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赏析

合集下载

浅析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

浅析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

浅析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摘要】唐代石窟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而敦煌石窟绘画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对唐代敦煌石窟从唐代敦煌佛教石窟绘画发展脉络、主要题材、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角度的阐述和分析。

论文关键词:唐代,敦煌,石窟,壁画,佛教一、唐代敦煌佛教石窟绘画发展脉络莫高窟绘画发展脉络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唐和盛唐,在这一时期敦煌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阶段为中唐时期,敦煌为吐蕃占领。

第三阶段为晚唐时期,敦煌为张议潮统治。

这三个阶段在石窟形制、壁画内容、形式及技法上都有独特表现。

第一个阶段初唐与盛唐。

初唐石窟较突出的第九十六窟位于莫高窟中段南侧,窟内是高达三十五米的弥勒大佛。

这尊大佛是武则天登基的证圣元年建造的。

洞窟外面当时建造了三层窟檐,后几经改造,现存的窟檐有九层,是民国时期建成的,后经修复,当地人称之为九层楼。

九层楼高大雄伟,是莫高窟最高的建筑,成为了莫高窟的标志。

初唐壁画人物造型方正圆润,肩部丰润微削,腰部微扭,风姿挺然,在庄严的形象中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动态。

如敦煌壁画中最富特色的飞天,生动灵活,缠绕手臂的飘带流畅轻盈。

人物造型的比例也较之前协调,姿态更为生动,并且改变了以往建筑物向舞台道具那样草率的摆布。

盛唐时期敦煌开窟近百个。

窟型以西壁开龛的覆斗形顶窟为主要形制,也有少量其他形式。

例如第一三零窟是通顶大佛窟,东壁上部有两层明窗;第一四八窟是拱形长方形的大型卧佛洞窟;第三十九和第四十四窟的窟型还是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保留有中心柱的旧样式。

第二个阶段中唐时期,莫高窟开窟五十多个,规模有初唐和盛唐时期大,但壁画的内容增加了许多,一个石窟之内经变少则五六种多则十几种。

布局方面也有创新,上部分绘两三幅经变画,下部分以屏风画的形式画出经变的各品内容,结构上比以前的壁画严密紧凑了。

经变内容,除沿用初唐盛唐流行的以外,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如金刚经变、报恩经变、华严经变、劳度叉斗圣变、天请问经变、楞伽经变、金光明经变等等,反映了当时佛教不拘泥于一宗一派兼容并蓄的特点。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描写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描写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描写
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在壁画上,飞天形象栩栩如生,她们身姿轻盈,如同羽毛般飘逸,仿佛在神话世界中自由翱翔。

她们的面容美丽动人,神态自然,生动逼真,让人感受到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壁画中的飞天仙女,手持花篮或乐器,随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舞姿优雅动人。

她们在空中旋转、跳跃,身体随着音乐自由摆动,给人一种飞翔的感觉。

这些飞天形象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美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除了飞天形象外,壁画中还有许多其他元素,如神龙、凤凰、莲花等。

这些元素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这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色彩鲜艳夺目,让人目不暇接,同时又不失和谐统一,展现了古代壁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之,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是一幅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想象力,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2010-4-19 00:00 |来自: 佛缘资讯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鲜卑族统治者拓跋氏的努力下,曾经一统中国北方,为隋代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439年,拓跋焘攻占姑臧,沮渠牧犍投降。

北凉政权业已灭亡,仅凉王诸弟仍在河西西部抵抗,其中沮渠无讳据守敦煌。

442年,无讳撤离敦煌,率万余家西渡流沙,占据鄯善,后入高昌,仍号“河西王”。

北凉王族的这次撤退,带走了大批的敦煌户口,其中绝大部分是因北魏从东向西进攻而聚集在敦煌的河西精英。

在北凉灭西凉和北魏灭北凉的两次兵祸之中,敦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442年,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乘沮渠无讳撤离之机,占据敦煌,并派李怀达入魏归降。

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敦煌公。

444年,北魏召李宝入平城,直接控制敦煌,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北方的柔然,在这里建敦煌镇。

445年,北魏太武帝派成国公万度归发凉州以西兵,出敦煌,西击鄯善,后更破焉耆和龟兹。

此战使西域大部分地区都受北魏控制,丝绸之路再次打通,西域商人纷纷前来贸易。

但好景不长,北方的柔然很快控制了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并直接控制了与敦煌最为接近的吐鲁番盆地。

472~474年,柔然连犯敦煌,多者至三万骑。

敦煌军民在镇将尉多侯、乐洛生的率领下,几败敌军,保住了敦煌。

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北魏上层对是否要继续保有敦煌发生了分歧,不少人建议后撤凉州,放弃敦煌。

给事中韩秀则认为,如果放弃敦煌,不仅凉州不保,关中也无宁日。

孝文帝支持韩秀的意见,为加强敦煌的守备,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

485年,穆亮任敦煌镇都大将,他为政宽简,并赈恤穷乏,敦煌经济得到恢复。

492年,北魏出兵十万,击败柔然,敦煌从此得到安宁,但长年的征战和人口的流失,造成了这一地区“空虚尤甚”的局面,很难迅速恢复。

524年,北魏的北方边镇爆发六镇起义。

八月,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名之为“瓜州”(一度易名为“义州”),辖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治所敦煌。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摘要】在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中,形意音韵之美被探微之下展现出无限魅力。

历史背景揭示了壁画的深厚底蕴,艺术风格体现了独特韵味。

形意表现中,飞天的神秘形象引人入胜,音韵之美则令人陶醉其中。

微观探索揭示出更多细节之美。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具有独特魅力,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展现出东方美学的瑰丽风采,值得后人深入探究和传承。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美,探微,历史背景,艺术风格,表现,微观探索,独特魅力,艺术价值,后世影响。

1. 引言1.1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形意音韵之美探微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形意音韵之美。

这些古老的壁画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价值,更是融合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呈现出深厚的历史内涵。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形意表现极富视觉魅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态感强烈。

通过精致的线条勾勒和细腻的色彩运用,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图像,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壁画所表现的音韵之美也令人神往。

在丰富的装饰和细致的表现中,散发出一种宏大而悠远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神话世界中。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微观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创作才华,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

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通过对这些壁画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2. 正文2.1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瑰宝,壁画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历经千年仍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其壁画艺术的历史背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公元4世纪的北魏时期。

在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达到了鼎盛时期,艺术风格逐渐成熟,形成独特的风格特色,并通过对外交流,吸收了来自印度、中亚、中东等地的绘画艺术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壁上丹青 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赏析

壁上丹青 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赏析

敦煌市位于今甘肃省西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一带设置了四个郡,分别是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而敦煌郡位于最西端。

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这里成了中西方交流的重镇。

因此,诞生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自印度传入犍陀罗地区,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边缘传入中国之后,作为西汉帝国西部门户的敦煌成为佛教传播的必经之地,造就了敦煌石窟与佛教艺术的兴盛。

敦煌石窟包括今天的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五个庙窟,因古代它们位于敦煌郡之内得名,其中以莫高窟内容最为丰富。

它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宕泉河畔,据唐代文献和莫高窟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叫乐僔的高僧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此后对它的开凿绵延了一千多年未曾间断。

莫高窟有洞窟735个,泥质彩绘塑像24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1)。

莫高窟的第285窟开凿于西魏时期,后经历代重修。

在洞窟北壁有两处榜题发愿文,其中显示的题记年代分别是“大代大魏大统四年”和“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也就是公元538年和公元539年,为研究洞窟开凿的时间提供了宝贵信息,这也是目前莫高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题记。

根据题记时间来看,这时东阳王元荣是河西走廊一带的管理者。

元荣是河南洛阳人,北魏时期的宗室大臣,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玄孙,城门校尉元腾的儿子。

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任职瓜州刺史(今敦煌)期间,对莫高窟的营建活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莫高窟第285号洞窟应该是元荣开凿的功德窟(图2、图3)。

1924年,有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莫高窟,壁上丹青 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赏析洛阳博物馆宣教部 郑雅妹图1 莫高窟他就是兰登·华尔纳。

当时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已经散落各地,于是华尔纳将目光瞄准了莫高窟的壁画,他决定用壁画剥离和文物搬迁的方法进行文物盗掘。

为达到目的,华尔纳将涂有黏合剂的胶片敷在壁画表层,以低劣而原始的方式剥离了莫高窟多个洞窟中的壁画。

描写莫高窟壁画的优美句子

描写莫高窟壁画的优美句子

描写莫高窟壁画的优美句子
莫高窟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下面是对莫高窟壁画的优美描写句子:
1. 莫高窟壁画,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艺术瑰宝,它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将古代的辉煌与智慧传递给世人。

2.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每一幅作品都展现着艺术家的无尽想象力,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生命的力量。

3.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神情、动作和服饰都透露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

4. 莫高窟壁画的色彩鲜艳而富有层次感,明暗相间的色调勾勒出了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纹理。

5. 每一幅壁画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通过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将古人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观者。

6. 莫高窟壁画中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它们展现出了自然界的神奇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7. 壁画中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艺术家的笔触下变得更加生动,它们让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古老的世界。

8. 莫高窟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观赏,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灵魂的凝结。

9.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环境相得益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深度的艺术世界。

10. 莫高窟壁画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它们展现了
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和独特魅力。

莫高窟壁画的艺术鉴赏

莫高窟壁画的艺术鉴赏

莫高窟壁画的艺术鉴赏公元366年,和尚乐尊云游到莫高窟,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如同在世活佛一般,于是福至心灵,开凿了第一个石窟。

而随着丝绸之路的辉煌,众多商人为了祈福,请民间艺人绘画出神明的形象。

同时,发源印度的佛教也传入中国。

这奠定了莫高窟壁画的神秘与绚烂,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莫高窟的壁画大都与佛教有关,庄严的佛影、轻灵的飞天、生动的故事图等等,更令人惊叹的是那庞大的数目,堪比神灵之笔的技艺。

十六国时期的壁画,主要描述因果轮回、苦修行善的故事画、这可能和当时佛教的教义有关。

大乘佛教讲究的来世报,修今生。

它主张现世行善积德,苦己以求来世福报。

同时,也宣传了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故事画。

壁画里面的人物半裸,动作夸张,表情安静神秘,充满了西域风格。

这和当时人们流行人物画相符。

北魏时期的壁画内容丰富了很多,增加了很多佛教里面的故事。

不仅画面飘然,内容更是离奇、情节曲折,还加入了缘法命理。

比如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图》和二五七窟《鹿王本生故事图》,让游人在欣赏壁画魅力的同时,也沐浴壁画折射出的人性散发的闪光。

《尸毗王本生故事图》中,高大威猛的尸毗王将整个画面一分为二,他目视自己鲜血淋漓的小腿,表情充满悲天悯人的哀愁,四周较小一点的画幅描绘鹰追着鸽子,鸽子求救,眷属悲痛的场景活灵活现,让人身临其境一般。

仿佛尸毗王的悲悯快要透过壁画直透人心。

通过壁画,游人可以完整的读出故事的经过和画师想要表达的主题,可见作者高明的画技。

而这个壁画讲述的故事是尸毗王的一一次血的考验。

鸽子被老鹰追逐,他为了救鸽子,又不能让老鹰饿死,这对尸毗王是重大考验,于是他甘愿割下自己的身上的肉喂食老鹰。

可是仍然无法喂饱,也许是信念支撑着他艰难的站到了秤盘上,用生命诠释着仁慈和善良。

结局是美好的,上苍感动,佛祖垂青,派下飞天洒下绚烂的花瓣鼓励他。

这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善良到极致便会有回报,这或者是当时人们美好的寄托。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摘要:佛教故事是佛教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它出现的时间早于佛教绘画、经变绘画、供养人绘画。

公元前3世纪,在古印度的巴尔胡塔和桑植塔上雕刻了许多本生佛教绘画。

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过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像,由于内容丰富、寓言生动、通俗易懂、生活情趣浓郁,佛教绘画故事最能被世俗理解和接受。

佛教历史形象已成为佛教徒向僧侣和群众宣讲教义的工具,几乎所有的佛教石窟和寺庙都雕刻着佛教历史形象。

本文主要对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作一个深刻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佛教故事;敦煌莫高窟;宣讲教义引言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画作中主要描写佛教绘画故事,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多数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传播故事绘画(释迦牟尼传记故事)、本生故事绘画(萨垂那舍身饲虎)、因缘故事绘画(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瑞像故事绘画(菩提树的故事)和经变故事绘画,并且还有大量的历史绘画图记录了历史发生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经变故事绘画百分之百是由中国人创造的,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把深奥晦涩的佛经转换成了绘画表达方式,让其变的通俗易懂并且好看,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敦煌佛教故事壁画的类别历史上的佛教绘画是以佛经作品为基础的,佛经作品众多,佛教著作中有数百个故事,佛经内容非常丰富,所以佛教故事壁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1】。

根据佛经故事的内容和性质,敦煌石窟中的佛教故事绘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佛传故事绘画--佛传故事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的故事和传说,而在佛教经文中,佛教故事是以释迦牟尼生平故事为题材的绘画故事,这些故事被人们神化,并用宗教色彩加以装饰来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1】。

佛教的教徒们经过多个时代的变迁,把很多古印度和东南亚那些有趣并且有意义的神话故事和一些民间的传说故事用在释迦牟尼的身上,让人相信的历史记载现在很少了,所以佛经里面的故事主要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主角来讲述的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集。

敦煌莫高窟壁画——北周-290窟【1】中心柱佛龛彩塑

敦煌莫高窟壁画——北周-290窟【1】中心柱佛龛彩塑

敦煌莫高窟壁画——北周-290窟【1】中心柱佛龛彩塑一、290号窟概述290窟中心柱东向龛是一个大圆券龛,里面有佛陀倚坐塑像,两侧是弟子阿难、迦叶的塑像;龛外两侧有胁侍菩萨塑像。

龛柱上缠绕着浮塑的莲花枝叶,龛梁两端浮塑龙首。

龛上方原有影塑千佛,但现已完全脱落;龛下绘有一排供养人像,最底部是力士,奋力托举中心柱龛。

倚坐佛像,着土红色通肩袈裟,质地厚重,衣角呈三角形,以阶梯式的手法塑出衣纹。

两侧塑有弟子阿难、迦叶。

北周-290窟-彩塑1(中心柱东向龛内)二、龛楣佛背光除了传统的火焰纹,还出现锯齿状新纹样,色彩丰富。

龛楣正中间是一位莲花化生童子,双手托举一大莲花盘;两侧是蜿蜒缠绕的莲花忍冬纹。

北周-290窟-中心柱东向龛-龛楣北周-290窟-中心柱东向龛-龛楣【临摹】出自:《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p121龛楣正中间是一位莲花化生童子,双手托举一大莲花盘;两侧是蜿蜒缠绕的莲花忍冬纹:北周-290窟-中心柱龛楣1北周-290窟-中心柱龛楣2三、佛像佛像两侧是弟子阿难、迦叶的塑像;龛外两侧,龛梁两端浮塑龙首,龛柱上缠绕着浮塑的莲花枝叶(下图里能看得很清楚)。

北周-290窟-中心柱东向龛-彩塑局部1北周-290窟-中心柱东向龛-彩塑局部2彩塑佛陀背光侧,画有一位佛弟子(位于上图龛内左上角,下图是其特写):北周-290窟-中心柱东向龛内-龛楣内侧壁画北周-290窟-中心柱东向龛-彩塑局部3背光佛背光除了传统的火焰纹,还出现锯齿状新纹样,色彩丰富。

北周-290窟-中心柱东向龛内-彩塑佛陀局部:背光火焰纹2:锯齿形纹样彩塑佛陀发髻残留的翠蓝色:北周-290窟-中心柱东向龛内-彩塑佛陀局部:发髻残留的翠蓝色北周-290窟-中心柱东向龛外-彩塑1龛外塑有胁侍菩萨,戴花冠,翠蓝色(宝蓝色)发髻;穿交叉天衣,面部有所残损。

这尊菩萨赤裸上身,巾带绕壁,手持莲花蕾于胸前(面部有所残损),耳垂很长,垂于两肩。

北周-290窟-中心柱东向龛外-彩塑1特写北周-290窟-中心柱东向龛外-彩塑2北周-290窟-中心柱北向龛-彩塑1北周-290窟-中心柱北向龛-彩塑1局部1在佛背光与龛柱旁的狭小空间内,绘有一位菩萨,从佛背光的后面探露出半边身,侧眼向外窥视,手在胸前,似很小心,情景生动。

敦煌壁画解析

敦煌壁画解析

敦煌壁画解析
敦煌壁画是指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和敦煌莫高窟周边的一系列石窟壁画。

这些壁画主要分布在敦煌莫高窟和西千佛洞两个地方。

敦煌壁画的时间跨度很长,从东晋时期(公元4世纪)一直到元代(公元14世纪)。

这些壁画主要是佛教题材,包括佛祖、菩萨、罗汉等形象,以及佛经故事和佛教修行的场景。

壁画以色彩鲜艳、构图丰富、形象生动著称。

敦煌壁画的主要风格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前期壁画(五至六世纪)主要以印度佛教艺术为基础,表现了丰富的宗教元素;成熟期(七至九世纪)则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并形成了具有浓郁唐代风格的敦煌画派;后期(九至十二世纪)则逐渐向丰富多样的民间题材和宫廷题材发展;晚期(十三至十四世纪)则受到元代绘画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的壁画。

敦煌壁画的解析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术风格:敦煌壁画是中亚艺术、印度艺术和汉唐绘画艺术的交融与结晶,独具特色。

解析壁画的风格可以了解到当时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情况。

2. 主题内容:壁画中表现了佛教故事、佛祖、菩萨、罗汉和其他佛教元素,通过解析这些元素,可以了解佛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3. 社会历史:壁画中也包含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比如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和建筑等,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风貌和艺术水平。

4. 艺术技法:通过解析壁画的绘画技法,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绘画技术和艺术发展水平,比如线条运用、明暗对比、色彩运用等。

总体来说,敦煌壁画的解析可以从艺术风格、主题内容、社会历史和艺术技法等多个角度入手,以更好地了解并欣赏这一重要的艺术遗产。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群姓名:梁晨专业:美术教育准考证号:年月日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

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

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

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

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目录一、引言 (4)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5)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5)(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5)(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7)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8)(一)灵动美 (8)(二)色彩美 (8)五、结语 (9)参考文献 (11)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一、引言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一)“亁闼婆”和“紧那罗”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

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一、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

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

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

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

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

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

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

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

敦煌莫高窟壁画反弹琵琶飞天形象赏析与探源

敦煌莫高窟壁画反弹琵琶飞天形象赏析与探源

敦煌莫高窟壁画反弹琵琶飞天形象赏析与探源作者:程红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反弹琵琶飞天是敦煌壁画中艺术表现手法最具特点的画面,也代表了敦煌壁画较高的艺术水准。

在现阶段“一带一路”的宏观大背景下,又被赋予新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深入探究开发利用和不断创新。

关键词:反弹琵琶;赏析;探源中图分类号:K879.41;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178-01反弹琵琶飞天见敦煌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伎乐天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创造了反弹琵琶的绝技造型。

可以说,反弹琵琶飞天是敦煌壁画中艺术表现手法最具特点的画面,也代表了敦煌壁画较高的艺术水准。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富有浪漫色彩的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则从另一个角度塑造了具有活生生人的体温的反弹琵琶经典形象。

《丝路花雨》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为题材,描绘了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以及与波斯商人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动人故事。

《丝路花雨》以富有表现力的舞姿、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形象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创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观者宛如置身于充满传奇色彩的丝绸之路上。

《丝路花雨》女主角英娘反弹琵琶飞天的造型,把东方女性的优雅妩媚之美,以美伦美幻的舞蹈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在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飞天是佛及菩萨的侍从,其主要职能是“娱佛”。

敦煌飞天总数接近6000身,每个时代的飞天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中可以看出外来飞天变身中国式飞天的发展轨迹。

飞天形象起源于印度,最初为强壮的男性。

飞天,佛教中天歌神与天乐神的化身,也是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

这本是夫妻的一对男女,后来合为一体,不男不女,再后来就变成了女性的飞天。

敦煌早期北凉石窟中的飞天就是典型的男性形象,带有明显的印度和西域风格特征。

敦煌壁画中地“飞天”形象赏析

敦煌壁画中地“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姓名:梁晨专业:美术教育准考证号:年月日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

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

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

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

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目录一、引言 (4)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一)灵动美 (6)(二)色彩美 (6)五、结语 (7)参考文献 (8)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一、引言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一)“亁闼婆”和“紧那罗”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

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

余秋雨《莫高窟壁画》原文欣赏

余秋雨《莫高窟壁画》原文欣赏

余秋雨《莫高窟壁画》原文欣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莫高窟壁画》原文欣赏【导语】:莫高窟壁画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出自中国之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高窟壁画赏析关键词:简介,历史与现状,艺术特点,价值一.简介:二.历史与现状: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

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

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

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一)北朝: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

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

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

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

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200多个。

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二)隋唐: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

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

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

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

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

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

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

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

另外一位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

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三)五代和宋: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

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

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

(四)西夏和元: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

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

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

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

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

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

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

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蕴之丰富以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三.艺术特点: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

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

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

下面略述五大特色。

(一)敦煌石窟艺术与信仰思想敦煌石窟艺术直接接受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内容、技法和风格,主要颂扬佛陀生平事迹和前生善行,宣传累世修行积累功德,因而萨王子饲虎、尸毗王割肉喂鹰、月光王施头千遍、须堵提割肉奉亲等悲剧性题材大为流行,宣扬舍己为众生的牺牲精神,最后才能成佛。

千年佛教信仰思想的变化,是受到儒家入世思想和现实思想影响的,是儒、佛思想结合的产物。

(二)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

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

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

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

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

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

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

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三)供养人画像是中国特有的肖像画在印度佛教石窟艺术中,还没有发现有纪年题记的供养人画像。

在西域的龟兹石窟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但少有题铭。

敦煌则不然,在最早的一组十六国晚期洞窟里便出现有供养人画像群或通壁画像行列,并有榜题,这与儒家的祖先崇拜有关。

汉代已有为祖先画像之风,佛教功德主画像便与此结合成为最初的施主列像。

西魏已形成一家一族的画像,唐代则发展为家庙,如贞观十六年的220窟,题名“翟家窟”,从道公翟思远到九世孙五代翟奉达“检家谱”共连续了280多年,翟奉达又画了他一家三代之像,十几代人一脉相承,岂非家庙?五代98窟为曹议金功德窟,共画供养人169身,从曹氏家族内亲张议潮、索勋、外戚女婿于阗国王李圣天、回鹘公主等,还有节度使衙门大小官员及曹氏姻亲、曹氏家族祖宗三代、儿女、子婿等,按辈份依次排列,而且有一批等身大像,超身巨像,比佛、菩萨画更为显赫,而且依次排列绕窟一周,画像场面宏伟,似乎不是在供佛,而是供人,供奉曹氏家族,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中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

(四)中西石窟艺术交流的交汇点公元前三世纪中,阿育王弘宣佛教,佛教艺术自印度兴起。

公元一世纪时,希腊式佛教艺术出现于犍陀罗,并向各国传播。

二世纪时从阿富汗传入新疆于阗,在南路的民丰汉墓中发现有汉代希腊式菩萨像和中国的龙图案,诺羌的寺院遗址中发现有须大本生故事画,与此同时在以龟兹为中心的北路,克孜尔石窟里出现了巴米扬石窟一派艺术,当它与龟兹风土人情相结合后,就形成了龟兹特有的菱格故事画。

但龟兹艺术中仍然包含着印度艺术成分、阿富汗特色和波斯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汉画因素,因而形成了多元型的西域风格。

连环画形式发展,虽然在风格上仍然保持着印度、波斯成分,但由于中原佛教艺术,特别是南朝艺术的西传,从题材内容、人物造型、线描、赋彩、立体晕染到意境创造,都出现了明显的中原风格,把敦煌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进程推向高潮。

同时形成了西域风格、中原风格交汇敦煌、同时并存的新局面。

太和以后,中原风格的画幅还随着宋云、惠生传入西域,反馈于中亚和印度。

事实证明敦煌石窟是中印、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

(五)释道儒三家思想大融合敦煌艺术的开始时期,主要表现佛陀说法、释迦生平事迹——佛传故事、佛陀前生舍己救众生的善行——本生故事、佛陀渡化众生的事迹——因缘故事、还有静坐参禅的千佛。

主要表现修持六度以成佛道的悲剧性静穆境界。

北魏晚期,壁画中出现了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方士、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羽人、乌获等道家神仙的形象,出现了云气天花流动旋转,出现了动的境界,还出现了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菩萨以及身着大袍、脚登高头履的士大夫形象,这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家神仙思想相结合的反映。

隋唐以后,出现了许多伪经,实际上是中国人自撰的佛经,《报父母恩重经》是根据《孝经》杜撰的。

唐代洞窟里有此经变,中部为佛陀与圣众,四周描写十月怀胎、分娩成长、长大成人、忤逆、不孝等情节。

这不是宣传佛教,而是宣扬儒家孝道思想。

在许多净土变的深层境界中,多蕴含着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政治境界。

南北朝时一位学者说得好:“释迦生中国,立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立教如释迦。

”一语揭示了文化交流中的规律。

四.价值:(一)艺术价值: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200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

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音乐资料。

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

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二)历史价值:敦煌壁画中保存有属于体育属性的资料,如骑射、射靶、马技、跃马、相扑、角力、举重(举象、举钟)、奕棋、投壶、武术、游泳、马球、蹴踘等。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

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

(三)科技价值: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

他们有牛、马、驼、骡、驴、象、舟、船、车、轿、舆、辇等。

常用的交通工具车辆类型各异,牛车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敞棚牛车,马车有驷车、骆车,还有骆驼车、童车、独轮车等,特别是保存了中国为世界交通工具做出独有贡献的独轮车、马套挽具(胸带挽具和肩套挽具)、马蹬、马蹄钉掌等珍贵的图像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