罪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面对大学生犯罪愈演愈烈之势,有必要对大学生故意犯罪的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以期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犯罪数量大幅上升从近年来媒体的报导中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的一些问题,大学生的犯罪率在不断升高,超过了同时期其它群体的犯罪率。
上个世纪末期中国的大学开始扩招,大学数量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犯罪率不但没有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还升高,说明现阶段走上犯罪道路的大学生原来越多。
多样性的犯罪主体十年前大学生犯罪基本发生在一些民办大专院校,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集中了大部分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近年来一些重点大学的大学生犯罪数量也在急剧升高,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年龄也较往年有大幅降低,呈现低龄化趋势。
根据近年来的犯罪统计,我们还可以这些犯罪的大学生,不仅又来自发达地区的,也有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既有来自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也有来自条件较差的农村。
另外,甚至一些平常表现较好的共青团员、高材生、三好学生等也呈现较高的犯罪率,此外,犯罪手段和犯罪方法呈现复杂化和多层次的特点。
多样化的犯罪类型本文的犯罪类型主要指的是犯罪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有智能型违法犯罪、财产型违法犯罪、性犯罪、暴力型犯罪和特殊的违法犯罪等几种类型,大学生犯罪主要以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和性犯罪为主,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新型化的特点,大学校园里一些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大学生的犯罪手段一般具有高技术性、高智能性以及高危害性、高隐蔽等特点。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其预防对策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其预防对策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作为高文化、高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当代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健康向上的,有理想、守纪律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主流。
但是近年来,一些具有高智商、高素质的天之骄子们却纷纷触犯法律,甚至犯罪,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实在令人痛心。
本文正是立足于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以大学生犯罪心理为视角,探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并以相应预防对策加以完善,力求能阐明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并期望有助于犯罪学研究,特别是大学生犯罪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对策引言打开电脑,不论用哪个搜索浏览器,输入“大学生”,得到的搜索结果居然是以负面报道居多,如果你输入“女大学生”,更会得到一些关于“卖淫、怀孕、包养等”有关的报道,更为恶劣的是不时会有大学生犯罪的新闻见诸报端。
“大学生”正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究其原因,本该是天子骄子,本该是国家栋梁,本该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本该是高素质、高学历的这样一个群体,却常常处于人们议论是非的风口浪尖,常常是引起社会问题的活跃因素。
在大学生当中,有一小部分做出了违背道德、违法乱纪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更是将人们的关注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正如菲利所言:犯罪必然在他的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因为犯罪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所以研究犯罪的最终途径必然要研究罪犯的犯罪心理。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犯罪,分析和探究大学生犯罪的深层次原因,以便拓宽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思路,寻求更多切实有效的预防途径和措施。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概述大学阶段是青春勃发、奋发有为的黄金阶段。
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
但也有一些被人们视为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却因触犯刑法而锒铛入狱,应该说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摘要】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包括心理压力、适应环境等因素。
接着列举了大学生常见的犯罪类型,如违法、违规等行为。
然后介绍了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的措施,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
在探讨了大学生犯罪预防的有效策略后,文章最后强调了加强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教育的必要性,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平,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的重要性,并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原因、类型、措施、有效策略、教育意义、加强、教育必要性1. 引言1.1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的重要性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对个人造成损失,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了解大学生犯罪心理以及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工作。
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规范行为,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加强大学生犯罪预防教育也能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从而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重视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教育,对于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一、社会压力过大。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有些学生会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选择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家庭教育不善。
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家庭教育不善导致其缺乏正确的行为准则,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心理问题。
有些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其正常的行为表现,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
浅谈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
浅谈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摘要:随着社会不不断的发展当今大学生犯罪率的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的心里问题,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心里问题越来越重视。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问题。
针对提出的问题,找到了预防措施。
也就是说,除了加强自身的监督管理外,还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犯罪;心理;防范;前言:大学普遍缺乏人文精神和法律教育观念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冷漠和他人权利的法律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缺失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希望和祖国未来的新势力。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由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每个人进入大学后的适应能力不同。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大学和学术生活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心理问题。
1.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在校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因素是多方面,包括主观和客观因素。
1.1自身心理问题是大学生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一方面,大学生的年龄处于青春期,此时状态是敏感时期,对事物人情缺少考虑,容易冲动,心理起伏不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自尊心强,心理脆弱,无法面对挫折。
在这种状态下处于焦虑和矛盾的状态。
一旦他们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和调整,就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另外,由于知识水平较高,自身内心体验丰富细腻,大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造成很大的情绪波动。
1.2外界环境变化是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1.21学校因素一是学校没有设立心里咨询室,无法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时代,不重视和忽略学生的心里问题。
三是由于高校招生人数增多扩,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分析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失望和困惑,从而造成心理失衡。
1.2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及解决措施
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在学校各种约束不能
有效的阻止他思想的沉沦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的金钱欲望、性 行为欲望空前的膨胀,在现实生活条件不能满足的他的情况下,
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已从1965年的1%,发展为近几年的 17%。由此可见大学生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 题。目前大学生犯罪呈现出突发性、残忍性、较强的犯罪心理素
大学生社会经历贫乏,生活道路平坦,在生理上接近成年 人。在心理上还是不成熟。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 差,做事欠缺考虑,在对待挫折时常常会有错误的归冈。他们的 暴力行为源于不正确的社会认知,源于脆弱的心理承受力。这
些特点反映在犯罪的大学生身上,则表现为手段残忍,不计后
的工作选择了继续学习,考研、考博成为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得 不面临的压力。另一部分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严峻的就业形势也 il:他们容易产生焦虑、惶惑的情绪,他们对礼会上的不良现象既
质等特征。 (--)大学生犯罪的突发性
欲望很容易战胜理智,训:他们产生了一种可以利用犯罪满足自 己欲望的心理,当这种心理在道德、学校管理制度、法律常识都
不能抑制的情况下犯罪行为就产生了。所以,盗窃罪、抢劫罪、
强奸罪等是大学生多发的犯罪。可以说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 客观环境的变化,是大学生犯罪心理产生的环境基础,正是由于
大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去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才导致犯 罪行为的发生。 (二)青春期的心理失衡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很多大学生从小养成了娇 生惯养的习惯,这种习惯与大学生青春期叛逆心里交融在一起
大学生犯罪一般没有什么预兆,很多犯罪都是大学生一时 冲动所为的行为,很少有事前充分的考虑和策划犯罪的计划过
女大学生犯罪的心理探因及防范对策
女大学生犯罪的心理探因及防范对策[摘要] 由于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殊性,其犯罪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其负面影响也已引起了司法部门和社会各部门的注意。
文章主要从女大学生的犯罪心理着手,以此探寻防预防女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达到遏制和减少女大学生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 女大学生犯罪心理对策近年来,不时有在校女大学生犯罪的报道。
虽然,女生只占犯罪大学生的极少数,但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小看。
研究其犯罪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矫正工作,对于降低女大学生犯罪率,不无益处。
一、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种种犯罪心理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特殊心理状态。
从近几年所报道的女大学生犯罪情况来看,女大学生犯罪多是出于故意。
既有因贪图享受而去盗窃或坐台的,也有因感情受挫而无法承受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还有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心理失衡而触犯法律的。
(一)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她们高消费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看成一种时髦。
有的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
对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女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女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据调查显示,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卖淫和盗窃的占到了70%,主要原因就是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二)不成熟的恋爱心理焕发着青春朝气的大学时代,青年期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引起了女大学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
如今随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她们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方面。
然而,由于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她们心理波动大,易冲动,加上她们社会阅历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她们就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作者:周瑾瑜来源:《天津教育·上》2020年第06期教育部1999年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
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国民素质,为国家发展培养了人才。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学生群体层次各异,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弄清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干预,是建设平安校园、维护校园稳定、促进校园治安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犯罪的多元因素分析(一)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不同步从高中步入大学的青少年正是生理方面发展的巅峰时期,女生身体逐渐发育丰满,男生身高快速增长、变声逐渐完成。
身体虽然得到了快速发育,心理方面的发展却滞后缓慢。
我们时常可以发现因为胸部发育丰满而走路含胸不自信的女生,或是因为处在变声期声音变细而自卑的男生。
加之我国心理教育尚未普及,家长、教师往往更注重身体变化和成绩高低,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难以得到及时纠正,且内心缺乏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对沟通交流方式的正确把握,所以很容易使用带有攻击性的方式处理问题。
(二)大学生的好奇心理、冒险心理、侥幸心理好奇心理、冒险心理、侥幸心理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在青年时期、大学时期尤为凸显,是正常存在的心理状况。
具体表现为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寻求刺激及感官愉悦、敢闯敢拼、干劲足等,例如:善于使用新兴媒体、喜欢挑战极限运动、积极创业等。
对于这三种心理,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得当可以帮助塑造三观、充分调动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引导不当则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刑事案件中,时常可以看到受淫秽影片的影响而好奇强奸的案例,或是模仿暴力恐怖片为寻求刺激而进行抢劫偷窃的案例,或是心存侥幸找人替考及用其他方法作弊的案例。
(三)市场经济的冲击,心理失衡,虚荣心作祟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逐渐出现唯利是图等拜金主义倾向。
浅析大学生犯罪的心里预防
毕业论文浅析大学生犯罪的心理预防毕业生姓名专业学号指导教师Xxxxxxxxxxx学院二〇一二年三月浅析大学生犯罪的心理预防摘要: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犯罪已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和研究。
从心理学和犯罪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犯罪具有冲动性、突发性、残忍性等特点。
可以通过优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和优化生活环境等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应对措施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起一套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减少和预防犯罪。
一、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点1、犯罪动机单一、目的荒诞、行为不计后果从犯罪目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犯罪目的中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抢劫)居多,而伤害、盗窃次之,以杀人最少。
因而如果从动机引发犯罪实施的过程来分析,大学生实施犯罪时常处于“头脑发热、感情失控”的混乱状态下。
[1]很多大学生实施犯罪过程并非真正想置人于死地,只是失去理智,对犯罪后果难以预见或根本没有预见,即行为的不计后果性,他们往往只图一时痛快。
如马加爵案件中,其犯罪动机仅仅是因为同学说他打牌时作弊而怀恨在心,犯罪人不计后果的以极其凶残的手段杀死他人,是为了达到泄愤报复的目的。
2、犯罪故意突发、手段残忍大学生犯罪一般很少有事前充分的考虑和酝酿过程,往往只是受到某种影响或不良刺激,一时心血来潮,立即萌发犯罪意图,从而突发犯罪,且行为时随心所欲,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同时犯罪手段残忍,极易酿成恶性犯罪。
如清华学生刘海洋烧熊事件,刘海洋作为最高学府的高材生,应明知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在理论上应判断其行为属于犯罪故意。
他这种犯罪故意是突发的,事前并没有任何预谋,其犯罪手段也很残忍,结果非常人所能想象。
3、犯罪心理报复性强大学生渴望人格独立和自立,希望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自尊心很强,事事不甘落人之后,对一切充满了幻想和憧憬。
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其预防措施
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其预防措施【摘要】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适应障碍,导致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必须深入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原因;预防措施1 大学生犯罪的特点1.1 犯罪数量逐年增加,犯罪主体不断扩大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人数自1999年至今不断增加,同时无论是来自民办院校、重点院校还是名牌高校犯罪学生都是逐年增加,犯罪的主体不断扩大。
1.2 犯罪类型以侵财型为主大学生犯罪中侵财犯罪占有相当比重,据近两年有关部门的统计,大学生实施侵财行为的人数在大学生刑事案件人数中所占比例为85%。
除此之外,人身伤害的犯罪已经成为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大学生犯罪类型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1.3 犯罪手段具有高技术性、高隐蔽性和高危害性大学生实施的犯罪行为具有智能化、多样化趋势,犯罪手段明显高出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技术性、高隐蔽性和高危害性。
如某大学的大学生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了某公司的账号和密码,给该公司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2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2.1 享乐主义心理一些大学生好逸恶劳,垂涎于社会上的非劳动所得,向往高消费的生活,把穿名牌衣服,买高档商品作为一种时髦,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人生成败的尺度,但是他们的经济条件又办不到。
于是就采取违法犯罪行为求得满足。
2.2 嫉妒报复心理在强手如云的大学里,一些曾经的佼佼者们失去了他们在中学时期的优越感,感觉到自己在很多地方都不如别人,从而不服气甚至产生嫉妒心理。
一些具有严重嫉妒心理的学生,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容易攻击诽谤、打击报复他人。
进而陷入犯罪的泥潭。
2.3 虚荣攀比心理一些大学生自我优越感强烈,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一般有较强的表现欲,希望能得到他人的注意,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形成较强的虚荣心理,同时他们又喜欢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上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这种虚荣攀比心理使他们生活在一种虚伪的世界中,而且不断升级的攀比,使许多学生不堪重负,加大了心理落差,由此成为一些大学生进行违法犯罪的主要诱因。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措施(2)
浙江警察学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措施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措施选题代码选题代码 361 姓 名 周丹昱周丹昱准考证号准考证号 ************ 专 业 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卢秋玲卢秋玲论文字数论文字数 5112 联系电话(公安虚拟号或手机长号)联系电话(公安虚拟号或手机长号) 182********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防范措施周丹昱摘要 心理的不成熟加之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心理的不成熟加之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心理的不成熟加之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如今大学生犯罪事件越来越多,如今大学生犯罪事件越来越多,如今大学生犯罪事件越来越多,渐渐渐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生走上犯罪呢?又有什么办法能预防大学生犯罪呢?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犯罪心理 预防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忍地杀害4位昔日同窗;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伤行人又刺八刀致其死亡;复旦大学黄洋因小事怀恨在心引发的投毒案……一系列的大学生犯罪,作为国家高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作为国家高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传播国家现代文明的使传播国家现代文明的使命。
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大学生本身受到的高文化教育,新型的犯罪也越来越多。
以前只是通过简单的作案工具到现今通过越来越方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今层出不穷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值得社会的关注。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之一,同社会上的犯罪的主题而言,性质本质上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之一,同社会上的犯罪的主题而言,性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但是某些方面又有其特殊性。
总结大学生犯罪心理有以下特点:(一)贪图享乐欲望强烈进入大学后,进入大学后,对于大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刺激着大学生,把大学生带入了物欲横流的世界。
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日益“社会化”。
许多外来思想的涌入,致使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
由于当今校园也流行着种种不良风气使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感情等诸多方面的压力,禁受着诸如校园腐败等不良风气的侵扰。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犯罪领域涉及盗窃、抢劫、赌博、伤害等,犯罪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已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
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透视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对策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特点自1999年开始,在校大学生犯罪事件数量及犯罪人数大规模上升。
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比2001年又增加了97.1%。
犯罪类型以财产型犯罪和伤害型犯罪为主,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且高智能犯罪比率较高。
从犯罪手段上看,由于大学生大多能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犯罪之中,其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超性和隐蔽性。
有利用自己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盗取他人网上帐号和密码牟利的,有为逃避侦查,在作案过程中采取反侦查措施的等等。
而且犯罪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于民办高校,近几年来自重点大学、名牌高校的大学生犯罪明显增多。
从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大学生犯罪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
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大学生的犯罪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吕某难以接受,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便起了歹意。
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及预防
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及预防摘要:伴随着当今大学生犯罪率的增加,大学生的犯罪心理问题,越来越为全社会所重视。
本文分析了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针对提出的原因,找到了预防措施,即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控制与调节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走综合治理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犯罪心理;心理问题;产生;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53-01李夏(贵州大学法学院07级法学,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伴随着当今大学生犯罪率的增加,大学生的犯罪心理问题,越来越为全社会所重视。
本文分析了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针对提出的原因,找到了预防措施,即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控制与调节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走综合治理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犯罪心理;心理问题;产生;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53-01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从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室友事件到浙江大学的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再到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刺杀公务员事件,不得不让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予以重视。
一、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一)学习心理问题: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疲劳,过度的学习焦虑,重度的考试焦虑等学习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为嫉妒、自卑、自负等。
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中,自卑心理就是悲剧的根源。
(三)网络成瘾问题:一些大学生整天沉溺与网络游戏和聊天,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更有甚者,造成了网络依赖性、网络孤独、网络焦虑、网络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
(四)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恋爱既不同于成年人以缔结婚姻为目的的恋爱,也不同于中学生的早恋,介于两者之间,既有责任感,又有早恋的朦胧感,易产生恋爱心理问题,如失恋、爱情错觉、恋爱中的行为越轨、恋爱动机不端正等。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其预防对策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其预防对策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作为高文化、高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当代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健康向上的,有理想、守纪律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主流。
但是近年来,一些具有高智商、高素质的天之骄子们却纷纷触犯法律,甚至犯罪,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实在令人痛心。
本文正是立足于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以大学生犯罪心理为视角,探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并以相应预防对策加以完善,力求能阐明大学生犯罪心理原因,并期望有助于犯罪学研究,特别是大学生犯罪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对策引言打开电脑,不论用哪个搜索浏览器,输入“大学生”,得到的搜索结果居然是以负面报道居多,如果你输入“女大学生”,更会得到一些关于“卖淫、怀孕、包养等”有关的报道,更为恶劣的是不时会有大学生犯罪的新闻见诸报端。
“大学生”正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究其原因,本该是天子骄子,本该是国家栋梁,本该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本该是高素质、高学历的这样一个群体,却常常处于人们议论是非的风口浪尖,常常是引起社会问题的活跃因素。
在大学生当中,有一小部分做出了违背道德、违法乱纪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更是将人们的关注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正如菲利所言:犯罪必然在他的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因为犯罪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所以研究犯罪的最终途径必然要研究罪犯的犯罪心理。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犯罪,分析和探究大学生犯罪的深层次原因,以便拓宽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思路,寻求更多切实有效的预防途径和措施。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概述大学阶段是青春勃发、奋发有为的黄金阶段。
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
但也有一些被人们视为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却因触犯刑法而锒铛入狱,应该说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心理与预防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心理与预防【摘要】引言:犯罪在社会中普遍存在,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正文部分将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其犯罪行为的影响,同时提出心理预防和社会预防措施以降低犯罪风险。
结尾部分强调加强心理矫治工作、提高预防意识和能力,以及倡导多方合作来共同防范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的现象。
教育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也有助于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犯罪心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环境、心理预防、社会预防、教育、心理矫治、预防意识、合作共同防范。
1. 引言1.1 犯罪现象的普遍性犯罪现象的普遍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犯罪行为。
犯罪是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犯罪行为的普遍性表现在各个层面,包括财产犯罪、暴力犯罪、侵犯他人权利的犯罪等各种类型。
犯罪现象的普遍性不仅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的威胁,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面临的生活压力、心理素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可能会与主流少数族裔有所不同,进而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犯罪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个人行为,还需要考虑到其所处的群体背景和社会环境因素。
只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处置措施,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一、文化背景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受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对现代法律法规的不了解或误解,容易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身份认同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中往往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扰,社会对其产生的期待较高,导致心理压力增大,从而可能选择违法犯罪来获得解脱或认同。
三、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相比主流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来自较为贫困的家庭,缺乏经济支持和资源,面临就业困难等问题,可能因此选择非法手段获取财富或改变现状。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
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校园接受教育。
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在校园内犯罪,这种现象大大影响了高校的安全与稳定,也威胁到了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针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1.心理压力大随着大学课程的不断加重和社会竞争的增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些学生为了应对压力,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对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当这些负面情绪不得到及时的调节和处理,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犯罪想法和行为。
2.道德观念淡薄大学生是社会的新兴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正在不断形成和建立。
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其他原因,对道德伦理观念缺乏认识和理解,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模糊和对犯罪的危害性的低估。
3.法律意识淡漠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法律意识。
一些大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对于某些违法犯罪行为存在侥幸心理和漠视法律法规的行为。
同时,一些大学生也缺乏对法律责任的认识,容易犯下违法行为。
针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教育与引导要预防大学生犯罪,首先应在教育上下功夫。
学校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加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同时,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缓解学生的压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演习,定期组织消防演习、地震逃生演习、防盗防抢演习等,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3.建立制度与规范学校和社会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法规和制度,对大学生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制度上的保障。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查宿舍、随机抽查等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加强学生管理力度。
由大学生犯罪行为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大学生犯罪行为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现象已经越发显著,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充大学生犯罪心理出发,解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犯罪原因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2月,“马家爵事件”震惊全国;,“7.28”事件,又将湖南某大学两位刚毕业的大学生送进了囹圄;10月轰动全国的车祸事件,一则是“李刚事件”,一则是“药家鑫事件”,虽然案件类型不同,但相似的是事件的犯罪嫌疑人都是大学在读生。
大学生犯罪已经屡见不鲜。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0.126%,在骇人听闻的数据面前,人们不禁会提出许多问题,曾经青年大学生被认为是心里最健康的人群,但随着社会的变革,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冲击,加上大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的自身特点,使其犯罪现象逐年递升。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犯罪人都有其特定的犯罪心理,并由此直接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大学生也不例外。
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剖析大学生犯罪心理。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一)犯罪动机复杂化。
犯罪动机是激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
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可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的犯罪动机:1、物欲。
6月,北京某大学女学生奚某因涉嫌盗窃同学宝来汽车一案其动机就与犯罪嫌疑人强大的物质欲望有关。
2、报复。
在大学生的犯罪类型中,打架斗殴、伤人、强奸等这类出于报复的犯罪行为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
3、人际交往受挫。
因为婚恋、同学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对他人的嫉妒、憎恨或自暴自弃而实施杀人、伤害等犯罪。
比如马加爵就是因为一次不愉快的小事杀害了同学。
4、心理缺陷。
如“药家鑫一案”犯罪动机是有自身的心理缺陷、心理障碍诱发的。
(二)价值观的扭曲。
大学生之所以实施犯罪,一方面,是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念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