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汇报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
追寻李白足迹感悟诗人情怀 97-2003 文档
追寻李白足迹,感悟诗人情怀文/岳新爱课程理念:根植经典沃土,耕耘诗意课堂。
课前已经利用了一个学期的语文早读时间,欣赏并背诵了《李白诗集》中的大量作品,初步感受了李白的诗歌魅力。
本课旨在追寻李白游历足迹,欣赏李白诗篇,感悟李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致敬李白的伟大情怀。
课时:两课时。
课堂导入:中国历来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至今不知出现了多少有才情的诗人。
唐代就是诗人胜出的年代,李白又是那个年代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寻李白的足迹,感悟诗人的情怀。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交通闭塞的古代中国,读书人若要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就要四处游历,在真实可见的山川自然中,在厚重的历史古迹中实地考察,才能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获得真知。
胸怀大志的李白深知这个道理,于是他便开启了自己的游历生涯。
全班一起朗读《李白诗集》第二首诗《上李邕》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在这首诗中,李白正值青春年少,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自比大鹏,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一飞冲天,翱翔万里。
就这样,勇敢自信的大鹏起飞了;就这样,不畏世俗的李白出发了,带着一颗勇敢的追梦的心出发了!那么李白一路上会遇到怎样的风景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李白看世界。
第一课时:画游历图,踏行者足迹根据中国地图和《李白诗集》,小组合作,完善李白一生游历图。
标注李白游览过的重要名山大川,亭台楼阁。
一、小组研讨:根据《李白诗集》对李白一生的基本介绍、李白诗作还有中国地图,孩子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小组交流研讨用时30分钟,用彩色水笔描绘出了李白一生大致的游历路线,成果显著。
画游历图二、小组展示交流成果:1.蜀中漫游以及辞亲远游时期:李白年少时就几乎游遍蜀中地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又仗剑去国,游历过江陵、洞庭湖、扬州,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齐、鲁等地。
李白行踪之旅
李白行踪之旅展开全文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后人誉为“诗仙”。
唐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镇江,生活窘迫,不得已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在当涂与世长辞,终年62岁。
李白一生中曾五次游访金陵,写下了50多首与南京有关的古诗词,其中《登金陵凤凰台》较为大家熟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外,李白在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和宣城等地也多次留下足迹。
敬亭山古称昭亭山,离宣城两公里,海拔300米左右,山峦重叠,风壑云泉,水阳江在山脚下缓缓流过,风光秀丽,气象万千,自南朝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游历,谢眺、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王维、苏轼等均登临于此,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
南朝诗人谢眺游览过后赞道:“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李白一生曾七次来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独坐敬亭山》是李白有次独自登山,见远处浮云叆叇,飞鸟鸣啭,只有他一个人静静地与敬亭山相伴,于是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敬亭山原来古迹很多,有翠云庵、广教寺、十贤祠、太白楼、勒诗石、双塔等遗迹,可许多都已损毁,现仅存双塔及“古昭亭”石坊等。
据《宣城县志》:“敬亭(山)自谢(眺)李(白)相继赋诗。
遂有名天下。
”许多游人因倾慕诗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纷至沓来,寻访敬亭山的秀色。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李白去黄鹤楼的故事
李白去黄鹤楼的故事
李白,唐朝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擅长饮酒作乐,游历名胜之地。
有一天,他听说黄鹤楼的美景非常壮丽,便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在旅途中,李白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婆婆,老婆婆看出李白是个有才华的人,便送给他一把铜钱,希望他能用自己的才华创作出美丽的诗句。
感激之余,李白接过铜钱,并立即展示了他的才华,写下了一首传世名篇。
终于,李白来到了黄鹤楼。
他登上楼顶,俯瞰远方。
他看到了宏伟的长江,闻
到了江水的气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
他的心情瞬间被启发,他以他独特的眼光和想象力,写下了一首关于黄鹤楼和长江壮丽景色的诗歌。
李白与人们分享了他的诗作,在众人的赞叹声中离开了黄鹤楼。
这次旅行不仅
是一次追求美景的经历,也是李白与自然的灵感交流。
李白的诗歌作品经过传唱,让更多人了解了黄鹤楼的壮丽。
据说,李白的诗歌给了后人很大的鼓舞和启示,他们纷纷追寻着他的足迹,去
寻找心中的黄鹤楼。
本着对李白的崇敬和对黄鹤楼的向往,人们纷纷前往黄鹤楼,希望能够亲眼见到那壮丽的景色,感受李白的灵感。
李白去黄鹤楼的故事告诉我们,美景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
可以成为一段源源不断的文化传承。
李白的诗作代表了黄鹤楼的壮丽美景,同时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李白还是黄鹤楼,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和珍藏。
解读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
解读李黑诗篇觅找李黑旅止足迹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死佳进名山游”的李黑,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火,25岁启初正在各天少暂漫游.足迹广大山东、山西、河北、河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天.从他流传下去的诗篇中咱们不妨瞅到李黑游览的足迹:《独坐敬亭山》:寡鸟下飞尽,孤云独去忙.相瞅二不岸,惟有敬亭山.那是李黑正在安徽敬亭山所做的《山中问问》: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问心自忙.桃花流火窅(yǎo)然(rán)去,别有天天非人间.那是李黑正在安徽黄山所做的.《早收黑帝乡》:往辞黑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二岸猿声笑不住,沉舟已过万重山.那是李黑正在四川黑帝乡所做的.《客中做》:兰陵好酒郁金香,玉碗衰去琥珀光.然而使仆人能醒客,不知那边是他乡.那是李黑正在山东枣庄兰陵所做的.《劳劳亭》天下快乐处,劳劳收客亭.秋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诗文阐明】天下最快乐的场合便是劳劳亭.果为,秋风知讲离别的痛苦,所以不让柳条变绿.【词汇语阐明】(1)劳劳亭:故址正在今北京市区北.古时亲戚伙伴收别的场合.三国吴时建.(2)劳劳:依依不舍.(3)知:明黑.(4)别:告别.(5)不遣:不让.(6)柳条:昔人有合柳收别的习惯.【诗文赏析】《劳劳亭》中诗人由亭而料到告别,由快乐之天而诉道告别之苦.劳劳亭传闻初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正在今北京市区北,是古时收别之所.瞅到那间古往今去收走了无数游子的场合,李利剑不住脚痒,提笔写下了“天下快乐处,劳劳收客亭.”诗人由告别料到合柳,更果杨柳料到柳绿要靠秋风吹拂.早秋时节,柳条已青,无枝可合.那情景瞅正在诗人眼里,便死出偶念:秋风深知人世间告别之苦,不忍心瞅到令人伤绝的告别局里,所以蓄意不吹到杨柳,不让柳条收青.那里,无情的秋风变得有知多情,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更佳天超过了诗人的“快乐”之情.《子夜吴歌》少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经常玉闭情.何日仄胡虏,良人罢近征.【诗文阐明】少安乡一片月色,千家万户传去捣衣的声音.秋风吹不尽的经常思念玉门闭的情思.什么时间才搞扫仄胡虏,亲人不妨停止近征.【词汇语阐明】(1)子夜吴歌:六往乐府吴声歌直.李黑的《子夜吴歌》是分咏四季,那是第三尾咏秋.并由本去的五止四句,扩展为五止六句. (2)少安:今陕西西安市. (3)一片月:一片皎净的月光.(4)万户:千家万户. (5)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搁正在石头上,用棒捶挨.(6)吹不尽:吹不掉.(7)玉闭:玉门闭.那二句道,阵阵秋风,驱集不了内心的忧思,而是越收勾起对于近圆征人的吊唁. (8)仄胡虏:仄定侵扰边疆的仇人.(9)良人:指驻守边天的丈妇.(10)罢:中断.【诗文赏析】本诗形貌思妇对于征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先写景后抒情,情景接融.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地步,睹境不睹人,而人物终究正在那女.后二句间接抒收思妇心声,使诗歌思维真质大大深进,越收具备社领会思,表黑了当时处事群寡对于战仄死计的好佳背往.齐诗自然浑新,表示深少.【名家评析】《子夜吴歌》是六往时北圆出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天忆念情人的思维感情,表示非常热诚缱绻.《子夜吴歌》共四尾,此为第三尾——“秋歌”,诗人通过妇女趁月明之夜为近止征人赶制冬衣的形貌,表黑了她们对于亲人的无限吊唁战对于战仄死计的迫切期盼,抒收了做家对于思妇们不幸的遭逢的深切共情之感.捣衣含蕴着思妇对于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二句启上而正里抒情.思妇的深重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然而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于近圆丈妇的忆念,更加她的忧怀.“不尽”是情思的悠少不竭.那不竭的情思又经常飞背近圆,是那样固执,一往情深.终尾二句思妇间接倾诉自已的希视,期视丈妇早日安靖边陲,返回故里战亲人团散,过战仄安靖的死计,表示了诗人对于处事妇女的共情.那尾诗,以月色、捣衣声制出妙境,朴素自然,真切感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进仄羌江火流.夜收浑溪背三峡,思君不睹下渝州.仄羌:正在峨眉山的东北有仄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进岷江.【诗文赏析】那尾诗是年少的李黑刚刚离启蜀天时的做品.峨眉山──仄羌江──浑溪──渝州──三峡,诗境便那样渐次为读者展启了一幅千里蜀江止旅图.诗从“峨眉山月”写起,面出了近游的时间正在秋天.以“秋”字形容月色之好,月惟有“半轮”,使读者偶像到青山吐月的柔好意境.第二句“影”指月影,“进”战“流”,表示月影映进江火,又随江火流去.死计体味报告咱们,站住不动瞅察火中月影,任凭江火何如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明走,尔也走”,惟有瞅者逆流而下,才会瞅到“影进江火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然而写出了月映浑江的好景,共时暗面秋夜止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进妙.第三句写到有人正连夜从浑溪出收加进岷江,背三峡驶去.正在江中止走瞅睹月明,便像睹到思念的伙伴.然而明月到底不是伙伴,于是只可“俯头瞅明月,寄情千里光”了.终尾一句“思君不睹下渝州”诉道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谦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去相收,欲止不可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火,别意与之谁短少.1、金陵:今江苏省北京市2 、酒肆:旅店.3、吴姬:吴天的青年女子,那里指卖酒女.4、压酒:酒形成时,压酒糟与酒.5、尽觞:搞杯.【诗解】秋风吹,柳花扬,旅店好酒飘香,吴国好女卖酒,热情天劝客人品尝.金陵年青伙伴,皆去为尔收止,要走的,要留的,各人把酒喝搞.敬请诸位伙伴,问问东去流火,它比离情别绪,到底谁短谁少?【诗文赏析】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忧别绪:秋色迷人,痛饮好酒,正在告别中也充谦欢散的快乐.齐诗谈话浑新,节奏明快,具备很强的艺术特性.那尾小诗描画了正在秋光秋色中江北火乡的一家旅店,诗人要走了,不忍拜别,心中充谦惆怅,正在那里与伙伴们饮酒.风吹柳花,离情似火.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诗句虽短,然而情深意少,令读者读起去感触很深.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道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齐诗不妨瞅出诗人的情怀如许歉采华茂,风流洒脱.《秋登宣乡开眺北楼》江乡如画里,山晓视阴空.二火夹明镜,单桥降彩虹.人烟热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开公.【诗文阐明】火边的宣乡明净偶丽,如正在画中.秋天的傍早,独自登上开北楼.站正在下处近眺视去,阴空山色,一览无余.句溪战宛溪二条河流便像明镜一般浑澈.凤凰桥战济川桥犹如彩虹下出溪火.近处降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正在那热烟里.秋天的天气已经格中热热了,深绿色的梧桐启初缓缓天变黄.有谁知讲正在那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迎着风吊唁北楼昔日的仆人开眺.【词汇语阐明】江乡:火边的乡,即指宣乡.唐是江北天区心语,无论大火小火皆称之为“江”.二火:指绕宣乡而流的句溪战宛溪二条河流.明镜:指桥洞战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单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二桥,上桥喊搞凤凰桥,下桥喊搞济川桥,隋文帝启皇年间所建.彩虹:指火中桥影.人烟:人家里的炊烟.【诗文赏析】李黑正在少安为权贵所排挤,背去处于得意之中,李黑正在政事上找不到出路,只可寄情山火,吊唁昔人,背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诗中有着歉富的设念战奔跑的气魄.诗歌面出古乡宣乡景致如画,句溪,宛溪,它们夹着宣乡奔跑震动,溪火浑澈佳像明镜一般. “凤凰”、“济川”二桥如共二条劣好的彩虹下出河上,正在阳光的映照下,像正在画中.劣好浑秀的宣乡景致,抚慰着诗人孤独的心灵.“人烟热橘柚,秋色老梧桐.”随着视线的变化,景致爆收了变更,感情也随景而迁.山下静寂的乡村降起缕缕炊烟,周围的橘柚老练,梧桐微黄,加上“热”“老”二字,景致戴上了秋凉之意,使人感触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了.那一组景虽仍如画中,然而少了上联的浑丽而多了一面热气,透暴露诗人戴有微微凉意的心境.终尾二句,更是有感而收,直抒胸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开公”,诗人站正在开眺楼上,深躲正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激励出去.北齐时的开眺年少有为,才搞横溢却受人忌妒,终尾被陷害致死.相似的经历,使诗人越收吊唁开眺,然而是又有谁能明黑他此时现在的心境泥?一种深重的孤独得意之感溢于纸上,包围齐文.齐诗有景多情,情果景而死,随景而迁情,情景接替递进,相互混合,铸制了诗歌浑凉的意境.《赠汪伦》李黑乘舟将欲止,忽闻岸上踩歌声.桃花潭火深千尺,不迭汪伦收尔情.【相闭故事】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皆非常倾慕李黑的为人,皆念与他结识,果此便以酒动做诱饵,李黑时常欣然前往.相传当时泾川豪士汪伦,倾慕李黑已暂,忽闻李黑将要游历进皖,便建书籍一启,写讲:先死喜欢旅游吗?那里有十里桃花的好景;先死喜欢喝酒吗?那里有万家旅店供您痛饮.李黑读后,欣喜若狂,遂去泾川与汪伦相会,然而是他并出睹到什么十里桃花战万家旅店.那时汪才报告他:十里桃花是潭火名,并不十里桃花;万家是一位旅店仆人的姓,并不万家旅店.李黑听后大笑,遂与汪伦启怀痛饮,共抒情怀,成为酒友至接.汪伦便是利用了李黑嗜酒的性格,才将其约至泾川.李黑《过汪氏别业二尾》中写讲:“尔去感意气,槌包列珍馐.“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形貌了他与汪伦相逢的高兴心情战相识恨早之意.【词汇语阐明】1.汪伦:李黑正在桃花潭结识的伙伴,性格非常豪迈.那尾诗便是赠给他的.2.踩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足踩天挨着拍子.3.桃花潭:火潭名,正在今安徽泾县西北.【诗文赏析】李黑游泾县桃花潭时,常正在村民汪伦家做客.临走时,汪伦去收止,于是李黑写那尾诗留别.诗中表黑了李黑对于汪伦那个一般村民的深情薄谊.前二句道事:“李黑乘舟将欲止,忽闻岸上踩歌声.”李黑将要乘舟拜别,汪伦戴着一群村民前去收止,他们脚挽收端,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收之时;“忽闻”,证明出于意料除中.也许汪伦昨早已设家宴饯别,证明第二天有事不克不迭再收了.然而当前他不然而去了,还戴了一群村民所有去收止,怎么不喊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谈话去表黑?桃花潭便正在附近,于是诗人疑脚拈去,用桃花潭的火深与汪伦对于自己的情深做对于比.潭火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视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启,碧火东流至此回.二岸青山相对于出,孤帆一片日边去.【诗文阐明】雄伟的天门山佳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般,让浩荡的少江流经那古代楚国的旧天.滔滔东流的碧绿色的江火,正在天门山下逢到巨大的障碍,不克不迭不调头背北圆流去.分列少江二岸的天门山,便像迎着江火扑里而去.快瞅啊,便正在那火流湍(tuan)慢的场合,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降起的东边驶过去……【词汇语阐明】①天门山——二座山的合称.山正在即日的安徽省当涂县西北,西山喊梁山,东山喊专视山,二山隔江相对于.果为二山像一座上天设定的流派,场合非常险要,所以得名“天门山”.②楚江——楚天的少江,那里是指流经安徽的一段少江.果为安徽是古代楚国天域,所以有此称呼.③至此回——到那里突然回旋.少江本本背去是背东流的,到了天门山天区一戴,江火转直背北流.④孤帆——一只帆船.⑤日边去——从太阳降起的东圆而去.【诗文赏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黑一死中创做格中歉富,题材极为广大.《视天门山》便是李黑的做品中颇背衰名的一尾.那尾诗死动描画了天门山一戴的雄偶秀好的景致,表示了诗人景俯自然的情感战豪搁启朗的胸怀.齐诗到处扣题,紧紧抓住“视”字构筑画里:前里是近视,后里是眺视.第一句写的是天门山隔江相对于,楚江从中间流过的情景.然而是通过“断”字战“启”字的使用,所有诗句顿时死动起去.天门山,该当是被汹涌的大江冲断的吧?读者正在明黑中,便体验到山的险峻战火的浩大.第二句写了碧绿的江火正在此转直的情形.天门山以自己的身躯阻挡江火,让少江正在此改讲.那浩荡的火上偶瞅,通过诗人的描画蔚为壮瞅.第三句是天门山特有的“相对于”的姿态.一个“出”字,竟能将停止的山写出扑里而去的感觉,更让读者战诗人一般惊疑.终句的“孤帆”,则是以一个死动的小面,正在江火、青山、太阳之间,删加了陈素而活泼的色彩.虽然齐诗是形貌天门山的景致,然而是诗人的豪搁本性也隐含正在字里止间,那也展示了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战深薄的谈话功力.《秋夜洛乡闻笛》谁家玉笛睛飞声,集进秋风谦洛乡.此夜直中闻合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文阐明】诗人正在客居洛乡的一个夜早,听到笛子吹奏《合杨柳》直调,于是感触到:此时此天听到那收直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战亲人呢?【词汇语阐明】①洛乡:便是洛阳(今属河北).②玉笛:形容笛的粗好.③合柳:指《合杨柳》直调,直中表黑了收别时的哀怨感情.④故园:故乡,家乡.【诗文赏析】洛乡便是当前的洛阳,正在唐代称为东皆.一个秋天的夜早,诗人客居正在那里.夜深人静,忽然间,不知那边传去悠扬的笛声,正在秋风里传去,弥漫了所有洛乡.笛子吹奏的是一收《合杨柳》直.昔人告别常合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合杨柳》那收汉乐府古直抒收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正在那样的秋夜,耳边听着那样一收鼓含离忧的直子,诗人不由情不自禁思念故乡的感情.诗人念:那些跟他一般正在中漂泊的游子,又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那尾诗中,《合柳》既指直名,又代表一种风雅,一种情绪.华夏古诗词汇中,合杨柳便是离别的共义语.置身正在那种文化风气中的人,内心便自然而然天被它唤起对于故里故交的思念.视庐山瀑布日照香炉死紫烟,遥瞅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降九天.【词汇语阐明】1.庐山:正在江西省九江市北,是尔国出名的风景区.2.香炉:即香炉峰,正在庐山西北,果形似香炉且山上时常包围着云烟而得名3.挂前川:挂正在前里的火里上.4.九天:古代传道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下层.【诗文赏析】那是诗人李黑五十岁安排隐居庐山时写的一尾风景诗.那尾诗局里天描画了庐山瀑布雄偶壮丽的景致,反映了诗人对于祖国大佳国土的无限景俯.尾句“日照香炉死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正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火气蒸腾而上,正在丽日照耀下,好像有座顶天坐天的香炉冉冉降起了团团紫烟.一个“死”字把烟云冉冉降下的情形写活了.此句为瀑布树坐了雄偶的背景,也为下文间接形貌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瞅瀑布挂前川”.“遥瞅瀑布”四字呼应了题目《视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道瀑布像一条巨大的黑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里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天写出遥视中的瀑布.诗的前二句从大处着笔,概写视中齐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黑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跑,形成一幅绮丽壮好的图景.诗里的勾勒环境,本去本去不简单为了描画好景,而是借此去寄情托意,将自己的性格、理念寓于探供香烟缥缈的仙境的志趣之中.唯其如许,才更能隐现出“谪仙人”李黑那飘劳、豪搁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粗致天形貌瀑布.“飞流”表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火流之慢.“三千尺”尽力夸弛,写山的下峻.那样写诗人感触还出把瀑布的雄偶气魄表示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降九天”.道那“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猜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去.一个“疑”,用得空机动泼,若真若幻,引人遐念,删加了瀑布的神偶色彩.李诗大气泼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降九天”极写瀑布之少,勉力夸弛瀑布之壮瞅,那尾诗极其乐成天使用了比圆、夸弛战设念将瀑布壮好的格致达到极致,给人一力战好的单重体验.李诗系七绝,押韵合律,比圆死动,设念大胆,夸弛隽劳飞扬,让人神往.苏东坡格中赞扬那尾诗,道“帝遣银河一脉垂,古去唯有谪仙词汇”.“谪仙”便是李黑.《视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战抒情的范例《黄鹤楼收孟浩然之广陵》故交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近影碧空尽,唯睹少江天涯流.【做品注释】孟浩然是李黑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妇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毁之.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黑正在黄鹤楼给他收止,做了那尾诗时间应当正在李黑出蜀漫游以去.李黑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然而却比较牢固的居住正在今湖北安陆境中,那时,他认识了当时出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正在吴、越、湘、闽等天漫游.那时他正念出游吴、越一戴,二位大诗人正在黄鹤楼分别,留住出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便是至的意义.【诗文赏析】诗的起句“故交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面明收止的天面及自己与被收者的闭系.“故交”一词汇证明黑二位诗人的深薄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朱客流连散会之所,又是传道中仙人乘鹤降天之处.现在二位洒脱飘劳的诗人正在此讲别,更戴有诗意战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启尾句,写收止的时令与被收者要去的场合.“扬州”是东北皆市,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秋光彩媚,百花争素的季节.诗人用“烟花”建饰“三月”,不然而传神天写出烟雾迷受、繁花似锦的阳秋特性,也使人偶像到处正在启元衰世的扬州,那万紫千黑、绣户珠帘,繁枯而又安定的情形.孟浩然要去的场合真是佳场合,时间也采用得妥当.李黑对于朋友的那次旅游自然格中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那浑丽明快的诗句,正表黑了诗人内心的舒畅与背往.然而李黑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朋友扬帆近去的时间,惜别之情情不自禁.从《李太黑集》里,咱们不妨瞅到李黑、孟浩然之间有着很多赠问诗.正在《赠孟浩然》中,李黑写讲:“吾爱孟妇子,风流天下闻.黑颜弃轩冕,黑尾卧紧云.”可睹李黑对于孟浩然是如许敬佩,二人的情谊是如许深薄.诗的第三、四句写李黑收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近影碧空尽,唯睹少江天涯流.”表面瞅去那二句诗尽是写景,本去却有着诗人明隐的局里.“孤帆”绝不是道众多的少江上惟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局部注意力战感情只集结正在朋友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正在黄鹤楼边收止,瞅着朋友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近,越去越小,越去越朦胧了,只剩下一面影子了,终尾消得正在火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旧暂暂伫坐,目收流背天涯的江火,好像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火,伴随止舟,将朋友收到脚段天.那二句诗表黑了深挚的友情,然而正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那个字眼.诗人巧妙天将依依惜别的深情拜托正在对于自然风景的动背形貌之中,将情与景真足接融正在所有了,真真搞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贫.【诗意少江岸边,黄河楼前,二位神接已暂的大诗人李黑、孟浩然正在此饮酒论诗,惺惺相惜,留连记返.然而天下无不集之筵席,一日,孟浩然告别拜别.时值三月,岸堤边已是绿树如烟,一片翠绿,繁花似锦,千里莺笑.黄昏的少江,近眺视去,烟雾迷朦、众多无垠,大诗人孟浩然此时登舟欲逆流而下,直至扬州.小舟扬起风帆徐徐近去.诗人李黑伫坐江边,任凭初秋的江风吹拂起他那五绺少须,只睹得孤舟帆影徐徐朦胧,消得正在碧空的尽头.诗人李黑还正在翘尾凝视,近处火天相接,孤舟徐徐从视线中消得,惟有浩荡的少江如正在天涯震动.【《黄鹤楼收孟浩然之广陵》的故事】孟浩然四十二岁的时间,正是启元十六年,他准备到少安考进士前,游历名山大川,曾去到湖北的黄鹤楼.孟浩然去到黄鹤楼,巧逢李黑,二人早便认识,李黑赞扬他的为人,曾赠诗给孟浩然,诗中写讲:下山安可俯,徒此揖浑芬.表黑了李黑的钦佩之情.那次正在黄鹤楼相睹,二人自然镇静不已,登楼近眺,映进眼帘的是碧蓝的天空,滚滚的江火,少远的景致无不令人留连.此时,正是秋温花启的季节,百花争素,百鸟鸣笑,战煦的秋风拂里而去,浓浓的秋意,又怎能不令人惊叹.正在黄鹤楼,孟浩然度过了令人易记的时光,他要今后天逆江而下,去劣好的扬州乡.李黑前去收止,他站正在岸边,瞅睹孟浩然所乘的那叶小舟徐徐近去,毕竟消得正在天涯,惟有滚滚的江火不竭背东奔跑,李黑心中无限惆怅,写下了那尾《黄鹤楼收孟浩然之广陵》表黑了对于孟浩然的深情薄意.。
李白的旅行足迹及写的诗
李白的旅行足迹及写的诗
李白的一生都在旅行,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并留下了许多诗作。
以下是一些李白的旅行足迹和相关诗作:
1.长江三峡:李白在三峡地区游览了许多地方,并写下了《峨眉山月歌》、《早发白帝城》等诗篇。
2.四川:李白在四川游历了许多地方,写下了《蜀道难》、《峨眉山月歌》、《将进酒》等诗篇。
3.庐山:李白游览庐山时,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4.江苏:李白在江苏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5.浙江:李白在浙江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篇。
6.安徽:李白在安徽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7.湖北:李白在湖北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诗篇。
8.湖南:李白在湖南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赠汪伦》、《秋浦歌》等诗篇。
9.江西:李白在江西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10.福建:李白在福建游览了许多地方,写下了《秋浦歌》、《将进酒》等诗篇。
总之,李白的旅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的诗作也反映了他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亲和自然的人生哲学意趣
6仲尼而南行。
”正如其本人所言:“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惟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
”刘勰不愿效法马融、郑玄等人走尊孔注经之路,而以阐述文章写作原理为己任,实现“立家”的志向已然呈现于前。
三、“借儒学以立言”的表征藉此,《宗经》的文本裂缝可得到解释,同时也能看出刘勰“借儒学以立言”的表征。
首先是遭受最多质疑的文体渊源说。
把众体归之于经书一体之说,确不符合文体生成的实际情况,甚至有臆创之嫌。
但黄侃说:“杂文之类,名称繁穰,循名责实,则皆可得之于古。
彦和此篇所列,无过举其大端”,却是很有说服力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为,为了实现借儒学以立言的核心目标,建立起其后“论文叙笔”部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也只有在各种文体“循名责实,则皆可得之于古”的情况下“举其大端”,将各种文体溯源于经书,才能方便地制定各种有理论原则的写作规范,即“禀经以制式”。
刘勰在未论经书与各种文体的源流时,先述五经的写作特点,揭示了全书文体论展开的基本逻辑走向: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功能,文体的写作规格要求也因功能不同而各具特色。
此即刘勰溯源经书,为其文体论的理论原则。
而“论文叙笔”,则是作者贯彻这一原则的表现。
与此同时,这种溯源于经、禀经制式的方法也反作用于经,更进一步提升了作者所借之儒学经典的权威性,可谓一举两得,是非常高明的策略策略。
其次则是“文能宗经,体有六义”的争议。
刘勰主张写文章要“情深”、“风清”,即要求情感的深挚,思想感情的能够感动人,至于表达的是不是儒家思想,他没有说。
在“体约”和“文丽”里,他用了三分之一的分量来强调文辞的精练和辞采的华丽,这和经书语言也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刘勰所提出的“六义”说,无论从内容和形式哪方面都不是对儒家经典恪守不渝的,加之如前所述,从五经得出六义在逻辑上也似乎有些牵强,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进一步验证了刘勰“借儒学以立言”的建构策略:之所以如此,实际上仍是以“借儒立言”为本质目的而对全书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的理论的一种体系建构。
旅行李白的诗句
旅行李白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旅行李白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李白去过哪些旅游胜地李白去过的旅游胜地特别多,写下的诗句也特别多,以下列举五首: 1、白帝城《早发白帝城》唐代:李白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1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早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观察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1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2、天姥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唐代:李白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5岳掩赤城。
天台4万8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1夜飞度镜湖月。
译文: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观察。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5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4万8千丈,面对着它似乎要向东南倾斜拜倒1样。
我依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1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3、终南山《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代:李白原文: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译文: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似乎随着行人而归。
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1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赶忙打开柴门。
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
我喝醉酒仆人特别兴奋,欢快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4、庐山《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3千尺,疑是银河落9天。
李白的一生足迹,及写的诗
李白的一生足迹,及写的诗
《跟着李白去旅行》
嘿,咱今儿来聊聊大诗人李白呀!李白这家伙,那一生可是走南闯北,足迹遍布了好多地方呢。
他年轻的时候就到处溜达,一会儿跑到四川,在那山山水水里尽情撒欢,说不定还对着大山喊过:“喂,大山你好呀!”后来呢,他又晃悠到了长安,哇,那可是大城市呀!他在那儿结交了好多朋友,喝喝酒,写写诗,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潇洒。
我记得有一次啊,我去庐山旅游,看着那壮观的瀑布,一下子就想到了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哎呀呀,我当时就在想,李白这家伙肯定是站在这儿,被这瀑布惊得下巴都快掉了,然后灵感爆棚,刷刷刷就写出了这么牛的诗。
他还去过很多其他地方呢,每到一处,那诗就跟不要钱似的往外冒。
什么“朝辞白帝彩云间”啦,“天门中断楚江开”啦,全都是他一路走一路写出来的。
李白这一辈子呀,就像个自由自在的旅行者,带着他的笔和诗,在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精彩的足迹。
咱虽然不能像他那样写诗,但可以跟着他的足迹,去感受那些美好呀!
哈哈,这就是李白,一个超级厉害又超级有趣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和他的诗,真的是太让人着迷啦!。
跟着唐诗去旅行李白仙山读后感
《跟着唐诗去旅行——李白仙山》读后感读李白《登太白峰》,是什么让一向豁达的李白,发出如此感叹?近日,看了CCTV-9频道播出的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五集《仙山》回答了这一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视频中十几分钟再次展现了宝鸡太白山美景。
在华夏版图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气候和水系“分界线”——秦岭,它绵延了数千公里,东起河南伏牛山西至甘肃小陇山,主峰在陕西太白山。
太白山孤峰独立,势如天柱。
徐霞客称赞:至此尺,脱山骨。
竟发为,极胜处。
山体的峥嵘、山势的陡峭,让世人仰慕崇拜。
据史料记载,太白山曾三次易名,尧舜时期,人们管它叫惇物山,“惇”的意思是上天赐给取之不尽的宝藏。
魏晋时候,根据道家学说定名为太乙山,上天最吉祥的星是太乙星,人间最美的山是太乙山,之后定名为太白山,太白积雪六月天的美景享誉天下。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保护完整,优美的风景,让太白山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纷纷登临挥毫,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
其实,大唐时期,秦岭主峰太白山已然得名了,李白首次登太白山曾写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佳句。
所以,李白当时也是慕太白山之名,前往太白山,留下许多著名诗篇。
太白山,激发了李白的文思,李白又以诗文让太白山得以名扬,相互成就。
“西上太白山,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这是李白《登太白峰》诗中的句子,而此诗中的“太白峰”便就是太白山。
这座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名山让李太白挥毫泼墨、醉卧山石,乘风驾云、举手近月……而这位诗仙太白与名山太白的渊源远远不止如此。
李白数次游历太白山,使他的创作灵感和感悟如汨汩源泉,诗体风格与太白山博大浩瀚的特点完全契合。
许多名篇如《夜宿山寺》、《月下独酌》等都是在太白山有感而发。
如今太白山景区里的泼墨山就是因李白而得名的。
泼墨山海拔1400米,四面环山,依水而邻,风景怡人。
当年李白路过这里被大自然的美景陶醉,一边喝着太白酒,一边恣意挥毫,最后乘着酒性将砚台里所剩的墨汁抛向迎面山体,形成了墨迹淋漓的千古泼墨山。
李白的诗旅人生百家讲坛观后感
李白的诗旅人生百家讲坛观后感Reflections on "Li Bai's Poetic Journey: A Lecture Series"Li Bai, a legendary figure i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fascinated generations with his extraordinary poems and captivating life story. Recently, I had the pleasure of watching a lecture series titled "Li Bai's Poetic Journey: A Lecture Series," which delved deep into the life and works of this renowned poet. The series, presented by an esteemed scholar, offered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Li Bai's life, his travels, and the inspiration behind his immortal verses.The lecture began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Li Bai's background,成长环境, and early life. Born into a family of scholars and officials, Li Bai exhibited a remarkable talent for poetry from a very young age. His early poems, influenced by his love for nature and the outdoors, were full of vim and vitality. His unique style and innovative use of language set him apart from his contemporaries.As the lecture progressed, we followed Li Bai's footsteps as he traveled throughout China, visiting various places and meeting diverse people. His poems, often inspired by his travels,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each place and the people he encountered. His description of landscapes, cities, and natural wonders were vivid and engaging, transporting the reader to those distant times and places.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aspects of the lecture was the insight into Li Bai's personal life and the challenges he faced. Despite his talent and popularity, Li Bai led a nomadic existence, often struggling financially and politically. His poems, however, never reflected these hardships. Instead, they were filled with optimism, freedom, and a love for life. This contrast between his personal struggles and the cheerful, upbeat tone of his poetry was truly remarkable.The lecture concluded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legacy of Li Bai and the impact of his work o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His poems, which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studied worldwide, continue to inspire and captivate people across the globe. His legacy, as a poet and a traveler, is one that will be remembered and celebrated for centuries to come.In conclusion, watching "Li Bai's Poetic Journey: A Lecture Series" was a truly enriching experience. It not only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life and works of Li Bai but also inspired me to delve deeper into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lecture series was a 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power of poetry and the transformative impact it can have on our lives.《李白诗旅人生百家讲坛观后感》李白,这位中国文学中的传奇人物,以他非凡的诗歌和迷人的生活故事吸引了世世代代的人。
寻找李白的足迹作文
寻找李白的足迹作文“哎呀,要是能见到李白该多好呀!”我坐在书桌前,看着书上李白的诗,忍不住嘟囔着。
这一天,我和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
走着走着,突然感觉眼前的景色好像有点不一样了。
原本熟悉的街道变得古色古香,周围的人也都穿着古装。
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这是怎么回事呀?”我拉住一个路人问道:“叔叔,这是哪儿呀?”那个路人奇怪地看了我一眼,说:“这是长安呀,小娃娃。
”长安?我心里一惊,难道我穿越了?我兴奋地在大街上走着,这里看看,那里瞧瞧。
突然,我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我好奇地跑过去,只见一个白衣飘飘的人正拿着酒壶,仰头大笑着。
他的身边围了一群人,都在拍手叫好。
我定睛一看,天哪,这不是李白吗?我激动得差点叫出声来。
我挤到前面,大声说:“李白先生,我可喜欢你的诗啦!”李白看了我一眼,哈哈笑道:“小娃娃,你也懂诗?”我用力地点点头:“当然啦,我会背好多呢!”说着,我就开始背起了李白的诗。
李白越听眼睛越亮,最后拍着我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小娃娃有前途。
”我开心极了,和李白聊了起来。
我问他:“李白先生,你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好的诗呀?”李白仰头喝了一口酒,说:“哈哈,因为我心中有豪情,有对这世间万物的热爱呀!”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时候,旁边有人提议:“李先生,不如现场作诗一首吧!”李白欣然应允,他望着天空,沉思片刻,便脱口而出一首诗。
周围的人都纷纷喝彩,我也听得如痴如醉。
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做梦一样,真的见到了李白,还听到了他现场作诗。
我突然觉得,这次穿越真是太值得了。
时间过得飞快,我知道我该回去了。
我依依不舍地和李白告别,李白笑着说:“小娃娃,后会有期。
”当我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熟悉的街道。
我看着手中的书,心里暗暗想:这次奇妙的经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李白的足迹也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难道不是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知道李白一生去过多少地方?李白的出游方式,过了1000多年依然还很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知道李白一生去过多少地方?李白的出游方式,过了1000多年依然还很潮!!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古人们也不宅着,而是走南闯北到处旅游。
创作了很多名诗大作,可不是宅在家中就写出来的。
看看诗仙李白一生的轨迹地图:图: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还有诗神苏轼一生的轨迹地图:图: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李白,文人骚客高级代表,“古代十佳娱乐明星”,旅行达人。
整天到处乱跑,隔三岔五不是他送朋友,就是朋友送他,然后一起喝酒吟诗,好不快活。
折个柳,诗一首;挥挥手,诗一首;你走了,我一个人,看着你的小帆船,悄悄再作诗一首。
有时候小美也寻思过,他就没缺过钱?对此江湖上还流传过各种猜想。
要知道,在古代,到处跑可不是个容易的事。
不像现在,一言不合,说走就走,揣张卡,背个包就行。
古代车很慢,路很远,相思很长。
如果骑马,日行100公里已经比较快了;手头紧的朋友,只能累一点,坐“11路”;而有钱的,可以包车,这也是文人骚客出行必选。
“停车坐爱枫林晚”是我们从小就听过的名句,对笔者这样的穷酸编辑来说,在这里似乎还品出点炫富的味道。
为什么?(主要是小美穷惯了,见不得人露富,请老板关注一下这个问题)据《新唐书》记载,唐贞观十年,一匹良马在长安市价约50000-75000文,放在现代,折合成人民币约10000-15000元,看起来也不算多,可在那个年代,九品芝麻官的月俸禄为半两银子(唐朝1两银子约等于2065元。
李白以马换酒好土豪!)。
而真正出游,那必然是要租个马车的嘛,不然作为一名骚客,是很掉范儿的。
唐朝包车的标准收费为马车负重一百斤,每走一百里,收费是一百文(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钱左右),而唐朝马车的标准速度一天大概走七十里,他们会在车上安装一个记里鼓车,类似于今天的里程表(洋气!),如果需要车夫,价格另算。
这样的出游已经算是高档次了,但依然会让人很难受。
因为出行难,你得去订一辆马车和车夫,为什么分开说,因为钱是分开算的……还需要通关文牒,就相当于今天的护照。
李白走过的地方和诗
李白走过的地方和诗李白一生漂泊,几乎游遍名山大川,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飘逸洒脱的行者形象。
在李白的行旅中,他对浙东一座并不太著名的天姥山整体表现了特别的钟爱,不仅在早年表达了倾慕之心,在中年遭遇人生的关键性转折点时还写出了“梦游”的诗篇。
李白为什么对天姥山这么向往?这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每次念至余光中先生《寻李白》中的这两句诗,周身就忍不住热流汹涌。
一个披头散发仗剑、月下月夜的“沧海人”形象,仿佛正沿着时光的隧道,从大唐盛世的那一端朝我迎面走过。
他的衣襟摇曳若飞,手中的美酒香气沁鼻,但他的脸上却写下着繁杂而模糊不清的表情,忠厚、倚、伤感、超然……向敏疯癫而又高傲骄横,使人敬重却又将近之严禁……我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一个词,就可以归纳这位诗人独有的气质。
—是啊,一千多年过去了,谁又能清楚解析“李白”两字呢?李白的一生都在流浪,用现在时髦的话说道,他的一生都在“奔跑”。
不过,他奔跑的踪迹飘忽不定,他奔跑的心态五味杂陈。
似乎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奔跑的终点就是哪里。
现在背诵李白的诗文,我的心中常常浮想联翩:这些使他才情荡漾、心潮澎湃的山水景色真存有那样奇妙吗?当我的脚步和他的脚印重合,相距千年的我们与否能够产生某种新鲜感?走近天姥山大凡研习过高中课程的人,都晓得李白《梦游天姥吟天歌》这首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黄稠或可睹……”,这座叫做“天姥”的山,因为李白的“梦游”而闻名于世,也因此而使人感觉此山例如在梦中。
很少有人晓得,天姥山就坐落于现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浙江绍兴,和很多名山被游客乍一看门槛较之,天姥山的确变得存有几分孤独。
斑竹村是绍兴市下辖的新昌县的一个小村,村里还保存了不少老房子,木结构、灰瓦泥墙,在江浙地区,像这样的小村似乎很普通。
村里有一条贯穿全村的小路,不能通机动车,但如果行走在上面往两旁细看,会发现两旁全是商埠的遗迹。
追随李白的足迹的作文
追随李白的足迹的作文追随李白的足迹——扬州瘦西湖李白,堪称诗仙,又称谪仙人。
出身在碎叶城,那里的人粗旷、豪迈。
李白长期和他们相处,性格自然豪迈飘逸、超凡脱俗、落拓不羁,诗仙的傲骨,非常人可以驾驭,却可以让李白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豪情壮语的诗作。
李白,热爱结交朋友,交友广泛,散布全国各地。
有诗人孟浩然,有县官汪伦,有皇帝唐玄宗,甚至敬亭山也是他的好友。
这个暑假,我们跟着诗仙李白的足迹:扬州、南京、马鞍山、当涂、芜湖、宣城,吟着他的诗作,认识他结交的朋友。
这将是一个有历史温度的旅程,在这些景点中我独爱扬州瘦西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的三月是诗仙李白向往的地方,也是我们向往的地方。
虽然生机盎然、花红柳绿的三月已过去,但仍然可以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今天,来到扬州瘦西湖。
杭州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而扬州的西湖为什么多了个“瘦”字?导游告诉我,是因为扬州西湖又细又长,最窄处不足四五米。
因此也被比作玲珑娇小的赵飞燕。
步入瘦西湖,荷花满池、杨柳依依的夏景平铺在眼前,湖岸种满了成排柳树,望不着边际。
微风拂来好似母亲温柔又亲切的抚摸,千万条柳枝在风的抚摸中,微微摇摆,犹如阿娜多姿的女子摆动她苗条的身姿;蓝绿色的湖面在风的抚摸中泛起圈圈涟漪,慢慢向外扩散。
湖岸边每棵柳树旁,种植着一棵桃树,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的盛况。
桃树上的桃儿飘来淡淡清甜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穿过柳林就是扬州人心目中的二十四桥,扬州人对二十四桥有几种理解,有人认为真的有二十四座桥,也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一座拱形小桥的名字。
瘦西湖中的二十四桥就是这样一个拱形桥,桥洞呈半圆,和潭面倒影中的半圆拼成完美无缺的圆。
桥上有二十四级台阶,二十四个石柱,石柱上有二十四只小狮子,这二十四只小狮子站立在石柱上眼睛炯炯有神的目视前方,对前途充满希望。
李白故居研学心得体会500字作文
李白故居研学心得体会500字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李白故居研学心得体会500字作文篇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说起李白,我一口气能背上他好多好多的诗,但对于真正的李白,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因此我们踏上了“寻路李白:探寻‘谪仙人’的宣徽印迹”的研学之旅。
首先,我们来到了敬亭山,它位于安徽省宣城市,跟著名的“三山五岳”相比,它在很多方面都要输上一段,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流传至今,敬亭山也声名鹊起。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初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李白独游敬亭山的情趣:独自爬上敬亭山,吟诗喝酒,欣赏百看不厌的景致,这是诗人的闲情逸致。
但了解到历史背景时,我才感受到了李白内心的孤独感。
当时的李白已年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当时,他的“偶像”谢眺已去世,曾举荐过他,与他惺惺相惜的玉真公主也已去世,就连酿老春的纪叟也已病逝……他独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了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孤独凄凉袭上心头,他内心的孤独凄凉和自己的怀才不遇,只有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我们又来到“捉月跳江,骑鲸升天”的地方,来到了李白墓,听老师讲了更多他的故事。
原来我印象中那个把自己比作大鹏鸟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这么多我所不知道的故事啊。
站在李白的墓前,我深鞠三躬,此时我仿佛离他更近了。
李白故居研学心得体会500字作文篇2李白故居研学心得体会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一起去了李白的家乡安陆,参加了一次难忘的研学之旅。
到了安陆县城后,我们先游览了李白纪念馆。
馆里陈列着李白诗词手迹、生平事迹和一些珍贵文物。
我看到李白年轻时的彩绘像,长得英俊潇洒,一点也不像后来沦落为酒糟诗人的模样。
我在馆里还学会了写"李白"两个大字,写起来可不容易呢!接着我们来到了李白故里景区。
游三峡有感_初中作文_1
游三峡有感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游三峡有感,感谢您的阅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伴着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我踏上了三峡之旅。
寻着李白的足迹,我虽未能暮到江陵,但这次三峡之旅还是给我了许多欣喜。
一、自然风光长城、故宫、三峡一直是中国的代名词,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
三峡之所以可以代表中国的自然风光,也许就是因为它巧妙地融合了秀美与奇美,三峡的风光可谓秀中带刚,也正因为它的水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才更突显出了山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因为山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才更突显出了水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如此和谐地结合了秀美与奇美,真可谓柔中带刚,也许,这正是太极中的最高境界“阴阳结合,内外双修”。
进入三峡,时间仿佛停在一个点上,两岸的风景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给你一种视觉疲劳的感觉,让你觉得仿佛是在原地打转。
但当你仔细品味时,才知每处的风格大不相同。
二、人文风光说到三峡的人文风光,三峡大坝是不得不说的。
三峡大坝有一个“双向五级连续梯级船闸”。
经过这个船闸理论时间是两个半,但实际时间一般在四至五个小时左右。
船闸应用了连通器的原理,一级一级地把船从上游送到下游或从下游送到上游。
虽然今日之三峡已不是昔日之三峡了,虽然今日之三峡已不是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虽然今日之三峡已不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了,但她依然可以给我们带来许我欣喜。
完成了我的朝发白帝的旅行,我有许多感动,我感动于三峡山的翠,感动于三峡水的透,感动于三峡山水的完美的结合,感动于三峡大坝这一人类伟大的水力工程,更感动于坝区人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三峡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地方,难怪李白可以在三峡写下如此的诗“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蜀道难》李白唐诗鉴赏
《蜀道难》李白唐诗鉴赏蜀道难李白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诗鉴赏《蜀道难》本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传统内容为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多写蜀道的险阻。
《蜀道难》是天宝初年,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时送别友人所作。
诗篇开头一句,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起势突兀,一句极其强烈的感叹,为全诗奠定了危途难行的感情基调。
接着诗人又以极度的夸张语调,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出了主题。
这句话,作为全诗主线,在全诗中重复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强烈,为全诗增添了感染力。
作者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篇后,接着转入具体描绘蜀道的艰难险阻。
蚕丛以下八句,通过古老的传说描写入蜀山势的高峻、险要以及蜀道开辟的艰难。
蚕丛、鱼凫,相传是蜀国的祖先。
诗人想象,从他们开国以来多少万年,秦地与蜀国是不通人烟的,因为无路可通。
在太白峰上,只有鸟才能飞过。
直到传说中的蜀国五个壮士,揽住进入山洞的大蛇的尾巴,使大山崩裂了,秦蜀之间才有了天梯石栈以通往来。
这传说是何等的神奇悲壮!显然,借传说来表现入蜀山势的高险和蜀道开辟的艰难,比起直接摹写,要形象生动,也更富感染力。
诗人不仅是要写险、写难,还要倾注自己对山川的感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抒发了诗人出游的惊喜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抒发了诗人出游的惊喜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作品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无际的田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2、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和李白一起旅行作文
和李白一起旅行作文李白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博大精深,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全世界的读者所熟悉,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跟随着“诗圣”李白的脚步旅行,不仅可以熟悉他的诗,还可以了解他的思想,更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
旅行时,我们首先来到李白下落不明的山水之间,穿行苍茫的林海,扎营在山谷深处。
走在山路上,看着石灰岩悬崖上的鹤立、石壁起伏的石楠,有时会经过一潭清波,晴朗的天空和蓝色的湖水,一派自然的美景,这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云开波浪满山谷,虹见碧水一色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有一种诗意的无尽快乐。
夕阳渐落,松涛拍岸,云彩萦绕,一派苍茫景象。
逗留在这片山水间,细细品味着落日余晖中染指经过的林荫,游弋在潺潺溪流中,夜深时,只能感受肃穆沉寂,一场梦境便营营席帷中瞬间浸染,思绪翻腾,字句畅游,仿佛李白在身边,把刀笔生动地描绘着美妙的小景,让我的心沉浸其中。
一朝清晨,绿草湿润,晨钟敲响,放飞的是一只黄莺,跟着黄莺的歌唱,离开了李白的凝重的诗句,抵达了西山的梦幻之谷。
诗人在这里追忆他的激昂的青春,把他的诗集中的一些开放的景色再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一幅自然而美丽的景象,也是一种情怀。
李白走在这片自然风光中,看着绿色的树苞,夕阳染红山脚,叮叮当当的鸟鸣,随意地弹奏着一曲曲青葱的旋律,这是一段温暖而又优雅的旅行时光。
旅行的末尾,我们来到了李白故乡陇右,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老的文化氛围,可以看到活跃的市场生活,也可以欣赏到风景如画的大山大河,于是我们又想起了李白的诗句:“汉家山川苍茫茫,壮士一去不复还”,这里,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以及当代诗人心中最美好的梦想之地,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深深地思考起古今的大道。
和李白一起旅行时,我看到古今中外的文化,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听到诗歌的燃烧,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我懂得了永不改变的道理,用诗的语言书写下来:“漂泊的生活,越过苍山黄河,文学的心情,它感染了我”,和李白一起旅行,我去探索和体会不同文化下的美好,“走遍天涯海角,看尽风光”,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白诗篇寻找白旅行足迹“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白, 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 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
足迹遍及、、、、、、、等地。
从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游览的足迹:《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岸,只有敬亭山。
这是白在敬亭山所作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yǎo)然(rán)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白在所作的。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白在白帝城所作的。
《客中作》: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是白在枣庄所作的。
《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文解释】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劳劳亭。
因为,春风知道离别的痛苦,所以不让柳条变绿。
【词语解释】(1)劳劳亭:故址在今市区南。
古时亲戚朋友送别的场所。
三国吴时建。
(2)劳劳:依依不舍。
(3)知:理解。
(4)别:离别。
(5)不遣:不让。
(6)柳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诗文赏析】《劳劳亭》中诗人由亭而想到离别,由伤心之地而诉说离别之苦。
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地方,白忍不住手痒,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诗人由离别想到折柳,更因柳想到柳绿要靠春风吹拂。
早春时节,柳条未青,无枝可折。
这情景看在诗人眼里,便生出奇想:春风深知人世间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令人伤绝的离别场面,所以故意不吹到柳,不让柳条发青。
这里,无情的春风变得有知有情,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更好地突出了诗人的“伤心”之情。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文解释】长安城一片月色,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秋风吹不尽的总是思念玉门关的情思。
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亲人可以停止远征。
【词语解释】(1)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白的《子夜吴歌》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咏秋。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2)长安:今市。
(3)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4)万户:千家万户。
(5)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石头上,用棒捶打。
(6)吹不尽:吹不掉。
(7)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阵阵秋风,驱散不了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8)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9)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10)罢:结束。
【诗文赏析】本诗描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始终在那儿。
后两句直接抒发思妇心声,使诗歌思想容大大深化,更加具有社会意义,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
全诗自然清新,意味深长。
【名家评析】《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
《子夜吴歌》共四首,此为第三首——“秋歌”,诗人通过妇女趁月明之夜为远行征人赶制冬衣的描写,表达了她们对亲人的无限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迫切期盼,抒发了作者对思妇们不幸的遭遇的深切同情之感。
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
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添她的愁怀。
“不尽”是情思的悠长不断。
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
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已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这首诗,以月色、捣衣声造出妙境,朴素自然,真切感人。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词语解释】平羌: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芦山县,流至县入岷江。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白刚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在秋天。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月只有“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影”指月影,“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写到有人正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在江中行走看见月亮,就像见到思念的朋友。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朋友,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诉说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词语解释】1、金陵:今省市2 、酒肆:酒店。
3、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卖酒女。
4、压酒:酒酿成时,压酒糟取酒。
5、尽觞:干杯。
【诗解】春风吹,柳花扬,酒店美酒飘香,吴国美女卖酒,殷勤地劝客人品尝。
金陵年青朋友,都来为我送行,要走的,要留的,各人把酒喝干。
敬请诸位朋友,问问东去流水,它比离情别绪,到底谁短谁长?【诗文赏析】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美酒,在离别中也充满欢聚的快乐。
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店,诗人要走了,不忍离去,心中充满惆怅,在这里与朋友们饮酒。
风吹柳花,离情似水。
走的痛饮,留的尽杯。
情绵绵,意切切,诗句虽短,但情深意长,令读者读起来感触很深。
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
全诗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
《秋登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公。
【诗文解释】水边的明净秀丽,如在画中。
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北楼。
站在高处远远望去,晴空山色,一览无余。
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就像明镜一样清澈。
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
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
秋天的天气已经十分寒冷了,深绿色的梧桐开始慢慢地变黄。
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迎着风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眺。
【词语解释】江城:水边的城,即指。
唐是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而流的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诗文赏析】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白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
诗中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奔腾的气势。
诗歌点出古城景色如画,句溪,宛溪,它们夹着奔腾流动,溪水清澈好像明镜一样。
“凤凰”、“济川”两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美丽清秀的景色,抚慰着诗人孤独的心灵。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随着视线的转移,景色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山下静寂的村庄升起缕缕炊烟,周围的橘柚成熟,梧桐微黄,加上“寒”“老”二字,景色带上了秋凉之意,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了。
这一组景虽仍如画中,但少了上联的清丽而多了一点寒气,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
最后两句,更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公”,诗人站在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
南齐时的眺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却受人忌妒,最后被陷害致死。
相似的经历,使诗人更加怀念眺,但是又有谁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泥?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
全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随景而迁情,情景交替递进,相互融合,铸造了诗歌清凉的意境。
《赠汪伦》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关故事】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都非常倾慕白的为人,皆想与他结识,因此就以酒作为诱饵,白常常欣然前往。
相传当时泾川豪士汪伦,倾慕白已久,忽闻白将要游历入皖,就修书一封,写道:先生喜欢旅游吗?这里有十里桃花的美景;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供您痛饮。
白读后,欣喜若狂,遂去泾川与汪伦相会,但是他并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这时汪才告诉他:十里桃花是潭水名,并无十里桃花;万家是一位酒店主人的姓,并无万家酒店。
白听后大笑,遂与汪伦开怀畅饮,共抒情怀,成为酒友至交。
汪伦就是利用了白嗜酒的性格,才将其约至泾川。
白《过汪氏别业二首》中写道:“我来感意气,槌包列珍馐。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描写了他与汪伦相遇的欢快心情和相识恨晚之意。
【词语解释】1.汪伦: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泾县西南。
【诗文赏析】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文解释】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浩荡的长江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
滔滔东流的碧绿色的江水,在天门山下遇到巨大的障碍,不得不调头向北方流去。
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
快看啊,就在那水流湍(tuan)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词语解释】①天门山——两座山的合称。
山在今天的省当涂县西南,西山叫梁山,东山叫博望山,两山隔江相对。
因为两山像一座上天设定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所以得名“天门山”。
②楚江——楚地的长江,这里是指流经的一段长江。
因为是古代楚国地域,所以有此称呼。
③至此回——到这里突然回旋。
长江本来一直是向东流的,到了天门山地区一带,江水转弯向北流。
④孤帆——一只帆船。
⑤日边来——从太阳升起的而来。
【诗文赏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白一生中创作十分丰富,题材极为广泛。
《望天门山》就是白的作品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秀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豪放开朗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